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胃炎的胃镜表现与粘膜组织学改变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王崇文;谢勇;吕农华;徐萍;陈江;王少峰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胃镜下表现与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方法 对 403例慢性胃炎的胃镜所见及其活检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相关性的研究.结果 (1) 403例患者胃镜诊断浅表性胃炎 ( CSG) 380例,萎缩性胃炎 ( CAG) 38例,其中 CSG和 CAG并存 15例.(2)病理结果 CSG 365例,CAG 49例,其中 CSG和 CAG并存 11例,伴肠上皮化生 ( IM) 108例,伴粘膜糜烂 59例,伴急性活动性炎症 39例,(3)对 CSG的诊断,胃镜结果 与病理学结果 比较,其敏感性为 95.3%,阳性预测值为 91.6%,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15.8% 和 26.6% ; 对 CAG的诊断,胃镜结果 与病理结果 比较,其特异性为 96.0%,阴性预测值为 93.2%,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46.2% 和 63.2%.(4)胃镜下的各种表现与病理结果 比较其敏感性均较低,但是胃镜下的某些表现对病理 CSG、 CAG和 IM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5)CAG主要伴随Ⅱ型 IM, 达 85.2%,而Ⅰ型 IM主要发生在 CSG, 占Ⅰ型 IM的 81.0%.结论 单一的胃镜下表现对病理组织学诊断的敏感性均不理想,但是某些特定的胃镜表现对某些病理组织学诊断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 .

  • 尾侧型同源转录因子2、肝肠钙粘连蛋白在肠型胃癌及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陈鑫;王邦茂

    目的 探讨尾侧型同源转录因子2(caudal type homeobex transcription factor 2,Cdx2)及肝肠钙粘连蛋白(liver intestinal cadherin,LI-CD)在肠型胃癌及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胃镜黏膜活检标本,肠型胃癌组、肠上皮化生组及非肠化生非胃癌对照组各30例,进行Cdx2及LI-CD免疫组化染色,并对染色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dx2在正常胃黏膜上皮、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肠型胃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93.3%和46.7%,其在肠上皮化生组和胃癌组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黏膜组(P<0.005),在肠上皮化生中表达显著高于胃癌组(P<0.005).LI-CD在正常胃黏膜上皮、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胃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96.7%和73.3%,其在肠上皮化生组和胃癌组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黏膜组(P<0.005),在肠上皮化生中表达显著高于胃癌(P<0.05).此外,LI-CD在胃黏膜肠化生中的表达强度与Cdx2显著相关(r=0.827,P<0.01),而二者在胃癌组中则缺乏相关性(r=0.438,P=0.117).结论 Cdx2和LI-CD蛋白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肠型胃癌组织中存在异位表达,可作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胃癌的早期标志;在人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织中Cdx2与LI-CD具有相关性,并推测其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发生发展中Cdx2对LI-CD具有调控作用.

  • 化生性乳腺癌1例

    作者:赵阳;韩正祥;高向阳;杜秀平

    乳腺的基本构成为乳腺小叶及导管,当其化生成其他类型的组织并发展成为癌时,即称为化生性乳腺癌.化生性乳腺癌可以表现为多种形态,其生物学特性与常见乳腺癌也不尽相同.由于该类肿瘤并不常见,文献报道较少,现报道1例.

    关键词: 乳腺癌 化生 预后
  • 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疗进展

    作者:刘飞;杨玉龙;刘波;马跃峰;祁春春;李成

    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gallbladder neuroendocrine neoplasm,GB-NEN)是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和肽能神经元的异质性肿瘤,也称嗜银细胞瘤或类癌.GB-NEN约占所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0.5%和所有胆囊肿瘤的2.1%,其缺乏典型临床表现且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无法与其他胆囊疾病鉴别,确诊以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为依据.治疗首选外科手术,而放化疗等其他治疗方式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由于该病临床少见,研究较少,目前尚没有标准治疗方案.笔者针对目前GB-NEN的临床特点和诊疗进展作一系统综述,以期提高对GB-NEN的认识.

  • 原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转变为鳞癌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陈俊;陶庆松;庞林荣;李晖;魏启春

    1例55岁女性患者,10年余前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原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8年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并再次接受手术治疗.此后的3年时间里,患者多次出现复发并手术治疗,由甲状腺乳头状癌转变为乳头状癌伴鳞化,进而转变为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终因疾病迅速恶化死亡.甲状腺鳞癌可直接来源于腺癌或乳头状癌鳞状化生,一旦发生转变,则意味着疾病将可能加速进展,呈现高度恶化趋势,预后极差,需引起高度重视.

