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T冠状动脉造影不同斑块性质的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关韶峰;曲新凯;韩文正;焦静;刘华;李若谷;戴锦杰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评价能力,比较不同斑块性质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差异.方法 选择因怀疑冠状动脉病变就诊的患者,均在接受CTAT检查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CAG检查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率≥50%且CTCA检查存在斑块者纳入研究.根据CTCA检查显示斑块的CT值将患者分为软斑块组、钙化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比较各组间的临床特征.同时,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与慢性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SIHD)患者以及不同HS-CRP水平患者CTAT斑块分布的特点,评价软斑块联合HS-CRP识别ACS患者的价值.结果 共有106例患者入选该研究,其中66例(62.3%)为软斑块组,13例(12.3%)为钙化斑块组,27例(25.4%)为混合斑块组,三组斑块的CT值分别为(35.2±11.8)、(252.3±40.9)和(88.3±19.6)HU.除钙化斑块组患者年龄高于软斑块组和混合组(P =0.036),三组间其他临床因素以及血肌酐、血肌钙蛋白和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与SIHD组、HS-CRP水平正常组与HS-CRP水平升高组患者的斑块分布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例HS-CRP水平升高且合并软斑块的患者均诊断为ACS.结论 CTCA可区别不同性质的冠状动脉斑块.不同临床诊断结果和不同HS-CRP水平患者的CTCA斑块分布并无差异,而HS-CRP水平升高且斑块为软斑块的患者均诊断为ACS.

  • 颈动脉超声与冠状动脉双源CT检查结果的比较

    作者:朱思平;胡建群;林蔚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成分与冠状动脉斑块成分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行颈动脉超声及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60例患者,比较颈动脉无斑块及有斑块患者冠心病的发生率;将所有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的检查结果分为低回声斑块组(A组)、非低回声斑块组(B组)、无斑块组(C组),比较A、B两组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的检出率.结果 颈动脉有斑块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高于无斑块患者(P<0.01);A组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高于B组(P<0.01);B组冠状动脉混合斑块的发生率高于A组(P<0.01).结论 颈动脉斑块的成分与冠状动脉斑块的成分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 瑞舒伐他汀钙对稳定性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响

    作者:刘日广;雍永宏;王连生;陈磊磊;陈波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对稳定性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确定为稳定性冠状动脉斑块患者127例,分别采用瑞舒伐他汀钙10 mg(A组,45例)、20 mg(B组,43例)和40 mg(C组,39例)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坏死核所占百分比及斑块体积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三组LDL-C均降低(P<0.05);治疗后,C组HDL-C高于治疗前和A、B两组(P<0.05),hsCRP低于治疗前(P<0.05).B组和C组治疗后斑块体积较治疗前缩小[(30.69±8.12)m m3 vs.(37.09±12.01) mm3和(24.99±1.01) mm3 vs.(36.47±14.68) mm3](P<0.05).三组治疗后的坏死核所占百分比均与治疗前相仿(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钙≥20 mg/d有明显稳定冠状动脉斑块的作用.瑞舒伐他汀钙40mg/d能明显增加血清HDL-C和降低hsCRP.

  • DSCT用于冠状动脉狭窄与斑块定量的临床价值

    作者:倪健坤;徐东风;戴鸿志;刘利;钱英

    目的:与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相比,探究双源CT(DSCT)在冠状动脉狭窄与斑块定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50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CAG、DSCT及IVUS检查结果,对DSCT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估.结果:以CAG为基准,DSCT对病变冠状动脉的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 (106/109)、98% (87/89),灵敏度、特异性均为97%(106/109,87/90);对狭窄度<50%冠状动脉检测的敏感性为82.50%,对狭窄度>50%冠状动脉检测的敏感性为9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近中段及远段狭窄段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92.22%、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CT检测斑块的平均血管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狭窄程度及斑块偏心指数与IVU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及斑块定量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残余斑块负荷量化特征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6分钟步行距离的影响

    作者:曹勇;王春明;鲍迎春;方裕;赵乾磊;周立军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残余冠状动脉斑块负荷量化特征对患者3个月内6min步行距离(6MWD)的影响.方法 纳入42名经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的PCI患者,对42处非PCI节段轻中度狭窄的冠状动脉内斑块进行量化分析.分别于出院前1天和术后3月行6min步行试验(6MWT)测定,计算2次测定的步行距离差值(Δ6MWD).以△6MWD低值3分位数(22.40米)为界分为组1(n=14,△6MWD<22.40m)和组2(n=28,△6MWD>22.40m).结果 组1在总体斑块体积(TAV)、斑块负荷百分比(PAV)、小管腔斑块负荷百分比(PPML)、管腔容积(LV)和组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6MWD与PAV及PPML显著负相关(分别为β=-0.55,P<0.01;β=-0.42,P<0.05),PAV与基线6MWD显著负相关(β=-0.25,P<0.05).结论 PCI术后残余斑块PAV及PPML较高者△6MWD较低,PAV较高者基线6MWD较低.

