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绞痛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变化与激活蛋白-1、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关系

    作者:王婷;夏大胜;何强;叶绪英;梁景一;王丽

    目的:探讨心绞痛患者血清内脂素与激活蛋白-1(A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关系。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7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65例和健康对照组60例,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内脂素、磷酸化c-Jun(反映活性AP-1数量)、MMP-2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的水平。结果 UAP组血清内脂素、磷酸化c-Jun、MMP-2、TIMP-2及MMP-2/TIMP-2均高于SAP组(P均<0.01);SAP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心绞痛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与磷酸化c-Jun、MMP-2、TIMP-2及MMP-2/TIMP-2呈正相关(r分别为0.662、0.657、0.456、0.273,P均<0.01);磷酸化c-Jun与MMP-2、TIMP-2及MMP-2/TIMP-2呈正相关(r分别为0.588、0.433、0.184,P均<0.05)。结论心绞痛患者的血清内脂素水平明显升高,其可能通过促进AP-1活化、增加MMP-2分泌而降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 非诺贝特和TNF-α对3T3-L1脂肪细胞内脂素表达的影响

    作者:沈俊飞;代芳;王长江;贾敬华;石敏;左祥生

    目的 研究非诺贝特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3T3-L1脂肪细胞内脂素(Visfatin)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化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用不同终浓度非诺贝特(0、50、100、200 μmol/L)刺激48 h;用100 μmol/L非诺贝特刺激不同时间(0、12、24、48 h);用10 ng/ml TNF-α和10 ng/ml TNF-α加100 μmol/L非诺贝特联合刺激48 h.使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3T3-L1脂肪细胞Visfatin mRNA的表达.结果 Visfatin mRNA表达随非诺贝特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TNF-α作用48 h后Visfatin mRNA表达量减少(P<0.05),联用非诺贝特组高于TNF-α组(P<0.01).结论 非诺贝特能促进3T3-L1脂肪细胞Visfatin表达,这可能是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之一.

  • 胰岛素抵抗研究现状

    作者:华仙;彭哲;蒋慧莲

    胰岛素抵抗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各种与之相关的代谢类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的紊乱等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研究胰岛素抵抗,特别是从中西医结合的方向来研究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治疗方法及手段,不仅能丰富中西医理论,还能对各种代谢类疾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40例

    作者:黄金宝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组基础上加服五参双花一叶方(西洋参、太子参、玄参、苦参、丹参、金银花、大青叶),1 d 1剂,水煎,早、晚各温服1次。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及改善单项症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P<0.01);在降低血清内脂素、中性粒细胞激活肽-78水平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能更好地降低心肌细胞的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害的程度,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脂肪细胞因子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董润兰;杨文东

    目的 通过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内脂素(Visfatin)水平及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变化,探讨脂肪细胞因子与颈总动脉IMT的相关性.方法 以128例EH患者和5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血清APN 及Visfatin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IMT值的测量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结果 ①本研究128例EH患者中79例IMT>1.0 mm(61.72%),为内膜增厚.②EH患者血清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IMT增厚组血清APN水平显著低于IMT非增厚组(P<0.01);血清Visfati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IMT增厚组血清Visfatin水平显著高于IMT非增厚组(P<0.01).③EH患者IMT值与血清APN呈显著负相关(r=-0.663,P<0.01),与血清Visfatin呈显著正相关(r=0.691,P<0.01),且血清APN与Visfatin呈显著负相关(r=-0.862,P<0.01),其相关性良好.结论 EH患者存在脂肪细胞因子水平的异常表达,与颈总动脉IMT值有着显著相关性,联合检测血清APN、Visfatin水平及颈总动脉IMT值可作为判断EH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临床疗效及评估预后的重要参数.

  • 内脂素及炎性细胞因子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

    作者:王建芬;韩廷民;杨文东

    目的 探讨内脂素(visfatin)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孕妇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选择在我院妇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妇114例,分为GDM组(64例)和非GDM组(50例),选择同期健康非妊娠妇女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isfatin、白细胞介素(IL)-17及IL-6水平,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测定采用超敏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非GDM组外周血血清Visfatin、hs-CRP 、IL-17及IL-6水平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GDM患者组的外周血Visfatin、hs-CRP 、IL-17及IL-6水平与非GD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GDM患者组外周血Visfatin水平与hs-CRP 、IL-17及IL-6水平均呈显著性正相关(r=0.691、0.573、0.481,P<0.01).结论 GDM患者体内存在内脂素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且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Visfatin、hs-CRP 、IL-17及IL-6参与了GDM的发生发展,此为早期干预GDM患者提供了理论依据.

