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脾原发性低恶性滤泡性小核裂细胞性淋巴瘤一例

    作者:卜凤珍

    患者男,60岁。上腹部包块逐渐增大10年余,于1999年4月19日入院。体检: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无皮下出血点,表浅淋巴结不肿大。腹部膨隆,以左上腹为主,腹壁静脉不曲张。脾脏肿大,下缘位于髂嵴水平,向右侧越过中线4 cm。肝肋下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否认血吸虫病及肝病史。B超检查:肝脏形态大小正常,肝实质切面回声均匀,门脉内径1.5 cm。脾脏内缘超过腹中线,下缘脐下4.5 cm,内部回声均匀。胆、胰、肾形态大小正常,边缘轮廓清晰,切面回声均匀。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45 g/L,红细胞4.9×1012/L,白细胞9.0×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30%,血小板72×109/L。临床诊断为巨脾症,1999年5月4日行脾切除术。术中探查肝脏大小颜色正常,质软,无结节。脾大,脾门及腹腔淋巴结不肿大。术后2周出院,失随访。

  • 17例脾动脉阻断脾修补术治疗脾外伤分析

    作者:陈侃;陈立峰;李小琴

    由于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存在爆发性感染的危险,故保留脾脏的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作者对17例脾外伤行脾动脉阻断脾修补术(以下简称本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变化研究

    作者:李华刚;易维真;于庆生

    目的 观察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变化规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40例肝豆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的动态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患者血小板计数迅速上升和术前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第1 d的血小板计数值和术前比较即有极显著意义(P<0.001),以后继续上升至术后2周达峰点(405±120)×109/L,并超过正常范围,随后自行降至正常范围内,部分患者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可恢复.结论 血小板计数应作为肝豆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切除术后常规监测指标之一,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有规律性的动态变化可指导临床抗凝用药.

  • 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作者:牛新影;董桂芳;汪巧娅

    目的 探讨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护理要点.方法 分析35例脾切除断流术后留置门静脉插管的患者,观察手术前后血小板的变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感染发生率,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溶栓效果.结果 35例患者脾切除断流术后血小板进行性升高,至术后2周左右达到峰值,术后1月降至正常水平;术后门静脉大流速、平均流速均明显减慢;门静脉插管感染1例;术后7例患者出现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溶栓治疗后,6例血栓溶解,溶栓成功率为85.72%.结论 经门静脉插管溶栓抗凝可有效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为患者今后可能施行的肝移植手术保留条件,围手术期护理是该措施顺利进行、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保证.

  • 循证护理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术后的应用

    作者:谭惠莲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运用循证护理理论,确定我科13例血液病巨脾患儿在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后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规范护理程序,寻找佳的护理措施.结果13例患儿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康复出院.结论循证护理作为一种理想的实践活动,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护患关系.

  •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断流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覃梅;李洪艳;冯欢

    目的 探讨全腹腔镜脾切除术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对37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了全腹腔镜脾切除术联合断流术,术前进行肝功能分级等各项检查、呼吸训练和心理干预,术后予以病情观察、一般护理及相关并发症的观察和围手术期护理.结果 本研究37例患者中有36例均顺利完成全腹腔镜手术,1例因术中出血行中转行开腹手术.术后患者发生左侧胸腔积液1例、脾静脉血栓1例、脾窝积液1例,经非手术治疗后均好转.术后随访半年,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全腹腔镜脾切除术联合断流术,围手术期的正确护理干预是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并且快速恢复的重要保证.

  • 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

    作者:陈芸梅;凌励;熊伟昕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护理异同.方法 对比分析我科1996年10月-2008年9月在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病例72例及同期行开腹脾切除术(OS)的病例5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相关指标.结果 腹腔镜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P<0.05),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量、术后疼痛程度、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离床活动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疗效及体温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S治疗ITP的疗效与OS相近,而且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总结两种脾切除术临床护理的异同点,对提高腹腔镜脾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例B型尼曼-皮克病的护理

    作者:柏屏

    尼曼-皮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 NPD)B型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磷脂代谢紊乱性疾病.因神经鞘磷脂酶缺乏导致神经鞘磷脂异常沉积在身体各部位[1],其预后取决于受累的器官.临床上常常仅表现为肝脾肿大而误诊.我科于2001年11月收治了一例脾肿大患者,入院后手术行脾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B型尼曼-皮克病,住院24天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脾脏海绵状血管瘤并出血1例的超声所见

