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ROPELLER T1 FLAIR序列在头颅MR增强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韩祖帅;马亚光

    目的 探讨T1 FLAIR结合PROPELLER技术在头颅MR增强检查中减少头颅运动伪影方面的应用.方法 对50例疑颅内病变的受检者分别使用T1 FLAIR序列和TI PROPELLER FLAIR序列进行头颅MR增强扫描,并由2名影像科医师对其图像质量进行盲法评分,分析图像的运动伪影情况.结果 使用T1 PROPRLLER FLAIR序列扫描得到的图像比T1 FLAIR序列扫描得到的图像的运动伪影明显减少(c2=26.62,P<0.001).结论 使用T1 PROPELLER FLAIR序列可明显减少头颅MR检查过程中运动伪影的产生,显著改善图像质量.

  • 头颅核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丁晓燕;咸海亮

    目的:探讨头颅磁共振在临床中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诊断为脑血管性痴呆的CT和MRI影像及及临床资料,统计两种检查对患者脑部病变、脑萎缩的检出率,检出病灶的部位、数量.分析二者成像的优劣性.结果:二者对颅内病灶、脑萎缩、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差异无特异性;MRI对病灶的部位和数量检出率高于CT,结果有差异性.结论:MRI对脑血管行痴呆的诊断优于CT.

  • 脑瘫患儿头颅MR与病因、智能发育相关性研究

    作者:姜东文

    目的:研究脑瘫患儿头颅磁共振(MR)与病因、智能发育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脑瘫患儿111例,均进行MR检查,分析MR与病因、智能发育的相关性.结果:脑瘫患儿头颅MR结果,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中早产、低体质量者多,先天脑畸形中难产、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者多,脑萎缩中难产、HIE者多,脑软化中难产、HIE者多,正常中难产、HIE者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中发育商(DQ)中度者多,先天脑畸形中DQ极重度者多,脑萎缩中DQ中度者多,脑软化中DQ轻度者多,正常中DQ可疑者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检查结果显示,先天畸形、早产、窒息、难产以及低体质量是为常见的脑瘫病因,智能发育的相关.

  • 头颅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宫

    目的:探讨头颅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该院接受核磁影像检查的50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50例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头颅磁共振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左右侧海马体积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颞叶沟回间距较对照组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颅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上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NIHSS、ABCD2联合头颅磁共振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作者:吴彩葵;韦礼华;方芳

    目的:分析NIHSS、ABCD2联合头颅磁共振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发生脑梗死风险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收集NIHSS评分峰值、ABCD2评分、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积极治疗,随访半年,根据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病例组(发生脑梗死)和对照组(未发生脑梗死).比较两组NIHSS评分峰值、ABCD2评分、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计算截断值,评估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结果:并发急性脑梗死22例,病例组NIHSS、ABCD2评分分别为(4.33±0.69)、(6.29±1.0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13±0.47)、(2.20±0.52)分(P<0.05),佳截断值分别为3、4分;病例组rE2-E3、rMTR均高于对照组(P<0.05),佳截断值分别为0.90、0.91;联合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90.9%、93.2%、76.9%、97.6%、92.7%.单独及联合检测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预测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符合率均高于颅脑磁共振、ABCD2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IHSS、ABCD2联合头颅磁共振评估TIA发生脑梗死的风险的价值较高.

  • 周围前庭阵发症七例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作者:何兰英;董为伟;黄文;罗勇;吕发金

    目的 报道7例周围前庭阵发症(PV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介绍PVP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发现;探讨PVP的可能机制.方法 对2006年10月到2008年1月收集的7例临床确诊的PVP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7例PVP患者的临床特点为:(1)均存在反复发作的头晕或眩晕;(2)在头位突然变动时出现短暂头晕或眩晕是突出的症状;(3)7例患者头颅MRTA显示存在血管和第Ⅷ颅神经交叉征象;(4)经卡马西平或盐酸氟桂利嚷治疗可使发作减轻、消失.结论 PVP的发病可能与血管交叉压迫第Ⅷ颅神经有关,临床上应注意识别与诊断.

  • 老年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与头颅磁共振成像关系分析

    作者:应小丰;潘海鹏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梗死部位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对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对认知功能障碍进行诊断,均用头颅磁共振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和范围;同时随机选择无明确梗死灶的80例老人为对照组.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和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做联合评估;半年后分别对以上患者复查其认知功能.结果 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48.75%,脑梗死组侧别与对照组在认知功能上比较,脑梗死双侧组认识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脑梗死单侧组,左侧脑梗死组认识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右侧组.脑梗死患者中认识功能障碍发生率的次序由高到低为皮质组、丘脑组、基底节及内囊组、脑干组.结论 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与病灶部位有相关性.