  • 内脂素与糖尿病及肥胖

    作者:于宏

    内脂素(visfatin)是由内脏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因子,在糖尿病患者及肥胖者血浆及内脏脂肪中的表达明显增高.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患者血浆visfatin水平可能与其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相关,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visfatin明显升高,腰臀比是其独立因素.visfatin具有类胰岛素作用,可显著降低血糖,其异常表达在肥胖与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网膜素及内脂素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周萍;高雪梅;王瀚;孟红娟;胡雅君;贺漪

    目的 探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网膜素、内脂素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30例为观察组,正常妊娠晚期女性3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2组血清中网膜素及内脂素水平;记录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等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采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血清网膜素、内脂素与三酰甘油、FINS等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总胆固醇[(5.70±1.01)mmol/L)]、三酰甘油[(3.75±1.0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7±1.06)mmol/L]、FINS[(28.21-9.25) mU/L]、HOMA-IR[5.63(4.84,7.66)]、内脂素水平[(63.73±17.33)μg/L)高于对照组[(5.03±0.97) mmol/L、(2.69±0.80) mmol/L、(1.98±0.73) mmol/L、(8.77±3.16)mU/L、1.53(1.13,2.50)、(34.67±9.17)μg/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1±0.57) mmol/L]、血清网膜素水平[(19.53±5.40)μg/L]低于对照组[(2.29±0.84) mmol/L、(29.10±5.47)μg/L](P<0.01),2组空腹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网膜素水平与三酰甘油(r=-0.374,P=0.042)、FINS(r=-0.471,P=0.009)、HOMA-IR(r=-0.381,P=0.038)均呈负相关,内脂素水平与三酰甘油(r=0.370,P=0.044)、FINS(r=0.499,P=0.005)、HOMA-IR(r=0.459,P=0.011)均呈正相关.结论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存在明显血脂代谢异常和胰岛素抵抗,血清网膜素及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可能通过影响血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病和进展.

  • visfatin与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王艳

    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高于非糖尿病人群3~4倍,其共同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visfatin是由内脏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因子家族中的新成员,与缺氧、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炎症及免疫调节等密切相关,其在2型糖尿病状态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就visfatin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有氧运动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组织内脂素表达的影响

    作者:崔节荣;习雪峰;张全海

    目的 在高脂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IR)的基础上,观察有氧运动对大鼠脂肪组织内脂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予基础饲料;模型组20只,予高脂饲料.模型组大鼠予高脂喂养6周,随机分为2个亚组:IR组,继续高脂饮食;有氧运动组,予高脂饲料同时进行有氧运动干预.干预6周后,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3组大鼠内脏脂肪中内脂素表达的差异.结果 高脂饮食成功诱导了IR,有氧运动显著改善了IR,高脂饮食组大鼠内脏脂肪中内脂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显著低于运动组.结论 有氧运动可明显改善IR,内脂素在其中起一定的作用.

  • 单纯性肥胖症儿童血清内脂素、促酰化蛋白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瑞珍;卢慧玲;马新瑜;康世秀;姚辉;陈寿康;杨禄红;秦原

    目的 探讨血清内脂素(visfatin)和促酰化蛋白(ASP)与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发病的关系及其对肥胖症防治的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共86例,男57例,女29例;年龄7~15岁.其中单纯性肥胖儿童40例;超重儿童22例;健康对照儿童2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儿童血清visfatin、ASP水平.结果 1.肥胖组血清visfatin与健康对照组和超重组相比,分别增加了49.80%(P<0.05)、35.88% (P <0.05).肥胖组血清ASP与健康对照组和超重组相比,分别增加了7.34% (P <0.01)和5.57%(P<0.05).超重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visfatin及AS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肥胖组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肥胖组高密度脂蛋白和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肥胖组BMI、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高于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相关性分析:血清visfatin与BMI、三酰甘油均呈正相关(r =0.218,P<0.05;r =0.500,P<0.01).血清ASP与BMI、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呈正相关(r=0.268,P<0.05;r =0.250,P<0.05;r =0.427,P<0.01).结论 Visfatin和ASP与肥胖关系密切,均参与肥胖儿童体内脂质代谢紊乱的发生.检测血清visfatin和ASP水平将有助于判断儿童肥胖症的发展趋势,有助于评价肥胖儿童未来发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

