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达菲联合中药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红娟;左俊岭

    【目的】观察达菲联合中药治疗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疗效。【方法】将197例流感确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1例和对照组96例。2组均常规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达菲及中药辨证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达菲口服治疗。2组均用药5 d。观察2组流感症状发生率、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及全部症状缓解时间,并评价2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为91.7%;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能更快退热及缓解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治疗组能够更有效缓解咽痛、肌肉酸痛、咳嗽、鼻塞流涕等流感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菲联合中药总体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应用达菲,不但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控制患者体温,而且能更好地改善流感症状。

  • 浅谈峻汗之禁例

    作者:叶烨

    仲景创麻黄汤治太阳伤寒表实证,并强调麻黄汤的禁例 : 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病有寒者不可峻汗. 临床上,凡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证,阳亢火旺及风热外感之人,均不宜用麻黄汤,已成为历代医家恪守的法门. 有鉴于此,笔者试从中医基础理论浅谈麻黄汤峻汗禁例的机理.

  • 麻黄汤合荆防败毒散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风寒表实证临床观察

    作者:卢云;黄宁;易远宏

    目的 观察麻黄汤与荆防败毒散合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风寒表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13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麻黄汤与荆防败毒散合方,对照组中服麻黄汤.结果 治疗组痊愈显率高于对照组;退热起效时间、体温复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中医症状、体征改善也大多优于对照组.结论 麻黄汤与荆防败毒散合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风寒表实证疗效满意.

  • 论葛根汤不属麻黄汤加减而成

    作者:梁铨

    《伤寒论》第31条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从原文上看,葛根汤证无汗恶风,确实属太阳病伤寒表实证,为外感风寒,寒邪闭表,太阳经气不利所致.且方药组成中麻黄用量大于桂枝,为3∶2,与麻黄汤中麻桂用量比例相同.因此,从古至今,许多医生都认为葛根汤是麻黄汤加减变化而成.如清代医家钱潢·钱天来在《伤寒溯源集》中说“葛根汤即麻黄汤加入葛根也.因项背强,无汗恶风,纯是太阳伤寒表证,故仍以麻黄汤汗解其寒邪,然较之麻黄汤证不喘,故去杏仁.但以几几为颈项俱病,项虽属太阳,而颈已属阳明,是以知太阳寒邪,已经透入阳明疆界,故入葛根以解阳明初入经邪也”.

  • 麻黄汤的发汗作用与M受体的关系研究

    作者:刘国清;王涛;余林中;罗佳波

    目的:探讨麻黄汤的发汗作用机制与M受体的关系.方法:将70只小鼠随机分为麻黄汤+硫酸阿托品注射液0.1mg/kg组、麻黄汤+硫酸阿托品注射液0.4mg/kg组、硫酸阿托品注射液0.1mg/kg+麻黄汤组、硫酸阿托品注射液0.4mg/kg+麻黄汤组、麻黄汤组、硫酸阿托品注射液0.1mg/kg组、空白对照(生理盐水)组,给药后30min,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观察小鼠腋窝部皮肤汗腺组织,以判断其发汗作用强弱.结果:麻黄汤具有发汗作用,阿托品对麻黄汤的发汗作用有抑制作用,但不能完全阻滞,随着阿托品剂量增加,发汗作用减弱;麻黄汤+阿托品组的发汗作用强于阿托品+麻黄汤组.结论:麻黄汤发汗作用与激动M受体有关,但并非唯一途径.

  • 中药麻黄汤的分子药理学机制研究

    作者:马江

    目的:为中药麻黄汤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文献检索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麻黄汤的中药组分进行分析,建立其中药组分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模拟预测的方法筛选其中的活性化合物,对相关靶点进行预测,探索其治疗伤寒证的分子药理学机制.结果:麻黄汤中约含有723个化合物,其中麻黄约含有236个,桂枝约合有115个,甘草约含有287个,杏仁约含有85个.通过计算机模拟预测共筛选出43个活性化合物,相关的18个作用靶点主要与舒张血管作用、肾上腺素样作用和促进平滑肌收缩作用有关.结论:本研究通过计算机口服生物利用度预测、类药性分析和靶点预测相结合,明确了麻黄汤中的活性化合物是通过舒张血管、促肾上腺素效应和促平滑肌收缩等作用发挥治疗伤寒证的功效.

