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清25羟维生素D及维生素D结合蛋白水平与慢性荨麻疹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晓艳;兰天飞;王学艳

    目的 检测慢性荨麻疹(CU)患者外周血中25(OH)D及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ELISA方法检测30例CU患者和30例对照组血清中25(OH)D和VDBP水平,并分析两组间的差异及25 (OH)D和VDB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血清25(OH)D水平在CU组中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和CU组血清VDB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CU组中25(OH)D缺乏/不足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U患者外周血中25(OH)D水平显著下降,VDBP水平未见明显变化.25(OH)D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病程无显著相关性.维生素D及VDBP与CU的关系仍需大样本研究.

  • 外周维生素D结合蛋白、25-羟维生素D和原发性肝细胞癌风险的关系

    作者:张华;李永兴;陈华;乐嫣;项明洁

    目的 25-羟维生素D[25(OH) D)]已被证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发生有关,但对于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却知之甚少.作者检测了25(OH)D的主要载体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研究其在25(OH)D与原发性肝细胞癌风险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146例HCC患者和249名对照组的血样,检测血浆VDBP和25(OH)D的浓度.采用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评估外周血VDBP、25(OH)D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血浆VDBP浓度与HCC风险之间呈负相关;血浆25(OH)D与HCC风险呈正相关.只有在25(OH)D浓度高于中位数的人群中,VDBP升高显著,降低了HCC风险.在VDBP浓度低于中位数的人群中,高浓度的25(OH)D显著提高了HCC风险.结论 高浓度的VDBP可结合更多的25(OH)D,减少游离25(OH)D的生物利用度,同时检测VDBP和25(OH)D水平对于确定维生素D与HCC风险的相关性非常重要.

  •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维生素D结合蛋白的基因多态性

    作者:杜秀芳;黄平;马育霞;陈济明;宋冰;洪永忠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基因多态性,从而探讨COPD的发病机制.方法 COPD组75例和健康对照组69例,提取外周静脉血白细胞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内切酶技术鉴别VDBP基因型,比较两组间VDBP基因型的分布和表达.结果 在COPD组,等位基因1F出现频率高于对照组(58%vs39%,P=0.001),其1F-1F纯合子明显高于对照组(32%vs11.6%,P=0.003).在COPD组,等位基因2出现率低于对照组(20%vs38.0%,P=0.001),其纯合子2-2明显低于对照组(2.7%vs18.8%,P=0.004).结论 COPD发病与VDBP基因表达和分布有关,1F等位基因可能是COPD发病的危险因素,1F-1F基因型可能是高危因素.2-2基因型可能是保护因素.

  • 维生素D结合球蛋白临床研究

    作者:刘舒颖;盛志峰;王湘兵

    25 羟维生素D (25 hydroxyvitamin D, 25OHD) 是目前被认为能代表维生素D营养状态的指标.维生素D在体内的高活性形式是1, 25-双羟维生素D [1, 25-dihydroxyvitamin D, 1,25(OH)2D].血浆中绝大部分25OHD和1,25(OH) 2D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 (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 DBP) 结合, 小部分与白蛋白结合, 仅有不到1%以非结合形式存在, 因此DBP水平的变化可能通过改变25OHD的释放, 而影响血浆游离25OHD的水平.本文系统比较了目前用于评估测定总和游离25OHD及DBP的方法, 并对其他内分泌激素如何影响DBP和25OHD水平、以及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下DBP和25OHD的变化进行综述.

  • 危重患儿25-羟基维生素D和维生素D结合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杨志勇;陈局;黎萍;韦丹

