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选择素在肠缺血再灌注致大鼠多器官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兴东;顾志成;孙庆林;刘维明;季正华;朱雪明;张志德

    目的 探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肝、肺组织P-选择素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24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和缺血40min/再灌注30min、再灌注60min、再灌注240min 4组.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制作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小肠P-选择素表达的变化,同时检测肠、肝、肺组织及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变化.结果 假手术组肠、肝、肺组织中P-选择素为低表达,肠缺血再灌注后各组可见P-选择素不同程度表达明显增高,细胞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其灰度值水平明显提高,为假手术组的2倍左右(P<0.01).血MPO活性假手术组为(46.16±6.19)U/L,再灌注30min 达高峰(148.83±22.80)U/L(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再灌注各组肠、肝、肺组织MPO活性都有明显增高(P<0.01),各组在缺血40min/再灌注60min时增加幅度大.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在肠缺血再灌注后各组都有明显升高(P<0.01).结论 (1)肠缺血再灌注可导致肠、肝、肺组织P-选择素表达的早期上调,P-选择素在肠缺血再灌注导致肠及远隔脏器肝和肺组织损伤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肠缺血再灌注不仅引起肠组织本身损伤,还引起远隔脏器肝和肺的炎症和损伤.

  • 烧伤血清对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军;夏培元;常山;肖光夏

    目的系统观察烧伤血清对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方法制作体外大鼠肠上皮细胞IEC-6株烧伤血清刺激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和烧伤血清组,采用生化检测、图像分析、细胞ELISA、放射免疫等技术,动态观察肠上皮细胞活性、细胞Ca2+浓度、细胞通透性以及细胞骨架的变化. 结果肠上皮细胞经烧伤血清作用后,细胞活性即开始降低,而乳酸脱氢酶升高,胞浆Ca2+浓度增高2.43倍,单层细胞通透性显著增加,细胞骨架成分肌动蛋白(F-actin)、角蛋白(keratin)、微管蛋白(β-tubulin)表达减少或状态改变. 结论烧伤血清刺激后肠上皮细胞活性降低,通透性增加,细胞骨架表达减少,从而导致肠黏膜细胞屏障功能受损.

  • 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肠组织能量代谢变化与细胞增殖的研究

    作者:刘志刚;肖南;陈惠孙

    目的探讨肠组织在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的能量代谢变化与上皮细胞增殖的相关性. 方法 Wistar大鼠48只,分为对照组、单纯休克组和复苏0.5,1,2,6 h组,每组8只,采用休克复苏模型;取各组空、回、结肠组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TP 、ADP和AMP.另取Wistar大鼠64只,分为对照组、单纯休克组和复苏2,6,12,24,72 h和 7 d组,每组8只,制作休克复苏模型,采用3H-TdR掺入法测定各组肠上皮细胞增殖能力. 结果失血性休克后肠组织ATP含量显著降低,为对照组的26.3%~39.7% ;复苏后ATP恢复较慢,复苏6 h后为对照组的63.5%~67.7%.失血性休克及复苏早期(2 h) 肠上皮增殖明显受抑制,复苏12 h显著升高,72 h增殖达高峰,复苏后7 d基本恢复正常. 结论休克及复苏后肠上皮细胞增殖与能量代谢恢复基本一致.

  • 过氧化氢导致肠上皮细胞线粒体编码三磷酸腺苷合成酶基因损伤的研究

    作者:蔡黔;周红;肖光夏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H2O2)对肠上皮细胞线粒体DNA(mtDNA)编码的三磷酸腺苷(ATP)合成酶基因的损伤作用. 方法肠上皮细胞株(SW-480)采用4 mmol/L H2O2处理后进行mtDNA的提取,对ATP合成酶的ATPase6亚基、ATPase8亚基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并对PCR产物直接进行测序;同时于该时相点测定酶活性. 结果 ATPase8亚基基因在8 385~8 543段出现大范围的点突变; H2O2可导致mtDNA突变基因所编码的ATP合成酶活性明显下降. 结论 H2O2可明显损伤mtDNA编码的ATP合成酶基因,这种损伤作用终导致其编码的酶蛋白活性明显下降.

