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结合医学学报(英文版)杂志

结合医学学报(英文版)

结合医学学报(英文版)杂志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长海医院
  • 影响因子: 0.71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2095-4964
  • 国内刊号: 31-2083/R
  • 发行周期:
  • 邮发: 4-884
  • 曾用名: 中西医结合学报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西医结合学报》杂志社
  • 出版地区:
  • 主编: 赵伟康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哮喘气道重塑中的作用及止喘胶囊的干预

    作者:吴银根;王丽新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及其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TIMP)在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塑中的可能作用以及止喘胶囊(补肾纳气法)对气道重塑的干预作用.方法:通过长期反复地给予致敏大鼠吸入不同浓度的卵蛋白,建立大鼠慢性哮喘气道重塑模型.分别在哮喘激发后第2、4、6、8周动态观察模型大鼠MMP/TIMP的表达情况.并在激发第8周观察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的治疗效果.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气道壁MMP-9、TIMP-1以及Ⅰ型、Ⅲ型、Ⅴ型胶原蛋白表达,计算机图像分析显微测定气道壁厚度.结果:模型大鼠气道上皮损伤、脱落,嗜酸性粒细胞浸润;MMP-9在初始阶段表达上调,在后期下降;TIMP-1在整个过程中呈持续上升状态.模型组气道壁厚度、胶原沉积、TIMP-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的气道壁厚度、胶原沉积、TIMP-1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其中中西医结合组与其他组比较,疗效佳(P<0.05).结论:MMP/TIMP比例失衡,比值下降,是哮喘气道重塑的一个重要因素.TIMP-1过度表达与纤维化相关;止喘胶囊能显著抑制TIMP-1的高表达,减少气道壁厚度和胶原沉积,从而阻抑气道重塑的发生和发展,与地塞米松有协同作用.

  • 飞龙掌血生物总碱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

    作者:郝小燕;彭琳;叶兰;黄能慧;沈月毛

    目的:研究飞龙掌血生物总碱的药理活性及毒性,为进一步开发新药提供药理学依据.方法:分别以二甲苯、琼脂致肿及羧甲基纤维素钠致小鼠腹腔白细胞游走,观察飞龙掌血的抗炎作用;采用扭体法,观察飞龙掌血的镇痛作用;观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值,计算肝脏系数;用改良寇氏法计算半数致死量(lethal dose 50, LD50)及95%可信限.结果:飞龙掌血生物总碱制剂小鼠灌胃给药能抑制二甲苯所致耳肿胀和琼脂所致足肿胀,抑制羧甲基纤维素钠所致腹腔白细胞游走,抑制酯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给药2周后, ALT、AST值及肝脏系数检测显示,给药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其LD50为1.622 g/kg,95%可信限为1.29~2.03 g/kg.结论:飞龙掌血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较长时间给药对肝脏无损伤作用.

  • 羟基积雪草苷对小鼠抑郁行为和大鼠不同脑区单胺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刘沐荣;韩婷;陈瑶;秦路平;郑汉臣;芮耀诚

    目的:研究羟基积雪草苷(madecassoside, MC)对实验小鼠抑郁行为及对大鼠不同脑区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丙咪嗪为阳性对照药,采用小鼠强迫游泳实验和利舍平拮抗实验,观察MC对小鼠游泳不动时间和利舍平诱导的小鼠体温降低的影响;分别以吗氯贝胺和帕吉林为阳性对照药,测定急性(3 d)和慢性(21 d)给予大鼠MC对不同脑区单胺氧化酶A (monoamine oxidase-A,MAO-A)和单胺氧化酶B(monoamine oxidase-B,MAO-B)活性的影响.结果:(1) MC高、中、低剂量(10、20、40 mg/kg)均可显著减少小鼠的游泳不动时间(P<0.01).(2)低剂量(10 mg/kg)和中剂量(20 mg/kg)均能显著拮抗利舍平诱导的小鼠体温降低(P<0.05),但高剂量(40 mg/kg)对利舍平诱导的小鼠体温降低无显著性影响(P>0.05).(3)急性给药,MC高、中、低剂量均显著降低大鼠海马MAO-A活性(P<0.01),高剂量显著降低下丘脑MAO-A活性(P<0.01),对皮质MAO-A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慢性给药,MC对皮质和下丘脑MAO-A 的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MC高剂量可显著增加海马MAO-A的活性(P<0.01).(4)急性给药,MC低、中剂量可显著降低大鼠大脑皮质MAO-B的活性(P<0.05),MC低剂量可显著降低下丘脑MAO-B的活性(P<0.05),而MC中剂量显著增加海马MAO-B的活性(P<0.01); 慢性给药,MC高、中、低剂量对不同脑区MAO-B的活性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MC具有抗抑郁作用,其作用可能与降低脑内MAO的活性有关,急性给药比慢性给药对MAO的影响更为显著,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尚需作进一步研究.

