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软产道裂伤致大出血DSA下行髂内动脉栓塞术1例的护理

    作者:沈敏

    胎儿娩出24 h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 ml者,称为产后出血.产后大出血是产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出血可以引起贫血、休克、肾功能衰竭、感染、垂体坏死等,对产妇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是我国目前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

  • DSA引导下气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气道狭窄4例的护理

    作者:潘彬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气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气道狭窄患者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0-2011年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4例大气道狭窄患者,采用DSA引导下气管内支架置入并给予精心护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经DSA引导下气管内支架置入后呼吸困难均有缓解,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3个月未见支架移位、管腔通畅.结论 DSA引导下气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气道狭窄中采取精心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

  • 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内瘘血栓形成

    作者:伦立德;孙红;李伟生;朱晓明;屈国林;陈肇一

    目的探讨外周和经皮穿刺股动脉导管注入尿激酶对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6例内瘘血栓形成的患者分别进行了外周溶栓和股动脉插管溶栓治疗.方法是12例患者于内瘘的动脉端穿刺后输注尿激酶,4例患者在DSA下经动脉插管至血栓部位,灌注尿激酶,尿激酶用量为75~100万IU,外周溶栓输注时间为3~4小时,导管溶栓时间为45~60分钟.结果 12例外周溶栓患者再通6例,外周溶栓成功率为50%,6例失败,其中4例进行了插管溶栓,3例成功,1例失败,成功率为75%,再通后的内瘘次日可行血液透析,并随访了6~44个月,情况良好.结论尿激酶局部输注治疗内瘘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可以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

  •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1例

    作者:赵春晓;周爱云

    患儿女,12岁,体检发现心脏杂音1个月.查体:胸骨左则第2、3肋间闻及2级连续性杂音.超声心动图: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内径宽1.03 cm,左冠状动脉窦内未探及左冠状动脉,于肺动脉瓣左后窦内探及管道样结构,内径约0.39 cm,呈舒张期为主的连续性血流频谱,扩张的右冠状动脉及心肌内见条形或网点状五彩镶嵌血流(图1);诊断: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高度可能?).

  • 富含脂肪结构的不典型肝细胞肝癌1例

    作者:胡立斌;黄振国;任安

    患者,男,67岁,右腹部胀痛6月余,袖珍室检查:AFP112.5ng/ml(正常值≤7.0ng/ml).超声检查见肝脏增大,右肝前后径15.9cm.表面欠光滑,实质回声不均匀,肝内见多发高回声,较大的病灶大小约为15.2cm×13.6cm,边界不规则,其内回声不均匀.

  • 以搏动性耳鸣伴眩晕为主诉的内淋巴囊乳头状瘤1例

    作者:赵鹏飞;王振常;梁熙虹;刘中林

    患者女,59岁,左耳搏动性耳鸣伴头晕1年余,加重1个月,呈持续性,与脉搏一致.查体未见异常.纯音测听:右侧气导10-10-15-30 dB,骨导10-10-20-30 dB;左侧气导15-15-15-45 dB,骨导10-10-15-40 dB.颞骨HRCT示左侧颞骨岩部后缘不规则形软组织影,内见散在点状高密度,周围骨质呈虫蚀状破坏(图1);病变向外累及后半规管,向前累及前庭,与面神经管及颈静脉孔分界清楚.MR检查病变主体呈等T1等T2信号,T1WI示病变边缘点条状高信号(图2A),T2WI示病变内点状血管流空(图2B);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邻近脑膜增厚强化(图3).

  • 高频超声评价膨体聚四氟乙烯片包裹治疗犬梭形动脉瘤

    作者:杨璇;龚渭冰;张雪林;张文清;李绍林;包杰

    目的 分析高频超声(HFUS)检测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材料包裹动脉瘤的声像图特点和血流变化情况,初步探讨超声技术在实验性动脉瘤包裹治疗术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HFUS检测e-PTFE包裹治疗犬颈部动脉瘤过程中不同时间于包裹动脉瘤腔、吻合口和载瘤动脉的内径、血流速度以及阻力指数并与未包裹侧动脉瘤模型相对照.结果 HFUS可清晰地显示包裹动脉瘤大小、前后壁、夹层以及吻合口、瘤腔、载瘤动脉之血流动力学改变.e-PTFE片包裹治疗成功率为(7/8)87.50%,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相互印证.结论 e-PTFE对实验性梭形动脉瘤包裹治疗有较高的成功率,HFUS可作为影像学动态检测的佳方法.