  • 严重烧伤对大鼠肠三叶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彭曦;谭银玲;陶麟辉;王凤君;赵云;汪仕良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对大鼠肠三叶因子(ITF)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方法 48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制成30%TBSAⅢ度烧伤模型并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及伤后1,2,3,5,7 d共6组,每组8只。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等手段观察伤后ITF 及ITF mRNA表达的变化,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肠黏膜ITF含量进行定量检测。 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小肠中ITF及ITF mRNA均有一定表达,它们主要分布于肠绒毛杯状细胞中。烧伤后肠黏膜组织结构受损,ITF mRNA表达明显减少,肠杯状细胞合成和分泌ITF的能力大幅下降(P<0.01),特别是ITF二聚体的含量远远低于伤前[(369.33±65.56) ng/g],伤后7 d[(15.83±4.40) ng/g]仅为伤前的4%。 结论 严重烧伤后肠黏膜组织结构受损是ITF合成下降的主要原因,而ITF特别是ITF二聚体含量的大幅下降又可加重肠黏膜损伤,延缓肠黏膜修复。

    关键词: 烧伤 肠三叶因子
  • 己酮可可碱对内毒素休克家兔小肠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作者:姚咏明;盛志勇;于燕;董宁;陆连荣

    目的 探讨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对内毒素休克时肠道损害的可能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采用家兔内毒素休克模型28只,随机分成手术对照组、内毒素休克组和PTX治疗组,观察PTX对血浆D-乳酸、小肠微循环灌注量及肠组织生物喋呤、三磷酸鸟苷环水解酶Ⅰ(GTP-CHI)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 结果 PTX治疗可显著降低门静脉血D-乳酸含量(P<0.05~0.01),小肠微循环低灌注状态明显改善,肠黏膜损伤评分值比休克组显著下降(P<0.01).同时,PTX治疗组肠组织生物喋呤降低,GTP-CHI活性和NO水平趋于正常对照范围. 结论 内毒素休克早期给予PTX治疗对小肠损伤具有良好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局部组织生物喋呤介导过量NO产生有关.

  • 细胞外组蛋白对损伤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王昕;吴松;郑曙云;袁受涛;王翔;陈尚瑜;嵇振岭

    目的 探讨细胞外组蛋白(EH)对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雄性野生型C57BL/6小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将EH按50 mg/kg经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对照组给予尾静脉注射等量等渗盐水.3h后分别采集两组血液标本和肠组织标本,光镜及透射电镜下对两组肠黏膜组织形态进行观察,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的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及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含量,鲎试验检测血浆中内毒素(ET)的含量. 结果 电镜结果显示,实验组肠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排列紊乱,部分断裂、扭曲、脱落,上皮细胞紧密连接模糊,细胞间隙增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光镜结果显示,实验组肠壁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绒毛排列不规则,黏膜及黏膜下出现水肿、出血,杯状细胞出现水肿,绒毛变钝,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实验组Claudin-1、Occludin、ZO-1的表达量分别为0.587 7±0.060 6,0.127 7 ±0.085 7,0.393 3 ±0.080 8,均较对照组的0.677 2 ±0.038 3,0.430 6±0.086 9,0.812 8 ±0.096 3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血浆DAO含量为(1.61±0.20) U/ml,I-FABP为(548.5 ±36.8)EU/ml,ET为(0.182 ±0.076)EU/ml,均较对照组的(0.69±0.15) U/ml、(178.8±26.9) EU/ml、(0.091±0.029) EU/ml明显升高(P<0.05). 结论 EH对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具有明显损害作用,造成内毒素移位.

