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啉甲醚体外光敏反应机制研究

    作者:陶然;顾瑛;刘凡光;曾晶;张丽;潘玉明

    目的探讨血啉甲醚(HMME)及血卟啉衍生物(HpD)体外光敏化反应的机制.方法采用HMME及HpD光敏引起还原型辅酶I(NADH)氧化为中介的鲁米诺(luminol)化学发光法(CL),探讨HMME及HpD光敏反应特点.选择性应用单态氧(1O2)及活性氧物质(ROS)的专一清除剂,研究1O2及ROS在HMME及HpD光敏反应中的作用.结果 1O2专一清除剂几乎完全抑制了HMME和HpD的化学发光,ROS清除剂对化学发光没有明显影响.HMME化学发光值高可达509 595 mV,反应持续时间48 s,1O2的总产量12 230 280.HpD的化学发光值高49 000 mV,反应时间235 s,1O2的总产量5 757 500.结论 HMME及HpD的光敏化产物主要是1O2.HMME光敏化产生1O2的光量子产率高于HpD,1O2生成速度比HpD快,HMME自敏光氧化速度也比HpD快.在鲜红斑痣的治疗中,当血供正常时,HMME光敏损伤作用可能更强,组织选择性可能更好.

  • 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对光动力作用敏感性的研究

    作者:张丽;顾瑛;刘凡光;赵井泉;靳玄烨

    目的比较不同分级的微血管对光动力作用组织敏感性差异,了解微循环因素对光动力作用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大鼠肠系膜活体微循环观察法,以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数码相机录像和IMAGE PRO图像处理系统,选择红细胞流柱宽度百分比为评价指标,实时观测不同分级微血管在光动力作用中的改变及差异.结果光动力作用时,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红细胞聚集,白细胞贴壁,附壁血栓形成,管腔狭窄,红细胞流径减小,血流停滞,管腔闭塞.血卟啉衍生物介导光动力治疗时,毛细血管、微静脉、微动脉、小静脉,小动脉血管完全闭塞的时间分别为6、16、18、22、26 min,血卟啉单甲醚介导光动力治疗时各级微血管完全闭塞的时间为6、18、30、32、44 min,竹红菌乙素介导光动力治疗时,各级微血管完全闭塞的时间为16、26、36、40、58 min.不同血管的红细胞流柱宽度百分比下降速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在相同的光动力条件下,各级微血管反应敏感性差异显著,由强到弱依次表现为:毛细血管>微静脉>微动脉≈小静脉>小动脉.微血管对血卟啉衍生物、血卟啉单甲醚和竹红菌乙素所介导的光动力损伤敏感性规律一致.

  • 光敏剂漂白特性在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刘凡光;顾瑛;于常青;王开;张丽;陶然;李家泽

    目的监测光动力治疗过程中鲜红斑痣组织内光敏剂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光敏剂漂白特性在光动力疗法微血管选择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鲜红斑痣病人34例,男性15例,女性19例,静脉注射血啉甲醚和血卟啉衍生物5 mg/kg后给予铜蒸气激光照射.使用三倍频Nd∶YAG激光和光学多通道分析仪(OMA)在治疗前和治疗中的多个时间点对治疗区皮肤组织进行荧光光谱检测,绘制成时间-荧光强度曲线.结果治疗区皮肤组织中光敏剂荧光强度在激光照射开始后迅速下降,血啉甲醚荧光强度的下降速率和下降幅度均显著大于血卟啉衍生物.结论治疗区皮肤组织中光敏剂的漂白速度明显大于光敏剂的补充扩散速度,光敏剂漂白可能是光动力疗法微血管选择效应的主要机制.

