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和死亡指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李耿;喻文亮;于学军;钱素云;孙波

    目的 探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和小儿死亡指数(PIM)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中适用性.方法 应用PCIS及PIM对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中符合1994年欧美联席会议定义的ARDS患儿进行评分,选取4个时段,即入PICU 1 h、在PICU病情重时、入选ARDS 1 h、ARDS病情重时的评分结果.PIM直接通过因特网(http://www.sfar.org/scores2/pim22.html)进行计算,根据存活或死亡的临床结果进行分组,比较PCIS及PIM评分结果.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软件.两组间人口学资料、住院时间及评分的比较使用曼-惠特尼U检验,组间病死率的比较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分别建立两种评分法相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curve),该曲线下的面积(AUC)是评估评分法分辨能力的重要参数,该值≥0.75被认为有临床意义.结果 存活组与死亡组ARDS病情重时PCIS(P=0.006)及PIM(P=0.013)评分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入选ARDS 1 h的PIM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各时段PCIS与PIM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小于0.75.结论 PCIS和PIM虽然对评估ARDS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发展趋势有一定帮助,也可初步判断预后好坏,但对预测死亡风险的价值仍然有限.

  • 儿科急诊危重患儿状况调查及分析

    作者:任晓旭;胡风华;曲东;牟京辉

    目的 调查分析儿科急诊危重患者状况,以期对诊治提出改进意见.方法 入急诊监护室374例危重患儿,记录来院方式、途中治疗、急诊停留时间,检测血气、生化,评估小儿/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NCI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判断是否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结果 在374例患儿中,新生儿占29.9%,其余患儿平均年龄37.4个月.急诊停留时间4.7 h (0.42~96 h),感染性疾病47.6%.出租车、救护车、私家车为主要来院工具,分别占38.3%、28.4%、21.5%.病死率12.3%,住院病死率10.3%,急诊病死率1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CIS/NCIS评分(81.92±9.66),危重评分≤80占44.4%、≤90占81%.172例患儿接受GCS评估,GCS≤8、9~12、13~15分别占35.5%、21.5%、43.0%.病死率为26.23%、10.81%、5.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CS≤8与13~15、GCS 9~12与13~15患儿PCI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CS≤8与9~12间PC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S与GCS二者正相关(r=0.454,P=0.01),能建立直线回归(R2 =0.183,回归系数t检验P<0.01).374例,SIRS 41.7%,脓毒症25.7%.262例非新生儿病例,休克占43.5%,61.4%为感染性休克.374例中,低血钠37.2%,高血钾22.0%.新生儿低血糖20.91%,高血糖29.1%;非新生儿低血糖9%,高血糖66.7%.pH <7.35的酸中毒67.8%,pH<7.2的严重酸中毒33.1%.结论 (1)新生儿、婴幼儿占急诊危重患儿绝大部分;(2)急诊停留时间相对较短(4.7 h).急诊病死率高于住院病死率( 15.6% vs.10.3%,P<0.01),应积极缩短急诊停留时间,尽早住院;(3)不同交通工具来院,危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救护车者不到1/3 (28.4%),应提高社会使用院前急救服务的意识并提高院前急救的便利性;(4)急诊PCIS/NCIS可有效评估病情与预后;重度脑功能障碍(GCS≤8)、中度脑功能障碍(GCS 8~12)共57%,非创伤性脑功能损伤在儿科急诊重患中占重要地位;(5) GCS≤8、9~12与13~15患儿的PCI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CS< 13应予重视,患儿可能处于危重状态;(6)SIRS 41.7%,脓毒症25.7%;休克占43.5%,感染性休克为主(61.4%),应重视急诊危重患儿循环、器官组织灌注状态观察与评估,以早期识别休克;(7)电解质紊乱以低血钠(37.2%)、高血钾(22.0%)常见;高血糖(66.7%)常见,新生儿也应注意低血糖(20.91%);酸碱平衡紊乱以酸中毒为主(67.8%),应注意相关检测及监测.

