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肝癌42例三维适形精确放疗联合介入治疗临床观察

    作者:李岳山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精确放疗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将8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介入组(A组)和联合组(B组).A组应用肝功能化疗栓塞治疗3次,B组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3 d后,应用三维适形精确放疗使总剂量达48~55 Gy.结果 A组和B组有效率分别为73.0%和9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2.3%、40.1%、20.5%和71.1%、45.2%、30.3%.结论 三维适形精确放疗联合介入治疗能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疗效.

  • 术前介入治疗巨块型子宫颈癌48例

    作者:张秋星

    目的 观察术前介入化疗栓塞对巨块型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经活检确诊为巨块型子宫颈癌的患者48例(栓塞组),临床分期ⅠB~ⅡA,术前行超选择性插管化疗栓塞术,采用Seldinger技术,选择插管至双侧子宫螺旋动脉,顺铂(DDP)40~80 mg,环磷酰胺(CTX)400 mg,长春新碱(VCR)2 mg用于灌注.化疗2~3周后行子宫颈癌根治术,分析其手术切除率、术中出血量及疗效.对照组为55例直接手术的患者.结果 栓塞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术中见瘤体有不同程度的坏死、缩小,分界变清,容易分离;手术时间栓塞组平均(3.37±1.23)h,对照组平均(4.76±1.36)h;对照组平均术中出血量(310±150)ml,明显低于单纯手术组(550±150)ml;术后排气时间及拔尿管时间明显缩短;病理示部分瘤细胞变性、坏死,瘤细胞数量减少.栓塞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2.85%和80.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17%和67.24%,但3年生存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栓塞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是巨块型子宫颈癌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效果分析

    作者:薛耀勤;温树伟;畅俊平;党之俊;张晓前;苑天文;黄慧

    目的 评价两种栓塞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效果.方法 将6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碘油+明胶海绵+丝裂霉素混合栓塞剂栓塞瘘口及肿瘤,冉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对照组采用单纯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瘘口及肿瘤,再行补充化疗栓塞术.对比两组患者动静脉瘘口栓塞程度、瘘口再通情况、肿瘤治疗客观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完全栓塞30例(100%),对照组完全栓塞21例(70%),部分栓塞9例(30%)(x2=8.37,P=0.02);观察组、对照组再通率分别为10%(3/30)、60%(18/30)(x2=4.812,P=0.028),观察组肿瘤治疗客观疗效和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采取碘油+明胶海绵+丝裂霉素混合栓塞剂对于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介入治疗明显优于单纯明胶海绵颗粒,且患者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奈达铂与顺铂在中晚期肝癌肝动脉栓塞治疗中的近期疗效比较

    作者:林恺;吴秀浅;廖贤英;庄学龙;吴文岳

    目的 临床对照观察奈达铂(NDP)与顺铂(DDP)为基础的联合方案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中晚期肝癌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DP组与DDP组,每组50例.NDP组采用NDP+表柔比星+碘化油治疗,DDP组采用DDP+表柔比星+碘化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可评估疗效患者92例,NDP组45例,DDP组47例.两组近期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6.67%(30/45)与59.57%(28/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96,P=0.523).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均为Ⅲ~Ⅳ级)[24.44%(11/45)与53.19%(25/47)]及粒细胞减少[17.78%(8/45)与4.26%(2/4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976、4.339,均P< 0.05).胃肠道反应、肾受损、口腔黏膜炎以及血小板减少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均未出现重度骨髓抑制.结论 NDP联合化疗栓塞一线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与常用的DDP方案相当,但NDP急性不良反应较DDP明显减轻,且患者对该方案治疗的顺应性较好.

  • Onyx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的随访分析

    作者:吴琪;张鑫;张庆荣;王汉东;杭春华;史继新

    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Onyx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破裂动脉瘤患者(共29个颅内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17个,小脑前下动脉3个,小脑上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大脑前动脉1个,大脑中动脉4个。对28个动脉瘤采用Onyx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方式治疗,1个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自行闭塞。结果所有治疗动脉瘤均完全闭塞。1例患者因术中出血死亡,其余患者术后随访8~67个月。23例患者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5分,3例为4分;17例患者术后DSA随访,5例患者术后CTA随访,动脉瘤均无复发;4例患者临床随访。所有幸存患者未见新的神经功能异常,无再出血。结论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Onyx闭塞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临床疗效满意,复发率低。