  • 三七提取物对GES-1细胞及MNNG转化后GES-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志斌;李军祥;朱陵群;牛福玲;崔巍

    目的:通过细胞培养方法,由研究灌服三七提取物后的犬血清对胃癌前细胞的抑制作用入手,以期找出三七入血后的佳作用时间点(段).方法:采用永生化的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系GES-1细胞以及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进一步转化GES-1细胞后获得的细胞(以下简称MC细胞)作为胃癌前病变细胞的体外研究模型;以三七水提物给彼格犬一次性灌胃,取给药前的血清、给药后不同时点的血清作为实验药物血清.以四甲基固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MTT]法分别检测每个采血时间点上不同浓度(8%、4%、2%)含药血清对GES-1及MC细胞作用72 h后的抑制情况,并根据结果找出抑制作用佳的药物血清时间点.结果:2 h和6 h含药血清刺激下的抑制率高,两个时间点含8%药物血清的培养基对两种细胞的抑制作用均十分显著,其中2 h 8% GES-1组抑制率为70.8%(P<0.01),2 h 8%MC组抑制率为45.3%(P<0.01); 6 h 8%GES-1组抑制率为88.5%(P<0.01), 6 h 8%MC组抑制率为42.4%(P<0.01).结论:灌服三七提取物后2 h、6 h取的药物犬血清对GES-1及MC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

  • 针刺血清对体外培养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作者:李瑞午;张静龄;郭莹;李翠红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大鼠经穴后收集的血清对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为探讨针灸作用的机制中是否存在着体液因素提供直接的证据.方法:取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细胞进行原代培养.7~10 d后应用荧光分子探针Fluo-3AM染色,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动态扫描观察加入正常大鼠血清和电针刺激百会、足三里、曲池、三阴交2周后的血清对神经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结果:加入正常血清后,细胞内的Ca2+浓度会有一定的升高,经过一段时间后升高的Ca2+浓度会趋向平稳.而再加入针刺血清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神经细胞Ca2+的浓度.结论:针刺腧穴后,除了神经的调节机制外,针刺血清中存在某种活性物质,可以明显地使神经细胞内Ca2+浓度降低,为针灸体液因素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 七叶皂苷素治疗血瘀风燥型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福伦;徐蓉;周蓉;范斌;周敏;徐文彬;顾荻青;张明;李斌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药物七叶皂苷素对血瘀风燥型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以期验证中医学"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传统理论.方法:将辨证属于血瘀风燥型的皮肤瘙痒症患者51例,按照随机对照方法分组.治疗组30例,予口服七叶皂苷素片, 300 mg/次,2次/d;对照组21例,予口服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啶, 10 mg/次,1次/d.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用药2个疗程后按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ymptom score reducing index,SSRI)分别从瘙痒值、皮损分布面积、皮损形态三方面计算各组皮肤瘙痒的控制程度.结果: 治疗组用药2周临床总有效率为63.3%,4周为86.7%;对照组2周临床总有效率为67.0%,4周为80.0%,两者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分类积分显示,瘙痒值、皮损形态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而皮损分布面积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叶皂苷素对血瘀风燥型皮肤瘙痒症疗效肯定,并印证了中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

  • 生血灵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永明;胡明辉;杨镜明;朱文伟;黄振翘;周韶虹;许毅;陆嘉惠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泻火凉血中药生血灵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临床疗效,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6例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用生血灵治疗,对照组30例用强的松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 BPC)、血小板相关抗体(platelet associated immunoglobulin, PAIg)、自然杀伤细胞活性 (natural killer cells activity, NKCA)、IL-4、T淋巴细胞亚群、骨髓象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为83.33%,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07%,对照组为53.3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且无不良反应.治疗组大多数病人治疗后在临床出血减轻或消失、全身症状改善的同时,BPC明显上升,增高的PAIg恢复正常或大幅度降低, NKCA明显升高,IL-4明显减少,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趋向正常,骨髓象中原、幼巨核细胞和颗粒型巨核细胞明显减少,产板型巨核细胞显著增加,部分病人的束臂试验由阳性转为阴性.结论:生血灵治疗ITP疗效良好,安全无毒,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血小板抗体,减少血小板的破坏;能促进骨髓巨核细胞的分化成熟,使血小板生成及释放增加;可降低毛细血管脆性,防止出血倾向.

