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驻马店市儿童麻疹抗体水平分析

    作者:宋鲁平

    目的了解驻马店市儿童麻疹抗体水平.方法选择本市2~15岁儿童,分为3个年龄组,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G抗体.结果共调查333人,抗体阳性率为91.3%,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762.不同性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保护率差异无显著性,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保护率差异有显著性,城市人群的抗体阳性率和抗体保护率均明显高于农村人群,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做好基础免疫的同时,应加强7岁年龄组儿童麻疹的加强免疫.

  • 孕妇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及婴儿麻疹疫苗效果观察研究

    作者:周海;赵婉莹;罗小铭;吕海英;高赛珍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卫生部规定儿童免疫程序,婴儿满8个月进行麻疹基础免疫,根据是婴儿在8个月前能受到母体胎传特异性抗体的保护.

  • 1987-2014年北京市百白破疫苗基础免疫血清学监测结果波动的影响因素

    作者:李晓梅;陈萌;张铁刚;董梅;苗良;王凌云;刘维祥;杨洁;孙美平;陈丽娟;黄芳;卢莉

    目的 分析北京市百白破疫苗基础血清学监测结果波动的影响因素,以便更好的解读监测数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对1987-2014年北京市白破疫苗基础免疫后抗体水平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87年北京市开始监测百白破疫苗基础免疫后抗体水平,其中白喉和破伤风抗体阳性率都在97%以上,但抗体浓度波动较大;百日咳抗体除个别年份外,阳性率在80%以上,且抗体浓度波动较大.疫苗和检测方法的变化会引起抗体水平波动.结论 使用疫苗的改变和检测血清标本的试剂、方法、阳性标准、极值的处理,都能影响百白破疫苗基础免疫后的血清学监测结果,因此在使用历史监测数据时需考虑以上影响因素.

  • 伊春市正常人群百日咳抗体水平监测

    作者:

    为了解伊春市健康人群的免疫水平,黑龙江省伊春市卫生防疫站对本市504名健康人群进行了百日咳抗体水平监测。 从检测结果看,2~4岁组达到保护水平的仅占34.59%,GMT为1∶91.84,这一组为刚完成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的年龄组,其结果说明百日咳菌在百白破三连混合制剂中的免疫效果是较差的。6~8岁和12~14岁组的保护水平分别为23.60%和18.10%,GMT为1∶77.89和1∶72.16,说明随着年龄增长,保护率和抗体水平是下降趋势,成年人达到的保护水平仅为7.79%,GMT为1∶48.31,保护率和GMT在监测人群中低。 目前国内外公认凝集效价1∶320为保护水平的临界,从此次监测的结果看,全部完成基础和加强免疫的幼儿组达到此临界水平和仅占34.59%,伊春市1990、1991两年只发病13例,其中12例是接种过百白破三连疫苗者。由此可见百日咳凝集效价以1∶320作为临界保护水平是否定的太多值得商讨。且以我省近几年百日咳抗体水平监测看,人群抗体水平达到1∶320的人数呈下降趋势。而百日咳发病率也呈下降趋势,这也说明1∶320的临界保护水平是一个值得商确的临界值。(唐云龙张树芹)

  • 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中家长知情权的重要性

    作者:王莉;王艳

    儿童预防接种是对婴幼儿进行基础免疫和适时的强化免疫,以达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目的,它关系到孩子的健康和千家万户的幸福.但是,预防接种所用的疫苗,对于机体都是外源性的异体抗原,接种后可引起机体疼痛、发热、皮疹、过敏性休克等局部或全身反应.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就可能引起医疗纠纷.