  • 光动力作用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张丽;顾瑛;刘凡光;刘育英;赵秀梅;曾晶;韩丽娜;戴维德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光敏剂血啉甲醚( HMME)、竹红菌乙素( HB)所介导的光动力作用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动态影响,了解光敏剂种类和浓度与微循环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显微数码相机录像和 IMAGE PRO图像处理系统,对 52只 Wistar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在光动力作用过程中的改变进行实时观测并记录,通过对微血管红细胞流柱宽度、血流速度、血流状态 3种指标反映微循环的动态变化. 结果光动力作用过程中、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红细胞聚集、白细胞贴壁翻滚、附壁血栓形成,造成管腔狭窄、红细胞流径减小,并终导致血流停滞,管腔闭塞.随光敏剂给药剂量的增加,微循环损伤出现时间提前,损伤程度加重. HMME的剂量为 2.5、 5、 10、 15和 20 mg/kg时,光动力作用后,红细胞流柱宽度百分比分别减少到照光前的 51%、 29%、 19%、 0%、 0%,血流流速下降,分别为粒线流、粒流、粒摆流、停滞、停滞; HB的剂量为 2、 4、 6和 8 mg/kg时,光动力作用后,红细胞流柱宽度百分比分别减少到照光前的 88%、 67%、 14%、 0%,血流流速分别下降为线粒流、粒流、粒摆流、停滞.血啉甲醚和竹红菌乙素所介导的光动力效应对微循环的损伤过程无明显差别,较小剂量的 HB( 8 mg/kg)即能引起与较大剂量 HMME( 15 mg/kg)相当的损伤效应. 结论光动力作用对微循环的效应是复杂的动态过程,而内皮细胞的损伤是其重要环节,并可能引发微循环系统的进一步损伤过程.在光照剂量一定的情况下,该效应对微循环的作用强度与光敏剂给药剂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两种光敏剂所介导的光动力效应对微循环的作用机制基本一致,而竹红菌乙素所介导的光动力效应比血啉甲醚强.

  • 光敏感性降压药物增加唇癌风险

    作者:齐欣;刘德平

    Friedman等[1]在药物潜在致肿瘤风险评估中发现,光敏感性抗高血压药物氢氯噻嗪和硝苯地平与唇癌发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研究背景这项研究包括了1994年8月北加利福尼亚Kaiser Permanente医学照顾计划中的参与人员,约3 200000人.入选人群的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唇癌的诊断经过肿瘤注册的确证.

  • 光敏剂m-THPC在原位移植性肝癌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王健东;全志伟;沈军;周学平;罗芳洪;王生育;颜江华;杨栋

    目的 探讨光敏剂m-THPC在原位移植性肝癌大鼠体内的分布和消除情况,为m-THPC光动力治疗肝癌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大鼠尾静脉注射m-THPC 0.3 mg/kg后,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组织和血浆中的原形药物浓度,用PK-GRAPH程序拟合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m-THP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室模型,血浆分布半衰期(T1/2α)为1.18 h,血浆消除半衰期(T1/2β)为22.57 h.药物在大鼠体内分布广泛,各组织药物浓度均在40 ng/g以上;其中肝脏组织浓度高,肝癌次之,肌肉、皮肤组织相对较低,给药6 h后多数组织药物浓度达到高,24 h后多数组织药物浓度有所下降,而肝癌药物浓度在24 h达到高,肝癌和正常组织药物分配比也达到高.结论 m-THPC在大鼠组织中分布广泛,血浆药物清除相对较快;给药后24 h是肝癌光动力治疗的佳时间窗.

  • 卟啉类光敏剂药物运载体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东红;刘良明

    文章综述了卟啉类光敏剂的研究进展,尤其是近年来卟啉类光敏剂药物运载体系的一些研究结果.许多体内外试验结果业已证明运用适宜的药物运载体系不仅可以改善光敏剂的肠道外用药方式,而且可以促进光敏剂在肿瘤组织的聚集,从而有效地提高光敏剂的光疗活性.所以通过为不同的光敏剂、不同的肿瘤模型选择合适的药物运载体系可望得到一些更为有效的、理想的光敏药物.

  • 光化学内噬对腺病毒感染人喉鳞状细胞癌细胞转染效率的影响

    作者:卞山岩;秦永

    目的 研究光敏剂内消旋四苯基卟啉二磺酸盐酸盐(meso-tetraphenylporphine disulphonic acid dihydrochoride,TPPS2a)诱导的光化学内噬作用(photo-chemical internalization,PCI)对腺病毒(adenovirus,Ad)感染人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简称Hep-2细胞)转染效率的影响.方法 利用前期构建的带有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human telomerase reversetranscriptase,hTERT)以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Ad载体(Ad-hTERT-eGFP)感染Hep-2细胞,同时给予PCI于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和流式细胞分析技术,研究Ad滴度、TPPS2a及光照时间等因素对Hep-2细胞中eGFP表达效率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Hep-2细胞柯萨奇腺病毒受体(coxsackieadenovirus receptor,CAR)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PCI处理后的Hep-2细胞eGFP表达率明显升高,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及病毒滴度的增大,eGFP表达效率也随之升高.Western blot检测Hep-2细胞CAR蛋白表达水平较低,且与eGFP表达效率呈正相关.结论 PCI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Ad对Hep-2细胞的转染效率,Ad对Hep-2细胞的转染效率较低可能与CAR表达量较低有关.