  • 头颅磁共振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及后期神经行为发育中的意义

    作者:徐刘毅;邹小卫;王吉;韩宜姚

    目的 探讨头颅磁共振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及后期神经行为发育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舟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及新生儿住院的早产儿200例,通过头颅磁共振检查分为无脑损伤组(48例)和脑损伤组(152例).所有研究对象采用Siemens Symphony 1.5T与Verio 3.OT超导MRI成像仪,行头颅磁共振检查.随访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神经行为方面的测试.测试时参照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包括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结果 早产儿损伤中,以脑室周围蛋白质软化和脑皮质损伤为主,分别占37.50%和25.00%.两组随访1个月和3个月神经行为发育异常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损伤组随访6个月神经行为发育异常发生率高于无脑损伤组(P<0.05).结论 头颅磁共振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早产儿脑损伤后期神经行为发育提供依据.

  • 脑电图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32例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张景;周永;朱向阳

    目的:探讨脑电图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32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14例,中症组10例,重症组8例.32例患者均行脑电图和头颅磁共振检查.分析脑电图异常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并观察脑电图与头颅磁共振检查的异常率.结果:3组脑电图异常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脑电图异常性越大,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病情越重.脑电图和头颅磁共振检查异常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检测的异常率高于头颅磁共振.结论:脑电图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在病情判定和临床诊断有价值.

  • 以发作性症状起病的胼胝体梗死3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胡传琛;邵慧军;陈红芳

    由于胼胝体血液供应丰富,其发生梗死在临床上少见,而以发作性症状起病的胼胝体梗死更少见,本文以我院今年收治的3例此类患者为例,结合文献对胼胝体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预后进行分析。

  • 舍曲林对腔隙性脑梗死后焦虑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江霞;汪亚群;邹小冬;吕云

    腔隙性脑梗死是长期高血压引起脑深部白质及脑干穿支动脉病变和闭塞,导致缺血性微梗死,缺血、坏死和液化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形成的腔隙.临床分为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多表现为突发的口齿不清、轻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腔隙性脑梗死和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由于病变很小,常位于脑相对静区,临床常常难以诊断,多因神经系统其它症状进行头颅CT或头颅磁共振(MRI)而发现;因其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轻或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往往不需要积极的药物治疗或神经功能康复治疗而不受神经科医师的重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腔隙性脑梗死后焦虑的发生率较高,常常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需给予积极治疗.舍曲林为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被证实能显著改善焦虑、担忧等焦虑障碍,以及进食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精神分裂症等,且在治疗剂量内不抑制自身代谢,剂量与浓度呈线性关系,不良反应少且轻微,较其他5-HT再摄取抑制剂更易掌握[1].本文报道舍曲林治疗腔隙性脑梗死后焦虑患者的临床疗效.

  • 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的胼胝体病变原因及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作者:蔡桂兰;王瑞金;乔杉杉;陈葵

    目的: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高信号的胼胝体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友谊医院2015至2018年共48例DWI高信号的胼胝体病变患者的病因、临床特征和神经影像学资料.结果:在48例DWI高信号的胼胝体病变患者中,35例为急性脑梗死,6例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 syndrome,RESLES),4例为胼胝体肿瘤,2例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1例为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因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常见.RESLES患者多与感染有关.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肢体无力、言语不利、意识障碍、异己手综合征、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癫痫发作等.33例(68.8%)患者伴有胼胝体外的颅内病变.RESLES患者病灶均对称位于胼胝体压部,且无胼胝体外病灶.胼胝体膝部易受累,单部位受累较多.14例(29.2%)为对称性病变.结论:DWI高信号的胼胝体病变患者常见病因为脑梗死,常见的发病机制仍是大动脉粥样硬化.RESLES、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及酒精中毒均可能是病因.脑梗死、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和肿瘤患者常伴有颅内其他部位的病变,而RESLES病变局限于压部且对称,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 伴或不伴头颅磁共振异常的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患儿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建昭;陈倩;郑萍;谢丽娜;仪晓立;任海涛;杨健

    目的 对头颅MRI异常或正常的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儿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抗NMDAR脑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并比较头颅MRI异常或正常患儿之间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差异.结果 33例患儿发生率前5位的首发症状依次为癫癎发作(61%)、不自主运动(61%)、语言障碍(54%)、精神行为异常(52%)和意识障碍(30%).所有患儿的脑脊液抗NMDAR抗体均阳性,29例(88%)血清抗体阳性.脑脊液白细胞升高的15例(46%),3例(9%)蛋白升高,寡克隆阳性29例(88%).脑电图异常(癫癎波或慢波或合并存在)患儿26例(79%).仅1例发生呼吸衰竭.1例在随诊过程中发现蝶鞍区生殖细胞瘤.33例患儿中头颅MRI异常的13例(39%):T1WI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及T2-FLAIR表现为高信号,病变部位包括颞叶(38%)、额叶(23%)、基底节(23%)、顶叶(15%)、枕叶(15%)、脑干(15%)、丘脑和小脑(各8%),其中以灰质病变为主者5例(38%)、白质病变为主者8例(62%),2例患儿存在脑膜强化.头颅MRI异常患儿的前驱感染比例、意识障碍发生率、病情反复的几率、Glasgow严重评分、脑脊液白细胞升高发生率、二线治疗的应用率均高于头颅MRI正常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颅MRI异常的抗NMDAR脑炎患儿具有某些临床特点,这些特点对于病情的判断和诊疗措施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基于伴有先天性心脏病的癫痫患儿临床特征研究

