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癌组织p16及p18基因变异

    作者:汤绍辉;罗和生

    p16基因又名多肿瘤抑制基因(MTS1),1994年首先由Kamb et al[1]克隆成功.此基因包含3个外显子及2个内含子,位于人9号染色体短臂2区1带(9p21),编码P16蛋白,在人类多种肿瘤中存在纯合性缺失及突变等变异[2-6],但胃癌中的改变情况国内外报道较少.p18基因是一个新近发现的与p15,p16基因同属一个基因家庭的抑癌基因,在结构和功能上与p15,p16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但在多种人类癌肿中其变异少见[7-9,它在胃癌中的改变情况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PCR及银染PCR-SSCP技术检测胃癌组织p16基因外显子E1α,E1β,E2及p18基因外显子E1的纯合性缺失及突变情况.

  • 胃癌MG-7抗原模拟表位与HSP70融合基因的构建及表达

    作者:宁晓暄;吴开春;时永全;王新;赵燕秋;樊代明

    目的构建和表达胃癌MG7模拟表位与人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融合基因.方法采用加端PCR的方法,将MG7模拟表位(GC23)的编码序列融合到HSP基因的3′端;PCR获得的融合基因片段经TA克隆法克隆到pUCm-T载体上,并进行DNA测序;将融合基因片段从pUCm-T载体上酶切后,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1a(+)上;将重组质粒PET-21a(+)/GC23-hsp转化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后,收集细菌,菌体裂解后进行SDS-PAGE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应用PCR方法扩增出约2.0kb的目的片段,序列测定结果证实,模拟表位GC23序列成功地融合到HSP70基因的3′端,GC23及HSP70基因序列均正确;经EcoRⅠ+XhoⅠ酶切及PCR鉴定证实,融合基因成功地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1a(+)上;转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后,进行SSS-PAGE发现在Mr为72000处有表达量明显增多的蛋白条带,Western blot证实,Mr72000处的条带为目的条带.结论成功构建并表达了MG7模拟表位与HSP70的融合基因.

  • p16抑癌基因与肿瘤

    作者:张翠英;岑尧

    p16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9p21,其编码蛋白特异性抑制CDK4和CDK6的活性,参与正常细胞周期调控.在肿瘤中,p16基因存在广泛而频繁的缺失和突变,被认为是新的抑癌基因.就p16基因的发现、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基因改变与肿瘤的关系,以及在p16基因研究的意义和前景做简要概括.

  • ATM基因与肿瘤的发生

    作者:任军;何伟;Lavin Martin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axia-telangiectasia,A-T)是一种较罕见的遗传病,由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 gene,ATM基因)突变所致.研究证实A-T患者与基因携带者存在对辐射引起的DNA双链断裂修复的缺陷,而出现基因组的不稳定性,表现为对辐射的高度敏感和肿瘤易发倾向,ATM已被认为是细胞对DNA损伤反应的中枢调控因子,对其的深入研究将揭示ATM与肿瘤发生的关系,为肿瘤的防治提供全新的视点与思路.

  • 白介素-8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都超群;张立玮

    目的:综述白介素-8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IL-8、基因多态性、肿瘤"为关键词,运用PubMed central、Springer、CBM、清华同方全文数据库和重庆维普检索系统,检索2004~2007年发表的文献,共收集文献241篇,仔细阅读全文,排除重复或类似的研究及与基因多态性无关的文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献32篇,终纳入分析24篇.结果:IL-8-251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口腔鳞状细胞癌和卡波内瘤的发病有关,与肺癌、食管鳞状细胞癌、膀胱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无关,与胃癌发病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结论:IL-8基因-25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发现,使IL-8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入了基因调控水平,深入研究两者问的关系,可对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防提供帮助.

