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新认识输卵管病变

    作者:刘爱军

    研究表明,输卵管(尤其是伞端)在某些盆腔肿瘤的发生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这一器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系统复习输卵管的解剖学、组织学,并介绍输卵管黏膜化生性病变、增生与非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和输卵管病变与腹膜癌、卵巢癌的关系以及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 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作者:侯英勇;孙孟红;魏永昆;谭云山;陆孝禹;王坚;朱雄增;郑爱华

    目的探讨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EGIST)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分子遗传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用CD117、CD34为主的一组抗体对消化道外腹腔软组织原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及平滑肌肉瘤等病例进行研究,获得9例EGIST,其中5例检测了c-kit基因11号外显子序列.结果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38~72岁,平均61.7岁,其中肠系膜4例,网膜2例,腹膜后2例,1例位于脾门,肿瘤直径5~23 cm,平均12.9 cm.梭形细胞为主型7例,上皮型1例,混合型1例.此组抗体表达分别为CD117(8/9)、CD34(5/9)、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3/9)、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4/9)、结蛋白(0/9)、S-100蛋白(1/9)、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1/9).2例有c-kit基因11号外显子杂合性突变.交界性2例,分别存活8年和11年,恶性7例,1例无瘤生存4年,1例1年后死于肝转移,1例术后3年及4年两次复发,2例失访,2例随访中.结论消化道外腹腔软组织及腹膜后亦可发生符合GIST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的原发性间质瘤,生物学行为以交界性及恶性多见,肿瘤性坏死、核分裂象≥5/50 HPF及细胞明显异型性对判断恶性有重要参考价值.需与相同部位的平滑肌肉瘤、恶性神经鞘膜瘤等鉴别.

  • 网膜和肠系膜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作者:李祖云;浣孝强;梁秀就;李志尚;谭爱周

    目的研究网膜和肠系膜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特点,并探讨其组织来源、预后评价及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关系.方法运用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CD117、CD34等)研究19例网膜和肠系膜原诊断为平滑肌肿瘤、许旺瘤的间叶性肿瘤.结果共诊断14例EGIST,其中网膜6例,肠系膜8例.肿瘤大小3.5~29.0 cm(平均12.4 cm).梭形细胞为主型9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2例,混合型3例.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结果:CD117(14/14)、CD34(8/14)、α-平滑肌肌动蛋白(6/14).结蛋白、S-100蛋白均阴性.随访结果:6例网膜EGIST均无瘤生存;7例肠系膜EGIST 3例死于肿瘤,1例带瘤生存,3例无瘤生存.结论 EGIST与GIST为同一性质肿瘤,可能共同起源于多分化潜能的间叶干细胞或肿瘤向卡哈尔间质细胞分化.EGIST有独特的行为谱,预后评价不能完全套用GIST的评价指标.

  • 腹膜假黏液瘤

    作者:董颖;李挺;邹万忠;梁英;卢威

    目的探讨腹膜假黏液瘤(PMP)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病理诊断、发生及预后.方法复习11例PMP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别对每例腹膜及原发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11例PMP男女比为3∶8;年龄36~76岁(平均56岁).随访1例术后2年死亡,1例失访,余8例1~60个月健在.11例均表现腹腔大量黏液和腹膜多发包裹黏液性肿瘤;伴有阑尾黏液性肿瘤者8例,其中5例女性同时有卵巢黏液性病变;结肠黏液性肿瘤1例,伴有卵巢黏液性病变;单纯卵巢黏液性肿瘤2例.CK7、CK20和CA125标记示同一病例其阑尾和(或)卵巢及腹膜肿瘤标记结果常一致.结论对PMP作病理诊断时,应综合分析做出良性、低度恶性或恶性PMP的诊断.阑尾与PMP的发生可能有更加直接的关系.PMP的预后取决于其生长速度.

