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外周血细胞微粒结合体水平的研究

    作者:贾秋蕾;孟昊;胡元会;褚瑜光;石晶晶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微粒(PMP)与白细胞微粒(LMP)、内皮细胞微粒(EMP)、红细胞微粒(RMP)间形成的结合体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将冠心病患者分为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利用显微成像流式细胞术观察冠心病 UA 患者 PMP 与LMP、EMP、RMP 间形成的结合体水平并观察其形态,检测结合体在冠心病 UA 血瘀证及非血瘀证患者外周血细胞中的差异。结果冠心病 UA 血瘀证患者 PMP、LMP、EMP、RMP、PMP-EMP 结合体、PMP-RMP 结合体表达水平高于非血瘀证患者(P <0.05),且与血瘀证呈正相关(P <0.01)。结论PMP、LMP、EMP、RMP、PMP-EMP 结合体、PMP-RMP 结合体参与了冠心病 UA 血瘀证的形成。

  • 浅谈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作者:杨丽娜

    手术是医院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手术室是实施手术的重要场所,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它担负着对病人进行手术和危重病人的抢救任务.当前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已成为手术室医护人员重要的任务之一.1 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存在因素1.1 手术室环境因素手术室空气环境的洁净度直接影响患者的伤口愈合,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手术的接台频繁,术毕收拾动作过大,医务人员的流动都会引起粉尘微粒,污染手术室的内环境,手术间得不到充分的净化,导致空气洁净度降低.

  • 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朱同丽

    为了对病人的安全负责,同时要强调无菌观念,防止微粒污染,必须提高静脉输液的质量,了解药物配伍方面的知识,提高病人用药效果.

  • 流式细胞术的发展、原理及临床应用

    作者:张玮玮

    流式细胞术(FCM)是用流式细胞仪测量液相中悬浮细胞或微粒的一种现代分析技术.是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激光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高度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对细胞或生物粒子的结构、功能以及相互间作用进行多参数分析的技术,具有速度快、敏感性高、准确性好等优点[1,2].下面就从FCM的发展、原理以及临床应用上进行一综述,供大家参考.

  • 流式细胞术的发展、原理及临床应用

    作者:张玮玮

    流式细胞术(FCM)是用流式细胞仪测量液相中悬浮细胞或微粒的一种现代分析技术.是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激光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高度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对细胞或生物粒子的结构、功能以及相互间作用进行多参数分析的技术,具有速度快、敏感性高、准确性好等优点[1,3].下面就从FCM的发展,原理以及临床应用上进行一综述,供大家参考.

  • 静脉输液操作时微粒污染的来源及预防

    作者:牟丹辉

    目的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临床上微枉污染的同题越来越被医学界重视.方法 微粒是医源性损伤的一种潜在的危险因子,输液微拉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进入人体内的非代谢性的颗粒杂质.结果 我国药典对药液中的微粒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但这其中不包括临床操作及护士加药等环节中所造成的微粒污染.结论 应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

  • 输液用涤纶薄膜5种常用处理方法的比较

    作者:王月英

    输液用涤纶薄膜的处理是医院制剂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涤纶薄膜具有较强的静电吸附作用,极易吸附空气中的微粒且不易去除,因此涤纶薄膜处理方法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大输液的澄明度[1].目前涤纶薄膜的近10种处理方法被各医院制剂室不同程度的选用,至于何种方法效果佳,尚无统一说法.现就常用的5种处理方法作一比较,仅供同行参考.

  • 静脉用药中微粒的预防

    作者:蒋紫娟;吴岩岩;徐艳

    目的 探讨静脉用药中微粒的来源以及微粒对人体产生的危害,能预防静脉用药微粒污染的方法.方法 选择合适的加药针头和有过滤装置的输液器,加强工作责任心,应用正确的安瓿开启方法,规范输液操作过程,减少人员走动,改善输液环境,避免滥用输液治疗.结果 静脉用药过程中容易发生微粒污染,通过采取正确的预防方法,防止和减少微粒污染,降低微粒对人体的危害,使用药更安全.结论 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减少和防止药液的微粒污染.