  • 南漳县学龄前儿童基础免疫状况调查分析

    作者:王茂荣

    目的 针对南漳县学龄前儿童基础免疫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随机选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南漳县学龄前儿童1 000名,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3岁以下组和3岁以上组,对该研究中的1 000名学龄前儿童的基础免疫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该研究中3岁以下学龄前儿童的基础免疫中卡介苗99.8%,乙肝疫苗1剂次97.6%,2剂次97.2%,3剂次92.6%,百白破疫苗1剂次96.2%,2剂次95.4%,3剂次93.6%,4剂次83.4%,含麻类疫苗1剂次98.2%,2剂次86.8%,A群流脑疫苗1剂次95.6%,2剂次91.0%,乙脑疫苗1剂次89.8%,2剂次70.4%,流脑A+C疫苗1剂次75.0%,2剂次55.2%,白破二联疫苗61.2%,甲肝疫苗74.0%,脊髓灰质炎疫苗1剂次96.6%,2剂次95.6%,3剂次94.4%,4剂次80.6%.3岁以上组学龄前儿童的基础免疫中卡介苗95.0%,乙肝疫苗1剂次91.0%,2剂次90.6%,3剂次89.6%,百白破疫苗1剂次91.2%,2剂次91.0%,3剂次90.4%,4剂次78.4%,含麻类疫苗1剂次94.2%,2剂次81.4%,A群流脑疫苗1剂次95.0%,2剂次90.8%,乙脑疫苗1剂次83.6%,2剂次64.4%,流脑A+C疫苗1剂次70.0%,2剂次50.2%,白破二联疫苗57.2%,甲肝疫苗68.2,脊髓灰质炎疫苗1剂次90.6%,2剂次90.0%,3剂次89.4%,4剂次75.6%.两组学龄前儿童的基础免疫中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含麻类疫苗(麻风,麻腮风),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甲肝疫苗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南漳县的学龄前儿童中3岁以上儿童的基础免疫合格率较低,应得到政府和教育卫生部门领导的重视,加强学龄前儿童的疫苗补种工作.

  • 韶关市2006年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评价

    作者:吴晓惠;陈玉明

    接种率的报告是免疫规划管理的基本工作,能反映接种率的动态变化,及时观察免疫接种目标完成情况[1,2].为了解韶关市常规报告接种率的可信程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现对全市各县(市、区)2006年的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评价如下……

  • 呼伦贝尔市2001-2003年麻疹疑似病例M抗体测定结果分析

    作者:王京芝;雷彩云;张海红

    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13个旗(市)2001-2003 年送检的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对部分病例测定风疹IgM抗体.血清标本由呼伦贝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中心实验室用ELISA法测定麻疹IgM和风疹IgM抗体.共检测麻疹IgM抗体325例,阳性165例,阳性率50.77%;检测风疹IgM抗体244例,风疹IgM抗体阳性率67.21%.对其中84例血清标本同时检测麻疹IgM抗体和风疹IgM抗体,结果显示,麻疹IgM抗体阳性14例,风疹IgM抗体阳性30例,全部阴性40例.按卫生部免疫程序接种麻疹疫苗(MV),为了提高MV接种率,在全市范围内对1.5~2 岁的儿童复种1针;因此325例分组统计基础免疫(<12月龄)和复种1针(1.5~2 岁)为一组,免疫间隙(2~6 岁)为一组,复种2针(7~14 岁)期,成人(>14 岁)期及不祥的各为一组.

  • 中国婴幼儿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

    作者:李艳萍;李凤祥;侯启明;李长贵;李亚南;陈福生;胡学忠;苏文斌;张庶民;方捍华;叶强;曾天德;刘陶宣;李秀必;黄运能;邓曼玲;李荣成;张燕平;Esteban Ortiz

    目的 比较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DTaP-IPV//PRP~T联合疫苗)与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TaP)、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Hib结合疫苗)、注射用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 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试验组(A组和B组)分别于2、3、4月龄和3、4、5月龄接种DTaP-IPV//PRP~T联合疫苗,对照组(C组)于3、4、5月龄分别同时接种DTaP、Hib结合疫苗和IPV;3个组均在18~20月龄时加强接种一次.检测每种抗原的抗体滴度,并分别对A、B组与C组的血清保护率/血清转换率进行非劣效性检验.记录每次接种后的安全性数据,并评价疫苗的安全性.结果 DTaP-IPV//PRP~T联合疫苗采用2、3、4月龄或者3、4、5月龄接种程序相对于DTaP、Hib结合疫苗和IPV在基础免疫及18~20月龄的加强免疫,对每种抗原的血清保护率/血清转换率均为非劣效;接种DTaP-IPV//PRP~T联合疫苗后安全性良好,并与对照疫苗相似.结论 DTaP-IPV//PRP~T联合疫苗对中国婴幼儿具有很高的免疫原性和良好的安全性,并与对照疫苗具有可比性.

  • 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基础免疫两针后的预防效果

    作者:张遵宝;张永振;刘文雪;王志强;傅继华;李世伟;徐桂春;余陶;罗成旺;王宇露;陈化新

    目前经国家批准生产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灭活疫苗的单价疫苗(Ⅰ型、Ⅱ型)对同型病人保护性较好,对异型病人也有一定程度保护,而双价疫苗则对Ⅰ型和Ⅱ型病人皆产生保护.现行的3针(0、7、28 d)第2年再加强1针的免疫程序,由于注射针次较多,费时长,给较大人群的推广使用带来一定困难,并影响全程接种的完成,为减少或优化免疫针次,在试区进行了双价疫苗基础免疫接种2针,6个月后加强针的免疫效果和防病效果考核,结果报告如下.

