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持续质量改进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黄胜;许容芳;姚丹;陆勤美;张兰凤;杨燕光

    目的 探讨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分析和确定质量改进的问题,采取了完善管理制度、制订化疗护理路径,加强专科知识培训,改变工作模式,重视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加强质量管理等整改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患者化疗中静脉炎、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发生减少(P<0.01),健康教育知识得分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P<0.01).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有利于规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管理,有效降低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

  • 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体外抗淋巴瘤细胞机制研究

    作者:应志涛;王亚栋;宋玉琴;王小沛;郑文;林宁晶;涂梅峰;谢彦;平凌燕;张晨;刘卫平;邓丽娟;朱军

    目的 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在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EBV相关淋巴瘤预后较差,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面临挑战.本研究旨在体外培养获得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其功能及体外抗肿瘤能力.方法 采集2015-02-22-2016-05-01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10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体外培养获得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特异性T细胞比例,测定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对自体淋巴母细胞系(lymphoblastoid cell lines,LCL)杀伤作用以及对来自EB病毒潜伏膜蛋白1(Epstein-Barr virus latent membrane protein1,LMP1)、LMP2和EB病毒核抗原1(Epstein-Barr virus nuclear antigen,EBNA1)不同部位肽段的反应性.结果 采集10例EBV阳性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体外培养发现随时间延长,抗原特异性T细胞比例升高.培养2周后的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在再次遭遇抗原后,效应细胞比例可以达到(6.837±1.031)%,与阴性对照(1.447±0.566)%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2,P=0.001.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可以识别已经证实的LMP2表位.抗原特异性T细胞中同时含有EBV抗原反应性CD4和CD8细胞.体外杀伤试验证实,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能够杀伤患者自体来源的EBV病毒转化的B细胞产生淋巴母细胞细胞系(lymphoblastoid cell lines,LCL),但对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不相合的异体LCL却不具备杀伤活性,即具有HLA限制性.结论 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有可能用于治疗EBV相关淋巴瘤,为后续开展相关体内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初治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6例:利妥昔单抗的作用

    作者:仲凯励;刘静;陈喜林;肖秀斌;达永;张伟京;苏航

    目的:分析初治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primary gastric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 PGDLBCL)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探讨利妥昔单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5月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6例初治PG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近期和远期疗效,以及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因素与疗效的关系。结果纳入26例PGDLBCL患者,男性14例,女性12例,中位年龄50.1岁,常见症状为腹痛。全组患者采用化疗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模式,分为单纯CHOP组( n=9)和RCHOP组( n=17), CR率分别为55.56%(5/9)和50%(8/16),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中位随访40个月(3~84个月),全组5年无进展生存期为60.3%,总生存期74.4%。其中RCHOP组分别为58.9%和84.6%,CHOP组为66.7%和66.7%,RCHOP组优于CHOP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Lugano 分期和IPI评分显著影响预后。结论化疗可作为PGDLBCL的一线治疗,加用利妥昔单抗可能有利于提高远期生存率;临床分期和IPI评分是重要预后因素。

  • 含胸腺肽免疫增强的自体CIK细胞联合IL-2方案治疗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作者:杨洋;杨波;脱帅;卢学春;朱宏丽;脱朝伟;蔡力力;迟小华;于睿莉;陈云燕;张文英;刘洋;王瑶;代汉仁;韩为东;张峰;姚善谦

    目的 评价含胸腺肽免疫增强的自体CIK细胞联合IL-2(TCIL-2)方案治疗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集预先接受胸腺五肽免疫增强治疗的4例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抗CD3单克隆抗体诱导成CIK细胞,回输细胞数为2×109-3×109个,回输后应用IL-2 100mU/d,皮下注射,连续10d.28d为1个周期,共完成24个周期的自体CIK细胞输注.观察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肿瘤相关生物学指标变化.结果 2例接受8个周期的CIK细胞输注,2例接受4个周期的输注,回输后所有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CIK细胞治疗后CD3+、CD3+CD8+、CDTCD56+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β2微球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3例达完全缓解,1例完成8周期的CIK细胞输注后一度达良好的部分缓解,但终因急性心肌梗死和淋巴瘤持续进展而死亡.结论 自体CIK细胞联合IL-2治疗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

