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射频消融与无水酒精注射治疗术后复发肝细胞癌患者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佐炳;刘静;方苇

    目的 对比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肿瘤病灶经射频消融(RFA)与无水酒精(PEI)注射治疗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HCC肿瘤复发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1月HCC术后单一病灶复发患者175例,分为PEI治疗101例与RFA治疗74例.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行常规彩超和超声造影/增强CT检查,观察比较治疗次数、病灶完全灭活率及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记录患者治疗后1、2、3年生存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HCC术后复发病灶,平均每例的PEI治疗次数多于RFA(P <0.05),PEI和RFA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2.0 cm的HCC术后复发病灶组中,PEI和RFA治疗病灶完全灭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0 ~5.0 cm HCC术后复发病灶组,PEI治疗病灶完全灭活率低于RF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术后复发病灶直径<2.0 cm组中,PEI和RFA治疗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1%和90.2% 、69.1%和70.7% 、49.1%和53.7%,两种治疗方式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0 ~5.0cm组中,PEI和RFA治疗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3.0%和84.8% 、43.5%和66.7% 、21.7%和45.5%,两种治疗方式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直径小于2.0 cm HCC术后复发病灶的RFA和PEI局部消融治疗,患者术后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而肿瘤直径2.0~5.0 cm时,RFA治疗后生存期优于PEI.

  • 大面积脑梗死150例合并出血性梗死21例分析

    作者:潘旭初;赵荣荃;胡文宏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缺血性病灶内继发性出血.以前需经尸检后才能确诊,随着CT、MRI的应用,临床上已能在早期明确诊断.出血性梗死多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后,单纯基底节区一些较小梗死病灶内少见.现就我院1993年1月~1999年7月收治大面积脑梗死150例合并出血性梗死21例分析如下.

  • α-2b干扰素不同途径给药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效果评价

    作者:王劲风;李福秋

    目的:评估α-2b干扰素皮损内注射给药和肌肉注射给药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用脉冲电离子治疗机去除疣体,并给予α-2b干扰素皮损内注射(皮损内注射组 44例)或肌肉注射(肌肉注射组44例),比较26周复发率.结果:两组26周复发率分别为1 1.9%和29.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α-2b干扰素皮损内注射给药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率低于肌肉注射给药.

  • 22例颈淋巴结结核护理体会

    作者:刘丽娟;徐艳春;杨玉娥

    颈淋巴结结核大多由口、咽、喉部,胸腔、气管、肺部等原发结核病灶内的结核杆菌沿淋巴管到达颈淋巴结,引起颈淋巴结结核.感染初期仅单纯淋巴结肿大,当出现淋巴结周围炎时,则出现疼痛和压痛,炎症蔓延至多个淋巴结往往融合成块,液化坏死形成脓肿,溃破易形成溃疡、瘘管.现将笔者护理22例颈淋巴结结核体会报告如下.

  • 35例肾癌的CT诊断

    作者:郎兆会;沈风奇;王琪

    肾癌为肾脏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占肾恶性肿瘤的80%~83%[1],以往的影像检查方法多以IVP和B超为主,由于二者提供的信息量少,因而价值有限,CT的应用使肾癌的检出率及确诊率明显提高。本文收集35例肾癌,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分析CT表现,以期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且对指导临床诊治有所益处。1 资料和方法 35例肾癌患者(不包括肾盂癌和小儿肾肿瘤),年龄35~73岁,男25例,女10例。临床表现为血尿,腰部疼痛和腹部包块者24例,因发现转移灶而查找出原发灶8例,无症状因体检发现者3例。35例肾癌均经穿刺活检、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肾透明细胞癌20例,颗粒细胞癌9例,肉瘤样细胞癌1例,混合型细胞癌5例。 采用SOMATOM AR.C型全身CT机,层厚间隔均为10mm,病灶部位必要时行2~5mm薄层扫描,35例均行双肾CT平扫及静脉推注增强扫描。2 结果 35例肾癌CT表现为:①类圆形12例,不规则形23例。②肿瘤大径1.5~8.0cm。③均匀略低密度10例,其余病灶密度不均匀,表现为低、更低、略高和高密度混合存在,2个病灶内见无定形高密度钙化影,3个病灶内有囊变,表现为水样低密度影,2个病灶内伴出血。④肿瘤超出肾皮质范围,累及肾包膜或肾集合系统者28例。⑤该组病例侵犯肾静脉或下腔静脉者共9例,表现为血管内低密度区和受累血管腔的扩大,动态增强后不随时间的改变而密度增高,肾癌直径都在3.5cm以上。而直径小于3.5cm者少见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受侵。10例发现淋巴结肿大,多位于肾门,下腔静脉和主动脉旁。7例出现邻近和远处转移,其中2例累及同侧腰大肌,1例侵及脾脏,2例出现广泛椎体骨质破坏,2例出现肺内多发结节。⑥均行团注增强扫描。癌肿有轻度强化但程度不如正常肾组织,致肾癌的密度显著低于正常肾实质,境界更清楚。出血、坏死,囊变和钙化区无强化。3 讨论 根据本组病理、CT检查结果,肾癌的CT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肾实质内见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或分叶状的软组织肿块。肿块较小时往往为圆形或类圆形,而肿块较大时往往为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较大的肿块常常由肾局部明显凸起或向内压迫集合系统,使肾外形扩大或使集合系统变形。②肿块边界多毛糙,但有些较小病灶或有假包膜病灶,边界可较清。③多数肿块内密度不均,密度略低于正常肾实质,少数肿块密度均匀,密度接近或略高于正常肾实质。④肿块向外可侵犯肾包膜、肾筋膜及周围组织,向肾内可侵犯肾盂、肾盏、输尿管、肾门血管及下腔静脉等。⑤可伴有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⑥增强扫描后,肿瘤多数呈不均一强化。强化程度低于肾实质,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可更加清楚,肾静脉、下腔静脉有瘤栓时显示其腔内充盈缺损。

