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极化液对严重烫伤内毒素血症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占科;雷万生;柴长春;陈自力;李光伟;汪仕良;许霖水;刘龙燕

    糖代谢障碍是创伤后住院患者常见并发症,创伤高血糖患者感染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1].

  • 大鼠内毒素血症时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发生规律及其与继发性肺损伤的关系

    作者:刘韧;肖南;田昆仑;刁有芳;汪志文

    已有研究表明,创伤或感染时大量中性粒细胞(PMN)聚集、扣押于肺组织中,并与肺损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那么,扣押于肺中的PMN转归如何,与循环血中PMN有何区别,目前研究尚少.笔者动态观察了大鼠内毒素血症时肺组织中和循环血中PMN凋亡的发生规律及其功能的改变,并分析它们与肺损伤之间的关系.

  • L-刀豆氨酸在创伤性休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朱华栋;周玉淑;于学忠;邵孝沣

    内毒素血症、炎性因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在创伤性休克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减少上述物质生成,可能有助于休克的纠正.因此,笔者选用NO合酶抑制剂来抑制NO合成,以达到治疗创伤性休克的目的.

  • 严重烧伤/内毒素血症后大鼠心肌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连接和通透性的变化

    作者:王晓军;杨宗城;张莉萍;罗向东;王大雄;罗勤

    严重烧伤后早期主要的病理表现是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其病理基础是内皮细胞的连接破坏,屏障功能受损.而烧伤后的内毒素血症是导致内皮细胞屏障功能下降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进一步探讨内毒素损伤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机制.

  • 脾切除对内毒素诱发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姚咏明;杨英祥;陆家齐;焦华波;于燕;盛志勇

    目的探讨脾切除对内毒素血症诱发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增敏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112只随机分为脾切除组(56只)和假手术对照组(56只),前者采用大鼠脾切除合并低剂量内毒素(0.1 mg/kg)攻击模型,分别于注射内毒素前,注射后10 min和0.5,1.5,12,24 h观察两组肺组织内毒素含量、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形态学改变.结果内毒素注射后10min肺组织内毒素水平迅速升高并达峰值,脾切除组的升高幅度更明显.同时,肺组织LBPmRNA表达明显增强,1.5 h达峰值,脾切除组注射后1.5,4 h LBP mRNA表达较有脾组分别升高31.7%和28.7%(P<0.05).相关分析显示,LBPmRNA分别与TNF-α mRNA及MPO活性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988、0.4417,P<0.01).形态学检查证实,脾切除大鼠肺组织炎症反应和细胞损害明显加重.结论脾切除可上调内毒素血症时肺脏LBP基因表达,LBP参与了急性肺损伤的病理过程.

  • 羧甲基葡聚糖对小鼠脓毒症的防治作用

    作者:杨策;蒋建新;刘大维;陈永华;朱佩芳

    目的观察羧甲基葡聚糖(carboxymethyl-β-1,3-glucan,CMG)对脓毒症的防治作用. 方法采用创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模型,观察CMG对小鼠存活率及其肺损伤的影响.体外观察CMG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s,AM)清道夫受体(SR)表达及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结果 CMG可提高模型小鼠48 h存活率(P<0.01),减轻肺组织炎性损伤, 抑制内毒素(LPS)对SR表达的下调(P<0.05和P<0.01),增强A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功能,SR单抗2F8可抑制该吞噬过程. 结论 CMG可通过增加SR介导AM对LPS的清除,增强宿主非特异性防御功能.CMG可能是有效治疗脓毒症的免疫调理剂之一.

  • 创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和髓样分化蛋白-2基因表达的变化

    作者:郑仲谨;顾长国;胡承香;李磊

    目的研究创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内内毒素复合受体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蛋白-2(MD-2) mRNA的表达变化,观察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35例创伤患者[损伤严重度评分(ISS)≥9分]与14例正常对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扩增TLR4、MD-2,以β肌动蛋白(β-actin)的表达作为内参照,比较TLR4、MD-2的表达水平;采用鲎试剂法测血浆脂多糖(LPS)浓度;同时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所观察的创伤患者中,血浆LPS浓度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升高;TLR4、MD-2基因的表达均降低,但预后良好的可在伤后第5天恢复正常水平,预后差的在伤后第5天的表达仍处于低水平. 结论创伤可引起内毒素血症,创伤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内TLR4、MD-2 mRNA的表达与患者的免疫机能、预后情况密切相关.