    作者:刘万秀;阿不力米提;肖炳增

    患者男,55岁.原因不明的左上腹胀痛、刺痛1年余,一个月来加重,并伴恶心、呕吐,有时饭后缓解,用治胃病药无效,始来诊.查体:仅左上腹有深压痛,余无异常发现.B超检查:脾门至脾内下缘可见一约5.8 cm×5.6 cm以实性为主的混合性包块,周边欠规整,无明显包膜,其内可见多个类圆形无回声显示,后方回声增强(图1),提示:脾脏混合性占位(性质待定).CT疑为脾血管瘤.临床诊断:脾淋巴瘤?手术所见:脾下缘前方见一肿块5 cm×5 cm左右,膨出脾表面,确诊为血管瘤后行脾切除术.

  • 超声诊断胸壁残留折断的引流管1例

    作者:蒋苏齐;曹军英;王占江;刘兰庄;陈晋瑞

    患者,男性,46岁.2000年9月份因汽车肇事受伤,就诊于当地镇医院.诊断胸、腹部外伤,脾破裂,左胸三根肋骨骨折及气胸.而行脾切除术,左侧阔胶布固定,右胸腔闭式引流.半月后拔管时疑有断管残留,但经该院的X线胸片、CT等检查均未显示.

  • 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围手术期影响因素:115例单因素分析

    作者:张思泉;潘万能;张清华;张雪峰

    目的 分析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及围手术期影响因素.方法 89例门脉高压患者,男77例,女38例,年龄46.5(12~65)岁.89例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6例行单纯脾切除.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85例(73.9%)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死亡7例(6.09%).有并发症组入院及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A级者分别占52.9%和80.O%,均明显低于无并发症组(76.7%和96.7%,均P<0.05);而肝功能Child-Pugh B、C级者分别占38.8%和8.2%以及18.8%和1.2%,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23.3%和0,以及3.3%和0,均P<0.05).有并发症组术后平均血糖水平为(9.50±2.0)mmol/L,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8.85±2.39)mmol/L,P<0.01],术中平均中心静脉压(CVP)为(10.89±3.42)cmH2O,明显低于无并发症组[(12.18±2.93)cmH2O,P<0.01],术后平均CVP为(12.11±2.87)cmH2O,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11.36±2.88)cmH2O,P<0.01],切脾前及术后门静脉压力分别为[(36.86±7.53)cmH2O和(29.37±4.82)cmH2O,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32.37±5.86)cmH2O和(25.70±5.23)cmH2O,均P<0.01].结论 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肝功能差、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高的患者脾切除术应慎行.控制围手术期血糖及中心静脉压,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 创伤性闭合性脾破裂45例诊治分析

    作者:周海龙

    目的 总结创伤性闭合性脾破裂的诊治经验,提高脾破裂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6年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收治的45例创伤性闭合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患者外伤史、症状和体征等,结合影像学、实验室和腹部穿刺等检查,诊断正确率100%.手术治疗38例,除1例转院后死亡外,余均一期手术成功;非手术治疗7例,均保守治疗成功.结论 诊断创伤性闭合性脾破裂须认真询问病史及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腹部穿刺是提高脾破裂诊断正确率的关键.脾破裂的治疗应遵循抢救生命第一的原则,传统的脾切除术是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 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的Meta分析

    作者:李学强;王运兵;龚建平;王春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PSE)对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维普资讯和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获得PSE对比脾切除术治疗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的随机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截止时间2015年7月25日.使用Cochrane协作网的RevMan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结局指标包括治疗前后血小板、外周血白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患者住院时间.结果 共纳入10项原始研究.Meta分析结果提示:PSE治疗后患者血小板[均数差(MD):-87.68,95%CI(-125.70,-49.65)]、外周血白细胞[MD-4.03,95%CI(-5.74,-2.33)]及血红蛋白水平[MD-0.79,95%CI(-1.48,-0.11)]均较治疗前升高.脾切除术后患者血小板[MD-128.31,95%CI(-162.59,-94.03)]、外周血白细胞[MD-5.22,95% CI(-6.65,-3.80)]及血红蛋白水平[(MD-1.42,95% CI(-2.66,-0.18)]均较术前升高.与脾切除术比较,PSE治疗前与治疗后血小板[MD 54.45,95%CI (37.60,71.30)]、外周血白细胞[MD 1.71,95%CI(-0.01,3.42)]及血红蛋白水平[MD 0.78,95%CI(-0.01,1.56)]的差异更小;且术中出血更少[(MD-71.33,95%CI(-78.13,-64.54)],手术时间[MD-34.08,95%CI(-34.78,-33.38)]和患者住院时间[MD-5.59,95%CI(-7.38,-3.79)]也更短.结论 PSE作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方式可有效用于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的治疗.