  • 青海省1994~1999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巴卓玛

    1994~1999年共报告脊髓灰质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113例,其中年龄小的5个月,大的13岁,年龄不详者2例。4岁以下儿童 92例,占病例总数的82.9%;5~9岁12例,占病例数的10.8%;10~14岁7例,占病例数的6.3%。男性65例,女性48例,男女之比为1∶0.74。病例分布在全省30个县(区),占全省总县(区)数的63.83%。大通县14例,乐都县14例,平安县9例,互助县8例,湟中县7例,循化县6例。以地(市)为单位,病例相对集中在西宁市(26.55%)及海东地区(46.02%)。 1994~1999年报告病例数分别为4、21、21、22、22、23例,共113例,报告发病率(1/10万)分别为0.27、1.38、1.33、1.33、1.31、1.35,总报告发病率为1.17/10万。 除1994年外,1995~1999年共采集粪便标本109份,合格粪便采集率为74.3%。共分离出19株病毒,阳性率为17.43%,其中脊髓灰质炎病毒6株,13株为其他肠道病毒。经国家实验室复核鉴定Ⅱ型、Ⅲ型为疫苗相关株,Ⅰ型为非本土野毒株。 我省虽然经过了4次强化免疫和常年的基础免疫,在这113例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仍有14例从未进行过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尽管我省在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后的证实阶段出现了1名脊髓灰质炎野毒株(非本土)病例。这告诫我们,我省的计划免疫工作,在全面提高并维持高质量监测的同时,必须以高危地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 一例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

    作者:王增林;张秋菊;朱秀芹;王武凌;朱晓惠

    男,1996年7月18日生于农村,第1胎,发育正常.发病前按程序规定完成了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的基础免疫和4次强化免疫,共服OPV7次, 后1次服苗(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9612072-2,有效期内)时间为1998年1月5日.患儿于1998年1月16日开始出现轻度腹泻,稀便3~4次/d,无发热及其他症状.2月22日出现双腿发软不能站立,并伴轻度呼吸困难,医院就诊时,体温:36.6℃,心率:150次,呼吸:20次,体重8 kg,营养中等, 神志清,呼吸费力且节律不规则.

  • 首剂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对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的影响

    作者:孙烨祥;林鸿波;沈鹏;平建明;杜亚平;郑卫军

    目的 了解2016年宁波市鄞州区首剂脊髓灰质炎(脊灰) 灭活疫苗(IPV) 纳入免疫规划(EPI) 对儿童脊灰疫苗(PV) 基础免疫的影响.方法 通过宁波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收集PV免疫规划策略调整前后鄞州区3 -7月龄儿童的PV基础免疫数据,比较儿童PV接种率、IPV接种替代率和免疫程序构成特征.结果IPV纳入EPI前后鄞州区调查对象PV1接种率分别为97. 70%、98. 30% (OR =1. 24,95% CI: 1. 00-1. 55),PV1-3接种率分别为89. 48%、92. 56%(OR =1. 06,95% CI: 0. 96-1. 16),IPV1接种替代率为45. 67%、95. 17% (OR =27. 13,95% CI: 24. 25-30. 35),IPV1-3接种替代率分别为43. 11%、34. 32% (OR =0. 59,95% CI: 0. 54-0. 64).PV1免疫采用脊灰减毒活疫苗(OPV) 、IPV、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灰和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DTaP-IPV/Hib) 的儿童比例分别从54. 33%减少到4. 83%、从30. 43%上升到70. 77%、从15. 24% 上升到24. 39%.PV基础免疫采用OPV-OPV-OPV、 IPV-IPV-IPV、IPV-IPV-OPV程序的儿童比例下降,分别从54. 09% 到3. 76%、从29. 98% 到10. 49%、从1. 54% 到0. 53%,采用IPV-OPV-OPV、3剂次DTaP-IPV/Hib、其他程序的比例增高,分别从0. 89% 到59. 10%、从13. 13% 到23. 83%、从0. 37%到2. 30%.结论 首剂IPV纳入EPI对儿童IPV替代接种和PV免疫程序选择产生影响,但未对儿童PV接种率产生影响.

