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surgery 중화현미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036
  • 国内刊号: 44-120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庞水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内踝上皮支皮瓣在糖尿病足部溃疡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亚东;周娟;唐文;张飞;刘氜;魏晓军

    目的 探讨应用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部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内科治疗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对糖尿病足合并Wagner分级2级以上的足部溃疡采用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32例共38足.结果 术后皮瓣血运良好,2例皮瓣远端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治愈,1例半年后因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外伤后伤口不愈合再次发生溃疡,并出现糖尿病足坏疽,行截肢处理.随访2~18个月,皮瓣成活良好,质地优良,耐磨压,大部分恢复保护性感觉,患足可负重行走,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应用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部溃疡临床效果良好,手术操作简便易行,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桡动脉茎突部穿支蒂筋膜皮下瓣联合延期植皮重建手背缺损

    作者:周建东;许亚军;糜菁熠;芮永军

    目的 报道桡动脉茎突部穿支蒂筋膜皮下瓣联合延期植皮修复手背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3月至2014年1月,对于手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2例,急诊采用桡动脉茎突部穿支蒂筋膜皮下瓣修复,切取的筋膜皮下瓣面积5 cm×4 cm~10 cm×6 cm,7~10 d后,再切取腹股沟全厚皮片覆盖筋膜皮下瓣.结果 术后1例筋膜皮下瓣完全坏死,改行腹部带蒂皮瓣;1例远端5%坏死,但其下方无深部组织外露,不影响植皮;其余20例完全成活.植皮完全成活.经6~12个月随访,修复部位皮肤质地、外形、颜色恢复满意,功能良好.结论 采用桡动脉茎突部穿支蒂筋膜皮下瓣加延期植皮是修复手背中、小型创面的一种好方法.

  • 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足皮肤缺损13例

    作者:胡朝波;邱勋永;林晶;陈雅君;范小军;陈祖旺;王阳;陈元义;黄宗清;梁程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利用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2~56岁,平均39岁.创面面积3 cm×4 cm~5 cm×8 cm,均伴有骨、肌腱、神经、血管外露或损伤.结果 所有皮瓣均顺利成活,3例于术后6个月行二次手术修薄.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质地、外观良好,皮瓣两点辨别觉为8~12 mm.结论 腓动脉穿支皮瓣质地良好,穿支血管稳定可靠,是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 外踝后低位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作者:崔满意;王培吉;潘健鹏

    目的 研究带外踝后低位穿支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研究分析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共30例,均使用带外踝后低位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大小5 cm×3 cm~17 cm×10 cm,术后予抗感染、抗血管痉挛等对症治疗.结果 30例手术顺利.术后,1例供区植皮后发生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经积极换药,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皮片存活,余下29例供区均一期愈合.皮瓣全部成活,有5例皮瓣边缘出现面积为1.5 cm×3.0 cm~3.0 cm×7.0 cm坏死,其中3例经换药治疗后瘢痕愈合,余下2例清除坏死组织后二期行游离植皮术,术后抗感染治疗,皮片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弹性良好,色泽红润,无明显臃肿,可正常穿鞋行走,皮瓣感觉迟钝;6例吻合神经者两点辨别觉为10~12 mm;其中2例合并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半年均骨性愈合,行走步态未见明显异常,踝关节跖屈、背伸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外踝后低位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可使皮瓣旋转点下移,切取皮瓣的蒂部长度缩短,从而减少了皮瓣切取时对皮瓣供区的损伤,血供来源稳定,且皮瓣设计简单,手术操作简便,不牺牲主要动脉,皮瓣成活率高,术后外形、质地、功能恢复大多较满意,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恢复部分感觉,是目前治疗足踝部皮肤缺损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坏死再次皮瓣手术的治疗体会

    作者:张浩;潘振宇;喻爱喜;漆白文;卜祥鹏;王耀清;陈帆

    目的 总结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皮瓣发生坏死,再次行皮瓣手术进行修复的经验.方法 2011年3月-2015年6月,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行皮瓣修复手术后皮瓣出现坏死的共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21~63岁,平均42.1岁,皮瓣坏死后缺损区域位于膝关节内侧(1例)、小腿中段胫前区(2例)、跟腱后方(3例)、外踝(2例)、足底(4例)和足背(2例),缺损面积1 cm×3 cm~4 cm×9 cm,待皮瓣坏死界限清楚、创面清洁后,再次设计相应的皮瓣(小腿后侧穿支皮瓣1例,腓动脉穿支皮瓣4例,腓动脉穿支联合外踝上皮瓣3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3例,跟外侧皮瓣1例,比目鱼肌肌瓣1例,局部推进皮瓣1例)进行修复,术后随访皮瓣外观、感觉、毛发生长情况.结果 12例皮瓣完全成活,另外2例再次出现部分坏死,其中1例行植皮治疗,1例予以腘外侧穿支皮瓣修复.1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8个月,平均14个月.8例患者皮瓣臃肿,5例感觉部分恢复(S1~S2级),1例皮瓣长期破溃.所有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良好.结论 未有效控制感染、皮瓣切取不合理和蒂部受压是皮瓣术后坏死的主要原因,再次治疗时,谨慎选择恰当的皮瓣才能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 皮下静脉吻合法修复足底皮肤逆行撕脱伤

