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外伤所致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综合治疗

    作者:颜美荣

    目的探讨外伤性重型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自1995年以来采取综合治疗的9例9眼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治愈7眼,好转1眼,无效1眼.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28~65岁,农民7例.结论广谱抗真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局部碘酊烧灼、溃疡病灶切除及结膜瓣覆盖术治疗外伤性重型真菌性角膜溃疡疗效确切.

  • 真菌性角膜炎手术方式选择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艳峰;张康兰;蒋华;耿明;王焕旭;路振莉;董政军

    目的探讨不同真菌引起的角膜炎角膜移植手术方式的选择原则.方法新西兰大白兔模型,茄病镰刀菌、烟曲霉菌、白色念珠菌性角膜炎各20例,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观察其术后复发方式与复发率.结果茄病镰刀菌、烟曲霉菌、白色念珠菌性角膜炎3组复发率分别为5%、35%、10%,其中茄病镰刀菌组复发于周边部、烟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组均复发于层间,烟曲霉菌组较其它两组复发率高(P<0.05).结论真菌性角膜炎可以选择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式.对病变较浅者,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首选深板层角膜移植术,白色念珠菌性角膜炎可慎重选择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对烟曲霉菌性角膜炎若病变较深应选用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式.

  • 我国中原地区653株真菌性角膜炎分离镰刀菌的基因型及药物敏感性

    作者:孙声桃;吕奇学;韩雷;马秋飞;胡宏;贺司宇;陶思羽;张俊杰;张红敏

    目的 研究中原地区真菌性角膜炎分离镰刀菌的基因型和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 测定2002-2011年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分离的镰刀菌758株的部分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EF)1-a基因序列,通过部分EF1-α基因的序列比对进行镰刀菌菌种和基因型的鉴定.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M38-A方案测定其中145株镰刀菌对伏立康唑、特比萘芬、那他霉素等12种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653株镰刀菌菌种及基因型通过EF1-α序列得到鉴定.中原地区真菌性角膜炎感染镰刀菌以腐皮镰刀菌种复合体(FSSC)多,386株(59.11%),包括15个种,43个基因型,常见的FSSC基因型是FSSC5-d(132/20.21%).赤霉菌种复合体(GFSC)居第2位,包括3个菌种,F.proliferatum 124株(18.99%),F.verticillioides 112株(17.15%)和GFSC18株(2.76%).尖孢镰刀菌复合体(FOSC)居第3位,11株(1.68%),6个基因型.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镰刀菌属对那他霉素、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敏感,对氟胞嘧啶、氟康唑、制霉菌素、克霉唑、咪康唑耐药.超过一半的镰刀菌对益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敏感.FSSC对伏立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益康唑和那他霉素的MIC50高于F.verticillioides、F.proliferatum和GFSC.结论 中原地区真菌性角膜炎感染镰刀菌大多数位于3个复合体FSSC、GFSC和FOSC内,基因型(种)多.不同种镰刀菌对伏立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和那他霉素的药物敏感性有差异.

  •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对真菌性角膜炎快速诊断与菌属鉴定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丽娅;杨子建;杨潇远;孙声桃

    目的 探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对真菌性角膜炎快速诊断并同时鉴定致病菌类型的临床应用.方法 通过建立多重PCR体系,对腐皮镰孢菌、禾谷镰孢菌、木贼镰孢菌、串珠镰孢菌、烟曲霉菌、黄曲霉菌、黑曲霉菌、新月弯孢菌及牵连青霉菌标准菌株的DNA进行检测,并将此方法应用于临床分离菌株和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 在本多重PCR体系中,镰孢菌属、曲霉菌属、牵连青霉菌及新月弯孢菌DNA的扩增条带长度分别为360、430、245及300 bp.人基因组DNA及其他眼部常见致病微生物DNA未扩增出条带,表明多重PCR体系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多重PCR体系的敏感性为10 fg.结论 多重PCR体系可对临床常见角膜致病真菌快速诊断并鉴定到菌属,特异性强,敏感度高.