  • 严重创伤及合并内毒素攻击后小鼠肝、肺组织巨噬细胞CD14和清道夫受体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杨策;蒋建新;刘大维;陈永华;单佑安;朱佩芳

    目的进一步揭示创伤及合并内毒素攻击后,小鼠肝、肺组织内CD14和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R)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器官间的差异性.方法小鼠84只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创伤组(40只)、创伤合并内毒素攻击组(40只).采用双侧股骨骨折合并内毒素血症小鼠模型,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肺组织巨噬细胞CD14和SR在创伤后2,4,6,9,13 h时的动态变化.结果肝组织巨噬细胞CD14和SR分别在创伤后9 h发生上调和下调(P<0.05),肺组织巨噬细胞CD14和SR分别在创伤后6 h发生上调和下调(P<0.05).创伤合并内毒素攻击后,肝、肺组织巨噬细胞CD14和SR均于伤后2 h分别呈显著的上调和下调改变(P<0.05和0.01),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823,-0.797,P<0.01),而且创伤后6,9,13 h时肺组织内CD14和创伤后4 h SR表达变化幅度大于肝组织(P<0.05和0.01).结论创伤及合并内毒素攻击后,肝、肺组织内CD14和SR表达发生双向调节,CD14表达上调和SR表达下调可能与炎症反应由"自控"向"失控"转化有关.肝、肺组织内CD14和SR表达上的差异可能与创伤及合并内毒素攻击时器官功能损害的序贯性相关.

  • 烫伤延迟复苏大鼠组织白细胞介素18mRNA表达的变化

    作者:刘京衢;高维谊;姚咏明;柴家科;郭振荣;盛志勇

    目的探讨烫伤延迟复苏后不同组织白细胞介素18(IL-18)mRNA的动态表达规律.方法采用大鼠TBSAⅢ度烫伤延迟复苏模型,5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烫伤延迟复苏组、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预防组,分别在伤前及伤后2、8、16、24 h,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肠、肺、肝、肾等组织IL-18 mRNA含量. 结果烫伤延迟复苏后体循环内毒素水平显著升高,8、24 h达高峰(P<0.01),给予SDD预防治疗可显著降低内毒素峰值(P<0.05);另一方面,烫伤后2h,肺、肝、肾等组织IL-18 mRNA含量表达较伤前值有显著升高,烫伤后8 h达高峰(P<0.01),且一直持续至伤后24 h,给予SDD预防后可不同程度抑制IL-18 mRNA的表达(P<0.05~0.01).相关分析显示,体循环内毒素水平同肠、肺、肝组织IL-18 mRNA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8、0.290、0.365,P<0.05~0.01). 结论肠、肺、肝、肾等组织IL-18 mRNA表达在烫伤早期即显著增多,并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创伤后内毒素血症对机体多种组织IL-18 mRNA基因表达具有重要影响.

  • 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TNFαmRNA原位表达与早期心肌损害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雯;刘友生;王水明;王晓东

    目的观察TNFαmRNA及其蛋白在心肌细胞的原位表达,探讨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早期心肌损害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20%TBSA Ⅲ度烧伤复合内毒素血症多脏器损害模型,时相点设为伤后0.5、1、3、6、12、24和48 h。将1 78只大鼠随机分为烧伤复合内毒素注射组(烧注组)、单纯烧伤(单烧组)、单纯内毒素注射组(单注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光、电镜观察,ELISA及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染色,等观察大鼠心肌形态功能变化、血清TNFα含量变化、TNFαmRNA及其蛋白在心肌细胞的定位及分布。结果烧注组致伤早期心肌出现一系列损害性改变,如波浪变性、收缩带形成、肌纤维断裂和灶性胞浆内溶解等。左室收缩压(LVSP)及室内压大变化速率(±dp/dtmax)显著下降(P<0.01)。血清TNFα水平于1 h明显升高(P<0.01),3~6h达高峰。TNFαmRNA主要定位于心肌细胞和部分炎细胞。而单因素组病变程度轻,心肌损害不明显,血清TNFα峰值滞后以及心肌组织TNFα mRNA表达相对较弱。结论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状态下,心肌本身可表达TNFαmRNA及其蛋白,并可能作为机体TNFα产生来源之一,参与早期心肌结构与功能损害的发生发展。