    作者:胡静波;姜德欣;陈林;李大为;蒋明;高鹏

    目的 总结应用皮下静脉吻合法修复足底皮肤逆行撕脱伤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8年1月-2016年6月,对13例足底皮肤逆行撕脱伤予以皮下静脉吻合法修复,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结果 采用皮下静脉吻合法修复足底皮肤逆行撕脱伤13例,11例完全成活,2例少量皮缘坏死,经5~24个月随访,撕脱皮肤成活良好,外形及功能良好.结论 对于足底皮肤逆行撕脱伤采取皮下静脉吻合法进行修复,可以取得较高的成活率,以较小的代价保留伤肢大的功能,使伤肢的功能和外形都得到良好的恢复.

  • 第一趾蹼皮瓣修复单指中末节脱套伤或伴指蹼缺损的邻指掌侧皮肤缺损

    作者:李国强;焦延杰;王夫平;周健辉;丘日升;陈康察

    目的 探讨游离第一趾蹼皮瓣修复单指中末节脱套伤或伴指蹼缺损的邻指掌侧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共修复单指中末节脱套伤6例和伴指蹼缺损的邻指掌侧皮肤缺损9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0 cm×3.0 cm~8.0 cm×7.0 cm,应用第一趾蹼皮瓣进行修复,皮瓣供区于腹部切取中厚皮片修复.术后定期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15例皮瓣术后全部成活,其中3例发生静脉危象,予拆除部分缝线后缓解;2例趾蹼植皮部分坏死,经二次植皮后愈合,8例皮瓣术后臃肿,需二次手术修薄.随访6~48个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皮瓣质地良好,手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皮瓣供区隐蔽,无功能障碍.结论 第一趾蹼皮瓣供区隐蔽,损伤小,解剖容易,耐磨性好,经适度扩大皮瓣切取面积,并通过外力改变皮瓣空间结构后,可修复较大面积的单指中末节脱套伤或伴指蹼缺损的邻指掌侧皮肤缺损,是各种手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皮瓣的有益补充,但需注意适应证和手术技巧.

  • 游离(足母)甲瓣嵌合第二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的临床应用

    作者:肖湘君;刘鸣江;廖辉文;刘昌雄;王郑钢;黄新锋;黄雄杰

    目的 总结游离(足母)甲瓣嵌合第二趾骨复合组织瓣修复拇指缺损塑形再造拇指的临床经验.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拇指缺损共10例,采用游离(足母)甲瓣嵌合第二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术后随访观察拇指成活率、功能评定、外观满意度、指骨愈合时间及供区并发症.结果 术后10例再造拇指全部成活;再造拇指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功能评定优8例,良2例;外观满意度(94.40±3.31)分;指骨愈合时间(6.39±0.81)个月.结论 游离(足母)甲瓣嵌合第二趾骨复合组织瓣修复拇指缺损塑形再造拇指,既改善了拇指的外形和功能,又降低了供区并发症,是临床上拇指缺损再造的选择之一.

  • 股内侧与股外侧穿支蒂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作者:文波;梁高峰;郭永明;滕云升;智丰;张满盈;贾宗海;董俊文

    目的 探讨利用股内、外侧穿支蒂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对10例手或足创面的患者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利用股内、外侧穿支蒂皮瓣修复皮瓣供区.男7例,女3例,年龄26~53岁,平均38岁.创面大小:9 cm×8 cm~12 cm×10 cm;供区创面大小:10 cm×9 cm~13 cm×11 cm.术后给予抗凝、抗炎、抗痉挛治疗.随访3~6个月,观察供区皮瓣成活情况、外观、感觉及对膝关节活动的影响.结果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全部成活,8例股内、外侧穿支蒂自由设计皮瓣一期愈合,2例延迟愈合.术后随访3~6个月,供区皮瓣均成活,均无明显色素沉着,7例外观平整满意,3例瘢痕增生明显,1例有感觉麻木不适感,膝关节活动均正常.结论 该术式操作简单,疗效满意,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治疗方案.

