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Aesthetics and Cosmetology 중화의학미학미용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中国医学美容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6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657/R
  • 国内刊号: 杜太超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mac@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中国医学美容杂志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四种螺纹截面形态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作者:马攀;李德华;刘杰;林升;彭勤建;李双发;李万年;张宪梅

    目的 利用即刻负载有限元模型研究种植体不同螺纹截面类型因素对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Pro/E软件、Hypermesh 7.0软件及ABAQUS 6.5有限元软件,建立4类种植体即刻负载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4种螺纹截面形态(V型,支撑型, 矩型和反支撑型)在分别垂直和水平加载时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对不同螺纹截面形态种植体的微动程,垂直加载时支撑型螺纹种植体微动小,反支撑型螺纹种植体微动大,水平加载时反支撑型螺纹种植体微动小,支撑型螺纹种植体微动大.结论 螺纹截面的形态和强度对垂直相对位移有影响, 对颊舌相对位移影响不大,螺纹顶边和底边与种植体体部的角度越大,抵抗垂直向的能力越强,但强度差,因此在螺纹种植体设计时,要兼顾螺纹截面角度和强度.

  • 从美学角度对额部扩张皮瓣行外鼻重建术的改进

    作者:张爱君;金培生;陶常波;李雪阳;宫昔愿

    目的 探讨从美学角度重建外鼻的手术方法及优点.方法 对12例鼻下端缺损行额部扩张皮瓣修复,在额部帽状腱膜下方斜向置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采用常规扩张法注液,以鼻背皮肤及鼻端残余瘢痕和黏膜作为衬里,测量患者鼻翼或内眦间距,在扩张的皮肤上以此为基准按美学标准设计三叶肌皮瓣,向下翻转再造外鼻,按美容亚单位分区修剪皮瓣至不同层面并塑形.结果 12例鼻缺损患者术后无一例皮瓣坏死,随访6个月至1年,鼻形态自然、美观.结论 从美学角度按个体化标准化设计的三叶肌皮瓣再造全鼻安全、理想.术中皮瓣的塑形、血运良好的鼻衬里、鼻支架的Ⅰ期置入也是鼻形态良好的关键.

  • 乳房再造手术对乳房缺失者的心理影响

    作者:刘晨;栾杰;丛中;穆兰;范飞;穆大力;张卓奇;王克明;辛敏强;刘武韬;苏韦祯

    目的 探讨寻求乳房再造手术的乳房缺失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再造手术后其心理的变化.方法 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自尊量表、体像障碍自评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对50例乳房缺失者手术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统计手术前异常心理的比例,分析患者的人格特征,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心理改变.结果 乳房缺失者术前焦虑状态、抑郁状态、体像障碍的比例分别为64 %、30 %、18 %,其人格特征为外向人格,好交际,情绪易于激动.手术前自尊量表分值为27.46±8.95,术后上升为33.05±6.12 (P<0.05) ;体像障碍量表手术前分值为25.74±13.23,术后下降为18.22±8.08 (P<0.05).结论 寻求乳房再造手术者的焦虑、抑郁及体像障碍的比例较高,再造手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体像,提高自尊状态,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

  • 双Z成形术矫正蹼颈畸形

    作者:黄治林;孟令军;王侠;李健宁

    目的 探讨采用双Z成形术矫正蹼颈缺陷的临床效果,并探讨该设计的原理及优越性.方法 在耳后至乳突后发际设计一个Z成形术,并在其后下缘斜方形切除一部分带毛发的皮肤,另外在肩峰内上方设计一个与上述切口不连续的Z成形术,两个Z成形术经过转位后达到延长带状条索的目的 .而部分带毛发的皮肤切除后,带状条索分别在乳突下部和锁骨中线处切断,中段向内侧回缩,与Z成形术结合从而使颈蹼消失.结果 该方法仅需要较小范围的皮下剥离和少量的皮肤切除,切口隐蔽、剥离范围小、瘢痕轻微,无肥厚性瘢痕增生.共矫正蹼颈缺陷5例,其中男性1例,女性4例.随访1~11年,医患均满意.结论 采用此方法治疗蹼颈畸形,不仅操作简便,在局部麻醉下就可以完成,而且具有美容效果.