  • 腹膜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周全;石峰;赵洪禹;李雁;宋清坤

    目的 分析腹膜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按照2010年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病理科2012至2017年52例曾诊断为"腹膜黏液性肿瘤"的病例重新分级.观察其原发部位、神经侵犯、钙盐沉积、印戒细胞等病理特征,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对所有病例进行CK7、CK20和CDX2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来源不明的病例加染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p16.结果 52例腹膜黏液性肿瘤中,男性29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2.0岁.阑尾原发者32例,其他部位20例.低级别组织学形态23例(其中无细胞型1例),高级别组织学形态29例.伴印戒细胞者15例,伴神经侵犯者12例,伴钙盐沉积者9例.伴神经侵犯者预后明显较差(P=0.025),有印戒细胞者更易伴神经侵犯(P<0.01).性别、年龄、原发部位、肿瘤级别等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腹膜黏液性肿瘤的原发部位中神经侵犯现象不罕见,且意味着预后不良.

  • 卵巢浆液性和粘液性交界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钟传庆;于晓红;张佳立;魏宝秀;罗兵;孙丽萍;张南;付秋风

    目的观察卵巢交界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探索肿瘤不同组织学改变的意义.方法对45例卵巢浆液性和粘液性交界瘤进行回顾性分析.肿瘤分期按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标准,Ⅰ期34例,Ⅱ期4例,Ⅲ期7例.结果 45例卵巢浆液性和粘液性交界瘤占同期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的25.4%,浆液性同粘液性交界瘤的比为1∶1.3,11例生长于卵巢表面的浆液性交界瘤中,9例出现腹膜种植,2例为浸润性种植,7例为非浸润性种植.2例浆液性交界瘤和1例粘液性交界瘤分别于术后5、4和1年复发.33例交界瘤经2~9年随访,按Kaplan-Meier法5年生存率为100%.结论卵巢浆液性交界瘤预后较好,卵巢表面生长的浆液性交界瘤常伴有腹膜种植.

  • 大网膜脂肪肉瘤2例

    作者:杨建波

    1 病例报告例1:女,45岁.发现下腹部肿块4个月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下腹部扪及14 cm×10 cm肿物,质地中,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差.B超:腹腔内于小肠前至盆腔显示大网膜广泛增厚,回声均,与双侧附件分界不清.术中见大网膜中下部呈胶冻样改变,黄色,约16 cm×12 cm×4 cm,与双侧附件部分粘连.行大网膜及部分附件切除.病理:大网膜粘液脂肪肉瘤,双侧附件为卵巢白体.

    关键词: 腹膜肿瘤 脂肪肉瘤
  • 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例分析

    作者:陈明雄;符志龙

    对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33岁.因腹痛2个月,腹胀4 d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正常,腹部膨隆.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宫颈光滑、子宫固定,触诊不清,子宫后方结节状包块,质硬、固定,达两侧盆壁,有压痛.B超示盆壁实质性低回声区(考虑盆腔种植转移灶),腹水检查见腺癌细胞.遂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淡黄色腹水约4 000 ml,盆腔、腹腔内见散在菜花样病灶,子宫正常大小,表面有种植灶,双卵巢外观正常,大网膜呈板状,质硬,膀胱底部见有质硬病灶,术中送大网膜组织快速冰冻切片检查,诊断为转移性腺癌.

  • CT检测心膈角淋巴结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

    作者:慕建成;齐晨晖;范红燕

    目的 探讨CT检测心膈角淋巴结(CPALN)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以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并判断预后.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前CT资料,评价CPALN与腹膜转移的关系和CT检测CPALN对腹膜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32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86例(26.9%)腹膜转移,其中63例(73.3%) CT发现CPALN;234例(73.1%)无腹膜转移,其中156例(66.7%) CT未发现CPAL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4,P<0.01);CT检测CPALN诊断腹膜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相对危险度估计比值比分别为73.3%、66.7%、5.478 (95% CI3.16~9.49).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PALN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关系密切(P<0.05).结论 CT检测CPALN对诊断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有一定的帮助,对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并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 腹膜假性黏液瘤超声表现1例

    作者:李珏颖;杨顺实;黄秀娟

    1 病例简介女,78岁,因腹围进行性增加伴纳差8年余入院.8年前出现不明原因的腹围增加,后开始出现腹胀并进行性加重,进食减少,进餐后腹胀明显.2年前因腹胀于外院就诊,给予利尿等对症处理,2次腹腔穿刺未能抽出积液.1年前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多者3次/d,偶伴黑便.体格检查:腹稍膨隆,触诊腹肌紧张,移动性浊音(+).超声见左、右侧腹部及下腹部分别可见约8.5 cm、9.0 cm、10.0 cm大量无回声区,内部回声不均,可见密集细弱的光点及光带,呈“蜂窝”状,其内光点随体位改变变化不明显、流动性差,无回声区与腹壁分界不清,腹腔内脏器位置因受压而发生移位(图1A、B).