  • 北京市二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引入前后不同基础免疫程序效果和疫苗效价分析

    作者:李娟;张朱佳子;赵丹;张合润;李仁清;赵春艳;徐颖;崔德军;王中占;唐金凤;韩江涛;卢莉;黄芳;吴疆

    目的 了解二价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引入前后北京市2014年和2016年不同基础免疫程序免疫效果和疫苗效价.方法 2014年和2016年脊灰疫苗基础免疫程序分别为3剂三价脊灰减毒活疫苗(tOPV)全程免疫和1剂脊灰灭活疫苗(IPV)与2剂二价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序贯免疫,分别在北京市两个区选择完成基础免疫后4-8周的婴儿,采集血标本以检测脊灰病毒中和抗体,同时采集不同疫苗储运环节的疫苗标本以检测疫苗效价.结果 2014年和2016年分别调查儿童72人和68人.2014年基础免疫后Ⅰ、Ⅲ型脊灰病毒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61%和100%,抗体滴度(1∶)[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 536(1 024-1 536)、1 536(512-1 536);2016年基础免疫后Ⅰ型、Ⅲ型脊灰病毒中和抗体阳性率均为100%,抗体滴度(1∶)分别为1 024(512-1 536)、1 536(1 024-1 536).2014年和2016年Ⅰ、Ⅲ型脊灰病毒中和抗体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Ⅰ型:x2 =8.77,P =0.038;Ⅲ型:x2=16.76,P=0.001).2014年tOPV的平均效价为6.1±0.1LgCCID50/剂,2016年bOPV的平均效价为6.9±0.2LgCCID50/剂(t=-7.76,P<0.001).结论 新疫苗bOPV引入后,IPV-bOPV序贯免疫程序的基础免疫效果与引入前的tOPV全程和IPV-tOPV序贯免疫程序效果一样好;疫苗储运各环节疫苗效价均合格,冷链运转良好.

  • TOPSIS法结合RSR法综合评价金昌市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

    作者:刘慧青;柴希栋;许春梅;蔡丽

    目的 对金昌市儿童免疫规划(EPI)疫苗接种率的可靠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TOPSIS和RSR法相结合的方法,比较金昌市2008-2017年儿童EPI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结果 TOPSIS显示2017年儿童疫苗接种率优,2008年差,且2012-2017年明显优于2008-2011年;RSR法显示,2014-2017年为优,2011-2013年为中等,2008-2010年为差.结果 与实际工作情况相符.结论 两种方法的综合评价显示金昌市儿童EPI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逐年上升,且评价结果更为准确、合理.

  • 宁波市鄞州区2008~2014年出生儿童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基础免疫全程替代接种情况分析

    作者:孙烨祥;徐来荣;平建明;林鸿波;潘兴强;郑卫军

    目的 了解宁波市鄞州区2008 ~ 2014年出生儿童脊髓灰质炎(脊灰)灭活疫苗(IPV)替代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基础免疫情况,为调整脊灰疫苗(PV)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宁波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8~2014年出生儿童的PV基础免疫资料,对IPV替代接种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宁波市鄞州区2008~2014年出生儿童125 555人,PV基础免疫全程接种率为99.92%,IPV全程替代率为16.42%;IPV全程替代率随儿童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x2=21 039.53,P<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本地户籍儿童全程替代率高于外地户籍儿童(OR=3.22,95%CI=3.11 ~3.34);城区全程替代率高于农村地区(OR=1.31,95% CI=1.26 ~ 1.36);与Ⅲ类经济水平地区相比,Ⅱ类(OR=1.41,95% CI=1.32~ 1.51)和Ⅰ类(OR =1.09,95% CI=1.03 ~ 1.17)全程替代率更高;替代免疫程序以Ⅰ-Ⅰ-Ⅰ型(3剂次均为IPV)和D-D-D型(3剂次均为DTaP-IPV/Hib)为主,分别占53.35%和40.56%,二者全程替代接种的比例均呈逐年递增趋势(x2 =215.84,P<0.001;x2=588.01,P<0.001);序贯免疫以Ⅰ-Ⅰ-O型(IPV-IPV-OPV)和Ⅰ-O-O型(IPV-OPV-OPV)为主,分别占3.07%和1.58%,其他替代程序占1.44%.结论 宁波市鄞州区儿童IPV基础免疫全程替代率低,存在人群和地区差异性;替代免疫程序种类较多,需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家长科学选择替代免疫程序.