  • 脓毒症危重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朱德胜;曾方玲;罗兰

    目的 探析脓毒症危重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湖南省儿童医院急诊综合二科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50例脓毒症患儿,其中75例危重患儿作为严重脓毒症组,75例脓毒症非危重患儿为脓毒症组,并以同期75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严重脓毒症组及脓毒症组均接受常规治疗,比较3组血清PCT、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结果 治疗前,严重脓毒症组与脓毒症组血清PCT、D-二聚体、CRP均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严重脓毒症组较脓毒症组血清指标明显升高〔PCT(mg/L):7875.50±5.75比3569.88±5.82,D-二聚体(mg/L):3.75±0.35比1.66±0.34,CRP(mg/L):88.41±1.19比63.24±1.20,均P<0.05〕.治疗后,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组血清PCT、D-二聚体、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严重脓毒症组:PCT(mg/L)为1700.39±5.64比7875.50±5.75,D-二聚体(mg/L)为0.93±0.28比3.75±0.35,CRP(mg/L)为48.80±1.07比88.41±1.19;脓毒症组:PCT(mg/L)为1690.64±5.50比3569.88±5.82,D-二聚体(mg/L)为0.90±0.22比1.66±0.34,CRP(mg/L)为48.72±1.08比63.24±1.20,均P<0.05〕,且两组治疗后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清PCT可准确反映脓毒症危重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并可作为临床疗效判定指标,值得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 国内外评价危重患儿病情严重程度评分体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卢秀兰;张新萍;刘潇;姚震亚;刘萍萍;左超;颜海鹏;仇君

    目的 分析国外三种评分即儿童死亡风险评分(pediatric risk of mortality score,PRISM)、小儿死亡指数评分(pediatric index of mortality,PIM)和二代小儿死亡指数评分(pediatric index ofmortality2,PIM2)与国内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ediatric clinical illness score,PCIS)在评估重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时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2012年8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入住HCU的852例重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年龄、性别、诊断、结局和4种评分系统的相关生理参数.结果 本研究终纳入852例重症患儿,其中男518例(60.80%),女334例(39.20%),男女比例为1.55:1,月龄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为6.5(2~21)个月.107例(12.56%)患儿在住院期间或者出院短时间内死亡.重症患儿所患疾病主要以呼吸系统疾病、混合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先天性心血管系统疾病为主.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国外三个评分的相关性发现,PRISM与PIM和PIM2呈正相关(r=0.490,P<0.001;r =0.477,P<0.001);PIM与PIM2呈正相关(r=0.938,P<0.001).PCIS与PRISM、PIM和PIM2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208、-0.166和-0.189(P <0.001).结论 PRISM与PIM、PIM2三个评分之间均呈正相关,PCIS与国外三个评分呈低负相关,提示PCIS评分越低能提示病情危重,但不能充分反映重症患儿疾病的严重程度.

  • 急危重患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监测研究

    作者:徐南平;吴卫萍;林敏;钟立群;朱友荣;黄雪英

    目的 探讨急危重患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监测方法及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与DIC的内在关系.方法 随机对我院PICU新入院的急危重患儿在入院24 h内进行首次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根据分值不同依次分成三组:非危重组(>80分)32例;危重组(71~80分)29例;极危重组(≤70分)23例.评分后按照试验要求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用ELISA法测定D-二聚体和P-选择素水平.结果 三组共收集病例84例,其中22例合并DIC,占26%.危重组和极危重组DIC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危重组(x2=6.32,12.82,P值均<0.05).而且首次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值越低,DIC的发生率就越高(x2=27.01,P<0.01).22例DIC患儿的AT-Ⅲ:A降低,而D-二聚体、P-选择素均显著升高,敏感性高达90%以上,明显高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等指标(x2=35.22,P<0.01).结论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可用于急危重患儿DIC的早期监测,对科学把握DIC早期实验室检测的有利时机有重要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AT-Ⅲ:A、P-选择素作为急危重患儿DIC的早期监测指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2种危重症评分在手足口病并脑炎病情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周永海;陈伊莉;夏芳琴;留佩宁

    目的 探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及第三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Ⅲ)在儿童手足口病并脑炎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用PCIS及PRISMⅢ对2010年收住院的手足口病并脑炎患儿进行评分,分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比较各组间的死亡率,运用ROC曲线比较两者在预判手足口病并脑炎患儿死亡风险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 ①PCIS评分:3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66,10/12,5/5,x2=93.099,P<0.001);②PRISMⅢ评分:3组比较死亡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4/458,4/7,15/18,x2=114.579,P<0.001);③种评分的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组间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72% vs.0.87%,x2=1.282,P=0.258,88.24% vs.76.00%,x2=0.349,P=0.555);④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S各评分指标中,心率、血压(收缩压)及肾功能,PRISMⅢ各评分指标中,神志状态及血糖对手足口病死亡风险预测作用较强(P均<0.05).⑤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PCIS评分0.929,PRISMⅢ评分0.985.结论 PCIS和PRISMⅢ均可用于手足口病并脑炎患儿病情的评估,两者在预测其死亡风险方面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 危重儿血清胆碱酯酶与病危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樊省廉;何勤;王鹰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对危重儿病危程度及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按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PCIS)进行评分,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1月收入本院儿科病房的225例患儿,将其分为非危重组(评分>81分)80例、危重组(评分71~81分)80例、极危重组(评分<71分)65例,分别于入院后24 h内检测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并用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诊断标准评价系统器官功能,分析血清胆碱酯酶、PCIS评分、MSO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极危重组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明显低于危重组,危重组明显低于非危重组,不同PCIS评分组间的血清胆碱酯酶、MSOF发生率与死亡率比较,PCIS评分越低,血清胆碱酯酶活性越低,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越高,死亡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危重病例评分越低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下降越明显,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越高及病死率越高,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测定可作为评判危重儿病危程度及预后的一项指标。

