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外侧入路腹腔镜脾切除术:附37例报告

    作者:胡三元;陈波;王可新;张光永;张海峰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4年12月至2005年12月我院在开展16例前入路LS的基础上,采用后外侧入路完成37例LS,回顾分析后外侧入路LS的临床资料.结果 除1例因套圈套扎脾蒂失败,遂扩大切口将脾脏提至腹壁按常规手术处理脾蒂外,其余手术均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切除脾脏长径7~18cm,7例病人发现副脾(18.9%).术后切口感染1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30min,平均术中失血量80ml,平均术后住院5.5d.结论 后外侧入路有利于LS操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入路.

  • 射频消融联合脾切除治疗小肝癌伴脾功能亢进53例临床研究

    作者:武晓勇;张燕忠;张彧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联合脾切除术治疗小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100例小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资料.按照术中处理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了脾切除.其中观察组53例,行肝癌射频消融术;对照组47例,行肝癌切除术.比较两组术中、术后状况.结果 观察组热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输血量等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6%,4/53)显著低于对照组(44.7%,2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75.5%、67.9%比97.9%、76.6%、68.1%)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6.2%、57.5%、41.7%比93.5%、58.3%、4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肝癌射频消融联合脾切除术治疗小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不但可达到与手术切除相同的疗效,且可显著减少并发症,术后恢复快,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147例外伤性脾破裂治疗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边佺;丁卜;顾俊平;刘胜利;赵永捷;王枫;王西墨

    目的 了解市级医院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现状.方法 回顾2家三级医院147例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资料,用logistic分析,研究16项影响因素与治疗方法的关系.结果 患者的受伤原因、入院脉搏、腹腔穿刺情况、CT分级与治疗决策有关.脾切除术89例,占总例数的60.54%,占手术例数的89.90%.CT分级1、2级脾破裂的50.85%行脾切除,占l、2级手术例数的85.71%.3级及以上脾切除率100%.保脾手术共7例,均为CT 1、2级;脾修补术1例.结论 该组资料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仍以脾切除术为主.为此,有必要在更大范围的二级以上医院进行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状况调查,应用更为可靠的手术技术实现CT 1、2级脾破裂的脾脏保留.

  • 腹腔镜脾切除术十年经验总结

    作者:王跃东;叶再元;竺杨文;谢志杰;张威;刘原兴;刘金明;赵挺

    目的 总结10年来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临床经验,探讨L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从1996年4月至2006年3月连续进行了135例LS,119例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脾功能亢进,16例为其他脾疾病,其中48例为巨脾.结果 135例LS中因出血转行开腹脾切除术3例(2.2%),1例术后5 h需作小切口开腹止血,3例术后8~18 h需再次腹腔镜探查和清除脾窝积血.平均手术时间2.3 h,平均失血160 ml,平均术后住院6.5 d.结论 LS安全、有效、切实可行,适用于有脾切除指征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或其他脾疾病.

  • 手助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临床应用:附14例报告

    作者:许军;刘昶;王东;关英辉;赵金朋

    目的 探讨手助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共进行14例手助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果 14例在手助腹腔镜下进行,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2~3.5h,平均2.6h.术中失血量120~350ml,平均(220±63)ml.无膈下感染、近期再出血和肝功衰竭发生.结论 手助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安全、操作方便,止血确切,可有效降低手术对机体的打击和肝功能损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合并脾功能亢进肝癌患者的外科治疗

    作者:冯燮林;彭俊平;胡勇;刘爱祥;张辉;田浪

    目的 探讨肝癌切除合并脾脏切除对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1月我科收治的35例合并脾功能亢进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切脾组12例,未切脾组23例.分析手术前后肝功能以及血小板、白细胞变化情况.结果 35例均成功切除肿瘤.切脾组12例患者术后脾功能亢进消失.术后1周,切脾组患者白细胞由术前的(3.2±1.7)×109/L上升到(8.5±5.3)×109/L,血小板计数由(52.6±23.7)×109/L上升到(245.3士94.6)×109/L(P<0.01).未切脾组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变化不大.切脾组肝脏功能恢复较快,术后1周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切脾组患者均接受了较为系统的术后化疗.术后随访2年,切脾组7例生存(58.3%);未切脾组10例生存(43.5%).切脾组与未切脾组患者总的无瘤生存期分别为(16.4±4.3)个月和(14.3士5.2)个月(P<0.005).结论 肝癌切除合并脾脏切除是治疗合并脾功能亢进肝癌患者的有效方法.

