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

    作者:丁同文;王东林;靳国庆;张斌;庞岩

    肝内胆管细胞癌相对于肝细胞癌少见,起源于肝内胆管的上皮细胞,发生于肝内主胆管以远分支上,多数为少供血肿瘤.提高对胆管细胞癌影像表现的认识有助于临床制定正确的诊疗方案.笔者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25例胆管细胞癌的影像表现,并对其CT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讨论.

  •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作者:钟添荣;李莉;李耀国;梁翠媚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peripheral cholangio-carcinoma,IHPCC)指起源于Ⅱ级以上肝内胆管到赫令管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内恶性肿瘤的5%~30%[1],为肝脏第二位原发性恶性肿瘤.IHPCC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特异性,放化疗效果较差,首选手术治疗,因此影像检查对IHPCC的早期发现及治疗、预后有重要意义.IHPCC的影像学表现亦多样化,尤其肿块型IPHCC易与肝内其他占位性病变相混淆,术前误诊率较高.本文回顾性分析20例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本病的术前诊断准确性.

  • 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庆亮;叶小鸣;胡昆鹏;黄品助;刘波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12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77例ICC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和计算累积存活率,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评估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77例病人1、3、5年存活率分别为44.4%、27.6%、23.6%,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45例行根治性R0手术病人的1年、3年、5年存活率分别为69.4%、50.0%和42.5%,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单因素分析表明,乙肝、肿瘤数目、血管侵犯、远处转移、TNM分期、手术方式和病理分化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χ2=36.091,P<0.001)和肿瘤数目(χ2=9.496,P=0.002)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手术方式和肿瘤数目是影响ICC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治性R0切除能明显改善预后,提高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人存活率。

  • 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治策略

    作者:陈亚进;商昌珍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生物学特性与肝细胞癌和肝外胆管癌存在显著差异,早期缺乏明显临床表现。因此,对合并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定期筛查,有助于ICC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现有ICC分期系统为预后评估提供了临床依据,但是在影响病人预后因素方面尚存在分歧,有待大规模前瞻性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修订、完善分期系统。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ICC的主流治疗模式,根治性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病人预后,非手术治疗方法的不断进展可使无法手术或术后复发ICC病人临床获益。

  • 肝内胆管细胞癌手术范围及难点

    作者:潘奇;王鲁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指起源于肝内二级或以上的胆管上皮恶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5% ~ 10%[1-2],仅次于肝细胞癌(hepaticarcinoma,HCC),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虽然ICC与HCC同属于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但是由于其具有病程短、进展快、诊断难、预后差等特点且在病理、临床分型、手术方式等方面两者存在显著不同,所以ICC治疗仍具有其独特性.在众多治疗方式中,手术切除是目前公认的为有效的治疗手段[3-4].因此,本文根据临床工作针对目前常见的ICC手术,着重对手术切除范围的及手术难点进行讨论以供临床参考.

  • 超声造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价值

    作者:杨金君;王萍;杨建忠;景顺萍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3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发现病灶38个.患者均采用超声造影检查,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进行比较,分析超声造影的诊断准确率、超声造影动脉相各增强模式占比及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关系.根据病灶长径将其分为长径>2.5 cm组与长径≤2.5 cm组,比较病灶大小与超声造影动脉相增强模式关系.结果 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为94.7%(36/38),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1%(8/38)动脉相病灶整体高增强,50.0%(19/38)浅淡不均质稍高增强,15.8%(6/38)不均质低增强,13.1%(5/38)周边环状增强.长径≤2.5 cm组主要表现为整体高增强(53.4%,8/15),明显高于其他增强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径>2.5 cm组主要表现为浅淡不均质稍高增强(69.6%,16/23),明显高于其他增强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相高增强部分为病理检查中内癌细胞较多、血管丰富部位;动脉相较弱或充盈缺损部位为病理检查中以纤维组织为主要成分、血管分布稀疏部位,明显可见坏死灶状.结论 超声造影在对肝内胆管细胞癌进行诊断时,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且有特征性表现,是一种有效诊断方法.