  • R-ICE挽救方案治疗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Ⅱ期多中心研究

    作者:郭晔;陈瑜;洪小南;于力;马军;石远凯;刘霆;姜文奇;朱军

    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依托泊苷、卡铂和异环磷酰胺组成的R-ICE方案作为挽救治疗方案,对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R-Chemo)一线治疗后复发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经6~8个周期R-Chemo方案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或不确定的完全缓解(CRu),停止治疗后首次复发的DLBCL患者,给予3个疗程的R-ICE方案(利妥昔单抗375 mg/m2,第1天;异环磷酰胺1 600 mg/m2,第2~4天;依托泊苷100 mg/m2,第2~4天;卡铂大剂量为800 mg,第3天]治疗,主要终点指标是总反应率(ORR),次要终点指标是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2年总生存(OS)率以及安全性评估.结果 共32例患者入组,中位年龄55(26~68)岁.经过3个疗程R-ICE方案的挽救治疗,16例(50.0%)获得CR/CRu,9例(28.1%)获得部分缓解,ORR为78.1%.2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40.8%和60.7%.有19例患者(59.4%)出现3/4级不良事件,3/4级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37.5%、15.6%和37.5%,无一例患者因此而死亡,也未发现和试验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对于曾接受R-Chemo治疗的DLBCL复发患者,R-ICE仍然是有效的挽救方案,且不良反应易于控制.

  • 评价R-CHOP方案对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一项回顾性多中心长期随访研究

    作者:程志祥;邹善华;李锋;李军民;王健民;陈芳源;曹军宁;王椿;魏征;程韵枫

    目的 观察R-CHOP方案对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长期预后的影响,并与CHOP方案作比较.方法 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1日507例初发DLBCL患者进入本研究,分为CHOP及R-CHOP两组.CHOP组接受6个疗程CHOP方案,R-CHOP组患者接受至少4个疗程R-CHOP方案化疗,之后两个疗程采用R-CHOP方案或CHOP方案治疗.利妥昔单抗剂量为375 mg/m2,CHOP方案:环磷酰胺750 mg/m2、阿霉素50 mg/m2、长春新碱1.4 mg/m2(大剂量2.0 mg/m2)、泼尼松60~100 mg.结果 411例可分析病例中,CHOP组224例,其中完全反应(CR)160例(71.43%),总有效率(ORR)为87.95%;R-CHOP组187例,其中CR 144例(77.01%),ORR为95.19%.R-CHOP组较CHOP组的ORR显著提高(P=0.007).CHOP组中位随访时间35.2个月,R-CHOP组中位随访时间28.1个月,随访至终点时,CHOP组预期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84.8个月,R-CHOP组尚未达到中位PFS,两组均未达到中位总生存(OS)时问.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两组患者的PFS及OS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CHOP组不良反应与CHOP组类似.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可有效用于初治DLBCL,具有更高的缓解率,延长PFS时间和提高OS率,同时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 化疗前及中期PET/CT标准摄取值对淋巴瘤的预后价值

    作者:孙一文;赵晋华;乔文礼;陈香;邢岩;宋建华

    目的:探讨化疗前及化疗中期18F-FDG PET/CT显像SUV大值(SUVmax)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37例病理证实的DLBCL患者,化疗前及2~4个疗程化疗后行PET/CT检查,计算Ki67与SUVmax的关系,按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疗效及复发与否分组,比较均值、计算佳临界值并行生存分析.结果:①Ki67和SUVmax正相关(P=0.002).②各组SUV0max无显著差异.③Ⅳ期、IPI高危组SUV2~4max高于其他组(P=0.015、0.007);复发组SUV2~4max高于未复发组,但无统计学差异;SUV2~4max佳临界值为3.05,以该值分组的PFS无统计学差异.④Ⅳ期、IPI高危及复发组△SUVmax及△SUVmax%均较低(P=0.009、0.002、0.022),△SUVmax≤3.6和△SUVmax%≤44.9%者PFS较短,且后者差异更显著(P=0.028、0.006).结论:SUVmax与Ki67正相关;△SUVmax和△SUVmax%的预后价值高于SUV2~4max,且以后者更佳.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myc/bcl2表达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宇;钱丽丽;陈颖;高雁婷;陈均法;沈建平

    目的 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myc、bcl2表达的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myc阳性40例,bc12阳性32例.myc阳性组和bcl2阳性组不同性别、年龄、原发部位、细胞来源、结外受侵情况、IPI评分、临床分期、治疗效果、总生存期患者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yc/bc12阳性组和阴性组不同结外受侵情况、IPI评分、临床分期、治疗效果、总生存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不同性别、年龄、原发部位、细胞来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yc/bcl2阳性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疗效有关.

  • 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3例临床分析

    作者:林丽;陆滢;刘旭辉;陈冬;曹俊杰;陈列光;裴仁治

    目的 探讨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PB-DLBCL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等,并分析其预后因素.结果 13例患者均以乳腺肿块为临床表现,其中女12例,男1例;发病年龄34~92岁;行手术治疗9例,全身化疗12例,放弃治疗1例,9例患者联合放疗.随访时间8~114个月.复发6例;死亡5例,死于淋巴瘤播散4例,3年生存率67.3%,5年生存率33.7%.结论 PB-DLBCL多见于老年女性,预后与肿瘤分期、国际预后指数、乳酸脱氢酶及肿块大小有关,治疗方法建议采取含蒽环类的化疗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模式,对高危患者需行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性鞘内化疗.