  • 多发性肺透明细胞瘤1例

    作者:蔡晓琳;黄力

    患者女,26岁,于2005年4月行体检时胸部CT发现:双肺散在多发小结节状高密影,以两下肺为多,大者位于右侧肺门,大小约1.4cm×1.8cm×2.0cm,病灶边界光滑清晰,密度均匀,CT值约25HU(图1);增强后呈明显强化,CT值约70HU,大病灶内部可见斑片状中等强化影(图2).

  • 一例钙化性胃癌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严超;朱正纲;燕敏;陈军;尹浩然

    病例女,41岁.中上腹饱胀不适伴嗳气1个月余.门诊胃镜检查示:胃窦部溃疡浸润型病灶,累及胃壁四周;活检病理示:胃印戒细胞癌.收治入院后拟行胃癌根治术,并于术前行经腹B超和多层螺旋CT检查.水充盈经腹B超检查示:胃窦部胃壁明显增厚,其正常五层结构消失,被不规则低回声替代,局部浆膜面毛糙,病灶内散在结节状,点状强回声光团伴声影(图1),胃周未见明显淋巴结影,术前分期为T3N0M0.低张、水充盈、三相期动态增强多层螺旋CT检查示:胃窦部胃壁明显增厚,局部浆膜面毛糙,浆膜外脂肪层模糊,平扫和增强扫描均可见病灶内散在结节状、点状钙化灶.同时,门脉期扫描显示病灶内、外层增强,中间为一低密度带,而钙化灶则散在于低密度带内(图2),胃大、小弯侧分别可见1枚和2枚直径约0.8 cm的类圆形淋巴结影,并于腹腔动脉周围见2枚直径约0.5 cm的类圆形淋巴结影,增强扫描时略增强,术前分期为T3N2M0.病人行胃癌D2+根治术,术后病理示:胃黏液腺癌,胃壁全层见大量黏液湖,其内散在钙化灶,癌肿浸润至浆膜层,No.3组淋巴结2/2(+),No.4组淋巴结3/3(+),No.5组淋巴结3/3(+),No.6组淋巴结1/4(+),No.9组淋巴结4/13(+),各组转移淋巴结直径0. 2~0. 8cm,病理分期为T3N2M0.

  •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CT诊断(附2例病例分析)

    作者:邓克学;许实成

    [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男性62岁,患者"反复活动时胸闷、气促一年",胸片提示右下肺巨大占位,体检右下肺叩呈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CT检查:右侧胸腔见一巨大软组织影,边界清晰,病灶呈软组织密度,病灶中央区域可见散在斑点状钙化,病灶大小为18cm×11cm,增强后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MIP显示病灶内迂曲增粗肿瘤血管,MPR重建显示肿瘤巨大,对侧肺组织压缩呈膨胀不全,压缩肺组织强化.