  • 肝动脉给药研究进展

    作者:洪伟勇;周雪峰;王金明;元慧娴

    肝动脉给药是指在辅助手段引导下,经导管将药物或栓塞剂注入肝动脉的一种区域性给药方法.该方法具有有效、安全、定位准确、患者顺应性高、可多种技术联合应用等优点,已成功用于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脓肿等疾病的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该技术在并发症、栓塞荆选择、药物吸收等方面仍有不足.本文就肝动脉给药的技术方法、应用进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诊断研究

    作者:魏宏图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表现特征.方法:以YYNW院2014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3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CT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中,位于肝门处15例、肝左叶和肝右叶分别为7例和5例、同时侵犯肝内胆管及肝门(混合型)5例;5例未显示胆管内肿块性病灶,27例门脉期和中动脉期病灶均匀强化;10例轻度强化,17例明显强化,使延迟扫描病灶密度降低,病灶边界显示清楚,无边缘强化或渐进性强化;3例患者可见胆囊内结石,5例患者可见肝内胆管结石;3例患者可见胆囊内结石,5例患者可见肝内胆管结石.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提高CT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 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误诊为肝脓肿的原因及预防

    作者:姜建帅

    肝内胆管细胞癌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起病隐匿,往往合并结石,又常表现急性感染症状,极易误诊为肝脓肿.我院收治经病理证实胆管细胞癌41例,其中误诊肝脓肿8例.现报道如下:

  •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宁尚峰;滨精文;布桂林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eripheral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PICC)是指发生在包括Ⅱ级胆管在内的末梢侧肝内小胆管上皮的细胞癌,又叫末梢型/边缘型肝内胆管癌.

  • 18F-FDG PET-CT显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萨日;赵红光;关锋;侯森;林秋玉;林承赫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发生于二级胆管以上的末梢侧肝内小胆管,起自肝内胆管上皮细胞.ICC生物学特性复杂,误诊率高,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手段.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T-CT)是将PET设备和CT设备融为一体的同时具备形态学和功能学诊断的尖端影像设备.肿瘤诊断已成为PET-CT临床应用的主要内容.因此详细研究PET-CT在I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将会提高ICC的诊断率.现将PET-CT在ICC诊断中的应用做以综述.

  • 肝内胆管细胞癌45例CT诊断临床分析

    作者:解永彬

    目的 分析与探讨16层螺旋CT对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本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通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共45例,对其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扫描,对CT征象进行分析,并对诊断符合率进行探讨.结果 采用16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扫描后,45例患者共准确诊断40例,诊断准确率达88.9%,漏诊率为11.1%.结论 采取16层螺旋CT对肝内胆管细胞癌进行诊断,具有无创伤、患者耐受强、检测快速、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能够为医生选择治疗措施提供有力依据,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 Hedgehog信号通路蛋白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

    作者:吴旖琦;刘颖;赵丽;金晓明

    目的 研究Hedgehog(H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Gli 1,Ptch-1和Shh)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 carcinoma,ICC)中的表达及意义.通过对ICC和癌旁组织中Hh通路相关蛋白(Gli 1、Ptch-1和Shh)的表达进行检测,探讨其与I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法对43例ICC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Gli 1、Ptch-1和Shh蛋白的检测;Real-time RT-PCR检测12例I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RNA的表达,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3例ICC组织中,Gli 1、Ptch-1和Shh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4%(32/43)、69.8% (30/43),和62.8%(27/43),与癌旁组织表达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06和0.008);三者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有关(P值分别为0.039、0.044和0.047);三者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P值分别为0.026,0.039和0.049);三者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均<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12例ICC组织中均有Gli 1、Ptch-1和Shh的表达,且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01).结论 Hedgehog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在ICC组织中高表达,其异常激活可能与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生密切相关.Gli 1、Ptch-1和Shh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