  • 偏振光皮肤镜图像技术对头面部肿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孟如松;孟晓;赵广;蔡瑞康;姜志国

    目的 探讨偏振光皮肤镜(polari-light dermoscopy, PD)图像分析技术在头面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来院就诊患者,分别经临床肉眼和PD法诊断,后经组织病理确诊,将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11例头面部肿瘤的PD法诊断指征显示出较好的特异性表现,正确诊断率达92.89 %,明显高于肉眼诊断率69.67 %.由于临床误诊与治疗不当而引起皮损复发占19.91 %,发生在头面部肿瘤的前3位依次是:脂溢性角化病,黑素细胞肿瘤,基底细胞癌.结论 PD法是一种无创性图像分析技术,尤其适合头面部肿瘤的早期诊断,对减少盲目活检、有效指导手术切除范围、选择合理的物理治疗方法以及皮损的康复与美容均有重要意义.

  • 拔牙与非拔牙正畸治疗对微笑的美学影响

    作者:刘新强;居曼江·买买提;曹奕;李正明;马长柏

    目的 研究拔牙与非拔牙正畸治疗对牙弓宽度以及微笑美学的影响.方法 选正畸临床治疗非拔牙患者和拔除4颗第1双尖牙患者各100例,分别对其矫治前、后模型上颌尖牙间和下颌尖牙间的牙弓宽度进行测量,测量点为尖牙长轴之牙根齿槽部的突点,测量数据经统计学分析验证结果.结果 正畸矫治前两组患者的上颌及下颌牙弓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非拔牙组下颌宽度增加了0.88 mm(P<0.001),上颌宽度增加了0.84 mm(P<0.001);而拔牙组下颌宽度增加了1.64 mm(P<0.001),上颌宽度增加了1.50 mm(P<0.001).矫治后,拔牙组比非拔牙组下颌宽度增加了0.59 mm(P>0.05),上颌宽度减少了0.10 mm(P>0.05).结论 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不但均未造成上下颌牙弓宽度之降低,反而引起明显的增宽.拔牙矫治导致牙弓缩窄,从而影响微笑的美观的结论不能成立.

  • 单株自体毛发移植再造胡须

    作者:郭金才;吴溯帆;石杭燕;张志民;严晟;陈达;孙燚

    目的 探讨应用单株自体毛发移植再造胡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先天性胡须稀疏18例,上唇唇裂术后及外伤清创缝合术后细小瘢痕3例,共21例患者行单株自体毛发移植再造胡须或掩盖瘢痕.于枕后区切取长约5~7 cm、宽约1.0~1.5 cm头皮块,以片切法将其制备成为单株移植单位后按一定方向及规则植入受区,供区做间断缝合关闭.结果 本组21例患者中,19例经1次手术后即取得满意效果,其余2例经2次补植后效果满意.其中15例患者随访1年,术后生长恢复迅速,外形自然,毛发移植单位存活率达90 %~95 %. 结论单株自体毛发移植再造胡须,具有术后再生快、形态好等优点,是一种较好地再造胡须方法.

    关键词: 胡须再造 单株毛囊
  • 改良小切口剪除法根治腋臭

    作者:叶怀挺;田林香;高燕;宋静;丁淑琴

    治疗腋臭的方法较多[1],传统手术切除的方法因留有瘢痕而显不足,激光、微创搔刮、刮吸法等治疗复发较多,目前采用的小切口剪除法,术后容易有部分皮肤坏死的并发症发生,我们采用改良的小切口剪除的方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 眼轮匝肌肌瓣在切开法重睑成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保林;杨阳;邬天刚

    切开法重睑成形术适合于各种类型的单睑,可以同时去除适量眶隔后脂肪、眼轮轮肌、多余皮肤,使上睑变薄、睫毛上翘、重睑线优美、效果稳定.但由于单睑受术者的个体差异及手术操作比较复杂等因素,可能出现内侧重睑线过短、不全、宽窄不一或重睑线不流畅、甚至变浅、消失等.再加之东方民族约半数的重睑受术者伴有程度不同的内眦赘皮,也会增加术中内眦角的处理难度和手术效果.10余年来,我们共做切开法重睑术4 000例,并灵活利用眼轮匝肌肌瓣,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