  • 多发性胃肠道间质瘤二例

    作者:王丽华;章士正;任小军

    例1 男,32岁,反复黑便5年,便血2 d.体检:贫血貌,腹部未及明显肿块.CT平扫示:食管下端贲门上方、肝胃间隙、空肠上段分布多个等密度软组织肿块,直径3~5 cm,空肠较大花瓣状病灶内团块状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显示明显强化,门脉期食管下端结节状病灶中度强化;肝胃间隙内圆形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边界清晰;空肠上段多发圆形、类圆形结节强化明显,病灶与食管及胃肠道管壁密切相连.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一例

    作者:倪型灏;陈波

    患者男,68岁。1991年体检时B超发现左肝有一直径2cm的肿块,诊断为"血管瘤",无不适,亦未经任何治疗。1999年因胸背部带状疱疹复查B超,左肝示7.6cm×7 cm×8.1 cm强光团,界尚清,内部略不均匀,印象为左肝血管瘤。CT检查发现左肝内侧段有6.9 cm×6.7 cm肿块,表面隆起,其内密度不均(3.3~51 Hu),强化至83 Hu,动脉期病灶内可见较粗条状血管影,边缘灶强化,界较清。因CT印象首先考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于1999年9月13日住院行左肝肿块切除术。

  • TURN结合膀胱颈部注射疗法治疗TURP术后膀胱颈挛缩

    作者:薛蔚;王元天;陈奇;黄翼然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颈部电切术(TURN)结合局部药物注射疗法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膀胱颈挛缩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06年3月至2009年10月共52例患者接受TURN加膀胱颈部注射地塞米松治疗.首次注射于TURN术后即刻进行,而后每4周行膀胱镜下膀胱颈部地塞米松注射治疗,共4次.随访过程中若膀胱颈部挛缩复发,则再次行TURN术结合定期膀胱颈部注射治疗.结果 所有52例电切镜探查均见膀胱颈部抬高,颈口缩小,黏膜苍白,局部组织僵硬;ToURN术后病理提示:纤维瘢痕组织增生,部分患者标本中可见慢性炎症表现伴淋巴细胞浸润.41例患者(78.8%)1次TURN结合定期注射治疗后,排尿恢复正常,尿流率15~22ml/s,8例患者(15.3%)重复手术结合定期注射治疗后,排尿基本满意,尿流率10~15ml/s,3例患者(5.9%)重复手术结合规律注射后,尿流率<10ml/s,目前仍维持定期尿道扩张.结论 TURN结合局部注射药物疗法是治疗TURP术后膀胱颈挛缩的有效疗法,对顽固性膀胱颈挛缩,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 小儿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32例临床分析

    作者:高巧娣;陆凤娟;吴长根;马伴吟;吴玥

    按照1997年WHO组织细胞增生症现代分类[1],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LCH)属于树突状细胞相关的疾病,以多器官组织细胞浸润为特点,病灶内浸润的组织细胞中含有病理性的朗格罕细胞(LC)为确诊依据.

  • 瘤内注射紫杉醇PLGA微球对人喉癌裸鼠移植瘤的实验研究

    作者:谢明;周梁;殷晓璐;姚明

    目的: 评估紫杉醇-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aclitaxel-poly(1actic-co-glycolic acid),TAX-PLGA]微球行瘤内直接注射对裸鼠Hep-2喉鳞癌移植瘤的疗效.方法: 建立荷Hep-2喉鳞癌裸鼠实体瘤模型,分别对模型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通过观察各实验组肿瘤体积和质量的改变,计算抑瘤率和肿瘤体积三倍增时间(tripling time,TT).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结果: 用药21 d后,与0.9%氯化钠溶液瘤内注射(intratumoral injec-tion,i.t.)组相比,TAX治疗各组的肿瘤体积和质量均明显下降(P<0.05),TT均明显延长(P<0.01);低剂量TAX-PLGA微球i.t.组的TT明显大干TAX针剂i.t.组和腹腔注射(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i.P.)组(P<0.05);高剂量TAX-PLGA微球i.t.组的TT明显大GF其他TAX治疗各组(P<0.01).TAX针剂i.P.组、TAX针剂i.t.组、低剂量和高剂量TAX-PLGA微球i.t.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5.99%、39.37%、47.83%和59.90%,PLGA空白微球不影响肿瘤的生长.实验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TAX治疗各组的MVD计数、bFGF和VEGF表达较氯化钠溶液对照组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其中TAX-PLGA微球i.t.给药对bFGF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具有更强的抗肿瘤血管新生作用.结论: 在肿瘤局部直接注射多聚物缓释系统药物对喉鳞癌的治疗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 复制性腺病毒与抗癌治疗

    作者:张莉;刘皋林

    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发现,在受到病毒感染或接受病毒疫苗后,偶然有个别肿瘤自然消退[1],从而引发许多病毒抗肿瘤临床试验,但由于其裂解癌肿效率/毒性比太低,相关试验被迫中止.1953年腺病毒被分离出来并证实它主要在肿瘤多发部位--上皮细胞中增殖,又激起了对腺病毒抗癌的兴趣.将不同血清型腺病毒分别注射到宫颈癌病灶内,肿瘤短暂消退后,紧接着肿瘤进行性生长,腺病毒抗癌试验又被迫中断.