  • 局部应用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丽娅;许中中;张俊杰;孙声桃;李金;余晓菲;祝磊;张月琴;贺燚;李家臣;王璐璐;陶思羽

    目的:评价局部应用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对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就诊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门诊的84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角膜刮片镜检及真菌培养,对患者进行局部伏立康唑治疗,观察药物疗效,比较不同诊断方法敏感性比较伏立康唑对不同菌属所致角膜感染的疗效差异。采用K-S检验判断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若数据资料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采用t检验。若各组服从正态分布但方差不齐,则采用t'检验;对3种诊断技术的敏感性采用McNemar检验,对前3位致病菌的治愈率采用Pearsonχ2检验。结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角膜刮片镜检及角膜刮片真菌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92.85%(78/84),85.71%(72/84),84.52%(71/84)。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较其他两种方法诊断率更高(χ2=4.167,P=0.041;χ2=5.143,P=0.023)。局部应用伏立康唑后70例(83.33%)患者痊愈,14例(16.67%)患者治疗无效,行手术治疗。常见的3种致病真菌为镰孢菌、曲霉菌和交链孢菌,伏立康唑对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2.22%、94.44%、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10,P=0.000);共焦显微镜显示残存菌丝消失时间分别为(38.35±17.32)、(25.00±16.11)、(21.00±4.36)d。结论局部应用伏立康唑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交链孢菌及曲霉菌性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有效率较高,镰孢菌性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有效率较低。(中华眼科杂志,2016,52:657-662)

  • 真菌性角膜炎334例的病原学分析

    作者:鹿秀海;高彦;张莉;杜满;李素霞;王婷;高华

    目的 分析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致病菌属分布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数据.方法 收集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山东省眼科医院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352份角膜溃疡组织刮片以及术中切除角膜组织标本,采用沙保弱培养基,28℃条件下湿盒内培养7d,根据真菌菌落外观、菌丝、孢子形态、孢子排列方式及菌细胞形态进行菌种鉴定.并对送检角膜刮片和术中切除角膜组织标本真菌培养的阳性率、菌属分布、季节分布以及患者的来源、性别比例、年龄分布和职业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同年份菌株检出率、菌株的季节分布差异等指标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352份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培养标本中,真菌培养阳性334株,阳性率94.9%.其中203份角膜刮片标本培养阳性187份,阳性率92.1%;149份术中切除角膜组织培养阳性147份,阳性率为98.7%.分离到的菌株中镰刀菌属多见,共211株(63.2%).其次为曲霉菌属,共47株(14.1%).培养阳性菌株季节分布特点:1至3月份共培养出48株(14.4%);4至6月份共培养出48株(14.4%);7至9月份共培养出64株(19.2%),10至12月份共培养出174株(52.0%),四者比约1∶1∶1.3∶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60,P=0.339).334例培养阳性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04∶1;平均年龄为(48±22)岁.发病群体农民217例(65.0%),其他职业117例(35.0%).334例阳性患者中289例(86.5%)患者来自山东省内,45例(13.5%)患者来自山东省以外省份.结论 镰刀菌属是山东地区真菌性角膜炎主要的致病菌,10~12月份是真菌性角膜炎的好发季节.真菌性角膜炎标本的病原体培养阳性率高,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作用.

  •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

    作者:谢立信;翟华蕾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4年至2003年在青岛眼科医院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40例(40只眼)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变化和真菌复发、植片排斥、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中,39例(97.5%)成功地保存了眼球,38例(95.0%)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视力.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4例(10.0%)患者真菌复发,其中3例用药物治愈,1例因合并真菌性眼内炎用药物不能控制而摘除眼球;15例(37.5%)患者植片发生排斥,其中12例经抗排斥治疗植片转为透明,3例因药物治疗无效而行二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3例(7.5%)患者植片发生溃疡,其中2例治愈,1例因合并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而行二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5例(12.5%)患者继发青光眼,眼压均得到成功控制;5例(12.5%)患者发生并发性白内障,其中3例行白内障摘除术.其余患者术后随访期间眼部情况稳定,植片保持透明.终随访时,36例(90.0%)患者角膜植片透明.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的有效手术方式,是挽救眼球和视力的主要手段.(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009-1013)