    作者:卓木清;丁健;翟琼香;陈志红;张宇昕;王春;王林淦

    目的 探讨伴有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的癫痫患儿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伴有CHD的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78例伴有CHD的癫痫患儿中,男44例(56.4%),女34例(43.6%),年龄范围为1个月~15岁.左向右分流CHD有41例(52.6%),右向左分流CHD有32例(41.0%),无分流的CHD有5例(6.4%);其中室间隔缺损有24例,动脉导管未闭及法洛四联症各9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7例,单心室及房间隔缺损各5例,右心室双出口4例,其余为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不同CHD分型患儿术前的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似然比x2=2.13,P>0.05);不同CHD分型患儿术后头颅MR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似然比x2=6.2,P=0.04).右向左分流CHD术后头颅MRI改变常见为多脑叶的缺血梗死软化灶伴脑萎缩,而左向右分流CHD术后头颅MRI改变多为局灶性小缺血梗死灶.脑电图表现为背景节律以中-低波幅的慢活动为主,多见于额、颞叶及中央区阵发尖慢波、棘慢波、多棘慢波的痫样放电.结论 癫痫是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神经系统合并症,早期可通过头颅MRI及脑电图检查评估脑损伤,早期进行干预治疗,降低癫痫发生率,减少神经系统的损伤.

  • 磁共振成像评估房颤患者无症状脑梗死的研究

    作者:范贤弟;许勇;龙晓君;田巨龙

    目的:探讨高龄房颤的无症状脑梗死(ACI)发病率及具体影响机制,以期为临床制定相应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用头颅磁共振检查,根据患者心脏节律分为房颤组和窦律组。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并结合临床评估房颤患者无症状脑梗死。结果磁共振成像结合临床诊断研究证实:高龄(年龄≥65)、男性以及有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病史的患者均为ACI的高危人群;同时高胆固醇血症及超声所见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为ACI的高危因素。肥胖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下降(<55%)与ACI的发生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颈动脉斑块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ACI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厚度均高于无ACI者,提示ACI可能与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拥有相类似的病理生理过程,亦或ACI本身便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微小血管的特殊类型。

  • 头颅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中临床诊断作用分析

    作者:马振宏

    目的:分析头颅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中临床诊断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4月~ 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3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30例阿尔茨海默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磁共振成像仪行头颅磁共振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左侧与右侧的海马体积和颞叶沟回间距.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颞叶沟回间距、大脑左右径比值均小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左侧海马体积大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颅磁共振有利于脑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诊断鉴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2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作者:邓天玲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结果本组患者多为急性,亚急性起病,以头痛,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以精神异常,癫痫,意识障碍,所有患者均有脑脊液压力增高,头颅MRI+MRV可以确诊。给予抗凝,脱水降颅内压,等对症处理后15例治愈,5例好转。结论对于持续严重头痛,伴有意识障碍,癫痫的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头颅MRI+MRV是诊断CVST的佳方法。

  • 青年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作者:周益平;吴胜军;晁丽娜;黄坤玮

    目的 探讨青年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青年人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等.结果 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2例,以后循环缺血症状为首发11例,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2例,以肢体感觉异常、偏瘫、皮质盲及眼征表现3例,伴消化道出血2例,伴肺部或尿路感染2例.头颅CT或MRI检查显示颅内多发的损害为多部位梗死灶,梗死部位分别为:丘脑11例,小脑8例,脑干10例,枕叶4例,颞叶内侧面2例.结论 青年人TOBS病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因素主要为高血压、高血脂、长期吸烟等,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以后循环缺血症状为主要首发症状,头颅磁共振为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 头颅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中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傅锦

    目的:探讨头颅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血管性痴呆患者61例,将其命名为观察组,并且选取同期收治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61例,将其命名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均采用头颅磁共振进行诊断,并且对其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左侧海马体积为(2.51±0.15)cm3,右侧海马体积(2.53±0.11)cm3,大脑左右径(134.1±0.14)mm,颞叶沟回间距(26.31±0.15)mm。对照组患者左侧海马体积(1.94±0.01) cm3,右侧海马体积(1.96±0.03)cm3,大脑左右径(131.4±0.21)mm,颞叶沟回间距(29.41±0.11)mm。观察组患者左右侧海马体积以及大脑左右径均大于对照组患者,颞叶沟回间距小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头颅磁共振诊断脑血管性痴呆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清晰的辨别脑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区别,避免误诊情况的发生,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性的依据。

  • 头颅磁共振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色念珠菌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慧

    目的:探讨头颅磁共振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色念珠菌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25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色念珠菌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对2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患儿第一次进行头颅磁共振后都表现为脑膜炎改变,其中18例患儿出现感染之后脑血管受损症状.15例患儿在进行增强磁共振之后进行检查,发现其中有12例其头颅出现了感染性的肉芽肿的病变,有3例患儿存在左额叶类圆形异常信号周边环形强化.25例患儿在经过为期4周的治疗,对患儿再次进行磁共振的检查,发现患儿相关的临床症状都得到了相对的改善.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白色念珠菌病的诊治过程中采取头颅磁共振来检查,对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评估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