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Jailed 球囊保护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处理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童鸿;张伟;盛阳;陈长弓

    目的:探讨Jailed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支架加分支血管备选T-支架处理中的作用。方法对57例接受主支血管支架加分支血管备选T-支架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记录的DICOM格式的造影录像进行分析,测定治疗前后主支血管病变处与分支血管开口的小直径、主支与分支血管夹角,计算术前和术后变化差值,并作Jailed球囊与Jailed导丝组之间的比较。结果共有57例60个分叉病变接受Jailed导丝(39例)或Jailed球囊(18例)分支保护下的主支血管支架植入手术。Jailed导丝组发生分支血管闭塞3例,TIMI血流≤2级的5例,Jailed球囊组分支血管闭塞1例。分支血管开口小直径术后与术前变化差值Jailed导丝组为(-0.34±0.39)mm,Jailed球囊组为(0.08±0.64)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144,P<0.01)。分叉血管夹角术后Jailed导丝组缩小,Jailed球囊组增大,变化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82±9.04)°、(3.54±7.76)°;t=3.102,P<0.01]。结论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支架加分支血管备选T-支架治疗中,Jailed球囊技术有利于防范分支血管开口严重挤压甚或闭塞的发生。

  • 单纯药物涂层球囊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的临床观察

    作者:郑浩;李占鲁;傅国胜

    目的 观察单纯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入选我院心内科31例分叉病变患者(主支狭窄<50%,分支开口狭窄>70%;分支血管参考直径≥2mm),单纯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处理分支血管,观察手术成功率、分支血管血流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9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记录随访过程中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31例患者33个分叉病变中位于前降支/对角支占57.58%,回旋支/钝缘支占30.30%,右冠状动脉/后降支或左室后支占12.12%.3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100%,并且全部患者均经桡动脉途径完成.其中2列患者出现分支血管夹层(1例TIMI血流<2级)进行补救性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围手术期及术后临床随访(门诊或电话随访),无死亡或心肌梗死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74.19%的患者完成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仅1例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分支晚期管腔丢失(LLL)为(0.13± 0.25)mm.结论 单独药物涂层球囊策略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是安全有效的.

  • 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冠脉前降支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汪和贵;柯永胜;杨浩;曹蘅;王安才;芮世宝;唐军;吴明;蔚有权;刘文洁

    目的:评价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叉病变的近、中期疗效.方法:39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左冠前降支分叉病变的患者,接受了主支植入支架,分支分别采用无钢丝保护、钢丝保护、对吻球囊扩张术、Crush技术或改良Crush技术,术后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回顾性分析其结果.结果:39例患者共植入支架56枚,药物支架21枚,其中前降支药物支架15枚.分支与主支对吻球囊扩张11例,其中2例对吻球囊扩张失败;Crush技术或改良Crush技术5例,其中1例未完成对吻扩张.术毕主支血管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10%,3例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手术成功率为 92.3%(36/39),无严重急性并发症出现.住院期间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随访期间 MACE发生率为 2.6%(1/39).结论:根据冠脉分叉病变的病理分型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是安全、可行的,并且近中期临床疗效较好.

  • 拘禁球囊技术与双导丝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对分支开口保护的效果比较

    作者:孙秀全;李小倩;杨立斌;张宏;李彦芳

    目的 观察对比拘禁球囊技术(JBT)与双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分支开口保护的优劣.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6年5月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81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双导丝技术组(40例),采用双导丝技术治疗,根据单支架释放后边支血流情况,决定是否Rewire导丝;拘禁球囊技术组(41例),采用小内径球囊保护分支开口,主支单支架释放,同时边支球囊压力扩张保护,支架植入后,观察分支血流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边支闭塞、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费用、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冠脉造影定量分析(QCA)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双导丝技术组有10例发生边支闭塞,拘禁球囊技术组有2例发生边支闭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导丝技术组比较,拘禁球囊技术组PCI实施时间及曝光时间更短、对比剂用量更少、手术费用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MACE发生率及Q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绪论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有效保护分支开口,降低边支闭塞率及手术费用,值得推广.

