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Ⅰ型菌毛fimH基因核酸疫苗免疫效果评价

    作者:耿丽;何深一;张玉梅;李波清;柏雪莲

    目的:研究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Ⅰ型菌毛fimH基因核酸疫苗产生的免疫反应及其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并比较不同免疫途径产生的免疫效果.方法:选取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PBS组、空质粒组、pcDNA3.0-fimH肌肉注射组、peDNA3.0-fimH滴鼻组),用构建的fimH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重组质粒分别通过肌肉注射和滴鼻(牯膜)免疫BALB/c小鼠,同时分别以载体质粒(pcDNA3.0)和PBS液为空质粒对照和空白对照,经股四头肌注射免疫小鼠,于第3周和第5周加强免疫.每次免疫前及末次免疫后2周采血检测特异IgG抗体.末次免疫后第10d,以UPEC分离株菌液进行尿道上行攻击,攻击后第5d进行尿液细菌培养和计数.结果:免疫后,肌注组与滴鼻组小鼠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与对照组及空质粒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UPEC分离株菌液攻击小鼠后,pcDNA3.0-fimH肌注组与滴鼻组小鼠尿液菌落数较对照组及空质粒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pcDNA3.0-fimH基因疫苗可诱导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对小鼠尿道上行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且不同的免疫途径免疫效果亦有不同.

  • 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Ⅰ型菌毛fimH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fimH的构建及鉴定

    作者:李波清;张玉梅;耿丽;柏雪莲;郭立东

    目的 构建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Ⅰ型菌毛的fimH基因真核表达载体,为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核酸疫苗研制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PCR扩增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fimH全基因序列,克隆至pMDl9-T载体,PCR、酶切及测序鉴定后,将fimH基因片段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构建pcDNA3.0-fimH重组质粒,并进行PCR和酶切鉴定.结果 PCR扩增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fimH基因片段为910 bp;构建的pcDNA3.0-fimH重组质粒经BamH Ⅰ和XhoⅠ双酶切,产生1个与fimH基因PCR产物大小一致的小片段和1个不同于pcDNA3.0-fimH重组质粒的大片段,表明fimH基因已成功插入pcDNA3.0质粒中.结论 成功构建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fimH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fimH.

  • 新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百纳培南的小鼠泌尿道感染药效学研究

    作者:卢曦;李聪然;庞晶;胡辛欣;聂彤颖;杨信怡;李雪;李国庆;王秀坤;游雪甫

    目的评价新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百纳培南对小鼠大肠埃希菌泌尿道上行性感染的体内疗效。
      方法通过泌尿道钝针头插管法,向小鼠膀胱内注入0.05 ml浓度为1010 cfu/ml 的大肠埃希菌9612菌液,建立小鼠泌尿道感染模型。于感染后6、24和30 h 皮下给药,感染后48 h 处死动物,取肾剖面盖印并研磨计数,对百纳培南进行体内药效学评价,并与对照药美罗培南、厄他培南进行比较。
      结果对大肠埃希菌9612泌尿道上行性感染小鼠,百纳培南8、2和0.5 mg/kg 剂量组小鼠肾组织匀浆菌落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8、2、0.5和0.125 mg/kg 剂量组肾剖面盖印结果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 <0.01或 P <0.05)。百纳培南与相同剂量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组相比,除0.125 mg/kg 剂量组肾剖面盖印结果与厄他培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外,其他剂量组肾组织匀浆菌落计数和肾剖面盖印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对于小鼠泌尿道大肠埃希菌9612上行性感染,百纳培南可显著降低小鼠的肾组织菌落计数和肾剖面盖印阳性率,疗效与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相近。

  • 泌尿系致病大肠埃希菌毒力特征研究进展

    作者:赖开生;杨继勇

    泌尿系感染( UTI)的主要病原是致泌尿系感染大肠埃希菌( UPEC)。 UPCE的许多毒力因子参与泌尿系感染的致病过程,包括:黏附因子、铁离子获取因子、毒素和保护因子等。其中,黏附因子可帮助UPEC黏附到宿主泌尿道上皮细胞表面,以Ⅰ型菌毛和P菌毛为主;铁离子获取因子能够帮助病原从宿主体内获取铁元素,促进UPEC繁殖和致病;UPEC所产生的各种毒素能够促使宿主上皮细胞破坏并释放一些营养因子,帮助UPEC存活和生长;保护因子则可以保护UPEC免受宿主体内由补体系统所介导的杀菌效应和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7,40:67-71)

  • 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宿主膀胱防御反应的相互作用

    作者:候树坤;叶海云

    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UPEC)是大部分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大多数UPEC表面具有纤毛状的粘附器官1型菌毛.1型菌毛介导细菌与膀胱上皮细胞接触,且侵入其中.UPEC侵入细胞后获得一个保护性环境,或在其中繁殖,或处于静止潜伏状态.具1型菌毛的UPEC侵入细胞引发了宿主的一系列反应:细胞激酶的产生,炎症反应和受感染膀胱上皮细胞的片状脱落.宿主反应和抗生素治疗虽能有效清除尿中细菌,但致病菌可顽固地存在于膀胱组织中,从而成为复发性尿路感染的难治根源.