  • 2007至2016年我国北方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病原学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作者:张阳;王智群;孙旭光

    目的 探讨2007至2016年真菌性角膜炎的病原学、药物敏感性特征及变迁.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北京同仁眼科中心门诊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疑为真菌性角膜炎并送检真菌培养的标本5654份.标本接种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斜面培养基,培养3~10 d分离阳性标本菌落.丝状真菌依据形态学进行种属鉴定,酵母样真菌采用API 20 C Aux鉴定菌种.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Rosco纸片扩散法,药物包括那他霉素、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计数资料的组间差异应用卡方检验,阳性率及构成比的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真菌培养阳性率为26.1%(1475/5654).标本真菌培养阳性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77:1,年龄为(49.0±16.9)岁.成年患者(>20岁且≤60岁)多、阳性率高,占总阳性标本数的77.7%(1146/1475).培养阳性的真菌中,镰刀菌属多,占53.5%(789/1475),其次为曲霉属17.5%(259/1475)、链隔孢属13.8%(203/1475).那他霉素敏感率高,为92.3%(410/1475),其次为特比萘芬78.5%(1093/1475)、伏立康唑41.0%(338/1475)、两性霉素B 40.7%(553/1475).结论 成年、男性患者为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患者群.镰刀菌属、曲霉属、链隔孢属为北方地区3大常见种属,且存在季节性菌谱变化.那他霉素应为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对曲霉属感染首选特比萘芬.氟康唑耐药率高,不宜单独使用.

  • 角膜后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作者:程钧;翟华蕾;王君怡;谢立信

    目的 分析始发于角膜深基质或内皮面的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因真菌性角膜炎在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住院的1 0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就诊时角膜上皮完整、角膜病灶位于深基质及内皮面的患者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40~74岁,平均54.8岁.对9例患者的病史、致病诱因,体征,诊断经过,治疗经过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例患病前有植物性外伤病史,2例有非植物外伤史,2例无明显诱因.从患病到来我院就诊的时间均在3个月以上,平均7.9个月,长为2年.临床表现主要为患眼红、痛反复发作,伴轻度视力下降.主要体征为角膜内皮面及深基质的白色混浊浸润,伴有内皮斑和前房炎性反应,角膜浅基质和上皮完整.5例患者在外院误诊为葡萄膜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误诊为病毒性角膜炎,给予抗病毒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误诊为细菌性角膜炎,给予抗生素治疗.来我院就诊时视力0.1者4例,0.3者1例,0.5者2例,0.6者2例.6例通过共焦显微镜检查查出角膜内皮面和深基质有菌丝,3例阴性.对这些患者给予了局部抗真菌药物滴眼,及结膜下、基质内、前房内注射伏立康唑治疗均无效,终均进行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中取下的病变角膜真菌培养5例阳性,分别为链铬孢霉菌2例,无孢霉、疣状瓶霉、镰刀菌各1例.另外4例分别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内皮斑10%KOH湿片镜检找到菌丝.结论 角膜后部真菌感染以角膜深基质浸润及内皮斑为主要表现.患者通常有植物外伤史,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是早期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抗真菌药物的渗透性差,药物治疗往往无效,病程迁延,终仍需行穿透角膜移植术治疗.