  • BSKT 技术治疗老年冠心病分叉病变的疗效

    作者:王琰康;叶春华;唐昱;刘燕锋;祝志云;葛郁芝

    目的:探讨球囊支架对吻术(BSKT)治疗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江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主支、分支血管的直径及狭窄程度,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发生的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边支血管开口小直径、边支血管血管狭窄程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7±0.49)比(0.69±0.50),(65.30±19.8)比(26.1±15.3),P <0.01],术中无夹层,术后所有边支血流为 TIMI 3级,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 BSKT 技术治疗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安全而有效的,血运重建效果良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 拘禁球囊技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分叉病变分支保护中的即刻及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雨虹;贺铿;袁国军

    目的:旨在研究观察拘禁球囊技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分叉病变分支保护中的即刻及近期临床疗效,为分叉病变的处理及治疗提供一种更为简单有效的策略和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将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分叉病变,并接受PCI治疗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球囊对吻组(36例);拘禁球囊组(38例),通过观察:(1)接受PCI治疗时患者的临床症状(胸痛有无出现、心电图有无相关导联ST段的抬高、血流动力学有无改变,满足其中一项即可),术后肌钙蛋白及心肌酶谱的改变;(2)接受主支PCI后,分支有无闭塞或夹层,终的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3)手术耗材、曝光时间以及造影剂用量;(4)接受PCI后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5)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球囊对吻组例发生3例分支闭塞或夹层,拘禁球囊组例发生2例分支闭塞或夹层,两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MACE事件发生率和主支血管再狭窄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拘禁球囊技术组节省了手术耗材,而且缩短了手术曝光时间及造影剂用量(P<0.05)。结论拘禁球囊技术简化了手术操作步骤,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及节省了手术耗材,在即刻及近期随访中疗效不劣于经典球囊对吻技术,在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安全有效。

  • 左主干病变

    作者:苑海涛

    左主干病变(LM)指左冠状动脉主干的病变,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多发大动脉炎、纵隔放疗或手术损伤等亦可诱发.左主干开口于左冠状动脉窦,在解剖上分为开口部(即冠脉左主干开口于主动脉部分)、干段或体部、末段或分叉部三个部分,大多数LM累及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LM按侧支情况分为保护和无保护两种亚型,前者指以前经冠脉移植搭至左冠脉一支或多支主干的通畅血管桥或自身存在自右向左的良好侧支循环;后者指不存在上述情况的移植血管桥和自身侧支循环.

  • 球囊支架对吻技术与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边支的保护作用比较

    作者:赖浚兴;谭文峰;莫兹清

    目的 比较球囊支架对吻技术(BSKT)与拘禁球囊技术(JBT)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边支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江门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需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BSKT组和JBT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TIMT 1级发生率,边支夹层发生及补救球囊扩张率,术后1个月出现胸闷胸痛、心电图及肌钙蛋白改变率,术后6个月平板运动试验、冠脉CT和冠脉造影异常率.结果 BSKT组患者边支夹层发生率高于J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SKT组TIMI 1级检出率低于J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其他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SKT治疗冠脉分叉病变,术中边支夹层发生率较高,但术后中期疗效高于JBT组,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 拘禁球囊技术在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王威;庄义浩;陈海波

    目的 探讨拘禁球囊技术在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46例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4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用球囊支架对吻技术,观察组采用拘禁球囊技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分支闭塞或夹层率,肌钙蛋白、心肌酶谱的升高率,曝光和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及治疗后半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分支闭塞或夹层发生率(0比4.35%)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内对照组与观察组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4.35%比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肌钙蛋白及心肌酶谱升高率(8.70%比13.0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均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拘禁球囊技术可减少手术和曝光时间,并减少造影剂用量,且即刻和近期疗效均较好.

  • 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球囊保护边支技术可行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爱琴;郑海军;杨长宝;曾辉;晋辉;朱艳霞;刘海波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PCI)球囊保护冠脉边支技术采用桡动脉径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桡动脉径路对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43例冠心痛患者43处真性分叉病变(边支开口为局限病变,内径2.0~2.5 mm)行主支支架外侧球囊保护冠脉边支操作技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桡动脉径路行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成功,无中转股动脉径路,技术成功率100%.穿刺处恢复良好,无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发生.结论 桡动脉径路行冠脉分叉病变球囊保护冠脉边支技术可行、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 应用血流储备分数对冠状动脉受累边支进行功能学评价的意义

    作者:刘坤;韩战营;邱春光;卢文杰;陈晓杰

    [目的]探讨应用血流储备分数(FFR)在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手术时对受累边支进行功能学评价的意义.[方法]连续入选在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手术时,主支支架释放后经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测量边支开口产生>50%以上狭窄的病变60处,采用标准方法应用压力导丝测量其FFR数值,并与QCA数值进行比较.[结果]在QCA测量边支开口狭窄50%~75%的14处病变中,FFR数值全部≥0.75;边支开口狭窄在75%~90%的35处病变中,有11处病变FFR数值<0.75;在边支开口狭窄≥90%的11处病变中,有5处病变FFR数值<0.75.[结论]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易对受累边支病变进行过度估计,应用血流储备分数评价边支受累程度安全可行且其结果可信.