  • 旋转DSA影像变形程度及测量误差的实验研究

    作者:彭刚;曾勇明;李越;郁斌;吴家惠

    目的 通过模型实验评价旋转DSA的影像变形情况和测量误差.方法 取5个直径20 mm钢球,横向间隔30 mm排列,将中心位置钢球置于等中心点进行旋转DSA采集.再取5个直径10 mm钢球,与上述钢球纵向间隔30 mm并以相同方式排列,进行相同的旋转DSA采集.将显示屏分为5个区域,观察各个旋转角度钢球二维影像的形态变化.选择两组实验图像中的左前斜20°、40°、60°钢球影像,分别用自动等中心校准法和球体校准法测量,与钢球实际直径比较,计算影像的放大率.结果 除中央区的钢球以外,其他区域钢球在不同旋转角度的二维影像均产生了变形,随钢球距离探测器的远近产生影像放大或缩小.采用自动等中心校准法测量时,仅中央区钢球与实际直径大小相同,钢球离中央区越远或旋转角度越大,测量误差越大(大放大率12.42%).采用球体校准对各个区域钢球在不同旋转角度时的测量结果基本一致,测量误差较小(大放大率3.41%).结论 旋转DSA成像时,将病变定位于中央区可减小二维影像变形.根据病变的位置合理选择测量技术有助于降低测量误差.

  • 同步匹配蒙片去骨技术CT减影血管造影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丽娟;吕发金;谢惠;蒋孝先

    目的 探讨同步匹配蒙片去骨(MMBE)技术显示脑血管的可行性并比较其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的减影图像质量.方法 应用64层螺旋CT扫描血管模型:①未注射对比剂同步和非同步扫描各10次;②注射对比剂后同步和非同步扫描各5次.用MMBE减影后行3D VR、大密度投影(MIP)图像重组评价减影图像质量;测量减影全幅图像CT值(无对比剂);前后提取两组骨蒙片相减评价图像质量(无对比剂);比较同步MMBE与VCTDSA的减影图像质量.结果 采用MMBE减影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图像质量均为Ⅱ级13次、Ⅲ级2次;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减影图像CT值均数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0次同步扫描骨蒙片相减图像质量均为Ⅰ级,而非同步扫描骨蒙片相减图像质量Ⅱ级8次、Ⅲ级1次、Ⅰ级1次;同步MMBE减影图像质量Ⅱ级13次、Ⅲ级2次,15次VCTDSA减影图像质量均为Ⅰ级.结论 同步MMBE技术是显示脑血管的可行方法,可提高MMBE减影后的图像质量;VCTDSA减影图像质量优于同步MMBE.

  • 四排螺旋CTA评价犬股骨头血运:与DSA对照

    作者:杨秀军;肖剑;李巍;肖湘生

    目的 观察4排螺旋CTA评价犬股骨头血运的价值.方法 对18只犬双侧髋关节行4排螺旋CTA和DSA检查,观察股骨头血供与血液循环(FHCP)显示情况,与DSA对照评价CTA显示旋股内、外侧动脉(MCFA、LCFA)、支持带动脉(RA)、头凹动脉(LT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犬股骨头血供主要来自MCFA、LCFA,尤其前者发出的RA.CTA准确显示了所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股动脉、股深动脉、骶正中动脉及其分支,显示MCFA、LCFA、RA的敏感度分别为94.44% (34/36)、88.89%(32/6)、3.03% (5/165),特异度均为100%.CTA未能显示LTA和FHCP,其评价RA、LTA和FHCP的能力明显低于DSA(P<0.001).结论 4排螺旋CTA评价犬股骨头血运的价值非常有限.