  • 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miRNA相关级联调控网络及通路研究

    作者:郭鹏展;刘畅;刘世杰;孙晓媚;石雁梅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与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组织小非编码RNA(MicroRNAs,miRNA)、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和信使RNA(messenger,mRNA)的级联调控网络,探讨关键miRNA和TF相关的级联调控网络以及调控通路的作用.方法:下载GEO(GSE57555)miRNA/mRNA表达谱芯片数据,通过生物信息数据分析方法获得肝细胞癌患者和癌旁组织显著差异的miRNA、mRNA表达谱,并依据现今已知的实验证实的miRNA、TF和靶基因间的调控关系构建级联调控背景网络.通过ICC和HCC各自差异表达的miRNA和mRNA挖掘出疾病特异的级联调控网络.继而分析级联调控网络中的mRNA参与的GO、KEGG以及挖掘网络中重要的级联调控通路识别通路内的关键调控元件.结果:构建的ICC级联调控网络内的度大的节点主要为miRNA (has-miR-200b-3p、hsa-miR-155-5p),而HCC级联调控网络内度大的节点为TF,而且网路中包含关键的已知疾病相关基因TP53、CTNNB1,无论是miRNA还是TF都是和相应疾病密切相关的.ICC和HCC级联调控网络中的mRNA主要参与的GO功能有RNA聚合酶Ⅱ的调控、表达调控、凋亡过程调控等;KEGG信号通路主要有癌症相关miRNA通路、乙型肝炎通路、癌症通路等.共挖掘出12条疾病特异的级联调控通路,识别出ICC相关通路内关键的调控因子为MYC、hsa-miR-320b,HCC相关通路内的关键调控因子为hsa-miR-124-3p、HMGA1.结论:TP53、MYC、HMGA1、has-miR-200b-3p、hsa-miR-155-5p和hsa-miR-124-3p为ICC和HCC级联调控网络内的核心调控元件,在ICC和HCC相关的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有望为未来的ICC和HCC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 DKK-1与肝脏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姚红;于雷;钟丽华;卢宝玲;程昱;汪云;朱丽影

    肝脏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肝母细胞瘤、肝脏淋巴瘤、肝脏血管内皮细胞肉瘤、纤维板层肝细胞癌、肝脏未分化胚胎肉瘤等发生在肝脏的恶性病变.其中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PLC在我国的发病人数占全球的55%,是我国第二个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由于肝脏恶性肿瘤具有隐匿性强、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快的特点,很多患者就诊时已到疾病中晚期,即使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预后也很不理想.因此,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和卫生部制定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特别强调了早期筛查和早期监测对提高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的作用.甲胎蛋白(AFP)联合影像学检查是目前筛查肝脏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但是AFP和影像学检查尚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对于早期癌症的诊断而言.DKK-1 (dickkopf-1)是近年来由德国科学家新发现的一种分泌型糖蛋白.DKK-1与肝脏恶性肿瘤,尤其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关系密切,是值得期待的肿瘤诊断标志物之一.本文谨对DKK-1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以及与肝脏恶性肿瘤的关系进行综述,探讨其作为肝癌诊断蛋白标志物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前景.

  • DKK1蛋白表达与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淋巴结侵犯及其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利锋;程伟华;雷达;杨彦伟;王钢

    目的 探讨DKK1蛋白表达与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淋巴结侵犯及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行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癌患者78例,制作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组织芯片,并于术前进行生化指标测定.患者术后每隔3个月复查1次,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无复发生存曲线及总生存曲线的绘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预后无复发生存时间(Relapse-free survival,RFS)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因素.结果 DKK1蛋白表达阴性与表达阳性的患者间GGT、肝门淋巴结侵犯、Child-Pugh分级、MMP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7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组织芯片结果发现DKK1蛋白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阳性表达率为35.90%(28/78),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4.10%(11/78).7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1、3、5年的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1.28%(40/78)与50.00%(38/78)、41.03%(32/78)与38.46%(30/78)、25.64%(20/78)与23.08%(18/78).相关危险性因素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后,研究结果显示GGT、CA19-9、CEA、肿瘤大小、DKK1、肝门淋巴结侵犯是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RFS的预后因素;CEA、肿瘤大小、DKK1、肝门淋巴结侵犯是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DFS的预后因素.DKK1蛋白表达阳性与阴性的OS与RFS曲线显示,5年后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DKK1蛋白表达阳性与阴性的总生存率分别为28.20%与20.51%;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24.36%与21.79%.结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淋巴结侵犯与否与DKK1蛋白表达密切相关,DKK1蛋白表达可能是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OS和RFS的预后因素.

