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常(牙合)青少年替牙期至恒牙初期切牙和磨牙转矩度的纵向观察

    作者:张海萍;许天民;张兴中;林久祥

    目的 研究正常(牙合)青少年从替牙期到恒牙初期切牙和第一恒磨牙转矩度的生长变化,为正畸诊断、治疗方案设计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颅面生长发育中心收集的20名正常(牙合)青少年样本(男性6名,女性14名)替牙期和恒牙初期的牙颌模型进行分析:替牙期:第一恒磨牙及4颗恒切牙萌出至(牙合)平面,研究对象平均(9.5±0.9)岁;恒牙初期:除第三磨牙外其他恒牙均萌出至(牙合)平面,研究对象平均(13.7±1.3)岁.使用Biaggini Rayset系统测量切牙和第一恒磨牙的转矩度,分析替牙过程中牙冠倾斜度的变化.结果 替牙期与恒牙初期相比,男、女切牙和磨牙的转矩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牙期至恒牙初期,上颌中切牙转矩度由14°减小为10.9°(P<0.001);下颌中切牙转矩度由1.8°增加为5.2°(P<0.01);上颌侧切牙转距度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侧切牙转矩度由1.2°增加为3.0°(P<0.05).上颌第一恒磨牙转矩度由-6.6°减小为-10.3°(P<0.001).下颌第一恒磨牙转矩度由-38.6°增加为-33.2°(P<0.001).结论 从替牙期到恒牙初期,上颌第一恒磨牙逐渐舌向直立,下颌第一恒磨牙逐渐颊向直立.

  • 北京市12岁人群牙侵蚀症患病情况及酸性饮料危险性分析

    作者:侯晓玫;张清;陈霄迟;王嘉德

    目的 调查北京市12岁人群牙侵蚀症(又称牙酸蚀症)的患病情况,并进行酸性饮料危险性分析.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等容量(多级、分层、等额)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12岁人群共844人进行酸性饮料摄人情况问卷调查,并应用适合我国青少年牙侵蚀症流行病学调查分级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共获得有效问卷844份,其中有522人患牙侵蚀症.本组人群牙侵蚀症患病率为61.8%(522/844),其中1级(轻度牙釉质病损)占74.1%(387/522),2级(重度牙釉质病损)占24.9%(130/522),3级(轻度牙本质病损)为1.0%(5/522).结论 大量饮用碳酸饮料和果汁是牙侵蚀症的危险因素,应重视青少年人群牙侵蚀症患病情况并加强饮食指导.

  • 对河北邢台农村高氟区氟牙症患者社会心理状况的评价

    作者:司燕;张博学;侯玉波;李靖;高学军

    目的通过评价高氟区不同程度氟牙症患者的社会心理状况,探讨氟牙症对人们社会心理的影响.方法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河北省邢台农村高氟区12、15及35~44岁当地居民共416名进行Dean氏氟牙症指数(DI)的调查,筛选不同程度氟牙症患者178例进行问卷调查,涉及6个五度分法的心理分量表(对牙齿看法、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交往焦虑、自尊影响、行为改变).结果随着DI记分的增加,受检样本"对牙齿看法"及"主观幸福感"分量表得分呈上升趋势,不同程度氟牙症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主要存在于对照组与重度患者间(P<0.01).结论高氟区氟牙症患者在"对牙齿看法"及"主观幸福感"两方面的心理状况受到氟牙症程度的一定影响,并且主要表现在重度患者中.

