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液透析患者应用未湿化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绮文;陈春香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应用未湿化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的可能性。方法:将血液透析过程中需要吸氧的患者随机、单盲分为常规湿化吸氧组(对照组)和未湿化吸氧组(观察组),各组174例,观察比较患者呼吸道不适症状(鼻咽部干燥、鼻黏膜出血、氧气的异味感)。结果:两组血透患者的呼吸道症状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应用未湿化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是可行的。

  • 湿化与未湿化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患者呼吸道症状的对比分析

    作者:袁志萍;李香娥

    目的 比较分析湿化与未湿化中低流量(<4L/min)鼻导管吸氧对患者呼吸道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择呼吸内科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患者200例,按就诊编号分为两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湿化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试验组采用未湿化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比较两组呼吸道症状(氧气异味感、鼻咽部干燥)发生情况,并评价两组氧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氧气异味感、鼻咽部干燥发生率与试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氧气湿润度、经皮血氧饱和度评分与试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无须常规湿化.

  • 双侧鼻导管吸氧置管方法研究

    作者:徐梅玉;何旭东;孟水云;胡慧英

    目的:为了提高吸氧病人的舒适度,减少吸氧并发症,研究双侧鼻导管吸氧操作中的规范置管方法.方法:选取老年病房收住接受鼻导管吸氧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用传统的置管方法即支架朝上,两氧气孔塞置于鼻前庭处,两侧导管置于两耳上,用调节扣固定在颌下;观察组相反,支架朝下,将氧气孔塞置于鼻前庭处,其余方法相同.结果:将2组患者吸氧后30min、24h舒适度分别进行比较,采用VAS视觉模拟尺进行评分,并对吸氧后呼吸道并发症进行观察记录,结果提示观察组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双侧鼻导管吸氧法操作中改进传统的置管方法能明显地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吸氧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保障氧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 面罩吸氧在留置胃管病人中的应用

    作者:吴立青;关军;张玉梅

    氧气吸入是临床常见救治急危重症的重要手段.在需要留置胃管时,传统的鼻导管吸氧与胃管将双侧鼻孔堵塞,得不到病人的配合,临床疗效不佳.自2002年4月-2005年6月我们对104例留置胃管的重症病人采用面罩吸氧并与传统的鼻导管吸氧进行比较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两种氧疗方式在开胸术后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

    作者:郭惠玲;桑海燕;庞玲;张丽萍;曹群;王淑敏

    目的:分析行开胸术治疗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应用鼻导管吸氧及面罩双重吸氧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行开胸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3例,分别给予鼻导管治疗(鼻导管组)和鼻导管及面罩双重吸氧治疗(双重组),探讨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双重组患者吸氧后30,60,90 min PaO2明显高于鼻导管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重组患者吸氧前60 min及吸氧后60 min平均呼吸频率为(56.23±4.15)次/min,明显高于鼻导管组患者的(44.82±5.64)次/min,且双重组患者吸氧后 SpO2明显高于鼻导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治疗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9,P>0.05)。结论开胸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应用鼻导管及面罩双重吸氧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肺部感染的治疗效果,同时并不增加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 加温加湿高流量鼻导管吸氧治疗在重症成人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谯燕群;陈琼;容玉佩(综述);许小明(审校)

    加温加湿高流量鼻导管吸氧是一种新型氧疗技术,因其独特的生理作用和良好的患者接受度,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该技术较传统的氧疗更能维持稳定的氧饱和度,且患者易接受,适用于轻中度缺氧或保守治疗的患者。但目前由于其在成年患者中的应用经验不足,缺乏明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故仍需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去探究远期效果,并终形成临床应用指南。

  • 不同鼻导管插入深度对心内科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作者:陈心怡;万光明

    目的 探讨双侧鼻导管吸氧时导管插入深度的不同对心内科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通过方便抽样,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2015年7月~2016年1月心内科CCU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改变任意一侧鼻导管插入深度为1 cm作为观察组,另一侧保持原有深度(1.5 cm)作为对照组,在保证患者氧疗效果的前提下,比较患者不同侧鼻腔舒适度评分以及呼吸道症状的发生率.结果 吸氧30 min和24 h后,观察组的舒适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改变鼻导管插入深度(1 em)吸氧30 min后,观察组鼻腔内异物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鼻腔内异味感、鼻咽部痒疼、鼻黏膜干燥和鼻黏膜破损出血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变鼻导管插入深度(1 cm)吸氧24h后,观察组在鼻腔内异物感、鼻咽部痒疼、鼻黏膜干燥和鼻黏膜破损出血方面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鼻腔内异味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鼻导管吸氧时,插入深度为1 em的舒适度高于插入深度为1.5 cm,应根据患者鼻腔大小、深度等自身条件不同,调节双侧鼻导管吸氧时的插入深度.