  •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效果

    作者:苏毅;马欣;李秋霞;于付生;慕春言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对照组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均成功实施手术,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随访造影检查指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疗效良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血流储备分数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满万荣;陈青;张卫泽;王海昌;孙冬冬

    目的:观察并分析冠状动脉(冠脉)真性分叉病变边支血流储备分数处于临界值时不同治疗策略对患者的影响.方法:64例冠脉左前降支和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并且边支血流储备分数处于临界值(0.75~0.80)的冠心病患者被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分叉病变双支架PCI治疗(双支架组,32例)和主支支架crossover PCI治疗(crossover组,32例),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支架平均直径[(3.44±0.78)mm∶(3.42±0.56)mm]、支架长度[(27.71±12.50)mm∶(28.04±15.1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双支架组患者植入支架数显著增多[(2.13±0.98)∶(1.09±0.93),P<0.05),术中肝素用量显著增多[(7 171.88±1 734.89)U∶(6 156.25±1 993.69)U,P=0.03],术中造影剂用量显著增多[(230.63±74.70)ml∶(152.19±60.52)ml,P<0.05[,手术时间[(96.72±38.76)min∶(77.34±17.51)min,P=0.012]及住院天数显著延长[(3.63±1.64)d∶(2.05±1.07)d,P<0.05].12个月随访,双支架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略高于crossover组,MACE事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结论:冠脉真性分叉病变且边支血流储备分数值处于临界值时给予主支支架crossover治疗安全有效.

  • DK-Culotte技术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尹涛;黄学斌;厚荣荣;张誉洋;张东伟;夏陈海;王海昌;胡涛

    目的:观察双对吻扩张Culotte(DK-Culotte)术式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处理分叉病变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42例Lefevre Ⅰ型分叉病变患者,利用药物洗脱支架给予DK-Culotte术式进行介入治疗.观察终球囊对吻扩张(FKBI)的成功率和即刻的介入效果,并在术后1、3、6、12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的分叉病变(包括主支和分支)均成功利用DK-Culotte术式进行了介入治疗,FKBI的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效果满意,病变狭窄程度较术前显著减轻[主支:术后(12.4±5.3)%∶术前(78.2±8.2)%;分支∶术后(13.7±6.8)%∶术前(83.5±9.1)%;均P<0.05],主支及分支均达到TIMI 3级血流.术后随访12个月,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结论:DK-Culotte术式可以明显提高FKBI的成功率,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处理分叉病变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 冠状动脉内心电图对分叉病变中分支心肌缺血的判断价值

    作者:陈亮波;李志樑;傅强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冠脉)内心电图对分叉病变中分支心肌缺血的判断价值.方法:对65例冠脉分叉病变患者,采用Cross-over治疗策略.主支支架植入前后,进行冠脉造影和分支血管冠脉内心电图检查,并对分支血管进行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结果:主支支架植入后,分支血管明显狭窄,狭窄率达(65.1±21.4)%,较主支支架植入前(30.1±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内心电图ST段变化≥0.1 mV的20例患者中,17例FFR≤0.80;冠脉内心电图ST段变化<0.1 mV的45例患者中,4例FFR≤0.80.以FFR≤0.80作为判断分支狭窄病变引起心肌缺血的标准,冠脉内心电图变化对分支心肌缺血预测的敏感性为81%,特异性为93%;阳性预测值为85%,阴性预测值为91%.结论:冠脉内心电图能有效判断分支狭窄病变是否引起心肌缺血,具有即刻、便捷、不增加患者费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血流储备分数在左冠状动脉主干分叉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韩战营;陈晓杰;卢文杰;吴斌;刘坤;李然;范书霞;邱春光