  • 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作者:宋冬雷;冷冰;顾宇翔;朱巍;徐斌;陈衔城;周良辅

    目的探讨新型液态栓塞剂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在股动脉内置入6 F鞘,6 F导引导管进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以Ultraflow微导管超选择进入畸形团内,采用"阻断和前推技术"长时间缓慢注射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本组患者中有13例动静脉畸形位于功能区(运动区、语言区、视觉中枢),6例位于大脑半球深部,2例位于小脑半球.畸形团大小为3 cm的9例,3~6 cm的8例,6 cm以上的4例.结果治疗后脑动静脉畸形的体积缩小程度为20%~100%.初期因使用Onyx经验不足,在拔出微导管时有2例患者发生严重脑出血,行外科手术救治,其余19例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Onyx栓塞技术可作为治疗体积较大、位于大脑深部及功能区脑动静脉畸形的重要方法之一,长期疗效有待随访结果的验证.

  • Onyx胶栓塞治疗Galen静脉动脉瘤样畸形一例

    作者:刘晟;万杰清;樊翊凌;王勇

    患儿 男,3岁.因家长叙述"头痛1个多月",于201 1年3月收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入院体检:意识清楚,头围约50 cm,无明显智力和神经功能障碍,无头皮静脉扩张.胸X线片及心脏彩超示心脏轻度扩大,心功能基本正常.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剖宫产.产前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产后体格发育稍迟缓于同龄幼儿(1岁半始会走路、说话);2岁时,父母发现其头颅比同龄儿童大,未予诊疗.头部CT显示Galen静脉区有一扩张血管连于直窦,幕上脑室中度扩大(图1a),初步诊断为Galen静脉动脉瘤样畸形( vein of Galen aneurysmal malformation,VGAM).全脑DSA证实了该诊断,显示供血来自左大脑后动脉的分支,静脉瘤大小约71 mm ×44mm,向直窦引流(图1b,1c).

  • 颈髓髓内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三例报告

    作者:杨强;张鸿祺;支兴龙;谌燕飞

    颈髓髓内动静脉畸形(cervical spinal cord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CSAVM)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由于颈髓位置特殊,功能重要,该部位的血管畸形易造成严重的后果,特别是急性出血起病患者的治疗难度很大.现报告3例经血管内治疗的CSAVM急性出血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

  • 121例原发性肝癌治疗结果分析

    作者:冀振华;张志成;白钢;杨英祥;夏念信;邱宝安;马元桂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探讨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5月~1998年5月间12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早期34例(Ⅰ期2例,Ⅱ期32例),中晚期87例(Ⅲ期3例,Ⅳa期84例).按不同治疗方法各分成4组:(1)保守治疗组:仅行口服化疗药物或中医中药及保肝支持治疗;(2)化疗组:经股动脉行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或手术置化疗泵栓塞化疗,化疗次数1~7次;(3)手术切除组:仅行肿瘤的病灶切除或肝叶切除;(4)手术切除+化疗组:在手术切除肿瘤前或后行经股动脉插管栓塞/化疗或术中肝动脉和/或门静脉置化疗泵,术后行栓塞/化疗.87例中晚期肝癌中24例并发门脉癌栓,42例直径≥10 cm,45例直径<10 cm,分别分成3组:保守组、化疗组及手术切除或+化疗组.结果 34例早期肝癌和87例中晚期肝癌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4.0月和7.0月,其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7.6%、55.9%、44.1%和27.6%、9.2%、5.7%.57例行化疗和24例并发门脉癌栓的中晚期肝癌中位生存时间为6.0月和5.0月,其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28.1%、10.5%、7.0%和12.5%、4.2%、0.42例直径≥10 cm和45例直径<10 cm的中晚期肝癌中位生存时间为6.5月和8.0月,其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21.4%、4.8%、2.4%和33.3%、13.3%、8.9%.结论手术切除辅助肝脏局部化疗,可明显提高各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对中晚期肝癌行化疗好2~3次,同时与其它治疗特别是免疫治疗联合应用.对合并门静脉癌栓及直径<10 cm的肝癌的病人也应积极行手术切除肿瘤、术中取净癌栓、术后辅以栓塞化疗及免疫治疗等措施.对直径≥10 cm的肝癌应慎选手术治疗.

