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DTI观察胼胝体纤维束与联络纤维、投射纤维的联系研究

    作者:姜洪新;张洪丽;张萍;陈昭燃;姬国敏;胡建新;居艳梅

    目的:采用DTI观察胼胝体与联络纤维、投射纤维的毗邻关系.方法:收集69例健康志愿者行MRI扫描,颅内未见异常信号,后行DTI扫描,应用独立成分分析法分别筛选出不同纤维束成分,并分析差异,采用Extended MR Workspace工作站上的DTI Studio软件对所得DTI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显示胼胝体及其邻近相关纤维束.结果:胼胝体在脑内连接广泛,尤其胼胝体压部,有前联合环路通过.结论:胼胝体位于纵裂底部,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是大的横行神经纤维束,主要联系左右半球新皮质各部,其纤维联系额、顶、枕、颞叶,下面构成侧脑室顶,前部和后部进入额叶及枕叶,形成前钳、后钳,与脑内其他传导束有着密切联系.

  • 白质纤维束成像在颅内肿瘤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王关顺;刘云霞

    本组对22例颅内肿瘤行白质纤维束成像,初步探讨MR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在颅内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根据彩色编码图对脑肿瘤引起的白质纤维柬改变进行分类,显示颅内肿瘤与周围白质的关系,帮助制定术前计划.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云南省肿瘤医院2006年10月至2009年3月颅内肿瘤患者22例,其中胶质瘤12例,脑膜瘤10例(WHO1~2级),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急性隐匿性颈髓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周斌;张惠南;高文;曾献军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隐匿性颈髓损伤(CSC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在九江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及神经外科就诊,72 h内有明确外伤史,临床诊断为CSCI而常规磁共振(MR)序列显示脊髓无异常信号(隐匿性脊髓损伤)患者30例(损伤组)及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接受常规MR序列、DTI序列检查.对两组的DTI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获得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分别测量损伤组和对照组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损伤组的FA值(0.53±0.22)明显低于对照组FA值(0.65±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00,P<0.01).损伤组的ADC值[(1.15±0.28)×10-3mm2/s]明显高于对照组ADC值[(1.04±0.57)×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20,P<0.01).损伤组颈髓DTF图示受损区域的白质纤维束稀疏、扭曲及断裂.结论 DTI的FA值和ADC值可定量分析CSCI患者脊髓白质损伤的严重程度,DTT图可准确描绘脊髓白质损伤的位置及范围,是目前无创性诊断隐匿性颈髓损伤和评估预后的一个重要手段.

  • DTI在大脑髓质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周小丰;刘远健

    脑白质纤维与大脑的发育和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密切相关,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作为一种无创性显示活体脑白质微观变化的MRI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脑白质发育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就其原理及在脑白质发育和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予以综述.

  • 扩散张量成像对胶质瘤分级的应用价值

    作者:姜亮;殷信道;周星帆

    胶质瘤是脑内常见的恶性肿瘤,胶质瘤分级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尤为重要。扩散张量成像(DTI)是目前唯一可以在活体状态下无创性检测组织微观结构的功能成像方法。 DTI对水分子运动敏感,尤其是沿着轴突纤维束分布的水分子,而胶质瘤肿瘤细胞浸润主要沿着白质神经束走行,低级别胶质瘤的神经轴扩散率为3.7%~5.3%,而高级别胶质瘤为10%~27%,因此DTI 对胶质瘤的分级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现就近年来DTI对胶质瘤分级诊断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前景等方面内容进行综述。

