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术治疗儿童髂前下棘撕脱骨折

    作者:陈二民;陶文生;陈耀山

    临床上髂前下棘撕脱骨折较为常见,其中少年儿童运动暴力牵拉伤占绝大多数.手术治疗,能缩短疗程并较快地恢复儿童的运动功能.我院自1997年1月-2000年12月,手术治疗髂前下棘撕脱骨折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补气健脑通络汤对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运动障碍的改善

    作者:牛犇;张卉;杨铁骊

    目的:观察补气健脑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恢复期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S-100B蛋白(S-100B),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按住院前后顺序分为针灸组和观察组各4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和肢体康复训练;针灸组采用针刺治疗,3次/周;观察组在针灸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补气健脑通络汤,1剂/d,常规早晚水煎内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Brunstrom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对两组治疗前后上、下肢肌力和运动功能(FMMS),日常生活活动(BI)指数,平衡能力(BBS)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分;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100B和Hcy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针灸组为68.75%,观察组优于针灸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下肢肌力评分明显低于针灸组(P<0.01),FMMS评分明显高于针灸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BI和BBS评分显著高于针灸组(P<0.01),步行能力评分明显低于针灸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100B和Hcy水平低于针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内科和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补气健脑汤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恢复期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上、下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同时降低了患者血清S-100B和Hcy水平.

  • 当归四逆汤加减熏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文雯;吴德;唐久来

    目的:观察当归四逆汤加减熏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对促-抗炎因子的调节作用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08例患儿采用SAS软件生成,随机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参照《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以康复训练为主,采用Bohath疗法和Vojta疗法,40 min/次,1次/d,6次/周,休息1d.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当归四逆汤加减熏洗,30 min/次,1次/d,6次/周,休息1d.两组疗程均为连续治疗6周.进行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和精细运动能力测试;痉挛程度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临床痉挛指数(CSI),于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检测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0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GMFM量表的A,B,C3个功能区评分和GMFM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FMFM量表B,C,D,E功能区评分和FMFM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息儿MAS分级轻于对照组(Z =2.465,P<0.05);观察组患儿CSI分级轻于对照组(Z=1.975,P<0.05);观察组患儿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息儿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Bohath和Vojta康复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采用当归四逆汤加减熏洗治疗痉挛型脑瘫可进一步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提高肌力,减轻痉挛程度,并具有调节促-抗炎性反应体系和改善血液流变作用.

  • 基于cAMP/PKA-pCREB通路探讨麝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及机制

    作者:袁丽君;涂星;佟智斌;邱路雅;田春漫;文德鉴

    目的:探讨麝针疗法对缺血性脑中风大鼠卒中后运动神经功能的康复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缺血性脑中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土家族麝针组,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土家族麝针组以自制麝针刺激大鼠对侧头皮运动区肌层,持续治疗3个疗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治疗结束后,取各组大鼠评定运动功能,采用ELISA法检测缺血灶周围脑组织内的cAMP和PK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中Fos和pCREB蛋白的分布,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pCREB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大鼠的运动功能显著降低,其脑组织中cAMP、PKA和Fos的表达显著增强,pCREB的表达显著减弱;与模型组比较,土家族麝针疗法能显著促进缺血性脑中风大鼠的运动功能的康复和神经活性增强标志物Fos蛋白的表达,增强脑组织中cAMP和pCREB、PKA的合成和释放.结论:脑缺血后神经功能具有一定的自然恢复能力,其可能与脑组织中cAMP、PKA的表达增强有关;土家族麝针疗法可能是通过激活Camp/PKA-pCREB信号通路促进缺血性脑中风大鼠运动功能康复.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绍华;邱模炎;宋欣芸;王冀东;栾洁;刘鹏;闫二萍;李晓娟;钱晋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血液净化中心MHD患者59例,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GB)、血清白蛋白(ALB)、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钙磷乘积(Ca×ip),进行运动功能相关指标检测,包括握力、双下肢蹬踏力、6min步行距离、肌力,分析影响MHD患者运动功能的相关因素.结果:性别、年龄、干体质量、糖尿病是MHD患者握力的影响因素(P<0.01,P<0.05).干体质量和ALB是MHD患者双下肢蹬踏力的影响因素(P<0.01,P<0.05).性别、年龄、HGB、糖尿病是MHD患者6min步行距离的影响因素(P<0.01,P<0.05).性别、年龄、ALB是MHD患者伸膝峰力矩的影响因素(P<0.01,P<0.05).结论:患者的性别、年龄、干体质量、是否合并糖尿病、HGB、ALB等因素均可影响MHD患者的运动功能,其中可干预因素有干体质量、HGB及ALB,纠正贫血、改善营养状态、增加干体质量可改善MHD患者运动功能状态.