  • 重点保健对象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护理

    作者:左宁;李楠

    冠状动脉CTA扫描技术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在计算机扫描下可以直接显现冠状动脉狭窄、评价冠状动脉斑块钙化及稳定性,因此检查的相对无创、便捷而被广泛应用于门诊作为诊断和筛查冠心病的重要手段[1].在此检查中涉及患者心率的控制、造影剂注射、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等重要护理环节,尤其在高干门诊内由于重点保健对象的特殊性和年龄、疾病史等高危因素,行此检查的风险增加,使得贯穿此检查的精心到位的护理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 64层螺旋CT与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斑块特征评价的精确性比较

    作者:李锦;赵均雄;冯晓荣;梁立华;吴菊芳

    目的 比较64排螺旋CT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冠状动脉斑块)特征评价的精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临床确诊的29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和IVUS检查.IVUS把冠状动脉斑块按性质、成分分为:纤维斑块、纤维脂质、钙化斑块,使用64层螺旋CT和IVUS分别检测斑块负荷、斑块面积、管腔面积,并比较三类斑块的CT值.结果 64层螺旋CT检测斑块负荷为(57.54±13.32)%、斑块面积为(8.59±2.38)mm2、管腔面积为(6.26±2.53)mm2,IVUS检测斑块负荷为(57.52±13.47)%、斑块面积为(8.43±2.52)mm2、管腔面积为(6.68±2.34)mm2,2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类斑块CT值比较:纤维斑块为(57.46±6.78)Hu、纤维脂质为(59.32±6.64) Hu、钙化斑块为(726.36±56.78)Hu,钙化斑块与其他2种斑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斑块具有一定准确性,特别是能区分钙化的斑块,可以作为筛查的首选检查.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及分析

    作者:侯发欣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特征.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0例为观察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0例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临床数据详细整理后作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多见破裂斑块及不稳定斑块,血管外弹力膜面积(14.91±6.54) mm2及斑块负荷(75.53±9.75)%、脂核负荷(35.06±16.42)%与重构指数(1.01±0.47)高,纤维帽薄(0.58±0.46) mm、正重构21例42.0%及血栓18例36.0%,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具有不同的血管内超声特征,斑块不稳定或者破裂可能会造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稳定性及周围血管情况都具有较高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指导价值和意义.

  • 应用血管内超声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轻度胆固醇升高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作者:王小飞;卢成志;陈欣

    目的: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轻度胆固醇升高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49例LDL-C 3.6~2.6 mmol/L冠心病患者分为2组,他汀组23例;非他汀组26例.每位患者选取1处狭窄50%~70%的病变为靶病变.入院时和12个月后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靶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比较治疗前后斑块体积、管腔体积和血管体积.结果:他汀组12个月后,LDL-C由(3.44±0.42)mmol/L降至(2.31±0.19)mmol/L,较入院时下降32.8%;非他汀组12个月后较入院时基本无变化.血管体积、管腔体积和斑块体积在入院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后,非他汀组斑块体积显著增加,由(82.1±14.5)mm3增加至(95.9±20.5)mm3(P<0.05);血管体积无明显变化;管腔体积缩小,由(55.1±7.8)mm3减少至(44.6±6.6)mm3(P<0.05).他汀组12个月后的斑块体积、血管体积和管腔体积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他汀类药物可以阻止LDL-C轻度升高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进展.

  • 依泽替米贝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作者:杨伟;腾林;喻红

    目的:本研究选择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泽替米贝与单一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对比,评估联合用药对血脂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性的方法,将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泽替米贝组.阿托伐他汀组以患者血清中低密度胆固醇浓度(LDL-C)<70 nmg· dL-为治疗目标.用药9个月后,采用血管内超声定量冠状动脉内斑块,检测血液中相关参数.结果: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泽替米贝用药组与单独阿托伐他汀用药组相比,前者LDL-C明显降低[(60.5±19.8)mg·dL-1 vs.(79.8±17.9)mg·dL-1,P<0.01)].与单一用药相对比,双联降血脂药物对斑块体积变化具有显著的优越性(-1.3±0.09 vs.-0.3±0.05,P<0.01).血液中LDL-C浓度的降低幅度和斑块的消退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R=0.207,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泽替米贝与阿托伐他汀用药相比,双联降脂药可以显著降低血清中LDL-C浓度,同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

  • 128层螺旋CT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对冠状动脉斑块的临床观察

    作者:罗颖;喻强;韩文彬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IVUS-VH)对冠状动脉斑块的临床差异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12月24例冠状动脉斑块患者,予以128层螺旋CT扫描后,实施IVUSVH检查,检测CT值,分析CT检查处斑块构成及两组方法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结果:经德国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 128层螺旋CT扫描有90处斑块,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均为30处.非钙化斑块组与钙化斑块比较具有大量F、FF(P<0.05);混合斑块与钙化斑块组对比非钙化斑块组有大量NC、DC(P<0.05);混合斑块TCFA出现率为33.33%,和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128层螺旋CT值与IVUS-VH斑块成分内DC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128层螺旋CT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对冠状动脉斑块差异并不明显,且和DC值具有相关性,检测到的混合斑块和IVUS-VH的TCFA具有较高相关性.

