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4例报道

    作者:刘水仙;李时荣;宝鲁日;徐晓艳

    目的 探讨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N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4例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临床影像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中,男女各2例,发病年龄52~69岁,平均61岁.CT均提示纵隔内胸腺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密度较均匀.肉眼观察:肿物大径2~6 cm,切面实性,灰白、灰黄色,质地中等.镜下见肿瘤大部分包膜完整,境界清楚,只有l例一小处似有包膜侵犯;高倍镜下显示上皮样肿瘤细胞呈结节状分布,结节呈多发性散在或局部融合,细胞形态温和,呈短梭形或卵圆形,胞质粉染,细胞核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未见明显核异型及核分裂象.间质内可见丰富的淋巴细胞,部分区域可见初级淋巴滤泡或伴有生发中心的次级淋巴滤泡.免疫组化:结节内肿瘤细胞CK5/6、CK19、CD57和p63均(+),EMA(-);上皮细胞巢内可见个别CD3、TdT阳性的T淋巴细胞;淋巴间质内淋巴滤泡主要为CD20阳性的B淋巴细胞,CD3和CD5阳性的T淋巴细胞分布在淋巴滤泡间区,非生发中心区域尤其是套区bcl-2(+);Ki-67增殖指数在上皮性结节中低表达,在未成熟的淋巴细胞中高表达;并发现langerhans细胞标记物CD1α和Langerin在上皮细胞巢内散在星状分布.结论 MNT非常罕见,肿瘤细胞p63和CK5/6弥漫(+),推测MNT可能来源于胸腺髓质上皮细胞;另外本文主要强调MNT中langerhans细胞的增生及其特有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从而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这种罕见的肿瘤.

  • 树突状细胞疫苗的现状与未来

    作者:邵惠训

    1868年,Langerhans首先在人体皮肤的表皮层发现了树突状细胞,当时称之为Langerhans细胞.1973年,Steinman从小鼠脾脏分离出这种细胞,正式命名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DC在抗肿瘤、抗感染、移植排斥、变态反应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2].由于这种细胞的发现,Steinman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并被誉为树突状细胞之父.DC是人体内活跃、功能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s,APC).

  • He-Ne激光照射对豚鼠表皮Langerhans细胞的影响

    作者:陈杰;陈庭仁;苗玉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He-Ne激光照射对Langerhans细胞产生的影响.方法 56只Dunkin-Hartley雄性白色豚鼠分7组,每组8只.6组为激光照射组,分别给予1.16、2.32、4.65 J/cm2的He-Ne激光照射(各2组),每日1次;另1组为对照组.连续照射7天后,第1、3天麻醉下活体取豚鼠照射区皮肤,采用ATP酶染色法测定ATP酶阳性细胞(Langerhans细胞)密度.结果 2.32 J/cm2的He-Ne激光照射后第1、3天组和4.65 J/cm2的He-Ne激光照射后第1天组的豚鼠,其表皮ATP酶阳性细胞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一定剂量的He-Ne激光照射可增加豚鼠表皮Langerhans细胞的数量,其数量的增加可能影响Langerhans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

    关键词: langerhans细胞 激光
  • 骨的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8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付燕飚;陈琴;周燕

    目的探讨骨的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8例骨的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形态进行分析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年龄4~40岁,平均16岁.男5例,女3例.结果 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好发于青少年,组织学上由特征性的Langerhans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Langerhans细胞表达CD1a及S-100蛋白.结论 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好发于骨的肿瘤性病变,发生在骨的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症要与慢性骨髓炎及恶性淋巴瘤相鉴别,该病治疗主要是手术刮除病灶及放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 Langerhans细胞与瘢痕疙瘩形成的相关性

    作者:王少华;吕世军;张圣明;吴洪娟;王燕华;吕建萍

    目的探讨Langerhans细胞与瘢痕疙瘩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S100蛋白及CD1a在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S100蛋白及CD1a免疫反应阳性的Langerhans细胞明显增多.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Langerhans细胞与瘢痕疙瘩的形成关系密切.

  • L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

    作者:吕雪欣

    L细胞作为肠道内分泌细胞的一种,零散分布于胃肠道,分泌胰高血糖素样肽1、胰高血糖素样肽2、多肽YY等多种重要的肽类激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对脂肪细胞、PDX-1基因的调控、改善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管内皮、糖调节等均有作用.而胰高血糖素样肽2目前主要了解其对肠道作用突出.多肽YY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对食欲也有影响,这些还需要更细致的深入研究.

  • 肺组织细胞增生症X一例报告

    作者:褚海青;李惠萍;何国钧;易祥华

    目的提高对少见病肺组织细胞增生症X(PHX)的认识.方法对1例经胸腔镜肺活检证实的PHX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PHX是一种罕见的肺疾病,发病隐袭,部分病人无症状,在常规X线检查时发现.可有干咳和劳力性呼吸困难,偶尔有出血、发热、消瘦等,部分患者肺囊肿破裂时可发生自发性,反复性气胸可导致呼吸衰竭.胸部X线片及胸腔CT特征是弥漫性而以中、上叶为主的斑点状、小结节状、囊状样阴影,后期为网状结节、蜂窝肺.显微镜下Langerhans细胞大量增生形成的肉芽肿,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Langerhans细胞S-100阳性.病因及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有关.结论在两肺弥漫性斑点状、小结节状、囊状样阴影的鉴别诊断中应想到PHX的可能.PHX大多数患者预后好,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PHX可合并恶性肿瘤.