    目的 了解PICU危重患儿25-羟基维生素D[25(OH)D]及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VDBP)水平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入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ICU符合条件的危重症患儿295例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同期收集儿科门诊体检正常儿童44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儿于住院第1天和第7天(在PICU住院达7 d者)各抽2份2 ml血,分别检测血清25(OH)D和VDBP水平;对照组正常儿于入组当天抽取2份2 ml血,采用相同方法检测25(OH)D和VDBP水平.通过血清总钙、28 d病死率、器官衰竭率、住PICU时间、机械通气率、PRISMⅢ评分等判断预后.结果 (1)295例患儿中,各系统疾病患儿25(OH)D缺乏率、VDBP水平下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的25(OH)D、VDBP水平较对照组低[(61.38±29.42)nmol/L比(97.11±30.11)nmol/L;(514.36±211.13)μmol/L比(840.82±448.9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5(OH)D充足(n=85)、不足(n=97)、缺乏组(n=113)间VDBP水平、第28天病死率、器官衰竭率、机械通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OH)D缺乏及不足患儿比充足组患儿住PICU时间更长,PRISMⅢ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入住PICU第7天较第1天25(OH)D升高[(71.14±31.78)nmol/L比(60.65±30.77)nmol/L,P<0.05],VDBP水平升高[(532.23±148.49)μmol/L比(484.73±128.17)μmol/L,P<0.05],PRISMⅢ评分降低[2.0(0.0~5.0)分比5.0(3.0~8.0)分,P<0.05].(5)295例危重患儿中,第28天存活257例(87.1%)、死亡38例(12.9%),死亡组较存活组25(OH)D水平更低[(51.17±29.65)nmol/L比(62.89±29.15)nmol/L,P<0.05],PRISMⅢ评分更高[8.5(5.0~14.3)分比4.0(1.0~7.0)分,P<0.05].结论 危重患儿普遍存在25(OH)D、VDBP水平不足或缺乏.维生素D水平不足或缺乏的危重症患儿临床预后较维生素D充足者差.25(OH)D水平变化与VDBP水平变化不完全一致.

  • 维生素D结合蛋白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朱增红

    目的:探讨维生素D结合蛋白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6例经确诊为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测定结果发现肝炎组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含量为(17+8)ng/ml明显低于健康组的(26+5)ng/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维生素D结合蛋白含量的检测可作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重要诊断标记。

  • 维生素D结合蛋白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杜超;解立新

    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 D-binding protein,VDBP)是一种多功能血浆球蛋白,在结合转运维生素D、清除肌动蛋白、激活巨噬细胞、增强中性粒细胞趋化、激活破骨细胞等免疫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VDBP的血清浓度在脓毒症患者中显著降低,动态观测VDBP血清水平对于预测脓毒症的发生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肾癌与维生素D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林光正;于哲;谭万龙

    近年来,维生素D相关的研究迅速开展,维生素D在血钙调节、维持骨骼稳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较多研究发现维生素D对多种肿瘤都有抑制作用,近年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充足的维生素D可能抑制肾癌的发生及发展,目前主要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增殖、分化、抗肿瘤血管生成、促进凋亡、免疫调节等途径抑制肾细胞癌,这也为预防和治疗肾癌的新方法。本文就肾癌与维生素D、维生素D结合蛋白以及维生素D受体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维生素D结合蛋白研究进展

    作者:冯娟;夏维波

    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初被称为簇特异性成分(group-specific component),简称Gc蛋白,是一种多功能的糖蛋白,具有高度多态性,DBP基因多态性会影响其水平及其与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的亲和力,从而可能影响功能性25 (OH)D3水平.它不仅与骨质疏松相关,同时也与多种骨外疾病相关.

  • 维生素D在结核病防治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玙;周雅丽;祝清清;王宏伟;田曼

    近年来研究发现维生素D除调节人体内钙磷平衡外,还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及调控免疫系统等方面的作用.临床研究表明,维生素D与结核病关系密切,约有50%以上的结核病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的水平低下,其原因可能有:①患者饮食中维生素D含量不足,接受日光照射少而体内合成不足;②个体的遗传因素影响,如维生素D在体内的代谢调节;③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也可引起血清中维生素D的含量下降.由于维生素D的代谢、含量与结核感染密切相关,本文将就维生素D在结核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卵巢癌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维生素D结合蛋白与Treg细胞及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联研究

    作者:崔伟;张静;文璞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及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水平在卵巢癌患者中的变化、意义及其与调节性T细胞(Treg)和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58例卵巢癌患者,同时选取30例卵巢良性病变患者为卵巢良性病变组及30例同期体检健康老年女性作为对照组.化学发光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25(OH)D浓度,ELISA法检测VDBP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统计学分析其在三组中的差异,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间的关联.结果:与卵巢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相比,卵巢癌患者血清25(OH)D浓度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患者血清VDBP浓度与卵巢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卵巢良性病变组其血清25(OH)D浓度相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OH)D浓度在不同种病理类型患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晚期(Ⅲ期和Ⅳ期)患者血清25(OH)D浓度显著下降,低于Ⅰ期及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患者血清25(OH)D浓度与Treg细胞比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卵巢癌患者血清25(OH)D浓度显著下降,并与临床分期及Treg细胞密切相关.