  • 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底恶性肿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20例

    作者:王鑫;蔡启卿;刘志勇;田志超;李坡

    目的 探讨足底内侧皮瓣转移修复足底恶性肿瘤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应用足底内侧皮瓣转移修复足底恶性肿瘤切除后的皮肤缺损20例,其中顺行皮瓣修复足跟部12例,逆行皮瓣修复前足底8例,皮肤缺损面积3.0 cm×4.0 cm~5.0 cm×7.0 cm,皮瓣切取面积3.5 cm×4.5 cm~6.0 cm×7.5 cm.肿瘤类型包括恶性黑色素肿瘤16例,透明细胞肉瘤2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1例,血管外皮瘤1例.结果 20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边缘坏死,经换药后痊愈.随访3~20个月,所有病例肿瘤均未复发,4例出现肺部转移,仍带瘤生存.皮瓣外观、质地良好,未出现水泡及溃烂,穿鞋袜舒适,步态正常,顺行皮瓣浅感觉正常,逆行皮瓣保护性浅感觉恢复,两点辨别觉10 ~15 mm.结论 应用足底内侧皮瓣转移修复足底恶性肿瘤切除后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优良,操作相对简单,且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面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外鼻皮肤软组织缺损之蒂部浅析

    作者:黄海华;王绥江;吴泽勇;陈秀凤;李小芳;史玉仓;彭智

    目的 探讨面动脉穿支蒂的螺旋桨皮瓣修复外鼻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2年1月-2016年1月,对外鼻皮肤软组织缺损16例采用面动脉穿支蒂的螺旋桨皮瓣进行修复.其中男5例,女11例.年龄43~80岁,平均62.3岁,均为外鼻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 16例面动脉穿支蒂的螺旋桨皮瓣成活,软组织缺损区及供区形态与功能修复良好.其中1例(皮瓣大小为7.5 cm×2.5 cm)术中发现皮瓣轻度淤血,术后出现皮下血肿,予局部引流、换药及加压包扎等保守治疗后皮瓣淤血自行缓解,皮下血肿消失,术后1个月失访.余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8.3个月,皮瓣质地、颜色良好,皮肤轻触觉轻度减退.结论 本法修复外鼻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可靠、实用的修复方法,皮肤质地相似,移动度充足,术中操作要点简明,不牺牲重要血管,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 第一跖背动脉Flow-through皮瓣修复指掌侧复合组织缺损

    作者:唐林峰;巨积辉;刘跃飞;周荣;杨开航;郭全伟;侯瑞兴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第一跖背动脉Flow-through皮瓣修复指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并桥接修复指掌侧固有动脉、神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设计应用第一跖背动脉Flow-through皮瓣修复指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指掌侧固有动脉及神经缺损7例7指,男4例,女3例;年龄18~45岁,平均28.5岁.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血管类型为Gilbert Ⅰ型,皮瓣切取面积为2.0 cm×2.5 cm~3.5 cm×5.5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1、3、6、12、24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本组7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皮瓣外形恢复满意,手指功能恢复良好.远、近指间关节活动度均接近正常,皮瓣感觉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6~12 mm,平均7 mm.伤指血运良好,感觉恢复良好,修复侧两点辨别觉6~15 mm,平均8 mm.足部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远期随访无明显瘢痕增生,足部功能未受影响.结论 应用游离第一跖背动脉Flow-through皮瓣可一期修复指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指动脉、神经缺损,术后皮瓣外形满意,感觉恢复良好,伤指功能恢复良好,感觉恢复满意,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修薄的(足母)趾腓侧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指腹缺损

    作者:孙长胜;李文君;张玲玲;王婷婷;钱英俊;苏波

    目的 探讨显微修薄的(足母)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9月-2016年1月,应用显微镜下去除部分脂肪颗粒的修薄的(足母)趾腓侧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指腹缺损12例,其中挤压伤5例,冲压伤6例,撕脱伤1例;修复示指1例,中指3例,环指4例,小指4例.皮瓣面积:3.0 cm×1.5cm~3.2 cm×2.2 cm,供区直接缝合或皮瓣修复.结果 12例皮瓣成活,未出现血管危象,供区一期愈合.术后1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皮瓣血运、质地、弹性良好、指腹饱满,外形满意.手指功能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5~8 mm.结论 修薄的(足母)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尤其是环、小指指腹缺损,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 对高位皮动脉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认识

    作者:刘会仁;张艳茂;马铁鹏;王岩;于占勇;吴学强;孙汝涛;王力;高硕;刘建华;刘家寅

    目的 从临床角度认识高位皮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关系及股前外侧皮瓣的血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至2016年12月152例股前外侧穿支(肌)皮瓣,其中切取降支皮瓣99例,切取外侧支皮瓣43例,切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与外侧支联合分叶(肌)皮瓣8例,切取高位直接皮支皮瓣2例,用于修复肢体创面.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147例,坏死3例,部分坏死2例.外侧支出现率为33.5%.降支和外侧支均为血管神经束支配股外侧肌,或单独或同时发出穿支支配股前外侧皮肤.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包含外侧支,均为血管神经束,靶向支配股外侧肌,再发出穿支支配股前外侧皮肤,构成完整的“解剖功能单位”,高位皮动脉只是其众多穿支之一,起点位置较高,多发自外侧支.

