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术与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比较

    作者:彭斌;王健;毛峰

    目的:有手术适应证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采取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分组方法,将自2008年3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分别纳入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其中手术治疗组男16例,女32例,年龄22~76岁,平均50.26岁;保守治疗组男10例,女27例,年龄42~79岁,平均51.12岁.两组患者创伤类型多为跌倒损伤,占92.94%(79/85),均为闭合性损伤,左侧41例,右侧44例.骨折按照AO分型:C1型12例,C2型32例,C3型38例,B3型3例.手术治疗组患者采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治疗,保守治疗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末次随访时观察两组患者的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疼痛、主观评价、Gartland和Werley评分、Batra放射学评分、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手术治疗组有43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03个月(4~15个月);保守治疗组有30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54个月(2~9个月).两组患者在腕关节主动背伸旋后活动范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2.212,P<0.05;t=2.392,P<0.05);两组患者在腕关节尺侧疼痛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1,P<0.05);两组患者在主观评价得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P<0.05);两组患者在Gartland和Werley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6,P<0.05);两组患者在Batra放射学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8,P<0.05),两组患者在X线测量有桡骨远端短缩≥5 mm的比例上、桡骨高度(短缩)程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校正x2=7.57,P<0.05;t=2.016,P<0.05);两组患者在骨折畸形愈合率、尺骨撞击综合征发病率、尺骨茎突骨折不愈合率等并发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校正x2=10.05,P<0.05;x2=8.39,P<0.05;x2=5.51,P<0.05).结论: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在治疗结局的各项观察指标上要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 可吸收缝线钉纽扣式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

    作者:王伟;宫国荣;张道岩;阴亮

    我科自1996年3月~1999年12月,采用可吸收缝线钉钮扣式双"8"字内固定治疗桡骨头歪戴帽型骨折17例.经70天~3年的随访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7例中男11例,女6例,年龄6~21岁,平均年龄9.8岁.受伤时间长4天,短4小时.骑车摔伤4例,跌倒致伤11例,从高处摔下致伤2例.均经X线片证实为桡骨头歪戴帽型骨折,骨折块倾斜度为30°以上.1.2 选用材料我们选用聚甘醇碳酸可吸收单股1~0缝合线,其强度高为Gut的三倍,在体内维持张力时间为6~8周,吸收速率为180天,在体内组织反应低,安全可靠.

  • 梯形垫小夹板与石膏固定治疗粉碎性Colles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李腾辉;陈民;刘向前;高彦平;王寰;李嘉;黄广平

    目的:比较梯形垫配合小夹板与传统石膏外固定治疗粉碎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80例粉碎性Colles骨折患者,年龄23~92岁,分成梯形垫夹板治疗组和管形石膏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13例,女27例,平均年龄(62.1±19.2)岁;对照组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0.2±19.5)岁.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后,对照组用传统管形石膏固定,治疗组用梯形垫结合小夹板固定.两组定期摄X线片复查及换药至骨折临床愈合,拆除夹板后指导功能锻炼.两组患者参照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分别在拆除夹板当天和2个月后进行评分,并观察X线下桡骨愈合后与复位后相比的短缩长度.结果:腕关节功能评分:治疗组拆除夹板当天和2个月后Gartland Werley平均得分分别为8.1±2.8和5.3±4.5,对照组为10.3±2.6和8.4±5.8,对照组评分高于治疗组;桡骨短缩长度:治疗组(4.8±1.7) mm,对照组(8.2±2.1)mm,对照组短缩大于治疗组.结论:梯形垫配合小夹板固定治疗粉碎性Colles骨折比传统管形石膏固定效果更可靠,疗效更好.

