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先天性脊柱侧凸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1例临床护理

    作者:钟可琪;冯岚

    先天性脊柱侧凸是由异常椎体的形成而引起,椎体缺失,半椎体或椎体间联合可以引起不对称生长,从而引起继发性畸形,该畸形包括楔形椎体、半椎体椎体融合和椎体缺失以及肋骨融合[1]。后路腰椎体后凸截骨矫形、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常用手术方法之一。但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并不常见,至今尚无相关报道。多器官功能障碍( MODS)指机体遭受严重创伤、休克、感染、大手术等损害24 h之后,以连锁或累加形式出现2个或2个以上器官发生续贯性、可逆性功能障碍,包括早期器官功能不全到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全过程[2]。 MODS的病死率很高,并随衰竭器官的数目增加而增高。研究显示,2个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达17.8%,3个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达47.1%,4个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达77.0%[3]。2014年4月,我科收治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于术后第2天出现MODS,给予及时有效的床边抢救及护理,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并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

  • 严重脊柱侧凸5例围术期护理体会

    作者:金萍;张晓琳

    2004年6月~2007年3月,我们收治5例严重脊柱侧凸患者,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5例脊柱侧凸患者,男1例,女4例,9~14岁,其中3例为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2例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

  • 影像学评估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对胸廓发育的影响

    作者:马志刚;王冰;吕国华;李亚伟;李磊

    [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脊柱高度和胸廓容积变化,评估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对胸廓发育的影响.[方法]分析2010年7月~2016年7月本院23例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完整资料,测量术前、初次及各次撑开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脊柱和胸廓发育相关参数指标,包括主胸弯Cobb角、T1~T12高度、胸椎后凸角度、胸廓前后径和矢状纵径、胸廓大宽度、坎贝尔空间供肺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初次及各次撑开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主胸弯Cobb角、TK、T1~T12高度、胸廓大宽度、胸廓前后径和矢状纵径以及SAL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到末次随访主胸弯Cobb角变化值与T1~T12高度(F0.584,P<0.05)、胸廓矢状高度(r=.0594,P<0.05)及SAL的变化值间(r=0.693,P<0.05)呈正相关;随撑开次数增加,各项胸廓发育参数变化曲线先显著增加后逐渐趋于平缓.[结论]利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不仅能够矫正脊柱畸形、保留脊柱生长潜能,还可以调整左右胸廓的高度差和不对称性,增加胸廓容积容量,但随着撑开次数增加,这种效应逐渐趋于减弱.

  • 先天性颈胸段脊柱侧凸的外科矫治策略和疗效初步分析

    作者:张宏其;高琪乐;吴建煌;刘金洋;郭超峰;唐明星;刘少华;邓盎;王昱翔

    [目的]探讨先天性颈胸段脊柱侧凸患者的外科矫治策略,并对手术疗效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 2013年6月本院手术治疗的先天性颈胸段脊柱侧凸患者23例.依据各项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实施个体化矫治策略,详细记录其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各项观察指标,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的随访.术后及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躯干偏移距离、双肩高度差异、颈胸段后凸角及矢状面平衡情况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未见明显的矫形丢失(P>0.05).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下肢麻木,无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对疗效表示满意,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的病例.[结论]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对先天性颈胸段脊柱侧凸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手术治疗的Meta分析

    作者:刘明;陶惠人;杨卫周;李涛;张涛;苏薇;罗卓荆

    [目的]采用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评价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NKI等中英文数据库,根据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疗效分析.[结果]终纳入分析的文献共有9篇,总样本量为218例.森林图结果显示,手术前后的冠状面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值差的合并标准化统计量为33.83 (95% CI:23.09~44.57,P<0.001),而手术前后的正常胸后凸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统计量为3.35(95%CI:-3.69~10.39P=0.351).此外,还对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合并,结果提示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53% (95%CI:6.54%~ 28.16%).[结论]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后凸合并脊髓纵裂可有效地矫正冠状面的Cobb角,骨性纵隔切除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截骨矫形可能更有利于提高矫形率,但仍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加以证实.