  • 维生素D、维生素D结合蛋白及维生素D受体和儿童哮喘的关系

    作者:于永锋(综述);李堂(审校)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代谢通路和哮喘发病相关,其机制包括维生素D通路中多个环节异常导致胚胎发育异常及免疫系统的紊乱等。该文主要通过综述维生素D、维生素D结合蛋白、维生素D受体及相关基因多态性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来阐述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进展。

  • 肌动蛋白清除系统与凝血-纤溶系统在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

    作者:张岩;刘彤;高漫;梁成波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凝溶胶蛋白(GSN)、游离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及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与子痫前期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子痫前期重度(SPE)、轻度(MPE)患者各30例、同孕龄健康孕妇(对照组1)和足月健康孕妇(对照组2)各30例,比较4组外周血中血浆GSN和游离VDBP的水平,以及凝血指标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结果 MPE和SPE组中GSN、VDBP及PLT、PT、APTT、FIB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P<0.05),D?dimer明显高于对照组1(P<0.05)。SPE组中GSN、VDBP及PLT、PT、APTT、FIB的含量明显低于MPE组(P<0.05),D?dimer明显高于MPE组(P<0.05)。在健康孕妇中,对照组1与对照组2相比,随着孕周的增加,GSN水平呈下降趋势,VDBP水平呈上升趋势,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凝血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GSN、VDBP水平较健康孕妇显著降低,血液呈病理性高凝状态,且随着病情加重变化更为明显,与孕周关系不大。

  • 维生素D结合蛋白基因rs2282679 A/C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的关系

    作者:张雷;李利华;潘绍义;尹雪艳

    本研究在1216名受检者中探讨维生素D结合蛋白基因rs2282679A/C多态性与维生素D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之间的关系.运用标准化问卷收集饮酒、吸烟、药物服用史等,并使用放射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25 (OH) D].抽提DNA,以SNaPshot方法检测维生素D结合蛋白基因型.1216名受检者包括457名女性(37.6%),478名受检者(39.3%)为维生素D缺乏[25 (OH) D<50nmol/L],386名受检者(31.7%)为超重/肥胖.维生素D结合蛋白CC、AC、AA三个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8.7%、41.0%和50.3%;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维生素D正常者及维生素D缺乏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在调整协变量前后,CC、AC、AA三个基因型之间25 (OH)D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整个研究人群相比,AA型维生素D缺乏的患病风险低22%(OR=0.78,95%CI0.65~0.93,P=0.006).和CC型相比,AA型维生素D缺乏的患病风险低36%(OR=0.64,95% CI0.42 ~ 0.98,P=0.006);AC型和CC型相比,维生素D缺乏患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7,95%CI0.57 ~1.34,P=0.53).总之,维生素D结合蛋白rs2282679A/C多态性与血清25 (OH)D水平和维生素D缺乏的患病风险显著相关.

  • 维生素D和维生素D结合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余晓燕;陆启光;姚杨伟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和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74例NSCLC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25(OH)D和DBP的浓度.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以及病理分期)及预后的关系.以NSCLC患者的癌旁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用Western blot检测患者肺癌组织中DBP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癌旁正常肺组织比较,DBP在NSCLC组织中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中维生素D和DBP浓度与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相关(P<0.05或0.01).依据维生素D浓度将患者分为A组[25(OH)D<25ng/ml]、B组[25ng/ml≤25(OH)D<40ng/ml]、C组[25(OH)D≥40ng/ml],依据DBP浓度将患者分为a组(DBP< 20mg/dl)、b组(20mg/dl≤DBP<40mg/dl)、c组(DBP≥40mg/dl),随着两者浓度增高,患者生存曲线依次上移.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维生素D和DBP的高表达是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血清中维生素D和DBP浓度高低在NSCL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两者可作为NSCLC患者预后评估的辅助指标.