  • 桡骨远端骨折的个体化治疗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闫合德;高伟阳;李志杰;洪建军;历智;陈星隆;李晓阳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不同类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个体化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在1999年6月-2003年1月收治的19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Cooney桡骨远端骨折的国际分类系统分型,分为Ⅰ~Ⅵ型,各型骨折随机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随访观察两组各型骨折的临床疗效.193例分别获得4~38个月随访(平均9个月).采用改良Gartland and Werley(GW)评分系统对腕部进行功能评估.根据主、客观标准分为不同的功能等级:0~2分为优,3~8分为良,9~14分为中,≥15分为差.结果:手术治疗组优37例,良39例,中21例,差2例.保守治疗组优29例,良44例,中13例,差8例.Ⅰ、Ⅲ型骨折手术治疗组要比保守治疗组的GW评分要高,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Ⅵ型骨折手术治疗组的GW评分要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要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才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个体化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功能性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作者:明新杰;明新广;明新忠;张全金;明立功;明新武;郭永刚

    自1998年以来,我们应用自行设计的功能性外固定器(已取得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第00241438.4号)治疗桡骨远端骨折26例29架,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桡骨头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李海清;梅国华;蔡培华;曾炳芳

    目的:探讨桡骨头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1998-2004年治疗26例,男20例,女6例;平均年龄31岁(20~68岁).按改良的Mason和Johnston分型:Ⅰ型4例,Ⅱ型6例,Ⅲ型16例,分别采用石膏固定,克氏针或螺丝钉固定,桡骨头置换,并修复相关内侧副韧带、冠状突等损伤.结果:本组平均随访28.6个月(3个月~6年).按Morrey和Broberg标准评分平均85分(40~100分):优8例,良10例,中6例,差2例.结论:既要重视桡骨头的复位固定,又要重视合并周围韧带及冠状突的损伤,桡骨头骨折的治疗才可能取得较好的结果.

  • 桡骨远端骨折后下尺桡关节对应关系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杨彬;王金泉;李燕敏;尹晓;王功国;王祥杰;陈卫衡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整复后桡骨纵向短缩距离(△h)对下尺桡关节旋转功能的影响.方法:临床60例患者,分别测定每一例患者桡骨远端骨折拆除外固定后桡骨纵向短缩距离△h和下尺桡关节的旋转受限角度γ,△h根据临床测定值分为0 mm~、2 mm~、4 mm~、≥5 mm 4个区间,γ根据疗效评定标准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分别计算出在每个区间上的优良可差的例数,并作统计学处理,得出相应的结论.结果:①无尺侧变异组:40例,相关系数r=0.740 2,P<0.0005,2 mm~与4 mm~组间P<0.05.②正向变异组:10例,相关系数r=0.757 6,0.0005<P<0.001,△h在0 mm~与2 mm~组间P=0.02<0.05.③负向变异组:10例,相关系数r=0.8242,0.0005<P<0.001,△h在4 mm~与≥5 mm组间P=0.005<0.01.结论:①无尺侧变异组:桡骨远端骨折整复后短缩距离△h≥4 mm时,下尺桡关节旋转功能受限严重,故△h<4 mm.②正向变异组:桡骨远端骨折整复后短缩距离△h≥2 mm时,下尺桡关节旋转功能受限严重,故△h<2 mm.③负向变异组:桡骨远端骨折整复后短缩距离△h≥5 mm时,下尺桡关节旋转功能受限严重,故△h<5 mm.

  • 改良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作者:蔡有根;桂平;冯皓

    目的:探讨改良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3例,男19例,女24例;年龄14~71岁,平均39岁.采用改良经皮克氏针固定法治疗,骨折复位成功后经皮打入3枚克氏针固定.其一从桡骨远折端桡侧进针,从桡骨远折端尺侧出针,克氏针继续进针穿过尺骨下端;其二从桡骨茎突斜行进针经骨折线从桡骨近折端尺侧出针,克氏针继续进针穿过尺骨;其三从桡骨近折端桡侧斜行进针经骨折线从桡骨远折端尺侧出针.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43例均获临床愈合,无骨折再移位.按Aro评定标准:优13例,良23例,可5例,差2例.结论:改良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固定牢固,损伤小,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

  • 克氏针与微型钢板治疗MasonⅡ型及Ⅲ型桡骨头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赵勇;竺湘江;宋南炎;潘科良