    关键词: 静脉用药 微粒 预防
  • 盐雾疗法

    作者:余健民

    盐雾疗法(halotherapy,HT)是一种在密闭的空气媒界中模拟天然盐矿井微气候的治疗模式.微气候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少菌、无过敏原的饱和离子状态的空气环境.主要治疗因素是5~8μm的干燥氯化钠气雾颗粒;颗粒密度在0.5~9.0 mg/m3;微粒的高负体电荷值为6~10负电荷库仑/m3(nk/m3).该疗法首先由波兰医生菲利科斯·鲍鲁考夫斯基于1843年提出,1989年盐雾疗法获得前苏联卫生部批准,至今已在俄罗斯及少数独联体国家广泛应用.

  • 急性冠脉综合征外周血与微粒物质代谢研究

    作者:袁玉娟;尼菲拉·甫拉缇;依力哈木·阿布力提甫;穆叶赛·尼加提

    目的 本研究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非冠心病组正外周血物质代谢和微粒内物质代谢,证明ACS患者微粒内代谢成分、代谢通路不同于外周血成分代谢.方法 本研究对象分为非冠心病组(n=9)和ACS组(n=15),通过质谱仪检测外周血和微粒内物质代谢,分析两组外周血、微粒内差异性物质代谢物质和代谢通路.结果 外周血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差异变量81个,主要参与的代谢通路有磷脂代谢,鞘脂代谢,亚油酸代谢,酮体的合成与降解.ACS患者的外周血微粒代谢物鉴定显示其主要的代谢途径主要有淀粉蔗糖代谢和戊糖、葡萄糖醛酸酶转换途径的改变.结论 代谢组学变化可能反映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可能有助于早期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迸行风险分层.

  • 细胞外囊泡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作者:尼菲拉·甫拉提;穆叶赛·尼加提

    细胞外囊泡是指在细胞外空间中释放的由脂质双层结构组成的内含可溶性物质和核物质的囊泡.细胞外囊泡包括凋亡体、外泌体和微粒.细胞外囊泡起源于不同种类的细胞,可作为生物信息传递的调节器作用于细胞局部及远程调控.研究表明,循环血中由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和内皮细胞释放的细胞外泡囊有潜在的生物信息价值,可作为生物学标志物用于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细胞外囊泡积聚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主要影响炎症、增殖、血栓形成、钙化和血管活性反应等生物学途径.虽然在我国10余年前就已开展了对细胞外囊泡的研究,但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归纳了目前关于细胞外囊泡,尤其微粒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相关新研究.

  • 乳腺癌凝血紊乱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刘玥;周晋;刘岩;司宇;马瑞爽;史家岚

    乳腺癌是女性排名第1位的常见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较高,血栓形成是仅次于肿瘤转移的主要的死亡原因,据2011年美国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杂志公布的新数据统计显示其发生率为0.48%~5.00%,且其发生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1].乳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及肺栓塞(PE)的风险较正常群体高,部分患者可高于正常人5倍,在接受标准化疗的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凝血紊乱程度可进一步增强至之前的数倍.静脉血栓栓塞是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第3位常见原因[2].因此,其凝血紊乱的机制引发了多方面的研究关注,乳腺癌血栓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较高的血栓发生率原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关于乳腺癌静脉血栓栓塞原因的相关报道主要包括癌性促凝因素(CP),癌症炎性状态对凝血系统的影响,纤溶系统的异常,血小板的增多和活化,化疗药物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及细胞活化表面磷脂酰丝氨酸(PS)外翻,内皮源性、血小板源性、组织因子源性微粒释放和组织因子的增多,内分泌治疗,急性期反应物和肿瘤坏死物质引起的免疫宿主炎症反应(免疫因素)等.现将以上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 间充质干细胞改善糖尿病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美婷;肖新华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在1型和2型糖尿病治疗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近年来逐渐研究明确.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改善胰岛功能的相关机制进行文献综述,包括诱导分化成产胰岛素细胞、免疫调节、促进自噬、促组织修复再生;另外,近年的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及分泌的微粒也可以模拟其免疫调节等功能,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膜联蛋白A1(ANXA1)是调节胰岛功能的关键因子,有望成为无细胞疗法的发展方向.