  • 踝前联合足背皮瓣游离重建手掌贯通伤

    作者:刘春娟;翟瑞华;张明英;王建国

    目的 探讨采用踝前联合足背皮瓣游离重建手掌贯通伤致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5月至2017年1月,采用踝前联合足背皮瓣游离移植重建手掌部贯通伤致皮肤缺损16例,足背皮瓣切取范围:5.0 cm×3.0 cm~8.0 cm×6.0 cm;踝前皮瓣切取范围:3.0 cm×2.0 cm~7.0 cm×5.0 cm.观察患者术后皮瓣成活状况、色泽、外形、感觉及手掌功能恢复状况、供区有无影响等.结果 本组16例32块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2个月~2年,手部外形满意,皮瓣质地柔软,两点分辨觉达6~8 mm,骨折处完全愈合,手指运动TAM达健侧的75%.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手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综合评价:优8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1.25%.结论 踝前与足背皮瓣血管解剖位置固定,手术切取方法简单,一次手术可以同时修复手掌及手背两处皮肤缺损,采用踝前联合足背皮瓣游离移植重建手掌部贯通伤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疗效满意.

  • 游离大鱼际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掌侧缺损

    作者:郑良军;郭翱;李俊;金岩泉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大鱼际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掌侧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对25例手指掌侧缺损的患者采用游离大鱼际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移植修复,将皮瓣内携带的桡动脉掌浅支与受区固有动脉吻合,皮瓣内正中神经掌皮支与受区固有神经吻合,皮瓣内浅静脉与受区皮下静脉吻合,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25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20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质地、外形满意,手指功能恢复优良,皮瓣两点分辨觉为5~10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7例,良8例.皮瓣供区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创口愈合良好,无明显瘢痕增生,拇指对指、对掌及屈伸活动未受影响.结论 应用游离大鱼际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掌侧缺损,质地结构相似,供区隐蔽,未损伤主要血管,供区损伤小,修复后手指外形逼真并具有感觉,功能恢复较好,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 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马赛;单小峰;李仕骏;李梓萌;蔡志刚

    目的 通过对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分析,初步探讨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6例行面神经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的手术方法.术后每3个月复查,观察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House-Brackmann (H-B)评分方法对患者术前、术后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6例均随访,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6个月.有效5例,无效1例,其中面神经干功能恢复至H-B Ⅱ级3例,H-B Ⅲ级2例.口轮匝肌的功能改善为显著,其次是眼轮匝肌,而额肌改善差.结论 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是治疗面瘫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改善多数患者的面神经功能.

  • 吻合血管的第二趾部分甲床瓣修饰性修复手指甲床缺损

    作者:李木卫;吴巩;罗朝晖;黄少耿;马立峰;杨延军;张子清

    目的 探讨以吻合血管的第二趾部分甲床瓣修复手指不同类型甲床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7月-2015年7月,应用以吻合血管的第二趾部分甲床瓣修复指甲甲床缺损25例.本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18~45岁,平均25岁.示指11例,中指6例,环指5例,小指3例;其中手指甲床侧方缺损9例,甲根部缺损5例,甲床远端缺损11例,所有病例均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缺损范围1.1 cm×2.0 cm~2.5 cm×3.2 cm.受伤至入院时间1 h 12 min~3 h 24 min,平均2.1h.术中甲皮瓣切取范围为1.2 cm×2.2 cm~2.6 cm×3.5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均保留足趾长度.术后随访评价患者指甲外形、光泽度及捏、握、抓等精细功能及足趾供区恢复情况.定期进行随访.结果 术后移植甲床瓣及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随访6~26个月,平均9个月.3例指甲趾-指甲床拼接处出现纵棘或横沟,1例指甲增厚,远端翘起;其余病例指甲平整、光滑,无畸形,甲板有光泽.皮瓣外形、质地、弹性良好,两点辨别觉5~9 mm,平均6 mm;供区足趾无短缩,远期随访无行走痛.根据指甲再生疗效标准评定:优19例,良6例.结论 应用吻合血管的第二趾部分甲床瓣修复手指甲床缺损,术后指甲外形逼真,功能恢复良好.

  • 腓动脉为蒂逆行外侧半比目鱼肌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张功林;甄平;陈克明;赵来绪;杨军林;周建华;薛钦义

    足部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应用腓动脉为蒂逆行外侧半比目鱼肌岛状肌瓣转移修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1-2].自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我们应用该项技术修复1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资料与方法本组男11例,女5例,年龄18~52岁,平均29.8岁.损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高处坠落伤4例,重物砸伤3例,机械伤1例.软组织缺损部位:外踝5例,踝关节前外侧6例,跖跗关节4例,第一、二跖骨间联合足底1例.左侧7例,右侧9例.软组织缺损创面均有骨或肌腱外露.创面大小为3.0 cm×4.5 cm~8.0 cm×16.0 cm.损伤至手术时间:4 h~21 d(平均16d).