  • 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对Broca失语症语言功能区及纤维结构的活体分析

    作者:孙学进;王欣;顾青;张玉梅;戴建平;包颜明

    背景: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和纤维素成像技术是惟一能在活体上进行白质纤维结构分析的方法.目的: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观察Broca失语症时语言功能区及其纤维结构的变化.设计、时间和地点:对比观察临床实验,于2003-11/2005-02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完成.对象:选择不同程度Broca失语症患者30例,女9例,男21例,年龄17~63岁.经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心理研究室汉语失语成套测验确诊失语症,以不同亚项测试作出失语症分类诊断.方法:应用3T超高场强磁共振扫描仪及工作站对患者完成全脑的数据采集和处理.选定Brodmann 45、44区和22区、39区及右侧半球相应脑区为语言功能区,脑内与语言功能区密切相关的主要联合、连合纤维束为纤维追踪的兴趣区,分别进行神经纤维束的追踪显示.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从语言功能区发出的神经纤维束的走行、分布及其与其它脑区间的联系和病理情况下的改变,并与文献资料中的正常人进行对比.结果:30例Broca失语症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Broca失语症患者的左侧45区和44区纤维束及其平均各向异性阈值少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683 65,-5.300 55,P<0.05).②Broca区向下穿行的纤维束中断或移位,与弓状纤维束前部的联系松散或分离,到中央前回及额叶内侧面的纤维减少.③Broca失语症的弓状纤维束的改变主要是前端的纤维束完整性破坏和纤维束移位所致Broca区与弓状纤维束的分离,左侧弓状束的纤维束数量和平均各向异性阈值也均少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Broca区皮质及其纤维环路结构的损伤均可导致Broca失语症的发生.

  • 磁共振扩散张量技术在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诊断中的应用(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陈永振;崔小雪;董一娇;阎雪晶;任思勰;关丽明;何志义;欧阳嶷

    目的 报道1例继发于脑桥出血的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论证头颅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MR 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用于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诊断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 收集1例患有眼肌阵挛和步态异常的男性39岁患者的临床资料.该患者分别接受MRI和DTI检查.结果 MRI显示其延髓右前外侧肥大结节灶,呈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DWI高信号.MR DTI和DTT显示:①ADC值右侧大于左侧;②FA值右侧小于左侧;③右侧神经纤维束相对左侧减少变薄并部分呈现中断现象.结论MR DTI和DTT在诊断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时一定程度上优于常规MRI,影像学的发展提高了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和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在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雷新军;李旭丹;王慧梅;王明杰;叶碎林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和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BOLD-fMRI)在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1.5T场强MRI系统对32例脑肿瘤患者根据特定任务采集BOLD-fMRI数据和DTT成像图像资料传入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病灶精确定位后进行手术切除.结果 在成像结合下导航显微镜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5例.所有病灶均在导航系统下进行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未出现术后不良并发症.结论 在BOLD-fMRI和DTT成像结合下导航显微镜可以独立地起到实时引导、精确找寻病灶、了解周围结构的作用,克服和避免术中脑组织损伤现象,达到切除病灶目的,减少功能损害.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成像对脑肿瘤诊断及对邻近纤维束影响

    作者:肖芳;季学兵;丁宛海

    目的 ①探讨MR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ghy,DTT)技术显示良、恶性脑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纤维束解剖关系在手术前中的临床价值.②探讨DTI在高级别与低级别胶质瘤中的诊断价值.主要为ADC值、FA值及FDi值的应用.③利用DTT定量分析测量正常人的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的FDi值与FA值,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49例脑肿瘤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应用Philips公司提供的(Fiber track)软件包分析处理,分别获取各自的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彩色编码张量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分析肿瘤与瘤周白质纤维束的关系.测量10例低级别胶质瘤与15例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邻近白质区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的ADC值、FA值及FDi值.对11例健康正常人行DTI检查,通过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设置得出双侧CST三维示踪图像,并由软件计算获得双侧CST的条目数及FA值,由公式FDi(纤维密度指数)=纤维束条目数/ROI面积或像素,求得相应FDi值.结果 ①良性及恶性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都可以发生移位;瘤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表现为浸润和破坏为主,其破坏程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比.②低级别胶质瘤及高级别胶质瘤相应瘤周水肿区的ADC值高于实质区的ADC值;两者的实质区、瘤周白质区及及正常对侧白质区ADC值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区的ADC值(1.265±0.064)×10-3mm2/s高于低级别胶质瘤ADC值(10.75±0.032)×10-3 mm2/s,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低、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区FA值与瘤周水肿区FA值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邻近白质区及对侧白质区FA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低级别胶质瘤实质区的FA值(0.175±0.036)明显低于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区的FA值(0.223±0.051),且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低级别胶质瘤水肿区FDi值高于高级别胶质瘤,且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正常健康人皮质脊髓束的FA值与FDi值具有正的线性相关,(r=0.773,P<0.05).结论 ①磁共振DTI及DTT技术可在活体中清晰、直观、无创地显示脑肿瘤与周围白质纤维束的关,对术前恶性脑肿瘤的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②DTI结合常规MRI检查,有助于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③FDi是白质纤维束定量化指标,是对FA值的量化与补充.

