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略论中医方剂之组织及应用

    作者:龚书涛

    清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合论>中所说:"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变易气血,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然草木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之所欲,以致其效.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以相辅者,或以相反者,或以相用者,或以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操纵之法,有大权焉.此方之妙也."中医方剂的组织,都有其规矩准绳,既有严格的原则,又有极大的灵活性."方从法出"是为有法才有方.一个方剂,必然要有一个适当之名称,有以主药名方者,如麻黄汤;有以主治名方也,如补血汤.古人制方有君、臣、佐、使之喻,即主、从、助、引之意也.古方都是古人历经无数次之临床总结,有一定疗效.但运用古方,要因人因地因时而施,临证选方,灵活运用,不可执方治病.同一方剂,有时你用有效,我用而不效;或同一方剂,用于我有效,用于他而不效.确是病有寒热虚实,药有轻重真伪之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此中消息,不可不深思而细究也.

  • 路径分析数学模型解析麻黄汤抗组胺致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的研究

    作者:曾勇;邱一行;李睿;曾岑;韦婷;石金凤

    目的:采用路径分析数学模型研究麻黄汤及不同配伍对磷酸组胺致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作用的影响,探索采用路径分析数学模型研究中药复方配伍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均匀设计进行方中药味的剂量组合,以解痉率为观测指标,将方中药量与药效数据进行路径分析,描绘影响解痉作用的药物路径图。结果:对于麻黄汤复方所表现出的接触磷酸组胺致豚鼠离体气管的收缩作用方面,麻黄与桂枝的作用对于全方药效的贡献占主要因素,同时也体现出协同的作用。结论:路径分析模型能较好反应中药复方中药物间的配伍关系及药物间相互影响,是研究中药复方配伍的理想工具。

  • 麻黄汤及其类方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王浩;朱丽

    麻黄汤首见于西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乃发汗解表之基础方,常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的治疗.而仲景通过临证的加减变化,衍生出了以此为基础方的一系列类方,包括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苡仁甘草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等,为后世医家所广泛应用.对麻黄汤及其类方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伤寒论》解表三方中甘草用量及作用浅析

    作者:刘湘云;李倩;郑聪敏;赵嫣虹

    整理分析近十年有关《伤寒论》中解表三方(即麻黄汤、桂枝汤和小青龙汤)中甘草用量及作用的文献,从组方原则、临证用药等方面探讨解表三方中不同剂量甘草的运用意义,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提出临床使用甘草应选好药、控制剂量,以大程度发挥甘草药效.

  • 麻黄汤煮散工艺研究

    作者:崔健;叶信;梁昀;杨正腾

    目的:优选麻黄汤的煮散工艺.方法:以麻黄碱含量为评价指标,以粉碎度、提取时间、加水量为考察因素,采用L9(3 4)正交试验设计优选麻黄汤的佳煮散工艺.结果:佳麻黄汤煮散工艺为:过40目筛,加12倍水,煎煮10min.结论:优选的麻黄汤煮散工艺稳定可行,适宜推广.

  • 麻黄汤正源

    作者:吴峥嵘

    根据《黄帝内经》中的“正邪”理论及《伤寒杂病论》中的“还魂汤”“超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等处方,从正邪的角度分析认为麻黄汤本为温阳之方,太阳伤寒证的正治法应为助阳祛邪及温阳散寒,认为久煎后的麻黄主要作用为温肺阳,麻黄汤用于治疗太阳伤寒证只是温阳作用的体现.

  • 麻黄汤其饮片汤剂与煮散剂止咳和抗炎药效比较研究

    作者:杨正腾;王力宁;张明;马家宝

    目的:研究麻黄汤饮片汤剂与煮散两种不同剂型的止咳与抗炎药理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氨水引咳、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方法对止咳与抗炎药理作用进行比较.结果:麻黄汤煮散止咳作用显著,且疗效优于饮片;而抗炎作用在足肿胀和耳肿胀对比中,饮片汤剂与煮散差异不明显,SOD、NO、MDA指标的测定中,N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黄汤煮散止咳作用优于饮片汤剂,但两者抗炎作用比较不明显.