  • 动脉瘤模型及病人脑动脉瘤的MRA与DSA对照研究

    作者:张成琪;柳澄;李成利;唐军;赵斌

    目的探讨MRA评价脑动脉瘤的优势与不足。方法用“静脉囊镶嵌法”将10只犬制成三种类型动脉瘤模型(单侧型、分叉型和末梢型)。术后2周分别进行MRA、DSA检查。30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行常规MRI、MRA及DSA检查。结果 MRA对脑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2%,结合原始断层图像和MRI,敏感性则高达98%。对于血栓性动脉瘤的检测,MRA优于DSA影像。结论对于Willis环区动脉瘤MRA可取代常规血管造影。

  •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及影响因素

    作者:周孟;刘筱霜;肖艳;吕发金

    目的 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VCTDSA及3D-DSA资料,观测颅内动脉瘤的数量、位置、大小、颅内血管情况及减影后颅底骨质去除效果,计算V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及阳性预测值,分析影响VCTDSA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相关因素.结果 204例SAH患者中3D-DSA共检出178例246个颅内动脉瘤,VCTDSA共检出180例248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51例119个.以3D-DSA为金标准,VCTDSA因血管痉挛及载瘤动脉解剖变异漏诊2个动脉瘤,因头部运动、血管痉挛及部分容积效应误诊4个动脉瘤.V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17% (244/246)、84.62% (22/26)、98.39% (244/248)、91.67% (22/24).VCTDSA对大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72% (59/61);对>3 mm的颅内动脉瘤敏感度为1,00% (187/187).结论 VCT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与3D-DSA相似;动脉瘤的大小、血管痉挛、载瘤动脉解剖变异及检查时的头部运动是影响VCTDSA诊断颅内动脉效能的主要因素.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特征及早期临床诊断

    作者:宋锦宁;刘守勋;鲍刚;陈景宇;张晓东;王拓;谢万福;王茂德;谢昌厚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影像学特征及早期病因学诊断方法,并客观评价其优缺点.方法对115例动脉瘤性SAH采用CT、CTA、MRI、MRA、DSA等影像学检查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进行早期临床诊断.结果 115例SAH均在急性出血期内(7天)被早期诊断, 其中有96例患者在7天内被DSA检查诊断为动脉瘤,早期病因诊断率83.5%,另19例在7天后二次造影诊断.全组9例行MRA,6例发现动脉瘤;12例行CTA,9例发现动脉瘤.结论采用CT及DSA可以对动脉瘤性SAH进行早期病因学诊断;该方法安全、准确,对动脉瘤性SAH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320排4D-CTA评估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

    作者:胡建平;李银官;曹代荣;游瑞雄;江飞;李秀梅

    目的 探讨320排4D-CTA诊断及评估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DSA确诊的DAVF患者的4D-CTA资料.由2名医师采用盲法分析4D-CTA图像,评估DAVF部位、供血动脉及静脉引流类型,分析医师间以及4D-CTA与DSA间评估上述指标的一致性.结果 23例患者共27个DAVF,对于判断DAVF部位和引流类型,医师间一致率均为96.30%(26/27),一致性均好(Kappa=0.94),4D-CTA与DSA间一致率均为100%(27/27),一致性均好(Kappa=1.00);医师间及4D-CTA与DSA间检出供血动脉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4.50、21.00,P均>0.05).结论 320排4D-CTA可准确诊断及评估DAVF部位、供血动脉及静脉引流类型,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脑动静脉畸形的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

    作者:左长京;王培军;李晓兵;许奕;吴劲松;邵成伟;萧毅;王敏杰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26例脑AVM行SCTA,准直器宽度1.0~2.0mm,层间距1.0mm,SCTA均与DSA对照.结果26例脑AVM共有瘤巢26个、供血动脉36根、引流静脉37根.SCTA显示瘤巢24个(92.3%),SCTA显示的瘤巢大小与DSA一致22个(84.6%),对纤细畸形血管显示能力不高是SCTA漏诊瘤巢及显示的瘤巢小于DSA的原因;SCTA显示供血动脉31根(86.1%)、引流静脉33根(89.2%),漏诊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均分流量小、血管细;4例AVM用多层螺旋CT行SCTA显示了全部病变.结论SCTA对脑AVM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指导治疗及随访疗效,应用多层螺旋CT行SCTA覆盖范围大、空间分辨力高.