    关键词: 组蛋白类 脓毒症
  • 热休克蛋白70对肠上皮细胞缺氧/复氧后线粒体功能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作者:袁志强;李晓鲁;彭毅志;王裴;黄跃生;杨宗城

    目的 了解Ad-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缺氧/复氧损伤后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功能及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取肠上皮细胞株IEC-6分别转染Ad-HSP70腺病毒载体和空腺病毒载体,蛋白质印迹法观察HSP70的表达.取IEC-6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缺氧/复氧组(给予缺氧/复氧处理)、Ad-HSP70转染组(转染Ad-HSP70腺病毒载体后,给予缺氧/复氧处理).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内线粒体脱氧酶的活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细胞能量代谢.结果 与转染空腺病毒载体相比,转染Ad-HSP70腺病毒载体可显著增加细胞HSP70的表达.缺氧/复氧组细胞内线粒体脱氢酶的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d-HSP70转染组该指标明显高于缺氧/复氧组(P<0.01).缺氧/复氧组细胞内腺苷三磷酸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而腺苷二磷酸、腺苷-磷酸含量显著升高;Ad-HSP70转染组细胞能量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似(P>0.05),较缺氧/复氧组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缺氧/复氧组细胞能荷为0.615±0.060,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748±0.012,P<0.01)、Ad-HSP70转染组(0.736±0.028,P<0.01).结论 Ad-HSP70腺病毒载体转染肠上皮细胞可诱导HSP70表达增加,显著提高细胞缺氧/复氧后胞内腺苷三磷酸的含量及细胞能荷,保护线粒体整体功能,提示线粒体是HSP70保护肠上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主要靶细胞器之一.

  • 肠道谷氨酰胺转运载体研究进展

    作者:吴炜;彭曦

    Glutamine,the most abundant amino acid in bloodstream,is the preferred fuel source for enterocytes.Glutamine exerts its functions through the activity of its transporters,which are located in cytomembrane,to transport it into or out of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ntestine is the primary center for glutamine metabolism in the body.As ASCT2 and B0AT1 are the most important glutamine transporters in the intestine,it wound be helpful to gain the knowledge of the structure,function,and pathologic changes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the two transporters in order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abolism and function of glutamine.

  • 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口服混合肠内营养剂对肠黏膜屏障的作用

    作者:孙珂岱;董志伟;陈婧;刘攀;龚雅利;彭毅志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患者早期服用混合肠内营养剂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方法 选择笔者单位2013年8月-2014年9月收治且符合入选标准的24例严重烧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12例和早期肠内营养组12例.2组患者入院后立即接受常规治疗,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同时每天口服混合谷氨酰胺、益生菌、益生元的肠内营养剂100 mL,连续服用7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3、7、14、21天,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二胺氧化酶(DAO)、血清降钙素原(PCT)、血浆LPS水平;治疗21 d内,行创面分泌物和血液细菌学培养;观察治疗后21d内是否发生MODS.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 结果 (1)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治疗第7、14、21天血清DAO水平分别为(14.9±3.7)、(12.4±3.1)、(9.5±0.7)ng/mL,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17.5±4.0)、(16.3±3.3)、(13.0±1.1)ng/mL(t值为2.913~ 15.304,P值均小于0.01);组间其余时相点血清DAO水平接近(t值为-0.598 ~0.139,P值均大于0.05).(2)治疗第7、14天,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PCT水平分别为(2.7±8.1)、(2.0±5.6) ng/mL,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11.7 ±20.9)、(12.9±23.9) ng/mL(Z值分别为-2.919、-2.139,P<0.05或P<0.01);其余时相点组间血清PCT水平接近(Z值为-1.833~-0.346,P值均大于0.05).(3)治疗第7天,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浆LPS水平为(33±56) pg/mL,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102±108) pg/mL(Z=-2.046,P<0.05);其余时相点组间血浆LPS水平接近(Z值为2.003 ~-0.526,P值均大于0 05).(4)治疗21 d内,2组患者创面分泌物细菌学培养阳性结果接近(P>0.05).常规治疗组7例患者血液细菌学培养结果呈阳性,明显多于早期肠内营养组的1例(P<0.05).治疗21d内,常规治疗组1例患者发生了MODS,而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均未发生MOD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严重烧伤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服用混合肠内营养剂能促进肠黏膜屏障的修复并给予保护,具有减轻肠道损害和炎症反应的作用.