  • 血清D-D与危重评分对重症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作者:叶韶勤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对预测重症患儿预后效果的价值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来本院PICU进行治疗监护的99例患儿,根据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对上述患儿进行分组,分别是普通组32例、危重组46例、极其危重组21例,比较三组之间的患儿好转率的差异并对D-二聚体与危重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两者对重症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普通组、危重组与极其危重组的好转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3、4.48,P<0.05),而危重组与普通组之间的好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P>0.05).普通组、危重组、极其危重组(不包括危重单项指标)的PICS的平均值分别为(93.06±3.12)、(83.09±4.18)、(66.00±3.20)分,普通组、危重组、极其危重组的D-二聚体水平的四分位间距分别为0.60(0.40,2.00)、0.85(0.60,2.20)、1.00(0.50,3.90)mg/L.D-D二聚体与危重评分之间具有极强的负相关性(r=-0.546,P<0.05).结论:通过对小儿进行危重病例评分与血清D-D二聚体浓度检测,可以较好地判断重症患儿的预后效果以及病情发展,可以针对性地对极其危重组的患儿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和更为完善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患儿的病情好转率,改善患儿的预后效果.

  • 儿科监护病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危重病例评分与死亡危险评分价值分析

    作者:李冰;王天锁;吕芍红

    目的 探讨儿科监护病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危重病例评分与死亡危险评分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入住我院P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79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同时进行了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以及死亡危险评分,分析两种方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死亡风险的预测作用,并分析两种评分方法的相关性.结果 死亡组与存活组患儿PCIS和PRISM 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1).两种评分结果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S和PRISM不是ARDS患儿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 PCIS及PRISM对P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病情的评估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且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患儿的病情,但其并不能作为预测患儿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 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后和病死率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君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小儿患者病原菌、短期预后情况,并分析30 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德阳市人民医院儿科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VAP患儿51例,选择同期住院一般情况类似的未合并VAP的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儿5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住院期间临床情况,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价两组的随访30 d的生存情况,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30 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105例患者中,两组患儿的体质量、体温、呼吸频率、心率、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简化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 score,PCIS)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两组间的生存时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29.4% vs 9.2%,P<0.05),且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再插管(P=0.03)、机械通气时间(P=-0.001)、PCIS(P=0.002)为预测VAP小儿30 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论]VAP小儿预后差,短期病死率高.再插管、机械通气时间和PCIS为VAP小儿短期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联合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检测对儿童感染病情的早期评判价值

    作者:隆维东;黄冬悦;刘锋;胡永军

    目的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联合D-二聚体(D-D)及降钙素原(PCT)检测用于儿童感染病情的早期评判的价值.方法 选取ICU收治的感染性疾病重症患儿86例,根据PCIS结果分为危重组患儿43例(评分70~80),极危重组患儿43例(评分低于70分),对2组患者入院后24 h内血清PCT、D-D及PCIS评分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PCIS与PCT及D-D之间关系,并对影响患儿死亡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28 d预后,ROC曲线分析,PCIS、PCT及D-D对预测28 d患儿生存情况.结果 极危重组患儿血清PCT和D-D水平明显高于危重组患儿(P<0.05);血清PCT和D-D水平均与PCIS呈显著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D-D、PCIS均为影响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CT、D-D和PCIS预测患儿28 d生存ROC曲线下面积为分别为0.875、0.872及0.863(P<0.01).结论 儿童感染危重患者的血清PCT和D-D是判断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联合使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对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联合血清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水平对儿童感染病情的早期评估

