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中低度角膜规则散光的短期疗效

    作者:吴敬明;王帅南;赵周婷;李梦琦

    目的 评价Toric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矫正中低度数角膜规则散光的有效性及其在囊袋内的旋转稳定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中低度角膜规则散光患者59例(94眼).方法 2017年4月至12月就诊的白内障患者59例(94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 IOL(型号:AT1BH~AT4BH)植入治疗,将IOL散光轴标记线(小屈光力方向)与角膜散光大屈光力方向重合,从而降低全眼残余散光.观察和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地形图)、术后全眼残余散光(电脑自动验光)、IOL轴位(裂隙灯检查)及其并发症的情况.主要指标 裸眼视力、角膜散光、术后全眼残余散光、IOL轴位、并发症.结果 术前及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分别为(1.48±0.50)D和(1.43±0.47)D(Z=-0.49,P=0.62);术后3个月全眼残余散光(0.38±0.29 D)低于术前角膜散光(U=131.50,P<0.01);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83±0.13)高于术前(0.20±0.11)(Z=-8.69,P<0.01).术后3个月,术眼IOL轴位与预定轴位的偏差平均2.83°±2.08°,其中轴位偏差≤8°者94眼(100%),轴位偏差≤5°者83眼(88.3%),轴位偏差≤3°者64眼(68.1%).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内均未出现并发症.AT1BH组、AT2BH组、AT3BH组、AT4BH组的患者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均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均>0.05),术后3个月全眼残余散光均低于术前角膜散光(P均<0.05),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均高于术前裸眼视力(P均<0.05),术后3个月IOL轴位旋转均≤8°.结论 Toric IOL能有效矫正合并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提高裸眼远视力,并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

  • 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散光的短期临床疗效

    作者:马剑欣;张恩魁;王军;王文莹

    目的 观察术前伴有较大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Acrysof SN60TT)后的屈光效果及囊袋内旋转稳定性.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5例(30眼)角膜散光均大于1 D的老年性及发育性白内障患者.方法 术前通过生物测量及软件计算确定人工晶状体型号及放置轴位,并进行手术切口及目标人工晶状体轴位两步标记,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术中将人工晶状体准确放置于目标位置.术后随访3个月.主要指标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总合散光、角膜散光、人工晶状体柱镜轴位.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1个月为0.73±0.18,3个月为0.79±0.17.佳矫正视力1个月为0.93±0.13,3个月为0.98±0.09.总合散光术后1个月为(0.68±0.53)D,3个月为(0.47±0.39)D.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为(1.58±0.84)D,与术前(2.02±0.90)D相比明显下降(P=0.00).手术源性散光为(0.62±0.32)D.术后3个月人工晶状体矫正散光(1.27±0.69)D,与预计人工晶状体矫正散光(1.36±0.44)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术后3个月人工晶状体旋转(4.0±3.2)°,旋转5°以内占76.7%.结论 Toric人工晶状体在本文短期随访期间能有效地矫正散光,在囊袋内稳定,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眼科,2009,18:84-87)

  • 精准决策,优化规划——Toric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应用

    作者:徐雯;李茜

    Toric人工晶状体(IOL)是白内障手术同时矫正角膜散光的重要术式,其安全性和可预测性得到了临床医师的肯定.然而,Toric IOL的植入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病例选择、生物测量的准确性、术前标记的准确性、术中操作以及IOL的选择等,任何相关环节的疏漏都有可能降低预期效果.要发挥Toric IOL的佳矫正效果,需要医师团队对禁忌证进行详细筛查、对适应证做到严格把握、方案制定个性化、围手术流程规范化等.对精准性的要求贯穿于整个临床诊疗过程,不断提高临床决策能力,才能保障白内障患者良好的视觉效果.

