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指Ⅰ~Ⅲ度缺损的全形再造

    作者:王增涛;孙文海;仇申强;朱磊;刘志波;官士兵;胡勇

    目的 介绍手指Ⅰ至Ⅲ度缺损全形再造的方法。 方法 从199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对手指Ⅰ度和Ⅱ度缺损,根据受区需要设计切取(足母)趾腓侧部分趾甲、趾甲下趾骨的腓背侧部分以及皮肤,形成趾甲、骨、皮肤复合组织瓣。皮瓣卷成圆筒状包裹趾骨形成新的手指远段,像断指再植一样,将再造的手指远段移植到手指残端形成新的手指。对于手指Ⅲ度缺损,皮肤仍根据残指需要的大小在(足母)趾上设计,但趾骨因只能在(足母)长伸肌腱止点以远切取,且只切取腓背侧部分,长度有限,有些病例不能达到原缺损的长度时,则取适当大小形状的髂骨与取下的趾骨串在一起,移植到手指残端再造出新的手指。部分手指Ⅲ度缺损病例,同时切取第2足趾趾间关节移植再造手指远侧指间关节。第2足趾骨缺损用髂骨充填以保持第2趾的外形。(足母)趾创面采用局部皮瓣移位修复或游离皮瓣移植修复。 结果 Ⅰ度缺损118例126指,Ⅱ度缺损187例201指,Ⅲ度缺损90例111指全部成活,外形接近正常手指。其中150指进行了1~5年的随访,手指总活动度全部达到180°以上。趾间关节移植再造远指间关节的病例术后再造手指远指间关节活动度为15°~40°。供区(足母)趾术后长度与周径接近正常,虽然趾甲大部分缺失,但供足行走功能全部正常。 结论 (足母)趾腓背侧复合组织瓣移植或(足母)趾腓背侧复合组织瓣加髂骨串联移植再造手指Ⅰ至Ⅲ度缺损,再造手指功能外形俱佳,供区皮瓣修复后(足母)趾形状与功能所受影响小。

  • 股骨干骨不连的显微外科修复

    作者:陈振光

    股骨干骨不连是骨科常见疾患,为长管骨三大好发骨不连之一,缘于局部血供受损、骨端内固定失当或创伤感染等.视病因之不同,疗法亦当各异,但植骨术却是常用措施之一,尤当修复缺损性骨不连者更列为首选.传统植骨疗效欠佳,采用带血管的骨移植手术本身创伤大,难度高,且有失败之虞.我们曾创用带骨膜蒂的股骨干前外侧面骨膜瓣移位术,可供修复股骨干任何部位骨不连,所不足者,该骨膜瓣移位范围有限,而又不便携带松质骨以充填缺损区[1-2].鉴于临床不同需求,本文介绍4种带血管蒂骨、骨膜瓣移位术,为修复股骨干不同部位骨不连提供有效术式,具有方法简便、手术创伤小等优点[3-8].现将该系列组织瓣的解剖与临床概述如下.

  • 多种组织瓣在口颊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宋明;陈福进;郭朱明;张诠;杨安奎

    背景与目的:合理采用组织瓣进行口颊缺损重建,可以扩大口颊癌手术指征,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本研究目的是探讨组织瓣重建口颊缺损的指征,不同组织瓣的选择以及重建的手术技巧.方法:2005年9月至2007年8月间共行26例组织瓣重建口颊缺损手术,其中单纯口颊粘膜切除8例:口颊大型缺损18例,其中包括口颊面部皮肤洞穿切除11例,口颊、皮肤以及口角全缺损切除7例.26例患者中有7例行腮腺导管切除.胸大肌肌皮瓣转移蕈建5例,游离前臂桡侧皮瓣重建11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6例,胸锁乳突肌肌皮瓣4例.8例患者行术后放疗,剂量为66~70 Gy.结果:围术期无死亡病例,1例皮瓣坏死,为游离前臂皮瓣重建病例;1例皮瓣部分坏死,为胸大肌肌皮瓣重建病例.皮瓣成功率为96.2%(25/26).1例伤口积液,为涎腺瘘.所有患者均随访1~3年,7例复发患者中4例为原发灶复发,3例为颈部淋巴结复发.随访期间2例患者死亡,均为原发灶局部复发者.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和游离前臂皮瓣是重建口颊大型缺损的良好皮瓣,是大于4 cm的口颊缺损的首选;胸大肌肌皮瓣可作为口颊大型缺损重建的备用皮瓣;小于4 cm的口颊缺损可选用胸锁乳突肌肌皮瓣.