  • 腹腔镜脾切除术100例

    作者:王跃东;叶再元;竺扬文;李保军;赵挺;刘金民

    目的 总结8年多来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临床经验,探讨L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从1996年4月至2004年11月连续进行了100例LS,94例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脾功能亢进,6例为其它脾疾病,其中34例为巨脾.结果 100例LS全部完成,1例术后5 h需作小切口开腹止血,2例术后需再次腹腔镜探查和清除脾窝积血.平均手术时间2.3 h,平均失血160ml.平均术后住院6 d.结论 LS安全、有效、切实可行,适用于有脾切除指征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或其它脾疾病.

  • 原发性脾脏肿瘤43例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章琏;方国恩;毕建威

    目的 总结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的43例原发性脾脏肿瘤的l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B超检出率为95.3%(41/43),CT检出率为96.6%(28/29).43例原发性脾脏肿瘤中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15例,随访2个月至15年(中位6.8年),良性肿瘤5年生存率100%,恶性肿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53.3%和26.7%.结论 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是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早期诊断、根治性手术和综合治疗是改善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预后的关键.

  • 腹腔镜脾切除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脾亢患者术后门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作者:柏斗胜;蒋国庆;陈平;金圣杰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治疗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患者术后并发门脉血栓( PVS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收治的62例施行腹腔镜脾切除治疗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第七天有无PVST,将患者分为非PVST组( n=36)和PVST组( n=26),分析两组患者的15种围手术期变量。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PVST组患者的年龄和门脉主干内径均高于非PVST组,而门脉主干血流速度则低于非PVS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此三个变量由小到大分组后,与术后PVST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大的值分别为年龄>50岁、门脉主干内径>13 mm和门脉主干血流速度>18 cm/s。以它们为自变量,以术后PVST 为因变量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和门脉主干内径>13 mm是术后发生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门脉主干血流速度>18 cm/s则为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年龄>50岁和门脉主干内径>13 mm是腹腔镜脾切除术后发生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门脉主干血流速度>18 cm/s是独立保护因素。

  • 腹腔镜脾切除、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

    作者:王峰勇;孙元水;徐继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腹腔镜脾切除、门奇断流术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和远期疗效,并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58例腹腔镜脾切除、门奇断流术手术时间(2.6±0.6)h、术中出血量(149.5±32.7) ml、肛门排气时间(3.5±1.3)d、住院时间(5.1±1.2)d.分析显示脾体积≥1.5L的患者中转开腹率明显提高[36.0%(5/14);P<0.05].术后1、2、3、4年上消化道出血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0、5.2%、10.0%、15.8%.结论 腹腔镜脾切除、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患者脾脏体积≥1.5L时是否适宜腹腔镜手术有待进一探讨.

  • 脾切除术在成人不明原因发热伴明显脾肿大诊治中的意义

    作者:刘跃武;李小毅;高维生

    目的分析总结脾切除术在成人不明原因发热伴明显脾脏肿大病人诊治中的意义及其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统计分析1993-2004年我院22例成人不明原因发热伴明显脾肿大并接受脾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热的时间、脾脏大小、肝脾功能、术后肝脾病理结果、血小板变化、术后发热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等.结果术后有7例病人不再发热(31.8%),体温逐渐降至正常.3例病人住院期间死亡,其中,2例死亡原因与手术有关,故手术相关的死亡率为9.0%(2/22).另外1例脾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病人在术后2个月死于化疗引起的感染.22例术后病理分别是:5例脾单纯性的淤血肿大、5例脾非何杰金氏淋巴瘤、3例脾中性粒细胞白血病、5例不明原因的脾髓外造血、2例脾嗜血细胞综合征、1例脾结节病和1例脾嗜酸细胞浸润.22例术后血小板计数都显著上升(124.7±81.4)×109/L vs(332.5±152.6)×109/L(P=0.0024,ANOVA).结论对于长期发热和脾脏肿大病人,脾切除有积极意义:一定程度上可以明确诊断、纠正脾亢,同时,切除脾脏本身也是去除了一个巨大的病灶,还可以解除巨脾对腹腔的压力.但要重视这类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 脾切除加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防治