  • 兔脉络膜黑色素瘤光动力学治疗的研究

    作者:胡立宽;吴欣怡;宋轶鹏;Lucy H.Y.Young;Evangelos S.Gragoudas

    目的评价第二代光敏物质(benzoporphyrin derivative,BPD)在兔脉络膜色素性黑色素瘤光动力学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44只新英格兰大白兔眼,建立脉络膜色素性黑色素瘤模型,每日注射环孢素A行免疫抑制治疗.当黑色素瘤生长厚度达2.0~4.6 mm时,将44只兔分成3组,治疗Ⅰ组(14只兔)及治疗Ⅱ组(20只兔),静脉给予BPD 1 mg/kg,通过氩离子-染料激光进行光动力学治疗,波长为692 nm,照射剂量为60~150 J/cm2;对照组(10只兔)中的6只兔仅给予激光照射,4只兔为空白对照.治疗后4~6周处死兔,取其眼球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光动力学治疗效果.结果 34只脉络膜黑色素瘤兔经光动力学治疗后,治疗Ⅰ组肿瘤厚度为<3 mm,激光照射剂量60~80 J/cm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治疗Ⅱ组肿瘤厚度为3.0~4.6 mm,激光照射剂量为>80 J/cm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对照组兔眼肿瘤在2~3周时充满整个玻璃体腔.结论光动力学治疗可能成为一种选择性治疗脉络膜色素性黑色素瘤的方法.

  • 光动力疗法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现状

    作者:王海燕;魏瑞华;赵少贞

    病理性角膜新生血管是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由于光动力学疗法在阻塞肿瘤血管及脉络膜新生血管方面展现了有效的研究成果,也基于血管生成机制在全身各组织的相似性,目前此方法正在被尝试用于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性研究,本文现就光动力疗法以及各种光敏剂在角膜新生血管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激光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慧龙;刘端祺;介雅慧;亢玺刚;李慧莉;贾晓燕

    目的 研究应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皮肤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10种皮肤恶性肿瘤,共30例患者进行PDT治疗.先后应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制的IEAu-3 型金蒸汽激光器(波长627.8nm)和英国DIOMED公司生产的半导体激光器(波长630nm)作为光源,功率密度为100~150mW/cm2,能量密度为150~300J/cm2 .光敏剂为血卟啉衍生物(HpD),按5mg/kg给药.在给药后24~72h内针对患者病灶进行PDT治疗.患者共接受1~4个疗程的PDT治疗.治疗前后观察测量患者病灶情况,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 本组30例患者中,完全有效(CR)15例(50 %),部分有效(PR)10例(33.3%),无效(NR)5例(16.7%),无疾病进展(PD)病例.总有效(CR+PR)例数共25例(83.3%).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严重毒副反应.结论 PDT是治疗皮肤恶性肿瘤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临床常见的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有较好的疗效.

  • 铜蒸气激光照射下光敏剂血卟啉衍生物和血卟啉单甲醚杀伤特性研究

    作者:刘慧龙;刘端祺;介雅慧;亢玺刚;李慧莉;贾晓燕

    目的 测定血卟啉衍生物(HpD)和血卟啉单甲醚(HMME)在铜蒸气激光照射下的半数杀伤浓度(IC50)和半数杀伤光剂量(IED50),了解HpD与HMME杀伤特性的差异.方法 将小鼠肺血管内皮细胞接种于96孔培养板,然后加入用DMEM(低糖)培养基配置的光敏剂中,4h后应用铜蒸气激光(510.6nm和578.2nm)单色光分别照射,24h后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结果 在510.6nm和578.2nm波长下,饱和光剂量条件下HMME的IC50分别是HpD的1.31和1.24倍,在饱和光敏剂剂量条件下,HpD的IED50分别是HMME的1.18和1.17倍.结论 HpD在510.6nm和578.2nm波长的杀伤效应均较HMME强并和光剂量、波长密切相关.

  • 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研究进展

    作者:叶庭路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是成年妇女宫颈的常见病变,目前缺乏安全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以光敏剂、光源以及氧分子相互作用为基础的治疗方法,现有大量文献报道其探索性地应用于CIN的保守治疗.目前已初步证实系统应用光敏剂的PDT对CIN有较理想的效果,而外用光敏剂的PDT疗效文献报道不一,总的不良反应均很少.PDT的疗效与光敏剂种类及浓度、用药距离照光时间、光照强度参数、PDT操作方法、疗效的评价方法等有关,其各种治疗参数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 两种CPD光敏剂对小鼠S180肉瘤的光动力杀伤效应