  • 不同术式联合矫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散光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王雪林;王雪松;常嘉泰;万春泓;鲍晖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联合矫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散光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102眼)老年性白内障散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1眼)和观察组(51眼),对照组行球面人工晶状体联合角膜缘松解术,观察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植入术,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柱镜度数和散光矫正率的差异。结果两组的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裸眼视力、柱镜度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散光矫正率为94.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oric-IOL和角膜缘松解术两种术式均是矫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散光的有效方法,Toric-IOL疗效更稳定,可保证术后佳裸眼视力和视觉质量。

  • 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散光的临床观察

    作者:武哲明;陈韵;张静琳;林振德

    目的 评价白内障手术AcrySof Toric散光型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其在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 对23例(32只眼)伴有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植入AcrySof Toric折叠式散光型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前、术后角膜散光、裸眼远视力及佳矫正视力;术后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的旋转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及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术前角膜散光(2.53±0.82)D、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0.34±0.23)D,两者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 0.05);术后3个月31只眼旋转<50.结论 在白内障手术中植入AcrySof Toric散光人工晶状体减少了患者的残余散光,并且该晶体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裸眼远视力.

  • 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散光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衍文;史庆成;冯宇宁;初玲

    目的 评价AcrysofToric复曲面人工晶状体在白内障手术中矫正角膜源性散光的临床效果及其旋转稳定性.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Acrysof ToricIOL(SN60TT)植入术的35例(37只眼)做为实验组,其中T3(柱镜为1.50D)17只眼,T4(柱镜为2.25D)10只眼,15(柱镜为3.00D) 10只眼.随机选取同期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Acrysof Natural IOL (SN60AT)植入术的30例(35只眼)做为对照组.全部手术均采用角膜屈光力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观察术后3个月术眼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及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术眼角膜散光及预期与实际残余散光、IOL旋转度数.结果 术后3个月实验组UCVA为0.65±0.23,对照组为0.55±0.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26,P <0.01),实验组BCVA为0.81±0.17,对照组为0.79±0.2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2,P>0.05).术后残余散光实验组为(0.55±O.17)D,对照组为(1.89±0.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5,P<0.01).实验组IOL轴旋转平均为(2.5±1.7)°,有34只眼(91.9%)的旋转小于5°.结论 术后3个月观察表明植入Acrysof Toric IOL可以有效且稳定地矫正白内障患者术前存在的角膜散光.

  • 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未选择Toric人工晶状体原因调查

    作者:史庆成;冯宇宁;周衍文

    目的 探讨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未选择Toric复曲面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lens,IOL)的原因.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合并角膜散关的老年性广白内障患者120例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医学相关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及个人心理因素三方面,了解患者未选择Toric IOL的原因.结果 未选择Toric IOL的原因中医学相关因素占41.18% (126/306);经济因素占21.57% (66/306);社会及个人心理因素与37.25%(114/306).在各种原因中,位于前三位的依次为认为散光不会影响术后视觉质量25.49% (78/306);经济困难21.57% (66/306);白内障手术是复明,能看到即可19.61%(60/306).愿意术后配戴散光眼镜,年龄,学历及收入水平等对患者未选择Toric IOL均有影响.结论 在白内障患者中加强科普知识宣传,加强屈光知识普及,是引导合并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正确选择人工晶状体,提高术后视觉质量的重要措施.

  • 不同术式矫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散光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颖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矫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散光患者162例,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采用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周边角膜切开术.对比两组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指标包括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残余散光、散光矫正量、散光矫正率.结果:经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后,两组佳矫正视力指标无差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在矫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散光方面的疗效均较好,且安全性较高,术后疗效稳定.从相关指标比较结果来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要优于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周边角膜切开术.

  • 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效果评估

    作者:王勇;叶应嘉;鲍先议;周龑丽;许荣;彭婷婷;余天

    目的 观察术前伴有规则角膜散光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及囊袋内旋转稳定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收集32例(47眼)角膜散光均大于1D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25 mm).术前通过生物测量及软件计算确定IOL型号及放置轴位,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中将IOL准确放置于目标位置.术后1 d、1周、1个月和3个月充分散瞳后裂隙灯照相,采用Adobe Photoshop软件行IOL轴位分析,记录各组术前、术后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残留散光、术后实际散光、IOL旋转度数及其他并发症.采用单项有序资料列联表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3个月,91%患者UCVA大于0.5,显著高于术前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67,P<0.05).术前平均角膜散光为(2.11±0.83)D,预计残留散光为(0.31±0.26)D,术后3个月残留散光为(0.44±0.35)D,术前、术后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8,P<0.05).预计残留散光与术后3个月实际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P>0.05).术后3个月IOL旋转度数为(3.75±1.39)°,其中旋转度数>5°的有3例(占 6%),无旋转度数超过10°的病例.结论 Toric IOL能有效地矫正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预测性强,且植入后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患者术后获得更好的裸眼远视力.