  • 真菌性眼内炎的手术治疗与病原学研究

    作者:周慧颖;叶俊杰;陈有信;董方田

    目的 探讨真菌性眼内炎的病原学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总结分析2002年2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确诊为真菌性眼内炎的15例(15只眼)的临床表现、病原学诊断及治疗效果.男性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5.8±15.3)岁.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12例(12只眼),外源性真菌性眼内炎3例(3只眼).所有患者进行视力、眼前节、眼底像、B超检查.14只眼行玻璃体切除术,其中9只眼硅油填充,1只眼C3F8填充;1只眼行玻璃体腔注药术.取玻璃体液进行涂片,进行细菌培养基药物敏感性试验.术后平均随访15.0个月.结果 14例曾被误诊为葡萄膜炎,给予全身和眼局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病情恶化.初诊视力:光感2只眼,眼前手动12只眼,0.1者1只眼.6只眼轻度前房炎性反应,4只眼中度前节炎性反应,5只眼重度前节炎性反应伴前房积脓.B型超声显示15只眼玻璃体炎性混浊,同时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11只眼,视网膜脱离10只眼,包括牵拉性视网膜脱离6只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1只眼,视网膜脉络膜脱离3只眼.玻璃体液涂片10只眼找到真菌菌丝和孢子,12只眼培养结果:白色念珠菌6只眼,镰刀菌、近平滑念珠菌、淡紫拟青霉菌、土霉菌、木兰假丝酵母菌、曲霉菌各1只眼.根据病原学诊断,14只眼术中即刻给予两性霉素B玻璃体用药,术后9例患者全身给予氟康唑(口服或静脉输液),2例患者静脉输注、口服伏立康唑,1例患者口服伊曲康唑.15只眼均局部点用两性霉素B眼液或氟康唑眼液.15只眼眼内炎均得到控制.视力提高6只眼,不变4只眼,下降5只眼.无光感3只眼,光感2只眼,眼前手动4只眼,眼前指数2只眼,0.01~0.04者2只眼,0.1~0.15者2只眼.5只眼视网膜在位,2只眼视网膜复位,2只眼视网膜未复位,6只眼出现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其中5只眼给予再次手术.终10只眼视网膜在位,5只眼视网膜未复位.结论 真菌性眼内炎由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故早期确诊是治疗的关键.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用药是治疗真菌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玻璃体液涂片和培养阳性率高,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选择正确敏感的抗真菌药物可望大限度挽救患者的眼球及视力.

  • 2009至2010年眼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作者:张阳;王智群;孙旭光

    目的 分析眼部真菌感染的菌属分布及其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共保存1302份眼部标本,将其接种于马铃薯葡萄糖斜面培养基,在28℃、40%湿度环境下培养3~8d.培养阳性标本的药物敏感性分析采用纸片法.2009年和2010年标本真菌培养阳性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302份标本的真菌培养阳性数为292株(22.4%),其中2009年和2010年阳性率分别为21.2% (135/637)和23.6%(157/6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92,P=0.296).标本培养的阳性率出现5月份和11月份两个峰值.标本培养结果显示,镰刀菌属多(59.6%,174/292),其次为曲霉菌属(16.8%,49/292)、链隔孢霉属(10.6%,31/292).在年龄分布方面,82.2%(240/292)的阳性病例集中于>30 ~ 60岁;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对那他霉素、特比萘酚、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4.0%(63/67)、63.4%(154/243)、6.0%(17/285)、39.7%(98/247)、21.2%(65/306).结论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收治的患者中前3位常见的真菌菌属依次是镰刀菌属、曲霉菌属、链隔孢霉属.镰刀菌属及未明确病原真菌种属的感染应首选那他霉素.除镰刀菌属外,其他种属真菌对那他霉素、特比萘酚、两性霉素B敏感性高,对伊曲康唑敏感性低.几乎所有真菌菌株对氟康唑耐药.