  • 颈横动脉为蒂的带蒂组织瓣在头颈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张大明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对颈横动脉及周围解剖研究的不断深入,颈横动脉为蒂的带蒂组织瓣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手术方法和技巧的不断改进,以颈横动脉为蒂的带蒂组织瓣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笔者对目前国内外颈横动脉解剖学研究新进展和以颈横动脉为蒂的带蒂组织瓣修复头颈肿瘤术后软硬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 肌(筋膜)瓣或筋膜瓣修复口腔粘膜缺损的愈合过程

    作者:李家锋;邢树忠

    临床上应用带有皮肤的组织瓣修复口腔粘膜缺损虽然获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口腔修复组织常显得过于臃肿,皮肤上能生长毛发,带有色素,不能分泌粘液,质地和色泽与正常粘膜不同,另外可造成供区皮肤缺损而影响美观等缺点[1].Bradley[2](1981)用颞肌筋膜瓣修复口腔粘膜缺损获得成功之后,各种裸瓣如肌瓣、肌筋膜瓣和筋膜相继应用于修复口腔缺损,裸露于口腔内的组织瓣经过一连续愈合过程,终口腔粘膜上皮化,临床观察表明,质地和颜色与口腔正常粘膜无明显差别[3],为口腔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的选择.

  • 口腔颌面部缺损各类组织瓣修复后的护理

    作者:周玉竹;廖贵清;张志光;何一青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各类修复方法,总结各类组织瓣转移术后的护理经验,摸索提高组织瓣成活率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复习病例 ,总结分析52例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修复病例,分别按缺损类型,组织瓣类型进行分组,观察其创口愈合情况和组织瓣成活情况.结果口腔颌面部缺损给病人带来形态、生理功能和精神的影响,各类组织瓣的修复有利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修复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术前术后护理.结论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有利于提高各类组织瓣的成活率.

  • 三种不同监测方法在组织瓣移植术后的应用与评价

    作者:温桂芬;孙戎;黄敏;高永玲;唐琼;庄永青

    目的 评价三种不同监测方法在组织瓣移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4例移植组织瓣术后随机分两组采用三种监测方法监测.A组监测方法:①临床常规观察指标,包括皮肤颜色、肿胀程度、毛细血管反应一等;②测量组织瓣皮温.B组组织瓣移植术后采用经皮氧分压持续监测的方法.结果 A组组织瓣部分成活及坏死11例,组织瓣存活率成功率71%.B组组织瓣部分成活及坏死2例,组织瓣存活率达94%.结论 组织瓣移植手术技术要求高,风险大,如采用有效的监测方法监测,及早发现血管危象,并进行相应处理,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关键词: 监测 组织瓣 移植 评价
  • 游离组织瓣移植与外固定器联合应用修复肢体组织缺损

    作者:庄永青;熊洪涛;傅小宽;杜冬;童静

    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瓣移植联合应用外固定器固定骨、关节用于修复肢体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上肢和下肢由于创伤造成骨、关节合并软组织、皮肤缺损等病例共28例,应用游离组织瓣移植,包括骨皮瓣、肌皮瓣、皮瓣移植,同时采用A-O管状外固定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微型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及单侧踝关节外固定器行骨关节外固定,加速骨质愈合,促进组织瓣存活.结果 28例患者肢体骨关节缺损愈合良好,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术后上肢10~16周、下肢6~8个月拆除外固定器,肢体功能恢复满意,无畸形及骨不连接.结论应用组织瓣移植同时以外固定器固定骨关节对肢体组织的复合性缺损进行修复和重建,具有骨关节固定简单可靠,肢体及移植组织损伤小,便于观察血运,肢体功能得以早期训练以及护理便利等优点.