  • 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外周血AFP mRNA变化及意义

    作者:刘迎娣;梁敏;孙晓华;汪鸿志;程留芳

    通过对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E)治疗前后外周血AFP mRNA定量检测,探讨治疗前后外周血AFP mRNA定量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采用分子生物学反转录竞争PCR技术,定量检测了1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TAE治疗前及术后第1、2、3、4、5、6、7、14、28日外周血AFP mRNA水平。结果显示TAE前后外周血AFP mRNA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术后第3日呈高水平,1周后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术后4周1例升高,8例基本相同,6例下降。提示TAE治疗后第3日外周血AFP mRNA水平高,临床可给予积极治疗,预防肝外转移的发生。

  • 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肝功能失代偿的临床分析

    作者:周霖;王华明;艾鼎伦;赵云;张林枝;余强;杨斌;彭晓明;王京艳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肝功能失代偿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2年10月在解放军302医院住院的251例行TACE治疗的PLC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术后肝功能失代偿有关的相关因素.结果 251例PLC患者TACE术后40例(15.9%)发生肝功能失代偿.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大小、肿瘤Child-Pugh分级、血胆碱酯酶水平、有无门脉癌栓等因素与PLC患者TACE术后是否发生肝功能失代偿相关;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Child-Pugh B级、肿瘤直径≥10cm及低胆碱酯酶是TACE术后发生肝功能失代偿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肿瘤直径≥10cm、Child-Pugh B级及低胆碱酯酶的PLC患者需谨慎行TACE治疗,避免术后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

  • 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李工;侯友贤

    目的 评估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3D-CRT)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对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3年7月~2006年7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9例,经3次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后6周,行CT定位扫描,确定靶区,采用德国Leibinger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设计治疗计划,美国Varian 600C/D 6MeV X线加速器+多叶光栅实施适形非共面多野放疗,总剂量(TD)为60~65Gy/9~11 次,15~22天.结果 完全缓解(CR)率为57.6%,部分缓解(PR)率为35.6%,无变化(NC)率为3.4%,进展(PD)率为3.4%,总有效(CR+ PR)率93.2%.1例在治疗后1周出现黄疸,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结论 3D-CRT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近期疗效肯定,是一种有效的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方法.

  • 射频热凝固结合肝动脉化疗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林旭明;张宝良;李兰芝;崔勇;张洁

    我科于2000年1月至2002年2月,对20名肝癌患者,采用射频热凝固(PRFA)结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取得较好的短期疗效.报告如下:

  • 125I粒子植入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肝癌

    作者:宋进华;GU Jian-ping;楼文胜;HE Xu;陈亮;陈国平;SU Hao-bo;汪涛;CAO Xiu-feng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植入联合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肝癌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肝癌患者,按照入院时间的单、双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8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患者确诊后行肝动脉栓塞化疗,2周后用放射性粒子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制定治疗方案,在CT或B超导向下经皮穿刺,将125I粒子植入肝脏瘤体内,平均植入粒子数25粒/例(15-4JD粒/例).粒子植入术后定期行肝动脉栓塞化疗.粒子植入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肝功能等检测,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每2个月复查1次X线平片及腹部CT.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经肝动脉栓塞化疗.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存率、有效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观察组28例放射性粒子按术前计划植入到位,植入过程中无粒子丢失及移位;粒子植入后1周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有一过性升高,2周后基本恢复正常;WBC、Hb、IgA、IgG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后4个月观察组有效率为75.0%(21/28),对照组为37.5%(12/3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85,P=0.004).观察组和对照组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2.9%(26/28)和75.0%(24/3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63,P=0.132);1年生存率分别为72.0%(18/25)和43.3%(13/30),2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4.556,P=0.033).结论 125I粒子植入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肝癌方法简单易行、安全、近期疗效确切.