  • 两性霉素B缓释系统治疗兔烟曲霉菌眼内炎的药效学实验研究

    作者:杨侠;董晓光;刘爱明;孙士营;谢立信;王身国

    目的 探讨两性霉素B缓释系统(AmB-DDS)玻璃体腔植入对烟曲霉菌性眼内炎的疗效、AmB-DDS的药物释放规律及佳释药量.方法 选取40只新西兰白兔作为实验动物.(1)AmB-DDS治疗烟曲霉菌性眼内炎疗效学观察:动物玻璃体腔内注入烟曲霉菌悬液,48 h后随机分为5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6只眼),B组为空白DDS组(6只眼),C组为两性霉素B玻璃体腔内注射组(6只眼),D组为AmB-DDS 250 μg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组(8只眼),E组为AmB-DDS 500 μg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组(8只眼).术后不同时间点检测前房闪辉、细胞及玻璃体混浊程度,取玻璃体腔内容物行涂片检查和真菌培养,2个月时取眼球标本行病理学检查;(2)AmB-DDS玻璃体腔内药物浓度检测:H组玻璃体切除术后植入500 μg AmB-DDS 1个(6只眼),术后第1、3、7天及2、4、6、8周取玻璃体液,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药物浓度.结果 A、B组全部发生严重眼内炎,伴眶内感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炎性反应较A、B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E组玻璃体混浊程度较C组轻,7~14 d前房反应较C组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D组5只眼、E组8只眼治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94,P=0.003).不同时间点取玻璃体腔内容物涂片,所有标本6周内均见菌丝,真菌培养仅A、B组为阳性.病理学检查示治愈眼结构正常,感染未控制眼均萎缩,球壁结构被破坏.H组术后第1天即有释药,药物浓度迅速升高超出有效抑菌浓度,观察期内释药较平稳.结论 AmB-DDS玻璃体腔内植入治疗烟曲霉菌性眼内炎安全有效,释药恒定,速率得当;以含药量为500 μg的AmB-DDS治疗效果佳.

  • 他克莫司滴眼液对真菌性角膜炎PKP术后早期免疫排斥预防作用的观察

    作者:向德猛;王月新;贾艳妮;李素霞;翟华蕾;史伟云;高华

    目的 观察他克莫司滴眼液对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后早期免疫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接受PKP术后立即局部应用他克莫司滴眼液的患者26例(26只眼)及术后立即局部应用1%环孢素A滴眼液的患者24例(24只眼).所有患者术后2周若未发现真菌复发开始局部联合使用低浓度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对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真菌感染复发、眼压、用药刺激症状等进行观察.采用x2检验对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后平均随访7个月(3~12个月).随访期内,他克莫司组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5.3%(4/26),而环孢素A组为47.8%(11/24) (x2=5.510,P<0.05).他克莫司组1例患者、环孢素A组2例患者术后发生真菌感染复发.他克莫司组2例患者、环孢素A组4例患者出现继发性青光眼.他克莫司组3例患者局部应用他克莫司滴眼液后出现轻微灼热刺激症状,环孢素A组13例患者局部应用环孢素A滴眼液后出现轻微灼热刺激症状.结论 他克莫司滴眼液可以有效防治真菌性角膜炎患者PKP术后早期免疫排斥反应发生,安全性好.

  • 二性霉素B眼内缓释系统对白色念珠菌性眼内炎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楠;杨一涛;董晓光;谢立信;王身国

    目的探讨二性霉素B眼内缓释系统对兔实验性白色念珠菌性眼内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缓释系统由二性霉素B和乙交酯-丙交酯-己内酯三元共聚物(PGLC)制成.(1)药效学实验:50只新西兰兔右眼行中央部玻璃体切除,同时眼内注射104cfu/ml白色念珠菌悬液0.1 ml,构建眼内炎模型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眼.A组,眼内炎对照组;B组,空白药物载体组;C组,二性霉素B眼液滴眼组;D组,二性霉素B眼内注射组;E组,二性霉素B眼内缓释系统组.对比观察各组眼内炎性反应.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定期检测眼内二性霉素B浓度.(2)毒性实验:20只正常新西兰兔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2只眼;DDS组,眼内植入1粒含药1 mg的缓释系统,10只眼;空白载体组,眼内植入空白药物载体,8只眼.分别进行视网膜电图、眼部病理学及透射电镜检查,并行肝、肾病理学检查.结果E组在各个时间点玻璃体混浊较A、B、C组均明显减轻;E组与D组玻璃体混浊在2周内无差异,其后存在差异;D组玻璃体混浊在2周内与A、B、C组存在差异,但2周后无差异;C组在各个时间点玻璃体混浊较A、B组均无显著差异.眼内植入药物缓释系统后,视网膜电图无显著改变,视网膜病理学和电镜检查以及肝、肾病理学检查未见异常改变.结论二性霉素B眼内缓释系统能够抑制白色念珠菌性眼内炎进展.PGLC缓释系统释药稳定、安全、无毒性.