  • 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预后相关临床因素探讨

    作者:常金哲;王翠萍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 ICC)患者术后的预后相关的临床影响因随。方法分析2001年1月~2011年12月肿瘤科诊断并治疗的98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Log-rank法进行各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Cox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98例入选患者的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4.07%、32.40%、19.82%。根治性手术患者、姑息性手术患者和非手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7个月、21个月和6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无肝吸虫病史、术前血清AFP、CA199、CEA、总胆红素、AST水平是IC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ICC患者术前血清CEA、血清CA199、总胆红素为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根治性切除手术是ICC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的治疗手段,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血清CEA、血清CA199、总胆红素是ICC病人术后预后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分析

    作者:赵齐羽;蒋天安;陈芬;叶争渡;李琚;邓壮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超声造影的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ICC患者的临床、常规超声图像及超声造影动态资料。结果32例ICC患者共34个病灶。超声造影在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均表现为“快进快出”增强方式;空间上的分布特点有3种类型:20个(58.8%,20/34)周边环状高增强向内充填型,5个(14.7%,5/34)整体均匀增强型,9个(26.5%,9/34)周边环状高增强不向内充填型。结论 ICC在超声造影上具有特定的增强方式,超声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 基于单中心的双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和肝内胆管癌术后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小龙;潘虎晓;施国明;黄成;蔡加彬;孙惠川;纪元;周俭;樊嘉;沈英皓

    目的:探讨双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与肝内胆管细胞癌(double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dpHCC-ICC)患者手术治疗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dpHCC-ICC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混合型肝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cholangiocarcinoma,CHC-CC)患者进行预后比较.结果:26例dpHCC-ICC患者中,男性18例(69%),平均(56.2±14.6)岁,HBsAg阳性17例(65%),Child-Pugh分级A级26例(100%),巴塞罗那分期A、B、C期分别为11、13、2例,肿瘤中位直径为3.3 cm (2.0~7.1 cm),肿瘤数目:2个19例(73%)、>2个7例(27%).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R0切除.26例患者均有完整随访,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73%、62%.dpHCC-ICC术前γ-谷氨酰转肽酶(GGT)>60 U/L、血清白蛋白(ALB)<35 g/L是影响术后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是影响术后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的独立危险因素.dpHCC-ICC与同期CHC-CC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无明显差异;巴塞罗那B期患者中,dpHCC-ICC患者RFS优于CHC-CC者(P=0.041).结论:dpHCC-ICC需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术前GGT>60U/L、ALB<35 g/L是影响dpHCC-ICC患者术后RFS的独立危险因素;MVI是影响术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

  • 肝内胆管细胞癌中E3泛素化连接酶UHRF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曾海英;彭睿;黄晓勇;张歆昱;杨轩;陆佳成;施国明;柯爱武;蔡加彬

    目的:探讨E3泛素化连接酶UHRF2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UHRF2在138例IC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ICC患者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UHRF2在ICC组织中表达上调.UHRF2在不同甲胎蛋白(AFP)水平(P=0.010)、肿瘤分化程度(p=0.026)、淋巴结转移情况(P=0.001)、TNM分期(P=0.019)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HRF2高表达组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低表达组,5年累计复发率高于低表达组(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UHRF2是ICC的预后指标(P<0.05).结论:UHRF2表达与ICC恶性程度正相关,可作为ICC患者预后和术后复发的预测指标.

260 条记录 5/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