  • 硫化氢对严重烧伤大鼠肠道生物屏障的影响

    作者:李毅;王洪瑾;吴晓伟;王来红

    目的 应用外源性硫化氢和硫化氢合成酶抑制剂干预严重烧伤大鼠,探讨硫化氢对其肠道生物屏障的作用. 方法 将104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8只)以及烧伤对照组、硫氢化钠组、炔丙基甘氨酸(PPG)组,后3组每组32只.假伤组大鼠模拟致伤,不予补液复苏;后3组大鼠背部造成30% TBSA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伤后即刻腹腔注射平衡盐溶液40 mL/kg补液复苏.伤后1h内,硫氢化钠组和PPG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硫氢化钠56 μmol/kg、PPG 45 mg/kg;伤后第2天起,硫氢化钠组和PPG组大鼠每日定时分别腹腔注射硫氢化钠56 μmol/kg、PPG 45 mg/kg.各烧伤组分别于伤后2、7、14、21 d,每组取8只大鼠采集盲肠标本,匀浆、稀释后加入相应培养基分别培养双歧杆菌、乳酸菌、肠球菌、肠杆菌、白色念珠菌,行菌落计数后计算细菌含量.假伤组大鼠同前行相应检测.对数据行log函数处理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析因设计方差分析、SNK-q检验. 结果 伤后各时相点,各烧伤组大鼠盲肠中双歧杆菌、乳酸菌含量均少于假伤组(q值为4.12 ~ 20.74,P值均小于0.05),肠球菌、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含量均多于假伤组(q值为2.84~68.29,P值均小于0.05).与烧伤对照组比较,硫氢化钠组大鼠盲肠中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含量在伤后各时相点均增多(q值为2.88 ~ 17.57,P值均小于0.05).硫氢化钠组大鼠双歧杆菌含量在伤后7d多,为(6.54±0.35)lg(CFU/g);乳酸菌含量在伤后21 d多,为(7.25±0.71) lg(CFU/g).与烧伤对照组比较,硫氢化钠组大鼠盲肠中肠球菌、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含量在伤后各时相点均减少(q值为2.79 ~ 29.59,P值均小于0.05).与烧伤对照组比较,PPG组大鼠盲肠中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含量在伤后各时相点均减少(q值为2.82 ~46.56,P值均小于0.05),肠球菌、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含量在伤后各时相点均明显增多(q值为2.93~41.42,P值均小于0.05).PPG组大鼠肠球菌含量在伤后21 d多,为(9.41±0.22) lg(CFU/g);肠杆菌含量在伤后14 d多,为(9.96±0.24)lg(CFU/g);白色念珠菌含量在伤后14 d多,为(3.94±0.84) lg(CFU/g). 结论 严重烧伤大鼠补充外源性硫化氢可减少肠道致病菌,增加肠道益生菌,对肠道生物屏障有保护作用.

