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显微手术治疗36例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尹乾坤;李俭普;郝志勇;姚庆东;张国顺;郭志华;丁金铎

    目的 分析和研究前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时机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前交通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病情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早期手术21例,延期手术15例,36例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Ⅰ级、Ⅱ级疗效评定良好率明显优于Ⅲ级、Ⅳ级(P<0.05),早期手术疗效评定良好率明显优于延期手术(P<0.05).结论 前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比较明显,Ⅰ级、Ⅱ级出血的患者效果显著,早期大脑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有效降低再出血风险,术后并发症少,手术疗效确切.

  • 1例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患儿的护理

    作者:汪沁芳;曾莹;陈莺;阮亚飞

    对1例颅内巨大动脉瘤行夹闭术的患儿,术前加强病情观察及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及术前健康教育;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体征,做好特殊超声技术监测脑血流的护理配合以及并发症的防治,结果患儿手术顺利,住院23 d痊愈出院,无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

  • 椎基底动脉分支远端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探讨

    作者:李欢欢;李俊;杨铭;潘力;陈刚;蔡明俊;祝源;刘鹏;赵曰圆;盛柳青;金二亮;汤伟;马廉亭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分支远端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与策略。方法33例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术证实为椎基底动脉分支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与小脑后下动脉之远端动脉瘤,分别为8例、6例、9例、10例。其中血管内栓塞治疗29例,直接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2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磁共振成像(MRI)三维影像融合数据输入神经导航,在神经导航指引下行开颅动脉瘤灼闭手术1例,1例因血管内栓塞治疗失败未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无手术相关死亡,2例患者行弹簧圈栓塞术,术后1 d 患者再出血死亡,1例栓塞未成功又未行手术患者病情好转出院,余30例患者未发生术后再出血。结论椎基底动脉分支远端动脉瘤多数手术治疗难度大,应首选血管内栓塞治疗。

  •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段波;刘超;秦军;雷军荣;陈志明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均行3D-CTA检查,采用彩色容积重建法重建图像.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并同意手术治疗者在工作站电脑上利用软件模拟手术中术者视野及手术径路,观察颅内动脉瘤与相关结构的关系及对手术的影响,以便对术中可能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3D-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包括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的三维结构)、Willis环的大血管、以及与附近骨质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术后复查3D-CTA示动脉瘤夹闭满意72例,瘤颈残留5例;3例未复查.按GOS评分,术后恢复良好75例,植物存活3例,死亡2例.结论 3D-CTA对颅内动脉瘤术前评估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手术头位及入路的设计,有利于术中寻找及辨认颅内动脉瘤,并对影响动脉瘤显露及夹闭的情况提前采取措施,尤其适合于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少见部位及载瘤血管变异较大的颅内动脉瘤.

  • 感染性颅内动脉瘤的诊治分析

    作者:陈刚;李欢欢;李俊;盛柳青;潘力;杨铭;徐国政;马廉亭

    目的 探讨感染性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收治的8例感染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行头颅CT证实有颅内出血;1例行CTA检查,7例行DSA检查;动脉瘤位于大脑后动脉P3段1例,大脑后动脉P4段4例,大脑中动脉M5段2例,大脑前动脉A4段1例.3例行开颅手术;4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1例因载瘤动脉太细,未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给予保守治疗.所有病例均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1例遗留左侧肢体偏瘫,其余7例出院时均无神经功能缺失.术后随访3~6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 感染性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动脉瘤,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颅内动脉瘤类型进行个体化治疗.

  • 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的手术配合与护理

    作者:邹爱国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的手术配合与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7月在本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6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技巧,并总结护理方法.结果 26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均夹闭顺利,未发生手术护理并发症.结论 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的手术配合,需术前完善的准备工作,严格的专业技术及应急训练,术中娴熟的显微技术操作配合,护士严密的病情观察能力.而强化细节管理,改善手术室护理工作流程,对提高动脉瘤手术的护理质量及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 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术前、术后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作者:朱建芳

    总结了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并发症护理.认为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在术前、术后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

  • 伴发侧裂区血肿的颅内动脉瘤早期手术

    作者:张文波;叶敏;赖湘;黄进兴;谢锋;梁明礼

    目的 探讨伴发侧裂区血肿的颅内动脉瘤早期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伴发侧裂区血肿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所有病倒均行标准大骨瓣开颅,在开颅血肿清除同时探查动脉,发现大脑中动脉瘤3例,其中行瘤颈夹闭2例,动脉瘤包裹1例;发现颈内动脉瘤并夹闭1例.结果 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14例患者出院时预后良好10例(GOS 4~5分),预后差3例(GOS 2~3分),死亡(GOS 1分)1例.结论 伴发侧裂区血肿的颅内动脉瘤早期手术治疗可防止再出血,清除血肿,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 动脉瘤夹闭术与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作者:田鹏