  • 腹膜间皮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张谷青;辛越

    目的:探讨腹膜间皮瘤的CT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间皮瘤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本组弥漫型6例,其中恶性腹膜间皮瘤5例,CT示腹腔肠间脂肪密度增高,并有多发软组织结节或软组织肿块,大网膜增厚,呈饼状,伴肠系膜缩短、呈放射状排列,肠壁增厚,均伴大量腹腔积液;高分化乳头状腹膜间皮瘤1例,网膜呈饼状增厚,伴少量腹腔积液.局限型1例,CT表现为胃窦部下方软组织肿块影,无腹腔积液.结论:腹膜间皮瘤CT诊断有一定困难,多诊断为转移瘤或腹膜结核,若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 女性弥漫性恶性腹膜间皮瘤的MSCT表现

    作者:杨燕;刘涛;李国晖;郑继坤;何敬;孟娴;雷亿成

    目的:探讨女性弥漫性恶性腹膜间皮瘤的CT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女性弥漫性恶性腹膜间皮瘤的CT表现,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结果:5例弥漫性恶性腹膜间皮瘤的CT表现与术中所见相符,均表现为腹腔积液及腹膜不规则增厚;腹膜多发实性结节或肿块3例;双侧卵巢及输卵管受累3例,1例累及右侧卵巢、输卵管,出现囊实混合性(囊性成分为主)或实性肿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结论:CT有助于女性弥漫性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诊断,但确诊需依据病理学诊断.

  • 腹膜转移瘤的CT表现及转移途径分析

    作者:杨一春;李宏华;林雪莲

    目的:探讨腹膜转移瘤的CT表现及转移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腹膜转移瘤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腹膜转移瘤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水,肠系膜、大网膜及腹膜上的污垢、结节、饼状增厚,腹腔囊状肿块,小肠壁的增厚及肠管的移位。肠系膜、大网膜及腹膜成污垢状、结节状改变较为普通。结论:通过对腹膜转移瘤的分析,可提示部分不明原因的原发肿瘤。

  • 腹膜假性黏液瘤1例

    作者:高伟;赵力

    1 病例报告女,67岁,主诉下腹痛10年,腹胀1个月,伴食欲减退及反酸.大小便正常,近期体质量减轻10 kg.体检:腹部无压痛,腹肌不紧张,血常规、肝功正常.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上腹部CT示腹膜增厚,腹腔脏器周围大量液性低密度影,肝脾边缘敖在“扇贝样”缺损(见图1,2).超声示:腹盆腔可探及大片状游离样液性暗区,右卵巢体积增大,边界不清,可见一团块样低回声,范围3 cm×4 cm,考虑卵巢肿瘤,行腹腔镜手术,可见腹盆腔内大量胶冻样血性腹水,子宫、卵巢、膀胱、肠系膜表面广泛转移结节,快速病理提示腹膜假性黏液瘤.请外科专家会诊考虑右半结肠肿瘤,开腹后探查,回盲部阑尾区可见一直径3 cm肿物,周围粘连不清,手术行肿瘤切除,病理切片:腹膜假性黏液瘤(见图3).

    关键词: 腹膜肿瘤
  • 腹腔内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4例

    作者:章颖;马向涛;付静;余力伟

    目的:探讨腹腔内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瘤(intra-abdominal 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IDSRC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于1996-06/2006-10收治的4例IDSRCT患者诊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报道4例患者,均表现为腹水和/或腹部肿物收入院,剖腹探查术发现肿瘤腹腔内广泛种植,术后病理证实为IDSRCT.结论:腹腔内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瘤是一种罕见腹膜恶性肿瘤,诊断时患者已经出现广泛转移且预后不良.