  • 乳杆菌生态免疫营养在维护肠黏膜屏障中的作用

    作者:黄回;韩春茂

    胃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和排泄营养物质的管道,也是体内大的免疫器官和"细菌库",是机体防御外来抗原和致病微生物侵犯的主要防线.一旦肠黏膜屏障功能受到损害,肠道菌群失调,将引起全身疾病,如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等,甚至发展成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 抗内毒素治疗的研究现状

    作者:麻莉;刘友生

    内毒素即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由保守的毒性脂质A部分、核心糖脂和特异的O侧链组成,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由内毒素血症导致的脓毒性休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烧创伤患者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抗内毒素治疗近年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现就抗内毒素治疗的策略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脂多糖介导的感染后免疫抑制

    作者:周捷;黄晓元

    感染及MODS是严重烧伤患者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烧伤感染与广泛皮肤屏障破坏、大量体液丢失、组织缺血缺氧及肠道粘膜屏障受损、肠道菌群移位和内毒素血症、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都有着密切关系.有学者认为,创伤、休克和内毒素血症早期的内源性介质[1]可能导致了免疫细胞的低反应性[2,3],间接造成了机体免疫抑制.严重感染后,全身性的促炎性因子TNFα、L-1、IL-6等释放增加,免疫抑制因子TGF-β、IL-4、IL-10、PGE2以及糖皮质激素也持续增加,因此推测这些因子的释放,作为严重感染后全身炎症反应的一部分,可能造成了免疫细胞的功能抑制.另有研究表明,LPS可以诱导多种免疫细胞凋亡,从而使免疫细胞功能发生显著改变.深入了解LPS诱导的内源性炎症介质释放和细胞凋亡在严重感染中的变化,将为进行有效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 细胞缺血缺氧性损害敏感性的发生机制

    作者:王水明;刘友生

    细胞缺血缺氧性损害是严重烧伤、创伤、手术、休克等多种条件下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之一.缺血、缺氧不仅增加了感染、内毒素血症、炎症介质等因素对机体作用的敏感性,且在启动以致决定在随后发生的各种继发性损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亚重创伤、烧伤后机体组织、器官血流重新分布及不同组织、细胞对缺血缺氧反应敏感性的不同,导致临床治疗顾此失彼.为此,人们对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性损害敏感性的发生机理不断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缺血缺氧性损害防治开辟新的途径.

  • 谷氨酰胺与烧创伤修复

    作者:汪仕良

    谷氨酰胺(glutamine,Gln)维护烧创伤机体的结构功能,恢复内环境平衡的效应,已获得广泛承认[1].Gln增加应激时热休克蛋白(HSP)的表达;保护缺血心肌,恢复心排出量;增加组织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浓度,减少促炎因子生成;增强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维护肠粘膜结构功能,减轻肠道移位;逆转内毒素血症肝细胞线粒体O2耗量下降,保护呼吸链、β-氧化酶免受氧化损伤.

  • 完整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

    作者:黄健;张年春;周健;杨志焕

    目的 了解完整迷走神经刺激(IVNS)对大鼠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 方法以内毒素血症为全身炎性反应模型.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静脉注射内毒素/脂多糖(LPS)]、B组(切断迷走神经、注射LPS后对其远端行电刺激)、C组(注射LPS后行迷走神经干电刺激)、D组(除注射等量等渗盐水外,同C组处理)、E组(仅注射等量等渗盐水).于注射前及注射后2、4、6 h,观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每组取5只大鼠测定平均动脉压(MAP). 结果注射后10 min,前3组大鼠MAP值显著升高(P<0.05),以A组明显[(134.4±7.3)mm Hg,1 mm Hg=0.133 kPa,P<0.05];注射后30 min,前3组MAP值明显下降(P<0.05);注射后10 min~6 h,A组MAP值均明显低于B、c组(P<0.05).注射后2、4、6 h,B、C组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A组(P<0.05).注射后4、6 h,C组大鼠IL-10水平显著高于A、B组(P<0.05).结论 IVNS能稳定全身炎性反应时的血流动力学指征,并具有抗炎效应.