    关键词:
  • 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共干导致的面肌痉挛六例

    作者:陈成;郑鲁;李雅斌;楚燕飞;姚智强;刘华;刘博;刘轶刚;王兴克;刘妍;郑瑛

    自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解放军150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面肌痉挛62例患者,术中发现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共干为责任血管6例,其中AICA和PICA共同造成压迫3例,AICA或PICA单一造成压迫3例.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效果满意.资料与方法1 本组共6例,男2例,女4例,年龄44~62岁,药物治疗及针灸等效果不佳,1例有肉毒素治疗史.术前行面神经根区磁共振薄层扫描,排除继发性面肌痉挛,均发现血管与面神经关系密切.

    关键词: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手指皮瓣中应用的可行性探讨

    作者:任远飞;周瑜;杨文峰;孔爱红;钟声;董玉金;张铁慧;赵延涛;李巨涛;梁武;尚耀华

    手指末节皮肤缺损是常见疾病,修复方法较多,既往多是基于尸体研究,无法准确反映患者手指血管实际的损伤情况[1].我科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手指血管进行术前探查,并且临床应用25例,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共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平均33.5岁;左手6例,右手19例;电锯伤15例,碾压伤10例,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外露,创面大小1.0 cm×1.5 cm~2.0 cm×2.5 cm.20例行急诊清创手术,修复破裂的甲床,吻合肌腱断端,复位骨折克氏针内固定,25例均行超声多普勒检查手指血管情况,择期手术皮瓣修复.其中同指逆行岛状皮瓣术9例,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皮瓣11例,邻指岛状瓣5例.供区植皮18例.

    关键词:
  • 同指微型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指尖缺损

    作者:张述才;翟得平;陶友伦;范家强;张在轶;王爱国

    指尖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手部开放性损伤,由于该类损伤常同时合并有指骨外露、甲床缺损,因此,治疗上非常棘手.如处理不当则不仅影响手指的外观,还会严重影响手指的功能,甚至会给患者带来心理障碍.临床上常用的修复方式有残端修整、指尖再造以及皮瓣修复治疗[1].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我科采用同指微型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31例指尖缺损患者,术后获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
  • 脊神经节节前或节后切断影响大鼠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小健;苏云星;余建平;安雪君;贾中伟;郭淑敏;郭秀生;李鹏翠;魏垒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一侧脊神经后根神经节节前/节后切断、联合同侧胫骨骨折的动物模型,观察骨折愈合过程,评价脊神经节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自2014年9月-2015年8月,将120只大鼠平均分为3组:单纯手术组(SO组)、脊神经后根节前切断组(AGR组)和脊神经后根节后切断组(PGR组),每组40只.切断范围包括L4~L6神经根.将神经切断侧胫骨造成横断骨折模型.术后3d、7d和2周时,每组分别处死5只大鼠,取骨折处骨痂组织,应用RT-PCR技术检测Ⅰ型胶原和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情况.于术后4周和8周时.每组分别处死5只大鼠,对骨折处骨痂组织进行组织学观测.使用影像学方法在术后4周和8周对所有大鼠进行骨折愈合情况观测.所有数据采用相对数(骨折侧数据/健侧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术后3d和7d时,骨折端骨痂组织中Ⅰ型胶原和Ⅱ型胶原mRNA的相对表达量方面,SO组[Ⅰ型胶原分别为(81.3±11.1)倍、(17.9±5.8)倍;Ⅱ型胶原为(2.4±0.5)倍、(12.5±3.4)倍]较其他两组[AGR和PGR组Ⅰ型胶原3d时分别为(37.5±8.2)倍、(24.7±9.2)倍,7d时分别为(7.2±1.8)倍、(6.7±2.4)倍;Ⅱ型胶原3d时分别为(2.1±1.0)倍、(2.9±1.2)倍,7d时分别为(2.8±1.3)倍、(1.2±0.4)倍]明显增高(P<0.05),而术后7d时Ⅱ型胶原mRNA的相对表达量方面AGR组(2.8±1.3)较PGR组(1.2±0.4)增高(P<0.05).术后4、8周,AGR组和PGR组比SO组骨折端局部骨痂体积大,矿化程度低,力学载荷低(P<0.05),尤以PGR组明显(P<0.05).结论 感觉神经损伤影响骨折愈合的过程,而感觉神经根上的脊神经节对骨折愈合可能也起重要作用.

  • 手掌复杂性旋转撕脱离断再植成功一例

    作者:徐涛;厉运收;孟伟伟;王晓阁

    患者 男,35岁,因右手手掌被拌料机卷入、右手掌旋转撕脱并完全离断半小时急诊入院.离断手掌和近端用于毛巾包扎,腕关节用弹力皮筋捆扎,远近端的肢体挫伤重,皮缘挤压严重,第一~五掌骨粉碎骨折合并腕掌关节脱位,拇指携带组织块单独完全离断,远端的肢体肌腱损伤严重,伸指肌腱从近端肢体抽出,抽出的肌腱长的约25 cm,离断的肢体上覆盖着大量的塑料颗粒(图1~3).