  • 颅内动脉瘤与临床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黄永火;严敏;欧阳祖彬;李越;欧阳羽;曾勇明

    目的着重探讨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形态、大小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表现和临床资料,就其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及生长方向与临床表现有直接关系.结论颅内动脉瘤生长部位、形态、大小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相关性,但无明显特异性.

  • 上矢状窦旁桥静脉解剖形态的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

    作者:张丽娟;吕发金;谢惠;蒋孝先

    目的 通过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探讨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解剖学表现及蛛网膜颗粒与桥静脉的关系. 方法 分析102例患者的资料,观测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数目、形态、大小、汇入上矢状窦的部位和角度;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大小及与桥静脉的关系. 结果 102例共有桥静脉837支,以中部多(约2支/侧),后部少(约1支/侧),前部主要集中在起始点附近;桥静脉大致有三类形态:圆管状或带状(65.95%)以前部和后部居多、扁平不规则形(24.73%)以中部居多、扁平筛孔状(9.31%)主要位于中部;桥静脉汇入上矢状窦的部位前部以窦基底部汇入为主,中部以窦中部水平汇入稍多,后部则主要从窦下缘汇入;桥静脉汇入上矢状窦的角度前部主要以直角汇入为主(84.25%、80.14%),其次为锐角汇入(13.70%,13.70%),中部以直角汇入为主(71.35%、66.45%),后部均以钝角汇入(100%);102例中发现135个蛛网膜颗粒,均小于5 mm,大部分(68.89%)与桥静脉无关,部分(22.22%)位于桥静脉狭窄处. 结论 VCTDSA是显示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理想影像学方法,可从不同角度充分显示其解剖形态及与蛛网膜颗粒的关系,有助于临床各种纵裂间手术时保护桥静脉.

  • 血流彩色编码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军飞;畅智慧;刘兆玉

    彩色血流编码成像(CC-DSA)是在DSA基础上,通过相应软件(iFlow或Angioviz软件)对图像进行再处理,对比相应参数变化,定量分析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一种技术.CC-DSA具有空间及时间分辨率高、图像的生成耗时短的特点,且未增加对比剂的使用量及医患辐射剂量.本文针对近年该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

  • 弥漫性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超声诊断价值

    作者:徐钟慧;吕珂;姜玉新;戴晴;李建初;孟华

    目的 探讨弥漫性肝动脉-门静脉瘘的声像图特点和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6例弥漫性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超声检查结果,并与血管造影结果对照,总结二维及多普勒超声特征.结果弥漫性肝动脉-门静脉瘘的特征性超声表现为:彩色多普勒见门静脉系统血流与伴行的肝动脉方向相反,有搏动,肝动脉血流较门静脉血流显示清晰;频谱多普勒显示门静脉血流反向,频谱为动脉型.以上改变广泛存在于肝脏各叶.肝脏二维声像图表现无特征性改变.结论 超声检查是首选的弥漫性肝动脉-门静脉瘘影像学筛查及诊断方法.

  • MSCTA与DSA对肝动脉解剖变异成像的对比研究

    作者:刘冲;康洁;闰文升;贾丽英;张俊玲;段胜

    目的 与数宁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研究,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显示肝动脉解剖变异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38例肝动脉MSCTA和DSA检查资料,对两者肝动脉显影质量进行分级比对;分析评估MSC-TA和DSA显示肝动脉起源、分支走行情况,并根据Michels分型标准进行解剖变异分型.结果 MSCTA和DSA两种检查手段对肝叶、肝段动脉显像有很好的一致性,对段以下的肝动脉分支显示,DSA优于MSCTA;综合对比分析,MSCTA和DSA检出正常肝动脉86例,占62.3%;变异肝动脉52例,变异率为37.7%,其中非Micheles分型的少见变异7例,占5.1%.两者显示肝动脉解剖变异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DSA对比研究,MSCTA能对肝动脉解剖变异正确评估,可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和肝脏外科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1365 条记录 6/69 页 « 12345678...686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