  • 轻度创伤性脑损伤的DTI研究进展

    作者:朱慧玲

    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是临床常见脑外伤,由于受损部位主要分布在灰白质交界处和大脑深部中线结构,且脑损伤呈弥漫性,常规影像学检查常无阳性发现,往往低估了患者病情.本文就扩散张量成像应用于轻度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评估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价值

    作者:田为中;张继;沈钧康;牛天力;何国华;于鸿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前列腺癌(PCa)病理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PCa患者资料,均行常规MRI、DTI扫描.根据Gleason评分分为低级别组、中级别组和高级别组.运用Neuro 3D软件测量PCa组织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绘制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图,采用ANOVA分析研究不同级别组PCa的FA值和ADC值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研究不同级别组FA值和ADC值与Gleason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DTT图很好地显示了PCa癌区纤维束走行、排列特点,低级别组癌灶区纤维束排列稠密、无中断;中级别组癌灶区纤维束排列紊乱、稀疏;高级别组癌灶区纤维束中断、缺失.低级别组、中级别组、高级别组FA值分别为0.284 ±0.313、0.293±0.347、0.369±0.347,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234.533,P<0.05),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FA值与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r =0.884,P<0.05);ADC值分别为(1.070±0.072)×10-3 mm2/s、(0.961±0.081)×10-3 mm2/s、(0.821±0.048)×10-3mm2/s,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49.987,P<0.05),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DC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r=-0.810,P<0.05).结论 DTI可用于评估PCa的病理分级和预后.FA值与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ADC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DTT图显示不同级别PCa癌灶区纤维束差异更为直观.

  • 联合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和各向异性分数探讨基底节区脑出血皮质脊髓束损伤类型

    作者:詹剑;张体江;余昌胤;石修权;刘松江

    目的 为准确评估基底节区脑出血后皮质脊髓束(CST)的损伤情况和判断运动功能预后,联合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和各向异性分数(FA)构建CST损伤类型,并探讨这种分型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将符合研究要求的18例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DTT图像中通过基底节区CST的类型划分为3组:(1)纤维移位型.CST未被血肿直接损伤,未被水肿区覆盖,CST轻度移位,但完整性保存.(2)水肿覆盖型.CST未被血肿直接损伤,但被血肿周围水肿区覆盖,CST完整性部分受损.(3)血肿破坏型.血肿直接破坏CST,CST完整性中断.分析3组CST损伤类型与损伤程度和运动功能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检验对判断运动功能预后的准确性.结果 18例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中,纤维移位型7例,水肿覆盖型6例,血肿破坏型5例.CST损伤类型与入院时MFS评分无相关性(r=-0.1254,P=0.6201),而与入院时相对各向异性分数(rFA)值、6个月后rFA值和6个月后MFS评分均存在相关性(分别为r=-0.8898,P<0.0001;r=-0.9783,P<0.0001;r=-0.8356,P<0.0001).CST损伤类型预测运动功能预后的曲线下面积达到1.000,高于采用入院时出血量、入院时rFA值和入院时MSF评分的曲线下面积;CST损伤类型预测运动功能预后的大截断值为0.500(敏感度100%,特异度100%).结论 DTT联合FA划分CST损伤类型,能够定性、定量评估CST损伤状况,更准确地判断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运动功能预后.