  • 发热辨治三则

    作者:刘驯

    发热辨证,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发热为邪正相争的病理反应.外邪由表及里,初起多属表证发热,治宜疏散解表,或用辛温之麻黄汤,或投辛凉之银翘散;邪郁半表半里则为少阳发热,治以和解退热,药用小柴胡汤;邪热入里则为里证发热.热在气分当用白虎汤清气泄热,热入营血则以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内伤发热多由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所致.阴虚发热宜用六味地黄汤、清骨散滋阴清热;气虚发热常用补中益气汤甘湿除热.

  • 麻黄汤加减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月峰

    目的:观察麻黄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以及相关炎症细胞因子的研究.方法:选取86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予头孢地嗪2.0g静滴,1日2次,氨溴索60mg静推,1日2次,氨茶碱0.3g静脉滴注,1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麻黄汤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2组均15天为1疗程.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8(IL-8)的水平;观察2组患者主要症状减轻/消失时间以及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1个疗程后炎性因子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并且IL-1β、TNF-α、IFN-γ及IL-8的含量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咳嗽咳痰、肺部啰音及喘息症状恢复时间均显著较观察组患者短(P<0.05),而发热症状的消失时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0%和72.1%,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麻黄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IL-1β、TNF-α、IFN-γ及IL-8等炎症因子有关.

  • 麻黄汤发汗作用的神经调节机制

    作者:陈育尧;刘国清;莫志贤;罗佳波

    目的:研究麻黄汤发汗作用的神经调节机制.方法:手术切断大鼠左侧坐骨神经,观察麻黄汤给药30min后对大鼠左侧足趾皮肤汗腺的发汗作用.结果:通过左右两侧的对比,发现左侧足趾汗腺的发汗作用消失,而右侧足趾皮肤汗腺的发汗作用正常存在.结论:麻黄汤的发汗作用通过神经而起作用,如果切断坐骨神经,足趾的发汗作用消失.

  • 基于临床中药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浅论辛温解表

    作者:田长江;包·照日格图;庄馨瑛;却翎;刘晓梅;曾婷婷

    对“辛温解表”的概念及其内涵从药物功效、传统临床应用、现代临床应用以及现代基础研究等几方面进行探讨.对临床中药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进行一些探索.

  • 儿科杂症治验4则

    作者:陈正平

    1 大定风珠治龄齿赵某,女,13岁,1995年2月16日初诊.患儿自幼至今,磨牙切齿,无夜不作,多梦呓语,鲜少宁时,面色萎黄,时诉头昏,记性较差,口干纳少,经行量多,舌色鲜红,苔少而剥,脉细数.大便屡经检查未见蛔虫卵.入学前多次驱蛔,后亦服过钙片、镇静剂等,均无效.迩来病势如重,且学习成绩日见下降,令父母难以安眠.

  • 基于路径分析模型解析麻黄汤组方研究

    作者:曾勇;王平;张艳;赵贵琴;邱一行;孟宪丽

    目的:以麻黄汤为例,采用路径分析模型对组方原理进行分析,检验模型图与麻黄汤经典组方理论的吻合度,探素路径分析模型应用于中药复方研究的合理性.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进行方中药味的剂量组合,以发汗和止咳二指标反映方剂整体疗效.将组方药量和药效数据进行路径分析,描绘出多个药味与二药效指标间的总体路径图,用图中各药味的正向系数表示其方剂地位,以药味间网络系数表征七情合和.结果:利用路径图解析方法,可以得出复方中备药味对整体药效作用的方向量化指标,并标出药味的组方地位,反映药味间的七情和合.结论:从麻黄汤发汗和止咳两主要药效角度,各路径系数可反映药味在复方中的组方地位,这和“麻黄为君、臣以桂枝、佐以杏仁和使以甘草”的组方原则相吻合.路径分析方法对中药复方各药味组方地位而言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正交设计法研究麻黄汤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作者:王大方;高广;杨静玉;吴春福

    目的:研究麻黄汤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结合正交设计方法.结果:给药7天,麻黄汤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无损伤作用,而其中单味药麻黄对淋巴细胞DNA有显著损伤作用,单味药桂枝、甘草、杏仁则无明显影响.结论:麻黄分别与桂枝、甘草合用能显著降低麻黄的损伤作用.

