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植入型自动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赵青;沃金善;路长鸿;王晖

    目的研究植入型自动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随访中发现的问题,并探求解决的方法.方法对我院6例植入ICD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病人手术均成功,术中术后无并发症,随访显示病人有28次电击感,其中3次心房颤动误放电,余均为低能量转复.所有病人均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1例药物治疗无效,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成功.结论 IC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方法,可迅速高效地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ICD植入方法较简单,手术成功率高,但术后应定期随访,及时调整参数,解决ICD工作中的问题,同时必须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双腔ICD可减少误放电,依靠房室顺序起搏可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对病人更有益.

  • 大剂量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观察

    作者:田涛;王东周;陈冠平

    ①目的观察大剂量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效果及安全性.②方法选择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58例,首次静脉注射胺碘酮3~5 mg/kg,随后静脉泵入维持量1.0~1.5 mg/min,同时口服胺碘酮600~1 200 mg/d,以后依病情逐渐减量至口服胺碘酮200 mg/d.初次负荷量心律失常控制无效者,可每隔30 min追加负荷量150 mg.③结果第1个24 h胺碘酮静脉用量(1 583.4±216.4)mg,口服用量(803±175)mg,总量为(2 505.0±304.2)mg,心律失常有效控制率为86.21%.不良反应:血压下降4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静脉炎2例,未停药对症处理后好转.④结论大剂量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安全.

  • 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诱发心律失常性心肌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陈刚;许玲

    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诱发的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病人1例,出现大量的胸腔和腹腔积液,心功能显著降低,临床较为少见.终止心动过速后,给予射频消融治疗,病人心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未再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诊断、治疗及发病机制进行分析.

  • 室性心动过速30例动态心电图分析

    作者:王英;马爱荣;王琴;王志英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引起心脏性猝死(SCD)的原因之一,常规心电图检查难以测得.1996~2002年,我们对本院30例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人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现将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 普罗帕酮治疗心房颤动致室性心动过速(附1例报告)

    作者:郑方胜;祁学文;康宁宁

    2002年8月,我们遇到1例用普罗帕酮转心房颤动(房颤)的病人,在用药期间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现分析报告如下.

  • 成功救治高压电击伤伴恶性心律失常病儿1例

    作者:骆盈莹

    病儿,男,5岁,入院2d前不慎触及高压电源后立即出现一过性晕厥,未经特殊处理约1 min后转清醒,有心前区疼痛、胸闷,未予处理.因自觉胸闷加重,伴有气促而来本院就诊.半年前曾查心电图、心脏彩超未见异常.入院查体:神志清,对答切题,右手拇指部皮肤可见裂痕及炭化样伤口,左侧膝部可见椭圆形黄褐色伤口.呼吸45 min-1,心率83 min-1,心律不齐,未闻及杂音.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查电解质未见异常.心肌酶:乳酸脱氢酶(LDH)290 U/L、肌酸激酶(CK)70 U/L、肌酸肌酸同工酶(CK-MB)60 U/L、α-羟丁酸酶(HBDH)387 U/L,肌钙蛋白Ⅰ0.006 μg/L.

  • 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

    作者:冯生杰;欧阳忠;许桂枝;杨旭;张宏涛;陶泓

    目的探讨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预后的影响.方法172例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根据24h CCU或Holter检测结果,诊断为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者(阳性组)58例,与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阴性组114例)进行对比研究.终点:患者死亡或治愈出院日期,并以此计算死亡率及生存率.结果阳性组总体死亡率(51.72%)及猝死率(27.59%)明显高于阴性组(29.82%和7.89%)(P<0.01);阳性组86.4%的死亡者临终心电图表现为室速或室颤,而阴性组则以慢性心律失常或停搏为多(P<0.01);阳性多源性室早及R-ON-T室早猝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6.63%和20.00%)(P<0.0l及0.05).结论老年重度CHF并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时总死亡率、猝死率均明显增加,其中成对室早及非持续性心动过速的危险性大.可能作为老年CHF患者总死亡率增加的独立预测指标.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儿童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作者:王顺保;高恩民;王山岭;袁建军

    评价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经RFCA治疗的IVT患者35例进行分析.随机分为以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和起博标没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DTI)进行标测.观察两组放电次数、X线曝光时间及射频能量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放电次数少、X线曝光时间缩短.两组射频消融能量、成功率、复发率无差异.结论 RFCA是治疗儿童特发性室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盐酸地芬尼多中毒致室性心动过速并呼吸衰竭1例

    作者:崔淑杰;毛英萍;王宝力;高心静

    患儿,男,3岁.因突然反复惊厥1 h急诊入院.患儿入院前1.5 h玩耍时误服盐酸地芬尼多片(量不详).服药后约0.5 h出现惊厥,全面性发作形式.即到附近医院经用镇静剂后无缓解转入我院.入院后即给予温开水1200mL洗胃.查体:体温36.8℃,脉搏120次/min,呼吸30次/min,血压80/50 mm Hg,神志不清,口周发绀,又瞳孔直径5.5 mm,对光反射消失,头后仰,四肢抖动,双肺可闻痰鸣及湿啰音,心率120次/min,心音欠有力,节律不齐,无杂音.血气分析:pH 7.206,pa(CO2)59.1 mm Hg,pa(O2)3.4 mm Hg,BE-5.0 mmol/L.