  • 氟影响大鼠牙釉质发育的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作者:陈黎明;汤晔;唐杰

    目的 观察大鼠氟斑牙模型下颌切牙釉质的超微结构,探讨过量氟对牙体微观结构的影响.方法 30只5周龄SD大鼠雌雄各半,均分为3组,对照组用不含氟的去离子水喂养,低氟组用含22.5 mg/L F-(50 mg/L NaF)、高氟组用含45 mg/L F-(100 mg/L NaF)的去离子水喂养;饲养8周后,取所有大鼠下颌切牙,制备用于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观察的牙体组织切片,分析比较不同氟浓度对大鼠釉质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 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对照组样本釉质中釉柱结构完整,晶体排列紧密,层次清晰;高氟组样本釉柱结构瓦解,晶体松散、弯曲折断;低氟组样本釉柱结构形态的变化介于对照组与高氟组之间.AFM结果显示,对照组、低氟组及高氟组样本釉质中层的平均粗糙度分别为(550.6±32.0)、(415.0±24.2)及(194.3±11.3) nm,高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氟环境下形成的大鼠牙釉质出现明显的结构坍塌,釉柱间无间隙;高氟可造成大鼠发育中牙釉质的釉柱晶体正常结构丧失.

  • 高发龋和无龋儿童菌斑中变形链球菌及远缘链球菌的任意引物PCR检测

    作者:支清蕙;林焕彩;张蓉;廖义东;涂家珍

    目的 采用任意引物聚合酶链反应(arbitrarily primed-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P-PCR)法探讨高发龋和无龋儿童牙菌斑致龋菌的检出情况,分析变形链球菌及远缘链球菌与乳牙龋齿发生的关系.方法 从20例高发龋患儿和20名无龋儿童的牙菌斑中分离、鉴定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以Shiroza的DNA提取方法提取细菌基因组DNA,以形态学、生化和AP-PCR的方法鉴定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结果 AP-PCR法检测发现高发龋患儿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40%,而无龋儿童两种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5%和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AP-PCR法检测发现高发龋患儿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无龋儿童,口腔中定植的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是乳牙龋高发的危险因素.

  • 广州市大学生牙侵蚀症患病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琰;林焕彩;杨军英

    目的 调查广州市大学生牙侵蚀症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牙侵蚀症的预防提供必要信息.方法 分层选取广州市6所高等院校,调查16~24岁学生1704人.临床检查是否患牙侵蚀症及其严重程度,问卷调查其社会经济状况、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习惯及其他相关情况.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牙侵蚀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501人患牙侵蚀症(29.4%).好发牙面以切缘或胎面常见,占66.1%(5491/8311);唇、颊面次之,占31.0%(2574/8311);舌、腭面少见,占3.0%(246/831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非独生子女、女性、每周喝碳酸饮料1次以卜和每周喝酸性饮料量500 ml以上者患病可能性较大.结论 广州市大学生中非独生子女和女性是牙侵蚀症重点预防人群,减少饮用酸性饮料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 北京某大学学生志愿者牙侵蚀症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

    作者:侯晓玫;张清;高学军;王金生

    目的对北京某大学学生牙侵蚀症(又称牙酸蚀症)患病情况进行初步调研,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对179名北京某大学在校学生志愿者,采用问卷方式调查牙侵蚀症相关因素,并用van Rijkom改良标准进行临床评估.结果该组人群牙侵蚀症患病率为45.8%,均为牙釉质病损.好发牙面为前牙唇面.牙侵蚀症的发生与碳酸饮料、果汁、冲饮饮料和香蕉等酸性饮食因素相关.结论应对我国青年人群牙侵蚀患病情况加以重视,加强口腔卫生教育和饮食指导.

  • 高发龋和无龋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张蓉;林焕彩;支清蕙;杨军英;涂家珍

    目的 探讨儿童乳牙龋高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查广州从化市401名3~4岁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对儿童父母进行问卷调查,选择120例高发龋(dmft≥5)患儿及118名无龋儿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刷牙频率、甜食频率、可视菌斑指数、釉质发育缺陷和家庭收入对儿童是否高发龋的影响为显著.结论 提倡儿童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控制甜食摄入次数,减少釉质发育缺陷,将低收入人群作为重点人群,对于预防乳牙龋的高发均具有重要意义.

