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预测冠状动脉斑块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价值

    作者:尹小花;徐荣;李春晨;王迎春;周慧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预测冠状动脉斑块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价值.方法 对25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行CCTA检查,于CCTA图像上定量评定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并依据斑块成分进行分型.随访MACE发生情况,建立预测MACE的3个模型(模型1,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模型2,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联合管壁斑块分型;模型3: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联合管壁斑块分型和临床危险因素指标),评估3个模型对MACE的预测效能.结果 256例病例中47例失访,终随访209例患者.随访结束时,46例发生MACE.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和斑块分型评估MACE发病风险的风险比分别为4.47、3.43,高于临床危险因素指标.模型2、模型3预测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模型1(P<0.05),模型2和模型3预测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结论 CCTA可定量评估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并进行斑块分型,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MACE的预测效能.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阳;马春燕;刘爽;王永槐;关正宇;李烨;杨军

    目的 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E)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5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有侧支循环组(CCC组)和无侧支循环组(N-CCC组).再根据冠状动脉闭塞情况及室壁运动评分将患者左心室18节段心肌分为正常心肌组、缺血心肌组和梗死心肌组.患者分别在PCI术后72 h及1个月接受超声检查,检测并比较左心室心肌整体收缩、舒张功能及心肌纵向应变(LS)和应变率(LSR).结果 与术后72 h比较,1个月时CCC组和N-CCC组缺血及梗死心肌的LS均增大(P<0.01).术后72 h,CCC组缺血心肌LSR-s大于N-CCC组(P<0.05).术后1个月,CCC组缺血及梗死心肌LS均大于N-CCC组(P<0.05),且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N-CCC组(P<0.05).结论 CCC可显著改善AMI患者PCI术后72 h缺血心肌和术后1个月缺血、梗死心肌的收缩功能及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

  • 双源CT血管造影综合评估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作者:耿冀;俞婧;范占明;李宇;辛海燕;张楠;徐磊;张兆琪;孙立忠;朱俊明

    目的 评价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综合评价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主动脉根部结构、冠状动脉和左心室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对36例Stanford A型AD患者行术前心电门控DSCTA扫描,评价冠状动脉、主动脉及主动脉瓣膜图像质量及受累情况,测量主动脉根部管径和左心室功能,计算辐射剂量.将DSCTA结果与手术所见进行比较.结果 35例患者成功完成DSCTA检查.97.14%(34/35)的胸主动脉和主动脉瓣膜图像、93.10%(445/478)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可用于诊断.右窦受累17例,无窦受累15例,左窦受累5例;右无窦交界受累13例,左右窦交界受累3例,左-无窦交界受累1例.主动脉窦部直径(41.6±9.4)mm;瓣环直径(28.2±4.1)mm;窦管交界直径(73.6±10.2)mm.左心室射血分数与主动脉根部受累程度呈负相关(r=-0.97,P=0.02).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1 96±4.36)mSv.DSCTA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一致率(30/34,88.24%)和一致性(Kappa=0.82,P<0.01)均较高.结论 DSCTA“一站式”检查综合评价Stanford A型AD主动脉根部结构、冠状动脉和左心功能安全可靠.

  • 自动功能成像预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严重狭窄

    作者:陈银花;陈勇;马勇;袁静;于海迪;杨菲;吴秀秀

    目的 探讨应用基于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STI)技术的自动功能成像(AFI)纵向应变预测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严重狭窄的价值.方法 将92例可疑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2组,A组(LAD狭窄<70%)49例,B组(LAD狭窄≥70%)43例.采集心尖左心室长轴、心尖四腔和心尖两腔心切面二维灰阶动态图像.采用AFI软件自动测量左心室18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LS)、左心室收缩期整体纵向应变(GLS)及左前降支支配区域纵向应变(TLS).比较2组间各常规超声参数和二维纵向应变参数差异,绘制各参数预测LAD严重狭窄的ROC曲线.结果 2组常规超声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GLS及TLS均明显低于A组(P均<0.001),TLS和GLS预测LAD严重狭窄的曲线下面积(AUC)大,分别为0.715和0.705,TLS和GLS预测LAD严重狭窄的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9.58%、63.3%、67.4%和-20.85%、74.4%、61.2%.结论 基于2D-STI技术的AFI测量心肌纵向应变参数可用于预测可疑冠心病患者LAD严重狭窄,GLS较TLS敏感度高.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与随访

