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降纤酶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疗效观察

    作者:田秀芬;闫淑珍;黄宝辉;冷函

    我科2002~2004年用降纤酶治疗超早期脑梗死26例,疗效显著,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文52例脑梗死皆为发病6 h内入院患者,有明显神经功能缺损定位体征,无明显意识障碍.治疗前CT检查无阳性改变,24~48 h后头CT检查均发现脑梗死病灶,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6例,男20例,女6例,年龄46~70岁,平均55岁;对照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平均53.5岁,两组患者收缩压均低于200 mm Hg,舒张压低于110.25 mm Hg,出凝血时间正常,无严重心肺合并症.

  • 银杏达莫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毛劲杉

    我院2003-04~2007-05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临床诊断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J].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 镁剂对脑梗死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常立国;杨雁北;张延俊;安学林;王广诗;戴景存;郭洪志

    背景:随着镁离子对缺血性脑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镁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已有报道,但对脑梗死患者诱发电位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目的:通过研究镁剂对脑梗死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证实镁剂的脑保护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选择2000-01/2001-12在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脑梗死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6~72岁,平均(62±4)岁.病变部位:基底核区18例,放射冠区8例,大脑半球4例.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37~75岁,平均(63±5)岁.病变部位:基底核区16例,放射冠区9例,大脑半球5例.方法:治疗组均在12 h内应用250 g/L硫酸镁20 mL静滴,1次/d,连用7 d,14 d后进行前后体感诱发电位的比较.对照组除不用硫酸镁外,其余治疗均同治疗组.主要观察指标:体感诱发电位反应形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体感诱发电位治疗前后变化显著且逐渐好转.治疗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60±5.31,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41±4.35,差异有显著意义(t=4.141,P<0.01);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80±7.01,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80±5.37,差异有显著意义(t=2.99,P<0.05).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但治疗组较对照组减少更明显.结论:镁剂对脑梗死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好转有显著影响,说明镁剂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 急性脑梗死添加弗斯兰治疗对其早期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

    作者:黄富清;蒋波;谭利明;肖志杰;吴军

    目的:观察弗斯兰(活脑灵)添加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影响. 方法:将附和入选条件的 128例首发脑梗死患者按入院次序依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64例,采用单盲法分别给予基础治疗及基础治疗加用弗斯兰治疗 3周.所有患者出院后均随访至治疗后第 90天.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CSS)标准于治疗前、治疗后第 14, 28, 90天各评定 1次, Barthel指数 (BI)于治疗后第 28, 90天各评定 1次. 结果:治疗前两组间 C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CSS: 18.67± 8.45比 17.78± 8.64, t=0.573, P=0.568 >0.05),治疗后第 14, 28天及第 90天两组间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CSS: 9.10± 6.62, 6.49± 5.56, 4.33± 3.51比 12.73± 8.54, 10.33± 7.35, 7.38± 6.06; t=2.618, 3.242, 3.405; P均 < 0.05),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第 28天及治疗后第 90天的 BI在弗斯兰组亦优于对照组( BI: 75.49± 23.09, 82.30± 21.61比 61.33± 26.29, 72.00± 21.83; t=3.149, 2.607; P均 < 0.05).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用药后综合疗效分析弗斯兰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91.8%比 83.3%;基本控制率: 31.1%比 18.3%;χ 2=8.239,P=0.041< 0.05). 结论:弗斯兰添加治疗有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及预后的改善.

  • 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郭予东;王艳铃;张秀海;金红;张赟;刘少静;杜培昆

    目的 研究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问题. 方法 随机选择某院2012年1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64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患者选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选用依达拉奉+甘露醇治疗,对比2组疗效. 结果 观察组患者显效26例、有效3例、一般2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0.62%;对照组患者显效20例、有效6例、一般3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良好、安全性高.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型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分析

    作者:林彬武;吴明怀;林智强;黄银辉

    目的 对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型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探讨. 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69例进展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分成阿司匹林组(对照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治疗组),持续治疗21d,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NIHSS评分体系对比分析. 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型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显著,能够阻止病情恶化,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安全性较高.