  • 经皮睑板结膜部分切除术治疗轻度和中度上睑下垂

    作者:李俊

    上睑下垂是指由于上睑提肌的功能减弱或消失,张眼时,上睑睑缘位置低于正常,部分或全部遮盖瞳孔,致影响正常视线[1].2004年,马杰等[2]报道经皮睑板结膜部分切除术适用于上睑提肌功能尚可(上睑提肌肌力在4~6 mm以上)的轻、中度上睑下垂上睑下垂修复者.2004年4月至2006年12月,作者参照马杰的报道治疗轻、中度上睑下垂17例,取得了满意的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

  • 保留皮下静脉的中切口重睑成形术

    作者:张云松;李叶扬;潘丽沁;何慕洁

    重睑成形术是美容外科中常见、数量大的手术之一,其方法较多,但各有利弊,因此,满足广大美容就医者的需要,探寻一种恢复快、效果永久的重睑成形术,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2003年以来,我们顺应上睑解剖学特征,采用保留皮下静脉的中切口重睑成形术105例210侧,该方法操作简单、术后肿胀甚微,效果持久,现报告如下.

  • 海藻糖对低温保存皮肤中E钙黏素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红梅;蔡宏;刘玲;杜太超

    目的 将非渗透性低温保护剂海藻糖用于人类皮肤的低温储存,观察海藻糖对冻存皮肤组织中E钙黏素的影响,探讨海藻糖的低温保护作用.方法 新鲜成人皮肤组织分为新鲜对照组、海藻糖-二甲基亚砜(T-D)组、二甲基亚砜-丙二醇(D-P)组均在-196 ℃液氮冻存7 d,第14天复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各组间皮肤进行比较.结果 与新鲜皮片组相比,0.5 mol/L T-D能够很好保护皮肤组织,E钙黏素的蛋白表达量与新鲜皮肤组相似.结论 海藻糖与二甲基亚砜联合应用能较好地保护皮肤组织E钙黏素,其对皮肤组织的保存效果优于传统的低温保护剂.

  • 应用双光子显微镜观察自体成纤维细胞填充效果

    作者:熊舒原;曹宁;察鹏飞;卓双木;陈建新

    目的 通过双光子显微镜观察体外培养的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皮内注射移植后的长期存活情况,了解胶原纤维等基质成分的变化.方法 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慢病毒液转染成功的成纤维细胞注射到小鼠皮内,分别于注射1、2个月后取材,行连续冰冻切片,双光子显微镜观察,对胶原的分布面积和真皮厚度做图像分析,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双光子显微镜对注射移植细胞及胶原清晰成像,注射1个月时,胶原分布面积及真皮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月后胶原分布面积及真皮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成纤维细胞注射移植到小鼠皮内可以长期存活,能够分泌胶原并增加真皮厚度,为临床上应用自体真皮成纤维细胞进行软组织填充注射治疗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聚乳酸-羟基乙酸上的黏附、增殖与分化能力

    作者:刘毅;李春明;陈克明

    目的 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可降解骨基质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上的黏附、增殖和分化能力,为进一步体内回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等比混合聚乳酸(PLA)和聚乙醇酸(PGA),有机溶剂注模法制备PLGA.体外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PLGA,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PLGA上的黏附、增殖,以及在成脂诱导情况下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 合成的PLGA呈多孔状,孔隙率为85 % ,孔径为100~400 μm.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在PLGA上黏附、增殖、分泌细胞外基质,并可在成脂诱导剂的作用下分化为圆形的成脂样细胞.复合后14 d,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已将基质材料颗粒完全覆盖.结论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能在PLGA上黏附、增殖,PLGA可作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载体和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 脂肪来源的干细胞研究现状及应用

    作者:孙晨薇;刘全忠

    白癜风是皮肤科门诊的常见疾病,发病率约1 %~2 %,因为病因不明,所以白癜风的治疗在临床上一直是一个棘手难题.对白癜风的治疗有多种选择,但疗效大都不令人满意.黑素细胞(melanocyte,MC)移植是国内外比较前沿的治疗方法,特别是通过原代培养获得一定数量的MC,治疗面积较大的白癜风.