    作者:雷芳;陈辉;唐建华;林毅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 3DE)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与随访价值.方法 用RT-3DE测量66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内径,观察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瘤、血栓和冠状动脉狭窄.平均随访2年,评价随访结果.结果 66例患儿中,46例出现冠状动脉病变.随访发现冠状动脉恢复时间与其病变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RT-3DE能立体显示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结构.长期随访,大多数川崎病患儿预后较好.

  •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合血清MMP-9及APN预测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

    作者:徐华;陈东风;王少春;马洪振;李清贤;王彦富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血清脂联素(APN)、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诊断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OCT检查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27例(ACS组),并选取同期来诊的急性胸闷、胸痛而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APN及MMP-9,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CIMT、APN、MMP-9和冠状动脉斑块纤维帽厚度;分析两组指标的差异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薄纤维帽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 ACS患者CIMT、MMP-9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而APN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冠状动脉斑块纤维帽厚度与CIMT及MMP-9呈负相关(r=-0.357,P<0.05;r=-0.477,P<0.01),与APN呈正相关(r=0.468,P<0.05);CIMT、MMP-9、APN联合检测诊断冠状动脉薄纤维帽斑块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单个指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5、0.688、0.772、0.739).结论 CIMT值及MMP-9水平升高、APN水平降低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且三者联合对ACS更具诊断价值.

  • 心率变异率对3.0T磁共振自由呼吸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于兵;孙红彬;侯阳;郭启勇

    目的 观察3.0T磁共振自由呼吸全心冠状动脉成像过程中平均心率(HR)及心率变异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Philips 3.0T MR,采用节段k空间采集梯度回波序列对65名健康志愿者行自由呼吸回顾性心电门控全心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MRCA)检查.心率变异的程度用HR的标准差占R-R间期的百分比表示.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各冠状动脉近端的MRCA图像质量进行评分(1分:优秀;2分:良好;3分:一般;4分:无诊断意义).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各冠状动脉平均HR及心率变异与MRA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65名健康志愿者的平均HR为(64.5±13.3)次/分,心率变异为(6.1%±2.6)%.HR与右侧冠状动脉(P<0.05)以外的各支冠状动脉近端MRA的图像质量无相关性(P>0.05),心率变异与各支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均显著相关(P<0.001).结论 心率变异对3.0T自由呼吸MRCA图像质量的影响较HR更为显著.

  •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合并升主动脉壁内走行的CT诊断

    作者:陈艳;许娟;邓文俊;陈浩;黄涛涛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合并升主动脉壁内走行的CTA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并经外科手术证实为冠状动脉在升主动脉壁内走行(壁内走行组)的患者和50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无壁内走行(无壁内走行组)的患者资料,观察两组术前CTA图像特点,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壁内走行组CTA正确诊断13例(13/14,92.86%).CTA后处理的MIP血管轴位像显示冠状动脉横截面呈椭圆形,血管高度/宽度均>1.6,平均2.06±0.29;无壁内走行组异常走行血管的高度/宽度均<1.4,平均1.26士0.14,两组高度/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47,P=0.005).壁内走行组右冠状动脉发生率为64.29%(9/14);MIP血管轴位像见冠状动脉与升主动脉共用血管壁5例(5/14,35.71%).结论 血管横断面呈椭圆形是冠状动脉在升主动脉壁内走行的特征.CT可在术前识别壁内走行冠状动脉.