  • 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微球栓塞治疗中晚期贲门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胡鸿涛;黎海亮;郭晨阳;孟艳莉;姚全军;肖金成;程洪涛;郑琳;陈呈世

    目的 探讨动脉内灌注化疗术加栓塞微球栓塞术治疗贲门癌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将39例经病理证实为中晚期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A、B2组,A组为灌注+栓塞组,共19例,对贲门肿瘤采用介入术中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微球栓塞的治疗方法;B组为单纯灌注组,共20例,单纯对贲门肿瘤行动脉灌注化疗术.所用化疗方案均为奥沙利铂+脱氧氟尿苷.对2组中伴有肝转移的患者同时行肝转移癌动脉化疗栓塞.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主要随访指标为患者上腹部CT检查结果、消化道造影、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大便潜血.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时间,Log-rank检验(Wilcoxon-Breslow)比较2组患者的生存曲线.结果 患者随访时间为3~27个月,A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7.5个月,6、12和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9.5% (17/19)、84.2%(16/19)和26.3% (5/19);B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2.5个月,6、12和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5.0%(13/20)、30.0%(6/20)和0(0/20).2组间生存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x2=26.755,P <0.01).治疗后2组吞咽困难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5,P<0.01).结论 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微球栓塞术治疗贲门癌可较单纯灌注化疗术更快地缩小肿瘤、快速缓解吞咽困难等症状,提高患者近期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魏照光;陆骊工;邵培坚;胡宝山;李勇;张磊;何旭;禹娴怡;罗小宁

    目的 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TACE后口服索拉非尼的44例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联合组),和同期仅行TACE的44例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介入组)的疗效.疗效判断采用修正后的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观察患者从TACE治疗开始至疾病进展时间(TTP)、总生存期(OS)、不良事件.结果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评估.结果 随访至2011年1月,联合组24例患者存活(54.5%),20例(含失访)死亡(45.5%);介入组13例存活(29.5%),31例(含失访)死亡(70.5%);两组均没有完全缓解(CR)病例,联合组部分缓解1例、病灶稳定24例、疾病进展19例,介入组病灶稳定21例、疾病进展23例.疾病控制率(DCR)联合组为56.8%(25/44),介入组为47.7%(21/4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29,P=0.393).中位OS联合组为21.0[95%可信区间(CI):14.9 ~27.1]个月,介入组为10.0(95% CI:6.4 ~13.6)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36,P=0.006);中位TTP联合组为11.0(95% CI:8.7 ~13.3)个月,介入组为6.0(95% CI:3.9 ~8.1)个月,两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10.437,P=0.001).联合组不良反应主要是手足皮肤反应、食欲下降、发热,乏力、腹泻等;单纯介入组不良反应主要是发热、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乏力等.其中手足反应、脱发、腹泻的发生率联合组高于单纯介入组(P值均<0.05),两组不良反应主要是1~2级,经对症处理后大部分能够缓解.结论 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较单用TACE治疗能够延长患者OS和TTP,但DCR两组无差异.

  • 不同化疗栓塞方式对肝细胞癌血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郭栋;肖恩华

    目的 探讨不同化疗栓塞方式对肝细胞癌(HCC)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搜集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的HCC标本136例,单纯手术57例(A组),灌注化疗+手术11例(B组),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手术68例(TACE组).TACE组按栓塞方式又分为:化疗药+碘油33例(C组),化疗药+碘油+明胶海绵23例(D组),化疗药+碘油+无水乙醇+明胶海绵12例(E组).按手术切除距末次栓塞时间分为≤30 d组(24例)、31~60 d组(25例)、61~90 d组(13例)、>90 d组(6例).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并检测各组CD3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对CD31阳性血管内皮进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结果 MVD:A、B、TACE组残余肿瘤组织平均MVD分别为(44±18)、(48±23)、(55±22)个/高倍视野,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7,P>0.05);TACE组高于A组(t=-2.897,P<0.05);TACE组(C组、D组、E组)残余肿瘤组织平均MVD分别为(56±22)、(54±24)、(52±19)个/高倍视野,各TACE组之间(C组、D组、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52,P>0.05).≤30 d组、31~60 d组、61~90 d组、>90 d组平均MVD分别为(50±19)、(55±24)、(62±29)、(53±10)个/高倍视野,均比A组高(假设A组为TACE术后第0天所采集的标本,以此作为对照组),但≤30 d组(t=-1.39,P>0.05)和>90 d组(t=-1.1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60 d组(t=-2.06,P<0.05)和61~90 d组(t=-2.1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A组、B组、TACE组比较,残癌组织中VEGF表达强度依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29,P<0.05),TACE各亚组(C组、D组、E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10,P>0.05).对所有标本VEGF表达强度与MVD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随着VEGF表达强度的增强,MVD增高,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445,P<0.05).结论 TACE治疗后HCC残存癌细胞VEGF的表达强度增高,肿瘤组织MVD增多.不同栓塞方式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栓塞后肿瘤组织MVD的多少可能与栓塞后经历的时间有一定关系.