  • 不同术式矫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司方圆;廖荣丰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术式矫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4例(34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散光≥1.50 D)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超声乳化摘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Toric组20例(20只眼)和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角膜缘松解切开术LRIs组14例(14只眼).观察术前、术后1 d、1个月、3个月的临床效果,包括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残余散光、角膜散光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两组术后3个月UCVA、BCVA均显著提高,UCVA 在Toric组和LRIs组分别为0.64 ±0.15、0.48 ±0.17,Toric组的UCVA优于LRIs组(P<0.01).两组术后3个月BCVA无明显差异(P=0.120).两组在术后散光量均显著减少(P<0.01),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在Toric组和LRIs组分别为(-0.69±0.31)D、(-1.14±0.83)D.Toric组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量较LRIs组相比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oric组术后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5).LRIs组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01 ),平均减少1.04 D.Toric 人工晶状体在术后3个月时平均旋转度数为(3.78±1.96)°,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之间的晶状体旋转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7).结论 两种手术方法均是矫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散光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超声乳化摘除联合Toric IOL植入术的疗效优于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LRIs.

  • 白内障植入Toric IOL和单焦点非Toric IOL术后疗效观察

    作者:陈星;于建春;周丹英;沈健;吴雁冰

    目的观察白内障手术中使用ToricIOL对视力和屈光结果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眼科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77例(108只眼).患者共分为3组.A组:角膜散光度≥2.0 D植入Toric单焦点晶状体22例患者(30只眼);B组:角膜散光度≥2.0 D植入单焦点非Toric晶状体25例患者38只眼;C组:角膜散光度≤1.5 D植入单焦点非Toric晶状体30例(40只眼).术后随访1周至2个月,观察其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度、角膜散光值,综合各指标评估Toric晶状体的有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三组的裸眼视力LogMAR:A组0.25±0.21;B组0.52±0.22;C组0.16±0.25.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是:A组0.08±0.12;B组0.22±0.14;C组0.04±0.11.术前的角膜散光分别是A组(3.68±1.21)D;B组(3.42±1.47)D;C组(0.95±0.41)D.术后眼球散光度分别是A组(1.1±0.65)D;B组(3.15±1.35)D;C组(0.91±0.52)D.术后散光度A组和B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A组和C组之间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17).结论在白内障手术的同时,相对于角膜散光较大的患者,Toric晶状体植入可以矫正角膜散光,提高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 Toric人工晶状体术后残余散光及手术源性散光(SIA)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彦;张嵘;叶向彧

    目的 观察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的残余散光及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Acrysof Toric IOL植入的患者52例(62眼),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综合验光、角膜曲率等,并计算出个体SIA、平均数SIA和centroid SIA.结果 术后目标残余散光为0.02 ~0.32(0.17±0.15)D,术后实际残余散光为0~ 1.50(0.49±0.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角膜散光值为0.93 ~3.70(1.94±0.75)D,术后角膜散光值为0.68 ~ 3.80(1.95±0.80)D.术后个体SIA为0.08 ~1.39(0.44±0.25)D,平均数SIA为0.44D,centroid SIA为0.12 D@126°.结论 利用Barrett Toric公式及centroid SIA计算Toric IOL度数精确及稳定,但术后仍残留一定度数残余散光,SIA仍需进一步优化.