  • 肝癌靶向性T细胞活化融合基因scFv-CD3ζ的构建与表达

    作者:李锴男;刘彦仿;孙妍琳;付勇;赵君;高娟;杨守京

    目的:构建抗肝癌单链抗体融合CD3ζ真核表达载体.方法 :应用PCR法将二硫键稳定的人源化的单链抗体scFv的基因克隆入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在5′端及3′端分别引入相应酶切位点;用RT-PCR法从正常外周血人T细胞扩增出CD3ζ的胞内区、跨膜区基因,然后将其克隆于scFv的下游,并在5′端及3′端引入相应的酶切位点.以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scFv-CD3ζ转入T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利用抗CD3ζ的单克隆抗体检测转染前后T细胞中CD3ζ的表达.结果: 二硫键稳定的人源化抗肝癌的单链抗体scFv的cDNA片段为735 bp,与已知的序列相符;CD3ζ的胞内区、跨膜区的cDNA片段为294 bp,与GeneBank公布的序列一致.重组的表达载体经酶切琼脂糖电泳及测序加以证实.转染前后T细胞中CD3ζ染色强度显著增强.结论:完成了二硫键稳定的人源化抗肝癌的单链抗体scFv及CD3ζ的胞内区、跨膜区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scFv-CD3ζ的构建,制备了肝癌靶向性T细胞.

  • 肿瘤敏感相关基因克隆cDNA消减文库的构建

    作者:谢玲;张开泰;罗庆良;熊国林;王玉芝

    目的:烷基磷脂类化合物(十六烷基磷酸胆碱,HePC)诱导人上皮性肿瘤细胞系产生交叉耐药.方法: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KB和KBr cDNA消减文库.KB为tester cDNA与过量的KBr cDNA消减杂交,非特异性cDNA片段被有效消减,特异表达的文库得到富集.结果:扩增后得到127个克隆,挑取质粒,酶切分析均得到400~800 bp插入片段.在获得可分析的78个克隆中,27%没有同源基因片段或同源性很低,暂定为"新基因";14%具有染色体明确定位,应该认为是化疗敏感肿瘤KB细胞所特有的cDNA片段;19%在人类EST文库MGC和CGAP中出现,可能是肿瘤细胞所特有基因;发现与耐药性相关的已知功能基因高达40%.结论:探索伴随肿瘤细胞耐药发生基因丢失,以开拓抗性逆转措施的新途径.

  • TMSG-1基因转染对肿瘤转移表型的影响

    作者:边巴;马春树;由江峰;宁钧宇;方伟岗;郑杰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TMSG-1对肿瘤转移表型的影响.方法:将含TMSG-1全长开放阅读框架的1.5 kb cDNA克隆于pcDNA3,构建正义及反义TMSG-1 cDNA真核表达载体,以脂质体转染人肺巨细胞癌PG的高转移亚系BE1,挑选G418抗性克隆,RT-PCR检测正义或反义TMSG-1 cDNA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进行转染细胞体外肿瘤生物学行为检测.结果:RT-PCR显示正义TMSG-1 cDNA转染的BE1细胞(BE1-S)中TMSG-1表达明显高于BE1及空载体对照细胞,反义TMSG-1 cDNA转染细胞(BE1-AS)中TMSG-1表达低于空载体对照细胞.与BE1及空载体对照细胞(BE1-V)相比,BE1-AS细胞体外生长较快,软琼脂克隆形成能力明显增强;而BE1-S细胞体外生长能力没有显著改变,但其穿越Matrigel的能力及软琼脂克隆形成能力明显减弱.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BE1-S的G0、G1期的细胞较BE1-V细胞比例增多,并且BE1-S出现了细胞凋亡峰.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反义TMSG-1基因转染可增强BE1细胞的体外生长、体外侵袭能力及克隆形成能力.而正义TMSG-1基因转染则使BE1细胞的侵袭能力及软琼脂克隆形成能力减弱,而对细胞体外生长能力无明显影响.结论支持TMSG-1是一个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 p21WAF1/CIP1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作者:席亚光;任英慧;苏秀兰;柯杨

    p21WAF1/CIP1基因是在1993年由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方法克隆出来的.Harper JW等[1]运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发现一种可与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相互作用的蛋白,并经蛋白测序和PCR 的方法将其克隆,命名为CDK相互作用蛋白1(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teracting protein 1,CIP1).