    作者:张秋学;张执全;刘汝海;王铁功;杨冬山;张磊

    目的 探讨门脉高压症脾亢患者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genesis,PVT)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总结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1994年8月至2013年5月178例脾切除+断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2例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为预防组,76例未用抗凝药为对照组.通过B超或强化CT检查,发现PVT 33例,分别采取尿激酶全身静脉溶栓、肝动脉插管溶栓、肠切除+ Fogarty导管静脉残端取栓等治疗.结果 总血栓发生率为18.5%(33/178),抗凝组为8.8%(9/102),其中Ⅰ、Ⅱ级血栓7例,Ⅲ、Ⅳ血栓各1例,无肠坏死病例.对照组血栓发生率为31.6%(24/76),其中Ⅰ、Ⅱ级血栓7例,Ⅲ、Ⅳ级血栓17例,发生肠坏死5例,两组间血栓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932,P=0.000).预防组经溶栓治疗后血栓完全溶解7例,血栓分级降低2例.对照组经溶栓治疗后血栓完全溶解6例,血栓降级11例,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TIPS)溶栓和取栓治愈1例,因消化道大出血死亡1例.发生肠坏死5例,其中死亡4例,1例因全部小肠和部分结肠坏死,仅做探查后关腹自动出院.结论 脾切除断流术后PVT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早期抗凝可明显降低其发生率,早发现、早治疗可避免由此引发的严重危害.

  • 脾切除断流术前输注血小板的疗效评价

    作者:袁亚君;丁佑铭;汪斌;袁吉林;王兵

    目的 探讨脾切除断流术前输注血小板对预防术中、术后出血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方法 选取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23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根据术前血小板计数值分为A、B、C三层,即:术前血小板计数值分别为<30×109/L、30~50×109/L、>50×109/L;每层再随机分为术前输血小板组(T组)和术前未输血小板组(NT组).分别比较T组和NT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d引流总量、术后出血发生率;并对T组与NT组的一般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A层中T组与NT组比较,术中出血量减少(P<0.05),术后2d引流量减少(P<0.05),术后发生出血率降低(P<0.05).B层和C层中T组与NT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后2d引流量及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血小板计数小于30×109/L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前输注血小板止血效果明显,脾切除断流术前应常规输注血小板.对于血小板计数值为30~50×109/L之间和50×109/L以上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前输注血小板并无明显效果,不主张常规术前输注血小板.

  • 改良腹腔镜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在门脉高压症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蒋国庆;陈平;钱建军;姚捷;陶永忠;王小东;金圣杰;柏斗胜

    目的 探讨改良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老年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接受改良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为腹腔镜组(20例),施行开腹的为开腹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的情况.结果 除了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外(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的疼痛指数、术后进食欲望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均显著低于开腹组.同时,腹腔镜组的术后发热天数和人数、术后第1天和第7天的白细胞计数、术后第3天和第7天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及术后第7天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均显著低于开腹组.结论 改良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流断术治疗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老年患者是安全可行且疗效确切的,其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开腹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 脾动脉栓塞后脾亢复发再行脾切除术12例报告

    作者:姚惠明;陆松春

    目的 探讨脾动脉栓塞术的效果以及脾动脉栓塞术后脾切除的手术方法及经验.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51例脾动脉栓塞术后12例脾亢复发再行脾切除进行回顾总结.结果 12例脾切除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90~240 min,平均输血810ml,1例术后胰漏,引流4周后治愈,1例术后14个月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行肠腔分流.结论 脾动脉栓塞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栓塞术后再行脾切除术难度大.

  • 早期抗凝、祛聚预防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汤照峰;邓美海;凌云彪;邓鹏;许瑞云

    目的 研究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脾切除术后早期接受抗血栓治疗对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3-2005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欲接受脾切除术的病人59例随机分为2组:早期使用抗凝、祛聚药物预防组与同期常规用药组为对照进行对比研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52例完成随访6个月以上,随访率88.1%,其中预防组29例,对照组23例.术后对照组10 d内发生门静脉血栓1例,1个月内4例,1月后3例,合计8例(34.8%),1例为复发性血栓.预防组10 d内无一例发生门静脉血栓,1个月内2例,1个月后1例,合计3例(10.3%),两组病例门静脉血栓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X2=4.59,P<0.05),3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脾切除术后早期接受抗凝、祛聚治疗能降低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 脾切除对肝缺血再灌注致多脏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作者:孟凡强;王文跃;孙学英;孙备;乔海泉;姜洪池