  • DTI及DTT技术与NIHSS评分系统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价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步环;王宏;贾文霄;邓佳敏

    目的 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与NIHSS评分系统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判断评价中的优势,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对34例患者[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35 ~73岁,平均(58±2.4)岁]在急性期(发病时间<72 h)行1.5T常规头颅MR常规检查,同期行DTI及DTT成像,根据白质纤维束(CST)与梗死灶的关系分为相邻、部分穿过及完全穿过3组,将其功能结局分别预测为痊愈、部分恢复及瘫痪并作为预测理论值(100%);患者就诊或入院时或在发病24 h内采用NIHSS评价脑梗死的严重程度,根据严重程度(<6分;6~16分及>16分)将34例患者分为3组,将其功能结局分别预测为痊愈、部分恢复及瘫痪并作为预测理论值(100%).后通过随访并对所有的患者进行肌力测试(MMT),将结果作为预后评价的实际值与上述理论值作一对比并进行评价,判断二者符合率.结果 34例患者的NIHSS评分范围为2~30分,其中6例痊愈者平均评分为(4.13±1.356)分;13例部分恢复者平均评分为(11.47±3.067)分,15例瘫痪者平均评分为(23.09±4.48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两个分组方法所得的实际值的符合率,结果显示采用梗死灶与CST关系进行分组所得实际值的符合率较NIHSS评分分组所得实际值的符合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梗死灶与CST关系进行分组所得实际值的符合率较NIHSS评分分组所得实际值的符合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随着NIHSS评分分值的升高,脑梗死患者的肢体瘫痪危险度增加.

  • DTI多参数值及DTT技术在颅内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孙夕林;王丹;申宝忠;李琳;何琦玮;刘芳

    目的 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多参数值在脑肿瘤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评价扩散张量纤维柬成像(DTT)在显示脑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纤维束关系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低级别、高级别)、脑膜瘤、转移瘤患者资料(低级别星形细胞瘤15例,高级别星形细胞瘤18例,脑膜瘤16例,转移瘤10例)共59例.行常规T_1WI、T_2WI、增强T_1WI及DTI.测量病灶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囊变坏死区、水肿邻近正常白质区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的平均扩散系数(DCavg)值、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1-容积比(1-VR)值及相对各向异性(RA)值,分析各测量值在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利用DTI数据进行DTT重组病变周围脑白质纤维束,观察肿瘤与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结果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高级别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及转移瘤的肿瘤实体、瘤周水肿区的FA值、1-VR值及RA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正常白质区DCavg值、FA值、1-VR值及RA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5).FA图、FA彩色编码图、DTT图均能显示脑白质纤维受累情况,而常规MRI难以显示;脑白质纤维束与脑肿瘤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四型,即推挤型、水肿型、浸润型和破坏型.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及脑膜瘤良性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呈推挤水肿改变,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及转移瘤恶性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表现为以浸润破坏为主.结论 DTI较常规MRI能更确切、直观地显示脑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的关系,结合FA值、1-VR值及RA值能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DTT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肿瘤及其周围白质纤维束的信息,指导术前计划的制定和术后的评估.

  • 扩散张量的三维纤维束成像在多发性硬化中的应用

    作者:李郁欣;汤伟军;耿道颖;李振新;吴平

    目的 应用三维纤维束成像技术,研究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脱髓鞘斑块引起的白质纤维束的改变. 资料与方法 应用3 T 磁共振对34例MS患者和25名非MS健康志愿者行常规头颅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MS病灶处和正常表现脑白质的纤维束变化. 结果 三维纤维束成像可以清楚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的方向、形态和结构.在MS斑块处可见纤维束中断、病灶远端纤维束缺失或稀少.病灶周围的纤维束表现为受压、推移改变.与相同年龄段的正常人对照,MS患者的正常表现胼胝体内纤维束稀少. 结论 基于DTI技术的纤维束成像能够直观地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反映病变对纤维造成的影响.

