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切口大小超声乳化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黄斑病变

    作者:边建军;郭陈煜;周超

    目的 对比不同切口大小超声乳化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黄斑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10月就诊的60例(6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黄斑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小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每组30例(30只眼).微小切口组接受1.8 mm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术,常规切口组接受2.8 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术.对比两组术中情况,术后1 d、1个月和6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术后1、6个月眼内压(IOP)、佳矫正视力(BCVA)、术源性散光值(SIA)、干眼症状问卷(Sx)、泪膜破裂时间(t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T)-Ⅱ.结果 两组术中操作情况相似,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1个月和6个月微小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IOP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微小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微小切口组SIA低于常规切口组(0.4 ± 0.2比0.6 ± 0.3,t = 3.038,P = 0.004),Sx 低于常规切口组[(1.2 ± 0.8)分比(1.8 ± 1.1)分,t=2.416,P=0.019],tBUT高于常规切口组[(5.2 ± 1.6)s比(3.8 ± 1.3)s,t=3.454,P = 0.001),ST-Ⅱ高于常规切口组[(4.7 ± 2.1)mm 比(3.5 ± 1.8)mm,t = 2.376,P =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BCVA、SIA、Sx、tBUT、ST-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切口大小的超声乳化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黄斑病变同样安全、有效.尽管术后远期效果相当,但是微小切口术后恢复更快,有助于早期改善术源性散光和干眼.

  • 2.2mm与1.8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对比研究

    作者:杨军;张红;田芳

    目的 评价2.2 mm与1.8 mm透明角膜微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60只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均于11:00分别行2.2mm、1.8 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组使用Intrepid Infiniti系统,植入SN60WF人工晶状体;B组使用Stellaris系统,植入MI60人工晶状体).术后第一天、第一周、第四周、第六周回访患者,测量患者视力,Pentacam测量角膜曲率,角膜厚度(Corneal thickness,CT).用矢量分析法计算两组的术源性散光(Surgery induced astigmatism,SIA),比较两组视力、SIA及CT的差异.结果 A、B两组均于术后第一天散光大,以后逐渐减小,至术后四周趋于稳定,两组间角膜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值>0.05).对两组术前及术后四周、六周角膜散光行矢量分析,A、B组SIA分别为(0.28±0.09)D、(0.27±0.09) D;(0.27±0.10)D、(0.25±0.10)D,两组间SI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值>0.05).A、B两组术前、术后第一天、一周、四周、六周视力、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值>0.05).结论 2.2 mm与1.8 mm微切口白内障术后的术源性散光均较小,屈光状态稳定快,两种手术系统使用微切口治疗白内障均是安全有效的,均于术后早期即可获得满意的裸眼视力.

  •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术源性散光研究

    作者:李维娜;李超;梁碧玲;李学喜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辅助与常规手工操作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术源性散光(SIA).方法 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对2015年1~12月在解放军180医院眼科治疗的6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既往无眼表疾病,无眼部外伤或手术史,均为右眼手术二分为两组:一组采用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飞秒激光组)28只眼;另一组采用常规手工操作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手工操作组)32只眼.主切口位于135度,透明角膜切口,切口宽度2.8 mm.全部手术由同一术者完成,超乳手术过程顺利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测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IOL Master,记录角膜散光陡峭轴及平坦轴的屈光力和轴向,登陆www.doctor-hill.com,应用网站的免费SIA计算器计算SIA.比较飞秒激光组和手工操作组术前、术后3个月时的角膜散光和SIA值.结果 术前角膜散光度数飞秒激光组为(0.882±0.583)D,手工操作组为(0.947±0.800)D,t=-0.355,P=0.724.术后3个月时角膜散光度数飞秒激光组为(0.930±0.613)D,手工操作组为(1.082±0.740)D,t=-0.860,P=0.393.SIA值飞秒激光组为(0.435±0.183)D,手工操作组为(0.428±0.197)D,t=0.153,P=0.879.术前、术后3个月时角膜散光度数以及SIA值,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SIA与常规手工操作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相当.