  • 三种自酸蚀粘接剂使用方法对牙本质粘接的影响

    作者:于玲;王晓燕;田福聪;GAO Xue-jun

    目的 观察不同的酸蚀处理时间和使用方式对3种自酸蚀粘接剂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 方法 将3种自酸蚀粘接剂[粘接剂1(Adper Prompt,3M-Espe,U S A)、粘接剂2(XenoⅢ,Dentsply,Konstanz,Germany)、粘接剂3(Clearfil SE Bond,Kuraray,Japan)]按照酸蚀处理时间和使用方式分组,每种粘接剂均分为标准组(厂家推荐操作组)、缩短处理时间组(缩短组)、延长处理时间组(延长组)及改变使用方式组,每组均选择15个粘接样本,分别测定牙本质微拉伸粘接强度,扫描电镜下观察粘接界面. 结果 缩短、标准及延长酸蚀时间时,粘接强度分别为粘接剂1:(16.30±2.59)、(23.13±2.56)、(22.28±2.83)MPa;粘接剂2:(15.17±6.07)、(34.50±3.64)、(24.87±7.01)MPa;粘接剂3:(29.92±3.32)、(42.21±6.28)、(41.07±3.93)MPa(P<0.01).粘接剂1、2、3改变使用方式组的粘接强度分别为(12.53±3.73)、(23.98±3.86)、(48.37±4.95)MPa,分别与同种粘接剂的标准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缩短酸蚀处理时间可显著降低自酸蚀粘接剂的粘接效果;延长酸蚀处理时间并未提高自酸蚀粘接剂的粘接效果;涂擦使用时,不同粘接剂的牙本质粘接效果不同;使用粘接剂应严格参照厂家推荐的操作步骤.

  • 中子活化法测定氟保护漆体内释放的临床研究

    作者:平雅坤;刘红英;刘冬梅;郭兰英

    目的 利用中子活化分析法测定氟保护漆应用前、后牙釉质中氟含量的变化.方法 选择15例患者,以临床同一患者将要拔除的2颗下颌乳中切牙为研究对象,1颗拔除作为对照,另1颗涂布口腔专用氟保护漆24 h后再拔除,测定2颗牙牙釉质中氟的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氟化物的含量为(142.78±42.25) μg/g,对照组为(119.62±38.62) μg/g.试验组中氟的含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保护漆的应用能有效增加牙齿硬组织中氟的含量.

  • 陕西大荔县改水对氟牙症患病情况的影响

    作者:阮建平;刘忠岐;宋健玲;Kjell Bjorvatn;阮梅生

    目的观察陕西省大荔县龙门和皇都两村改水前后氟牙症的发病及流行情况,探讨改水对氟牙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将291名中小学生分为2个组,①改水后组:年龄10~11岁,在改水1~2年以后出生,一直饮用含氟量为1.2 mg/L的新水源.②改水前组,年龄15~16岁,在改水前4~5年出生,即在牙冠的形成发育期饮用2.0~10.0 mg/L的高氟水.根据Dean′s分类法记录受检者的牙齿情况.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改水前后两组的患病率分别为87.2%和48.8%,改用新水源后,氟牙症的患病率下降了38.4%,其中改水前组中到重度氟牙症患病率分别为32.0%和8.8%;改水后组为13.9%和0.流行指数由2.11降为1.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②改水前两村间的患病率分别为90.7%和82.0%,差异无显著性;改水后的患病率分别为57.1%和38.7%.龙门村高于皇都村,差异有显著性(P=0.018).③在各组之间,女性的患病率均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改用含氟量为 1.2 mg/L的水源后,明显降低了氟牙症的发生;②1.2 mg/L的水氟含量对大荔县人群来说仍然偏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该地区饮水中氟的含量.

    关键词: 氟中毒 患病率
  • 人牙釉质酸蚀过程中三维形貌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作者:王传勇;蒋丽;兰静;张健;李伟