  • 乳腺皮脂腺样癌临床病理诊断

    作者:陈健;郭瑞峰;梁化印;杜双存;田茹;董红梅

    目的探讨乳腺皮脂腺样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乳腺皮脂腺样癌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癌组织由两型细胞构成:一型为未分化细胞,较基底细胞胞质丰富;另一型为较分化细胞,胞界清楚,胞体宽大,胞质丰富,有小空泡,两型细胞均可见1~3个小红核仁.癌细胞排列成不规则小叶,各小叶中两型细胞的数目和分布不一,部分似皮脂腺小叶结构.可见癌组织与残存小叶内导管上皮移行结构,部分区域伴鳞化.结论皮脂腺样癌为罕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可能源自小叶内导管上皮皮脂腺化生.确诊须符合下列标准:①肿物位于乳腺实质内;②具备皮脂腺分化特点及恶性特征;③可见癌组织与乳腺导管上皮移行结构.

  • 胃腺癌伴软骨化生和骨化生1例

    作者:杨生兰;张俊会;刘曦;王晓黎

    患者男,58岁,因吞咽困难半年,进行性加重1个月入院.上消化道钡餐造影:食管吞钡示双侧梨状窝对称,食管下段及贲门处可见不规则结节样充盈缺损,食管下段狭窄段长约8 cm,胃部充盈佳,呈钩型,见黏膜增粗,黏液增多,幽门开放如常.电子胃镜:食管下段近贲门可见有条索状隆起,齿状线不清,贲门口可见有不规则隆起样病变,顶端糜烂,黏膜脆,易出血,贲门狭窄,进镜困难.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贲门管状腺癌.遂在全麻下经左胸行食管贲门癌根治术.

  • 化生性胸腺瘤1例

    作者:李旭;石怀银

    患者,男,43岁,体检时CT显示左前纵隔包块1周.无其它症状.手术见肿块位于左前纵隔胸腺左叶下极,约6cm×5 cm×5 cm.

  • 耳原发脑膜瘤2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刘艳丽;张文;刘琳;安杰;刘爽

    目的 探讨耳原发脑膜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耳原发脑膜瘤临床病理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例1诊断为耳原发皮细胞型脑膜瘤.镜下见肿瘤主要由脑膜合体细胞构成,例2诊断为耳原发化生型脑膜瘤,肿瘤主要以脑膜皮细胞型为主,多个区域可见软骨和骨化生.免疫表型:2例脑膜瘤vimentin和EMA呈弥漫阳性,S-100灶性阳性.结论 耳原发脑膜瘤病理形态类型与颅内脑膜瘤相同,多为WHO Ⅰ级,完整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关键词: 耳肿瘤 脑膜瘤 化生
  • 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某烟厂工人支气管鳞状化生

    作者:胡杰贵;祝杨;杨晓春;吴继峰;王勇

    目的 探讨应用叶酸(FA)和维生素(Vit)B12治疗支气管黏膜重度鳞状化生的可行性.方法 将经痰涂片诊断的56例重度鳞状化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FA和Vit B13持续6个月;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血清FA、Vit B12浓度.细胞学异型程度用0~3的等级表示.结果 两组在治疗前的细胞异型程度均为3,血清FA、Vit B12浓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治疗组细胞异型程度均值为1.22,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均值为2.4,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血清FA、Vit B12浓度也有类似结果.结论 FA和Vit B12对鳞状化生有治疗作用.

  • 膀胱肿瘤102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韩新亮;孟献良;杜明珠

    泌尿系统膀胱肿瘤多见,并且在泌尿外科住院患者的比例逐年上升[1].来自移行细胞的肿瘤大多呈乳头状生长,良恶性的诊断标准至今仍有分歧.本文结合文献复习,重点对膀胱移行细胞来源的肿瘤进行探讨.

  • 老年人食管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化生-不典型增生-腺癌微卫星改变

    作者:蔡建春;刘棣;刘凯华;张海萍;钟山;夏宁邵

    目的 评估老年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食管腺癌(EADC)和Barrett化生-不典型增生-腺癌序列DNA微卫星的改变.方法 应用稀释性PCR技术检测老年人ESCC、EADC和Barrett化生-不典型增生-腺癌序列中D2S123、D3S1616、D3S1300、BATRII、D5S346、D17S787和D18S61 7个位点DNA微卫星的改变.结果 在非稀释DNA中,23例老年人ESCC和18例老年人EADC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频率分别是47.8% (11/23例)和38.9%(7/18例),杂合性丢失(LOH)的频率分别是26.1%(6/23例)和16.7%(3/18例),两者的MSI或LOH频率比较没有显著差别(P>0.05).在稀释DNA中,8例老年人正常食管鳞状上皮和Barrett化生-异型增生-腺癌序列的MSI和LOH频繁出现,尤其在D3S1616、D2S123、D3S1300和D17S787位点上,与非稀释DNA的MSI和LOH频率相比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 老年人ESCC和EADC微卫星改变没有差别.老年人正常食管鳞状上皮和Barrett化生-异型增生-腺癌组织DNA的MSI和LOH普遍存在,它们可能是EADC发生发展的早期分子事件,D3S1616、D2S123、D3S1300和D17S787位点的微卫星改变可能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化生性乳腺癌的多模态超声特征