  • 社区获得性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检测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茅国峰;骆振刚

    目的 了解社区获得性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的毒力基因及耐药性,探讨毒力基因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3-2014年于绍兴市人民医院治疗的尿路感染(UTI)患者56株社区获得性UPEC,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和微量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按照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制定的药敏试验标准(2014年版)判读药敏试验结果.PCR法检测P菌毛亚单位A(papA)、细胞毒素坏死因子1(cnf1)、细胞毒素坏死因子2 (cnf2)、定植因子抗原B(cfaB)、侵袭质粒抗原B(ipaB)、hofQ、ompT毒力基因,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疾病进展和转归情况.结果 56株社区获得性UPEC共检测到ompT毒力基因阳性菌株20株(35.7%),papA毒力基因阳性菌株4株(7.1%),未检测到其他毒力基因. ompT毒力基因阳性和阴性菌株均未发现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洛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和替加环素存在耐药性.ompT毒力基因阳性菌株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高于阴性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后1周,20例ompT毒力基因阳性患者未治愈15例(75.0%),出现复发症状者11例(55.0%);36例ompT毒力基因阴性患者未治愈10例(27.8%),出现复发症状者6例(16.7%).ompT毒力基因阳性与阴性患者未治愈及复发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1.601、8.936,P<0.05).结论 社区获得性携带ompT毒力基因的UPEC可能与其对头孢他啶的耐药性有关,菌株毒力强,易反复感染.

  • 黏附因子在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中的作用

    作者:秦晓华;王明贵

    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UPEC)是尿路感染常见的病原菌.UPEC表达多种毒力因子,使细菌能在宿主泌尿道持续生长和繁殖,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其中黏附因子是主要的一类毒力因子,包括1型、P型、S型、F1C型菌毛及Afa/Dr黏附因子家族等.泌尿道上皮细胞中存在各种黏附因子受体,黏附因子通过与这些受体结合,使细菌黏附于泌尿道上皮细胞,部分还可直接参与UPEC入侵上皮细胞,帮助UPEC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形成胞内生物膜样菌落,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攻击,减弱对外来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形成细菌贮存库,造成尿路感染反复发作.

  • 两种营养条件对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作者:葛新;王辉;张晓雷;董小青

    目的 研究2种培养基对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5株UPEC分别接种LB培养基或M63基础培养基,用结晶紫染色半定量法检测各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分别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UPEC在2种培养基中的生物膜形成过程与厚度的差异.结果 5株UPEC在2种培养基中均为生物膜阳性菌株,早期生物膜的形成趋势基本一致,但同时期LB培养基中的生物膜菌量少于M63基础培养基中的生物膜菌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在M63基础培养基中各菌株生物膜大平均厚度均大于LB培养基的相应数值(P<0.05).结论 培养基成分对UPEC生物膜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M63基础培养基相对于LB培养基更适于培养UPEC生物膜.

  • 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阳;魏殿军

    尽管有正常的尿液流动、强大的生理屏障以及一系列的宿主防御系统,但是人类的泌尿道仍然是常见的细菌感染部位[1]。大多数尿路感染初的表现是膀胱炎,进而引起急性肾盂肾炎,在某些严重的情况下,细菌可以突破肾脏的上皮和内皮屏障进入血流,导致全身性感染和脓毒症[2]。

  • 上海市一区级医院老年患者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分子分型和耐药性分析

    作者:李维正;孙琳;陈蓓;严萍;洪金玲;张洁;戴俊华;陈嘉臻;张文宏

    目的:了解上海市普陀区老年患者分离的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特征。方法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自泌尿道感染住院老年患者分离的72株 UPEC ,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PMQR),检测 gyrA 和 parC 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基因突变,并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均数比较采用 t 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结果UPEC 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分别为76.4%、73.6%、65.3%,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仍保持高度敏感。72株 UPEC 中,55株(76.4%)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菌株,其中49株(68.1%)携带 blaCTX‐M 基因。在55株对环丙沙星耐药的菌株中,51株(92.7%)UPEC gyrA 和 parC 基因 QRDR 均有3~4个位点的错义突变,突变热点为 gyrA的83位、87位氨基酸和 parC 的80位、84位氨基酸。72株 UPEC 中常见 ST 型为 ST131(18/72,25.0%)、ST1193(7/72,9.7%)、ST405(7/72,9.7%)、ST38(5/72,6.9%)和 ST648(3/72,4.2%)。ST131为导致社区获得性泌尿道感染的优势 ST 型。 ST131、ST405、ST38和 ST648表现出多重耐药特性,大多数为产 CTX‐M 型 ESBL 。结论本研究的社区老年患者携带的 UPEC 中存在以 ST131克隆为代表的多重耐药菌株流行,需要加强监测,预防其广泛流行。