  • 膝骨关节炎X片生物力学及形态学测量分析

    作者:褚立希;王锋

    目的:通过对膝骨关节炎患者下肢轴线的测量,比较膝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群的下肢力学角度及股骨内外髁形状的差异,为研究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病因提供线索,为畸形矫正角度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9例(40膝)骨关节炎患者,记录被检查者的性别、年龄、肢别、身高、体重、疼痛性质、伴随症状等,测量患者股骨角、胫骨角、股骨胫骨角、关节间隙角,以及股骨内侧髁、外侧髁高度和宽度并与19例正常膝关节进行比较.结果:膝骨关节炎组股骨角小于正常组,关节间隙角大于正常组;膝骨关节炎组内、外侧髁高度与宽度比值明显大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肢重力线向内侧髁倾斜,因此其发病以内侧多见;膝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内外髁发育的形态与正常人有所不同,在冠状面(正位)可以描叙为内外髁狭长,这一因素可能为骨关节炎发病的一个原因.

  • 中西医结合疗法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急性肾功能减退的临床研究

    作者:傅鹏;于光;黄雪强;许静;梅小斌;吴灏;袁伟杰

    目的:探讨中医活血化瘀结合西医疗法是否具有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急性肾功能减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未行透析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32例,近期肾功能急性进行性减退,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进行性升高.常规治疗基础上,均予以中药保留灌肠30 min,同时加静脉滴注活血化瘀等中西药物治疗14 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血常规、电解质无明显改变,大多数患者BUN和SCr较治疗前下降,而Ccr升高,总有效率达65.6%.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有效逆转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伴发急性肾功能减退时肾功能的恶化.

  • 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单纯性肥胖病177例临床观察

    作者:李伟红;汪金娣;谷丽敏;王勇姿

    现代社会由于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变化,肥胖病逐渐成为临床上一个常见的病证,它不仅有损人的形象,而且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人的健康.肥胖症患者往往伴有冠心病、脂肪肝、高血压、月经不调等并发症.针灸减肥疗法因其操作简便、效果明显、疗效巩固、无副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1].笔者自2004年6月~2004年9月应用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单纯性肥胖病177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腕踝针治疗烟草依赖30例疗效观察

    作者:张庆光;顾克斌;王东;张惠鹃

    我国吸烟人数已达3.6亿,年消费量20 000亿支,男性每年吸烟死亡人数已超过100万人,吸烟已成为广泛的社会问题.我们采用腕踝针疗法治疗烟草依赖(以下称戒烟),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 张镜人教授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经验

    作者:张亚声;翁雪松;陆瑛瑛

    张镜人教授60余年的医学生涯,积有丰富而独到的临床经验.其治疗肾病综合征推崇培后天以育先天,主张健脾益肾并重,泄浊扶正兼顾.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 说说升降散

    作者:韩星罡

    升降散一方,出自清代温病学家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作者称:"瘟病总计十五方……,而升降散,其总方也,轻重皆可酌用."杨氏推崇吴又可的杂气学说和王璐的内伤理论,认为杂气由口鼻而入,伏郁三焦,再由血分而发出气分,为瘟病之源;并参照刘河间的外感火热论,创立了自己的诊疗体系.作者例举大头、绞肠、瓜瓤等瘟中之重且凶者,以逐秽解毒、三焦分治为法,化裁古方,选用僵蚕、蝉蜕、姜黄、大黄,共研细末,以黄酒、蜂蜜为引导,有升清降浊之效,故称为升降散.

  • 灵芝孢子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伟;曾园山

    灵芝是担子菌纲多孔菌科(Polyproraceae)灵芝属(Ganoderma)真菌赤芝[Ganoderma lucidium (Leyss.ex Fr.)Karst.]和紫芝[Ganoderma japonicum (Fr.)Lloyd.]的总称,具有扶正固本等功效,被《本经》称为上品.灵芝孢子(Ganoderma lucidium spore)是灵芝生长成熟期从菌盖弹射出来极其细小的孢子,为灵芝的生殖细胞,具有灵芝的全部遗传活性物质,其药用价值也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灵芝孢子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姜淑云;严隽陶;房敏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是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严重疲劳为主要特征的证候群,常见的伴随症状有记忆力减退、头痛、咽喉痛、关节痛、睡眠紊乱及抑郁等多种躯体及精神神经症状.1987年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正式命名并制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1],1994年美国CDC将该标准进行了修订[2],成为目前诊断CFS的通用标准.但由于CFS的临床表现多以患者的主观陈述为主,缺少体征、实验室及物理检查的有效证据,临床表现又多表现为非特异性,在诊断时界定比较困难.因此,美国CDC又组织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CFS的诊断标准重新进行了修订[3].

  • 谈谈中医典籍翻译中字的形义辨析问题

    作者:汪腊萍

    中医典籍的翻译是中医对外翻译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很早就引起了国内外翻译研究人员的注意.事实上中医对外翻译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大都集中在中医典籍的翻译上.这是因为中医的基本概念和术语都源于中医的古典医籍,而做好这方面的翻译也正是搞好中医对外翻译工作的关键所在.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谈谈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原则问题

    作者:牛喘月

    2004年9月初,我应邀前往北京参加了由全国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和中医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主持召开的中医名词术语审定会议.会上听取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其他有关方面负责人关于中医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意义与要求的讲话,很受鼓舞.的确,中医名词术语的审定现在确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 中医英译中词的增补

    作者:罗磊

    汉英两种语言由于用词造句的规律不同,因而在表达同一个思想时常需在译文中增补一些原文中没有的词语.通常增补词语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需要.