  • 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定位及形态的临床评价

    作者:姚霖;陆长东;何爱兰;黄河

    目的探讨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定位及形态与临床诊断的关系.方法对109例小儿室性期前收缩定位及形态(QRS波间期、电压、期前收缩指数、室性期前收缩频率等)与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室性期前收缩定位显示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多来自左室,无器质性心脏病多来自右室,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37.25 P<0.01).器质性心脏病组除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外,其他异常心电图的程度及发生率远高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8.64 P<0.01).结论小儿室性期前收缩定位对判断该室性期前收缩是否有病理意义具有参考价值,室性期前收缩外有其他明显异常心电图改变,显示有病理性意义.室性期前收缩患儿临床无症状,且心电图不伴其他异常改变者,可考虑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

  • 室性心动过速28例

    作者:姜宏磊;韩秀珍;韩波;庄建新;马沛然

    目的探讨小儿室性心动过速(VT)的治疗方法.方法我院收治的28例VT患儿先后分别给予利多卡因、胺碘酮、普罗帕酮、维拉帕米、异丙肾上腺素治疗,观察其治疗成功率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有效率.结果成功26例,死亡2例,成功率92.8%.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利多卡因有效率为66.7%,胺碘酮有效率100%,普罗帕酮有效率75%,维拉帕米有效率50%,异丙肾上腺素治疗Q-T间期延长综合征1例成功.结论对持续性、反复发作性VT患儿,利多卡因为首选,利多卡因无效可选用普罗帕酮、维拉帕米及胺碘酮.短时间内静注胺碘酮治疗恶性心律失常效果良好.

  • 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作者:田芳

    目的 观察静脉用胺碘酮救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38例室性心动过速或/和室颤患者应用胺碘酮静脉给药.结果 38例患者经静脉应用胺碘酮0.5~2 h均显效,治疗24 h 28例(73.7%),48 h 7例(18.4%),72 h 3例(7.9%)转复窦性.无1例死亡及复发,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72例临床观察

    作者:席孟杰;王丽娟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72例病人均口服胺碘酮0.2g,每日3次,1周后改为0.2 g,每日2次,再1周以后改为0.2 g,每日1次,以后每日0.1~0.2 g维持治疗.结果 近期疗效显著28例(38.9%),有效27例(37.5%),无效17例(23.6%).远期疗效,随访1年,72例患者心功能变化:显效38例(54.3%),有效30例(42.9%),无效2例(2.8%).随访期间1例在用药6个月后出现一过性T3、T4升高,停药1个月后自行恢复正常,无1例因使用胺碘酮出现心功能恶化.结论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 心脏手术后早期反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和处理

    作者:罗金龙;谢艾妮;董念国;夏家红;张凯伦

    目的:总结心脏手术后早期反复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和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2010年1月心内直视心脏手术后顽同性室速、室扑、室颤18例临床资料(0.25%).术前病种包括:冠心病4例,瓣膜病11例,先心病2例,心包疾病1例.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或心外畸形矫正术.术后反复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时间为术后(4.07±3.73)d(0~11 d),持续时间(3.43±1.34)d.所有患者都根据可能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积极处理并选择性应用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无脉搏者选择胸外按压或电复律.结果:本组患者中14例经积极治疗恢复良好,死亡3例(16.67%),昏迷1例.存活者术后随访3个月,15例患者无再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心脏手术后反复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脏局部非特异性水肿、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药物过量、巨大左心室、再发严重心肌缺血等多种因素有关.治疗应从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诱因出发,尽快去除诱因,选择适当的复律方法,并减少并发症.

  • 体表心电图诊断室性心动过速的方法进展

    作者:袁绍伦;袁寰

    宽QRS波群心动过速(WQRST)是指心电图(ECG)QRS>0.12s的心动过速.WQRST主要包括:①起源于His束分支以下的室性心动过速(VT),占80%;②房室结折返性和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伴有固定或功能性束支阻滞,约占15%;③旁路前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率<5%.

  • 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行介入治疗的护理

    作者:张芳蓉

    我科于2010年6月成功救治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患者入院初期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频繁发作阿斯综合征,经及时行心脏电复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时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住院12天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49岁,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史及Ⅲ°房室传导阻滞病史,于2000年3月在我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入院前1周开始出现气促、腹胀、下肢水肿,间断出现晕厥及抽搐,在当地住院治疗无效,于2010年6月10日上午9时转入我院。患者入院时神志清楚,T 36.3℃,P 42次/分、R 23次/分,BP 140/90 mmHg(1 kPa=7.5 mmHg),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室率42次/分,Ⅲ度房室传导阻滞,ST-T 改变,起搏器感知起搏功能障碍。诊断:①心律失常,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②起搏器功能障碍;③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Ⅲ级。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给予心电监护、持续吸氧、抗心力衰竭治疗,并给予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泵入。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正常,肾功能、电解质正常,脑钠肽3216 ng/m L。起搏器程控显示电池耗竭。患者于11日10:10突发意识丧失,心电监护显示室性心动过速,静脉推注硫酸镁后室性心动过速终止。13:15开始频繁发作室性心动过速,伴有抽搐及小便失禁。调整异丙肾上腺素滴速及静脉推注硫酸镁不能缓解,遂给予电复律治疗。16时行起搏器更换术。在送入导管室过程中,患者再次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及阿斯综合征,给予电复律后转变为窦性心律,17时起搏器顺利更换完毕。患者伤口Ⅰ期愈合,起搏器功能正常,心功能恢复至Ⅱ级,于2010 ;年6月22日出院。