  • 《伤寒论》方的临床应用(续)

    作者:萧佐桃;唐众瑞

    1 麻黄汤类案例<医宗金鉴>说:"名曰麻黄汤者,君以麻黄也.麻黄性温,味辛而苦,其用在迅升;桂枝性温,味辛而甘,其能在固表.证属有余,故主以麻黄必胜之算也;监以桂枝,制节之师也.杏仁之苦温,佐麻黄逐邪而降逆;甘草之甘平,佐桂枝和内而拒外.欲入于胃,行气于元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含精,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必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须啜粥而借汗于谷也.必须煮掠去上沫者,恐令人烦,以其轻浮之气,过于引气上逆也.其不用姜、枣者,此生姜之性横散于肌,碍麻黄之迅升;大枣之性泥滞于膈,碍杏仁之速降.此欲急于直达,少缓则不迅,横散则不升矣.然此为纯阳之剂,过于发汗,如单刀直入之将,用之若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可一而不可再".余每读圣贤书,常死于句下,故行医六十载未用此方一次,恐召祸耳.

  • 从麻黄汤、桂枝汤的应用探讨《伤寒论》顾护正气的思想

    作者:郜文辉;曾普华;刘娟;郁保生

    外感病是临床常见病,外感风寒为其主要发病原因,麻黄汤和桂枝汤是治疗风寒外感的主方,二者同为辛温解表剂,《伤寒论》中多条条文论述二者的应用.本文通过《伤寒论》中对麻黄汤和桂枝汤应用条文的分析,探讨其顾护正气、祛邪而不伤正的思想,为临床外感病的治疗提供借鉴.

  • 氨茶碱和麻黄汤联合应用治疗小儿哮喘临床观察

    作者:贾文

    目的:研究氨茶碱和麻黄汤联合应用对小儿哮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2例小儿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氨茶碱和麻黄汤联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氨茶碱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08%,对照组为82.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9,P< 0.05).试验组患者气促消失时间、喘憋消失时间和咳嗽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有少数患者早期出现恶心呕吐、面色潮红、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一段时间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不影响继续治疗.试验组不良反应率为7.84% (4/51),对照组为23.53% (12/5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4,P<0.05).结论:氨茶碱和麻黄汤联合应用治疗小儿哮喘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 麻黄汤合止嗽散联合西药治疗风寒犯肺证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研究

    作者:王锋;夏齐樽

    目的:观察用麻黄汤合止嗽散联合西药治疗风寒犯肺证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风寒犯肺证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以麻黄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2组均以10天为1疗程,治疗2疗程.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比较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激发试验转阴率及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对照组为72.1%,治疗组为93.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肺功能激发试验均显示阳性.治疗后,治疗组肺功能激发试验显示转阴者为9例(20.9%),对照组肺功能激发试验显示转阴者为3例(7.0%),2组转阴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麻黄汤合止嗽散联合西药治疗风寒犯肺证咳嗽变异性哮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肺功能激发试验转阴率,凸显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与特色,疗效显著.

  • 麻黄汤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型)36例疗效分析

    作者:应克伟

    目的:观察麻黄汤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儿随机均分2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麻黄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开始降温时间及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2%,对照组为69.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开始降温时间、体温复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麻黄汤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型)临床疗效显著.

  • 《伤寒论》药后护理法临床意义初探

    作者:史连和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本书不但创造了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而且开辨证施护之先河,丰富并且发展了中医护理学内容,有效地指导者中医护理学工作的实践,使之与临床诊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笔者仅就学习《伤寒论》用药后之护理方法临床意义及应用浅谈体会如下.

  • 麻黄汤合方应用札记

    作者:王付

    麻黄汤是<伤寒论>的首方,原治太阳伤寒证.笔者根据麻黄汤方药组成并结合临床辨证,合方应用,试用于治疗内伤杂病,收效甚捷,兹例举数则,以抛砖引玉.