  • 黄芪多糖对严重烫伤大鼠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黄翠兰;詹剑华;罗锦花

    目的 观察黄芪多糖对烫伤大鼠肠黏膜形态、肠黏液分泌型IgA(s-IgA)水平、派伊尔结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 方法 取130只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10只(模拟致伤)、烫伤组30只、低剂量组30只、中剂量组30只和高剂量组30只,后4组大鼠背部造成30% TBSAⅢ度烫伤.伤后2h起,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0.5 mL黄芪多糖,剂量分别为100、200、300 mg/kg;烫伤组大鼠注射0.5 mL生理盐水.假伤组于伤后即刻,其余4组均分别于伤后3、7、14 d,每组取10只大鼠,HE染色观察回肠黏膜形态,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肠黏液s-IgA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小肠派伊尔结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并计算CD4+/CD8+比值.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析因设计方差分析、SNK检验. 结果 (1)假伤组大鼠伤后即刻肠黏膜绒毛形态正常,绒毛上皮细胞完整.各烫伤组大鼠伤后3d肠黏膜绒毛水肿,绒毛上皮细胞大片坏死、脱落,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伤后7d,该4组大鼠肠黏膜病变情况与伤后3d相近;伤后14d,烫伤组大鼠肠黏膜病变仍未见明显改善,低、中剂量组大鼠肠黏膜病变明显减轻,高剂量组大鼠肠黏膜形态恢复至与假伤组接近.(2)与假伤组伤后即刻[(69 ±4) μg/mL]比较,烫伤组及低、中、高剂量组大鼠伤后3、7、14 d s-IgA水平[(43±5)、(45±5)、(46±5)μg/mL,(47 ±5)、(48±5)、(49 ±6) μg/mL,(50±6)、(51±5)、(52±5)μg/mL,(53±6)、(54±5)、(55±5)μg/mL]显著降低(P值均小于0.05).中剂量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s-IgA水平显著高于烫伤组(P值均小于0.05),高剂量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s-IgA水平显著高于烫伤组与低剂量组(P值均小于0.05).(3)与假伤组伤后即刻比较,除高剂量组大鼠伤后14 d外,各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值均小于0.05).低剂量组大鼠伤后3 d CD4 +T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烫伤组(P<0.05),中、高剂量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低剂量组(除中剂量组伤后3、14 d CD4 +T淋巴细胞百分比外)与烫伤组(P值均小于0.05),高剂量组大鼠伤后7、14 d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伤后3 d 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中剂量组(P值均小于0.05).与假伤组伤后即刻比较,其余4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值小于0.05).低剂量组大鼠伤后7、14 d及中、高剂量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烫伤组(P值均小于0.05),中剂量组大鼠伤后7、14 d及高剂量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值均小于0.05),高剂量组大鼠伤后7、14 d 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中剂量组(P值均小于0.05).与假伤组伤后即刻(1.74±0.20)比较,烫伤组及低、中、高剂量组大鼠伤后3、7、14 d CD4+/CD8+比值(0.65 ±0.11、0.68 ±0.13、0.73 ±0.22,0.76 ±0.15、0.78±0.14、0.90 ±0.10,0.85 ±0.21、0.89±0.18、1.08 ±0.19,0.99 ±0.20、1.05 ±0.21、1.25 ±0.23)显著降低(P值均小于0.05).高剂量组大鼠伤后7 d CD4+/CD8+比值显著高于中剂量组(P<0.05),该2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CD4 +/CD8+比值显著高于烫伤组(P值均小于0.05),中剂量组伤后14d及高剂量组伤后各时相点CD4 +/CD8+比值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值均小于0.05).组内比较,低、中、高剂量组大鼠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呈现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增高的趋势. 结论 黄芪多糖可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改善严重烫伤大鼠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形态,调节派伊尔结T淋巴细胞亚群的平衡,同时呈剂量依赖性促进肠黏膜s-IgA分泌.