  • 白内障手术术源性散光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维娜;李学喜;李超;梁宗宝

    目的 介绍白内障手术中术源性散光(SIA)的测量方法,探讨切口位置对SIA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在解放军第180医院眼科就诊的31只眼白内障超乳手术患者,既往无眼表疾病,无眼部外伤或手术史.主切口位于135度,透明角膜切口,切口宽度2.8 mm,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超乳手术过程顺利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测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IOL Master,记录角膜散光陡峭轴及平坦轴的屈光力和轴向,登陆www.doctor-hill.com,下载网站的免费SIA计算器计算SIA.比较右眼颞上方切口和左眼鼻上方切口对SIA的影响.结果 31只眼中,16只眼为右眼,手术切口位于颞上方;15只眼为左眼,手术切口位于鼻上方.SIA计算结果右眼为(0.36±0.19)D,左眼为(0.43±0.27)D,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A测量方法简单易行,在计算散光晶状体植入轴向时,术者应输入个性化的SIA,而不应使用默认值0.50 D,右眼颞上方手术切口的SIA小于左眼鼻上方切口.

  •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疗效

    作者:黄旭东;姜雅琴;马健利;王继兵;张浩润;张少斌;孙先勇;陈婕君;张田田

    目的 初步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对86例(100眼)白内障患者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飞秒激光组),记录术中平均超声能量(AVE)、有效超声时间(EPT);术后2个月的BCVA、术源性散光(SIA)、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术前及术后1周、2周、1个月及2个月泪膜破裂时间、下睑中央泪河高度及干眼分级,并与行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81例(100眼)患者(传统组)进行比较;同时对手术并发症及应用体会进行总结分析.2组间的数据比较应用成组t检验,对于不同时间点数据的比较采用连续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 飞秒激光组术中AVE及EPT分别为6.38%±1.96%,(6.03±2.25)s,而传统组分别为10.13%± 1.64%,(8.01±1.3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9、3.73,P均<0.05);飞秒激光组术后BCVA与传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P>O.05);飞秒激光组的SIA为(0.38±0.24)D,与传统组[(0.64±0.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P<0.05).Ⅲ级核及以下白内障患者行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手术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P<0.05),而Ⅲ级核以上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明显高于传统超声乳化手术(t=3.92,P<0.05).与术前相比,飞秒激光组术后1周时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缩短(F=6.80,P<0.05),而传统组术后1周及2周时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缩短,干眼分级增加(F=24.00,P<0.05),术后1周下睑中央泪河高度明显增加(F=6.48,P<0.05).飞秒激光组无严重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安全、有效,能够减少超声能量的使用,减少SIA,但对于内皮细胞的影响因晶状体核级不同而有所差别.

  • 2.2mm透明角膜切口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源性散光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博;张素华;张哲;刘建亭;曹伟芳;李晓艳;董慧;郭彩虹;张海宁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2.2 mm透明角膜切口引起的术源性散光(SIA)的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山西省眼科医院白内障一科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84例(105眼),测量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球镜度和角膜地形图数据.视力记录为logMAR视力,使用Alpins矢量分析法计算SIA.并从术后随访时间(术后1、3、6个月3个时间点)、晶状体核硬度(分Ⅱ、Ⅲ、Ⅳ级核3组)、角膜散光类型(分顺规组、逆规组、斜轴组)、眼别(左眼组、右眼组)4个方面分析SIA.符合正态性分布的数据的比较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 84例(105眼)患者UCVA术前为0.65±0.24,术后1、3、6个月为0.07±0.02、0.06±0.01、0.06±0.01;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1.14,P<0.01);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6个月SIA分别为(0.28±0.11)D、(0.25±0.13)D、(0.24±0.10)D;3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晶状体核硬度分组从时间上及组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顺规组、逆规组、斜轴组3组从时间上及组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右眼组与左眼组从时间上及组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2 mm透明角膜切口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SIA稳定,术后UCVA显著提高,且SIA与UCVA于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

  • 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术源性散光及术后角膜像差的变化研究

    作者:曾凡超;司马晶;杨浩江;李敏超;陈炳衡

    目的 分析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术源性散光及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 分析 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白内障手术的50例(60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飞秒组27例(30只眼),使用美国Alcon Lenx白内障激光手术系统制作角膜切口、截囊及劈核;超声乳化组23例(30只眼),使用手术刀制作角膜切口、手工连续环形撕囊及劈核.对两组所有术前、术后3个月的术眼使用角膜地形图Pentacam HR测量全角膜散光和角膜6 mm直径范围内的全角膜高阶像差,使用Alpins方法分析全角膜散光,取术源性散光的大小与轴向、矫正率及误差角分析比较.结果 飞秒组与超声乳化组术源性散光无明显差异(P>0.05);飞秒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全角膜高阶像差各项参数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而超声乳化组术后3个月全角膜总像差及总高阶像差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 飞秒激光制作角膜切口没有引起全角膜高阶像差的明显改变,飞秒激光制作角膜切口与手工制作角膜切口相比,精准性及术后稳定性更好.