  • 微粒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红阳;解汝娟;于牧鑫

    微粒是细胞在不同刺激下释放的囊性颗粒,它在许多疾病的循环以及组织中均可以检测到.同样,在肾脏疾病中也可以检测到高水平的微粒.微粒具有促凝、促炎、促再生以及水解蛋白等特性,可以介导血栓形成、血管炎症反应、血管再生及其他病理过程.因此,微粒可以促进肾脏疾病病情的进展.此外,微粒数量及成分的改变可以反映疾病的病情,可以作为疾病诊断及预后的标志.故了解微粒在疾病中的存在情况将有助于掌握疾病的发病机制,未来可能成为治疗肾脏疾病的新方案.

    关键词: 肾脏疾病 微粒 炎症
  • 细胞微粒在生物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作者:吕琳琳

    微粒是从细胞膜上脱落而释放的一些小囊泡,含有丰富的来源细胞的表面蛋白和胞质成分,如表面受体、细胞因子、mRNA和microRNA等.微粒参与机体几乎所有的生理、病理生理学行为,如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发生进展等.微粒通过转移自身部分内容物至靶细胞,调控细胞的功能状态,因此微粒作为一种细胞间信息传递方式,在体内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微粒 细胞 信息传递
  • IgA肾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雪;解汝娟

    IgA肾病(IgAN)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常见的类型,也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其特征性表现为含有IgA1的免疫沉积物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 IgAN的发病以及肾衰竭进程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此外,外周血各类细胞释放的微粒、中性粒细胞释放的细胞外诱捕网、补体系统的变化等均会影响肾小球的功能,增加纤维蛋白与补体复合物在肾小球内的沉积,加速肾小球的损伤.了解IgAN的疾病机制对于IgAN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 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的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于牧鑫(综述);解汝娟(审校)

    肾小球硬化是糖尿病肾病( DKD)病情进展的重要原因。血糖、血脂以及炎症紊乱是 DKD的临床特点,这些因素均可引起DKD肾脏损伤。此外,外周血细胞释放的微粒、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胞外染色质、激活的蛋白C、血栓调节蛋白调节的补体系统以及微 RNA的变化会影响肾小球基膜的内皮细胞、足细胞以及系膜细胞的功能,并且增加纤维蛋白与补体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内的沉积,加速肾小球的损伤以及纤维化和硬化。了解DKD肾小球损伤的机制对于DKD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 引起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作者:刘艳玲

    随着大量新药、特药引入临床,静脉输液应用日益广泛,由于药液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且给药量较大,在能迅速缓解病情的同时,输液反应成为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为了确保输液能安全有效地服务于临床,本文总结了我院从2000年8月~2007年8月所发生的19例输液反应,认真分析了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提出了必要的预防措施,旨在提醒广大医护工作者正确操作,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临床输液反应的发生.

  • 临床注射药物中微粒产生的原因及预防

    作者:严书华;虞桂英

    临床中对注射药物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如玻璃屑、橡皮粒、纤维、蜡粒与药物PH值改变出现药物结晶引起的危害日益重视.现就临床注射药物中微粒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总结如下:

    关键词: 微粒 注射 预防
  • 不同栓塞剂治疗大咯血的对比分析

    作者:布桂林

    急性大咯血常危及患者生命,内科治疗死亡率高且易复发,支气管动脉栓塞(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为内科治疗无效的大咯血患者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对我院1988年10月~2008年9月以来采用单纯明胶海绵(golatin sponge,GS)、明胶海绵联用聚乙烯醇微粒(polyvinyl alcohol,PVA)、明胶海绵联用海藻酸钠微球(kelp micro gelation,KMG)进行BAE治疗大咯血529例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507 条记录 6/26 页 « 12345678...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