    作者:张京玲;陈平;丁凯;代胜刚;王侃;曹东亮;林莉;汤国庆

    目的:比较新型光敏剂CPD4和CPD6对小鼠S180移植肉瘤的光动力学疗效.方法:给昆明小鼠接种S180肉瘤,建立移植肿瘤模型.将模型小鼠随机分成7组(n=8),分别为CPD4和CPD6中、低剂量组,血卟啉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及未经任何治疗组.尾静脉注射给药,给药后20 min以波长670 nm激光垂直照射瘤区20 min(血卟啉组照射60min).治疗后30 d将各组小鼠断颈处死,取瘤称质量并计算抑瘤率,做病理切片、常规染色,镜下观察形态学差异.结果:CPD4中、低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54.5%,97.9%;CPD6低剂量组的抑瘤率为46.9%;血卟啉组的抑瘤率为55.8%,镜下观察各组切片形态学差异明显.CPD4低剂量组的疗效高于血卟啉组,亦高于同剂量CPD6组.CPD6低剂量组疗效与血卟啉组相近.结论:光动力学治疗对小鼠S180移植肉瘤有抑制作用,该研究可为生产治疗恶性肿瘤的新药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

  • 三分之一常规剂量光敏剂维替泊芬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中心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党维华;于沛涛;刘宁宁;王冠晶;吕玲

    目的:观察1/3常规剂量光敏剂维替泊芬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S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确诊的急性CSC患者90例(90眼),均接受1/3常规剂量维替泊芬静脉推注(2 mg/m2),静脉推注开始5 min后接受波长689 nm激光照射83 s。治疗后1周和1、3、6个月随访,比较治疗前后佳矫正视力( BCVA)、视网膜下积液面积、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CFT),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较治疗前BCVA提高,视网膜下积液面积减少, CFT变薄(P<0.05)。 BCVA、视网膜下积液面积、 CFT治疗前到治疗后1个月内明显好转,治疗后1个月到6个月基本稳定,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3常规剂量光敏剂维替泊芬联合PDT治疗急性CSC能停止或减少脉络膜血管渗漏,促进视网膜解剖复位,改善症状,提高和稳定视力,无明显不良反应。

  • 吲哚菁绿在眼科的应用

    作者:刘婷婷

    吲哚菁绿造影技术对眼底疾病的诊断有很大的作用.随着高速数字造影技术的出现,吲哚菁绿造影技术更为成熟,可用来指导激光治疗,及用于眼科手术的组织染色.本文综述了吲哚菁绿造影技术应用概况及进展,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 光动力治疗病理性瘢痕的进展

    作者:崔晓美;朱晶;陈晓栋

    病理性瘢痕是皮肤受损伤后的异常愈合,以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沉积为特征.临床多采用综合疗法治疗瘢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由于某些治疗手段不良反应较大,患者已存在排斥心理.光动力疗法广泛应用于治疗体表的病变,同时其对体内肿瘤的干预疗效也被进行了较多研究.由于光动力疗法低毒性,国内外学者们对其治疗瘢痕的疗效已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光动力疗法能够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诱导凋亡,抑制胞外基质的形成,改善瘢痕外观,对治疗瘢痕有确切疗效.

  • 荧光诊断在皮肤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罗毅鑫;刘洁

    荧光诊断具有非侵入、操作简便、实时检测等优点,临床上已用于检测多种早期浅表肿瘤.在皮肤肿瘤中,荧光诊断可用于非色素性皮肤肿瘤的辅助诊断、Mohs手术前皮损范围的确定、疗效评价及治疗后的随访.荧光诊断中荧光强度和诊断准确性受到光敏剂,激发光强度,皮损类型、大小及位置,皮损周围皮肤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荧光诊断在皮肤肿瘤临床应用中的效果,不同研究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尚需要大量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证实.

  • 鲜红斑痣的光动力治疗

    作者:杨千里;卢忠

    鲜红斑痣是一种好发于头面部等暴露部位的先天性真皮层毛细血管网进行性扩张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脉冲染料激光作为鲜红斑痣治疗的标准手段,其完全清除率并不高.光动力疗法以光、光敏剂和氧的相互作用为基础,利用光动力效应破坏畸形的血管组织,成为治疗鲜红斑痣安全有效的新手段,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光敏剂和光源的选择对疗效和不良反应有很大的影响,其作用机制尚待深入研究.

  • 光动力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秋红;王丹;周炳荣;骆丹

    寻常痤疮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之一,是一种由多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局部或系统治疗,具有潜在的毒副作用,加之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加.近年来,光动力疗法已广泛应用于痤疮的治疗中,并成为治疗痤疮的有效方法,尤其是针对炎症性痤疮,其疗效优于单独光照治疗.光动力疗法的光源主要有二极管激光、强脉冲光、蓝光、红光.研究结果显示,该疗法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较小.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