  • 宫内生长迟缓儿脐血内脂素水平与胰岛素、生长激素水平的关系

    作者:陈洁如;刘倩琦;陈洪敏

    目的 探讨内脂素调节胎儿生长发育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足月出生的宫内生长迟缓(IUGR)儿、巨大儿及健康足月儿各30例,采用ELISA法测定其脐血内脂素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胰岛素、生长激素(GH)水平,分析脐血内脂索、胰岛素、GH水平与出生体质鞋的关系,及脐血内脂索水平与胰岛索、GH水平间的关系.结果 IUGR组、巨大儿组和健康对照组新生儿脐血内脂素水平分别为(0.758±0.522)μg·L-1.359±0.150)μg·L-1、(0.431±0.343)μg·L-1,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胰岛素水平分别为(9.76±1.86)mlU·L-1、(13.99±2.96)mIU·L-1、(16.92±5.12)mIU·L-1,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GH分别为(8.48±2.86)μg·L-1、(10.23±2.25)μg·L-1、(10.48±2.35)μg·L-1,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相关性分析显示,脐血内脂素水平与出生体质质量负相关(r=-0.416,P=0.001),脐血胰岛素水平与出生体质量呈正相关(r=0.318,P=0.013),脐血内脂素水平与胰岛素无相关(P>0.05).脐血GH水平与出生体质量、脐血内脂素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IUGR与内脂素、胰岛素等内分泌激素有关,可通过调节代谢而影响胎儿官内的生长发育.

  •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探讨

    作者:袁彬;袁晓梅;赵建华;张黎军;王超伟;陶胜波;李青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清中APN、Visfatin、TNF‐α和IL‐6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机制。方法118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除脑梗死常规治疗外,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每晚20 m g ,连用6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8 d、6个月时,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ASA)检测患者血清中 APN、Visfatin、TNF‐α和IL‐6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 T )。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28 d、6个月 A PN 水平均升高, TNF‐α、IL‐6和Visfatin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8 d后2组颈动脉 IMT 均无明显变化;治疗6个月治疗组颈动脉 IM T与治疗前及对照组6个月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长期应用可降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 IMT ,其作用机制除调脂外还可能通过降低血清中Visfatin、TNF‐α和IL‐6水平从而上调APN表达抑制血管炎症。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内脂素的变化及丹红注射液的影响

    作者:杨莉莎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内脂素变化及丹红注射液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1—2014‐06我院收治的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年龄、性别构成比相匹配的健康体检40例为参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治疗组(观察组,n=49)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49),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20mL/d),2组均治疗2周;记录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d、1周、2周血浆内脂素水平、C反应蛋白(CRP)、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内脂素、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从轻型到重型脑卒中患者血浆内脂素、CRP水平逐渐增高(P<0.05);治疗前2组血浆内脂素、CRP水平、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周、2周观察组血浆内脂素、CRP水平、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Person线性相关分析提示,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血浆内脂素水平与CRP水平、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治疗后3d,2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1周、2周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71.4%vs51.0%,χ2=4.298,P=0.038;治疗后2周:89.8%vs73.5%,χ2=4.356,P=0.036)。结论血浆内脂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炎症反应及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丹红注射液有能够降低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神经功能,有利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含量的变化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李新萍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探讨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68例ACI患者及45例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对ACI患者分组并检测血清内脂素水平。结果68例ACI患者中,稳定斑块组31例,不稳定斑块组25例,无斑块形成(无斑块组)12例;3组内脂素水平分别为(28.25±8.06)μg/L、(34.25±8.75)μg/L、(16.58±6.02)μg/L ,对照组为(14.56±6.12)μg/L ;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内脂素与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不稳定性的形成关系密切。

  • 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内脏脂肪组织中内脂素及瘦素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京晔;赵玉兰;董静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内脏脂肪组织中内脂素及瘦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小剂量和大剂量辛伐他汀组.对照组以基础饲料喂养,余3组均以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10周后,小、大剂量辛伐他汀组分别给予2.5和5.0 mg/(kg·d)辛伐他汀灌胃,4周后,酶法测定血脂并计算动脉硬化指数(AI),应用RT-PCR方法检测4组大鼠肝脏、腓肠肌及大网膜脂肪组织中内脂素、瘦素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冠脉血管呈AS样表现,小、大剂量辛伐他汀组病理变化较模型组减轻.4组AI、内脏脂肪组织中内脂素及瘦素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4.860,164.080,242.150,P<0.001),模型组AI、内脏脂肪组织中内脂素及瘦素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2个辛伐他汀组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降低,尤其大剂量辛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防治AS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体内内脂素及瘦素的表达有关.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内脂素和脂联素水平分析