    目的:比较动脉瘤夹闭术与弹簧圈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方法:选取偃师市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治疗的1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治疗组接受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脑血管完全栓塞率明显升高,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改良型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理想,对于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文波;张天益;李浩刘;珍红;何碧军

    目的:对比保守治疗和动脉瘤显微镜下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4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显微镜下手术治疗组(简称手术治疗组)(n=67)和保守治疗组(n=74),手术治疗组给予动脉瘤夹闭术,保守治疗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治疗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64.18%vs 33.78%,P<0.05);手术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保守治疗组,;手术治疗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5.41±1.10)分vs(2.27±0.91)分,P<0.05];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显微镜下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64排螺旋CT容积再现重建技术在动脉瘤夹闭术中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汤哲锋;高海燕;贾丽娜

    目的 分析64排螺旋CT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重建技术在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63例行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患者在手术前均先进行64排螺旋CT VR重建技术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的不同部位瘤颈宽度、不同部位脑血管瘤检出情况以及检查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符合率、特异度.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不同部位瘤颈宽度显著小于病理检查结果(P<0.05),而64排螺旋CT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无统计学意义(P>0.05);64拍螺旋CT动脉瘤检出率为98.5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的检出率为94.03%(P>0.05);64排螺旋CT检查动脉瘤的特异度为93.65%显著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80.95%(P<0.05).结论 64排螺旋CTVR重建技术能准确清晰的显示出动脉瘤瘤体的大小、位置、瘤颈宽度等指标,对动脉瘤的检出准确性高,对动脉瘤夹闭术的方案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巨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1例

    作者:梁玉敏;高国一;潘耀华;丁圣豪;包映晖;江基尧

    目的 探讨巨大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巨大M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经开颅手术切除瘤体后夹闭瘤颈,并行去骨瓣减压,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7dCTA显示动脉瘤无残留,左侧MCA末梢显影很好.术后2周GOS评分为5分.术后3个月行颅骨修补术,头部CT显示无明显脑缺血灶.随访2年,病人恢复良好,能正常生活及工作.结论 术前充分评估瘤体和瘤颈形态,术中切除占位性瘤体后重塑瘤颈再妥善夹闭,可使巨大MCA动脉瘤的手术夹闭获得良好疗效.

  • 2012年AHA/ASA《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疗指南》解读

    作者:范存刚;孙澎;张庆俊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致残、致死率很高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中风协会(American Atroke Association,ASA)曾先后两次(1994年2009年)颁布了aSAH的诊疗指南[1-2].近,它们在对2009版指南进行修订和增补的基础上,制定了2012版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3],以适应目前aSAH的诊疗需要,现解读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 动脉瘤夹闭术对蛛网膜下腔积血量的影响

    作者:刘飞;袁文;廖达光;张天一;王知非

    目的 研究动脉瘤夹闭术(并清除部分脑池内的淤血块)对不同Fisher分级患者的蛛网膜下腔积血量及脑血管痉挛程度的影响.方法 SAH患者依Fisher Ⅰ、Ⅱ、Ⅲ级分成3组,每组分为试验亚组和对照亚组进行比较;另将同期未破裂动脉瘤行夹闭术的患者做为未破裂手术组与Fisher Ⅰ组对照亚组比较.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第3、7、13天取脑脊液检测氧合血红蛋白(OxyHb)浓度和TCD检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结果 (1)未破裂手术组与Fisher Ⅰ组对照亚组比较:未破裂手术组的OxyHb浓度在第3天显著增高,MCA血流速度在第3、7显著性增高(P<0.05);(2)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OxyHb浓度在FisherⅠ、Ⅱ级的第3天显著增高(P<0.05),但在FisherⅢ级的第7、13天显著降低(P<0.05);MCA血流速度在FisherⅠ级第3、7天和FisherⅡ级的第7天显著增高(P<0.05),但FisherⅢ级第7、13天显著降低(P<0.05);(3)MCA血流速度与脑脊液中OxyHb浓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对于Fishe Ⅰ、Ⅱ级SAH动脉瘤患者,术后反而积血增多并加重了脑血管痉挛;对于FisherⅢ级SAH动脉瘤患者,术后积血减少并部分缓解脑血管痉挛,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围手术期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

    作者:张燕婷;陈锦华;赵俊捷;白小欣;林浩;陈锐聪;黎劭学;黄胜平;黄燕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或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围手术期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对117例ASAH患者进行一般资料分析和中风病中医证候评分,然后对围手术期的中医证候进行分析.[结果](1) ASAH患者围手术期中医基本证候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及术后第1周中医证候以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为主,术后第2周中医证候以火热证、血瘀证、气虚证为主,风证、痰证、气虚证有动态变化(与术前和术后1周比较,P<0.01).(2) ASAH患者围手术期中医证候组合形式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前证候组合形式二证、三证、四证组合均可见,证候形态中以风痰证、风火痰证、风火痰瘀证为主.术后第1周证候组合形式与术前大致相同,二证、三证、四证组合均可见,证候形态中以痰瘀证、火热痰瘀证、风火痰瘀证为主.术后第2周证候组合形式以二证和三证为主,四证较少,证候形态以痰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瘀证为主.[结论]ASAH患者术前及术后早期的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实证,以风火痰瘀证为主;术后后期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证,以气虚痰瘀证为主.