    关键词:
  • 应用增压技术挽救拇指尺侧背动脉岛状皮瓣一例

    作者:方杰;张文龙

    拇指尺侧背动脉岛状皮瓣白1999年Brunelli等r报道以来,因其具有切取简单、外形满意、解剖血管恒定、皮瓣质地优良,常用于修复拇指的皮肤缺损.但因各种原因导致皮瓣切取失败,而改行其他术式的情况在临床工作中时有发生.我们应用外增压技术成功挽救1例切取失败的拇指尺侧背动脉岛状皮瓣,避免第二供区损伤.

    关键词:
  • 肱二头肌止点撕脱一例

    作者:宋杰;杨胜相;周文升;姚伟

    肱二头肌腱远端损伤多为不当或过度运动所致,发病率为1.2/10万,占肱二头肌所有疾病的3%,较为少见[1].本院收治1例,且经手术证实,现报道如下.患者 男,59岁,因搬重物后致右前臂肿痛伴活动受限1d入院.查体:右臂远端、肘关节内侧可触及皮下空虚感、皮下肿块在组织内滑动,抗阻力试验阳性、肌力减弱,主动屈肘及前臂旋后活动受限,末梢感觉及血运良好.MRI显示右臂中下段肱肌、肱二头肌及皮下脂肪损伤、肱骨下段内前方可见小血肿形成.入院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后,在臂丛阻滞麻醉下行右肱二头肌止点重建术.于右肘关节掌侧做“S”形约12.0 cm切口,即见肱二头肌腱自止点处撕脱(图1),保护肱动脉、正中神经及前臂外侧皮神经,牵开肱肌、旋前圆肌,分离显露肱二头肌腱桡骨粗隆,于桡骨粗隆处钻孔后用PDS线缝合重建肱二头肌止点(图2).逐层缝合创口,屈肘90°位石膏托外固定8周,术后8周取出石膏逐渐主动屈伸肘关节活动,术后12周抗阻力锻炼;术后6个月随访,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功能基本接近正常(图3).

    关键词:
  • 大鼠背部单一穿支蒂皮瓣远端非生理性增压方法的实验性研究

    作者:林大木;陈绍;丁健;蒋良福;褚庭纲;李志杰;陈星隆;高伟阳

    目的 探讨利用动脉血对多血管体穿支皮瓣远端静脉进行增压后对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采用大鼠背部单侧三血管体穿支皮瓣模型共24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12只).两组均以旋髂深动脉(DCIA)穿支为蒂,其中实验组采用动脉血对皮瓣远端静脉进行增压,对照组不采用任何增压方式.连续观察7d后,检测并对比两组皮瓣的成活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血管密度检测、氧化铅明胶造影显示皮瓣血管结构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检测结果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对照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为(77.36±1.12)%,明显低于实验组(98.46±0.12)%(P<0.01);实验组Ⅱ区皮瓣HE染色示其血管密度为(33.21±3.52)个/mm2,而对照组为(18.16±5.24)个/mm2.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皮瓣远端无HE染色,实验组皮瓣11例完全染色;造影结果示实验组远端血管造影剂明显多于对照组,血管扩张明显,对照组远端血管结构大部分消失;计算累积吸光度值,实验组和对照组IA值分别为5165.35±408.84和2539.31±791.09,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动脉血对多血管体穿支皮瓣远端静脉进行增压后能明显提高其存活率.

  • (足母)长屈肌移植治疗慢性跟腱病的解剖和临床应用

    作者:毛海蛟;史增元;董文伟;徐达传;Keith Wapner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切取(足母)长屈肌腱(FHLT)转移修复慢性跟腱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取64侧足标本,观测Henry结节处FHLT和趾长屈肌腱(FDLT)之间腱束联合并进行分型.测量单切口、双切口和小切口技术切取FHLT的长度.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临床上应用双切口技术切取FHLT转移修复慢性跟腱病10例.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疗效评价标准评分为(63.04 ±7.75)分.临床上应用双切口切取FHLT,做跟骨隧道反折后与跟腱编织缝合.结果 Henry结节处发现两种不同腱束联合.Ⅰ型:腱束起于近端FHLT止于远端FDLT占96.9% (62/64),Ⅱ型:一侧腱束起于近端FHLT止于远端FDLT,另外一侧腱束起于近端FDLT止于远端FHLT占3.1% (2/64).单切口切取FHLT的平均长度为(5.08±1.09)cm;双切口切取FHLT的平均长度为(6.72±1.02)cm;小切口切取FHLT的平均长度为(17.49±1.80)cm,3种术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都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3.7个月.术后12个月根据AOFAS踝与后足疗效评价标准评分为(93.28±3.72)分,与术前[(63.04±7.75)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优6例,良3例,可1例.随访期间均未见胫神经、腓肠神经和足底内、外侧神经损伤.结论 超过96%的标本腱束联合从FHLT发出至FDLT,切取FHLT后残端不与FDLT腱缝合将丧失(足母)趾跖屈功能.切取FDLT腱后残端不做腱固定,余趾仍能保留跖屈功能;双切口切取FHLT转移修复慢性跟腱病具有肌腱固定强度高、保留(足母)趾跖屈功能以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 携手并进促进民族地区显微外科学科的发展——《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与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中心成功举办“南疆创伤高峰论坛”