  • 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史伟云;李绍伟;谢立信

    目的探讨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药物难以控制的中、浅层真菌性角膜炎的手术适应证及时机,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对临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病灶均位于角膜中浅层)且经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68例(68只眼)行板层角膜移植术,观察术后角膜真菌复发率、角膜植片透明率及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反应等情况,并对术中取下的病变角膜组织行真菌培养、菌属鉴定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 68例患者中,64例治愈,成功率为94%;随访观察6~36个月,植片全部透明,矫正视力为0.2~1.0;4例复发,复发率为6%.59例角膜组织标本真菌培养阳性,其中镰刀菌属41例,曲霉菌属8例,念珠菌属4例,青霉菌属2例,其他丝状菌属4例.61例病理切片行高碘酸-Schiff染色可见菌丝,57例菌丝均未超出病变角膜切片的深度和边缘,仅4例复发者可见菌丝达角膜组织切片全层,其中曲霉菌属3例,镰刀菌属1例.结论板层角膜移植术是一种对经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及溃疡直径较大或偏中心的中、浅层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具有治疗和复明作用的有效术式.

  • 严重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就诊史调查分析

    作者:李绍伟;谢立信;晋秀明;史伟云;曾庆延

    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延误诊治的原因.方法对2000年1~12月山东地区69例(69只眼)因严重真菌性角膜炎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或眼球摘除术患者的完整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内容包括发病原因、就诊时间、检查经过、诊断及治疗情况等,分析延误诊治的可能原因.结果63例行PKP,6例行眼球摘除术.其中52例角膜植片直径>8.0 mm.农民占就诊患者的93%.患者就诊的基本程序为村卫生诊所、乡镇医院、县医院及市级以上医院.平均就诊时间为22.9 d.54例(78%)患者曾到县级医院就诊,确诊率为24%;其中经角膜刮片检查12例(22%),阳性率为50%.30例在市级以上医院就诊,确诊率为63%;其中角膜刮片检查22例(73%),阳性率为73%.35例(46%)术前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主要为氟康唑.结论忽视基本诊断技术、缺乏有效眼科抗真菌药物和供体角膜材料、缺少角膜病专业医师是目前真菌性角膜炎延误诊治的主要原因.

  • 角膜移植315例患者的原发疾病谱及手术方式选择

    作者:蔡苏博;孙明;李莘;徐玲娟;王玮;王娟;胡维琨;李新宇;王平;张虹;李贵刚

    目的 了解角膜移植手术患者的原发疾病谱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眼科行角膜移植手术的角膜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分析接受移植手术患者的年龄、性别、籍贯、原发角膜疾病及手术方式.结果 4年间共有315例角膜病患者接受角膜移植手术,患者的年龄小1个月3天,大89岁,平均(42.0±1.8)岁,其中229例(72.7%)在18~65岁之间;男女比例为2.06:1.共计289例(91.8%)患者来自湖北省,26例(8.2%)患者来自湖北省外.所有角膜病患者中占首位的角膜疾病为感染性角膜炎,共125例(39.7%),其余依次为角膜白斑71例(22.5%),圆锥角膜41例(13.0%),大泡性角膜病变26例(8.3%),角膜皮样瘤18例(5.7%),角膜变性与营养不良16例(5.1%)及其他(包括化学伤、热烧伤、外伤后角膜瘢痕及角膜植片混浊)18例(5.7%).在125例感染性角膜炎中,真菌性角膜炎51例(40.8%),病毒性角膜炎43例(34.4%),细菌性角膜炎24例(19.2%).按照角膜移植手术分类,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为212例(67.3%),板层角膜移植术87例(27.6%),角膜内皮移植术16例(5.1%).结论 在同济医院角膜移植患者的原发角膜病中,感染性角膜炎占首位,其余依次为角膜白斑、圆锥角膜和大泡性角膜病变,而真菌则是感染性角膜炎的首位病因.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为主要术式.