  • 2.4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源性散光观察

    作者:帅彤;赵姣;曾雅兰;宋德智;何小平

    目的 比较2.4 mm与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术源性散光度数大小、患者术后裸眼LogMAR视力及主观舒适度差异.方法 选取我科2012年4~12月期间收治的白内障患者52例(67只眼),其中行2.4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25例(32只眼)(观察组),行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27例(35只眼)(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术眼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LogMAR视力、角膜曲率,并记录患者的主观舒适度,用矢量分析法计算两组患者的SIA度数,比较两组患者裸眼LogMAR视力及SIA度数大小.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观察组SIA度数均低于对照组,裸眼LogMAR视力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SIA度数高于术后1个月(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1个月SIA度数与术后3个月SIA度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2.4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效果优于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2.4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1个月SIA度数趋于稳定.

  •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曲率的变化

    作者:李芳芳;王杰;杨媛;杜仲霞;张业晚

    目的:通过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2.8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 IOL)植入术后30d内角膜曲率变化的分析,观察白内障患者术后术源性散光的恢复情况。方法对35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2.8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由同一检查者使用同一台角膜曲率仪、角膜地形图仪,对患者术眼术前、术后1d、术后7d、术后30d的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进行测量,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眼术后1d,7d的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较术前有显著差异,术后30d较术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2.8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30d患者术眼术源性散光基本消失,表明术后30d角膜手术切口大致恢复至术前状态。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临床分析

    作者:焦晓玉

    目的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就诊的284例(286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随访时的视力、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视力0.5以上者175眼(61.19%),角膜水肿42眼(14.69%);术后1周视力0.5以上210眼(73.42%),角膜水肿2眼(0.70%);术后1个月视力0.5以上者214眼(74.83%),角膜水肿 0眼(0%).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屈光稳定较早,视功能恢复较快,并发症少又不需要昂贵的医疗设备,尤其适合于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 2.4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源性散光观察

    作者:蔡莉莉

    目的 研究2.4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源性散光情况,对比2.4mm与3.0 mm白内障超声乳化切口大小对于患者SIA度数、术后裸眼Log MAR视力以及术后主观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86例(132只眼)白内障患者分为研究组(43例,67只眼)和对照组(43例,65只眼)两组,均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透明角膜切口选择2.4 mm,对照组患者透明角膜切口采用3.0 mm.对所有患者进行裸眼Log MAR视力、SIA角膜曲率检查.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1周、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对比两组患者SIA度数、裸眼Log MAR视力和主观舒适度.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研究组SIA度数患者在术后1周、1个月以及3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均低;研究组在裸眼Log MAR视力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内数据对比中,患者术后SIA度数在1周后测量结果相对于1个月随访时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与3个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白内障患者进行超声乳化手术,选择透明角膜切口2.4 mm,术后效果比3.0 mm透明角膜切口好,术后1个月左右SIA度数稳定.

  • 2.8 mm与2.2 mm透明角膜切口术源性散光的矢量分析与比较

    作者:王峥;胡颖峰;王艳;张嵘;关照;叶向彧

    目的 比较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不同大小的透明角膜切口引起的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差异.方法 收集本科室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97例97眼患者资料,53眼为2.8mm透明角膜切口(2.8 mm手术组),44眼为2.2 mm透明角膜切口(2.2 mm手术组).根据术前、术后4周的角膜曲率采用平均数法及质心法(centroid)计算SIA的大小及方向.比较两组手术切口引起的SIA大小差别及切口的稳定性.结果 术后4周,2.8 mm手术组centroid SIA为(0.234±0.423) D@105°,均数SIA为(0.552±0.349)D,其中右眼centroid SIA为(0.174±0.464) D@104°,均数SIA为(0.582±0.392) D;左眼centroid SIA为(0.272±0.382) D@106°,均数SIA为(0.545±0.300)D.术后4周,2.2 mm手术组centroid SIA为(0.108 ±0.417) D@98°,均数SIA为(0.506±0.362)D,其中右眼centroid SIA为(0.145 ±0.404)D@81°,均数SIA为(0.518±0.332) D;左眼centroid SIA为(0.127±0.418) D@120°,均数SIA为(0.516±0.418)D.两组间centroid SIA与均数SIA,及两组间左眼之间、右眼之间、双眼之间centroid SIA与均数SIA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SIA大于0.5D者合计47例(占48.5%),2.8mm手术组有28例(占52.8%),其中右眼12例(占22.6%)、左眼16例(占20.5%);2.2 mm手术组有19例(占43.2%),其中右眼10例(占22.7%)、左眼9例(占20.5%);两组之间SIA大于0.5D的比例及左右眼之间SIA大于0.5D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2.2mm与2.8mm透明角膜切口造成的SIA无明显区别,SIA轴位与切口位置关系密切,多为切口垂直方向,但2.2mm切口较2.8mm切口更为稳定.