  • 卡巴胆碱对烧创伤后肠道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

    作者:曹卫红;柴家科;胡森;杨红明;孙天骏;邹晓防;盛志勇

    目的观察肠道内给予卡巴胆碱对兔肠部分缺血再灌注(I/R)损伤及重度烧伤患者肠道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50只大白兔制成肠部分I/R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肠部分I/R损伤组(25只)、卡巴胆碱组[25只,于肠系膜上动脉(SMA)阻断后1 h肠内注入3g/L卡巴胆碱(3μg/kg)];另取25只设为假手术组,仅分离SMA,不阻断;取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不致伤,处死后留取标本待测.检测兔SMA阻断前后及肠道内给予卡巴胆碱后肠黏膜的血流量.各致伤组均在处理后2、4、6、8、24、48、72 h留取静脉血测定其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D-乳酸和D-木糖含量.并行葡聚糖蓝排出实验,以检测胃肠道吸收功能.同时选择大面积烧伤[烧伤总面积(84±12)%TBSA]患者8例,在患者肠鸣音<2次/min或腹胀明显时,口服1 g/L卡巴胆碱(15 μg/kg),观察给药后每分钟肠鸣音次数及腹胀情况.结果SMA阻断后肠部分I/R损伤组肠黏膜血流量为(48±6)PU,较正常对照组[(102±5)PU]明显减少,而肠道内注入卡巴胆碱后1 h血流量增至(77±3)PU.肠缺血后肠部分I/R损伤组血浆DAO活性及D-乳酸含量开始升高,处理后24 h达峰值[(4.63±0.27)U/ml、(7.9±2.4)mg/L],以后逐渐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0.89±0.14)U/ml、(2.0±1.1)mg/L,P<0.05].卡巴胆碱组的变化基本同肠部分I/R损伤组,但变化幅度较小;而假手术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在给予D-木糖后2 h,肠部分I/R损伤组血浆D-木糖含量显著降低,但处理后6 h肠部分I/R损伤组及卡巴胆碱组明显升高,以后逐渐下降;假手术组略有波动.SMA处理后2 h肠部分I/R损伤组葡聚糖蓝未见排出,处理后6 h其运动距离逐渐增加,但处理后24 h其运动距离仍明显短于正常值(P<0.05),48~72 h基本恢复正常;卡巴胆碱组注入葡聚糖蓝后即可见其排出,其运动距离明显增加,处理后6 h达峰值(43±6)cm,以后逐渐缩短接近正常(28±3)cm.给药前患者肠鸣音较弱(1.6±1.1)次/min,给药后10 min明显增强为(6.9±1.7)次/min,30 min时为(8.3±2.4)次/min,给药后1 h患者肠鸣音仍较活跃,为(6.1±1.3)次/min.给药后2 h患者腹胀明显减轻,其中有6例患者开始排便.结论肠内给予卡巴胆碱可增加兔肠黏膜血流量,改善其肠道运动、吸收、屏障功能;大面积烧伤患者口服卡巴胆碱,可改善其肠道功能障碍.

  • 细胞外热休克蛋白70对严重烫伤大鼠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邓鸿敖;张红艳;熊林朋;彭燕

    目的 了解严重烫伤大鼠肠道细胞外热休克蛋白70(eHSP70)与IL-2表达变化及两者 间的关系,另体外观察eHSP70对严重烫伤大鼠肠道派伊尔结CD3+T淋巴细胞的影响. 方法 (1)取6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仅麻醉)10只、烫伤组50只,烫伤组大鼠背部造成30% TBSAⅢ度烫伤.正常对照组于麻醉后即刻,烫伤组于伤后3、6、12、24、48 h,各取10只大鼠处死,取小肠组织,ELISA法检测eHSP70和IL-2的表达并进行相关分析.(2)另取2只雄性SD大鼠,同前致伤后12h,分离小肠派伊尔结CD3+T淋巴细胞,用含体积分数10% FBS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和5、10、20 μg/mL eHSP70组,每组6孔.空白对照组不行其他处理,后3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相应质量浓度重组大鼠eHSP70.培养48 h,流式细胞仪检测CD3+T淋巴细胞中Th1和Th2百分比及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和IL-10的表达.细胞实验均重复10次.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SNK-q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的(1 278±135)、(48.6±4.9) ng/mg比较,烫伤组大鼠伤后3、6、12、24、48 h肠道eHSP70[(728±93)、(412±31)、(314±21)、(528±40)、(1 028±97) ng/mg]和IL-2[(38.6±2.3)、(32.3±1.0)、(25.3±3.6)、(33.9±4.1)、(44.3±2.6) ng/mg]水平均明显降低(q值为3.48 ~5.32,P值均小于0.05),均于伤后12h达低值.IL-2和eHSP70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 =0.920,P<0.01).(2)与空白对照组的(8.6±1.1)%、(3.75±0.45)%比较,5、10、20 μg/mL eHSP70组CD3+T淋巴细胞中 Th1百分比明显增高[(11.3±2.1)%、(15.7±1.8)%、(10.8±1.5)%,q值为2.97 ~ 4.57,P值均小于0.05],Th2百分比明显降低[(2.39±0.38)%、(1.05±0.23)%、(2.67±0.26)%,q值为2.48 ~4.32,P值均小于0.05].与空白对照组的(34.3±2.2)%、(254±16) pg/mL比较,5、10、20 μg/mL eHSP70组CD3+T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26.1±2.6)%、(20.7±1.5)%、(31.5±2.4)%,q值为3.47 ~4.95,P值均小于0.0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水平明显增高[(417±22)、(587±19)、(307±27) pg/mL,q值为3.02 ~4.98,P值均小于0.05].4组CD3+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水平相近(F=2.12,P>0.05). 结论 大鼠严重烫伤后肠道中eHSP70和IL-2的表达均降低,且两者呈明显正相关.eHSP70可体外促进严重烫伤大鼠肠道派伊尔结中CD3+T淋巴细胞向Th1方向分化,明显降低其凋亡率,促进其释放IL-2.

