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脉心康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核因子κ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调控

    作者:郑广娟;张文高;刘龙涛;王显刚;秦芳;张静;赵洪敏

    目的观察脉心康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方法 6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高脂血症组(模型组)、洛伐他汀组及脉心康组,相同遗传背景的同龄正常C57BL/6J小鼠为正常对照组.原位杂交观察各组主动脉核因子κ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表达的强度.结果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核因子κB mRNA、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阳性细胞表达率均明显降低(P<0.01).光镜下发现正常对照组主动脉壁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胞质内核因子κB mRNA、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阳性表达细胞极少见;模型组主动脉壁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胞质内阳性表达的棕褐色颗粒较多见,且棕褐色颗粒染色均较深;脉心康组主动脉壁可见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胞质内阳性表达的棕褐色颗粒,但远较模型组少,棕褐色颗粒染色深浅较均匀.结论脉心康可降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表达,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的作用.

  •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中不同氧化产物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溶酶体胆固醇蓄积的影响

    作者:艾宝民;夏敏;唐志红;凌文华

    为研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中不同氧化产物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溶酶体胆固醇蓄积的影响.分别用100 mg/L的铜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和次氯酸钠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处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24 h,分别测定巨噬细胞溶酶体中胆固醇和总蛋白的含量以及溶酶体中组织蛋白酶L的活性.结果发现,铜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次氯酸钠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均可引起总胆固醇和总蛋白在溶酶体蓄积(实验组总胆固醇分别为16.90±0.15 μg和15.11±0.54 μg,对照组为3.28±0.08 μg,P<0.01;实验组总蛋白分别为17.93±1.66 μg和21.00±1.68 μg,对照组为13.39±2.64 μg,P<0.01).但蓄积的胆固醇类型有所不同,前者以游离胆固醇为主(游离胆固醇为14.13±0.14 μg,胆固醇酯为4.77±0.33 μg);后者则以胆固醇酯为主(游离胆固醇为5.01±0.30 μg,胆固醇酯为10.10±0.48 μg).铜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可造成溶酶体组织蛋白酶L活性明显下降(11.1±2.3 kau/g比73.2±15.0 kau/g,P<0.01),而次氯酸钠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不明显(73.6±9.5比73.2±15.0,P>0.05).以上结果提示,不同氧化产物引起溶酶体胆固醇蓄积的种类不同,而蛋白降解受阻可能是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所致溶酶体胆固醇蓄积的机制之一.

  • 动脉粥样硬化实验研究模型百年回溯

    作者:杨永宗

    自从1908年俄国病理学家Ignatowski用蛋和奶喂饲家兔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至今整整一百年.经过一个世纪的变迁,动脉粥样硬化实验模型的研究有了巨大发展,不仅品种增多,而且在机制研究方面有根本性突破.然而,这与,临床医学相关领域的突飞猛进发展的需要仍不相适应.值此百年之际,特撰此文,对动脉粥样硬化实验模型的研究现状和方向作一简述.

  • 氧化应激-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陈瑗;周玫

    氧化应激和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两个关键成分,是动脉粥样硬化从脂肪条纹形成到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这一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本文从氧化应激在动脉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分子和细胞机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炎症性质以及转录因子核因子KB是活性氧诱导动脉硬化炎症反应的介导剂三个方面说明,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独立致病因子是相互调控共同存在,相伴而行的.同时说明活性氧是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发生的始动因素,活性氧及其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形成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是内皮损伤和诱导内皮细胞促炎症细胞因子和促炎症分子表达的主要原因.

  • 外膜是血管病变的积极参与者

    作者:胡维诚

    长期以来对动脉外膜与血管病灶形成关系的研究较少.一般认为动脉外膜炎性细胞聚集是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病灶的病理学特征之一,外膜炎症的严重程度与病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近年来有报告发现动脉外膜炎症是诱发动脉内膜粥样硬化病灶形成的早期事件.研究发现血管成形术后动脉还原型辅酶Ⅱ氧化酶活性增强,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刺激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肌化并向内膜迁移,参与新内膜增生,促使血管再狭窄.由此抑制外膜成纤维细胞还原型辅酶Ⅱ氧化酶活性成为有关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 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的再认识

    作者:范乐明

    虽然1856年就已提出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内膜炎症的观点长期未被普遍接受,炎症反应在许多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过程中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从起始发病到出现临床事件都发挥重要作用的认识也已获得广泛认同,因而对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进行重新审视,特别是对近年来有关研究成果加以梳理,无疑有益于我们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的更深理解和防治措施的合理制订.本文概要介绍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的近代观点以及脂蛋白、分子标志和遗传等几个方面在炎症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 心肌肥大过程中的信号转导

    作者:姜志胜

    心肌肥大是一常见而重要的临床的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涉及到诸多因素,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从酪氨酸激酶受体gp130、小G蛋白家族、蛋白激酶C、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和钙信号等方面介绍心肌肥大相关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近况,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一探讨.