  • 体表心电图鉴别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

    作者:张劲林;王方正;马坚;楚建民;方丕华;张澍

    目的:评价12导联心电图在鉴别左室和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VT)及鉴别左室流出道VT中主动脉瓣上起源的VT和主动脉瓣下起源的VT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射频消融术获得成功的56例流出道特发性VT患者体表心电图特点,右室流出道VT组(RVOT-VT)组40例,左室流出道VT(LVOT-VT)组16例,其中主动脉瓣上组(左冠窦内)10例,主动脉瓣下组6例.结果:LVOT-VT组胸前导联R波移行均早于V4导联,87.5%(14/16)在V1或V2导联,RVOT-VT组82.5%(33/40)胸前导联R波移行≥V4导联,无一例在V3导联前移行;RVOT-VT组V1和V2导联R波时限指数和R/S波幅指数明显小于LVOT-VT组[(30.4±12.6)%:(57.4±14.2)%和(13.8±7.5)%:(58.2±11.4)%,均P<0.01].主动脉瓣上LVOT-VT组下壁导联(Ⅱ,Ⅲ,aVF)R波振幅明显高于主动脉瓣下组;V5和V6导联或单独V6导联有s波对确定主动脉瓣下起源的LVOT-VT敏感性100%(6/6),V5和V6导联均无s波对确定主动脉瓣上起源的LVOT-VT特异性90%(9/10).结论:体表心电图对初步确定心室流出道VT的起源部位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

  • 特发性左心室性心动过速经导管射频消融后的心电图变化

    作者:陈瑶;连苗军;陶谦民;郑良荣

    目的:观察特发性左心室性心动过速(ILVT)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后体表心电图的变化,探讨RFCA手术成功的心电图观察指标.方法:分析20例ILVT患者RFCA术前和术后12导联体表心电图的变化,并随访3个月.结果:20例ILVT患者的消融手术均获成功.术后19例呈左后分支起源的患者Ⅱ、Ⅲ、aVF导联新出现q波,R波电压较前增高,Ⅰ、aVL导联的S波加深;QRS波群电压增加,心电轴度数不同程度增加;1例呈左前分支起源的患者术后Ⅱ、Ⅲ、aVF导联S波加深,aVL导联R波增高伴有电轴左偏.20例患者术前、术后QT间期,QTd和QTc间期、QTcd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以上体表心电图未见进一步改变.结论:体表心电图新出现左侧分支阻滞图形可作为ILVT患者成功RFCA的重要观察指标,术中标测早肯浦野(P)电位比早心室激动点处消融更有效,术中体表心电图肢体导联的QRS波群电压幅值的改变,可作为消融成功的指征.ILVT经RFCA后不会影响心室肌复极离散度.

  • 大剂量胺碘酮对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纠治

    作者:林晓耘;蒋逸风;陆传新;曹玉书;姚均迪;赵峰;解放军第

    目的:观察大剂量胺碘酮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SVT)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初始以胺碘酮150mg静脉注射(静注),5~10 min注射完毕,必要时重复1~2个初始量,继以0.5~5 mg/min静脉维持3~8d.结果:6例SVT均在静脉用药2 h内得到控制,2 h内静脉胺碘酮用量390~540(468.4±54.7)mg;24 h内静脉平均用量1 000~1 800(1 410.3±356.5)mg,除注射局部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外,未见低血压、心功能恶化及致心律失常作用.结论:短期内经静脉大剂量应用胺碘酮安全有效.

  • Brugada法和Griffith法在宽QRS心动过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林加锋;陈达开;姜文兵;胡锦莲;王毅;娄海伦;张建华;陈晓曙;夏岚兰

    目的:探讨Brugada法和Griffith法在宽QRS心动过速(WRT)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1例WRT[其中室性心动过速(VT)3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SVT)27例]心电图采用Brugada法及Griffith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Brugada法诊断VT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1.2%、85.2%、88.5%,略高于Griffith法的82.4%、77.8%、80.3%.结论:Brugada法和Griffith法对器质性心脏病所致的VT及SVT伴室内差异传导或原有单侧束支传导阻滞者诊断的符合率高,但对左束支阻滞型特发性VT、SVT伴双分支阻滞(右束支阻滞加左前分支阻滞)及预激综合征伴旁路前传型SVT诊断符合率低,易误诊.

351 条记录 11/18 页 « 12...891011121314...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