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Ⅰ型菌毛fimH基因核酸疫苗免疫效果评价

    作者:耿丽;何深一;张玉梅;李波清;柏雪莲

    目的:研究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Ⅰ型菌毛fimH基因核酸疫苗产生的免疫反应及其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并比较不同免疫途径产生的免疫效果.方法:选取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PBS组、空质粒组、pcDNA3.0-fimH肌肉注射组、peDNA3.0-fimH滴鼻组),用构建的fimH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重组质粒分别通过肌肉注射和滴鼻(牯膜)免疫BALB/c小鼠,同时分别以载体质粒(pcDNA3.0)和PBS液为空质粒对照和空白对照,经股四头肌注射免疫小鼠,于第3周和第5周加强免疫.每次免疫前及末次免疫后2周采血检测特异IgG抗体.末次免疫后第10d,以UPEC分离株菌液进行尿道上行攻击,攻击后第5d进行尿液细菌培养和计数.结果:免疫后,肌注组与滴鼻组小鼠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与对照组及空质粒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UPEC分离株菌液攻击小鼠后,pcDNA3.0-fimH肌注组与滴鼻组小鼠尿液菌落数较对照组及空质粒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pcDNA3.0-fimH基因疫苗可诱导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对小鼠尿道上行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且不同的免疫途径免疫效果亦有不同.

  • 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fimC和fimH基因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初步研究

    作者:尹晓琳;魏林;张永红;杨维清

    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是引起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此类大肠杆菌80%携带Ⅰ型菌毛.现已证明UPEC的Ⅰ型菌毛的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由9个基因组成.其中fimH基因编码的蛋白--FimH粘附素,能与泌尿道上皮细胞表面甘露糖受体结合并可诱导细菌的细胞内在化.FimC蛋白是FimH蛋白的伴侣分子,在保持Ⅰ型菌毛的折叠和长度上起着关键的作用,可增强FimH蛋白的免疫原性[1].Langermann等制备FimH和FimC纯化蛋白混合疫苗,可以诱发动物产生抗Ⅰ型菌毛抗体,使猴对UPEC的感染有保护作用[2,3].

  • 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Ⅰ型菌毛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东靖;葛新;李力

    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s,UTIs)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UPEC)是引发UTIs的首要致病菌.I型菌毛是UPEC重要的毒力因子,在UPEC中分布广泛,介导其住泌尿道的粘附、侵入和定植.该文对UPEC I型菌毛的结构、装配和毒力机制进行综述.

  • 泌尿系感染患者大肠埃希菌fimH基因检测及尿便来源菌株同源性分析

    作者:王悦;刘德梦

    目的:检测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Ⅰ型菌毛相关基因fimH携带率,调查相同泌尿系感染患者尿便大肠埃希菌的同源性,对相关基因fimH进行序列分析.方法:89株来自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和急性单纯性膀胱炎患者清洁中段尿分离的大肠埃希菌.PCR方法检测Ⅰ型菌毛基因fimH,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携带率是否有差异.取9名患者尿便同时培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药敏初筛分型,同源性分析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其fimH基因PCR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89株检出81株fimH阳性,两组检出率分别为(64/70)91.4%和(17/19)89.4%,P>0.05.9名患者中5名患者尿便同时分离大肠埃希菌各自存在相同的PFGE型,同一患者尿便同型株中fimH阳性者序列比对无差异,不同型株fimH阳性者其序列均有6~7处变异.结论:fimH基因存在于绝大多数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中.引起泌尿系感染的大肠埃希菌部分来源于肠道.

  • 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Ⅰ型菌毛的FimH蛋白与DNA免疫效果比较

    作者:尹晓琳;石新丽;魏林;马翠卿;王秀荣;冯惠东

    目的:用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Ⅰ型菌毛FimH蛋白的DNA和蛋白免疫小鼠,以观察不同组别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黏膜免疫的效果.方法:将fimH质粒、fimC质粒,FimH、FimC蛋白经多种组合免疫小鼠,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抗FimH蛋白的特异性IgG和膀胱中的SIgA,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中CD3、CD4、CD8三种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DNA免疫后血清中可检测出特异性IgG,但效价较低,可检测出较低效价的SIgA,脾脏中CD4+T细胞百分含量较高,引起较强的细胞免疫.蛋白免疫后血清特异性IgG较高,发生较强的体液免疫,未测出SIgA.结论:FimH蛋白的DNA疫苗引起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黏膜免疫,蛋白疫苗只能诱导体液免疫,FimC蛋白能增强FimH蛋白的免疫原性.

  • 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Ⅰ型菌毛fimH和fimC基因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表达

    作者:尹晓琳;石新丽;魏林;王秀荣;马翠卿;冯惠东

    目的 构建以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Ⅰ型菌毛编码基因fimH 和fimC为目的基因的原核重组表达质粒,诱导其在E.coli BL-21中表达,并对其免疫原性进行分析.方法 PCR法自UPEC标准菌株J96获取 fimH和fimC 基因,分别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将重组表达质粒转染感受态E.coli BL-21,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 和Western blot鉴定并纯化目的蛋白fimH和fimC蛋白,定量后免疫BALB/c小鼠,动态检测抗体产生水平.结果 PCR法克隆出全长为903bp的fimH和720bp的fimC基因,构建的原核表达质粒pGEX-4T-2-fimH及pGEX-4T-2-fimC经诱导可分别表达出60KD和48KD左右的GST融合蛋白;蛋白经纯化后免疫动物能诱导产生高效价的IgG抗体.结论 成功获取了UPECⅠ型菌毛基因fimH和fimC,所构建的原核表达质粒在BL-21中成功表达;fimH有免疫原性.