    目的:比较克氏针与微型钢板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疗效.方法:2004年5月至2010年3月收治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共50例,其中使用克氏针治疗23例,微型钢板治疗27例.克氏针治疗组中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5±0.7)岁;MasonⅡ型骨折14例,Ⅲ型骨折9例.微型钢板组中男17例,女10例;平均年龄(41.7±0.5)岁;MasonⅡ型骨折16例,Ⅲ型骨折11例.按照Broberg和Morrey的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异位骨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5±1.3)个月,根据疗效评定标准,微型钢板组平均(90.5±11.6)分,克氏针组平均(70.6±11.3)分.微型钢板组优15例,良9例,一般2例,差1例;克氏针组优8例,良9例,一般3例,差3例.微型钢板组疗效优于克氏针组.而两组患者异位骨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型钢板治疗桡骨头骨折安全有效,疗效优于克氏针.

  • 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影像学参数测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作者:尹善青;黄耀鹏;李苗钟;潘佳栋;丁文全;王欣

    目的:通过分析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各影像学参数和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老年人桡骨骨折行手法复位中重要的影像学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行保守治疗的60岁以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5例,男17例,女28例;年龄60~89岁,平均64.49岁;随访测量影像学参数以并评价临床疗效.影像学参数是在标准腕关节X线片上测量掌倾角、桡骨高度、尺骨变异、尺偏角等;腕关节临床疗效通过Dienst评分标准来评价;多因素线性回归法分析各影像参数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所有桡骨远端骨折获得愈合.末次随访根据Dienst评价:优27例,良10例,可6例,差2例.影像学参数指标中桡骨高、掌倾角以及尺骨变异和自测腕关节功能有明显相关性.当桡骨高>8.12 mm、掌倾角>-1.64°、尺骨变异<4.05 mm时,Dienst功能结果优良率较高.结论:桡骨高、掌倾角及尺骨变异等影像学参数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恢复有相关性,其中重要的参数为桡骨高度,提醒术者对于老年人桡骨骨折行手法复位时复位前后尤为注意该参数.

  • 动力型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作者:于珂;杨利民

    自1997年2月-2003年6月我院对2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动力型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器械特点外固定器由钉夹、固定螺栓、加压牵引器、螺钉、双球关节、凸轮轴等组成.螺钉为皮质骨螺钉,钉长为70 mm,钉杆直径4 mm,螺纹长20 mm,螺纹直径3.0或3.3 mm,如果第二掌骨直径小于9 mm,可以选用螺纹直径为2.5 mm的螺钉.配有套筒、扳手等.外固定器关节及相连的锁紧装置能耐受强大的压力,松开时双球关节可在60°范围内旋转,既可自前后左右4个方向复位,还可进行牵引加压矫正和功能锻炼.

  • 掌侧和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背侧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陈昌红;周荣魁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入路内固定方法对背侧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8月至2010年10月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并获得随访的病例47例.男21例,女26例;年龄39~73岁.所有患者分为2组:采用掌侧入路掌侧钢板内固定(A组)32例,锁定钢板27例,普通“T”形钢板5例,其中4例联合应用背侧克氏针内固定;采用背侧钢板内固定(B组)15例,其中锁定钢板7例,普通“T”形钢板8例.术后从腕关节功能、X线评分及并发症等方面对掌侧和背侧钢板2种固定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掌侧和背侧钢板固定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茎突高度均明显改善;2组术后1周与术后半年比较,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茎突高度均无明显丢失.术后A组正中神经牵拉伤1例,切口感染1例,肌腱粘连2例;B组切口红肿感染1例,肌腱粘连1例,拇长伸肌腱刺激3例;掌侧钢板内固定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背侧钢板内固定.腕关节功能评价:A组优17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B组优8例,良4例,可2例,差1例;掌侧钢板内固定与背侧钢板内固定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掌侧入路掌侧钢板内固定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复位效果,而肌腱损害等并发症较背侧钢板固定更少.