  • 半椎体切除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弯疗效分析

    作者:刘福云;贺盼盼;夏冰;于洋;牛学强;董延召;陈小龙

    [目的]回顾性比较分析两种手术方法对治疗半椎体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及侧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2000年2月~2010年8月,本院收治39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及侧后凸的儿童患者,男24例,女15例;年龄3个月~14岁,平均3.1岁.分为2组,单纯切除组(组1),19例;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组2),20例.术后支具固定4~6个月,随访2~13年,平均3.5年.2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摄站立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通过X线片和临床物理检查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的侧弯矫正、躯干平衡和失代偿情况.[结果]单纯切除组平均手术时间161 min,平均失血量103 ml;内固定组平均手术时间267 min,平均失血量546 ml.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切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节段弯矫正率40.3%、59.4%,主弯相应的矫正率为29.7%、37.6%(P<0.05).内固定组术后及末次随访节段弯及主弯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64.43%、67.72%; 56.71%、56.7%(P<0.05).单切组2例术后随访发生矫形丢失,无感染、神经系统并发症及椎弓根骨折现象.[结论]对进展型半椎体畸形,在原发弯发展严重或代偿弯形成结构性弯之前,应早期进行后路半椎体切除应用或不用内固定治疗,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矫正和控制先天性脊柱侧弯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效果更好.

  • 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作者:詹世强;王义生;马元琛;柯雨洪;林秉涛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7月~2006年12月,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39例,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8.3岁(3~15岁).完全分节性半椎体30例,部分分节性半椎体9例.内固定器械包括ISOLA 16例、CD-Horizon 10例、MOSS-Miami 10例、TSRH 3例.术前后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观察手术前后侧凸的矫正率及躯干平衡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4.5年,平均2.8年,术前冠状面Cobb's角平均48°,术后13°,末次随访平均13.2°,平均矫正率70.2%.矢状面Cobb's角术前平均39°,术后12.1°,末次随访12.7°,平均矫正率68.7%.所有患儿植骨融合牢固,躯干平衡良好.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植入物折断及松动、无感染等并发症,1例出现曲轴现象.[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对先天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治方法.先天性脊柱侧凸应提倡早期手术矫治.

  • 青少年胸椎半椎体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手术治疗

    作者:邢文华;霍洪军;肖宇龙;杨学军;赵岩;付裕

    [目的]探讨青少年胸椎半椎体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7年6月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及骨嵴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15例患者,男6例,女9例;年龄16~24岁,平均21.2岁.15例均为完全分节半椎体,半椎体位置T113例、T1212例.术后观察脊柱融合、畸形矫正率及内固定稳定情况.[结果]随访19~45个月,平均34个月,术前Cobb's角平均为52.3°±3.8°,术后为10.2°±1.4°,末次随访有1.6°的角度丢失,身高平均增加3.76 cm.均获得良好骨融合,融合时间3~5个月,平均3.6个月.无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结论]一期后路半椎体及骨嵴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是治疗青少年胸椎半椎体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有效方法,具有较好植骨融合和稳定性,值得推广应用.

  •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先天性肾脏和尿路畸形的临床概述

    作者:高正超;刘俭涛;李宇欢;牛斌斌;李浩鹏;贺西京

    近年来,先天性脊柱侧凸逐渐被学者们公认为是一种合并多系统畸形性疾病,先天性肾脏和尿路畸形是其常见的畸形之一.然而,与其他系统畸形不同,先天性肾脏和尿路畸形由于位置隐匿,多为良性疾病,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出现晚,亦不影响脊柱侧凸的诊疗,因而在临床上常常被忽视.由于先天性肾脏和尿路畸形患者更易并发感染、结石和梗阻性尿路病,甚至发展成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因此在临床上应受到重视.加强随访、注意保护、及时干预是改善预后、避免肾功能损伤的重要措施.

  • 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研究现状

    作者:李庚午;邵杰;赵检;李明;白玉树

    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对患者健康的影响大,造成的社会负担繁重.其病因较复杂;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标准;治疗往往与侧凸的进展密切相关,医生的经验十分重要.近年来对CS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从病因、分型及治疗的角度对近年来CS研究取得的进展及一些注意事项做了总结,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 先天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研究进展

    作者:康新建;吕明

    脊柱侧凸是指脊柱一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弯曲并伴有推体旋转和矢状面上后凸或前凸的增加或减少的脊柱三维结构畸形.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对脊柱侧凸的定义如下:应用Cobb's法测量站立位脊柱正位X线片的脊柱弯曲,角度大于10°称为脊柱侧凸.