    作者:翁艳

    目的 对于儿童感染性疾病,应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检测血清D-二聚体(D-D)及降钙素原(PCT)对患儿病情进行早期评估,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感染性疾病患儿368例,其中细菌性感染187例(细菌组),非细菌性感染181例(病毒组),按照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PCIS)进行评分,危重程度≤70分为极危重(46例),70~ 80分为危重(87例),>80分为非危重(235例),检测各组血清PCT、D-D浓度,计算阳性率,并记录PCIS评分.结果 细菌组患儿血清PCT阳性率为70.59%,D-D浓度为(16.51±0.93) mg/L,非细菌组为29.83%和(3.86±0.81) mg/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血清D-D和PCIS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危重患儿血清PCT、D-D阳性率和浓度分别为42.13%、(13.68±0.81) μg/L和34.89%、(2.45±0.72) mg/L,均低于危重和极危重患儿,并且危重低于极危重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菌性感染患儿血清PCT水平显著升高,随着疾病严重程度,患儿血清PCT和D-D阳性率和浓度呈递增趋势,PCIS联合血清D-D及PCT对儿童感染病情的早期诊断、病情程度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应用的价值分析

    作者:邱宝强;颜云盈;李梅;夏天航

    目的:分析小儿危重症病例评分(PCIS)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应用。方法选取2012-02~2014-12间在我院PICU病房的危重病患儿1200例。对入选患儿进行3次评分,依次将其记为A组、B组和C组。对比各组评分结果及疾病构成。结果90分以上的死亡率为0.32%(1/316),明显低于89分以下的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评分为90分以上所占比例,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院患儿以重症肺炎、脓毒症、重症手足口病、脑炎为主。因重症肺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者评分90分以上者和90分以下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疾病需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者评分90分以上者和90分以下者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脏器功能损害情况与评分结果负相关,评分越高,发生率越低,累及个数越少。结论目前危重症评分,对小儿单系统疾病病变为主时,不能很好的反映其疾病预测疾病发展变化,因而及时早期干预极为重要。

  • 小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汪倩;徐南平;胡检生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一种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及大手术等原发病发生24 h后,机体同时或序贯发生2个或2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

    作者:王瑜;曹玉杰;刘秀霞;蔡文仙;牛峰海;朱萍

    目的 研究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醇的变化,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4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40例,单纯隐睾或斜疝儿童20例.分为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组20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组出现神经系统受累,但无心肺功能损害.入院第1天及第2天分别子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VIG)1g/(kg.d).用ELISA方法 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组入院第1天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结果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组治疗前,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组治疗后,对照组NSE含量分别为6.95±1.57ng/ml,8.80±2.24ng/ml,8.00±1.97ng/ml,6.60±1.70ng/ml.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组血清NSE含量高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组和对照组.IVIG治疗前后血清NSE水平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S与NSE水平明显相关(r=0.530,P<0.05).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NSE水平与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

  • 血浆置换辅助治疗儿童危重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梁宇峰;杨镒宇;武志远;洪婕;朱翠平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辅助治疗儿童危重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血浆置换辅助常规疗法治疗危重症患儿60例.其中,脓毒症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 12例、急性肝衰竭(ALF)6例、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 12例,经免疫抑制剂治疗未见好转;溶血尿毒综合征(HUS) 18例、狼疮性肾炎合并MODS 6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6例.治疗前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为(72.4±3.2)分.患儿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血浆置换,每例1~4次.观察血浆置换前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治疗结局,血浆置换前后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和心率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60例患儿共进行168例次血浆置换,血浆置换前后危重病例评分分别为(72.4±3.2)、(90.3±5.3)分,二者比较P<0.05.60例患儿中,死亡12例,其余48例治疗后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和心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低血压性休克、低钙惊厥和多脏器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达到临床治愈并出院.结论 血浆置换辅助治疗儿童危重症疗效确切且较为安全.

  • 严重脓毒症患儿血脂联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俊;赵劭懂;李军;王晓榕;肖岳;喻文亮

    目的 探讨严重脓毒症患儿血脂联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儿39例及脓毒症患儿47例,并以同期30例非脓毒症危重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入PICU 24 h内外周静脉血脂联素水平,并测定其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并于入院24 h内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结果 严重脓毒症组、脓毒症组和对照组体温、心率、体质量指数、PCIS、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总胆红素、肌酐、pH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严重脓毒症组血脂联素水平[(0.102±0.041)mg/L]显著低于脓毒症组[(0.125±0.046)mg/L] 和对照组[(0.147±0.04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56,P=0.000).严重脓毒症组CRP水平[(60.68±59.43)mg/L]显著高于脓毒症组[(52.76±26.67)mg/L]和对照组[(33.89±6.8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416,P=0.000).严重脓毒症组、脓毒症组和对照组P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269,P=0.000).进一步组内两两比较发现,严重脓毒症组与脓毒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79,P=0.000);严重脓毒症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44,P=0.000);脓毒症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40,P=0.733).脂联素水平与CRP和PCT均呈负相关(r=-0.219,P=0.042;r=-0.303,P=0.005),与PCIS呈正相关(r=0.332,P=0.002).结论 严重脓毒症患儿存在低脂联素水平,其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明显的关联.脓毒症患儿外周血脂联素水平检测对评估脓毒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血脂联素水平和CRP和PCT呈负相关,对感染有一定诊断意义.