  • OPD-ScanⅢ标记法在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临床效果

    作者:郑亦君;叶应嘉;许荣;吴立平;常晓可;陈华

    目的 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OPD-ScanⅢ标记法与裂隙灯水平窄光带标记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入选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70例(70眼),散光度数1.00~3.00D,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按术前角膜散光标记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眼)使用OPD-ScanⅢ标记法,对照组(35眼)使用裂隙灯水平窄光带标记法.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残余散光和人工晶状体轴位偏差等,并对人工晶状体轴位偏差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11±0.09)与术前(0.59±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3个月人工晶状体轴位偏差与术后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散光(1.88±0.49)D与术后3个月(0.54±0.3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1d、术后3个月两组间人工晶状体轴位偏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OPD-ScanⅢ标记法与裂隙灯水平窄光带标记法均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前者对操作者的要求更低且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 iTrace像差仪在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轴位测量中的应用

    作者:栗勇涛;张红;田芳;孙靖;王晴

    目的 研究和评价利用iTrace像差仪在不散瞳情况下测量Torie人工晶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轴位.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Toric IOL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35例(45眼),术后1周随访,并行iTrace像差仪的检查.用眼内像差散光轴位换算为术后Toric IOL轴位,结果与传统裂隙灯测得的Toric IOL轴位做比较,分析其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患者术后1周裸眼视力和术后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19 ±0.12)LogMAR和(0.10±0.09) LogMAR,42眼(93.3%)的裸眼视力≥20/40.传统裂隙灯法和iTrace法测得的Toric IOL轴位旋转分别为3.13°±2.86°(0°~9°)和4.44°±3.42°(0°~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1,P=0.025);两种方法测得的Toric IOL轴位差值的绝对值为3.67°±3.59°(0°~ 14°),差值结果中32眼(71.1%)<5°,9眼(20.0%)为5°~10°,4眼(8.9%)>10°.两种方法测得的Toric IOL轴位呈线性相关(r=0.926,P<0.01).结论 运用iTrace像差仪可以在不散瞳的情况下准确测量Toric IOL轴位,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治疗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临床对比分析

    作者:蓝倩倩;李莉;王璐

    目的 对比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植入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及植入球面IOL治疗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在我院就诊的合并角膜规则散光大于1D的白内障患者98例(137眼),分为两组,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Toric组联合植入Toric IOL,对照组联合植入球面IOL,术后对比患者的自觉症状、裸眼视力、总和散光、客观视觉质量、IOL柱镜轴位.结果 平均随访12.8个月,术后Toric组的总和散光(0.62±0.36)D要明显小于对照组(1.50 ±0.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Toric组视力为0.89±0.20,明显高于对照组(0.5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oric组术后白天和夜晚不同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调节传递函数截止频率值、100%对比度下视力、20%对比度下视力及患者主观视觉质量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两组9%对比度下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oric组在末次随访时IOL旋转(6.5±3.2)°.结论 与球面IOL相比,Toric IOL能有效地矫正散光,获得良好的主客观视觉质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 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评估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

    作者:肖显文;张红;田芳

    目的 运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分析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选择术前角膜散光≥1.00D的44例52眼植入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根据植入晶状体的型号不同分组,其中T3组19眼,T4组18眼,T5组10眼,T6组5眼.术后3个月评估4组间的裸眼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轴位旋转度和残余散光,并运用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4组间的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Strehl比值、客观散射指数和不同对比度(OV100%、OV20%和OV9%)的调制传递函数值.结果 术后3个月的裸眼远视力为(0.18±0.11) LogMAR;佳矫正远视力为(0.07±0.08) LogMAR;轴位旋转为3.62°±1.76°;残余散光为(0.50±0.29) D;客观散射指数为1.800±0.840;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为(22.862±5.584)c·d-1;Strehl比为0.155±0.038;OV100%、OV20%和OV9%分别为0.760±0.180、0.770±0.190和0.780±0.210.T3、T4、T5和T6组的残余散光分别为(0.34±0.28)D、(0.47±0.24)D、(0.57±0.19)D和(0.90±0.29)D,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参数4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可较全面、客观地评估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可以有效及安全地矫正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

