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中部间隔面起搏的临床应用

    作者:江庆;伍万仕;程辉;王海珍;刘国栋;许允;王海燕

    目的 探讨右室中部间隔面起搏定位方法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38例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右室流出道(RVOT)中部间隔组(18例)和右室心尖部(RVA)组(20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以及术后6个月的心电图、心脏彩超EF值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指标变化.并将行右室间隔面起搏18例患者心室电极植入不同部位定位比较,在X线后前位结合脊柱影分为高、中(距心影下缘1.5-2个椎体影)、低三部分,右前斜位时将心影纵向均分为4区,并分析左前斜位下电极的指向,不同部位起搏术中测试起搏后QRS波形态,电轴,时限.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RVOT组QRS波时限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均优于RV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部所有电极左前斜位投照时均指向脊柱侧,右前斜位投照时电极头端位于心影3区或4区,后前位下中部间隔组起搏后QRS波时限明显窄于高位和低位组,电轴也较其他两纽更接近于正常(P<0.05).结论 RVOT中部间隔起搏较RVA起搏更符合“生理性”起搏的特点,对心功能及心电的不良影响也小于RVA起搏.在右室中部间隔面起搏,电极距心影下缘1.5-2个椎体影高度处且右前斜位时头端位于3区者起搏后QRS波时限较窄,电轴较正常.

  • 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的临床观察

    作者:冯胜红;王生平;冯永生;任静

    目的:研究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方式差异,分析RVOT室间隔起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89例的临床资料,按照起搏器植入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5例,采用主动螺旋固定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对照组44例,采用被动翼状固定电极经RVA起搏,对两组患者植入起搏器前后心室电活动、R波宽窄以及心功能情况等。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植入,观察组患者QRS波时限比较中,术后4周及半年后均明显窄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00,P<0.05);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在术后不同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植入手术时与术后半年相比较,LVEDD、LVEF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949,P<0.05)。结论使用主动螺旋固定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符合生理性起搏方式,对患者正常心脏构造无过度影响,安全可靠。

  • 主动电极高位室内间隔起搏临床观察

    作者:黄树斌;汤华;傅广;刘启明

    目的:对主动电极高位室内间隔起搏的疗效进行观察和总结.方法:以2005年7月~2010年7月来本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的124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心室电极固定部位的不同将他们分为A、B、C、D四组,在置入电极、脉冲发生器后测量有关参数,并在术后1、3、6个月进行随访,同时请患者填写生活质量调查问卷.结果:A、B、C三组患者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生活质量出现下降趋势,而D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和生活质量均未出现明显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D组的治疗效果也要优于A、B、C三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主动电极高位室内间隔起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起搏治疗方式.

  •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主动导线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研究

    作者:张东会;许玫;郑旭东;乔振奎

    目的 观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主动导线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被动导线起搏方式对远期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于我院植入DDD起搏器的66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其中RVA被动导线起搏组33例,RVOT主动固定导线起搏组33例.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QRS波宽度.术后随访观察的时间为植入后第1、3、6、12个月及以后每半年1次,随访内容为心脏彩超、体表心电图及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并与安装起搏器之前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9~42个月.主动导线组手术时间较被动导线组长[(73.45±11.21)min vs(68.34±11.43)min,t=2.12,P<0.05)];X线曝光时间较被动导线组长[(9.13±3.04)min vs(7.11±2.21)min,t=3.58,P<0.01)].主动导线组QRS波宽度明显窄于被动导线组[(0.11±0.03)s vs(0.20±0.04)s,P<0.05].植入起搏器后第12个月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被动导线组为(2.02±0.13)级,较术前无明显变化;主动导线组为(2.68±0.19)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右室间隔部主动导线起搏对患者远期心功能影响较小.

  • 主动电极右室间隔起搏应用研究

    作者:周鹏;周宣;白立平

    目的 研究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方法 将68例需要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随即分成2组,应用主动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简称主动电极组.应用被动电极植入心尖部起搏简称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数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主动电极组植入即刻起搏阈值比被动电极组要偏高,无显著差异.主动电极起搏QRS波时限明显短于被动电极组,有显著差异.两组感知阈值无明显差异.随访1个月,两组起搏阈值,阻抗,感知无明显差异.结论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稳定,安全,可靠的.