  • 乳酸和早期乳酸清除率预测严重脓毒症患儿预后的临床价值

    作者:缪红军;葛许华;张琴;赵劭懂;陈俊;李灼;喻文亮

    目的 探讨动脉血乳酸及早期乳酸清除率在严重脓毒症患儿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8年6月- 201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PICU 145例严重脓毒症患儿,以患儿入住PICU为研究起点(0 h),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测定其动脉血乳酸水平;治疗6h后再次测定其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6h乳酸清除率.以6h乳酸清除率分为高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和低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比较2组患儿的病死率;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动脉血乳酸水平及6h乳酸清除率;以入院时乳酸水平(<2.0mmol· L-1、2.0~3.9 mmol·L-1、≥4.0 mmol·L-1)分为3组,比较3组间的病死率、PCIS.结果 高乳酸清除率组患儿病死率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x2 =41.01,P<0.01);死亡组与存活组乳酸水平和6h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7、9.23,Pa<0.01);不同乳酸水平组间病死率和PCI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8.996,P<0.01;F =58.660,P<0.01).结论 早期检测乳酸水平和6h乳酸清除率可有效判断严重脓毒症患儿病情的危重程度和预后.

  • 血栓弹力图在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儿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情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崔利丹;金志鹏;王琪;成怡冰;王群思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儿童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入住郑州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的脓毒症(58例)、严重脓毒症(17例)、脓毒性休克(16例,其中合并DIC 7例,非DIC 9例)共9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入院后按照病情进行常规治疗,如扩容补液、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抗感染、机械通气、维持内环境、营养支持等治疗.所有纳入研究的患儿均在入院6h内行血栓弹力图检测.检测指标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块生成时间(K值)、血块生成率(α角)、大宽度值(MA值)、凝血综合指数(CI值)等.并对入选患儿入院6h内完善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结果 随着脓毒症病情加重,R值、K值逐渐延长(F=3.829、4.237,均P<0.05),α角、MA值、CI值逐渐减小(F=32.631、19.938、10.849,均P<0.05);R值、K值与PCIS呈明显正相关(r =0.591、0.827,均P<0.05),α角、MA值、CI值与PCIS呈明显负相关(r=-0.793、-0.827、-0.839,均P<0.05).脓毒性休克中DIC组的R值和K值显著大于非DIC组(t=4.381、2.613,均P<0.05),平均α角明显小于非DIC组(t=5.627,P<0.05).DIC组的MA值和CI值显著小于非DIC组(t=5.416、2.951,均P<0.05).脓毒性休克组中存活组与死亡组患儿R值、K值、α角、MA值、CI值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EG在评估脓毒症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在脓毒性休克患儿合并DIC时也可指导进行临床评估,从而给予有效准确的干预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

  •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联合 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检测用于儿童感染病情的早期评判

    作者:穆原;沈京培;管贤伟;陈红兵

    目的:利用临床常用检测指标,建立用于儿童感染病情的早期评判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儿共18例,按性别(男女比为1.25∶1.00)、年龄(1个月~6岁)进行匹配,依住院号顺序纳入同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与严重脓毒症患儿各27例,同期普通感染(非 SIRS)患儿3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双盲法收集入选病例的基本信息与检查检验资料,并根据入院24 h 内收集的生理参数和检查结果的差值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通过等级相关与累积比数 Logistic 回归筛选出与患儿感染病情有显著关系的指标,采用κth 近邻判别分析建立患儿感染病情评判模型,并将其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不同感染程度患儿组间除血小板计数外,其余各项临床常用指标[PCIS、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01)。其中 PCIS、PCT、D-D 及 FDP 与感染程度的 Spearman 相关系数ρ依次为-0.837、0.680、0.679及0.648(P 均﹤0.001),经多变量累积比数 Logistic 回归得到 PCIS、D-D 及PCT 与感染程度有显著关系(P 均﹤0.05),将该3项指标联合用于儿童感染病情评判模型的建立(对变量数值进行 Mahalanobis 转换,k =2),其总误判率(0.091)低于单项或2项联合模型。利用 PCIS/ D-D/ PCT 联合判别模型,对2015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6例感染患儿进行病情评判,其与临床诊断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加权 Kappa 系数为0.670,P ﹤0.001)。结论 PCIS、D-D 及 PCT 3项联合建立的判别模型,对儿童感染病情的早期评判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