  • 矫形支具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秀英;王克来;张连海;李杨;侯蕾

    [目的]研究密尔沃基(Milwaukee)支具、改良色努(Cheneau)支具及波士顿(Boston)支具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评价影响支具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自2004年1月~2011年12月使用支具治疗并得到随访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单侧弯)患儿63例进行研究,其中男19例,女44例,年龄2~15岁,平均8.7岁,平均随访2年.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治疗后2年的Cobb角、顶椎旋转度(AVR)、躯干位移(TS)等指标,分析并评价适合支具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类型.[结果]治疗前脊柱侧凸的Cobb角平均34.18° (34.18°±14.89°),随访2年后的Cobb角28.13°(28.13°±13.10°),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每个患儿的AVR无进展(P>0.05).治疗前患儿的TS为33.35 mm[ (33.35±12.82) mm],治疗过程中逐渐减小,治疗后为25.18mm[ (25.18±13.96) mm],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经支具治疗后无代偿性弯曲.[结论]支具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是有疗效的,可在一定程度内控制畸形的发展,帮助选择手术时间,使脊柱在矫正术前得到尽可能多的生长和发育,并降低手术难度.

  • 胸腰椎半椎体畸形后路矫形节段内固定松动失效原因分析及翻修术

    作者:李波;张铭华;郑华;钱邦平

    [目的]探讨胸、腰椎半椎体畸形后路矫形节段内固定的松动、失效原因,并分析翻修术的疗效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后路矫形节段内固定的松动、失效患者7例,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1.8~13岁.就诊时术前侧弯Cobb's角平均34.1°,后凸平均为40.2°.均行后路翻修术.[结果]初次手术未切除孤立单发的半椎体4例,固定及融合节段过短5例,术中对幼儿矫形操作不当2例,内固定选择不佳2例,术中未植骨融合1例.本组术后侧弯Cobb's角平均12.6°,矫形率63.0%.后凸Cobb's角术后17.3°,矫形率56.9%,随访18~28个月,获得矫形无丢失,植骨融合良好.无感染、脊髓神经损伤、内固定失败.[结论]未切除孤立单发的半椎体、固定及融合节段的策略失误、术中对幼儿矫形操作不当、内固定选择不佳、术中未植骨融合的影响是初次术后内固定的松动、失效原因.在翻修术中避免以上5种原因而制订策略,临床疗效满意.

  • 青少年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作者:王金光;郑启新;郭晓东;赵铭

    [目的]探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8例青少午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患者,按照术式分为侧前路矫正、前后路联合矫正.首先通过胸腰段、腰段脊柱侧凸的半椎体、椎间盘切除,然后采用侧前路短节段椎体螺钉固定,旋转棒的三维旋转矫正脊柱的畸形7例;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经后路行残余半椎体的关节突、椎板切除,凸侧加压、凹侧支撑固定11例.[结果]18例患者中侧凸平均矫正Cobb's角36.7°,矫正率77%,经18~28个月随访,达到满意的矫形效果,丢失率低,融合良好.[结论]小儿半椎体畸形应早期手术治疗.侧前路和前、后路联合半椎体切除临床效果满意,其中前路矫正手术用于胸腰椎、腰椎单一半椎体畸形.

  • 先天性脊柱侧凸伴右位心1例及相关文献回顾

    作者:胡鉴瑜;欧云生;杜兴;罗伟;赵增辉;朱勇;李剑萧

    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一种包括冠状位上的侧凸、矢状面上的失衡和椎体在横轴位上旋转在内的脊柱三维结构性畸形,其在活产胎儿中的发病率约为0.13‰~0.5‰,若纳入部分未就诊患者及死产胎儿,其发病率预计为0.5‰~1‰[1].右位心(dextrocardia)是心脏在胸腔的位置移至右侧的总称,可合并内脏反位、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约为0.84%-0.22%[1].而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右位心在临床上十分罕见,2017年2月本科收治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伴右位心的患者,现报道如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

  • 先天性脊柱侧凸伴脊髓栓系手术治疗1例

    作者:熊国忠;殷作明;汤建林;李素芝;林秀来;叶峰;刘建伟;欧阳跃平

    1病例资料患儿女,4岁,因发现腰部包块14年,伴间歇性疼痛1年于2002年4月入院.患儿出生后1个月发现腰部正中有一包块,质硬,约1.0 cm×1.0 cm,皮肤有少许毛发,随着年龄增长,包块逐渐长大并偏向右侧,1年前包块长大约4 cm×4 cm,且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休息1周可缓解,大小便正常.