    目的 比较不同酸蚀时间处理后牙釉质表面的三维形貌并分析粗糙度的改变,探讨酸蚀对牙釉质微观形貌的影响.方法 将15颗新鲜前磨牙包埋、切割、打磨后得到光滑牙釉质切片,按单纯随机法分为5组,用37%磷酸凝胶分别酸蚀0(对照组)、5、10、20和30s,原子力显微镜观察釉质表面形貌,分析轮廓改变,计算图像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均方根粗糙度(Rq)、十点高度平均差(Rz)值及表面积、容积并对5组的结果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Turkey's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镜下形貌观察显示,0~20 s内釉质的釉柱结构逐渐明显,釉质表面由较光滑逐渐变为典型鱼鳞状;20 s后表面形态变化不明显.表面轮廓观察显示,随着酸蚀时间由0s增加至30 s,釉柱间隙首先被溶解,酸蚀深度逐渐增加到2.8μm,30 s后釉柱顶部宽度减小至1.8μm,且高度略降低.从0s到30 s,Ra值由(19.69±3.42) nm增加到(359.51±75.79)nm,Rq值由(22.02±5.57) nm增加到(431.02±83.09) nm,Rz值由(0.24±0.08) μm增加到(2.38±0.26) μm;组间比较显示,Ra和Rq值的20s组与30 s组和Rz值的10、20和30 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釉质表面积由(406.77±3.88) μm2 (0 s)增大到(546.69±84.02) μm2 (30 s),容积由(65.73±14.46) μm3 (0 s)增大到(474.63±52.50)μm3(30 s).结论 随着酸蚀时间的增加,釉质表面酸蚀深度不断增大,表面粗糙度增加,表面积及容积增大,酸蚀会造成釉质微观形貌的明显改变.

  • 维吾尔族151名青年前牙、附着龈及唇部颜色的调查

    作者:高承志;阿达来提哈斯木;刘海山;王靖

    目的 分析维吾尔族青年口腔软硬组织的颜色特点,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测量151名18~22岁维吾尔族青年(男性48名,女性103名)前牙、附着龈及唇部的色度值.结果男女上中切牙向尖牙方向L*ab降低,C*ab增大,H*ab减小;下前牙除L*ab外,C*ab、H*ab的变化趋势与上前牙相同.男性附着龈、上唇及下唇的L*ab分别为50.50±3.59、41.92±4.10、45.02±3.06,C*ab分别为29.94±3.21、27.00±2.47、30.35±2.67,H*ab分别为30.00±3.27、31.71±3.69、27.73±3.27;女性附着龈、上唇及下唇的L*ab分别为54.28 ±5.06、41.73±3.70、47.27±2.97,C*ab分别为27.98±3.93、27.23±2.42、31.22±2.59,H*ab分别为33.39±3.67、32.28±3.68、27.57±2.65.结论维吾尔族青年牙齿颜色存在自中心向两侧明度递减、彩度递增、色相角减小的趋势.牙齿、附着龈及唇部颜色存在性别差异.男女下唇颜色均比上唇更亮、更偏红且颜色深.

    关键词: 维吾尔族 颜色
  • 五种比色板对天然牙颜色覆盖误差的比较研究

    作者:陈立;谭建国;刘明月;周建锋;刘晓强

    目的 比较5种比色板对天然前牙颜色的覆盖误差,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用比色仪(Crystaleye)测量310颗天然前牙的颜色,并用配套软件对天然牙及内置5种比色板A(VITA Classical)、B(VITA 3D-Master)、C(Chromascop)、D(Shofu Vintage Halo NCC)和E(Noritake)的颜色进行分析,计算比色板与天然牙各部分颜色的色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法比较各比色板对天然牙颜色覆盖误差的差异.结果 牙颈部颜色覆盖误差比色板A(3.09 ±0.97)大,比色板D(1.62±0.75)小;牙中部颜色覆盖误差比色板B(1.65±0.64)和比色板D(1.52 ±0.74)显著小于比色板A(2.04 ±0.80)、C(2.04 ±0.90)、E(2.02 ±0.84) (P <0.05),比色板B、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切端颜色覆盖误差各比色板均小于2.00,比色板A(1.81 ±0.86)大,比色板D(1.28±0.55)小.结论 比色板D在牙齿颈部、中部、切端三部分均能更好地覆盖天然牙的颜色.