  • 失血性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PGC-1基因表达改变及意义

    作者:李伟文;陆松敏;方传勤;刘建仓;郭素清;程凤;王正国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核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PGC-1)基因表达的改变,以探讨核转录因子对编码呼吸链亚基的细胞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PGC-1基因mRNA量的改变,用Western-blot法检测肠上皮细胞PGC-1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正常大鼠肠上皮细胞PGC-1 mRNA有较低程度表达,失血性休克1小时大鼠肠上皮细胞PGC-1 mRNA表达开始增加,2小时达高峰并维持到3小时,后又开始减弱,到休克晚期5小时PGC-1mRNA表达显著弱于休克前(P<0.05).正常大鼠肠上皮细胞PGC-1蛋白含量较低.失血性休克1小时大鼠肠上皮细胞PGC-1蛋白含量基本没有变化.失血性休克2小时,即休克中期PGC-1蛋白表达增强,后又渐减弱,失血性休克5小时已明显弱于休克前.结论 失血性休克早期大鼠肠上皮细胞核转录因子PGC-1基因表达增强,晚期减弱,PGC-1基因表达对缺血缺氧敏感,缺血缺氧早期肠上皮细胞PGC-1蛋白表达上调,可能与PGC-1 mRNA的上调有关.休克晚期PGC-1蛋白表达减少可能与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时细胞蛋白合成减少有关.

  • 卡巴胆碱对肠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脏炎症反应的影响

    作者:曹卫红;胡森;柴家科;邹晓防;吕艺;黎君友;孙丹;盛志勇

    目的 观察肠道内给予卡巴胆碱对兔肠部分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心脏炎症反应的防治作用.方法 大白兔75只,随机分为肠部分I/R组(n=25)、卡巴胆碱组(n=25)、假手术组(n=25);阻断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50%,维持4小时,造成肠部分I/R损伤;卡巴胆碱组于SMA阻断后1小时经肠内注入3%卡巴胆碱(3μg/kg),阻断后2、6小时、1、2、3天测定心脏、肠道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变化,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肠部分I/R损伤可导致心脏、肠道组织内TNF-α等炎症介质明显增加;肠内给予卡巴胆碱后肠黏膜血流量增加,心脏炎症反应减轻,心肌组织内促炎介质TNF-α含量下降,但抗炎介质IL-10无明显变化.结论 肠道部分I/R损伤可诱发心脏炎症反应和功能障碍;肠内给予卡巴胆碱可减轻心脏炎症反应,改善心肌功能,其机制可能是抑制TNF-α等促炎介质分泌,而非增加抗炎介质IL-10的释放.