  • Toric人工晶状体术后残余散光及手术源性散光(SIA)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彦;张嵘;叶向彧

    目的 观察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的残余散光及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Acrysof Toric IOL植入的患者52例(62眼),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综合验光、角膜曲率等,并计算出个体SIA、平均数SIA和centroid SIA.结果 术后目标残余散光为0.02 ~0.32(0.17±0.15)D,术后实际残余散光为0~ 1.50(0.49±0.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角膜散光值为0.93 ~3.70(1.94±0.75)D,术后角膜散光值为0.68 ~ 3.80(1.95±0.80)D.术后个体SIA为0.08 ~1.39(0.44±0.25)D,平均数SIA为0.44D,centroid SIA为0.12 D@126°.结论 利用Barrett Toric公式及centroid SIA计算Toric IOL度数精确及稳定,但术后仍残留一定度数残余散光,SIA仍需进一步优化.

  • 前房维持器与黏弹剂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手术中对早期角膜影响的比较

    作者:左慧懿;梁皓;何剑;罗霄;杨钊;谭少健

    目的:比较前房维持器与黏弹剂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对术后早期角膜的影响。方法将61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29眼采用前房维持器下超声乳化,B组32眼采用黏弹剂维持前房下超声乳化。观察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以及角膜散光的改变。结果两组间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 A组术后1周22.61%、术后1个月27.14%, B组术后1周20.71%、术后1个月26.23%,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两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术源性散光分别为(0.79±0.43)D和(0.69±0.43)D,B组分别为(0.79±0.38)D和(0.73±0.36)D,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两组之间术源性散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手术中前房维持器持续维持前房并未加重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及增加术源性散光,说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使用前房维持器是安全有效的。

  • 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术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和SIA值的影响

    作者:牛洁

    目的:探究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FLACS)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角膜散光和手术源性散光(SIA)值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52例233眼,按照经济条件和自愿原则分为行FLACS的研究组(70例107眼)和行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TS)的对照组(82例126眼),比较两组角膜散光度、SIA值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有效超声时间、平均超声能量和总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间术前和术后1、3mo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眼压均呈下降趋势(P<0.05);两组Ⅱ级核、Ⅲ级核术中超声乳化累积能量复合参数(CDE)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Ⅲ级核术中CDE值均高于Ⅱ级核(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裸眼视力和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裸眼视力和佳矫正视力均呈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术后1 mo裸眼视力和佳矫正视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mo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组间和不同时间点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 mo手术源性散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mo手术源性散光均低于术后1mo(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和术后1 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 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1 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 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3 mo角膜内皮丢失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FLACS可有效改善ARC患者术后视力,并未增加术后角膜散光和SIA.

  • 前房维持器与黏弹剂对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度及内皮细胞的影响比较

    作者:吴华;陈立新;陈勇

    目的:比较前房维持器与黏弹剂对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度及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04/2015-04期间收治的70例70眼白内障患者,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35眼.研究组患者采用前房维持器下超声乳化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黏弹剂下超声乳化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mo角膜散光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年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角膜散光度均无统计学差异(t=0.215,P=0.831;t=-0.352,P=0.726;t=-0.162,P=0.872);两组术前和术后1mo时的视力(LogMAR)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研究组术前和术后1mo时的裸眼视力及对照组术前和术后1mo时的裸眼视力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视力较术前具有显著性提高;研究组术前和术后1mo时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角膜散光度具有统计学差异(t=8.489,P<0.01;t=-2.032,P=0.046);对照组术前和术后1mo时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角膜散光度的比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t=8.999,P<0.01;t=-2.167,P=0.034).两组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黏弹剂,使用前房维持器下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患者,术后并未增加患者术源性散光和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进一步证明使用超声乳化吸除术配合前房维持器治疗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中高度近视的短期疗效