    目的 研究脾切除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HIR)致多脏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阻断和恢复大鼠肝动脉和门静脉血供,制作全肝缺血30 min再灌注180 min模型.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脾切除加再灌注组(SPLN+HIR组)和再灌注组(HIR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检测肝功状况,血清肌酐(CREA)水平检测肾功状况,苏小素-伊红染色(HE)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干湿比(W/D)比较水肿程度,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测定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水平,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caspase-3表达情况.结果 肝缺血再灌注造成肝、肾、肺和小肠的严重损伤,表现为AST、ALT、CREA、W/D明显升高,凋亡细胞大量出现,病理形态学改变严重,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脾切除可以显著减轻卜述改变,血清TNF-α水平降低,凋亡蛋白casepase-3表达减弱.结论 脾切除可以通过降低全身炎症反应、抗组织细胞凋亡,减轻肝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多个脏器损伤.

  • 肝炎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和预防

    作者:潘卫东;许瑞云

    目的 析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形成血栓的相关因素,寻找预防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形成血栓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3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单纯脾切除、脾切除加EVL或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的病人132人,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以及术后血小板的数量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将其中符合要求的112人分为三组,A组56人:术后未用抗凝、祛凝药;B组33人:术后在血小板>300×109/L时用抗凝、祛凝药;C组23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祛凝药.比较三组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Logistic单因素分析提示门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与门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脾脏的厚度、血清总胆红素以及术后血小板的数量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门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和是否行抗凝祛凝治疗有关;A组、B组和C组门静脉系统发生血栓的人数分别为19人、9人和1人,发生率分别为33.9%、27.3%和4.3%,门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A组和B组的差异无显著性(χ2=0.427,P=0.514),A组和C组的差异有显著性(χ2=7.545.082,P=0.006),B组和C组的差异有显著性(χ2=4.856,P=0.028).结论 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与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和是否行抗凝祛凝治疗有关;早期、全身应用抗凝、祛凝药能有效的预防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

  • 前列地尔预防脾切除和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历史对照研究

    作者:倪晓凌;顾大镛;胡国华

    目的 探讨应用前列地尔预防脾切除和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以本院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术后预防性应用前列地尔的113例脾切除+联合断流术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时回顾2009年5月以前术后预防性应用传统药物的连续112例脾切除+联合断流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术后腹腔引流量、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以及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和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没有增加,腹腔引流量明显减少,血小板计数升高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相似,术后第3、7天肝功能损害程度也明显减轻.近期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显示,治疗组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血栓的严重程度也减轻.结论 前列地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药物,可以为脾切除+断流术后全身抗凝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 基于术中自由门静脉压测定的脾切除加选择性断流术的临床分析

    作者:曹技磊;卢实春;曾道炳;赖威;林栋栋;武聚山;郭庆良;王孟龙;李宁

    目的 分析门静脉测压指导下脾切除加选择性断流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3年9月于我科因门静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3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门静脉测压指导下选择性断流组(n=71)和经典断流组(n =233).比较两组术后再出血率、各级门静脉血栓形成率以及胃排空延迟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全组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全组患者脾切除断流术后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92%、85%、77%,肝脏中位生存期为93个月.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明显改善(6.41 ±1.26比6.21 ±1.04;P<0.05).门脉压指导下选择性断流组与经典断流组相比再出血率(5.6%比24.1%)、Yeld分级中Ⅰ/Ⅱ级门静脉血栓形成率(19.7%比33.9%)、胃排空延迟发生率(0比5.6%)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级门静脉血栓形成率(2.8%比3.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切脾术后自由门静脉压(FPP)均降明显降低(P<0.05),但选择性断流组降压幅度更大[(10.06±4.34) cmH2O(1 cmH2O=0.098 kPa)比(8.26±4.82) cmH2O,P<0.01].选择性断流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经典断流组(P<0.01).结论 脾切除加断流术对于门静脉高压患者具有明确的降低FPP、改善肝功能的作用.门静脉测压指导下的选择性断流具有更理想的手术安全性及临床预后.

1744 条记录 7/88 页 « 12...45678910...878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