  • 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费琦;原所茂;王以朋;邱贵兴

    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由于胚胎期脊柱椎体发育异常而引起的脊柱畸形,往往在出生后即可发现,新生儿发病率估计为0.05%-0.1%[1].

  •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高肩胛症的手术治疗

    作者:孙保胜;孙琳;祁新禹;于凤章;张学军;潘少川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高肩胛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在我院住院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高肩胛症患者9例,术前行脊柱正侧位片及脊柱螺旋CT检查.位于脊柱凸侧的高肩胛症一期行肩胛下移及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位于脊柱凹侧的高肩胛症由于脊柱上胸段侧凸不著而暂未行脊柱矫形手术,仅行肩胛下移术.术后间隔3个月到半年复查.结果 随访检查显示脊柱侧凸进展得以控制,高肩胛症无复发,患者术后无因下移肩胛骨及矫正脊柱侧凸引起的神经症状.结论 先天性脊柱侧凸可合并高肩胛症,对于脊柱凸侧合并高肩胛症行脊柱侧凸矫正手术同时行肩胛下移手术,对于脊柱凹侧合并高肩胛症行肩胛下移术,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 TSRH矫正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护理12例

    作者:陈书勤;郭春燕

    在我国,脊柱侧弯的发病率约为1%左右[1],且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不但影响美观,给患者心理健康造成危害,严重者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甚至导致截瘫.目前好的治疗方法是早期手术.自2000年开始我院应用TSRH棒矫正先天性脊柱侧凸12例.经围手术期系统化整体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一期后路手术治疗儿童腰骶段脊柱畸形导致先天性脊柱侧凸

    作者:胡伟明;韦良魁;刘福云;牛学强;夏冰;李新伟

    目的 探讨儿童腰骶段脊柱畸形导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骨科诊治的21例腰骶段脊柱畸形患儿,男12例,女9例;年龄(63.1±47.3)个月(3~144个月).21例患儿中腰骶段半椎体18例,骨桥2例,混合型1例;半椎体位于左侧10例,右侧9例;L5半椎体8例,S1半椎体6例,多发椎体畸形4例,L5楔形椎伴对侧骨桥1例,L4~S1骨桥1例,L2~L5骨桥1例.合并胸椎半椎体畸形4例,合并肋骨融合畸形及凹侧骨桥3例,合并脊髓神经系统畸形16例(76%),合并泌尿系统畸形3例(17%),均无先天性心脏畸形.21例患儿均采用一期经后路手术,比较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脊柱侧凸Cobb角变化、躯干偏斜改善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21例患儿手术时间(278.9±83.1) min,出血量(355.3±249.0) mL,术后随访(5.1±2.7)年.使用脊柱内固定18例,年龄(72.9±44.1)个月(16~144个月),手术时间(296.2±74.2) min,出血量(422.1±238.2) mL,畸形节段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平均Cobb角分别为(27.3±10.2)°、(11.0±5.9)°、(9.8±4.2)°,术后及末次随访侧凸矫正率分别为59.7%、64.1%;半椎体单纯切除不使用内固定3例,平均年龄7.7个月(3~1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68.3 min,平均出血量103.3 mL,畸形节段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平均Cobb角分别为26.0°、13.6°、12.5°,术后及末次随访侧凸矫正率分别为47.7%、51.9%.术后随访(5.1±2.7)年,腰骶段脊柱畸形节段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分别为(27.7±10.0)°、(11.3±5.4)°、(10.0±5.0)°,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00、7.230,均P<0.05);侧凸矫正率分别为59.2%、63.9%.近端代偿弯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分别为(25.0±12.8)°、(11.9±8.2)°、(10.3±6.9)°,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34、4.626,均P<0.05);侧凸矫正率分别为52.4%、58.8%.所有病例躯干偏斜症状较术前改善,1例术后9年固定棒断裂,1例术后2年凸侧髂骨钉断裂,均无内固定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无假关节形成.结论 椎体形成障碍及分节不良均会导致儿童腰骶段脊柱畸形,引起脊柱侧凸,早期行半椎体切除、骨桥离断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127 条记录 5/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