  •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

    作者:黎健

    近年来,干细胞包括骨骼肌成肌细胞、胚胎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已被应用于心肌再生.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改善了梗死心肌的功能,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对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研究中取得的成就、目前的研究焦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临床应用的潜力做一个总的评述.

  • 荷脂细胞胆固醇外向转运的工作模式

    作者:廖端芳;杨永宗

    荷脂细胞外向转运胆固醇的能力是决定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与转归的关键.参与调控荷脂细胞胆固醇外向转运的蛋白质很多,经归纳、整理,我们提出"四个体系、一个中心、偶联转运、网络调控"的工作模式.即小凹蛋白1胞内转运体系、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1跨膜转运体系、高密度脂蛋白受体(清道夫受体B1)跨膜转运体系、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胞外转运体系和小凹转运中心.以小凹为转运枢纽,小凹蛋白1胞内转运体系首先将胆固醇从胞内转运到细胞膜,贮存于小凹;位于小凹中心的清道夫受体B1跨膜转运体系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1跨膜转运体系随后将胆固醇交给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胞外转运体系;四个转运体系之间进行网络调控.该工作模式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提供一个简明的工作思路.

  • 血管外膜剥离致内膜增生病变的动物模型

    作者:汤月霞;刘永;王华;梁春;CHEN Jin-ming;陈金明;吴宗贵

    目的 建立颈动脉外膜剥离引起内膜增生的动物模型,为研究血管外膜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2g/L的Ⅱ型胶原酶消化颈动脉外膜后,眼科镊钝性剥离外膜,HE染色明确外膜剥离效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外膜剥离对内膜的影响.结果 酶化学消化+眼科镊钝性剥离可有效剥离血管外膜;外膜剥离2周后可见相应内膜处出现增生性病变,病变成分为分泌型平滑肌细胞;而外膜保留侧正常.结论 胶原酶消化+眼科镊钝性剥离的方法可有效剥离血管外膜,促进血管内膜增生性病变形成.

  • 三种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复制方法的比较

    作者:郭延松;吴宗贵;杨军柯;黄高忠

    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比较了三种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建立的方法.分别予单纯高脂、高脂+维生素D、高脂+维生素D+内皮损伤三种不同方法处理大鼠,90天后比较血脂、血钙、胸主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巨噬细胞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含量.结果发现,三组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升高(P<0.01);高脂+维生素D组、高脂+维生素D+内皮损伤组与正常对照组和高脂组相比,血钙均明显升高(P<0.01);高脂+维生素D组、高脂+维生素D+内皮损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内膜增厚、中膜萎缩(P<0.05或P<0.01);单纯高脂组、高脂+维生素D组CD68为弱阳性,高脂+维生素D+内皮损伤组为强阳性;高脂+维生素D组内膜有较厚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高脂+维生素D+内皮损伤组斑块表面只有很薄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单纯高脂组只可形成高脂血症,无法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高脂+维生素D组可形成纤维斑块;高脂+维生素D+内皮损伤组可形成较成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明了大鼠可作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良好动物模型,高脂+维生素D+内皮损伤组可形成较成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肝X受体激动剂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影响

    作者:代小艳;欧翔;郝新瑞;曹冬黎;胡炎伟;李晓旭;唐朝克

    目的 观察肝X受体激动剂T0901317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影响,以探讨肝X受体激动剂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将52只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基础组(n=10)8周末处死;对照组(n=14)给予赋型剂灌胃14周;预防组(n=14)给予T0901317灌胃[10 mg/(kg·d)]14周;治疗组(n=14)给予赋型剂灌胃8周,自第9周开始给予T0901317灌胃[10 mg/(kg*d)].后三组都于14周末安乐处死,苏丹Ⅳ染色检测主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面积,油红O染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肝脏,光镜下观察斑块和肝脏内脂滴.氧化酶法测定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Ⅰ和载脂蛋白B水平.基因芯片检测相关基因表达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肝脏、小肠、主动脉和脑组织肝X受体α、β、ATP结合盒转运体A1、G1、G5和G8基因表达.结果 T0901317能减轻主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光镜下可见斑块和肝脏内有染成红色的脂滴,且T0901317能增加斑块和肝脏内脂质的蓄积,并能增加预防组和治疗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Ⅰ水平;引起肝X受体靶基因如肝X受体α、ATP结合盒转运体A1等基因表达上调,同时引起某些炎症基因如白细胞介素1α和白细胞介素6等基因表达下调;增加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肝脏、小肠、主动脉和脑组织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如肝X受体α、肝X受体β、ATP结合盒转运体A1、ATP结合盒转运体G1、ATP结合盒转运体G5、ATP结合盒转运体G8等基因表达.结论 肝X受体α激动剂T0901317能减轻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增加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Ⅰ水平;肝X受体α激动剂T0901317能增加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肝脏、小肠、主动脉和脑组织肝X受体α、β、ATP结合盒转运体A1、G1、G5和G8基因的表达.