  • 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背侧Barton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陈焕庆;温喜乐;李阳明;温从游

    目的:比较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治疗背侧Barton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内固定方法选择的策略.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治疗的100例背侧Barton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男30例,女20例;平均(33.8±3.6)岁;B型30例,C型20例;采用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平均(32.9±3.4)岁;B型29例,C型21例;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并采用Mehara功能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估.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掌倾角(11.9±2.7)°,尺偏角(20.8±2.9)°,桡骨高度(10.9±1.8)mm;对照组掌倾角(9.1±1.6)°,尺偏角(17.1±2.9)°,桡骨高度(8.1±1.5)mm;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临床治愈时间(12.0±2.3)周,少于对照组(18.0±4.1)周;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根据Mehara评价标准,研究组优20例,良25例,可3例,差2例;对照组优16例,良14例,可10例,差10例,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配合术后功能锻炼治疗背侧Barton骨折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具有固定稳定牢靠、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 人工桡骨头置换术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

    作者:刘立春;丁文军;周小祥;朱大东;黄津梁

    目的:探讨人工桡骨头假体置换术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人工桡骨头置换术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龄24~61岁,平均40岁.分析不同时期患者患肢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健侧比较肘关节的活动度情况及末次随访时患侧肘关节功能评价情况.结果:25例均荻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6个月,无感染、肘关节不稳定、下尺桡关节半脱位、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9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的VAS疼痛评分、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均改善(P<0.05).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度、旋转活动度在术后3、6、9个月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末次随访时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6例,良7例,可2例.结论:人工桡骨头置换术治疗无法修复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能大程度恢复肘关节的稳定性,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待进一步观察.

  • 关节松动术应用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贾雪峰;蔡宏歆;林格生;方基石;王勇;吴志勇;涂旭辉

    目的:探讨关节松动术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腕关节功能、疼痛和握力的影响.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7例,分为常规锻炼组和关节松动术组.其中常规锻炼组37例,采用常规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关节功能锻炼方案,男16例,女21例;平均年龄(67.8±3.2)岁(60~72岁);优势侧23例,非优势侧14例;跌倒26例,车祸11例;AO分型:B3型6例,C1型18例,C2型7例,C3型6例.关节松动术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关节松动术治疗,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7.1±4.0)岁(61~74岁);优势侧21例,非优势侧9例;跌倒25例,车祸5例;AO分型:B3型8例,C1型13例,C2型6例,C3型3例.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腕关节的活动度、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及握力.结果:治疗3个月后,常规锻炼组腕关节VAS评分大于关节松动术组(P<0.05).常规锻炼组和关节松动术组患侧握力均低于健侧,但关节松动术组患侧平均握力高于常规锻炼组(P<0.05).常规锻炼组掌屈、背伸、桡偏平均角度均明显大于观察组(P<0.05),而常规锻炼组尺偏角度与关节松动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Gartland-Werley各项评分比较中,两组患者在残余畸形、并发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锻炼组主观评分、客观评分、总分均明显高于关节松动术组(P<0.05);常规锻炼组治疗后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中优21例,良10例,可6例,关节松动术组中优23例,良6例,可1例,两组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关节松动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患者关节活动度,获得更好的腕关节功能.

  • 闭口式尺桡骨双侧截骨术治疗桡骨远端畸形愈合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张兵兵;袁治国;邵建军;杨世宁;柴喜平

    目的:比较传统桡骨开口截骨植骨术与闭口式截骨术治疗桡骨远端畸形愈合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取矫形截骨治疗的47例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畸形愈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4例失访,1例死亡,共42例纳入研究,分为桡骨开口式截骨植骨术组(A组)和闭口式尺桡骨截骨术组(B组).A组22例,其中男5例,女17例,年龄25~75岁;B组20例,其中男4例,女16例,年龄19~79岁.根据放射学结果和功能评估结果评估临床效果,包括腕关节活动度、握力、疼痛分级评估,Mayo腕关节评分及DASH评分.结果:A组患者平均随访36个月(12~101个月),B组患者平均随访28个月(12~87个月).A组掌倾角由术前(27±8)°(20°~38°)改善至术后(14±6)°(9°~22°),B组掌倾角由术前(26±5)°(20°~32°)改善至术后(10±5)°(3°~15°).A组尺骨变异术前(7±2) mm(0~10 mm),术后减小至(3±2) mm(-1~7 mm);B组由术前(6±2)mm(1~8 mm)减小至术后(0.2±0.7)mm(-1~2 mm);B组尺骨变异恢复优于A组.腕关节屈伸活动度A组由术前(74±30)°(30°~142°)提高至术后(108±23)°(65°~159°),B组由术前(95±35)°(30°~175°)提高至术后(154±16)°(115°~180°),B组腕关节屈伸活动度改善优于A组.术后Mayo腕关节评分A组78±10(55~100分),B组86±7(70~95分),B组优于A组;术后DASH评分A组14±12(0~44分),B组13±14(1~60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闭口式尺桡骨双侧截骨术能有效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畸形愈合,并在恢复尺骨变异、腕关节屈伸活动度和Mayo评分方面优于开口式截骨术.