  • 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作者:杨学刚;周石;文华长;李威;李政文;吴戈;孙颜媛;吴辉;许国辉

    目的 评价乙型肝炎(HBV)相关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TACE治疗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46例HBV相关HCC患者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单因素分析TACE前肿瘤大径、肿瘤数目、甲胎蛋白(AFP)水平、血管侵犯、TACE前后NLR、TACE次数与患者生存之间的关系,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逐一引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6.2%、18.9%、7.6%.NLR<3.0和NLR≥3.0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2.0%、25.0%、12.5%和56.2%、17.0%、6.9%,通过Log-Rank法检验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1,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径≥5 cm、肿瘤数目≥3个、AFP≥400μg/L、血管侵及、TACE前后NLR均≥3.0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率(P值均<0.05).通过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目≥3个、血管受侵、TACE治疗前NLR≥3.0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除TACE治疗前肿瘤数目、血管受侵外,NLR≥3.0是影响HBV相关H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肝功能Child A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周春泽;侯昌龙;王瑞峰;杜临安;吕维富

    目的 探讨肝功能Child A级肝癌患者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本院就诊,并符合以下标准的肝癌患者:(1)根据中国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版)诊断为HCC的患者;(2)有TACE术前7 d内完整的实验室及影像检查资料;(3)Child-pugh评分(简称CP评分)5~6分(A级)患者;(4) TACE术前无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表现.调查TACE术后AKI的发病率.将年龄、性别、对比剂用量、血红蛋白浓度、原发病、血清白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尿蛋白、血红蛋白浓度等26个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导致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18例,术后发生AKI者38例(4.64%),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高尿酸水平(OR=1.005,95% CI 1.000~1.009, P=0.037)为导致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血红蛋白高水平(OR=0.974,95% CI 0.952~0.997, P=0.028)为术后发生AKI的保护因素.结论 肝功能Child A级的肝癌患者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发生AKI并非少见,高尿酸水平和贫血与之相关.术前重视评估风险并纠正贫血或许是减少其发生的措施.

  • 131Ⅰ-美妥西单抗肝动脉灌注结合化疗栓塞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茂全;张家兴;吕中伟;曹传武;潘慧;徐家华;徐霁充;陆晨晖;石洪成

    目的 比较131Ⅰ-美妥西单抗动脉灌注结合化疗栓塞(LTACE)与常规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近期效果.方法 晚期肝癌患者72例,根据患者的要求分别采用LTACE治疗(LTACE组,29例)和常规TACE治疗(TACE组,43例).LTACE组经肿瘤供血动脉缓慢注入27.75 MBq/kg 131Ⅰ-美妥西单抗后间歇30 min,再以超液态碘油30 ml与表阿霉素40 mg混悬液栓塞直至血管铸型;TACE组经肿瘤供血动脉注入超液态碘油30 ml与表阿霉素40 mg混悬液栓塞直至血管铸型.治疗后,两组均行保肝和对症处理.疗效观察随访指标包括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情况,肝、肾功能,外周血常规及CT和核素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显像(ECT)的检查结果.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两组生存率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白细胞、血小板及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 d后各指标比较的t值分别为0.250、0.907、0.629、0.005、0.250、0.453,14 d时分别为0.978、1.250、1.942、0.733、0.315、1.243;P值均>0.05).ECT扫描显示LTACE组肿瘤组织对131Ⅰ-美妥西单抗摄取良好率为55.17%(16/29).肿瘤大小两组治疗后病灶均有缩小,且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07,8.006,P<0.01),但治疗前LTACE及TACE组肿瘤大小(cm2)经对数转换后分别为(1.68±0.32)、(1.74±0.31);治疗后分别为(1.52±0.38)、(1.61±0.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86,0.891,P值均>0.05).两组6个月的累计存活率分别为52%、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080,P>0.05).结论 131Ⅰ-美妥西单抗动脉灌注结合化疗栓塞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短期结果与常规肝动脉化疗栓塞相比无明显差异,但确切疗效还有待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801 条记录 14/41 页 « 12...11121314151617...404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