  • 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报道质量的建议

    作者:劳力行

    循证医学的兴起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极大关注并很快发展成为临床科研的标准.这不仅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如应用科学的随机方法和设定合理的对照组,同时也对准确、全面地报道临床科学研究成果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近年来中国国内中医药的临床研究成绩斐然,但由于报道质量上的缺陷,多数中医药的中文文献难于与国际标准接轨.随着世界上对中医药研究信息需求的日增,提高研究成果的报道质量势在必行.这就要求从报道文章的每一方面,即前言或背景介绍、材料和方法、结果以至讨论及结论各部分提高论文的质量;而各杂志的编辑则是质量把关的关键,应提高审稿标准并鼓励促进更多的高质量的来稿.

  • 肝内胆汁淤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作者:朱德增

    肝内胆汁淤积是肝细胞内胆汁分泌器结构与功能严重障碍的结果,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西药治疗主要包括保肝利胆治疗、免疫抑制治疗及对症治疗等,但缺乏满意的疗效.中医认为,肝内胆汁淤积属于"黄疸"的范畴,湿、热、瘀、毒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治疗上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活血化瘀、疏肝健脾为主.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西药物合理使用,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中西医病证结合抗肝纤维化治疗的策略

    作者:刘平

    慢性肝炎抗肝纤维化治疗的总体策略应包括祛除病因,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增生与沉积,促进ECM降解以及改善微循环与代谢障碍,减少并发症等多个环节.在临床中应重视临床肝功能的肝病慢性化指标在抗肝纤维化治疗评价中的作用.就疾病的总体而言,有效的病因治疗是慢性肝炎抗肝纤维化治疗的首要对策,而抑制炎症反应是抑制纤维化进展、降低慢性肝炎肝癌发生率的重要策略.辨证论治是针对整体病理状态的动态治疗,可改善疾病的病理状态,因而临床诊疗过程中发挥中西医结合的思维优势,对提高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尤为重要.

  • 适应性反应对中医药研究的启示

    作者:张晓文;徐志伟

    适应性反应是近年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利用适应性反应已作为疾病防治的新战略,其核心和精髓是充分调动和激发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增加机体适应性和抗损伤能力,维持机体自稳态.适应性反应的研究表明了机体自身存在着很强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其本质是适应性反应诱导了内源性保护物质(保护性蛋白等)的产生,而用药物等途径则可模拟或增强适应性保护作用.适应性反应与中医学的天人相应、正气学说、扶正固本、藏象学说、治未病思想、适应原中药、针灸经络等理论有诸多联系,对中医药研究有一定的启示,对于揭示中医学的科学内涵和实质、发展和弘扬中医理论及促进中西医结合均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超微粉体技术对穿心莲药材中穿心莲内酯及脱水穿心莲内酯溶出率的影响

    作者:邱蓉丽;李璘;李祥;张海霞;陈建伟

    目的:探讨超微粉碎对穿心莲药材中有效成分溶出率的影响.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穿心莲超微粉与药材120目细粉中穿心莲内酯及脱水穿心莲内酯的溶出率.结果:超微粉药材中穿心莲内酯及脱水穿心莲内酯的溶出率明显增加.结论:超微粉碎可显著提高穿心莲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率.

  • 灸法的历史与现状

    作者:张仁

    灸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一种疗法,是中医学中古老的疗法之一.灸法的起源不会晚于原始社会,有关的文献记载则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历代医家的努力,灸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大量专著,并将灸法广泛用于治疗各类疾病.自20世纪50年代起,灸法防治疾病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临床观察不断趋向深入,灸治方法日益丰富,并系统开展了机制研究,均取得了重大进展.灸法传入西方后,曾在18世纪一度风行,施灸者还创制了多种灸治之法.但对灸法研究卓有成效的是日本,特别是在近现代,从灸治扩展到防病、保健,并重视灸法的实验研究.

  • 重视论文质量提高期刊水平

    作者:赵伟康

    2004年6月,《中西医结合学报》通过了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文献选择技术评审委员会的严格评审,获准申请加入国际著名的医学检索系统《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杂志社经过1个多月的积极工作,完成了入库、上网数据XML格式的制作,并通过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审核.2004年8月30日,《中西医结合学报》被收录于MEDLINE/PubMed检索系统,成为第5种被收录的我国出版的中医药期刊.

结合医学学报(英文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