  • 颅内肿瘤DTI及DTT应用价值初探

    作者:张敬;郭慧;张云亭

    目的初步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显示颅内肿瘤与周围白质关系的价值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9例高级别胶质瘤、11例转移瘤、14例脑膜瘤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TI检查,测量患侧感兴趣区DCavg、FA、1-VR、RA值,部分求出与对侧相应部位兴趣区比值,行组间统计学分析;三维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并与肿瘤图像融合,探讨患侧皮质脊髓束形态与肌力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肿瘤实性部分、瘤周水肿、水肿周围"正常"白质的DCavg、FA、1-VR、RA值及各参数比值组间比较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肌力与皮质脊髓束形态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结论 DTI较常规MRI可更好地观察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的关系,为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补充信息,而DTT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的应用研究

    作者:刘彩霞;袁明智;杨林;陈燕萍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髓损伤情况.方法 选取3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E组)和6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验组)行颈髓常规MRI和DTI扫描.对照组选取C2/3~ C5/6椎间盘层面颈髓进行分析,按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分析不同颈髓层面间、不同年龄组间颈髓ADC、FA、λ1、λ2、λ3值的差异.根据受压严重层面颈髓改变情况,将实验组分为A、B、C三组,分析对照组、实验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对各组进行颈髓纤维束成像.结果 男女间同一层面、不同层面间、不同年龄组间颈髓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λ1与λ2、λ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P <0.001),λ2与λ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7).获得正常成人颈髓各参数值.E组与A组间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与B、C两组间、各实验组间各参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从A组到C组,ADC、λ2、λ3值呈升高趋势,FA、λ1值呈降低趋势.DTT图能清晰、直观地显示正常颈髓及受压颈髓纤维束改变情况.结论 DTI能反映常规MRI发现不了的颈髓早期轻度的损伤改变;ADC、FA、λ1、λ2、λ3值改变的程度可以反映颈髓损伤的程度.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及运动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梁海毛;谢金华;蓝宇;宋志彬;朱峰正;景举珍;董延江;陈其锋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及运动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 分析49例不同时间窗的急性脑梗塞病人的MRI影像资料,所有病人均行常规MRI、DWI及DTT扫描,测量FA值、ADC值,DTT评估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结果 梗死不同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FA值呈降低趋势,ADC值呈逐渐升高趋势.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边缘带的FA值及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弥散张量纤维束(DTT)成像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关系分为不累及、受压无中断、破坏中断减少,破坏组及受压组的FA值、ADC及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FA及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可评估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情况,DTT可以显示梗死灶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有利于评估预后.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外伤性视神经病中应用研究

    作者:杨钦泰;邹艳;孟晓春;胡冰;刘贤;张革化;李源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评价外伤性视神经病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6例单侧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采用磁共振扩散张蛩成像技术检测双侧视神经.应用DTV2和Volume One 1.44软件测量视神经的部分各向异性值、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并进行损伤眼和正常眼的自身对比;应用神经白质纤维柬追踪技术显示视神经的空间完整性和连续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眶内段视神经显示良好,2例患者双侧管内段显示欠佳.6例患者损伤眼眶内段视神经部分各向异性平均值较正常眼明显下降,分别为0.244±0.067和0.452±0.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平均值较正常眼明显上升,分别为(1.417±0.121)×10<'-3>mm<'2>/s和(1.087±0.118)×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4例患者可以获得用于评估双侧视神经空间连接情况的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图,损伤眼和正常眼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能够为评估外伤性视神经病的视神经纤维病理情况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大脑初级运动皮层区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黄雪莹;詹茸婷;孙胜玉;和鸿;赵建国;马辉;张涛;王晓东;郭玉林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大脑初级运动皮层区附近肿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应用3.0T磁共振,术前对30例近中央前回区的肿瘤患者术前行DTI检查,观察并分析肿瘤与运动功能区及皮质脊髓束的关系.结果:DTT图像显示了皮质脊髓束的受累情况,表现为单纯受压、移位者20例,发生浸润、破坏者10例.结论:DTT能够显示白质纤维束的分布、走行及与病变的关系,对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术中对白质纤维束的保护有较好的指导价值.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