    目的:分析左冠状动脉(冠脉)主干分叉病变处主支置入支架后分支血管(回旋支)口部受累后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介入治疗的安全合理性.方法:连续选择35例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患者,给予LM-LAD跨越式支架置入术(Cross-over),经定量冠脉造影(QCA)测量术后LCX口部狭窄程度,狭窄≥75%给予FFR测量,FFR<0.8给予支架干预,并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术后FFR<0.8组的LCX口部小管腔直径小,狭窄<75%组大[(0.2±0.6)mm∶(0.6±0.4)mm∶(1.5±0.2)mm,P<0.001];FFR<0.8组的LCX口部狭窄重,狭窄<75%组轻[(94.2±2.5)%∶(81.6±4.7)%∶(53.8±13.1)%,P<0.001];FFR<0.8组的FFR值比FFR≥0.8组显著减小[(0.71±0.11)∶(0.85±0.12),P<0.001],两组QCA数值与FFR数值显著相关(r=-0.94,P<0.001).3组MAC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FR可显著减少左主干分叉病变Cross-over支架术后受累LCX口部的介入治疗,且安全合理.

  • 双导丝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影响因素

    作者:吴铮;柳景华;朱小玲;王健;赵东晖;李世英

    目的:分析双导丝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影像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210例,分别按照主支/边支血管参考直径、成角对边支血管即刻管径获得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球囊扩张主支血管后,在绝大多数病例中,双导丝球囊组边支血管即刻管径获得的绝对值比普通球囊组小(P<0.05).而在主支血管置入支架后,只有在主支血管狭窄程度重的≥95%[-0.25 ±0.26)mm vs(-0.54 ±0.40)mm,P<0.01]、边支血管参考直径较小的2.0~2.4mm[(-0.29 ±0.28)vs(-0.52 ±0.31)mm,P<0.01]、边支血管狭窄程度相对较轻的<50%[(-0.09±0.13)mm vs(-0.14±0.06)mm,P<0.05]、主支和边支血管成角较小的<70°[(-0.30±0.35)mm vs(-0.60±0.37)mm,P<0.01]这部分病例中,可以观察到边支血管即刻管径获得的绝对值比普通球囊组小.结论:双导丝球囊用于分叉病变预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主支血管斑块向边支血管位移的程度,特别是对于主支血管狭窄程度较重、边支血管较细、边支血管狭窄程度较轻、Y型分叉病变,即便是在主支血管置入支架后仍然可以观察到双导丝球囊预处理分叉病变后的获益.

  • 替罗非班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脉狭窄分叉病变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井景;刘小光;付文军;袁超;任进;胡清风

    目的:探讨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及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及DES治疗冠脉分叉病变56例的临床疗效.结果:56例冠脉分叉病变患者采用支架植入术,手术成功率达到100%,术中无急性血栓形成.临床随访1~2年无死亡和AMI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及DES治疗冠脉狭窄病变包括分叉病变的近期临床疗效十分满意.

  • 边支血管主动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杨长宝;郑海军

    目的 对比Jailed导丝技术与边支血管主动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166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Jailed导丝组82例,主动球囊保护组8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对比剂用量、手术时间、PCI术后即刻影像学效果及30天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等方面差异.结果 主动球囊保护组较Jailed导丝组患者术后的TIMI 3级血流率(96% vs 85%,P<0.05)、术后30天MACE发生率(5.95% vs15.9%,P<0.05)明显降低,而对比剂用量[(59.20±10.36) ml vs (61.92±9.36) ml),P>0.05]、手术时间[(34.12±8.94)min vs(31.63±8.81)min,P>0.05]无明显增加.结论 采用边支血管主动球囊保护技术提高了分叉病变PCI的临床效果,而且不增加手术时间及对比剂用量.

  • 经桡动脉途径应用Balloon Crush技术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曹政;周选民;王俊峰;徐霖;彭贵海;詹中群;周明;陈斌;王玮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应用Balloon Crush技术处理冠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入选的57例1型冠脉分叉病变患者中,22例患者经桡动脉途径选用Balloon Crush技术处理(Balloon Crush组),另35例患者选择标准Crush技术处理(标准Crush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终球囊对吻扩张的完成情况、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以及随访6个月时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Balloon Crush组患者全部经桡动脉途径成功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其中Balloon Crush组患者完成终球囊对吻扩张的成功率为91.0%;标准Crush组患者成功率为77.1%,25.7%的患者因无法经桡动脉途径完成操作而改为股动脉途径;术后6个月Balloon Crush组患者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9.1%,标准Crash组发生率为17.1%,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在手术时间及造影剂用量上,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alloon Crush技术适用于桡动脉途径冠脉分叉病变的处理,且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131 条记录 5/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