  • 不同麻醉深度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脑保护作用的影响

    作者:李三亮;石海红;许海静;闫军美;陈华永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深度对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脑保护作用的影响,以期为麻醉深度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麻醉深度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浅麻醉组和深麻醉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点血清中丙泊酚、S100-β蛋白和NSE浓度,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MMSE量表评分.结果 浅麻醉组术中各时间点外周血丙泊酚水平均低于深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变化趋势一致.术中2 h内深麻醉组患者外周血S100-β蛋白水平高于浅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2 h以后深麻醉组外周血S100-β蛋白水平低于浅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浅麻醉组患者外周血NSE水平显著高于深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MSE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深麻醉组患者MSE量表评分高于浅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深麻醉方案可减轻动脉瘤夹闭术中麻醉对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加速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颅内动脉瘤术中颅底大动脉或载瘤动脉破裂时的外科处理

    作者:胡深;Juha H;杨佳勇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中载瘤动脉或是颅底大动脉意外损伤、时的不同处理方法.方法:介绍4例颅内动脉瘤术中载瘤动脉或是颅底大动脉的意外损伤时分别采用电凝、部分夹闭和阻断联合搭桥术等不同的处理方法,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1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损伤经永久阻断后联合颅外-颅内架桥术者死于术后早期急性大面积脑梗死,1例经电凝处理和2例经适形动脉瘤夹行漏口封闭者预后良好(术中均使用临时阻断),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在无预处理的情况下,对颅内大动脉意外损伤时尽量采用耗时短的处理方法明显优于耗时长者,即追求简便适效,而不是耗时完美.

  • 腰穿持续引流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作者:韦廷求;叶劲

    目的 观察腰穿持续引流脑脊液联合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 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42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治疗组在施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前先行腰椎穿刺持续引流脑脊液;对照组仅施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对比两组出院时的意识状态、并发症、病死率及血性脑脊液清除率.结果 出院时意识状态:治疗组意识清楚3例,意识好转15例,昏迷3例;对照组分别为1例、12例、8例,治疗组出院时意识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5/2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21/21)(P<0.05).治疗组病死率为4.8%(1/21),对照组为14.3%(3/21),两组病死率无差异(P>0.05).治疗组血性脑脊液清除率为95.2%(20/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9%(13/21)(P<0.01).结论 开颅颅动脉瘤夹闭术联合腰穿持续引流脑脊液安全实用,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 腰池引流在颅內动脉瘤夹闭术中及术后的应用

    作者:陈祥瑞

    颅内动脉瘤在脑血管疾病中属于较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神经外科的棘手病症[1],主要因颅内动脉血管异常、动脉血管壁发生病变损伤而引起,在生理结构上表现为动脉血管壁的弥散性或局限性扩张[2]。颅内动脉瘤有破裂危险,一旦破裂出血患者病情危重,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3]。因此,临床提倡早期进行动脉瘤治疗,而临床施治的原则是预防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以降低不良结局的发生率[4]。现阶段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主要采用开颅手术,但单纯实施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风险较高,且患者预后差、生活质量下降[5]。现对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间行腰池引流术联合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手术情况和疗效进行报道,希望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

  •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颅内压监测临床价值的探讨

    作者:王亮亮;何朝晖;朱继;张晓冬;郭宗铎;廖正步;夏永智;孙晓川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变化规律,以探讨ICP监测在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动脉瘤术后ICP变化规律与临床分级(Hunt-Hess分级及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FNS)分级)、Fisher分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及影像学等因素的关系.结果:(1)ICP监测值与Hunt-Hess分级(P<0.01)、WFNS分级(P=-0.007)、Fisher分级(P=0.006)、ICP增高时GCS(P=0.001)、术后影像学改变(P=-0.010)、基底池情况(P=0.039)、中线移位(P=0.007)、术后6个月的GOS(P=-0.031)存在相关性;(2)有少数(12例,13%)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加深、影像学提示术区血肿、中线移位、基底池受压等改变,但ICP始终正常.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后需持续动态监测ICP变化,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围手术期的安全性.

88 条记录 4/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