  • 真菌性眼内炎常见病因及致病菌种分析

    作者:孙士营;赵格;孙晓艳;王倩;于滨

    目的 探讨真菌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常见类型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年间就诊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的81例真菌培养阳性的眼内炎患者资料,研究真菌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常见类型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外源性真菌性眼内炎占90.1%(73/81),其中43例是继发于真菌性角膜溃疡,27例是角膜穿通伤所致,3例继发于眼部其他手术.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占9.9%(8/81),其中4例与药物使用有关.共有67例患者进行了涂片显微镜查菌丝,阳性率为77.6%(52/67),其中前房积脓阳性率为80.0%(16/20),玻璃体阳性率为76.6%(36/47).81份眼内炎患者标本共培养出10个菌属18个菌种,主要的致病菌依次为镰刀菌属60.5%(49/81)、曲霉属21.0%(17/81)和念珠菌属6.2%(5/81).继发于角膜溃疡的患者中镰刀菌占88.4%(38/43),角膜穿通伤患者中曲霉菌占40.7%(11/27),内源性眼内炎患者中曲霉菌占50.0% (4/8).镰刀菌和曲霉菌对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酮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总敏感率分别为84.7%(33/39)、71.8%(28/39)、43.6%(17/39)、17.9%(7/39)和7.7%(3/39).结论 真菌性眼内炎的主要类型是外源性眼内炎,真菌性角膜溃疡和角膜穿通伤是真菌性眼内炎的主要病因.镰刀菌、曲霉菌和念珠菌是真菌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菌,其中镰刀菌是继发于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眼内炎的首位致病菌,曲霉菌是穿通伤后真菌性眼内炎的首位致病菌.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主要病因是药物使用,首位致病菌是曲霉菌.前房液和玻璃体液涂片查找菌丝是诊断真菌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镰刀菌属和曲霉属对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高.

  • 真菌性角膜炎药物治疗后转归的共焦显微镜观察

    作者:史伟云;牛晓光;王富华;高华;李绍伟;曾庆延;谢立信

    目的探讨共焦显微镜对判断真菌性角膜炎经抗真菌药物治疗后转归的作用,为调整临床用药和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2001年1月至2003年5月我院诊治的328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选择共焦显微镜检查发现菌丝,溃疡直径≤5 mm患者58例(58只眼),常规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8 d和停药后7 d对病灶的特定位点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局部菌丝密度、炎性细胞密度和形态以及角膜基质细胞的变化,以此判断治疗效果,并根据情况调整用药;对共焦显微镜未查见真菌菌丝及炎性细胞的患者,巩固治疗1周后完全停药,并继续随访2个月,以观察有无真菌复发.结果 53例患者在药物治疗7 d时有明显好转,病灶缩小,共焦显微镜表现为查到菌丝的位点减少,菌丝密度降低,炎性细胞明显减少,形态趋于均匀,同时可见正常形态的角膜基质细胞出现;14 d时,37例溃疡愈合,23例共焦显微镜未查见菌丝和炎性细胞; 28 d时,所有患者的角膜上皮已完全愈合,其中22例共焦显微镜检查仍可见浅基质中存在少量菌丝或未消退的炎性细胞,其余31例患者均未见菌丝和炎性细胞.以上53例位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另5例在用药7 d内病情加重,共焦显微镜下见菌丝密度明显增加,炎性细胞增多,角膜基质破坏范围扩大,提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故入院行角膜移植术.结论共焦显微镜检查是目前判断真菌性角膜炎药物治疗后病情转归的理想手段,能够为临床调整用药提供客观依据.(中华眼科杂志,2005,41:614-619)