  • MMP-9和EGFR在上皮型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杨雨鑫;梁育飞;史永红;郑国启

    目的 检测上皮型恶性腹膜间皮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上皮型恶性腹膜间皮瘤20例,超声引导下穿刺或手术获取腹膜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为上皮型腹膜间皮瘤.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腹膜组织中MMP-9和EGFR的表达,并分析与年龄、性别、石棉接触等指标的关系,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了解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20例上皮型恶性腹膜间皮瘤中:MMP-9及EGF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和8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EGFR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260和0.7742,P值分别为0.0074和0.046.MMP-9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无明显关系(r=-0.3961,P=0.114).结论 在本组上皮型恶性腹膜间皮瘤中,年龄和EGFR是影响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生存期的重要因素,而石棉接触、性别及MMP-9与生存期无关.

  • 卵巢外腹膜癌19例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朱春芝;许嵩;王志华;仝进毅;卓新

    目的 探讨卵巢外腹膜癌患者的临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卵巢外腹膜癌的临床表现、血肿瘤标志物、影像学特征、手术探查、病理学检查结果 、治疗和预后.结果 卵巢外腹膜癌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和腹围增大.19例患者中,测定血中糖类抗原125(CA-125)者17例,15例升高,其中4例腹水中测得CA-125明显升高(>104KU/L),12例腹水中找到癌细胞.19例患者中,有3例误诊为子宫来源肿瘤,13例误诊为附件肿瘤,1例误诊为膀胱、肠道来源肿瘤,其中仅有2例术前即诊断为腹膜肿瘤,误诊率89.47%(17/19).术后病理结果 得以证实为腹膜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仅20%.结论 无明显诱因的腹胀腹痛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仔细的体格检查有时可以提供重要信息,异常增高的血CA-125水平及腹水穿刺结果 有助于卵巢外腹膜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CT对腹膜原发灶具有诊断价值.

  • 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腹膜癌术后胃肠瘘

    作者:张彦斌;姬忠贺;刘刚;于洋;李兵;李鑫宝;王岩;张展志;李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自制双套管冲洗法治疗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后胃肠瘘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行CRS+ HIPEC治疗后发生胃肠瘘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发生胃肠瘘后即刻采用自制双套管冲洗方法治疗,同时联合抗感染、营养支持及其他保守治疗.结果 本组13例胃肠瘘患者均进行了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加保守治疗,治愈8例,瘘愈合的中位时间为50 d(12 ~ 84 d);临床明显改善3例,漏出量明显减少、一般状况明显改善;死亡2例.结论 持续双套管冲洗负压引流是治疗CRS+ HIPEC后胃肠瘘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治疗的争议与思考

    作者:王磊;蔡建;秦启元

    腹膜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CRS+HIPEC)是目前治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主要方法,但是仍存在着一定争议.本文回顾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和CRS+HIPEC的相关研究,对腹膜转移评分体系(PCI)、CRS+HIPEC的病例选择标准、CRS+HIPEC的治疗方案争议,以及新的药物应用对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治疗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PCI评分是目前适用于腹膜转移癌评估的临床标准,CRS+HIPEC方案是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PCI<20分且有望实现R0或R1切除的患者应仔细评估,争取开展CRS+HIPEC;对于初始不可切除的患者,积极的药物治疗或可使部分肿瘤转变为可能实现R0或R1切除的肿瘤,从而有机会接受CRS+HIPEC治疗.

  • 12例腹膜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癌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楼南盟;石红

    目的探讨腹膜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1997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院经病理确诊为腹膜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癌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施以铂类为主的化疗方案.生存期大约20个月的患者均接受6次以上化疗,术前接受化疗的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大于28.3个月,较术前未行化疗者生存期长.结论腹膜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癌是一种起病隐袭,发病率较低的恶性肿瘤,易被误诊.明确的诊断、术前化疗、手术的彻底性及术后足量的化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CA125可作为诊断及监测预后的指标之一.

131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