  • 肿瘤的遗传方式及基本研究策略

    作者:柯杨

    肿瘤与遗传是一个古老而复杂志的话题。当回答“肿瘤是否遗传”这一问题时,人们在认识上始终存在一些混淆。

  • 用博来霉素试验和紫外线试验评价肿瘤患者DNA修复能力

    作者:沈云天;徐世杰;王晓凌;张梅光;张伟强;黄晓明;郑伟;楼建林

    目的 用博来霉素(BLM)试验和紫外线C(UVC)试验评价肿瘤患者DNA修复能力.方法 将25名不同类型肿瘤患者和23名对照的淋巴细胞分成2组:(1)BLM试验组,BLM剂量为20 μg·ml-1,作用30分钟后再经15分钟修复,用彗星试验检测BLM暴露前后DNA损伤和评价DNA修复能力;(2)UVC试验组,UVC波长254 nm,照射剂量为1.5 j·m-2,于照射前和照射后90、240分钟用彗星试验检测DNA损伤,用公式计算DNA修复率(DRR).结果 BLM试验中尾长和尾相所测肿瘤组平均DNA修复能力分别为73.6%、65.0%,明显低于对照组(90.8%,85.4%)(P<0.01);UVC试验中尾长和尾相所测肿瘤组平均DNA修复能力分别为50.8%、58.0%,明显低于对照组(79.6%,82.0%)(P<0.01).结论 BLM试验和UVC试验可以快速检测DNA修复能力,发现肿瘤患者和对照组之间DNA修复能力差异有显著性.

  • 睾丸肿瘤抗原MAGE-C2基因cDNA的克隆、表达与纯化

    作者:王莉;郭爱林;李青;吴成利;秦叔逵;王琳

    目的克隆人睾丸肿瘤抗原MAGE-C2基因的cDNA,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与纯化,以便为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及制备肿瘤疫苗奠定基础.方法从人胶质瘤细胞系BT-325中提取总RNA,用RT-PCR从中扩增出MAGE-C2的cDNA片段,将MAGE-C2的cDNA片段插入载体pGEM-T easy中,经全自动序列分析仪测序正确后,再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4T-2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GEX-4T-2-MAGE-C2,并转化大肠杆菌,用IPTG进行诱导后,收集细菌,菌体裂解后,利用GST亲和层析柱对表达蛋白进行纯化,并进行SDS-PAGE及Western-blot检测.结果从人胶质瘤细胞系BT-325中克隆到长400 bp的MAGE-C2的cDNA,测序正确;经XhoI和BamH I酶切鉴定证实,MAGE-C2 cDNA成功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4T-2中;构建的表达载体pGEX-4T-2-MAGE-C2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Mr41 000的融合蛋白,经谷胱甘肽(GST)亲和层析后的融合蛋白纯度达到90%,该融合蛋白具有MAGE-C2抗原特性.结论成功地克隆并表达了MAGE-C2 cDNA,并对融合蛋白进行了初步纯化,为大规模获得MAGE-C2抗原创造了条件.

  • 染色体不稳定性与肿瘤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李龙

    染色体不稳定性定义为持续获得或丢失整条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是基因组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多数实体瘤具有此特征性表现.染色体不稳定性与紫杉烷类药物固有耐药,与实体瘤中的获得性多重耐药和较差预后具有相关性.目前证据显示,铂类药物比如卡铂对染色体不稳定性肿瘤特异性敏感.

  • 外周血DNA及其遗传学改变与肿瘤转移复发

    作者:任宁;钦伦秀

    随着近年来肿瘤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外周血肿瘤标记由于检测的方便和非侵入性已逐步替代了受到标本采集以及无法连续检测和随访追踪等诸多限制的组织学肿瘤标记.外周血DNA及其改变的分子遗传学检测正以其不可替代的优点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成为肿瘤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1999年、2001年和2003年分别在法国、中国香港、美国召开了3届主题为"血浆/血清循环核酸在癌症的诊断、预后及随访的应用"专题研讨会,有专家预言,外周血DNA的检测及其遗传学指标的研究将成为未来肿瘤研究的焦点,并为临床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监测及跟踪随访等提供一系列方便、快捷、敏感、特异、微创的分子遗传学检测手段.