  • HDL功能检测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相关性

    作者:曹佳;刘发权;喻红

    目的 针对正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1.03 mmol/L)的冠心病患者,分析其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功能与冠状动脉狭窄及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宜昌市中医医院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检查,并具有正常HDLC水平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29例为研究对象,利用CTA检测进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分组,统计分析血浆HDL功能指标对氧磷酶1(PON1)活性及HDL氧化/抗氧化指数与其相关性.结果 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HDLC水平、PON1活性下降,HDL氧化/抗氧化指数升高,显示为氧化状态,而ApoAI水平没有差异.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增加,PON1活性逐渐降低,HDL氧化/抗氧化指数逐渐增高,而HDLC水平、ApoAI水平无明显差异.不同斑块性质分组分析显示,钙化斑块组PON1活性高于软斑块组及混合斑块组.PON1活性与HDLC、HDL氧化/抗氧化指数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HDL的功能检测中PON1活性对于冠心病的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有良好的评价价值.

  • 多层螺旋CT评估他汀类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斑块疗效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邓金刚;庄义浩;何国满

    目的 利用16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来评估氟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斑块的疗效,并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16层螺旋CT检查发现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患者89例氟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用16层螺旋CT复查其斑块变化情况;并检测其血脂变化情况。结果 89例患者血脂4项中TC、LDL-C和TG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有显著性),其中以LDL-C下降明显;而HDL-C略有增加(差异无显著性)。224个4种不同的粥样斑块中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和混合斑块均有明显缩小(差异有显著性),其中以脂质宽块缩小明显;而钙化斑块略有缩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多层螺旋CT具有无创和多角度显示等优点,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实用而重要的检查手段,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能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是防止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的极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 64排螺旋CT指导下不同性质冠状动脉斑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近期疗效

    作者:白静;杨新红;孟妍妍;杨波;王晓红;刘华芬;胡笑容;江洪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指导下不同性质冠状动脉斑块应用旋磨加药物支架植入术近期预后情况.方法 将40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64排螺旋CT指导组.CT指导组在斑块CT值大于200 HU时的钙化病变行旋磨加药物支架植入,常规治疗组根据临床经验选择药物支架植入术或补救性旋磨术,观察两组患者12个月后的临床预后.结果 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 vs.9.2%,P=0.739; 1.5% vs.0,P=0.249;3.9% vs.2.0%,P=0.382;7.3% vs.5.6%,P=0.547).两组支架内血栓总的发生率及早、晚期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个月造影随访提示支架内及血管段再狭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支架内小直径及血管段小直径常规治疗组均较CT指导组有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3±0.56)mmvs.(2.67±0.62) mm,P=0.032;(2.49±0.50) mm vs.(2.57±0.57) mm,P=0.021)];而支架内管腔晚期丢失及血管段管腔晚期丢失CT指导组均比常规治疗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9±0.07)mm vs.(0.22±0.06)mm,P<0.001;(0.22±0.09)mm vs.(0.25±0.07)mm,P=0.003)].结论 通过无创64排螺旋CT了解钙化病变性质,提前合理分类,术中有效结合旋磨术及药物支架植入术,将有效提高即时手术成功率,减少不良并发症的出现,是处理重度钙化病变的较佳办法.

  • DSCT和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斑块评估的对比研究

    作者:陈湧泉

    目的 探讨DSCT和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对比.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临床疑似冠状动脉斑块患者80例,同时对其行DSCT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的结果作为参考标准,比较评价DSCT与CAG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 80例冠心病患者中,冠状动脉节段838段,按CAG为标准,587段冠脉正常,251段血管狭窄,而DSCT的结果是正常为603段,血管狭窄为235段.DSCT诊断冠状动脉中血管狭窄敏感性为79.3%,特异性达97.4%,阳性预测值达93.0%,阴性预测值达91.7%,准确性达92.0%.经x2检验,DSCT对于不同程度冠状动脉斑块血管狭窄的评估同CAG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CT用于诊断冠脉小寨有很高准确性,并可将其作无创性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手段,这对冠状动脉斑决的筛选和评估有重要意义.同CAG比较,可考虑选取DSCT为冠心病筛选手段之一.