    关键词: 比色板 覆盖误差
  • 渗透树脂在乳磨牙邻面龋损中渗透能力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永红;葛立宏;张志勇;池学谦;侯逢春;陈慧珍

    目的 比较渗透树脂和粘接剂在乳磨牙邻面早期龋损中的渗透能力,以期为渗透树脂在乳牙龋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32颗邻面呈白垩色改变的早期龋损离体乳磨牙,垂直于白垩色斑块表面将牙齿切开,在体视显微镜下进行病损组织学分级(C1~C4):C1:龋损位于釉质外1/2;C2:龋损位于釉质内1/2;C3:龋损位于牙本质外1/2;C4:龋损延伸至牙本质内1/2.随后病损用15%的盐酸酸蚀2 min后,分别用渗透树脂(渗透树脂组)和粘接剂(粘接剂组)渗透5 min.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双荧光模式下观察,分别测量病损深度及渗透树脂和粘接剂的渗透深度,并计算渗透百分数.两组间比较使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同组不同组织学病损分级间比较使用多样本秩和检验.结果 所有样本病损组织学分级为C1~C3级,渗透树脂组与粘接剂组C1、C2、C3级的渗透深度分别为240(230,260)和190(150,210) μm、405(300,523)和180(160,200) μm、590(430,640)和180(160,200) μm,同组织学分级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透树脂组各级渗透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渗透树脂组C1~C3级的渗透百分数分别为[100.0%(96.2%,100.0%)]、[99.1%(95.7%,100.0%)]、[82.0%(81.1%,92.2%)],粘接剂组C1 ~ C3级的渗透百分数分别为[79.2%(68.4%,87.5%)]、[41.8%(29.1%,74.5%)]、[30.2% (29.2%,39.6%)],同组织学分级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透树脂组C3级渗透百分数与C1、C2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渗透树脂能有效地,甚至完全渗入乳磨牙邻面早期非洞龋损中.

  • 吡咯并喹啉醌对Bmi-1基因敲除小鼠下颌骨及牙发育障碍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黄元清;苗登顺;陈宁

    目的 探讨吡咯并喹啉醌(pyrroloquinoline quinone,PQQ)对Bmi-1基因敲除(Bmi-1knock out,BKO)小鼠的下颌骨及牙发育障碍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同窝的Bmi-1+/-雌雄小鼠进行配对,取7周龄正常饮食WT小鼠(10只,WT组),正常饮食BKO小鼠(10只,BKO组),以及正常饮食添加PQQ的BKO小鼠(10只,BKO+PQQ组),利用X线和显微CT、HE染色、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仪检测等方法对3组小鼠分别检测下颌骨及牙的大小和骨密度、下颌牙槽骨骨皮质厚度、下颌第一磨牙前期牙本质厚度、下颌骨成骨及破骨细胞数、股骨、胸腺和肝脏的活性氧类水平等指标,并对计量资料结果3组间的总体比较和两两比较分别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WT组小鼠表型正常,BKO+PQQ组小鼠整体表型较BKO组小鼠部分改善、体质量增加、生存期明显延长;X线及显微CT结果均显示BKO+PQQ组小鼠下颌骨及牙的大小和骨密度增加;BKO+PQQ组小鼠下颌牙槽骨骨皮质厚度[(68.65±0.25) μm]与BKO组小鼠[(42.45±0.35) 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KO+PQQ组小鼠下颌第一磨牙前期牙本质厚度[(4.25±0.15)μm]与BKO组小鼠[(31.55±0.35) 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QQ组小鼠下颌骨成骨细胞数[(38.45±0.25)个/mm3]显著高于BKO组小鼠[(18.15±0.55)个/mm3] (P<0.01);BKO+PQQ组小鼠下颌骨破骨细胞数[(9.45±0.25)个/mm3]显著低于BKO组小鼠[(14.25±0.35)个/mm3] (P<0.01);与BKO组小鼠相比,BKO+PQQ组小鼠股骨、胸腺和肝脏的活性氧类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 PQQ通过促进成骨细胞骨形成、减少破骨细胞骨吸收、清除活性氧类、减少DNA损伤等综合作用发挥对BKO小鼠牙及下颌骨发育障碍的治疗作用.