  • 麻黄汤新用

    作者:王维澎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方由麻黄、桂枝、苦杏仁、甘草组成.具有发汗解表、通阳散寒、宣肺平喘之功.因其药专力宏,而被历代医家推崇为风寒表实证的首选方剂.笔者用其治疗内科杂症,亦收效显著.兹举验案数则,以资佐证.

  • 麻黄汤及拆方抗炎作用的研究

    作者:刘永刚;罗佳波;贺丰

    目的:通过对麻黄汤各拆方配伍组抗炎作用来探讨其配伍规律.方法:给大鼠腹腔注射糖原诱导中性粒细胞聚集,分离中性粒细胞,以arachidonic acid(AA),calciumionophore(A23187)刺激离体中性粒细胞释放白三烯(LTB4),再用HPLC法测定中性粒细胞中白三烯的含量,并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研究麻黄汤及拆方的抗炎作用.结果:麻黄汤及拆方不同程度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中性粒细胞释放白三烯.结论:麻黄汤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中性粒细胞释放白三烯具有抑制作用,拆方分析显示麻黄汤全方效果佳,并初步验证了麻黄汤组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 麻黄汤 抗炎 白三烯
  • 配伍及煎煮方法对麻黄汤中桂皮醛含量的影响

    作者:魏凤环;罗佳波;陈飞龙;王永刚

    目的:测定麻黄汤中桂皮醛的含量,分析煎煮方法及配伍对桂皮醛含量的影响.方法:用GC-MS法测定桂皮醛含量.实验条件:DB-17弹性石英毛细管(30 m×0.5 mm,0.25 μm),载气He,无分流进样,柱初温120℃,以8℃/min升至250℃,进样量1 μl.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桂皮醛在0.0136~0.136 mg/ml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RSD=1.02%;24 h内稳定性RSD=2.57%;重现性RSD=4.20%;平均回收率为101.30%,RSD=1.56%.桂皮醛的含量:麻黄汤分煎合液(Ⅱ)>麻黄汤合煎液(Ⅰ)(P<0.05) ;桂枝煎液(Ⅲ)>Ⅰ(P<0.05);Ⅱ>Ⅲ(P>0.05).结论:配伍可能是影响桂皮醛溶出量的主要因素.

  • 中药麻黄汤HPLC指纹图谱研究

    作者:樊冬丽;鄢丹;廖庆文;马小军;肖小河

    目的:建立中药复方麻黄汤的指纹图谱.方法:采用RP-HPLC法,色谱柱为Waters XTerra RP18(3.9 mm×1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10 mmol/L碳酸氢铵溶液(用浓氨水调pH至9.5),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15nm;流速0.8 ml/min.结果:以麻黄碱为参照峰,标示出麻黄汤10个共有峰,并说明了其药材归属.结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和良好的精密度,为麻黄汤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 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发汗作用的影响

    作者:刘国清;罗佳波

    目的研究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的发汗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以大鼠腋窝部皮肤汗腺的空泡发生百分率作为评价发汗强度的指标,观察麻黄汤不同配伍给药后30 min对大鼠的发汗作用.结果麻黄+桂枝组发汗作用强,含麻黄的各配伍组其发汗作用均强于不含麻黄的配伍组;配伍桂枝后发汗作用增强;配伍杏仁后各配伍组的发汗作用没有明显变化;配伍甘草后发汗作用减弱.结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在麻黄汤中分别起到君臣佐使的作用,深刻体现了组方规律.

  • 小青龙汤和麻黄汤抗组胺作用

    作者:阮岩;李笋;封彦蕾;陈蔚

    目的利用组胺皮肤试验了解中药抗组胺机理,比较中西药抗组胺作用的异同.方法将45例健康志愿者分为小青龙汤组,麻黄汤组,氯雷他定组和安慰剂组,各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2,5,24 h进行不同浓度的组胺皮肤试验,皮试后15 min观察并记录风团及红晕的面积,绘制剂量-反应曲线.结果风团和红晕面积比较,小青龙汤、麻黄汤组服药后2,5,24 h和服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氯雷他定组服药后2,5,24 h和服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青龙汤和麻黄汤不能直接抑制组胺,而可能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减少组胺的分泌.

262 条记录 10/14 页 « 12...6789101112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