  • 黑素细胞移植治疗白癜风现状

    作者:王春燕;赵振民

    2001年,Zuk等[1]以外科切除或脂肪抽吸方式获得的人或大鼠脂肪组织为研究对象,经消化离心等简单处理脂肪组织后获得一个显微镜下呈成纤维细胞形态的细胞群,称为脂肪组织提取细胞(processed lipoaspirate cells,PLA).

  • 应用国产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一例

    作者:史真;安倩

    Invisalign无托槽矫治器自1997年问世以来,因其美观、舒适等优点而备受关注[1].但其价格昂贵,尚未在国内普遍开展.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与清华大学合作,自主开发了无托槽隐形矫治系统,使国内患者也能够享受该技术带来的福音.我们使用该技术完成了1例成人的矫治,报告如下.

  • 医患沟通在医学美容中的应用

    作者:任铭

    随着社会法制不断健全,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医学服务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如何做好医患沟通,提高医护质量,是各级医护人员所关注的课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开展医患沟通,取得了较好效果和经验,现总结如下.

  •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的诊断和整形外科治疗

    作者:陈育哲;李健宁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I)是一种源于神经鞘细胞分化异常而导致的多系统损害的常染色体显形遗传病.发病率1/3000,主要临床症状有皮肤和皮下神经纤维瘤、牛奶咖啡斑和雀斑、虹膜错构瘤以及视神经胶质瘤、骨发育异常和智力障碍,还有部分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以及其他恶性肿瘤[1].

  • 十字星形切除在整形外科中的应用

    作者:褚福海;孙岚;宋飞

    临床上面积较大的皮肤瘢痕及色素痣,多以分次切除或切除后植皮治疗,刀口瘢痕较长,或植皮区周缘瘢痕较明显,影响美容效果.应用十字星形切除可使创面缩小到小范围,终达到皮肤纹理一致后,再稍加修复,即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 眼轮匝肌悬吊法眶周除皱术

    作者:蹇洪;黎瑞红;何明武;陈红梅;易传勋

    目的 探索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眶周除皱术式.方法 在肿胀麻醉下,通过眉区切口入路,在眼轮匝肌眶部外侧深面向下剥离1 cm,将眼轮匝肌上提固定于颞深筋膜或额骨骨膜上;于内侧显露降眉肌和皱眉肌并离断之.然后,通过皮肤入路睑袋成形术切口,在行睑袋成形术的同时,在眼轮匝肌与其下脂肪组织间分离眼轮匝肌眶部外侧,形成眼轮匝肌肌皮瓣,向外上方提紧,固定于眶骨骨膜上.对于颧颊部丰满、鼻唇沟明显者,可同时悬吊固定颧脂肪垫.结果 65例中年女性,术后随访3~16个月,切口瘢痕不明显,静态时鱼尾纹、眉间纹消失,上睑松弛及眉下垂完全矫正,鼻唇沟纹明显减轻,95 %的受术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并发球结膜水肿者4例,经热敷治疗,1个月内均消退,无面神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眼轮匝肌悬吊法采用新的切口入路,完全避开面神经,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切口隐蔽,疗效可靠持久,创伤小,恢复迅速,是一种较好的眶周除皱手术方法.

  • 改良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中度和重度上睑下垂

    作者:沈海燕;杨军;杨群;钱云良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疗效.方法 对30例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包括2例上睑下垂术后欠矫和复发患者),采用联合睑板切除的上睑提肌缩短术.术中睑板切除量根据睑板的宽度设计,上睑提肌切除量=(上提量-睑板切除宽度)× (4~5) mm.并分离睑结膜和上睑提肌,切除一定量的睑结膜以防止结膜脱垂,对术后效果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30例除3例矫正不足外,余均获得良好上提效果,上睑缘弧度自然,无严重并发症,仅少数患者早期有轻度睑裂闭合不全.结论 改良上睑提肌缩短术适用于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及上睑下垂术后欠矫的患者,在矫正畸形和改善外观方面均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掌握手术操作要点,有助于在功能和外形上取得满意效果.