  • 超声结合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检测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周静;程军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水平相结合用于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急性胰腺炎的彩色多普勒诊断结果和患者入院第1天VDBP水平,并与50名健康成人VDBP水平对比分析.结果 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为76.84%,特异度为78.00%;入院后第1天患者血清VDB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VDBP含量比较发现,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第1天的血清VDBP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结合VDBP蛋白水平降低诊断急性胰腺炎与金标准对比分析,灵敏度为94.74%,特异度为80.00%;单纯超声诊断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9,超声与VDBP联合诊断为0.878(P<0.01).结论 彩色多普勒对诊断急性胰腺炎具有较高的诊断效力,但仍存在不足,通过结合患者血清VDBP水平能够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率.

  •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与尿维生素D结合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苏丽清;周玉萍;王海静;司凤霞;林雯雯

    目的 观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 (25 (OH) D3)及尿维生素D结合蛋白(uVDBP)的变化,并进行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选择2015年1~12月威海市立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将其分为三组,2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28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1例、临床蛋白尿组26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5例为对照组.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肌酐(CRE)等代谢指标,运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 (OH) D3,运用ELISA法检测uVDBP,观察不同分期糖尿病肾病患者25 (OH) D3及uVDBP的变化.结果 2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蛋白尿组及对照组血清25(OH) D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04±7.52)ng/mL、(16.54±6.51) ng/mL、(10.77±4.63) ng/mL、(29.65±5.47) ng/mL,F=86.294,P<0.001],三组病例组25 (OH) D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四组间uVDB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4±3.20) mg/L、(14.22±3.26) mg/L、(21.77±5.87) mg/L、(4.95±1.34) mg/L,F=125.583,P<0.001].三组病例组uVD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25 (OH) D3随糖尿病肾病加重而逐渐降低,与UACR呈负相关(r=-0.575,P<0.01);而uVDBP水平则与UACR呈正相关(r=0.436,P=0.015).结论 随着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血清25 (OH) D3水平逐渐降低,表明25 (OH) D3在糖尿病肾病发病过程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而可能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参考指标的uVDBP水平则随糖尿病肾病进展而排出量逐渐增加,检测uVDBP或许能为T2DM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一些新线索.

  • 急性胰腺炎的超声特征性表现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水平相结合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静;严稳开

    目的 探讨超声表现对急性胰腺炎经治疗后随访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9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T、超声的特征性表现,检测患者入院第1天、第1周和第2周的血清VDBP水平,并通过与健康成人的血清VDBP水平对比分析.结果 超声与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发现率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第1天和第1周的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2周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后定期超声检查,并结合血清VDBP水平检测,在急性胰腺炎治疗后随访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 DBP基因rs7041位点多态性与汉族人群肥胖易感性的关系

    作者:王重建;王高帅;李玉倩;刘晓田;张路宁;彭晓燕;周浩;王雪青;任义

    目的:探讨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基因rs7041位点多态性与汉族人群肥胖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211例肥胖者和213例体重正常者的DBP基因rs7041位点基因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多态性与肥胖的关联性,采用多因素降维法分析基因-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肥胖组和对照组DBP基因rs7041位点TG+ GG和TT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25,P=0.020),肥胖组rs7041位点等位基因G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x2=5.175,P=0.023).调整相关影响因素后,DBP基因rs7041位点TG基因型携带者肥胖危险性升高(调整OR=1.528,95% CI=1.017~2.295),TG+ GG基因型携带者肥胖危险性升高(调整OR=1.605,95% CI=1.079 ~ 2.389).进一步分析显示,DBP基因与环境因素(吸烟、饮酒、体力活动等)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结论:DBP基因rs7041位点多态性与肥胖易感性之间存在关联.

  • 维生素D结合蛋白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中水平变化及意义

    作者:金浩;余佳;王卫星;陈辰;陈晓燕;邓文宏

    目的:探讨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4例SAP患者及15例正常人血清中VDBP含量.其中SAP患者分别于入院第1,7,14天采集血清,正常对照组采血1次.结果:入院后第1及第7天,SAP患者血清VDBP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SAP组中,发生器官功能不全者血清VDBP水平显著低于未发生者(P<0.05).结论:VDBP在SAP患者血清中含量明显降低,且与较差预后相关,提示VDBP可能作为判断SAP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