  • 利妥昔单抗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高危及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观察

    作者:曹俊杰;陆滢;马俊霞;张丕胜;刘旭辉;杜小红;陈冬;裴仁治

    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中高危及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4例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ASCT治疗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初治17例,复发7例;初诊时临床分期Ⅱ期9例,Ⅲ期11例,Ⅳ期4例;生发中心型11例,非生发中心型13例;15例患者伴有B症状;IPI评分高危6例,中危18例.所有患者均移植成功,无严重不良反应.初治患者移植前3例PR患者移植后均达到CR,复发患者移植前3例PR患者移植后2例PR患者再次达到CR.移植前疾病达CR组复发率低于移植前疾病达PR组(P<0.05),且移植前疾病达CR组无病生存高于移植前疾病达PR组(P<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ASCT作为巩固治疗时,移植前处于CR的患者可获得了长期生存.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miR-339-5 p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涂义姚;张瑰红;丁凯阳;吴正升;王昭晖;杨枫

    目的:检测miR-339-5p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中的表达,探讨miR-339-5p表达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显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23例 DLBCL 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 RH)组织中miR-339-5p的表达,并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DLBCL组织中Ki-67和BCL-6蛋白的表达,分析miR-339-5p与BCL-6表达的相关性及二者表达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DLBCL组织中miR-339-5p的阳性率(39.8%,49/123)显著低于RH组织(90.0%,18/20)。活化的B细胞型(ABC型)DLBCL组织中miR-339-5p阳性率(31.0%,22/71)明显低于生发中心的次级B细胞型(GCB型)(51.9%,27/52)。 miR-339-5p在DLBCL中表达降低与Ann Arbor分期晚以及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高有关(P均<0.05)。 ABC型、GCB型DLBCL中miR-339-5p阴性患者生存率均明显低于miR-339-5p阳性患者(P均<0.01)。 DLBCL中miR-339-5p与BCL-6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miR-339-5p低表达可能与DLBCL进展和预后不良相关。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王昭晖;张瑰红;丁凯阳;涂义姚;杨枫

    目的 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收集123例DLBCL和3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hyperplasia,RH)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DLBCL进行免疫分型,并检测良恶性淋巴组织中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DLBCL组织中MHCⅡ类分子阳性率(49.5%,61/123)显著低于RH淋巴组织(86.7%,26/30);活化B细胞(activated B-cell-like,ABC)型DLBCL中MHCⅡ阳性率(38%,27/71)显著低于生发中心型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 (65.3%,34/52).DLBCL中MHCⅡ类分子的低表达与患者结外病灶受累多、体能状态评分高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高危组有关(P均<0.05).在ABC型DLBCL患者中,MHCⅡ低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低于MHCⅡ高表达组患者.ABC型DLBCL中MHCⅡ类分子表达与MUM1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MHCⅡ类分子在DLBCL中存在低表达,其异常表达可能在DLBCL发生和浸润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丢失提示DLBCL患者预后不良.

  • 原发皮肤外周T细胞淋巴瘤1例

    作者:向春香;涂频;余波;何燕;夏春;石群立

    患者男性,68岁.因左小腿瘤块半年入院.半年前发现左小腿长出一肿块,并逐渐增大,就诊时肿块直径已达6cm,肿块固定,无活动度.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左小腿肿块皮肤及其周围皮肤有瘙痒感,患者无发热,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等其他特殊症状.追问病史,患者3年前发现胸壁多发不规则紫红色皮损,缓慢逐渐增大,现体检发现大皮损大小5 cm×4 cm,皮损稍高出皮肤表面,皮肤无破溃.入院后手术切除左小腿瘤块,术中见瘤块位于左小腿外侧皮下,大小6 cm×5 cm ×2.5 cm,肿物表面皮肤完整,肿块位于真皮下.切除肿块送病理检查.肿块常规固定、包埋、切片,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和T、B基因重排检测.

  • 首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例 并文献复习

    作者:别同武;怀德;曹影

    目的 探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要点、经验教训等.方法 回顾分析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于2014年7月~2015年3月间收治的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资料及治疗经过,2例经扁桃体切除病例确诊,1例支撑喉镜下舌根部激光切除后确诊,1例是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确诊.并做系统文献复习.结果 4例首诊于耳鼻咽喉科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经扁桃体肿块切除或淋巴结活检病理确诊后,均转肿瘤科予规范放、化疗等综合治疗,目前随访均健在.结论 头颈部恶性淋巴瘤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病率较前有上升趋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应有所警惕,尽早确诊,规范治疗,延长患者寿命.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血管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周宁

    目的 观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淋巴组织及外周血血清中VEGF的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及正常人淋巴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以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患者与健康成人外周血血清中VEGF表达量.结果 VEGF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和健康成人淋巴组织及血清均有表达,但淋巴瘤患者淋巴组织和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成人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淋巴组织和外周血血清中存在高于正常水平的VEGF表达,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作用靶点及疗效检测指标.