  • 实验性大鼠镰刀菌性角膜溃疡中P物质的表达

    作者:赵桂秋;汪鑫;胡丽婷;林静;车成业;姜楠

    目的 探讨大鼠真菌性角膜溃疡和细菌性角膜溃疡中P物质(sP)的表达变化过程与差异,以及其在真菌性角膜溃疡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茄病镰刀菌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空白对照组大鼠5只,不做任何处理;茄病镰刀菌组接种茄病镰刀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组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制作角膜溃疡模型,模型制造成功后茄病镰刀菌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各取25只大鼠分别于接种后1、5、8、10、14 d取角膜.应用HE染色观察角膜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角膜中SP的表达,并对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同一时间点组间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造模后实验组于1 d形成溃疡,基质浅层胶原纤维排列紊乱,中性粒细胞浸润;5 d溃疡加重,8 d溃疡缩小,成纤维细胞增生,新生血管长入;14 d基质层瘢痕样重构.SP表达于1 d增强(茄病镰刀菌组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吸光度值分别为0.3313±0.0133、0.3995±0.0191;mRNA为0.4525±0.0170、0.5532±0.0258),8 d强(茄病镰刀菌组和金黄色葡萄球组吸光度值分别为0.5525±0.0171、0.7050±0.0119;mRNA为0.5975±0.0221、0.7150±0.0238),10 d下降(茄病镰刀菌组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吸光度值分别为0.1533±0.0176、0.3125±0.0170;mRNA为0.2416±0.0082、0.4835±0.0082),14 d降至低于正常(茄病镰刀菌组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吸光度值分别为0.1150±0.0128、0.1675±0.0126;mRNA为0.1275±0.0126、0.2325±O.0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吸光度值比较:茄病镰刀菌组F=832.24,q值分别为35.3675、12.9044、27.3621、34.6506、22.4632、62.7296、70.0182、40.2664、47.5550、7.2886,均P<0.01;金黄色葡萄球菌组F=636.17,q值分别为38.7494、11.4245、10.8298、28.6082、27.3249、49.5791、67.3575、22.2543、40.0327、17.7784,均P<0.01.mRNA表达比较:茄病镰刀菌组F=658.60,q值分别为18.9941、9.5132、27.4719、42.0007、9.4809、46.4661、60.9948、36.9852、51.5139、14.5287,均P<0.01;金黄色葡萄球菌组F=335.13,q值分别为16.9266、4.1677、7.1081、32.4724、12.7589、24.0347、49.3990、11.2759、36.6402、25.3643.均P<0.01=.相同时间点上两实验组间比较,茄病镰刀菌组SP表达低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吸光度值t=6.5493、7.3867、16.0505、14.5479、6.5360,均P<0.05;mRNA表达比较t=7.2878、9.5232、8.8149、43.6256、11.1269,均P<0.05=.实验组左眼SP表达1 d达到高(吸光度值为0.2840±0.0212,mRNA为0.3950±0.0129),5 d降至正常水平(吸光度值为0.2125±0.0174,mRNA为0.3321±0.0041),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吸光度值比较:与茄病镰刀菌组比较t=4.2261、18.3314、35.5163、5.3609、13.4826;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组比较t=9.0508、25.6639、63.4924、7.4828、7.1301;均P<0.05.mRNA表达比较:与茄病镰刀菌组比较t=6.0249、31.9158、26.0413、9.1550、19.1741;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组比较t=12.2636、53.4404、36.8727、15.8687、8.2939;均P<0.05=.结论 SP可能参与了真菌性角膜溃疡早期损伤和晚期修复过程,在真菌性角膜溃疡组表达低于细菌性角膜溃疡组可能参与了真菌性角膜溃疡疼痛较轻的机制.

641 条记录 8/33 页 « 12...567891011...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