    作者:《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

    为活跃学术氛围,加强不同层次医疗单位临床实践交流,帮助新疆地区医师学习和了解我国重点医院显微外科学科的发展及专科疾病临床诊治思路,提高其临床业务水平,以进一步促进新疆地区显微外科新技术的应用和学科发展,《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与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于2017年8月20-22日在喀什市联合举办“南疆创伤高峰论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骨科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显微外科杂志》总编刘小林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副总编辑顾立强教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骨科中心主任阿布力克木·阿布都热西提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主任汪华侨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骨科副主任、本刊编委朱庆棠教授和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创伤外科阿吉木·克热木主任、木太力甫·吾布力卡斯木副主任等40多人与会.

    关键词:
  • 应用Flow-through静脉皮瓣再植复杂性断指的术后护理

    作者:韩芳;徐慧;郑大伟;黎章灿;许立;石荣剑;寿奎水

    目的 探讨应用Flow-through静脉皮瓣再植复杂性断指的术后护理.方法 对2011年3月-2012年8月收治的15例复杂性断指,应用前臂Flow-through静脉皮瓣游离移植重建断指血运并一期修复创面,术后予舒适护理,密切观察并动态分析静脉皮瓣及断指的血运,运用加速康复理念指导患者早期康复.出院后门诊定期随访.结果 15例中,有1例出现静脉危象,经血管移植后缓解;其余断指、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7~20个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7例,良5例,差2例.结论 应用Flow-through静脉皮瓣再植复杂性断指,术后给予舒适护理,并根据静脉皮瓣的血运特点密切观察患指及皮瓣血运,指导患者早期康复,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 超声刀下切取背阔肌肌皮瓣行乳房再造术的术中护理体会

    作者:陈育贞;韦南茉;郭妍;许澍洽

    目的 总结超声刀下切取背阔肌肌皮瓣行乳房再造的护理配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6年8月完成的24例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术的术中护理配合,包括:术前宣教、器械物品准备充分;术中做好有效的体位安置及患者自体皮瓣保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乳房假体的管理;术后观察及超声刀的使用、保养与维护等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24例患者实施背阔肌肌皮瓣行乳房再造术的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3~5 h,平均(4±0.5)h,术中出血量100~200 ml,平均(136±14.8) ml,其中5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血肿,未出现皮瓣坏死、感染及护理不当出现的并发症.结论 切取背阔肌肌皮瓣行乳房再造术中使用超声刀的热损伤小,止血效果好.术前心理护理,物品准备充足,安全摆换手术体位,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植入物的安全管理等都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 应用超薄皮瓣技术改进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修复效果

    作者:徐祥;李涛;陈振兵;雷伟;周攀;季伟

    目的 探讨超薄皮瓣技术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切取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对收治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共10例,采取在浅筋膜层切取皮瓣并在显微镜下修薄皮瓣的方法获取胸背动脉超薄穿支皮瓣,行游离移植修复创面,术中采用Kimura分型法对穿支血管进行分型.术后常规观察皮瓣血运变化,随访问卷调查患者对皮瓣外形满意度.结果 9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Ⅲ型)出现皮瓣边缘约2 cm×1 cm的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质地良好,供区植皮1例,术后成活良好.8例皮瓣(Ⅰ型5例、Ⅱ型3例)给予均匀修薄,2例(Ⅲ型)皮瓣只将以穿支蒂为中心直径3 cm以远的周缘部分修薄.8例随访至术后12个月,皮瓣后期质地良好,对患者供区功能无影响.7例对皮瓣外形满意度高(满意度为87.5%).切口均一期愈合.结论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可以成功修薄为超薄皮瓣术式,可有效的改进穿支皮瓣的临床修复效果.

