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生长棒撑开术中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的应用价值

    作者:冯帆;王树杰;沈建雄;仉建国;赵宏;赵宇;李政

    目的:分析生长棒撑开术中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神经功能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5年1月我院进行的65例141次生长棒撑开手术,在生长棒撑开术中,运用MEP和SEP进行神经功能监测.MEP监测采用经颅刺激C3、C4,记录外周肌源性MEP,SEP监测采用刺激双侧胫后神经,记录电极采用Cz-CPz.阳性诊断标准:与基线相比,MEP波幅下降75%,SEP波幅下降50%或潜伏期延长10%.结果:141例次撑开手术中成功获得具有监护价值且重复性较好MEP 139例次,检出率98.6%,全程失败2例次(占1.4%);SEP成功监测140例次,检出率99.3%,失败1例(占0.7%).所有患者均能成功记录到一种以上的诱发电位.本组141例次手术中未出现MEP及SEP监测阳性.所有患儿术后神经系统检查均无异常发现,神经功能监测结果均为真阴性.结论:生长棒撑开术是简单安全的手术操作,但是,运用MEP和SEP进行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可以为生长棒撑开术提供客观的安全评估指标.

  • 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术后的肺功能变化研究

    作者:付美奇;赵晓东;袁智锐;陈光福;邓立明

    目的 探讨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术后的肺功能变化研究.方法 选取该院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患者20例,进行生长棒技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疗效及肺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使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后,患者脊柱侧凸有较显著的改变.且经过随访18个月后,观察患儿的肺功能发现,FEV1 /FVC(%)由治疗前的(43.34±10.11)上升到治疗后的(53.43±12.22)且FEV1%预计值由治疗前的(50.91±12.13)上升到治疗后的(72.13±14.21),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儿呼吸症状有着明显的改善.结论 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效果较好,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 单侧与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期脊柱侧凸的疗效比较

    作者:陈俊泽;王维;林淮;杨靖凡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 EO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附属157医院收治的34例EOS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7例)采用单侧生长棒技术治疗,观察组(17例)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EOS患儿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OS患儿治疗后冠状位Cobb角和矢状位Cobb角均显著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减小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冠状位矫正率、矢状位矫正率及C7-S1增高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长棒治疗EOS疗效显著,双侧生长棒疗效显著优于单侧生长棒,冠状位与矢状位的矫正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生长棒技术对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观察

    作者:于洪德;姜丽;尚静波

    目的:研究生长棒技术对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将42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21例,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冠状位Cobb角和矢状位Cobb角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和治疗前的,P<0.05;且治疗组患者矫正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双侧生长棒技术可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 影像学评估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对胸廓发育的影响

    作者:马志刚;王冰;吕国华;李亚伟;李磊

    [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脊柱高度和胸廓容积变化,评估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对胸廓发育的影响.[方法]分析2010年7月~2016年7月本院23例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完整资料,测量术前、初次及各次撑开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脊柱和胸廓发育相关参数指标,包括主胸弯Cobb角、T1~T12高度、胸椎后凸角度、胸廓前后径和矢状纵径、胸廓大宽度、坎贝尔空间供肺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初次及各次撑开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主胸弯Cobb角、TK、T1~T12高度、胸廓大宽度、胸廓前后径和矢状纵径以及SAL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到末次随访主胸弯Cobb角变化值与T1~T12高度(F0.584,P<0.05)、胸廓矢状高度(r=.0594,P<0.05)及SAL的变化值间(r=0.693,P<0.05)呈正相关;随撑开次数增加,各项胸廓发育参数变化曲线先显著增加后逐渐趋于平缓.[结论]利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不仅能够矫正脊柱畸形、保留脊柱生长潜能,还可以调整左右胸廓的高度差和不对称性,增加胸廓容积容量,但随着撑开次数增加,这种效应逐渐趋于减弱.

  • 双侧生长棒技术矫治儿童脊柱侧弯效果观察

    作者:王庆雷

    目的 探讨应用双侧生长棒技术矫治儿童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同期在我院确诊为脊柱侧弯的患儿42例,年龄均< 10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单侧生长棒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对两组患儿行站立位脊椎全长正、侧位X线检查,记录脊柱侧弯部位冠状位及矢状位Cobb角,观测C7~S1的增高度.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对两组患儿的用力肺活量(FVC)和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进行检测,计算FEVJFVC及FEV1%预测值.比较两组术后切口感染、断棒、脱钉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脊柱侧弯部位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Cobb角均较治疗前减小(P均<0.05),观察组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Cobb角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C7~S1增高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EV1/FVC及FEV1%预测值均较治疗前增加(P均<0.05),观察组FEV1/FVC及FEV1%预测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单侧生长棒技术相比,双侧生长棒技术能够明显矫正脊柱侧弯患儿的脊柱侧弯,改善肺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疗效较好.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