  • 牙及牙周组织联合切片的脱钙方法探讨

    作者:王渝;穆亚冰;苗雷英;孙宏晨;李成库

    目的 研究牙和牙周组织联合切片脱钙方法.方法 成年犬磨牙及牙周组织标本21块,分成7组,分别用6种甲酸及EDTA脱钙,测定脱钙液的pH值、脱钙时间、标本重量、体积和脱出的钙量及各种染色效果等指标判定.结果 脱钙液pH值低脱钙快,脱钙后标本重量减轻37.54%、体积缩小25.97%,每克湿重标本脱出的钙量为174.49 mg.EDTA脱钙染色效果佳,脱钙慢.Plank-Rycho脱钙液较迅速,切片质量和染色效果不佳.以氯化铝为保护剂的甲酸脱钙液,切片质量和染色效果优良,比EDTA脱钙迅速.结论 以氯化铝为保护剂的50%甲酸是较理想的脱钙液.

  • 铜离子对牙各矿化成分破骨细胞性吸收的体外调控

    作者:李斌斌;于世凤

    目的 研究铜离子对破骨细胞体外吸收人牙磨片功能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兔破骨细胞,与玻片和灭活人牙磨片共同培养,加入不同浓度的铜离子.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鉴定玻片上的破骨细胞,显微摄影分析破骨细胞吸收造成的牙磨片上的吸收陷窝,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溶出的钙,并将实验组上清液中钙离子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定义为矿化组织吸收指数,以评价破骨细胞的功能.结果 体外成功分离培养出多核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的破骨细胞.破骨细胞吸收牙磨片时,首先在接近牙骨质或牙本质的部位开始形成吸收陷窝;破骨细胞在牙磨片上形成的吸收陷窝与骨片相比,数量较少,体积较小,多为正圆形;吸收深度较浅,常为大面积的浅吸收.(1×10-14)~(1×10-4)mol/L铜离子均能抑制矿化组织吸收,实验组矿化组织吸收指数均小于1.培养第3天,1×10-10 mol/L铜离子与对照组相比,其抑制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第7天,1×10-4 mol/L、(1×10-10)~(1×10-12)mol/L铜离子均能显著抑制矿化组织吸收(P<0.05),但各浓度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定浓度的铜离子可以抑制破骨细胞在牙磨片上的吸收.

    关键词: 破骨细胞
  • 人工牙解剖形态三维坐标系的建立

    作者:王勇;刘明丽;霍平;吕培军

    目的 探讨建立人工牙解剖形态三维直角坐标系及测量人工牙外部形态的方法.方法 在人工牙三维数字化数据的基础上,利用逆向工程软件平台,根据人工牙牙长轴、近远中向、颊舌向及(牙合)平面等专业术语, 定义人工牙三维直角坐标系,并对人工牙的外部形态(如牙冠颊舌径、近远中径,牙尖高度、斜度等)进行测量.结果 定义了28个人工牙三维直角坐标系,并在相应坐标系下得到部分人工牙外部形态的数值.结论 可用数学语言定义人工牙解剖形态三维坐标系,其是全口义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必要的基础工作.

  • Pax6基因纯合突变胎鼠上前牙区额外牙发生的初步研究

    作者:雷海华;刘鹤;高翔;文锦华;葛立宏

    研究Pax6基因纯合突变胎鼠上前牙区额外牙的发生情况,为研究Pax6在上前牙发生、发育中的作用及额外牙的发生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E18.5 DEBA Pax6基因纯合突变胎鼠20只,制作胎鼠头部组织冠状面石蜡连续切片,HE染色,观察上前牙区额外牙的发生情况;E18.5 C57BL/6NCrlBR Pax6基因野生型胎鼠18只作为对照.结果 20只Pax6基因纯合突变胎鼠中,4只上前牙区显示有额外牙牙胚;18只Pax6基因野生型胎鼠上前牙区均无额外牙牙胚.Pax6基因纯合突变胎鼠和Pax6基因野生型胎鼠的下前牙区和上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区牙胚的数目相同,形态结构未见明显差别.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Pax6基因在胎鼠上前牙发生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额外 突变 Pax6基因
688 条记录 4/35 页 « 12345678...343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