  • PGE2及cAMP在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骨髓粒单系造血变化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向德兵;刘友生;王水明;王晓东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2(PGE2)、环磷酸腺苷(cAMP)在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骨髓粒单系造血变化中的作用. 方法 178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烧伤合并内毒素注射组、单纯烧伤组、单纯内毒素注射组和等渗盐水对照组.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组化法,动态检测各组小鼠致伤后1周内,骨髓细胞环氧酶-2(COX-2)表达及PGE2、cAMP含量,并对粒单系造血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 结果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早期骨髓粒单系略呈增生反应,继而呈现造血抑制.骨髓细胞COX-2表达、骨髓细胞上清PGE2和细胞内cAMP在12 h~5 d显著升高,且cAMP与PGE2呈显著正相关(r=0.978,P<0.01), 而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呈显著负相关(r=-0.971,P<0.01). 结论 PGE2在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骨髓粒单系抑制中起重要作用,抑制效应是通过其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骨髓细胞内cAMP升高.

  • 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模拟肽中和内毒素作用的研究

    作者:郑江;周红;鲁永玲;肖光夏

    目的观察4种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BPI)模拟肽(10342、10343、10344、10345)体内外中和内毒素(LPS)的作用. 方法采用定量鲎基质显色法测定BPI模拟肽体外中和LPS的能力; 采用尾静脉给药方法, 观察BPI模拟肽对LPS攻击小鼠的保护作用;测定BPI模拟肽对LPS血症模型大鼠TNFα及IL-6影响. 结果 BPI模拟肽具有中和LPS的能力,中和能力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其中10342的作用强;不同BPI模拟肽对LPS血症小鼠具有强大的保护作用,保护率达90%,并可明显降低LPS血症模型大鼠各时相点血清TNFα及IL-6水平. 结论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BPI)模拟肽不仅具有体外中和LPS的能力,而且对LPS血症动物具有强大的保护作用.

  • 乌司他丁联合ghrelin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肠功能障碍的影响

    作者:陈峤;黄健;黄显凯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 UTI)联合ghrelin( GHL)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肠功能障碍的影响,探讨UTI联合GHL改善内毒素血症大鼠肠功能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内毒素(LPS)15 mg/kg腹腔注射大鼠作为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CON组)、LPS组、UTI组、GHL组、UTI+GHL组,采用HE染色、RealTime-PCR、小肠葡聚糖蓝-2000(BD-2000)推进率和ELISA等方法在12 h及24 h观察各组大鼠小肠屏障功能、小肠运动功能以及炎症介质TNF-α、IL-6、HMGB1等变化。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 UTI + GHL 组、UTI 组与 LPS 组相比能不同程度减轻回肠结构损伤,且 UTI + GHL 组更明显(P<0.05)。 UTI组和UTI+GHL组在RD-5和TFF3 mRNA表达水平方面较LPS组有显著提高(P<0.05),且UTI+GHL组升高明显(P<0.05)。 GHL组和UTI+GHL组较LPS组小肠运动功能均显著升高,且UTI+GHL组更为明显(P<0.05)。 UTI+GHL组、UTI组、GHL组与LPS组相比均能显著降低TNF-α、IL-6、HMGB1等炎症因子表达(P<0.05),且在肠黏膜组织中发现了类似结果。结论 UTI联合GHL可通过抑制内毒素血症时全身炎症反应及肠组织局部炎症反应,明显改善肠屏障及提高肠运动功能。

  • 谷氨酰胺对大鼠梗阻性黄疸内毒素血症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庆武;苏德望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对大鼠梗阻性黄疸内毒素血症的影响,为临床减少梗阻性黄疸患者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健康SD大鼠96只,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2只,分为假手术组、谷氨酰胺组(GLN组)、梗阻性黄疸组(OJ组).采用偶氮显色法检测血浆内毒素的含量,观察不同时间段各组大鼠内毒素的变化情况,并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肠粘膜的组织学改变.结果 梗阻性黄疸组血浆内毒素水平较假手术组有显著升高,且随时间的增长内毒素水平也随之升高,与同一时间段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梗阻性黄疸后服用谷氨酰胺,血浆内毒素可以得到明显的控制,与同期的不经任何治疗的梗阻性黄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梗阻性黄疸组大鼠和谷氨酰胺组大鼠的胆总管直径明显大于假手术组,但梗阻性黄疸组与谷氨酰胺组大鼠胆总管直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谷氨酰胺具有保护和修复肠粘膜屏障,减轻梗阻性黄疸时伴发的内毒素血症的作用,且价格较低,易于在临床推广.

979 条记录 48/49 页 « 12...4142434445464748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