  • 射频消融术在心导管介入治疗的护理观察

    作者:蒋彩霞

    射频消融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医生将频率在500千赫兹至700千赫兹的射频电流经过一个静脉或动脉心脏导管,在X线监视导向下送到心脏的病变部位(主动电极),该射频电流由主动电极流入消融部位的心脏组织,然后回到位于患者背部的被动电极,后返回到产生射频信号的发生器。射频消融通过在待消融区产生焦耳热,人为地改变或除去产生心律失常的心脏异常或增生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自从第一次报道用直流电消融狗心脏的杀氏束和不久用同样的方法成功地用于消融人的房室连接来治疗执拗性室上心率过速后,射频消融疗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快速发展,临床应用范围现已扩展到心脏房室连接、房-室结及结区、附属房室旁路和心房或心室组织;同时通过生物组织的实验,人们还找出了影响包括电极尺寸、功率水平和组织温度等在内的影响射频消融治疗的各种因素,使这一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采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7例探讨

    作者:代振涛;胡亚力;潘淑红;赵磊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梗)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需要临时起搏治疗[1-4],常规起搏部位为右室心尖部。本院采用主动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效果可靠,并可减少心肌穿孔等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 螺旋电极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研究

    作者:李俊;杨颖;柏战

    目的 分析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方法 将98例因房室传导阻滞需要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术简称主动电极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术简称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主动电极组电极操作曝光时间长于被动电极组;主动电极植入后即刻可以达到理想的起搏阈值,但比被动电极组要高;主动电极组导线阻抗比被动电极组小;两组的感知阈值无明显差别;主动电极组起搏QRS波时限明显短于被动电极组.随访1个月时,两组的起搏阈值无明显差异.术后主动电极组2例出现电极脱位、被动电极组未出现导线脱位.结论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是可行的、安全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置入的方法.

  •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主动电极植入2年随访安全性分析

    作者:刘龙斌;郭航远;史亚非;周妍;邢杨波;裘宇芳

    目的 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主动电极起搏的长期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2月-2007年7月101例右心室起搏患者的主动电极指标,其中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54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47例.术后随访2年,测定右心室主动电极的阈值、R波高度和阻抗,比较两组有无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3、6、12、24个月起搏阈值和阻抗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起搏阈值和阻抗保持平稳.R波高度在术后即保持稳定.两组心室起搏阈值、R波高度和阻抗同时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起搏和感知不良,无阻抗过高.结论 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同样长期安全有效.

  • 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应用

    作者:郭晓玲;蔺雪峰;金丁;金树琦;周丽芹;王蒙琴;张杰梅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先进性.方法:33例患者,男12例,女21例;右室心尖部起搏9例,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24例,观察电极置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QRS波时限.电极置入后随访观察起搏闪值、阻抗、R波幅度,心功能情况.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的置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电极组(34.34±6.54 min vs 16.78±5.38 min,20.86±4.32 min vs 8.67±4.52 min);QRS波时限(0.14±0.04 s vs 0.16±0.03 s,P<0.01).经过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阻抗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功能改善.结论:主动固定电极植入优于被动电极植入.

  • 两种起搏电极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及护理对策

    作者:张尧

    目的 比较应用传统的起搏电极和应用主动电极在植入永久起搏器对患者的影响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住院在右室部位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100例,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应用主动电极植入永久起搏器,B组应用传统电极植入永久起搏器.比较两组患者发生电极脱位、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A组发生电极脱位、心包填塞等并发症发生的情况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 应用主动电极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方法明显优于应用传统起搏电极的方法,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右室流出道室间隔主动电极和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的对照研究\迷走神经对心房电重构的影响

    作者:

  • 主动电极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作者:亓俊杰

    目的 观察主动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疗效.方法 以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植入心脏起搏器的1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四组:单腔起搏器(VVI)右室心尖部起搏组(52例,A组)、VVI右室间隔部起搏组(31例,B组)、双腔起搏器(DDD)右室心尖部起搏组(33例,C组)和DDD右室间隔部起搏组(19例,D组).分析四组在术后即刻及术后1、6、12、24个月的起搏阈值、导线阻抗、QRS波时限和心功能相关指标.结果 四组手术过程顺利,无并发症发生.B、D组术后即刻的起搏阈值较A、C组偏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的起搏感知及阻抗均无明显差异.随访1年后,A、B、C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较D组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更符合生理性起搏的特点,对心功能及心室重构的不良影响明显小于右室心尖部起搏.因此,DDD右室间隔部起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心脏起搏方式.