  • 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俞芳;唐举玉;吴攀峰;周征兵;潘丁;肖勇兵;庞晓阳;曾磊;卿黎明;刘睿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5月至2016年5月,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踝、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0例,皮瓣切取面积8.0 cm×4.0 cm~24.0 cm×9.0 cm,其中5例携带筋膜瓣填塞腔隙,8例携带小腿深筋膜,6例携带大隐静脉与隐神经,皮瓣旋转160°~180°修复受区创面,供区创面直接缝合27例,植皮1例,接力皮瓣修复2例,术后回院随访记录皮瓣的外形、颜色、质地以及患者满意程度.结果 本组有25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出现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换药后创面愈合良好,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二期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例皮瓣完全坏死,换药治疗2.5个月后瘢痰愈合.术后随访4个月~4.5年(平均1.7年),皮瓣无臃肿、无溃疡、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供区和受区外观恢复良好,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结论 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具有供区损伤小、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外形美观等优点,是修复小腿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 髂腹股沟联体穿支皮瓣移植修复上肢较大面积皮肤缺损

    作者:顾荣;王海文;江新民;梅雄军;钟达强

    目的 探讨旋髂浅动脉浅支与第四腰动脉前支皮穿支或与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联体的髂腹股沟皮瓣移植修复前臂较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4月至2015年8月,对6例上肢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采用旋髂浅动脉浅支与第四腰动脉前支皮穿支或与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联体的髂腹股沟皮瓣移植进行修复,皮瓣近端以旋髂浅动脉浅支为血供,远端以第四腰动脉前支皮穿支或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为血供,皮瓣大为35.0 cm×15.0 cm,小为25.0 cm×9.0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6例进行回院随访,观察皮瓣的外观、质地、功能及供区情况.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厚薄适中,外形良好,质地柔软,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有排汗功能.皮瓣供区仅留线状瘢痕.结论 游离旋髂浅动脉浅支与第四腰动脉前支或与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联体的髂腹股沟穿支皮瓣可以扩大皮瓣的切取范围,为皮瓣提供良好血供,皮瓣具质地较簿、供区可直接缝合等优点,是修复上肢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 多穿支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在儿童四肢复杂创面中的应用

    作者:李海;魏在荣;张文夺;邓呈亮;金文虎;聂开瑜;唐修俊;孙广峰;常树森

    目的 探讨保留多穿支的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在小儿四肢复杂性创面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经验.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对收治的7例小儿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保留多穿支的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根据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的体表投影及穿支分布特点,术前便携式Doppler穿支定位,对不需要重建韧带及关节囊者不携带阔筋膜,供区阔筋膜Ⅰ期缝合.定期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7例皮瓣顺利成活,创面Ⅰ期修复,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经3~9个月随访(平均6.5个月,随访方式包括:现场随访、微信随访、电话随访等).皮瓣色泽正常,质地良好.皮瓣供区仅留线性瘢痕,少数残留切口周围感觉异常.患肢外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保留多穿支的旋股外侧动脉单叶或分叶穿支皮瓣设计灵活,穿支粗大恒定,是修复小儿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 数字化技术在设计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中的应用

    作者:董凯旋;周娅;徐永清;何晓清;范新宇;罗浩天;王波;李国栋

    目的 探讨数字化技术在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使用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并获回院随访的患者18例,总结和分析患者资料,男11例,女7例;年龄6 ~48岁,平均27岁;6例为轮辐伤致足跟部软组织及跟腱缺损,5例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致皮肤坏死,2例重物砸伤致足背皮肤缺损,5例车祸伤致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均伴有肌腱外露,缺损面积2.5 cm×5.0 cm~4.0 cm ×15.0 cm;病程3 h~35 d.术前均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初步选取合适的穿支血管,然后将CTA数据导入Mimics 15.0软件进行穿支血管点定位及螺旋桨皮瓣设计,并模拟皮瓣切取转移.术中按术前设计切取皮瓣,皮瓣面积为4.0 cm ×7.0 cm~5.0 cm×20.5 cm.穿支血管来源:腓动脉终末支穿支14例、胫后动脉穿支4例.定期进行随访.结果 术前经Mimics 15.0软件重建后可以明确穿支血管的来源、走行、口径、可切取的长度,并可术前模拟皮瓣旋转的方向,与术中观察的相一致.术后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1d有1例发生血管危象,经拆除部分缝线、按摩及放血疗法治愈.术后皮瓣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6个月,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皮瓣蒂部平整,修复外形满意.结论 CTA结合Mimics 15.0软件能实现螺旋桨皮瓣个性化设计,降低手术风险.

  • 基于显微灌注和三维数字成像的股骨头血供解剖学研究为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治疗策略带来的新启示

    作者:王子华;赵德伟

    股骨颈骨折(femoral neck fracture,FNF)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四肢大关节囊内骨折,由于其损伤机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使该损伤极易继发股骨头的缺血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有多种治疗方法[15].目前临床上出于让老年FNF患者(大于60岁)早期下床活动的目的,多主张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而对于较为年轻的,活动需求高的FNF患者(小于60岁),则以保留髋关节为主要治疗策略.由于两者在治疗目标及远期预后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现在学术界主张将青壮年FNF和老年FNF作为两种不同的疾病加以区分对待[1].由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对于保留髋关节要求的特殊性,以及较高的骨坏死发生率(既往文献报道的继发于不同类型FNF的骨坏死发病率在12%~86%不等[9-11]),被学术界称为“尚未解决的骨折”.

中华显微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1997 04
199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