    作者:郝冬琴;韩文杰;刘恒亮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内脂素、脂联素水平,探讨其与ACS的关系.方法:选取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n=39)、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33)患者,另选取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30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并分析3组血清脂联素、内脂素、C反应蛋白水平及与血糖、血脂的关系.结果:3组血清脂联素、内脂素、C反应蛋白、血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CS组血清内脂素水平与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总胆固醇(TC)呈正相关,与脂联素、高密度脂蛋白(HDL)呈负相关;血清脂联素水平与C反应蛋白、TG、LDL及TC呈负相关,与HDL呈正相关.结论:内脂素、脂联素在ACS中发挥的作用相反,共同参与了ACS的发病过程.

  • 脑栓通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内脂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作者:袁彬;袁晓梅;赵建华;张黎军;王超伟;陶胜波;李青;袁宇

    目的 观察脑栓通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内脂素(visfatin)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脑栓通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机制.方法 将5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无病变组6例、内膜增厚组9例、斑块形成组26例、管腔狭窄组1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组患者静脉血血清APN、visfatin和TNF-α水平.并将其中50例超声检查诊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片治疗,观察组给予脑栓通胶囊治疗,治疗28 d,对比2组患者血清APN、TNF-α、visfatin水平的变化.结果 随着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加重,血清APN水平呈下降趋势(F=165.377,P<0.01),visfatin和TNF-α水平呈上升趋势(F=240.901、102.603,P<0.01).与无病变组比较,颈动脉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患者的血清APN水平均显著降低,visfatin和TNF-α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患者的血清APN水平均显著低于内膜增厚组,visfatin和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内膜增厚组(P<0.01);管腔狭窄组患者的血清APN水平均显著低于斑块形成组,visfatin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斑块形成组(P<0.01).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清APN、visfatin、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APN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而visfatin、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APN、visfatin、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栓通胶囊可通过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血清中vis-fatin的表达,减少血清中TNF-α的分泌,促进血清APN水平增高,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网膜素、脂联素及内脂素水平变化

    作者:张宇晨;赵华;张晓林;高阅春;吴长燕;何继强;陈方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网膜素、脂联素及内脂素水平的变化.方法 102例T2DM患者,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T2DM合并高血压组(n=50)和T2DM无高血压组(n=52).检测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检测糖耐量试验(OGTT)2 h后的血糖(2hBG)、胰岛素(2hINS)水平及空腹和OGTT 2 h后网膜素、脂联素、内脂素水平.结果 2组患者血脂、FBG、FINS、2hBG、2hINS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空腹网膜素、脂联素及内脂素水平与OGTT后2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合并高血压组患者空腹及OGTT后2h网膜素和脂联素水平低于T2DM无高血压组(P<0.05),内脂素水平高于T2DM无高血压组(P<0.05).血清内脂素水平与HOMA-IR和FINS呈正相关(P<0.05);血清网膜素和脂联素水平与HOMA-IR和FINS呈负相关(P<0.05).结论 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网膜素、脂联素及内脂素水平明显改变,且与胰岛素抵抗有一定的相关性.

  • 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清脂联素、内脂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

    作者:陈明;袁宇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内脂素(visfatin)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CHD的治疗价值.方法 将60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无病变组8例、轻度病变组27例、中度病变组15例及重度病变组1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不同程度病变组之间血清APN、visfatin及TNF-α水平的差异.将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存在病变的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片连续口服28 d,观察比较2组间血清APN 、visfatin及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血清APN水平呈降低趋势(F=103.428,P<0.01),而visfatin和TNF-α水平呈增加趋势(F=89.057、264.309,P<0.01).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病变组血清APN、visfatin及TNF-α水平与无病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程度病变组之间两两比较血清APN、visfatin及TNF-α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前血清APN、visfatin及T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血清APN水平均增高,visfatin和TNF-α的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PN水平高于对照组,visfatin、TNF-α的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通过下调血清中visfatin的表达、抑制TNF-α的分泌、增加血清APN水平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476 条记录 16/24 页 « 12...13141516171819...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