  • 灯盏花素联合血栓通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王文峰

    目的 探讨灯盏花素和血栓通联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在本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43例给予血栓通治疗,观察组43例给予血栓通联合灯盏花素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并比较分析. 结果 对照组有效率为81.4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灯盏花素联合血栓通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明显.

  • 尤瑞克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陈继兴;钱加强;王凌星;杨美丽

    目的 探讨尤瑞克林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纽、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和尤瑞克林治疗组,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2h再灌注24h后,观察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HE染色观察神经细胞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 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P<0.01),HE染色神经细胞受损明显(P<0.01),脑组织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凋亡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尤瑞克林治疗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改善、神经元形态结构损伤减轻、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以及神经细胞凋亡数量回降(P<0.01). 结论 尤瑞克林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38MAPK活化、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 丁苯酞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晓龙;崔桂云;李明超;徐凯;沈霞

    目的 观察丁苯酞联合尿激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46例经DWI、PWI证实存在半暗带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丁苯酞+尿激醇)23例、对照组(尿激酶组)23例、对2组病例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NIHSS评分、检测2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值并记录患者的APTT值变化,观察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经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血清SOD活性明显升高,MDA水平显著下降(P<0.05);2组的APTT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临床观察2组患者均无继发颅内出血发生.结论 丁笨酞可能通过抑制自由基的生成、保护线粒体功能,进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且与尿激酶联用时未影响凝血动能及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

  • 多模式MRI指导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降低出血转化的研究

    作者:林悦涵;楼敏;朱仁洋;严余清;陈智才;丁美萍

    目的:对比CT与多模式MRI指导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差异,明确多模式MRI指导溶栓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1年10月期间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溶栓时间、基线NIHSS、血压、血糖、电解质、凝血谱和心电图,以及溶栓后CT与MRI检查等,按照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标准予以病因分组.结果:共113例患者接受静脉rtPA治疗,平均年龄:(66±12)岁,男性74例,占65.5%,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2.4±6.5,发病至溶栓时间:(259.7±131.7)min;溶栓后24h复查发现,34例(30.1%)出现溶栓后出血转化,其中9例(8%)为症状性出血.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多模式MRI指导下溶栓后的出血转化风险明显减少(OR=0.599,95%CI:0.373~0.962;P=0.034).结论:多模式MRI指导溶栓相对于CT筛查,在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显示更低的出血转化率.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运周;唐黎黎;史秀丽;傅佳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发病24 h内的ACI患者64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33例),治疗前后定期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ADL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以治疗第21天CSS和ADL改变作为主要疗效判断标准.结果 21 d后治疗组、对照组CSS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ADL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无明显不良反应.

  • 东菱精纯克栓酶治疗脑梗死33例

    作者:刘秀云;王长福;姚兰英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男25例,女8例.年龄40~49岁5例,50~59岁15例,60~69岁8例,70~79岁5例.高血压病史16例,糖尿病史12例,高血脂9例.33例均经颅脑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梗死部位左基底节、双基底节各3例,右基底节、双放射冠、右内囊各4例.左内囊、左额叶、左顶叶、左丘脑各2例,右丘脑1例.发病>48 h 5例,>5 d 17例,>7 d 9例.发病>10 d 不入选.全部病人神志清楚.遗有颅神经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锥体束征等表现属恢复期脑梗死[1].对照组:28例,发病年龄、梗死部位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

  • 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效果及好转后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洪;王燕萍;王红磊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超早期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效果及好转后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本院行超早期rt-PA治疗的70例ACI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采用常规治疗的ACI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预后情况〔Barthel指数(BI)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价,并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将行rt-PA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按其溶栓好转后是否恶化分为恶化组(n=9)及未恶化组(n=71),收集患者人口学、既往史、实验室指标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再筛选单因素分析有差异选项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静脉溶栓好转后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BI指数及mRS评分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BI指数及mRS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且观察组各评分指标的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既往房颤史、溶栓时间晚、溶栓前NIHSS评估高、白细胞计数低、完全前循环梗死均为ACI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好转后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CI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能通过其溶栓机制快速纠正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并挽救受损神经功能,但针对溶栓治疗好转后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应给予高度重视.