  • 64层螺旋 CT 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小燕

    目的:研究64层螺旋 CT 在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8例 ACS 患者当做观察组,40例 SA 患者当做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斑块的形态和数量和 CT 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在78例患者中总共检测到的斑块有163个,其中在3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中检测到77个斑块,在4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检查到86个斑块。对照组的Ⅱ型和Ⅲ型斑块比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在163块斑块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总共有77块斑块,有44个斑块的冠状动脉重构指数大于等于1,正向重构率为57.1%。稳定性心绞痛总共86块,有21个斑块的冠状动脉重构指数大于等于1,正向重构率为24.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有38致病斑块,其 CT 值约为(29±23)HU,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有40致病斑块,其 CT 值约为(68±29)HU。在3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有20例患者有粥样斑块出现在非致病节段中,这些患者的致病节段的 CT 值约为(23±24)HU,非致病节段的 CT 值约为(51±27)HU。结论64层螺旋 CT 能够有效鉴别斑块的稳定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冠脉CTA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评估价值及其与血小板功能、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作者:杨金霞

    目的:分析冠脉CT血管造影(CTA)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评估价值及其与血小板功能、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450例冠心病患者经CTA分为钙化斑块组(CT值≥130 HU)117例、软斑块组(CT值≤60 HU) 150例、混合斑块组(CT值60~130 HU)183例,另取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人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4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功能、血清生化指标差异,分析CTA检测所得粥样斑块CT值与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价值.结果:软斑块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功能参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栓大坚固度(TEG-MA)、P选择素(P-selectin)、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血清炎症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12(IL-12)、白介素-18(IL-18)、白介素-23(IL-23)含量、血清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趋化因子CXCL16、趋化因子Fractalkine、T细胞趋化因子(RANTES)含量、血清脂肪细胞因子瘦素(Leptin)、视黄醇结合单核蛋白4(RBP4)含量均高于其余3组(P<0.05).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含量低于其余3组(P<0.05).冠心病患者粥样斑块CT值与血小板功能、血清生化指标含量存在直接相关关系.结论:冠脉CTA可准确评估冠脉粥样斑块性质,同时可作为判断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预后等的可靠无创手段.

  • 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作者:邱谷;刘培龙;朱俊泉;戴世荣;张曙晴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冠心病(CAD)及其斑块稳定性关系。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126例为冠心病组,其中包括稳定性冠心病(SCAD)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6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27例,以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119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入选研究对象血清Lp‐PLA2、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 )和血脂指标,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Lp‐PLA2水平分别为(265.2±23.4)、(166.3±15.3)ng/mL ,冠心病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患者血清Lp‐PLA2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正相关(r=0.522,P<0.01),与载脂蛋白B(apoB)正相关(r=0.516,P<0.001),相关程度较高,与IMA正相关(r=0.227,P=0.039),而与hs‐CRP无相关性(r=0.077,P=0.245),与PCT 无相关性(r=0.012,P=0.871);SCAD组、UAP组和AMI三组血清Lp‐PLA2水平分别为(192.3±18.3)、(266.9±22.4)、(284.1±34.2)ng/mL ,血清Lp‐PLA2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程度的增加明显升高(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 Lp‐PLA2水平显著升高。Lp‐PLA2主要与脂质代谢,特别是LDL代谢相关。对于冠心病患者,Lp‐PLA2作为一种新的炎性形成标志物,与粥样斑块稳定性直接相关,是一个良好的临床评估指标。

  • 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和斑块类别的价值分析

    作者:王良敏

    目的:探讨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DSCT)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CS)和鉴别冠状动脉斑块(CP)类别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间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40例已确诊冠心病患者为受试对象,均实施DSCT及冠状动脉造影(GAG)检查.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DSCT检查在CS诊断及CP类别鉴别诊断中的准确率.结果:CAG检查共检出CS 802段,CP 732枚.DSCT对CS的诊断准确率为93.6% (751/802);其中对轻度、中度、重度、闭塞CS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3%(368/382)、93.9%(170/181)、90.8%(178/196)和81.4%(35/43).DSCT对CP的鉴别诊断准确率为92.1%(674/732);其中对小型、中型、大型CP的鉴别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6%(345/361)、91.0%(142/156)和87.0%(187/215).结论:DSCT在诊断CS与鉴别CP类别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16层螺旋CT判别冠状动脉斑块的应用研究

    作者:温伟春

    目的:探究16层螺旋CT判别冠状动脉斑块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择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8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组,其中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有36例,设置为A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有46例,设置为B组,对两组患者均采取CT扫描方案,对两组患者的扫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比较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软斑块、中等密度斑块、钙化斑块的分布情况差异显著,P<0.05;比较钙化斑块与非钙化斑块的管腔狭窄情况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采取16层螺旋CT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对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判别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65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