  • 脊椎治疗方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慧敏;谭明生;杨洪艳;移平;陈博来;邓晋丰

    中枢神经的机械性损伤可致继发性功能丧失及损伤灶周围神经元死亡.损伤部位以下出现感觉与运动功能部分丧失.

  • 电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朱峰;高建芸;高润;何逸康;柳丽;艾炳蔚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电针组和综合组,每组30例.康复组采用脑梗死的常规护理、药物治疗以及常规康复治疗;电针组在康复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取穴以百会、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肩髃、外关、风市、三阴交为主穴,得气后连接电针治疗仪,留针30 min;综合组在电针组基础上加用运动想象治疗,每次约20 min.3组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观察3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和Brunnstrom评分的变化.结果:研究中共有3例未能完成试验,终87例纳入统计,康复组30例,电针组29例,综合组28例.治疗后3组患者Barthel指数和Brunnstrom评分分级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治疗后电针组、综合组Barthel指数较康复组明显升高(均P<0.01),综合组患者下肢Brunnstrom评分分级情况较电针组、康复组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电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与康复可以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偏瘫侧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或电针治疗.

  • 针刺辅助治疗对不同类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疗效相关因素分析——附520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金炳旭;刘振寰;赵勇;周园;章马兰

    目的:回顾性分析针刺辅助治疗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疗效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通过我院医生工作站检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符合标准的住院脑瘫患儿的相关信息,共入选520例,按脑瘫类型、胎龄、伴随症、治疗持续时间及年龄分组,均在物理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刺辅助治疗,头针取穴智七针、运动区、足运感区等,体针取穴以督脉及手足阳明经经穴为主,隔日1次,共治疗8个月,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价疗效.结果:①GMFCS疗效:治疗8个月后,痉挛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优于混合型及不随意运动型[77.9%(300/385) vs 60.3%(38/63)、56.9%(41/72),均P<0.01];胎龄37~42周痉挛型、混合型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均分别优于胎龄<32周相应病理分型患儿(P<0.01,P<0.05);伴智力低下和语言障碍脑瘫患儿疗效优于伴癫痫和听觉障碍患儿(P<0.01,P<0.05);痉挛型、混合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1~2岁总有效率均分别优于相应2~4岁组(均P<0.05).②GMFM结果:治疗3个月和8个月后痉挛型、混合型及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GMFM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均P<0.01),治疗8个月后痉挛型GMFM评分较混合型和不随意运动型提高更明显(均P<0.01).结论:针刺辅助治疗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改善可能有效,其疗效可能与治疗持续时间、脑瘫类型、胎龄、伴随症状及年龄有关.

    关键词: 脑瘫 针刺 运动功能
  • 针刺不同角度与方向对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影响

    作者:续龙;井蕾;罗光会

    目的:比较不同的针刺角度与方向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阳经平刺斜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各100例.两组取穴相同,上肢取极泉、内关、肩髃、臂臑、手三里、外关、阳池、合谷、八邪;下肢取血海、曲泉、三阴交、复溜、照海、髀关、伏兔、风市、梁丘、足三里、丰隆、解溪、丘墟、八风.阳经平刺斜刺组,采用阴经穴位数量少、局部强刺激,用泻法不留针,少而重刺泻其“阴急”;阳经取穴数量多,局部弱刺激,并均平刺或斜刺刺向拮抗肌肌腹(或肌群),用补法留针30 min,多而轻刺补其“阳缓”.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行针至得气后留针,平补平泻.两组均每日2次,每周5天,休息2天,2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4周.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定法、Brunnstrom偏瘫功能评定法和Fugl-Meyer评定法进行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阳经平刺斜刺组总有效率92.0%(92/100),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79.0%(79/100),阳经平刺斜刺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治疗4周后阳经平刺斜刺组显效66例,总有效率100.0%(100/100),常规针刺组显效42例,总有效率89.0%(89/100),阳经平刺斜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结论:阳经平刺斜刺可明显降低肌张力,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提高肢体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 舒针疗法(续6)——舒针治疗动作与姿势畸形疾患的术式设计与疗效评价

    作者:

    动作畸形与姿势畸形类疾患是临床软组织与骨关节疾病常见的伴随症状或并发症,是运动系统功能性损害的典型表现形式,对患者的生理及生活影响较大.传统中医体针及特种针对畸形伴随痛证的缓解或控制有较好的疗效,但矫形恢复肌肉与骨关节解剖形态和运动功能的效果有限.舒针对此类疾病由于病理机制与治疗机制的新认识,对动作畸形类损害基本上可以达到一次治愈,对姿势畸形类疾病建立起了一套科学高效的序贯治疗体系,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 中药蜡疗对痉挛性脑瘫尖足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程红

    目的:探讨中药蜡疗对痉挛型脑瘫尖足步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接受运动疗法、针灸、推拿、物理因子治疗及蜡疗等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在蜡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酊剂,然后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腓肠肌肌张力缓解程度、关节活动度的增加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酊剂蜡疗确能有效改善尖足步态,增大关节活动度,缩短康复疗程.