  • MECT治疗后持续常规流量吸氧对改善治疗所致记忆障碍的效果观察

    作者:王翠英

    目的:观察与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后常规流量鼻导管吸氧对改善治疗所致记忆障碍的作用。方法360例进行MECT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0例。两组均按常规治疗与护理,实验组除常规治疗与护理外,在治疗结束、自主呼吸恢复正常节律后,给予持续常规流量鼻导管吸氧30 min,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MECT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记忆商数平均值几乎相同;治疗全程结束时实验组记忆商数平均值比对照组高8.08%;治疗全程结束后3周实验组记忆商数平均值比对照组高16.51%;治疗全程结束后5周实验组记忆商数平均值比对照组高17.03%;治疗全程结束后6个月实验组记忆商数平均值比对照组高1.16%;并接近治疗前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CT治疗后给予持续常规流量的鼻导管氧气吸入,缩短了MECT治疗后患者记忆障碍的恢复时间,对患者记忆障碍的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 未湿化鼻导管吸氧法在急诊患者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陈秋风;郭奕萍

    目的:探讨未湿化鼻导管吸氧法在急诊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680例急诊输氧患者按入院时间的单、双日分为2组,单日为湿化组,双日为未湿化组。湿化组按常规吸氧程序操作,未湿化组患者用干燥的湿化瓶直接吸氧,比较2组患者鼻咽部黏膜干燥发生的概率和程度、湿化瓶污染情况、护士执行氧疗操作时间。结果2组患者鼻咽部黏膜干燥情况和吸氧后其他不适症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湿化组湿化瓶细菌污染率高于未湿化组(P<0.05);护士氧疗操作时间未湿化组少于湿化组(P<0.05)。结论未湿化吸氧不会增加急诊患者鼻咽部黏膜干燥症状和不适感,而且操作简单,既减少了湿化瓶的污染,又缩短了护士执行氧疗操作时间,为危重患者抢救羸得了时间,在急诊科应用具有可行性。

  • 无湿化中低流量吸氧在深圳地区的应用研究

    作者:田芳;杨碧芳;黄素风;张静;陈海君;左辉华;孙红梅

    [目的]探讨无湿化中低流量吸氧在深圳地区的可行性.[方法]将597例中低流量吸氧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病人不湿化,在自然室温和湿度中吸氧,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给予湿化吸氧.比较两组病人不同吸氧时间呼吸道症状发生情况、院内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两种吸氧操作时间.[结果]不同吸氧时间两组病人呼吸道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不同吸氧时间呼吸道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院内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执行两种吸氧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湿化吸氧操作简单,缩短了护士执行氧疗时间,为危重病人抢救赢得时间,该方法在深圳地区可行.

  • 鼻导管吸氧导管插入长度的临床再研究

    作者:张萍;邱立;尚峰

    目的:为探讨鼻导管吸氧时导管插入长度.方法:对606例次鼻尖至耳垂导管插入实际长度及插入2/3估计长度和2/3实际长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对需立即给氧病人选择按照总体均数9.5 cm为固定插入长度,对定时给氧及按时更换鼻导管的病人选择按其实测鼻尖至耳垂长度的2/3插入.结论:鼻导管应按厘米加刻度标记,以9.5 cm为固定插入长度.

  • 鼻导管吸氧法导管插入深度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红粉;周健;张超先;姚克勤;施听芳;陈建芬;王晓云

    为探讨鼻导管吸氧时导管的适宜插入深度,将鼻导管分别插入1.5 cm、2 cm、3 cm及5 cm,观察记录吸氧前后的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吸氧8 h后导管前端分泌物粘附情况及病人的感受,并分别与传统组进行对照.结果显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血氧饱和度及其他生命体征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10),而在导管分泌物粘附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采用鼻导管吸氧时导管插入深度以2 cm左右为宜.