  • MR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缺血

    作者:朱黎;赵新湘;孙林

    目的 采用MR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CM)心肌缺血情况.方法 选取20例HCM患者(HCM组)和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CMR检查(包括左心室短轴电影、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和延迟增强扫描),测量舒张末期心肌厚度(EDTH),绘制左心室基底部、中部及心尖部的血池-信号强度心肌灌注曲线,获得各节段达峰时间(tpeak)、心肌信号强度大上升斜率(Slopemax)、峰值信号强度(SIpeak)等.根据EDTH,将HCM组各心肌节段分为非肥厚亚组和肥厚亚组,肥厚亚组又分为轻度肥厚(15~19 mm)、中度肥厚(20~24 mm)和重度肥厚(25~29 mm)节段3个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所有组别tpeak、Slopemax、SIpeak的总体差异,对HCM各亚组及各水平的tpeak、Slopemax、SIpeak行两两检验.结果 对照组与HCM非肥厚亚组的Slopemax、tpeak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CM非肥厚亚组与HCM肥厚亚组Slopemax、tpeak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CM肥厚亚组中,轻度肥厚水平Slopemax明显高于中度和重度肥厚(P均<0.05),中度肥厚水平tpeak高于轻度肥厚(P<0.05);中度与重度肥厚间Slopemax、tpeak及轻度、中度和重度肥厚间SIpeak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可反映HCM不同肥厚节段的心肌缺血情况,有助于对HCM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制定治疗计划和预后评估.

  • CTA诊断冠状动脉异常起源肺动脉

    作者:陈艳;库雷志;熊青峰;许娟;邓文俊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异常起源肺动脉(ACAPA)的CTA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4例ACAPA的患者资料,分析其CTA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24例患者中,发生于左冠脉20例(20/24,83.33%)、右冠脉1例(1/24,4.17%)、前降支1例(1/24,4.17%)、回旋支2例(2/24,8.33%).冠脉异常起源部位:起源于肺动脉窦或肺动脉主干后壁11例(11/24,45.83%)、左壁7例(7/24,29.17%)、右壁4例(7/24,16.67%),起源于左肺动脉2例(2/24,8.33%).侧支循环:婴儿型5例,冠脉间未见侧支血管;成人型19例,其中左/右冠脉异常起源16例,前降支异常起源1例,回旋支异常起源2例.合并双前降支和冠脉在升主动脉壁内走行各1例.外科手术19例.术后CTA复查5例,1例人工管道与回旋支吻合口局限性狭窄,1例右心室流出道再狭窄,1例冠脉假性动脉瘤.结论 CTA可清晰显示冠脉异常起源部位、与升主动脉的距离、侧支血管、合并其他冠脉畸形,有助于术前制定手术方式及术后随访.

  • MSCT评估冠状动脉钙化:基于每个钙化性斑块的定量测量

    作者:范丽娟;李东;于铁链

    目的 初步评估MSCT定量测量冠状动脉钙化(CAC)具体钙化斑块的意义.方法 分析186例接受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的CAC患者,对每个钙化性斑块进行测量并计算以下各参数值:浓度(CC)、体积(CV)、矿物质量(MM)和钙化积分(AS),并测量所有钙化性斑块整体的参数值:CVtotal、AStotal和MMtotal.以Spearman等级相关进行变量间相关性分析,以秩和检验观察样本间差异.结果 于186例患者共检出689个钙化性斑块.每个钙化性斑块的CC与CV呈正相关(rs=0.75,P<0.001).男性CC显著低于女性(P=0.03);55岁以上年龄组CC显著高于≤55岁年龄组(P<0.01).于86例患者发现多个钙化斑块(n≥3),其CC不均匀程度不依赖于性别(P=0.71)、年龄(P=0.18)和斑块数量(P=0.68).结论 具体钙化性斑块的各参数值更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演变特征.CC对评估CAC进展和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 后置滤过器C2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高建华;孙宪昶;李剑颖;王贵生;李娜;戴汝平