  • HRTⅡ代/Rostock角膜模块对正常人眼角膜缘和中央角膜的观察

    作者:唐淼;胡楠

    目的:用HRTⅡ代/Rostock角膜模块对正常人眼角膜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对46例(92眼)正常人的中央角膜,上下方角膜缘进行检查分析.结果:上下方角膜缘可观察到Vogt栅栏状结构,并可动态观察到血细胞在血管内流动.上下方角膜缘表层上皮细胞密度低于中央表层上皮细胞(P<0.05).Langerhans细胞(ks)位于角膜35~60 μm处,其形态表现为细胞核较大且树枝状突起较多或者核较小且突起较少,可能分别代表Lcs处于成熟和未成熟状态.Lcs平均密度角膜缘明显高于角膜中央,角膜中央Lcs不可计数.正常人角膜上皮基底细胞下层神经排列较规则,平行走行,深层神经纤维较浅层神经纤维粗大,弯曲度小,少见分支,纤维之间的交联很少,神经串珠清晰可见.角膜中央前基质细胞与后基质细胞平均密度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中央厚度为551±39μm.结论:激光共焦显微镜能在三维空间、实时、活体条件下对角膜组织进行无损伤的光学断层扫描成像,观察角膜各层细胞、神经及胶原等形态结构,并可研究其动态变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以湿疹样癌为主要表现的肛门周围皮肤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刘智荣;宋文庆;龚晓萌;俞岚;谢群;王萍

    目的:探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生物学特征.方法:报告LCH 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该病例经2次病理检查,组织学特点为真皮内弥漫分布的朗格汉斯细胞.瘤细胞表达CD1α和S-100蛋白.结论:光镜下形态学观察,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可明确诊断LCH.

  • 薏苡仁提取物对围手术期宫颈癌组织Langerhans细胞的影响

    作者:高凤兰

    目的 观察薏苡仁提取物(康莱特)注射液对围手术期癌组织Langerhans细胞(LC)的影响.方法 61例宫颈癌患者按照自愿的原则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康莱特注射液治疗,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手术切除宫颈癌组织内LC的变化及形态特征,并与29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宫颈癌组织内LC显著增多(P<0.05),且与癌细胞密切接触,反映对癌细胞杀伤作用增强.随着肿瘤分化程度降低,浸润汉度增加,LC及间质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显示肿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结论 薏苡仁提取物具有抗癌作用,可改善宫颈癌患者围手术期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手术治愈率,延长生存期.

  • 黄芪增免散对围手术期食管癌组织Langerhans细胞的影响

    作者:高凤兰;杜华贞

    目的 观察黄芪增免散对围手术期食管癌组织Langerhans细胞(LC)的影响.方法 采用黄芪增免散治疗围手术期食管癌患者36例,观察手术切除食管组织内LC的变化及形态特征.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服药组食管癌组织内LC显著增多(P<0.05),且与癌细胞密切接触,反映对癌细胞杀伤作用增强.随着肿瘤分化程度降低,浸润深度增加,LC及间质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显示肿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结论 围手术期食管癌患者免疫调节治疗可改善细胞功能.

  • 额骨Langerhans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作者:王世华;周建军;关学宏;卢友元

    1 临床资料患者,女,19岁.因自觉前额部无明显诱因疼痛伴前额部包块三月入院.近半月来疼痛加重,既往身体健康,无特殊病史.入院后行颅脑CT平扫示额部正中颅骨局限性破坏,颅内未见异常.查体:一般情况好,前额正中可触及约3.5 cm×4.0cm包块,质地中等,高于皮肤约0.6 cm,边界较清楚,无压痛,余未见异常.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冠状切口,翻开头皮后见颅骨约4.0 cm×4.5 cm大小骨质破坏区,颅骨缺损处见褐色样组织,质软,呈鱼肉状,血供不丰富,病灶侵及硬脑膜,清除病灶后咬除四周受累骨质直至正常骨组织.

  • 颅骨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作者:张占英;林宁

    患者,女,20岁,因枕部肿块多年,近半年增大入院.查体:枕外粗隆处见一质硬肿物.向外凸出,3.0cm×2.6 cm×3.1cm大小,不随头皮移动,无明显压痛,局部皮肤未见异常.余(-).颅脑CT片示右侧颅顶骨类圆形骨质破坏,境界清楚,边缘尚整,局部边界不清,邻近软组织肿胀(附图A).