  • 吸附无细胞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灭活脊髓灰质炎-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联合疫苗在2、3、4月龄婴儿中用于基础免疫的安全性分析

    作者:孙晓冬;黄卓英;李智;郭翔;刘捷宸;牟文;陆红梅;钱晓华

    目的 监测接种吸附无细胞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灭活脊髓灰质炎-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联合疫苗(Absorbed Diphtheria-Tetanus-Acellular Pertusis-Inactivated Poliovirus-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Combined Vaccine,DTaP-IPV-Hib)后的不良反应,评价DTaP-IPV-Hib上市后在目标人群中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以市售的DTaP-IPV-Hib作为研究疫苗,在上海市选择300名出生后60~74d的婴儿,采用主动监测的方法观察其在2月龄、3月龄、4月龄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接种DTaP-IPV-Hib后0~7d,注射部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1%(349/892),其中严重程度3级的发生率为1.1% (10/892);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56.1%(500/892),其中严重程度3级的发生率为2.5%(22/892).随着接种剂次的增加,注射部位红斑和肿胀的报告发生率显著增加,呕吐、异常哭闹、嗜睡、食欲下降和易激惹等全身反应的报告发生率显著下降.结论 2、3、4月龄婴儿接种DTaP-IPV-Hib有良好的安全性.

  • 一起麻疹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陈秀英;戴洪琛

    2000年3月3日~4月14日,山东省巨野县龙固小学发生一起小学生麻疹暴发,共发病189例,其中学生163例,罹患率15.6%。1 流行情况 巨野县龙固小学位于龙固乡龙固村,覆盖10个自然村,各自然村紧密相连,居住密集,该小学有5个年级,1*!042名学生。  3月3日出现首例病人,随后有少量病例陆续发生,3月20~27日达高峰,共发病120例,占总病例数的63.5%,其后发病逐渐减少,4月14日流行终止。发病年龄小4个月,大33岁,<7岁19例,7~13岁163例(占86.2%),>13岁7例。接种过1针次麻疹疫苗(MV)的只有3人,有接种证的11人。所有病例均有发热、皮疹、咳嗽、卡他性鼻炎、结膜炎等典型症状,平均发热时间为3天,发热>38.5℃的占78%。  采集血液标本106份,检测IgM抗体阳性98例,阳性率92.5%。未检出风疹抗体。表明这是一起典型的以小学生为主,并辐射周围村庄,引起少数散居儿童和成人发病的麻疹暴发。2 流行原因  ①由于基层卫生组织不健全,使龙固乡计划免疫工作在过去的几年里,处于无人管的状态,出现了免疫空白。MV复种工作未落实,使错过基础免疫的儿童未在复种时得到补种。②疫情报告迟缓,乡村医生疫情报告的观念淡薄,对病例仅进行治疗,不报告疫情;乡防保人员主动监测不力,在长达1个月的时间里,又是在乡驻地小学发病,乡防保人员不查不报,任其蔓延。  本次麻疹暴发,有47.8%的病例未就诊,所有就诊病例都在村卫生室,所以乡村医生是麻疹疫情报告的前沿,应强化他们疫情报告意识,提高疫情报告的灵敏性。应加强MV基础免疫,及时接种和定期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

  • 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引起急性荨麻疹1例报告

    作者:孙祥;王洪海;姜桂秋

    1 临床资料某女,5岁,2001年5月12日10:00,按常规操作在左上臂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灭活疫苗0.5ml.接种后2h,患儿自觉全身奇痒、胸闷、心慌、气促.其幼儿教师急送至卫生院治疗.查体:T37.5℃,P120/min,R30/min,BP90/55mmHg.患儿精神不振,烦躁,全身皮肤出现大块风团状淡红色斑丘疹,连接成片,高出皮肤,压之褪色.眼睑、口唇水肿,双肺呼吸音粗、无罗音,心率整,腹软.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询问既往无过敏史.曾在1周岁完成乙脑灭活疫苗基础免疫2针,次年加强免疫1针,未发生不良反应.因此,诊断为接种乙脑灭活疫苗引起的急性荨麻疹.

  • 接种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致急性脓疱病1例

    作者:刘金军

    汤某,女,1998年5月27日生,1999年12月20日上午在我院保健科门诊于左上臂三角肌附着处,常规消毒后肌内注射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0.5ml(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990711-5,有效2001年1月19日).患儿家长主诉:患儿于接种疫苗当晚即发现口周潮红,次日发现颈部皮肤皱折处少量红斑脓疱,体温38℃,即在门诊给予抗过敏和抗感染治疗.随后皮肤红斑脓疱继续扩大到全身,于12月22日到某医院皮肤科就诊,诊断为"急性发热性发疹性脓疱病",收住院治疗,给予地塞米松3mg/d静脉点滴,以及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等抗炎、抗过敏治疗.局部给予复方氧化锌糊剂、百多邦软膏混合外用.对症治疗8d后皮疹消退,脓疱干涸,脱屑,痊愈出院.该患儿及家长均无药物和食物过敏史,并按免疫程序完成基础免疫,无不良反应.同支疫苗接种3人,疫苗使用前未见混浊,安瓿无破损,其他2人无副反应.破

140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