  • 兔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肠道功能的影响

    作者:曹卫红;柴家科;胡森;孙天骏;邹晓防;盛志勇

    目的观察兔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I/R)损伤对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55只大耳白兔分为肠部分I/R组、假手术对照组、正常对照组.依据失血性休克过程中肠道血流量变化规律,用自制的血流阻断器部分阻断肠系膜上动脉(SMA),复制肠道部分I/R损伤动物模型,采用葡聚糖蓝排出实验、D-木糖吸收实验、D-乳酸及二胺氧化酶活性(DAO)含量测定等评价肠道功能,并观察肠道形态学改变.结果在肠道缺血期,血浆DAO活性、D-乳酸含量明显升高,再灌注后进一步增加;血浆D-木糖浓度在缺血期及术后2~3天明显降低;葡聚糖蓝排出距离在缺血期及术后1天明显缩短.结论肠道部分I/R损伤可导致肠道局部组织损伤及运动、吸收、屏障等功能障碍.

  • UCMSC对辐射损伤小鼠脾脏和肠道屏障防护作用

    作者:颜贺欣;夏玉军;苏威

    目的 研究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MSC)对全身X射线受照小鼠的脾脏及肠道组织辐射损伤后的防护作用,为相关放射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清洁级雄性 SD 小鼠,随机分为4组.除正常组外,放射组、普通组和加强组小鼠均采用2 Gy剂量X射线进行全身照射,建立小鼠辐射损伤模型.照射后12和24 h时,各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UCMSC悬浮液或生理盐水1 mL进行处理.观察辐射后小鼠一般状态的变化.各组分别于处理后1、2、7、14 d各处死5只小鼠,摘取新鲜脾脏,称质量,计算脾脏指数;同时切取肠道组织.取脾脏和肠道组织进行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放射组小鼠与正常组相比活动明显减少,普通组和加强组小鼠一般状态较放射组有所恢复.辐射后小鼠脾脏和肠道组织病理形态学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放射组小鼠脾脏和肠道组织发生损伤,普通组和加强组小鼠组织损伤程度较放射组有所改善.在相同时间点,普通组小鼠与放射组相比较、加强组小鼠与普通组比较,脾脏指数显著升高(F=477.659~1 444.157,P<0.05).结论 UCMSC移植具有减轻组织损伤以及促进损伤组织细胞修复再生的作用.

  • 鲤鱼肠道黏附受体分离与抗血清制备及体外黏附试验

    作者:刘倩;张帜;陈营

    目的 分离并鉴定鲤鱼肠道中与乳杆菌和其他细菌定植相关的黏附受体蛋白.方法 用SDSPAGE电泳分离鲤鱼肠道中相对分子质量为26200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抗血清,免疫印迹试验检测抗血清对该蛋白结合的特异性.应用体外黏附模型,测定鲤鱼肠道黏液对乳杆菌新种L15、嗜酸乳杆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黏附作用.结果 乳杆菌L15、嗜酸乳杆菌和大肠杆菌均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对鲤鱼肠道黏液的黏附,该黏附作用可被抗目的蛋白的抗血清显著抑制.结论 鲤鱼肠道内相对分子质量为26200的蛋白质与两株乳酸菌的黏附相关,也是大肠杆菌在鲤鱼肠道内定植的黏附受体.乳酸菌与大肠杆菌在鲤鱼肠道内可竞争同一受体,乳酸菌也正以此来对病原菌产生定植拮抗作用.

  • 兔急性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作者:宋富波;杨牟;车海杰

    目的 建立小肠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确定合适的肠系膜上动脉阻断时间.方法 将70只新西兰兔按不同的肠系膜缺血时间(0、15、30、45、60 min)分为A、B、C、D、E共5组,每组14只.每组取8只于恢复血供2 h后留取兔下腔静脉血标本及肠组织,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形态学变化并对小肠黏膜损伤程度进行评分.另6只兔用于术后24、48、72 h生存率的观察.结果 A、B、C组的术后生存率均>83.3%.C、D、E组的MDA含量及肠黏膜损伤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12.13、280.24,P<0.01).结论 肠系膜缺血30 min再灌注2 h是建立兔小肠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合适时间.

468 条记录 23/24 页 « 12...16171819202122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