  • 益气活血汤对脑卒中恢复期肢体功能与运动的影响

    作者:郭莉

    目的 探究益气活血汤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与运动的影响.方法 72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基础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及针灸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益气活血汤,日1剂水煎服,2组均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肢体和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后,2组NIHSS评分降低,FMA、MBI以及SS-QOL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NIHSS评分较低,FMA、MBI以及SS-QOL评分较高(P<0.05).结论 益气活血汤能够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与运动功能,临床疗效确切.

  • 中药破壁饮片治疗下肢骨折术后的应用临床分析

    作者:廖强

    目的 研究中药破壁饮片在下肢骨折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78例行下肢骨折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39例作为对照组,另根据配对原则抽取39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甘露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破壁饮片治疗.对患者治疗效果等进行观察,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采用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功能力等评分指标对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87% (37/39),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1.79% (28/39)(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6% (1/39),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 (13/39)(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各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中药破壁饮片在下肢骨折术后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并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同时改善其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 针灸加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戴丽杰

    目的 对针灸加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6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针灸加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前后MFA评分:治疗组患者分别是(37.42±19.86)、(60.24±22.36);对照组分别为(36.98.±20.86)、(49.61±17.28).治疗前后ADL评分:治疗组患者分别为(52.17±5.26)、(75.82±6.94);对照组分别为(51.87±4.96)、(68.74±7.52).两者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 针灸加康复训练配合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 康复训练的时间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彭夏红;黄莉;涂燕;熊春梅;涂卫萍

    目的 探讨卯时时间窗的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卯时(早晨5~7时)时间窗运动康复护理;对照A组9~11点时间窗运动康复护理;对照B组15~17点时间窗运动康复护理.干预后对3组患者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价表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评价患者的平衡功能,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对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进行评分.结果 各组康复4周及康复8周后的Fugl-Meyer评分、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PASS评分均显著性高于康复前的评分(P< 0.01);康复4周后,试验组Fugl-Meyer评分、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PASS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1),而A组与B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8周后,试验组Fugl-Meyer评分、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PASS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1),而A组与B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卯时时间窗的康复护理训练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 头针恢复小儿脑瘫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作者:康轶鑫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其诊断根据<儿童疾病诊断标准>: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 升阳补脾扶正法在中风后遗症康复中的应用

    作者:刘清梅

    目的 观察中药升阳补脾扶正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予常规的内科药物及早期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加以升阳补脾扶正的中药注射液,偏气虚者予参芪扶正注射液静脉滴注,偏阴虚者予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14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后3天内,采用简式Fug-2Meyer量表评测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能力,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测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变化,分6级评定步行功能的恢复.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ADL能力、步行功能等均有明显改善P<0.001,但观察组除上肢的运动功能外,其余各项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升阳补脾扶正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ADL 能力、步行功能等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 耳针沿皮透穴刺法对颈椎病快速镇痛效应的临床初步观察

    作者:贾春生;马小顺;葛建军

    自1996年以来,笔者应用耳针沿皮透穴刺法治疗针灸临床常见的一些疼痛性疾病,多数病例在第1次治疗时即能达到快速的镇痛效应和运动功能的完全或部分的恢复,初步体会到此法在快速镇痛方面优于常规的耳针直刺法和常规体针法,现以颈椎病为例总结如下.

  • 温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及四肢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

    作者:黄劲柏;宋安娜;钟利远;陈庆;王峥;卓廉佳

    目的 观察温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及四肢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取阳明经穴位,毫针刺法;试验组取拮抗肌侧穴位,采用针上加灸的治疗方法,同时结合Bobath康复技术.连续治疗4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四肢大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肱指数(ABI)变化情况.结果 试验组在缓解肢体痉挛、改善运动功能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健肢血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肢PWV降低,ABI上升(p<0.05);对照组患肢治疗前后血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能够缓解肢体痉挛状态,改善运动功能,加速四肢动脉血流状态,较单纯针刺治疗更有优势.

  • 手外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

    作者:林子玲;赖家盈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对手外伤后主动活动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对30例手外伤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进行患手总的主动活动度(TAM)和功能独立评定(FIM)的评价,发现治疗后手功能障碍明显改善.结论:康复治疗能较好改善手外伤后运动功能障碍,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812 条记录 7/141 页 « 12...45678910...14014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