    作者:付梦军;葛磊;张浩润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中高度近视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7例53眼中高度近视患者(-3.25~-21.5D)表面麻醉下行2.8mm透明角膜切口的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源性散光、拱高的变化,随访1mo.结果:术前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为0.05±0.18,术后1d佳矫正视力为0.02±0.14,术后1wk佳矫正视力为-0.05±0.11,术后1mo佳矫正视力为-0.07±0.10,术前与术后1wk,1mo佳矫正视力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932.5±270.8个/mm2,术后1d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917.1±299.0个/mm2,术后1wk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902.5±288.6个/mm2,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855.3±284.2个/mm2,术前术后角膜内皮数尚不能认为存在统计学差异.术前眼压为15.8±2.5mmHg,术后1d眼压为15.3±2.9mmHg,术后1wk眼压为17.4±5.8mmHg,术后1mo眼压为15.8±2.6mmHg,术前、术后1d,1wk,1mo眼压存在差异,行两两比较,术后1d与术后1wk眼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d术源性散光为0.74±0.39D,术后1wk术源性散光为0.57±0.28D,术后1mo术源性散光为0.44±0.21D,术源性散光相比,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患者前房深度为3.26±0.25mm.术后1d拱高为654.5±345.2μm,术后1mo拱高为683.0±211.7μm,术后1mo拱高与术后1d拱高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中高度近视短期观察安全、有效、可预测性好,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 白内障手术切口对矫正角膜原有散光和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曾树森;王斌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切口大小对矫正角膜原有散光、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4-07/2016-07接诊的白内障患者92例92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46眼.两组均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白内障乳化超声术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为3.0mm透明角膜切口,观察组为1.8mm透明角膜切口.检测术前及术后1d,1wk,1、3mo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基础泪液分泌(schirmer Ⅰ 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记录术后1d,1wk,1、3mo术源性散光(surgery induced astigmatism,SIA).结果:两组术后1、3mo裸眼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mo角膜散光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wk,1、3mo SIA均不断减小,且观察组术后1d,1wk,1mo SIA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wk SⅠt、BUT少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wk SⅠt、BU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3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3.0mm标准切口相比,1.8mm透明角膜切口可减少SIA,缩短角膜稳定性恢复时间.

  • 应用前节 OCT 分析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内口位置对术后散光的影响

    作者:张玲

    目的:运用前节 OCT 扫描仪( 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S-OCT)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透明角膜切口内口的位置对术源性散光( surgery induced astigmatism,SIA)的影响。
      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0例43眼,做2.8 mm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1wk,1、3mo进行矫正视力检查,术后1wk,1、3mo应用AS-OCT对角膜切口内口的位置及切口长度进行测量。根据切口位置的不同分为:1组:20例23眼,切口内口距离角膜顶点中线>3 mm;2组:20例20眼,切口内口距离角膜顶点中线≤3 mm。
      结果:1组和2组术前1d矫正视力及角膜散光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wk,1、3mo两组矫正视力不断增加,散光及切口长度均不断减小,但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内口位于角膜中央3 mm半径内的透明角膜切口长度偏长,术后产生的SIA较内口在3 mm以外的切口偏大,且术后获得的矫正视力也可能低于后者。

  • 白内障手术技巧对术源性散光的影响

    作者:Numan Eraslan;Ufuk Elgin;Emine Sen;Pelin Yilmazbas

    目的:评估行普通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手术经验对术源性散光( SIA)的影响。
      方法:选取患者50例53眼,平均年龄64.5±10.8a,随机分为两组,一组23眼,二组30眼。手术方式均采用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第一组由白内障专家手术,第二组则由住院医师手术。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全面眼科检查,包括角膜曲率和自动屈光检测。 SIA应用向量分析程序-Alpins法计算,于术后1d,1mo及2mo重复上述检查并记录结果变化。应用Shapiro Wilk和Mann-Whitney检验判断两组间SIA的统计学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人口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分析显示,一组术后1d,1mo及2mo的SIA分别为0.79±0.41 D,0.54±0.41 D及0.47±0.37 D;二组分别为1.27±0.66 D,0.98±0.56 D及0.94±0.54 D。可见一组术后1d ( P=0.002),1mo (P=0.004)及2mo (P=0.001)的SIA更小。
      结论:手术经验是影响SIA的因素之一。住院医师应增加超声乳化术手术量以获取更多手术经验。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