  • 组织瓣移植修复手及前臂组织缺损

    作者:庄永青

    目的 报道应用组织瓣移植修复手及前臂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 采用组织瓣移植修复手及前臂组织缺损共295例。包括游离组织瓣(13种类型)187例,带血管蒂岛状组织瓣(7种类型) 96例,皮神经营养蒂皮瓣 12例。在部分组织瓣移植时采用了组织瓣组合移植、人工血管复合皮瓣移植及联合应用外固定器等特殊方式。结果 有9例失败,286例组织瓣成活,成活率为 96.9%。手及前臂组织缺损修复效果满意,经 0.5~5年随访,拇手指再造功能良好,皮瓣成活质量满意,骨关节缺损得以重建,感觉恢复达S3~S4级。结论 组织瓣移植修复手及前臂组织缺损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手段,但存在一定失败率,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可达到预期目的。

  • 邻指背侧皮下组织瓣翻转修复指背软组织缺损

    作者:王彦辉;曹昱;张椿晖;曲铁兵

    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致使深部的肌腱、骨组织外露,在临床工作中较常见,处理比较困难,以往的交臂皮瓣、胸腹壁皮瓣(带蒂)的修复,一来护理不便,二来术后的手指外观较差.我院自1996年10月~1999年6月采用相邻健指背侧皮下组织瓣翻转修复的方法,治疗了21例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 游离翻转静脉筋膜瓣在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作者:周健辉;李秀文;冷树立;邱日升;王夫平

    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及断指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1-2],以往很多被视为无再植适应证的离断伤,通过高质量的小血管吻合,各种游离皮瓣技术的改进应用,复杂类型的断指也能行再植处理。对于皮肤缺损的断指[3-5]合并软组织挫伤严重、热压伤、多指同时离断伤、失血性休克等特殊患者来讲,手术难度及风险很高。探讨简单、有效、创伤又小的组织瓣来作为高难度断指的手术的过渡是非常有必要的。自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我科尝试应用游离翻转静脉筋膜瓣[6]作为临时过渡,为伤情严重的特殊类型断指再植提供新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肺组织瓣内衬壳聚糖管用于修补食管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刚;石文君

    目的:探讨肺组织瓣内衬壳聚糖管修补食管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取15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两组,实验组10只,行自体肺组织瓣修补中段食管部分缺损(内衬壳聚糖管支架);对照组5只,无内衬支架.术后第2、4、8周时.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缺损修补处肺组织瓣情况,术后10周对存活兔钡餐透视观察食管通畅情况.结果:10只实验动物存活超过2周以上,肺组织瓣与食管缺损处牢固愈合,肺组织瓣表面有鳞状上皮化生.术后10周,食管钡餐检查见实验组食管钡剂通过顺利,无明显狭窄及反流,蠕动尚可,对照组轻度狭窄,无明显梗阻及反流.结论:肺组织瓣修补食管缺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壳聚糖管可以作为内衬支架防止狭窄.

  • 胸大肌肌皮瓣修复颊部缺损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护理

    作者:黄敏玲

    近年来,胸大肌肌皮瓣在头颈重建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移植术后约有6%~20%的患者会出现组织瓣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1].我科应用胸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颊部粘膜癌切除术后组织缺损1例,术后第1天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经处理后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颌颈部瘢痕简易整复并颏部成形术13例

    作者:黎冻

    我科1997~2001年共收治了13例颌颈部片状瘢痕并伴有小颏畸形的患者,采用颌颈部广泛剥离,皮瓣向上推进,皮瓣内面缝合固定在颌骨缘骨膜上,同时在唇颏部之间形成一倒梯形皮下组织瓣向下翻转,进行颏部成形,手术一次完成,术后戴连颈颌托弹力套3个月至半年,防止皮瓣回缩.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先天性单侧唇裂功能性整复25例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谢感东;梁栋;欧阳忠;吕庆芬;杨守君

    传统的先天性唇裂的修复方法很多,但无外乎是经组织瓣的全层切开及转移后,分层缝合,并对上唇诸结构进行整复,以达到正常的外形.常用的有"旋转推进法"和"三角瓣法"等[1,6].这类手术方法的缺陷是术后唇部运动时会出现畸形.而"功能性唇裂整复术"即应用口轮匝肌重建术进行唇裂整复的方法,被认为是较理想的[2].笔者自1990年2月以来,采用功能性整复术结合"旋转推进法"定点,共整复先天性单侧唇裂25例,并对术后4~10年的病人进行了追踪观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电烧伤创面清创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秀贤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早期清创、切除坏死组织,根据不同部位创面要求选用血管丰富的组织瓣如皮瓣、肌皮瓣移植覆盖电损伤后创面,已成为比较常用的创面修复方法(1,2).但由于机体各组织电阻不同,电烧伤后血管、神经、肌肉、皮肤、骨髂等组织毁损程度和平面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肌肉坏死呈"夹心样",多是采用肉眼观察判断组织的"死""活",决定清创层次和平面,导致清创不易彻底,多次清创才能行创面覆盖.