  • 瘤周压迫加瘤内注射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

    作者:马剑波;林锦芬;黄丹丹

    目的:观察瘤周压迫加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联合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110例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8例用平阳霉素8 mg加地塞米松5 mg溶于2%利多卡因4 mL中,瘤体周围用塑料杯压迫以阻断血流,瘤体内注射;对照组52例用药方法同治疗组,只是不用塑料杯压迫.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71%(P<0.01).2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瘤周压迫加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联合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疗效优于单纯用药组.

  • 转移因子咽部注射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98例

    作者:顾洪兰;姚存军;李俊芝

    目的:观察咽部注射转移因子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的疗效.方法:196例慢性肥厚性咽炎病人分为2组,转移因子组98例,男性61例,女性37例,年龄(34±s 12) a,病程(8±4) a,将转移因子分点注射于咽后壁淋巴滤泡及咽侧索,2次·wk-1,2 wk为一个疗程;微波组98例,男性58例,女性40例,年龄(32±11) a,病程(8±5) a,用微波烧灼咽后壁淋巴滤泡及咽侧索黏膜,1次·wk-1,2 wk为一个疗程.结果:近期疗效,转移因子组总有效率92 %,微波组总有效率81 %,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随访6 mo,转移因子组复发率低(P<0.01),远期疗效好.结论:咽部注射转移因子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安全、可靠,可减轻咽炎症状.

  •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皮损内注射治疗寻常疣

    作者:常金凤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皮损内注射治疗寻常疣效果.方法: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皮损内注射治疗寻常疣50个,每周注射1次,每个每次0.2~0.3 mg,3~6 wk为一个疗程,停药时及停药后4 wk各观察1次疗效.结果:注射3,4,5,6次总有效率分别为4 %,57 %,97 %,100 %,各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停药时及停药后4 wk痊愈率分别为50 %,84 %,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皮损内注射治疗寻常疣效果显著.

  • 对贵刊刊登《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皮损内注射治疗寻常疣》的验证

    作者:梁建梅

    拜读了贵刊2003年22卷第3期刊登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皮损内注射治疗寻常疣" [1] 一文后,深受启发,笔者自2003年3月~2003年8月对41例寻常疣病人进行临床验证,报道如下.

  • 免疫抑制剂局部注射治疗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志民;顾明君;邹俊杰;许金廉;石勇铨;沈玉美;谈雯;林朗;段继才

    目的:评价甲状腺局部分别注射免疫抑制剂地塞米松(Dex)、环磷酰胺(CTX)、环孢素A(CysA)或三药联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法将甲亢患者500例分为5组:Dex、CTX、CysA治疗组,三联治疗组,单独口服抗甲状腺药物组(对照组).局部治疗1次/周,连续3个月,然后每2周一次共注射4次,再改1次/月,共2个月,观察甲状腺体积、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自身抗体、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改变.结果:局部注射治疗组甲状腺明显缩小,甲状腺激素恢复正常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线粒体抗体(TMAb)下降速度及程度也较对照组为大,以三联药物治疗组疗效显著.治疗过程中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无明显改变;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亦无甲低及喉返神经损伤.结论:免疫抑制剂甲状腺局部注射治疗甲亢疗效显著,可推广应用于临床.

  • 肾上腺转移瘤CT引导下乙醇消融治疗

    作者:左长京;邵成伟;田建明;赵起;吕桃珍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消融术(PEI)对肾上腺转移瘤的治疗价值.方法:25例肾上腺转移性肿瘤,共计31个病灶.病灶直径1.5~7.2 cm.采用CT引导下无水乙醇瘤内注射进行治疗,治疗次数≥2次,治疗后1~2个月,行CT增强扫描,观察肿瘤大小、坏死情况.结果:PEI治疗后CT增强扫描复查,20个病灶直径≤3 cm的病灶18个(90%)完全坏死; 11个>3 cm的病灶绝大部分坏死,经过再次重复治疗,2个病灶彻底坏死.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乙醇消融疗法治疗肾上腺转移瘤,疗效确切,且简便、创伤小.

293 条记录 8/15 页 « 12...567891011...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