  •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qseC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作者:元雪浈;刘淑莉;李新生;张素梅;商艳红;胡功政;杜向党

    目的 构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qseC基因缺失突变株和鸡致病性大肠杆菌qseC基因缺失互补株,并探讨qseC基因缺失对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构建qseC基因缺失突变株和qseC基因缺失互补株并验证;绘制鸡致病性大肠杆菌野生株、qseC基因缺失突变株和qseC基因缺失互补株的生长曲线,并进行体外竞争试验、血凝试验和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 qseC基因缺失突变株和qseC基因缺失互补株构建正确.生长曲线显示,qseC基因缺失突变株相对于野生株的生长速度降低,qseC基因缺失互补株的生长速度显著提高,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野生株的水平.野生株和qseC基因缺失突变株体外竞争试验竞争参数值为0.67,野生株和qseC基因缺失互补株体外竞争试验竞争参数为1.14.相对于野生株,qseC基因缺失突变株的血凝滴度下降50%,Ⅰ型菌毛相关基因表达下调;qseC基因缺失互补株的血凝滴度达到野生株水平,且部分Ⅰ型菌毛相关基因表达上升.结论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qseC基因缺失降低了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速度、生长能力以及对豚鼠红细胞的粘附能力.

  • 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Ⅰ型菌毛fimH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表达

    作者:尹晓琳;张永红;魏林

    目的构建以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Ⅰ型菌毛fimH基因为靶位的真核表达质粒,并使其在小鼠肌肉中表达.方法应用PCR方法及基因重组技术,克隆了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标准菌株J96 fimH基因,并将fimH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免疫BALB/c小鼠,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成功地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fimH,序列分析显示,fimH基因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一致,fimH蛋白在小鼠肌肉组织细胞内呈分散表达.

  • 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Ⅰ型菌毛重组质粒 pcDNA3畅0-fimH 的免疫保护作用

    作者:耿丽;吴玉龙;柏雪莲;张玉梅

    目的:研究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Ⅰ型菌毛重组质粒pcDNA3.0-fimH产生的免疫反应及其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选取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3组( PBS对照组、空质粒对照组、疫苗免疫组),3组分别用构建成功的重组质粒pcDNA3.0-fimH(为疫苗免疫组),载体质粒(pcDNA3.0)(为空质粒对照组)和PBS液(为PBS对照组),经股四头肌注射免疫小鼠,于第21天和第35天加强免疫。于免疫第0、14、28及42天收集小鼠膀胱冲洗液,检测各组SIgA水平。于免疫第42天采血,检测各组特异性IgG、IgG1、IgG2a水平。结果免疫后,疫苗免疫组小鼠膀胱灌洗液中sIgA水平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PBS对照组及空质粒组(F=10.08,P<0.05);疫苗免疫组小鼠血清特异性IgG、IgG1、IgG2a抗体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空质粒组(P<0.05);结论 pcDNA3.0-fimH基因疫苗可诱导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对小鼠尿道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 重庆两家三甲医院肺炎克雷伯菌菌毛变化分析

    作者:方立超;程平;贺娟;李艳;黄辉;邓均;蒋丽莉;杨帆;邱宗文;郑峻松

    目的 分析重庆两家三甲医院肺炎克雷伯菌(K.pneumoniae)菌毛变化及流行病学,以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共收集这两家医院检验科细菌室158株K.pneumoniae,用PCR方法 和血凝实验/血凝抑制实验对其菌毛进行分型.结果 145株K.pneumoniae产生Ⅲ型菌毛,7株产生Ⅰ型菌毛,其中2株两种菌毛都产生,还有6株不产生菌毛.结论 这两家医院主要感染的是产生Ⅲ型菌毛的K.pneumoniae,而且主要是引起呼吸道感染,这对于临床寻求针对Ⅲ型菌毛K.pneumoniae感染的抗生素替代疗法具有指导意义.

  • 抗黏性放线菌Ⅰ型菌毛蛋白单抗轻、重链可变区基因测序

    作者:褚敏;梁景平

    目的:克隆并测序抗黏性放线菌Ⅰ型菌毛蛋白单抗的轻、重链可变区基因.方法:从抗黏性放线菌Ⅰ型菌毛蛋白杂交瘤细胞系(mAB CM)中分离总RNA,经RT-PCR体外扩增重、轻链可变区基因并测序.结果:VH、VL可变区的分子量在300~400bp之间,基因测序结果符合小鼠抗体可变区特征.结论:获得了抗黏性放线菌Ⅰ型菌毛蛋白单抗的可变区基因序列,与小鼠抗体可变区基因相同.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