  • 游离组织瓣联合游离植皮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修复肢体严重创伤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46例

    作者:张喜海;卓乃强;鲁晓波

    目的:探析游离植皮VSD技术联合游离组织瓣修复对严重创伤后患者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46例严重创伤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行游离植皮VSD技术联合游离组织瓣修复治疗者为治疗组,并抽取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46例严重创伤后大面积组织缺损行单纯游离组织瓣修复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愈合时间和患肢功能恢复等。结果治疗组游离组织瓣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7% vs.82.6%,P<0.05),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3.4±2.7)vs.(38.4±5.6d,P<0.05],患肢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7% vs.78.3%,P<0.05)。结论游离植皮VSD技术联合游离组织瓣修复对严重创伤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 根治隆乳后难愈性瘘道的新方法研究

    作者:朱晓浩;马昕;谈希;陈卓;王珍祥

    目的 探讨根治隆乳后难愈性瘘道的新方法,以期提高愈合有效率.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武汉市诠美医学美容门诊收治的注射隆乳术后胸腹壁内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AAG)混合物移位,造成胸腹壁广泛瘘道的患者178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9例.观察组在清除瘘道后,进一步采用肌膜组织瓣的新设计治疗乳房内瘘道;对照组采取单纯清洗刮去残腔.观察术后创伤愈合面积比例及有效性.结果 PAAG在胸腹壁间隙广泛分布,形成乳腺下、腋窝、胸腹壁瘘道连通.2周时,观察组患者胸腹壁病变面积缩小80%,与对照组病变面积缩小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周时,观察组胸腹壁病变面积缩小95%,而对照组为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房内PAAG混合物移位所形成的胸腹壁连通的慢性瘘道是造成胸腹壁内流动性包块与巨大空腔的主要原因,局部肌膜组织瓣可明显促进胸腹壁瘘道愈合.

  • 颊癌根治胸大肌游离皮瓣颊修复重建术的护理

    作者:李开芬;董文菊

    胸大肌皮瓣颊修复重建颊癌根治术,是融合显微外科技术及整形外科技术特点的综合性手术.胸大肌游离皮瓣颊修复术是将供皮区组织瓣的动、静脉与受区的动、静脉相吻合,使组织瓣存活,达到恢复缺损部位形态、功能的目的.通过对7例胸大肌游离皮瓣颊修复重建颊癌根治术后的患者应用护理程序进行正确的术前评估,有效的心理指导,术前积极准备及术后密切观察,制定详细护理计划,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有效地促进了患者的康复.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乳腺癌保乳术中利用组织瓣修复腺体残腔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徐秀丽;廖建伟;赵辉;董芳

    目的 探讨乳腺癌保乳术中利用组织瓣修复腺体残腔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乳腺癌保乳术的12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保乳术中利用组织瓣修复腺体残腔者60例(观察组),未行组织瓣修复腺体残腔者60例(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乳房美容效果、患者满意度及复发转移情况.结果①术后并发症:对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观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09,P=0.648).②术后乳房美容效果:对照组优23例,良16例,一般12例,差9例;观察组优51例,良5例,一般3例,差1例.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乳房美容效果优于对照组(Z=-5.234,P<0.001).③主观满意度:对照组十分满意28例,满意18例,一般12例,不满意2例;观察组十分满意40例,满意18例,一般2例.观察组患者的主观满意度优于对照组(Z=-4.381,P<0.001).④随访:随访期间2组均无局部复发及死亡病例,但对照组发生转移2例,观察组发生转移1例,2组患者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42,P=0.559).结论 乳腺癌保乳术中采用周围组织瓣修复残腔,相比于未行组织瓣修复的传统保乳手术,不增加术后手术并发症及复发转移,且术后乳房外形美容效果好,患者主观满意度高.

311 条记录 12/16 页 « 12...891011121314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