  • 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大脑皮层额叶天冬氨酸含量的影响

    作者:魏凤环;罗佳波;余林中

    目的:研究麻黄汤(MHT)不同配伍对大鼠额叶皮层中Asp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2,4-二硝基氟苯为衍生化试剂,HPLC/UV法测定Asp的含量.结果:在0.05水平下,桂枝显著降低了天冬氨酸的含量(P=0.032);杏仁、甘草的影响不显著(P=0.149,P=0.095);甘草与桂枝呈显著降低的一级交互作用(P=0.017).结论:桂枝是影响天冬氨酸含量的显著性因素,而杏仁、甘草的影响不显著.

  • 麻黄汤提取物A的药效学研究

    作者:谭睿;董小萍;郭力;顾健

    从麻黄汤中分得之单体A 5mg/kg对氨雾所致小鼠有显著的止咳作用,单体A尚具有明显的发汗作用.

  • 麻黄汤体内代谢的比较研究

    作者:谭锐;郭力;董晓萍;顾健

    目的:运用TLC追踪技术,研究麻黄汤活性成分在体内吸收、代谢情况.方法:大鼠灌胃给药,制备各种样品,比较不同时间段动物胃、肠、血液中以及人工胃、肠液中有效成分的变化.结果:麻黄汤在体内生成两种新活性物质,其中一成分在体内吸收迅速、完全.

  • 组织形态学方法观察汗腺取材部位的改进

    作者:刘国清;李祖国;余林中;罗佳波

    目的:探讨麻黄汤对大鼠腋窝部和足趾部皮肤汗腺的分泌效果.方法:两只大鼠分别灌胃麻黄汤及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麻黄汤剂量为42g生药/kg,给药后30min处死大鼠,分别切取腋窝部和足趾部皮肤,按常规制作光镜切片.结果:麻黄汤能促进腋窝部和足趾部皮肤汗腺的分泌,腋窝部皮肤汗腺空泡发生率较足趾部皮肤高.结论:取材腋窝部皮肤较足趾部皮肤观察汗腺分泌效果更理想.

  • 麻黄汤发汗作用的电生理学研究

    作者:苗维纳;沈映君;谭祥华;马云

    用皮肤电阻反射的电生理学方法,观察了大鼠在给麻黄汤前及给后15min、30min、60min时的皮肤电阻的变化,结果给麻黄汤后大鼠皮肤电位的幅度明显增高,而潜伏期无明显的改变,麻黄汤还能明显降低耳朵温度、舌下温度。表明麻黄汤发汗作用机制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下降,通过神经途径使汗腺分泌增加,从而使体温下降。

  • 麻黄汤及其效应成分对小鼠的发汗作用

    作者:刘国清;罗佳波;莫志贤;余林中;李祖国

    目的:观察麻黄汤及其效应成分对小鼠的发汗作用.方法:以小鼠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内径作为发汗强度的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观察麻黄汤及其效应成分对小鼠的发汗作用.结果:麻黄汤及其所含效应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及桂皮醛对小鼠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内径均有扩张作用,且呈量-效关系.结论:麻黄碱、伪麻黄碱、桂皮醛是麻黄汤发汗作用的物质基础,但麻黄汤的发汗作用不是单体效应成分作用的简单相加.

  • 发汗实验方法研究

    作者:刘国清;余林中;莫志贤;罗佳波;王建华

    目的:探索一种评价发汗作用强度的新方法.方法:以小鼠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内径作为发汗强度指标,测量麻黄汤对小鼠发汗量的影响.结果:麻黄汤2g/kg、4g/kg、9g/kg的发汗量分别为0.240±0.079g、0.357±0.077g、0.556±0.082g,汗腺导管内径分别为0.783±0.155μm、2.235±0.273μm、3.298±0.318μm,皮肤汗腺导管内径与小鼠出汗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927).结论:以皮肤汗腺导管内径作为评价发汗强度的定量指标可行.

    关键词: 麻黄汤 发汗 汗腺 导管
262 条记录 11/14 页 « 12...6789101112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