    目的 探讨LightSpeed VCT后置滤过器C2在冠状动脉成像中对图像质量和噪声的影响,以期获得在保证优良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射线剂量的可行性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30例患者(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9.4岁)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使用GE LightSpeed VCT机,采用120 kV,640 mA,0.35 s/360°,层厚0.625 mm,pitch 0.22~0.24,Bowtie选用large body模式.采像后对每例原始图像分别进行使用后置滤过器C2和不使用C2的重建,得到有/无C2后处理的两组图像(UC2组和NUC2组).①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以双盲法对两组图像从冠脉节段的显示数目、细小分支显示率、血管边缘锐利度、血管内对比剂清晰度四个方面以1~4分(4分为优)进行图像质量评分,评分有分歧的由两人共同商讨后达成一致;②分别选取两组图像中面积相等的感兴趣区(ROI,面积为100 mm2),在相同轴位图像上(均为左冠状动脉主干自左窦发出的层面)测量升主动脉中心部的噪声值(均值及标准差),比较UC2组和NUC2组图像噪声;③对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及噪声值差异进行t检验,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UC2组和NUC2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1±0.31)分、(3.72±0.29)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UC2组和NUC2组噪声值均值分别为22.13±4.21、27.08±4.74,UC2组较NUC2组的图像噪声下降约18%,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中使用后置滤过器C2重建,可在不增加曝光剂量的情况下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由此为进一步降低射线剂量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明亮;董光;耿海;季乐新;王琦;张涛;殷月慧;王文刚;褚玉静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分析2007年7月-11月间32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男23例,女9例,平均年龄56.2岁)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资料,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探讨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性.结果 32例中,DSCT显示的冠状动脉直径≥1.5 mm的节段有436个,431个冠脉节段可以进行评估,可评估率为98.85%.DSCT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99.17%(119/120),特异性:97.43%(303/311),阳性预测值:93.70%(119/127),阴性预测值:99.67%(303/304).对于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的准确率为95.00%.配对X<'2>检验结果说明DSCT和CAG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77).同时,Kappa一致性检验说明DSCT和CAG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分级方面存在一致性(k=0.930).结论 DSCT对检出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高,可作为高危人群冠心病筛查的首选方法.

  • 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与非门控扫描显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冠状动脉

    作者:杨明;滕皋军;莫绪明;刘斌;吴旻;靳激扬;张新荣;唐文伟;高修成

    目的 研究64层CT心电门控与非门控扫描技术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冠状动脉(CA)的显示价值.方法 对31例复杂CHD患儿进行64层CT检查,其中20例患儿同时进行心电门控及非心电门控扫描,按5级评分法分别观察两种扫描模式下冠状动脉各节段的成像质量.结果 与非心电门控扫描相比,所有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均优于非门控模式.除旋支近段、右冠状动脉近段、远段成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外,余各节段成像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扫描模式对CA近段的观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远段的观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非门控扫描能较好地观察CA的开口及近段的走行,能满足绝大部分临床术前诊断需要,可作为复杂CHD推荐扫描模式.该扫描模式下可疑CA异常开口、走行时需加扫心电门控模式,从而进一步显示CA的细节.对于临床高度关注CA位置的病例应常规进行心电门控扫描.

  • 双源CT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锡明;武乐斌;程召平;乌大尉;孙丛;晁宝婷;李振家;柳澄

    目的 探讨双源CT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7例临床急性胸痛的患者行双源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采用急性胸痛的扫描参数,应用高浓度的对比剂,注射流率为5 ml/s,注射对比剂总量80~90 ml,扫描时间15~17 s,将原始数据利用Circulation 软件对冠状动脉、肺动脉和主动脉进行曲面重建(CMPR)、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等图像重组.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利用轴位图像及各种后处理图像对疾病进行诊断.5例主动脉夹层和2例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时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7例主动脉夹层和4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并与双源CT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双源CT心胸联合造影检查诊断为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并管腔狭窄9例,其中4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动脉栓塞的7例,主动脉夹层的10例(其中伴有冠状动脉多发斑块并管腔狭窄的1例,主动脉夹层术后复发的2例,主动脉夹层并壁间血肿形成的1例),降主动脉瘤并冠状动脉狭窄1例.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的患者两者的诊断结果一致,但1例主动脉夹层伴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双源CT一次造影能同时对两种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但选择性血管造影分多次造影才作出正确的诊断.7例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的患者,5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CDFI诊断正确,但3例没发现破口,2例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CDFI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双源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不但能对肺动脉、主动脉等大血管疾病作出正确诊断,而且能同时发现冠状动脉疾病,因此双源CT是急性胸痛的一种无创、可靠的检查方法.