  • 脂肪组织内源性产生的H2S是胰岛素抵抗发病的重要因素

    作者:冯雪娟;姜志胜;陈瑜;陈晶晶;唐志晗;赵战芝;卜梓斌;许戈阳;耿彬;唐朝枢

    目的 观察脂肪组织能否产生H2S以及探讨脂肪组织产生的H2S是否为胰岛素抵抗发病的重要调节分子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测定了不同年龄大鼠、果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大鼠和不同葡萄糖浓度刺激下脂肪组织H2S产率及H2S产生过程中的关键酶胱硫醚-r-裂解酶(CSE)蛋白表达的变化,观察了H2S对胰岛素刺激的脂肪细胞2,3-脱氧葡萄糖摄取的影响.结果 脂肪组织、脂肪细胞中有H2S的产生和CSE的表达,而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用生理浓度的葡萄糖孵育脂肪组织后H2S产率达到高.在果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模型中脂肪组织H2S产率约为对照组的78%(P<0.05),而CSE蛋白表达却明显上调.H2S(10~1000 μmol/L)可以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基础状态下和胰岛素诱导的脂肪细胞葡萄糖摄取,1000 μmol/L H2S对基础状态下和胰岛素诱导的脂肪细胞葡萄糖摄取的抑制分别为对照组的70%和35%(P<0.001);L半胱氨酸(L-cys)/磷酸吡哆醛(PLP2)对基础状态下和胰岛素诱导的脂肪细胞葡萄糖摄取的抑制分别为对照组的39%和46%(P<0.05);而DL-propargylglycine (PPG)促进基础状态下和胰岛素刺激的脂肪细胞葡萄糖的摄取较对照组分别增加约48%和56% (P<0.05).结论 脂肪组织可以产生H2S;年龄、葡萄糖浓度是影响脂肪组织分泌H2S的重要因素,H2S可能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高密度脂蛋白及其亚类对ECV304细胞产生组织因子的调控作用

    作者:卜梓斌;姜志胜;赵战芝;范磊;马珍妮;董宁征;唐朝克;冯雪娟;陈晶晶;季顺东;阮长耿

    目的 研究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及其亚类对ECV304细胞产生组织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 实验分对照组(未加任何刺激因素)、刺激因素组(分别加组胺、凝血酶和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和刺激因素加高密度脂蛋白及其亚类组.用TRIZOL法抽提RNA,普通PCR、实时定量PCR检测组织因子表达情况.结果 未加任何刺激因素的ECV304细胞不表达组织因子.刺激因素组:(1)组胺、凝血酶和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oxidized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均能刺激ECV304细胞产生组织因子(P<0.05).(2)刺激因素加高密度脂蛋白及其亚类组分别跟加相同刺激因素组相比,均能使组织因子的表达下降.其中HDL对组胺诱导的组织因子表达与对照组相比降低近50%(P<0.05).HDL2对组胺诱导的组织因子表达下调12%(P<0.05).HDL、HDL2和HDL3对凝血酶诱导的组织因子的表达分别下调6%、16%和14%(P<0.05).结论 凝血酶、组胺和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均能刺激ECV304细胞产生组织因子,高密度脂蛋白及其亚类可抑制这些因素刺激的组织因子表达上调.

  • 饮酒对高脂饮食家兔颈动脉粥样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力峰;郭春杰;曲怀谦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酒精对高脂饮食家兔颈动脉粥样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兔40只,体重2.00±0.15 kg,月龄3~4个月,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加低剂量酒组、高脂饮食加中剂量酒组和高脂饮食加高剂量酒组,每组10只.饮酒组采用38°白酒,以灌胃方式饮入.饮酒量依据美国国家酒精滥用和酒精中毒协会的人饮酒标准及人兔剂量换算公式制定.酒精量从低到高依次为每天0.3 g/kg、0.6 g/kg和1.5 g/kg.各组家兔于12周末处死,在距颈动脉分叉处1 mm的近心端离断,将切面包埋.取4 μm石蜡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每组随机选取8个典型切片,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完整而不重叠的高倍镜视野,测定斑块内阳性反应的平均光密度值.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加低剂量酒组、高脂饮食加中剂量酒组和高脂饮食加高剂量酒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127±6、123±2、122±8和149±6.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水平在中剂量饮酒组低,大剂量饮酒组高,各饮酒组与高脂饮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剂量饮酒组与中级量饮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量饮酒家兔颈动脉粥样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几组,而中量饮酒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在各组家兔中弱,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各饮酒组家兔中表达的差异随着饮酒量的增加亦呈现"J"形,提示饮酒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有基质金属蛋白酶2参与其中.中量饮酒不会明显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可能在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维持斑块稳定性中起重要保护作用.