  • 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Ⅰ型菌毛重组质粒 pcDNA3畅0-fimH 的免疫保护作用

    作者:耿丽;吴玉龙;柏雪莲;张玉梅

    目的:研究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Ⅰ型菌毛重组质粒pcDNA3.0-fimH产生的免疫反应及其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选取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3组( PBS对照组、空质粒对照组、疫苗免疫组),3组分别用构建成功的重组质粒pcDNA3.0-fimH(为疫苗免疫组),载体质粒(pcDNA3.0)(为空质粒对照组)和PBS液(为PBS对照组),经股四头肌注射免疫小鼠,于第21天和第35天加强免疫。于免疫第0、14、28及42天收集小鼠膀胱冲洗液,检测各组SIgA水平。于免疫第42天采血,检测各组特异性IgG、IgG1、IgG2a水平。结果免疫后,疫苗免疫组小鼠膀胱灌洗液中sIgA水平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PBS对照组及空质粒组(F=10.08,P<0.05);疫苗免疫组小鼠血清特异性IgG、IgG1、IgG2a抗体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空质粒组(P<0.05);结论 pcDNA3.0-fimH基因疫苗可诱导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对小鼠尿道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 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1型菌毛黏附特性、遗传谱系分型与耐药性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剑飞;曹阳;魏爱琳;魏殿军

    目的 分析天津地区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比较1型菌毛黏附特性、遗传谱系分型与其耐药性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和治疗UPEC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3重2步PCR对菌株进行遗传谱系分型,酵母细胞黏附实验检测1型菌毛的黏附情况,并检测13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比较3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遗传谱系分型各组间的黏附特性进行两两比较:A组较B1组、B2组和D组黏附阳性率低(P <0.008).黏附特性对耐药的影响:头孢吡肟耐药多见于黏附阳性组(x2=6.38,P<0.05),头孢呋辛耐药多见于黏附阳性组(x2=4.55,P<0.05).遗传谱系分型与药敏之间的关系: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株中,B2组少见(x2=6.38,P<0.05);对头孢西丁耐药株中,D组多见(x2=5.38,P<0.05).结论 以上3者之间的关系复杂,仍需完善调查分析UPEC的流行病学特点,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 草酸钙结石尿路大肠埃希菌的特征分析

    作者:吴文起;吴伟宙;钟芳灵;黄健

    泌尿系结石是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我国近一项横断面调查研究显示,中国成年人泌尿系结石患病率高达6.5%[1].近年来,其发病率日益增高,其5年复发率可高达30.0%~50.0%.泌尿系结石的反复发生常会导致肾功能受损甚至衰竭[2],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泌尿系结石按结石成分可分为草酸钙结石、感染性结石和尿酸结石等多种类型.

  • 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与耐药性的关系

    作者:吴玉秀;葛新;靳颖;董小青

    目的 研究50株临床分离的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形成生物膜情况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膜阳性菌株,K-B纸片扩散法分析UPEC对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再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细菌耐药性与生物膜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 50株UPEC中,生物膜阳性34株,占68.00%.UPEC对8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性;经统计学分析,生物膜阳性菌株对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耐药率(76.47%和55.88%)明显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43.75%和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PEC产生物膜现象较普遍,生物膜形成与其对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的耐药性具有相关性.

  • 尿常规检测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评估

    作者:向小玲

    目的:探讨尿常规检测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检验科接受尿常规检测的1172例尿路感染患者为观察对象,同时选择10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全部观察对象均接受尿常规检测,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检测结果.结果:尿路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观察对象三项并联和三相串联的联合检测以及白细胞(WBC)0~ 25个/μL、尿白细胞酯酶(LEU)(-)、亚硝酸盐(NIT)(-)等单项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对全部观察对象的NIT、LEU、WBC的AUC进行分析,且尿路感染组与对照组观察对象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尿常规检测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 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外膜蛋白T敲除株的构建及功能评价

    作者:赵铁;方幸幸;刘晓露;彭亮;龙敏;张文炳;罗军;曹虹

    目的 探索外膜蛋白T(OmpT)基因在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CFT073致尿路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RED重组技术构建UPEC CFT073 0mpT基因缺失株(命名为COTD),并建立小鼠急性尿路感染模型,体内外实验比较野生株与敲除株之间在膀胱组织的定植能力.结果 PCR分析及测序鉴定证实ompT基因缺失株构建成功;体外实验结果显示野生株粘附率为(8.3±1.9)%,敲除株粘附率为(6 7±2.2)%,敲除株粘附率明显低于野生株(P<0.05).体内实验膀胱组织内,野生株定植细菌数为(7±2)x 105 cfu,敲除株定植细菌数为(17±8)x104 cfu,ompT敲除株定植于膀胱组织的能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 证实OmpT作为毒力因子参与细菌定植膀胱组织,在UPEC致尿路感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