  • 超声诊断小儿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11例

    作者:郁怡;倪金洪;高玲玲;吴力军;孙锟;陈树宝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小儿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的价值.方法 收集11例ALCAPA患儿资料.回顾性分析经胸超声心动图表现,并与心血管造影和手术结果相对比.结果 10例ALCAPA超声心动图表现:二维显示左冠状动脉在主动脉根部缺如、右冠状动脉扩张、左心室乳头肌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显示左冠状动脉与肺动脉连接的异常血流信号,8例患儿有丰富的侧支血管形成.结论 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无创、实时显像、动态观察等优点,可早期诊断ALCAPA.

  • 相位对比磁共振技术测量冠状动脉血流的方法有效性研究

    作者:马晓海;张兆琪;李治安;何怡华;董莉;赵轶柯

    目的评价相位对比磁共振技术测量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流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1例健康志愿者进行磁共振检查,对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和右冠状动脉(RCA)进行成像,利用相位对比、流速编码电影磁共振技术测量两支冠状动脉近段的血流,得到峰值流速、平均流速、平均流量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同时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MR检查成功得到11支LAD及10支RCA近中段的峰值流速、平均流速及平均流量,测量值分别为(18.21±4.45)cm/s和(15.55±3.40)cm/s、(7.48±1.59)cm/s和(6.43±1.69)cm/s、(0.62±0.16)ml/s和(0.70±0.28)ml/s;所有参数与TTE检查结果比较具有良好的相关性,MR测量值与既往同类研究结果接近.结论 MR测量冠状动脉血流流速和流量是可行的.

  • Flash CT低管电压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超重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夏宾;杨学华;高剑波;谭红娜;王天佑

    目的 探讨Flash CT低管电压结合迭代重建(IRIS)技术对改善超重患者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降低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 对100例体质量指数(BMI)为25~30 kg/m2的患者行Flash CT检查,按扫描管电压随机化分成A(120 kV)、B(100 kV)两组,对B组图像经IRIS重建获得数据作为C组.测量主动脉根部、左冠状动脉及右冠状动脉起始部血管腔内CT值、噪声(SD),并计算SNR、CNR,记录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3组图像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604,P<0.05);3组血管腔强化CT值、噪声、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血管腔内CT值B、C两组高于A组;B组噪声大,CNR低;C组SNR高.A、C组ED分别为(8.6±1.3)mSv和(3.5 ±0.7)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1,P<0.05).结论 对于超重患者运用低管电压结合IRIS技术进行Flash CT冠状动脉检查能够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 不同迭代重建强度对冠状动脉小内径支架显示影响的体外实验

    作者:王彦懿;初金刚;于扬;赵宇;金士琪;杨帆;戴旭

    目的 评价联合基于原始数据的迭代重建(SAFIRE)与集成电子探测器在不同迭代重建强度下对直径≤3 mm冠状动脉支架显示的影响.方法 选取不同类型7枚内径3 mm或2.5 mm支架,释放于模拟冠状动脉血管的体外模型中,行配有Stelllar光子探测器的双源CT冠状动脉前瞻扫描,层厚0.5 mm,按迭代重建强度Strength 1~4重建分为4组.对4组图像行双盲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包括支架内径差异(ALN)、支架内腔衰减和图像噪声],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77),Strength 2组获取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34、0.046、0.015).Strength 2组ALN值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13、0.009、0.005).各组支架管腔内衰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迭代强度增加,噪声明显降低.结论 对于直径≤3 mm支架,联合SAFIRE迭代强度2与集成电子探测器获取的图像质量整体佳,可为临床提供质量更好的支架图像.

  • 模拟心率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夏迎洪;刘红艳;王艳;任永芳;张林川

    目的 探讨使用模拟心率对心电压过低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价值.方法 对29例心电压过低患者,经呼吸训练,获取屏气后心率平稳期的时间和心率值,设置模拟心率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 29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共计290段冠状动脉,其中129段冠状动脉显示为优,107段冠状动脉显示为良,优良率达到81.38%;屏气后扫描和屏气≥8 S后扫描2组图像质量的优等率分别为27.78%、52.00%,X2检验P<0.05,两组图像优等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模拟心率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491 条记录 3/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