  • 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作者:崔俊友;张华;殷泉忠;易桂斌;陆叶;王东升;徐伟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入组,采用VVl或DDD起搏模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各4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起搏心电图的QRS宽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各1例术后发生电极脱位.全部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RVOTS组手术X线曝光时间明显延长(19.8±6.4 vs 10.3±4.8,P<0.01);术中心室的起搏阈值RVOTS组高于RVA组(O.61±0.23 vs 0.48±0.17.P<0.05),但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阻抗、感知在术中及术后无统计学差异,起搏心电图QRS波宽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问隔部起搏是安全和可行的.

  •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主动电极和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的对照研究

    作者:钱剑峰;刘庆军;刘峰;茹铁周;潘文;毛家亮

    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讨主动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起搏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60例具备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30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S起搏(主动固定电极组).30例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被动固定电极组),测定有关参数并随访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主动固定电极组电极置入即刻起搏阈值、固定次数、曝光时间均明显高于被动固定电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电极置入即刻电极阻抗及感知阈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个月时,两组各起搏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电极脱位.结论 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S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 主动电极行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的临床效果

    作者:殷泉忠;崔俊友;易桂斌;陆叶;张华

    目的:比较两种类型主动电极植入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的临床效果。方法行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的患者72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采用传统主动电极;B组采用美敦力3830主动电极。记录两组导线植入时间、X射线曝光时间、电极重置次数、手术即刻及术后1、3、6个月起搏参数变化,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 A组比较,B组手术时间及X射线曝光时间延长(P<0.01),电极重置次数增多(P<0.05)。两组术后6个月内起搏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并发肺栓塞2例。结论美敦力3830主动电极和传统主动电极行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均安全有效,但应根据患者病情谨慎选用美敦力3830主动电极。

  • 主动电极和被动电极在右室不同部位起搏的对照研究

    作者:周利民;沈童童;刘俊

    目的 比较主动电极和被动电极在右室不同部位应用时的各种参数,探讨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需安装起搏器的患者60例,随机采用主动电极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主动电极组,n=30例)和被动电极右室心尖部起搏(被动电极组,n=30例),记录2组术中测试及术后随访期程控的各项参数.结果 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及随访期均无并发症出现.主动电极组电极植入即刻起搏阈值较被动电极组高(P<0.05),而阻抗较被动电极组低(P<0.05).术后心电图,主动电极组心室起搏时QRS波时限较被动电极组窄(P<0.05).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程控各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主动电极RVOTS起搏是安全可靠的.

  • 早期下床对主动电极起搏器植入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作者:袁扬阳;刘永花;杨爱玲;胡怀宁;于江

    目的 探讨提高主动电极起搏器植入患者舒适度的方法.方法 将88例主动电极起搏器植入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4例.常规组术后24 h下床活动,观察组术后6h即下床活动.分别于术后6h、24 h、7d比较两组舒适度、电极脱位和囊袋出血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h、24 h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电极脱位和囊袋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指导主动电极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6h下床活动,能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并不增加电极脱位和囊袋出血的发生率.

  • 3830电极在房间隔起搏中的临床观察

    作者:易桂斌;陆叶;殷泉忠;张华;崔俊友

    目的 探讨Medtronic 3830主动固定电极在右房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44例需行DDD起搏的患者分为两组,房间隔组22例采用Medtronie 3830主动固定电极,右心耳组22例采用Medtronie 4574或StJude 1642被动电极.通过比较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术中术后起搏参数、术后并发症来评价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结果 与右心耳组相比,房间隔组的植入时间和曝光时间稍有延长,两组的起搏参数及术后并发症无差异.房间隔组心房激动时间要明显短于右心耳组[(94.6±30.8) ms vs(135.5±20.3)ms,P<0.05].结论 房间隔起搏安全可行,但操作难度稍大.

  • 3830主动电极在右室间隔不同部位起搏的临床观察

    作者:陆叶;殷泉忠;张华;崔俊友;易桂斌

    目的 比较Medtronic 3830主动固定导线在右室间隔不同部位(流出道间隔部和中位间隔部)起搏的优劣.方法 42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的不同,随机分为流出道组(n=21)和中位组(n=21),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心室导线参数以及有无并发症.结果 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全部植入成功,术后未发生导线脱位或心肌穿孔.流出道组有2例术后并发肺栓塞.流出道组曝光时间较中位组略有延长(10.8±4.4 min vs 9.3±3.8 min,P>0.05),但中位组QRS波时限要略短于流出道组(136.50±30.34 ms vs 153.08±12.67 ms,P<0.05).术中及术后1,3个月两组的心室起搏阈值、阻抗、R波振幅无差异.结论 采用3830主动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可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可能要优于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