  • 选择性脾切除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作者:丁战伟;宋伟庭

    目的 总结脾切除对内科治疗无效或反复复发的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36例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行选择性脾切除术的疗效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儿在转入外科前均在内科接受正规治疗.32例(88.89%)患儿脾切除后效果明显,4例(11.11%)部分显效,全组无重大并发症.结论 选择性脾切除是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 腔镜直线型切割缝合器在开腹脾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杨桥;金红旭;杨洸;刘子牛;姜腾轩;朴光熙;刘超

    目的:对比应用腔镜直线型切割缝合器行开腹脾切除术与传统脾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外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因外伤性脾破裂行开腹脾切除手术5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应用腔镜直线型切割缝合器行脾切除术患者28例作为观察组,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传统脾切除术患者22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出血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区引流量较少,术后再出血、脾热、胰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出血量方面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脾破裂行开腹脾切除术中应用腔镜直线型切割缝合器可快速、安全、有效地离断脾蒂血管,减少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较传统手术方式优势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腹腔镜辅助巨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熊沛;周晓初;叶建宇;尹耀新;彭毅;钟立明;张风涛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腹腔镜辅助巨脾切除术的特点及安全性.方法 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腹腔镜辅助巨脾切除术3例.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221.7±32.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25±53.8)ml,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腹腔镜辅助巨脾切除术操作安全,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和费用节省的优点.

  • rhGH对手术前后24小时尿BUN排出量的影响

    作者:王忠裕;金实;巩鹏;赵作伟

    外科手术使病人因应激而处于蛋白质高分解状态,导致病人负氮平衡,这对病人术后康复极为不利。因此减少蛋白质分解、促进其利用是改善病人预后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观察了手术前后病人24 h尿BUN排出量以及基因重组生长激素(rhGH)对其影响,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本组1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rhGH组,每组6例。常规组男5例,女1例,年龄36~58岁,平均46岁。所患疾病与术式为:门静脉高压症门奇静脉断流术1例、直肠癌根治术1例、胃癌根治术3例、胃大部切除术1例。rhGH组均为男性,年龄36~68岁,平均50岁。所患疾病与术式为:门静脉高压症门奇静脉断流术1例、脾动脉瘤脾切除术1例、胃癌根治术4例。两组病人术前均无营养不良表现,主要营养指标血白蛋白含量、肌酐/身高指数与24 h尿BUN排出量均在正常范围内。 2.术后治疗:所有病人均按本院常规方法进行术前准备与手术。术后当天开始按30 Kcal/kg补充热量,脂肪乳与葡萄糖双能源供热,二者之比为1∶1。复合氨基酸每日输入量为1 000毫升。rhGH组除上述治疗外,术后第一日开始注射rhGH,4 IU/日,共用5日。

  • 脾破裂以血红蛋白变化行脾切除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树范

    目的:脾破裂时以血红蛋白变化确定是否行脾切除术.方法: 对50例脾破裂每4小时测血红蛋白,通过血红蛋白的变化确定是否手术.结果:48小时血红蛋白稳定在10 g/L以上者可行非手术治疗,48小时内低于10 g/L以下且逐渐降低者需行脾切除术.结论: 脾破裂时监测血红蛋白变化是行脾切除术的重要指标.

  •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早期观察与护理

    作者:史瑞峰;朱莲荣;赵荷莲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早期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3月至2006年3月实施脾切除手术2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13例(6%)术后出现P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3例PVT患者中,1例发生肠坏死引起感染性休克死亡,其余均康复出院.所有患者均有白细胞增多和血小板总数升高,PVT发生时间与血小板峰值时间相吻合,彩超及CT检查可提供可靠依据. 结论: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动态监测血小板总数、常规彩色超声检查、早期抗凝祛聚疗法是防治脾切除术后PVT的有效方法.PVT一经确诊,及时抗凝、溶栓治疗,避免血栓蔓延至肠系膜上静脉,引起危机生命的肠坏死等并发症.

  • 外伤性脾切除术并发症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与效果

    作者:贾立群;龚光清;王桂芹

    脾切除术是外伤性脾破裂主要外科治疗方法.如何做好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是提高脾切除术效果的关键之一.我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对外伤性脾切除187例应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744 条记录 3/88 页 « 12345678...878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