  • 人卵巢癌组织中BRCA1、PRP13、TUBB3及ERCC1基因表达及其与化疗耐药的关系

    作者:陈国强;颜露春;左瑜芳;谢杰荣;刘秋龙;廖思海

    目的 分析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富脯氨酸多肽(proline-fich polypeptide 13,PRP13)、β-微管蛋白Ⅲ型(class Ⅲ beta-tubulin,TUBB3)及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1,ERCC1)在人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卵巢癌化疗耐药的关系.方法 选取80例卵巢上皮癌组织,其中23例原发性卵巢上皮癌组织,57例复发性卵巢上皮癌组织.57例复发性卵巢上皮癌患者中32例初次复发为铂类敏感型复发,25例为铂类耐药型复发.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所有癌组织标本中BRCA1、PRP13、TUBB3及ERCC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根据结果分析卵巢癌化疗耐药机制.结果 原发性和复发性卵巢上皮癌组织间BRCA1、PRP13、TUBB3及ERCC1耐药基因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敏感型与耐药型复发性卵巢上皮癌患者组织中BRCA1和ERCC1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RP13和TUBB3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BRCA1、PRP13、TUBB3及ERCC1基因在原发性和复发性人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不大,但BRCA1和ERCC1的表达水平与复发性卵巢上皮癌患者耐药性产生相关.

  • 寡核苷酸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在肿瘤研究中作用

    作者:康雪玲;邹泓;李锋

    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遗传相关性[1],几乎所有的肿瘤存在基因组DNA拷贝数异常,这些异常与原癌基因的扩增和抑癌基因的缺失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先进的分子遗传学新技术,研究肿瘤组织中基因组DNA异常,已成为人类了解肿瘤发生机制的重心.1992年,Kallioniemi等首次提出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能对染色体上DNA序列进行检测并定位.

  •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在肿瘤研究中作用

    作者:李巧新;李锋

    人类肿瘤的研究重心经历了从单基因水平到染色体、多基因水平的转变.许多人类肿瘤与发育异常疾病一样以基因组DNA拷贝数变化为特点.在癌症中,不利于肿瘤生长的基因(抑癌基因)可能存在于DNA拷贝数减少的区域;而有利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基因(癌基因)可能存在于DNA拷贝数增加的区域.1992年,Kallioniemi等[1]首次描述了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分别用不同的荧光标记体系标记来自待检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全基因组DNA,并且在Cot-1 DNA参与的情况下和正常人中期染色体进行原位抑制杂交.

  • ras与肿瘤

    作者:伍岳;王文军

    ras基因是第一个被鉴定的人类癌基因,其家族的三个密切相关成员是H-ras、K-ras和N-ras[1],是在人类肿瘤中常见的癌基因,它们在大约15%的人类恶性肿瘤中被检出.

  • 流式细胞仪测定小儿恶性肿瘤细胞DNA倍体及细胞周期的临床意义

    作者:魏华;孔燕;丁勇;靳振怀;冯霞

    目的 探讨小儿恶性肿瘤细胞核DNA倍性分布、细胞周期特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0例小儿恶性肿瘤细胞核DNA倍体模式、DNA指数、增殖指数和S期细胞比例,并研究这些参数与肿瘤组织分期之间关系.结果 二倍体肿瘤主要分布于细胞分化较好的肿瘤;随着肿瘤细胞病理分级的发展,异倍体肿瘤的检出率逐渐上升.相对于低分化组而言,高、中分化组的DI、SPF及PI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流式细胞仪测定小儿肿瘤细胞核DNA倍体模式及细胞周期特征在评估小儿肿瘤恶性程度上有重要意义,测定结果应与临床、病理资料相结合,为恶性肿瘤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 利用TCGA和GEO公共数据集分析GSR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兰庆芝;王琪;马静静;董卫国

    目的 通过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CGA)数据集和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探索谷胱甘肽还原酶(GSR)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研究GSR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分析GSR与其他生物通路的关系,推测GSR对评价胃癌患者预后的意义,探讨GSR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检索TCGA中的胃癌数据集并下载,结合临床信息对芯片数据进行分析.对肿瘤样本进行基因富集分析从而发现与GSR相关的生物学通路.结果 GSR在不同美国肿瘤研究联合委员会(AJCC)T分期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短径、AJCC M分期、有无Barrett食管、有无胃癌家族史、有无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中的表达量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R高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均比GSR低表达患者更长(P<0.05).GSR高表达的肿瘤样本富集了与氧化磷酸化、核苷酸代谢、蛋白进入线粒体过程、有丝分裂周期调控等生物学通路的基因.结论 GSR可以作为潜在的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指标及治疗胃癌的靶点.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