  • 共同性水平斜视矫治与重睑成形术一期进行

    作者:宋方;于桂斌

    目的 探讨对单睑又伴有共同性水平斜视者进行一期手术,以达到既节省时间又美容的目的 .方法 首先根据斜视度数计算相关眼肌后徙和缩短尺寸,再设计重睑线高度并定位,然后进行水平肌后徙和缩短以矫正斜视,后进行切开法重睑成形术.结果 25例伴有内斜视的受术者,斜视均得到正位矫正;11例伴有外斜视的受术者中有4例过矫,其范围在5~10°,余均正位.对于薄眼皮、中厚眼皮的单睑,均在3个月内恢复自然形态,而厚眼皮者则恢复较慢,平均半年左右.伴有内眦赘皮的2例亦得到矫正.结论 尽管斜视手术对整形外科医师陌生并有一定难度,但是, 二者一期手术完成既节省时间、节约经费又能达到美容目的 ,有条件者可以慎重考虑进行.

    关键词: 斜视 共同性 重睑
  • 以睑缘动脉弓为蒂的睑缘复合组织瓣的解剖学及临床应用

    作者:赵天兰;程新德;熊绍虎;谢晓明;余道江

    目的 通过对眼睑血供解剖的详细观测,为应用以睑缘动脉弓为蒂的睑缘复合组织瓣修复眼睑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证明该方法是一种修复睑缘全层缺损的理想方法.方法 对15具尸体30侧眼睑进行解剖学观测,重点研究睑缘动脉弓的血供来源、走行分布、外径及吻合情况.对30例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评价本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 眼睑由内向外可分为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层、睑板层、结膜层5层.眼睑内的大部分血管互相吻合,血液循环丰富.鼻背动脉的分支和泪腺动脉的分支共同组成睑缘动脉弓和周边动脉弓,共同营养睑板前后的组织.临床30例睑缘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无明显继发畸形,外形满意.结论 以睑缘动脉弓为蒂的睑缘复合组织瓣血供可靠,用于睑缘全层缺损的修复为同类组织修复,是一种理想并且效果满意的修复睑缘缺损的方式.

  • 简易烧烙止血器

    作者:赵鸿玉

    在美容整形外科和眼科的较小手术中,有时用酒精灯加热大头针、曲别针、L形不锈钢烧棍等物品进行止血,而较少使用电凝止血器械.原因是这种方法简便、实用、有效.但酒精灯烧烙止血存在着某些缺点,比如:每次止血都要由医师亲自夹持烧烙针加热,中间要等待,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其次,被加热的烧烙物多为代用品,蓄热量小,每次烧烙的出血点少,功能单一,难以尽如人意.

  • 5,7,4′-三羟基异黄酮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作者:曹川;李世荣;姚恒;冯智;戴霞;陈艳清;李晓格;陈亮

    目的 观察5,7,4′-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5,7,4′-三羟基异黄酮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别加入25、50、100 μmol/L浓度的5,7,4′-三羟基异黄酮共培养48 h,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成纤维细胞PCNA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各组5,7,4′-三羟基异黄酮作用后细胞PCNA的表达均降低(P<0.05),50 μmol/L及100 μmol/L浓度组的抑制作用为显著(P<0.01);随药物浓度的增加,G0~G1期细胞比例逐渐下降,G2~M期细胞比例增加,表明细胞分裂受到抑制;100 μmol/L组的S期细胞数量比例也有增加,并于G1期前出现亚二倍体凋亡峰.结论 5,7,4′-三羟基异黄酮可通过影响细胞分裂与DNA合成抑制瘢痕增生.

  • 瘢痕疙瘩人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677及1298位点的突变

    作者:张刚;叶永生;罗少军;汤少明;梁杰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人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MTHFR)基因677及1298位点的突变,以及对瘢痕疙瘩形成的作用.方法 收集瘢痕疙瘩标本20例,设患者自身静脉血标本为正常对照,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MTHFR基因677及1298位点片段,DNA测序,将测序结果与人类基因库(GenBank)比较.结果 20例瘢痕疙瘩标本中有17例被检测出677位点基因突变,突变率为85.0 % ( 17 /20),有13例被检测出1298位点基因突变,突变率为65.0 % ( 13/20 ).突变类型主要为点突变、插入、缺失,为多位点、多类型,呈多态性.正常对照静脉血标本中均未检出突变.结论 MTHFR基因677及1298位点突变与瘢痕疙瘩的发生有关.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3 04
1997 01 02 03 04
1996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