  • 人尿激肽原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脑代谢产物的影响

    作者:张一帆;王默力;郭云观;李京凯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MRS)定量分析评价人尿激肽原酶(HUK)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IS)的疗效及对患者脑代谢物变化的影响.[方法]发病在72h内经核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AIS的患者3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HUK治疗.治疗前后应用MRS测定患者脑梗死周围区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浓度,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梗死周围区NAA、NAA/Cr、两组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周后,两组梗死周围区NAA、NAA/Cr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梗死周围区治疗后NAA、NAA/Cr增加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NIHSS评分和mRS评分降低、而BI指数升高(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HUK治疗AIS可以改善患者梗死周围区脑细胞的代谢及临床功能,产生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近期疗效及影响因素

    作者:田沈;王君梅;甘秀红;张东圆;高永亮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自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1例急性脑梗死应用rt‐PA溶栓治疗的患者,入院及发病24 h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将评分的差值作为患者结局变量,分为预后良好组(NIHSS差值≥4分或≥50%)及预后不良组(NIHSS差值<4分或<50%)。选取溶栓前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筛选与不良预后相关的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溶栓治疗后预后良好组42例(51.9%),预后不良组39例(48.1%),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溶栓疗效的因素为溶栓时间窗、血糖、NIHSS评分。【结论】静脉溶栓的近期疗效有明确的时间依赖性。血糖、NIH‐SS评分为早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 尤瑞克林对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

    作者:王照;游三丽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脑保护、调控血压、减轻脑水肿、神经康复等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应用尤瑞克林治疗,分别记录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于治疗14 d后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检测患侧大脑前动脉平均血流速度(iVACA)与对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cVMCA)的比值(iVACA/cVMCA),及患侧大脑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iVPCA)与对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cVMCA)的比值(iVPCA/cVMCA),评估软脑膜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NIHS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5),治疗14 d后两组NHI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观察组治疗后NHI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56%,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 ),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观察组治疗后侧支循环开放率为73.33%,明显大于对照组(35.56% ),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尤瑞克林可有效改善前循环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有效促进侧支循环开放。

  • 阿普替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王锋;胡春梅;张素雅;朱瑾;郭思思;周叶;朱静嫣

    [目的]探讨阿普替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4月至2013年9月接诊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观察组42例患者采用阿普替酶进行治疗,而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拜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3d、1周、1个月以及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ES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Barthel评分均较对照组患者出现了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普替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患者的神经受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值得向临床推荐.

  • 依达那奉治疗急性脑梗死32例临床观察

    作者:熊钰;石磊;胡阳琼

    目的 探讨依达那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 h内到医院诊治。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常规给予血塞通针静脉滴注;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依达那奉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 试验组有31例患者治疗有效,1例为无效,有效率为96.9%(31/32);对照组30例患者治疗有效,2例无效,有效率为93.8%(30/32)。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Ba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均 P <0.05),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 在脑梗死早期使用依达那奉治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溶栓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作者:周利彬;张乃鹒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联合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溶栓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7例.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采用常规抗凝、降压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用rh-EPO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卒中量表评分(NIHSS)明显低于对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自由基清除指标中血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及丙二醛(MDA),血清羟基自由基(OH-·)、一氧化氮(NO)和过氧化脂质(LPO)水平明显低于对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rh-EPO联合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溶栓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保护作用,不仅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还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依达拉奉联合丹红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作者:边丽丽;谷小芳;刘芳;刘艳青;陈志彦

    [目的]分析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依达拉奉和丹红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炎症反应程度和氧化应激水平差异,以及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IL-1、IL-6、TNF-α和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SOD、MDA和活性氧(RO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SOD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DA、ROS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活能力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炎症损伤和氧化应激,促进患者的恢复.

5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