  • 脊柱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MRI诊断

    作者:张海栋;王仁法;宋少辉;周俊芬;杨海涛

    目的 探讨脊柱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MRI特点,提高其MR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术前均行MR平扫,其中4例行MR增强扫描.结果 3例多发,10例单发,共18个椎体发病.其中颈椎4例、胸椎7例、腰椎2例.13例均有椎体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3例5个椎体;5例7个椎体有椎旁软组织肿胀;软组织肿块坏死囊变出现分层1例1个椎体.增强扫描的4例,破坏的椎体明显强化,椎旁软组织也明显强化.结论 脊柱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MRI能够为临床准确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 实验性口腔癌朗格罕氏细胞的动态研究

    作者:郭新程;沈子华;刘蜀凡;彭隆祥;徐锡萍;翦新春

    目的研究Langerhans Cells(简称LCs)与口腔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ATP酶细胞化学法显示LCs,动态地观察实验地鼠癌变过程中颊粘膜各病理改变中的LCs数量与形态变化. 结果炎症状态下,LCs数量呈进行性减少(P<0.05);不典型增生时,LCs数量增加但少于对照组粘膜(P<0.05);癌变时,LCs数量几乎为零(P<0.05).实验各组LCs的形态也发生了明显改变. 结论LCs的形态与数量改变与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可能是影响癌变的重要局部免疫因素.

  • 小儿初期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7例临床报告

    作者:王文莉;肖兰福;杨武森

    目的探讨小儿初期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病理变化、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006年2月我院收治的7例小儿初期LCH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表现为头皮包块、1例表现为后颈部包块,无颅骨破坏以及其他临床症状的患儿均治愈;1例为左额部包块伴颅骨破坏,于手术后1个月出现髂部疼痛,3个月后出现髂骨骨质破坏,予再次手术现暂未复发;1例头顶部包块伴颅骨破坏,半年后出现多处骨痛,现瘫痪在床.结论小儿LCH初期表现为局部包块.不同类型LCH临床表现及愈后均不一样,仅单纯性包块无颅骨破坏及其它临床症状的患儿愈后良好,而有骨质破坏或其他临床症状的患儿愈后不佳,应予重视.

  • 病理性瘢痕中Langerhans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作者:王少华;吕世军;王燕华;吕建萍

    目的:探讨Langerhans细胞与病理性瘢痕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ABC法)观察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中S-100蛋白和CD1a的表达,用透射电镜观察这三种组织中的Langerhans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对S-100蛋白和CD1a免疫反应阳性的Langerhans细胞较正常皮肤中明显增多.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电镜下表皮细胞层中Langerhans细胞核形多不规则,胞质中等电子密度,有较多线粒体和溶酶体,扁平囊泡较多.结论:Langerhans细胞在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明显增多,且功能活跃.

  • 瘢痕疙瘩中Langerhans细胞的电镜观察

    作者:王少华;吕世军;张圣明;吴洪娟;王燕华;吕建萍

    目的:观察瘢痕疙瘩组织中Langerhans细胞的超微结构,探讨其与瘢痕疙瘩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电镜技术观察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切除标本各6例及4例正常皮肤组织中Langerhans细胞的形态,观察其分布特征.结果:电镜下表皮细胞层中朗格罕细胞核形多不规则,胞质中等电子密度,有较多线粒体和溶酶体,扁平囊泡较多.结论:Langerhans细胞在瘢痕疙瘩组织中功能活跃,Langerhans细胞与瘢痕疙瘩的形成关系密切.

  • 表现为结节性损害的老年皮肤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作者:王湍;张江安;于建斌;陈琳;李庆研

    患者男,63岁.头皮、额部、双耳前至面颊部、两下颌部和胸背部暗红色浸润性丘疹、结节、斑块6年余,伴严重瘙痒.浅表淋巴结和胸部CT和腹部彩超均未见异常.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大量单个核细胞弥漫浸润,部分细胞体积较大,胞质淡,核椭圆形,可见核沟.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CD(1)a及S-100染色阳性.诊断:皮肤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 C型凝集素受体CD207对表皮葡萄球菌的结合

    作者:俞先水;张小宁;陈婷;刘玉峰;姚煦;李巍

    目的 分析C型凝集素受体CD207对表皮葡萄球菌的结合,为深入研究Langerhans细胞对皮肤菌群的识别和应答奠定基础.方法 构建含有人CD207基因的表达质粒pEGFP-C1-CD207,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后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CD207的表达;将转染细胞与CTC荧光染色的表皮葡萄球菌共孵育,流式细胞术及激光共聚焦检测表皮葡萄球菌与转染细胞的结合.另外将表皮葡萄球菌与纯化的人CD207分子共孵育,抗CD207抗体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表皮葡萄球菌与CD207的结合情况.结果 酶切鉴定显示pEGFP-C1-CD207质粒含有目的基因条带;转染HEK293T细胞后,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均检测到CD207分子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及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转染表达CD207的HEK293T细胞能够结合表皮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能够结合纯化的CD207分子.结论 人CD207分子能够有效结合表皮葡萄球菌,提示Langerhans细胞能够通过CD207分子识别表皮葡萄球菌,可能介导了对皮肤菌群的免疫应答.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