  • 超短波和磁疗仪早期介入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王关杰;刘佳

    目的:探讨早期采取超短波、磁疗仪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固定后肿胀消退情况的影响.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0例,按照患者就诊序号随机将患者分为电物理治疗组、西药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9例,女21例;年龄(61.29±1.97)岁;仅抬高患肢,进行患肢手指屈伸锻炼,此治疗同样在其他2组进行.电物理治疗组:男9例,女21例;年龄(62.37±2.48)岁;予超短波、磁疗仪早期进行治疗,每日1次,5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西药组:男8例,女22例;年龄(60.12±2.87)岁;予20 mg β-七叶皂甙钠针静脉输入,每日1次,连续5d,5d后改用20 ml丹参注射液静脉输入,每日1次,连续10d治疗.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后20d内每日1次对患肢肿胀情况进行评定.结果:电物理治疗组、西药组、对照组肿胀消退时间分别为(9.62±3.32)、(10.05±3.05)、(14.57±2.93)d,电物理治疗组和西药组肿胀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电物理治疗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物理治疗组、西药组、对照组肿胀消退有效率分别为86.67%、80.00%、46.66%,电物理治疗组、西药组总体疗效无明显差异,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桡骨远端移位骨折患者复位后,早期运用超短波、磁疗仪治疗患肢肿胀,和静脉滴注β-七叶皂甙钠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疗效相似,能明显促进患肢肿胀的消退.

  • 自身增强可吸收内固定物交锁治疗前臂骨折

    作者:张高生;雷智勇;张文勇;何剑峰

    1998年12月-2001年4月,根据交锁髓内针固定原理,采用芬兰产BIOFIX自身增强可吸收内固定物行交锁内固定手术治疗前臂骨折12例,疗效满意.

  • 手法复位加小夹板钢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作者:徐善强;张宇;张文举;李平

    目的:评价手法复位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手法复位并行小夹板钢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18~65(43.50±10.56)岁;按AO分型,A型38例,B型19例,C型3例.骨折复位前及复位后1、2、4周及拆除小夹板钢托时行腕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并测量其患侧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骨折复位后8、24、48周测量患侧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旋后、尺偏、桡偏活动度,骨折复位后、复位后4、8、24、48周测量健侧和患侧腕关节握力.桡骨远端骨折达到临床愈合后拆除小夹板钢托,拆除小夹板钢托后进行腕关节Mayo评分.结果: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全部完成随访,骨折愈合时间6~8(7.1±0.9)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距离,复位前与复位后2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位后2周与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后24周和8周,48周与24周时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旋后、尺偏、桡偏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复位后与复位后4周,复位后8周与4周,复位后16周与8周,复位后24周与16周时握力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复位后48周与24周时握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50例,良8例,可1例,差1例.结论:手法复位加小夹板钢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单,临床疗效确切.

  • 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

    作者:姚陆丰;叶招明;李朝旭;仲肇平;徐荣明

    目的:探讨应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7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25例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7~15岁,平均10.7岁;按照Judet分型:Ⅱ型6例,Ⅲ型17例,Ⅳ型2例(Ⅳa型1例,Ⅳb型1例).术后记录患儿桡骨颈骨折愈合情况,肘关节的疼痛、畸形和活动范围.结果:所有患儿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25例桡骨颈骨折均获得良好愈合.按照Tibone-Stoltz的临床功能评定标准,优18例,良4例,中3例.结论: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良好.

1075 条记录 2/54 页 « 12345678...535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