  • 简易鼻导管吸氧加湿、加热装置的制作与应用

    作者:柴守霞;王春雷;雷美容

    目前,临床吸氧仍沿用冷蒸馏水湿化氧气,但是氧气的湿化程度很低,在20℃室温下氧流量为1 L/min~8 L/min时,吸入氧气的湿度为33.2%~39.1%,在10℃室温下为21.4%[1].这种温度和湿度均较低的氧气进入呼吸道,容易导致呼吸道干燥,鼻腔分泌物堵塞管口.为提高氧疗病人吸氧的舒适度和氧疗效果,减少病人拒绝吸氧的情况,本研究在原中心供氧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简易温化、加湿装置,结构简单,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 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在32周以下早产儿撤机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刘剑;杨祖铭;朱梅英;高昂

    目的 探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在32周以下早产儿撤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42例早产儿,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1例,早产儿按照胎龄分为27~28周组和29~31周组,对照组早产儿给予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治疗,对照组早产儿给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失败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和拔管1周后再次插管率.结果 对照组有1例(1.41%)患儿出现气漏现象,BPD患儿5例(7.04%),严重IVH患儿2例(2.82%),与实验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胎龄在27~28周的患儿中,实验组早产儿治疗失败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29~31周的早产儿运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治疗作为撤机时与鼻塞持续气道正压有类似的治疗效果,29周以下的早产儿进行一线呼吸机时要谨慎治疗.

  • BIPA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呼吸衰竭的诊疗效果观察

    作者:徐晓

    目的:探讨BIPA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临床推广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呼吸衰竭患者36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8例.对照组采用鼻导管吸氧治疗,观察组采用BIPA呼吸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呼吸以及心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气分析、呼吸速率、心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气分析、呼吸速率及心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PA呼吸机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呼吸衰竭方面疗效显著,较传统鼻导管吸氧治疗效果更佳,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 新生儿温箱内吸氧的效果观察

    作者:谢锐

    目的:探讨轻度呼吸困难新生儿氧疗的佳途径.方法:将126例新生儿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温箱内吸氧组与鼻导管吸氧组,各63例.对两组每位患儿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随时进行再评估,认真做好相关记录.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吸氧时间的长短.结果:两组的新生儿患者的转归皆为10 0.0% 治愈,但是温箱内吸氧组不良反应少(字2= 9 9.6,P< 0.01),患儿所需吸氧时间较短(t=2.23,P<0.05).结论:采用温箱内吸氧的方式为轻度呼吸困难的新生儿患者进行氧疗的效果更佳,对患儿的视网膜和肺的损害更少,更利于患儿的预后.

  • 非湿化中低流量吸氧在消化内科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潘雪梅

    吸氧是临床上护士的基础护理操作,执行氧疗时需要加湿化液湿化[1-2] ,以减轻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使患者感到舒适.但临床上由于吸氧的噪音和异味等原因,患者配合度不高[3].本文探讨非湿化中低流量吸氧在消化内科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 单侧鼻导管吸氧导管插入深度的效果观察

    作者:王林文;候翠霞;周秀霞

    目的探讨单侧鼻导管吸氧导管插入深度对氧疗效果及病人舒适的影响.方法将胸外普胸手术病人5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常规组鼻导管插入长度为鼻尖至耳垂的2/3(8 cm左右),实验组为导管插入3~4 cm,观察SpO2、Bp、R、HR、口唇甲床颜色、病人舒适度及鼻导管堵塞情况.结果两组在生命体征、SpO2、口唇甲床颜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舒适度及鼻导管堵塞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单侧鼻导管吸氧插入深度以3~4 cm较为适宜.

  • PDCA循环管理对降低病房鼻导管吸氧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影响

    作者:邹赵;罗顺清;曾莉;程婷;曾衡;陈德芬;龙春莉;杜轶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对降低病房鼻导管吸氧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影响.方法:观察2017年4月3日~5月2日鼻导管吸氧非计划拔管率,利用柏拉图法寻找真性主要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整、改进;调整后于2017年6月1日~30日再次统计住院期间患者影响鼻导管吸氧非计划拔管率,两次进行对比、统计,检验PDCA循环管理有效性.结果:鼻导管非计划拔管率的主要真性因素为固定方法不统一、未每日更换鼻导管、胶布粘力不够、鼻腔分泌物多,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改进、调整后可以显著降低鼻导管非计划拔管率(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有效降低病房患儿鼻导管吸氧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降低因护理工作欠完善所致非计划拔管因素构成比,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还能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避免护患纠纷.

  • 孕产妇应用未湿化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的临床观察

    作者:叶笑梅;王晓秋;邹晓丹

    目的 探讨产妇短时间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是否需要湿化.方法 按400例产妇入院号单双顺序分为常规湿化吸氧组(对照组)和未湿化吸氧组(观察组),观察比较产妇的呼吸道反应、微生物检测结果、更换吸氧装置花费的时间.结果 两组产妇的呼吸道均无不适症状出现,两组产妇感到有氧气异味感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湿化瓶微生物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合格率高于对照组,更换吸氧装置时间观察组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呼吸道功能无异常的产妇实施短时(5 h内)中低流量的鼻导管吸氧可不经湿化.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