    作者:颜红菊;许晓静;谭艳娟;朱罗茜;包凌云

    目的 探讨乳腺化生性癌不同超声模式下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7年5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化生性乳腺癌的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弹性成像、三维冠状面超声特征.结果二维超声表现,16例均表现为肿块,其中形态不规则12例,形态规则4例;内部为低回声11例,混合回声5例;边缘不完整10例,边缘完整6例;内部伴有细小钙化8例,后方回声增强12例,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分级IV级9例、III级3例、I~II级3例、0级1例;阻力指数0.51~0.88,62.50%的肿块血流阻力指数>0.7.超声弹性成像,弹性评分:3分2例,4分8例,5分4例.三维冠状面成像,8例肿块在冠状面上表现为"汇聚征",鳞状细胞癌中80.00%有"汇聚征".结论 乳腺化生性癌图像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内部低回声或混合回声、边缘不完整、后方回声增强、血供丰富、弹性硬度高,三维冠状面的"汇聚征"有助于诊断.

  • 胃癌前病变研究进展

    作者:赵林胜;张维铭

    胃部慢性炎症粘膜上皮细胞动力学异常是促进胃癌发生的基础.在胃癌多步骤发生过程中包含多种基因分子水平的改变,这些异常改变与幽门螺杆菌(Hp)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表明,Hp的根除有利于胃癌前病变的逆转.

  • 浅识候气之来复

    作者:杜锐玲

    临证对于久病不复、大病之后或大病初愈者,不要刻意地以人力来代替天地对万物的化生.医生在治疗疾病时,要充分考虑到并且保护病人自身的这种化生、向愈能力,不要人为地干扰、破坏这种自然存在的长养、调和以及化生力量.

    关键词: 气之来复 化生 阴阳
  • 气道上皮杯状细胞化生和分泌调控

    作者:文秀芳;周向东

    杯状细胞化生及黏液过度分泌是气道慢性炎症的重要病理改变,气管支气管树杯状细胞化生是黏蛋白的主要来源也是黏液过度分泌的结构基础.杯状细胞主要分泌黏蛋白5AC.感染因素、炎症/免疫反应介质、蛋白酶、内、外化舍物等均可诱导黏蛋白5AC转录并可能参与转录后水平的分泌调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通路是诱导MUC5AC基因表达的主要通路.不同刺激物诱导杯状细胞增生和化生,气道上皮细胞如纤毛细胞和Clara细胞等可转分化成杯状细胞,目前认为杯状细胞化生的关键介导环节涉及白介素-1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而Bcl-2则与化生杯状细胞寿命的维持有关.

  • 伴骨及软骨化生的肺髓脂肪瘤1例

    作者:刘磊玉;苏友敢;毛飞

    目的:探讨肺髓脂肪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肿瘤发生的来源.方法:复习1例肺髓脂肪瘤的临床资料,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63岁患者CT强化扫描示左肺主支气管内一类圆形不均匀密度肿物,边缘光整.大体检查:肿瘤2 cm×1 cm×0.5 cm大小,切面灰白或灰黄色,质地不均,部分区域质硬如骨样组织.光镜显示:低倍镜见骨小梁组织环形围绕脂肪和造血样组织,局灶可见软骨组织.高倍镜见粒、红、巨核细胞系,三系细胞形态无异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髓细胞髓过氧化物酶(+),巨核细胞CD61(+).结论:肺髓脂肪瘤非常罕见,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形态学典型,认识该疾病有助于避免临床影像学的误诊.

  • 综合治疗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1688例疗效观察

    作者:步晓华;毛高平;金晓维;张静;李彦飞

    [目的]探讨多药综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0年9月至2012年10月本院门诊治疗的168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了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叶酸和维酶素,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定期监测根除幽门螺杆菌,根据不同症状表现选择性给予莫沙比利、康复新液、磷酸铝凝胶、维酶素、叶酸综合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胃镜下评分以及组织病理分级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胃镜下评分以及组织病理分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定期监测根除幽门螺杆菌,根据患者不同症状表现选择性给予莫沙比利、康复新液、磷酸铝凝胶、维酶素、叶酸综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影响

    作者:蒋琪;姚秀平;陈益忠

    [目的]观察不同阶段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后对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治疗效果.[方法]随访100例5年前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对比分析5年前、现在、再次根除治疗1年后Hp感染及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变化.[结果]100例患者中,5年来Hp持续阳性者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发生率增加,炎症及化生程度进行性加重,转阴者则减轻.再次根除Hp后,仍阳性患者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发生率及炎症、化生程度无明显变化,而继续转阴患者的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程度进一步降低.[结论]Hp持续感染可使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生持续存在,且明显增加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根除Hp可使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程度明显减轻,甚至获得改善.

  •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研究进展

    作者:余钧辉;郑见宝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普遍认为是胃腺癌多阶段发生模式的中间阶段,已被视为癌前病变.IM有多种发病因素,且有越来越多的分子被证实参与了其发生机制.流行病学证据显示IM可能具有可逆性,但是目前仍存在争议.笔者就IM的病因、分子机制、是否可逆等方面等研究进展综述文献.

86 条记录 4/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