  •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周边角膜缘松解术矫正散光的对比研究

    作者:徐冰;董宁;肖林;徐景美;褚利群;马骁

    目的 对比Toric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与球面IOL植入联合周边角膜缘松解术(peripheral corneal relaxing incisions,PCRI)矫正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55例(55眼)白内障患者,术前散光1.00~3.00 D,随机分为Toric IOL植入组(Toric IOL组,26例26眼)和球面IOL植入联合PCRI组(PCRI组,29例29眼).术中Toric IOL组植入AcrySof Toric IOL,PCRI组在角膜陡散光轴处做成对的角膜缘松解切口,植入AcrySof Nature(SN60AT) IOL.术后3个月进行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检查以及IOL-Master测量角膜散光轴向及度数、角膜地形图进行角膜散光测定,同时进行对比敏感度测定.结果 Toric IOL组和PCRI组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术后3个月,Toric IOL组18眼(69.2%)裸眼视力≥20/25,PCRI组16眼(55.2%)裸眼视力裸眼视力≥20/25;且Toric IOL组和PCRI组的散光度数都较术前减少,其中Toric IOL组平均下降1.19D,PCRI组平均下降1.00D,两组间残余散光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5c·d-1、3.0 c·d-1、6.0c·d-1、12.0c·d-1空间频率时,Toric IOL组和PCRI组患者对比敏感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18.0 c·d-1空间频率时,两组对比敏感度(15.21±5.77和10.97±3.2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0).结论 Toric IOL植入术与球面IOL植入联合PCRI对低、中度散光矫正都有明确的效果,但Toric IOL植入术具有更加安全、有效、稳定和可预测性好的特点,能使患者获得更加出色的视功能.

  • 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对Toric人工晶状体轴偏离的研究

    作者:郭海科;金海鹰;Gerd.U.Auffarth;张洪洋

    目的 建立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对Toric人工晶状体(Toric IOL)的轴偏离进行准确定量的方法 .方法 以Photoshop图像编辑软件制作检查Toric IOL轴位的标准模板:标有角度的极坐标系小检测角度为1°.对植入Toric IOL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以Pentacam或Orbscan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分析角膜陡峭经线与平坦经线,患者散瞳后进行眼前节数字图像照相,以检测模板检查Toric IOL柱镜轴位及其与角膜陡峭经线的夹角为轴偏离角度.以该技术对植入Toric IOL术后的24眼进行分析,分析轴偏离角度与分布范围.结果 应用图像编辑与制作技术建立了准确定量Toric IOL轴偏离角度的方法 .在分析的24例植入Toric IOL的病例中,轴偏离角度为0°~24°,平均偏离角度为(10.93±6.90)°,均<25°,其中顺时针偏离14例(58.33%),逆时针偏离10例(41.67%).偏离角度≤5°者4眼,5°<偏离角度≤10°者11眼,10°<偏离角度≤15°者1眼,15°<偏离角度≤20°者6眼,20°<偏离角度≤25°者2眼.结论 应用极坐标系可以准确检查Toric IOL柱镜的轴位与轴偏离角度,对提高Toric IOL植入术的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 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评价

    作者:刘荣;张红

    目的 评价Toric人工晶状体(IOL)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在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 收集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伴有角膜规则散光的患者32例(35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法植入Toric IOL.观察术前、术后裸眼视力(UCVA)及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残余散光、术后残余散光、IOL旋转度,并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92%患眼UCVA≥0.5,78%患眼UCVA≥0.8,BCVA≥0.8者达96%.术前角膜散光平均为(1.500±0.405)D,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为(0.200±0.179)D.3个月时与术后第1 d轴位相比较,IOL旋转平均为(2.132±1.853)°.结论 Toric IOL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裸眼远视力,减少了患者的残余散光,预测性强,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矫正角膜规则散光的治疗方法 .

  • 重视Toric人工晶状体应用误差来源分析和控制

    作者:徐雯;李茜

    Toric人工晶状体(IOL)是一种双曲面屈光性IOL,可将白内障患眼散光度与球镜度数相结合,用于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的矫治.与其他矫正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的方法相比较,白内障摘出后植入ToricIOL术后不发生屈光回退,对角膜和眼表环境影响小,术后患眼视觉质量好.然而,临床经验和既往研究的结果发现,相当一部分白内障患者植入Toric IOL后仍残留一定程度的散光,提示存在Toric IOL植入误差,是造成术后散光残留和患者屈光状态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根据Toric IOL应用过程中的误差来源不同可分为角膜散光测量误差、术源性散光(SIA)引起的误差、IOL计算引起的误差以及术后IOL偏心、倾斜、旋转等位置改变引起的误差.临床眼科医生应针对相关患者对Toric IOL误差来源进行分析和控制,减少Toric IOL植入误差,提高患者对Toirc IOL应用的满意度.

4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