  • (R)-EPOCH方案治疗MYC和BCL-2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发患者28例临床观察

    作者:张晓丽

    目的 观察(R)-EPOCH方案治疗MYC和BCL-2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病理确诊的MYC和BCL-2阳性DLBCL患者28例,应用(R)-EPOCH方案化疗,观察其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具体用药为依托泊苷每天50 mg/m2,多柔比星(ADM)或吡柔比星(THP)每天10 mg/m2,长春新碱(VCR)每天0.4 mg/m2持续静脉滴注,第1~4天,环磷酰胺(CTX)每天750 mg/m2静脉滴注第5天,泼尼松每天60 mg/m2口服第1~5天,21 d为一疗程.结果 患者接受4个周期的(R)-EPOCH方案治疗后评价疗效,CR 率为64.3%(18/28),PR率为25.0%(7/28),总有效率为89.3%,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 (R)-EPOCH方案可作为MYC和BCL-2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初始治疗方案,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可耐受,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蒽环类药物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脑钠肽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晓;常保萍;王瑞丽;阮林海;赵变锋;水会锋;王万里

    目的 通过检测并比较不同蒽环类药物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血清脑钠肽(BNP)水平,评价血清BNP水平在化学治疗药物对心脏毒性方面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80例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环磷酰胺(C)+多柔比星(H)+长春新碱(O)+泼尼松(P) (CHOP)治疗组和环磷酰胺(C)+表柔比星(E)+长春新碱(O)+泼尼松(P)(CEOP)治疗组.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6个周期后血清BNP水平.结果 CHOP治疗组有效率为70.0%,CEOP治疗组有效率为75.0%,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6个周期后,2组间血清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4、6个周期后血清BN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蒽环类药物剂量的蓄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BNP水平逐渐升高,提示血清BNP水平在评价心脏毒性的危险分层、指导临床用药中具有重要意义.

  • 15例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张迎宏;段清川;左强;杜晨;谢立峰;朱丽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不同组织学亚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免疫组织学类型及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2010-2016年经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的15例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资料,并对不同病理分型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NK/T淋巴瘤患者9例,中位年龄39岁,其中男5例,女4例;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6例,中位年龄64岁,其中男3例,女3例,组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弥漫大B淋巴瘤按照病理学Han's分型可分为生发中心型(1例)和非生发中心型(5例).NK/T及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临床症状中鼻塞、复视、溢泪、突眼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病理类型2组间影像特点中肿物外侵下鼻甲及肿物外侵眼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K/T淋巴瘤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中CD56(+)8例,CD3(+)5例,EBER(+)9例;生发中心型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1例)免疫组织化学:Bcl-6(+)、CD10(+),MUM1(-);非生化中心型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Bcl-6(+)5例,MUM1(+)5例,CD10(-)5例.结论:①NK/T淋巴瘤在中国人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发病率较高,与之对应弥漫大B淋巴瘤发病率较低,这与亚洲地区其他国家的发病率相似,但与西方国家的发病率差别较大;②早期出现复视、溢泪及突眼症状,并且影像学上出现眼眶外侵的鼻腔鼻窦肿瘤患者应高度怀疑弥漫大B淋巴瘤;肿瘤的早期诊断对早期治疗尤为重要;③组织病理学:NK/T淋巴瘤患者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中CD56及EBER阳性率较高;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MUM1阳性率高.

  • 1例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药学监护

    作者:卢佳姝;吴薇;吕迁洲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老年淋巴瘤肿瘤患者实施化学治疗的药学监护切入点。方法对1例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高龄患者的治疗实施药学监护,包括协助制定化疗方案,参与患者病情变化时抗凝药物的调整,评估患者疼痛情况为患者的癌痛用药提供建议,监测并预防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等。结果通过临床药师的药学监护,实现高龄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大程度地减轻药物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结论对于老年肿瘤患者,临床药师实施全程全方位的药学监护,可以充分发挥药师作用,建立临床药师在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中的地位。

  •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诊疗分析

    作者:杜芳;朱志刚;赵紫媛;易芳;刘霞;伍勇;钟伟杰;江懿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诊疗方法.方法 总结我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疗方法,并回顾性分析国内外文献资料.结果 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肾上腺肿瘤根治术+右叶肝部分切除术+膈肌修补术,取病理活检结果为(右肾上腺区、肝)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术后使用R-CHOP方案规律化疗8次,随访1年患者已完全缓解,未见复发征象.结论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是临床少见的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主要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多见,早期无明显特异性,且缺乏典型临床表现,临床上易误诊,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并化疗以减缓疾病进展及减轻患者痛苦.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