  • 罗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血压的影响

    作者:王浩;杨晔;丁青艾;王志国;王兆君;张宁坤;朱智明

    目的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的核心,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本研究观察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的变化,以及应用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罗格列酮的影响.方法二月龄雄性Wistar大鼠30只(购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随机分为3组,每组1 0只:胰岛素抵抗1组(简称胰岛素1组)、胰岛素抵抗2组(胰岛素2组)和对照组.前2组喂服果糖28 d后,胰岛素1组用罗格列酮溶液[5 mg/(kg·d)] 灌胃14 d,胰岛素2组用自来水灌胃14 d.分别于实验开始时、第28 d和第42 d取血,快速血糖仪测定血糖,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ln(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并测血压和心率 .实验结束时(第42 d)取下腔静脉血10 mL,离心后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金属蛋白酶9.结果实验开始时3组胰岛素、血糖、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血压无明显差异. 第28 d胰岛素1 组和2组血压为136.2±7.1 mm Hg和138.3±3.5 mm Hg,高于对照组(126.5±9.3 mm Hg, P< 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为-2.71±0.36和-2.74±0.22,低于对照组(-1.78±0.41, P< 0.01);胰岛素1组和2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第42 d时胰岛素1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指数(-2.51±0.30)明显高于2组(-3.21±0.33,P<0.01);血压(125.4± 9.9 mm Hg)明显低于2组(133.9±6.0 mm Hg,P<0.05);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含量为5.45 ±1.18 μg/L,明显低于2组(7.95±3.42 μg/L,P<0.05),虽仍高于对照组(3.17±2.0 6 μg/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正常大鼠相比明显升高;罗格列酮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可降低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血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有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压的作用.

  •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

    作者:甘露;唐朝克;刘录山;万载阳;危当恒;万腊香;杨永宗

    目的观察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大鼠腹腔肥大细胞(MC)脱颗粒.方法 SD大鼠体重约200 g,雌雄不限,供采集MC.采用梯度密度离心分光光度仪检测细胞上清液和细胞裂解液组胺含量,计算组胺释放率,寻求oxLDL致MC脱颗粒的佳浓度.用佳浓度的oxLDL处理MC进行实验,将分离提纯的MC于含10%小牛血清和100 g/L oxLDL的DMEM中培养48 h.通过倒置显微镜、甲苯胺蓝染色、透射电镜观察肥大细胞脱颗粒状态.结果 oxLDL浓度依次为0、50、100及200 g/L时,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率逐渐增高,分别为4.38%±1.58%,39.98%±2.21%,52.99%±1.13%,71.70%±3.02%.以100 mg/L oxLDL处理MC后,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对照组MC多数呈半贴壁生长,细胞为球形,形态完整,边界清晰,细胞浆内有大量透亮粗大颗粒,有部分细胞贴壁较牢,呈梭形;处理组MC有较多细胞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有颗粒释放到细胞外.甲苯胺蓝染色显示,处理组有较多MC脱颗粒,细胞膜不完整,细胞内颗粒稀疏,而细胞周围有数量不等的紫红色颗粒;对照组仅有少部分MC脱颗粒,细胞呈球形,细胞膜完整,细胞核染成蓝色,细胞浆内有大量紫红色的粗大颗粒,颗粒电子密度高;处理组MC形态不规则,细胞浆内颗粒稀疏,多数颗粒电子密度低,只剩下有膜包被的空泡.结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能透导大鼠腹腔肥大细胞体外脱颗粒.

  • 体外化学合成bcl-2 siRNA及脂质siPORT脂质体转染siRNA至细胞HL-60的鉴定

    作者:燕春艳;雷小勇;涂玉林

    目的为将RNA干扰技术深入应用到血液肿瘤做铺垫,体外化学合成bcl-2小干扰RNA(small-interference RNA, siRNA)及siPORT脂质体转染siRNA至细胞HL-60的鉴定.方法通过互联网从GenBank获得人bcl-2 mRNA全序列,经扫描bcl-2 mRNA的全序列记录AA及下游19个核苷酸肽并与基因组数据库比较去除与其它基因有高度同源性的序列,选取距离AUG启动子约30个核苷酸以后的靶序列作siRNA模板的设计,且GC含量控制在30%~65%之间.选择了三条序列作为我们实验设计的靶序列并由靶序列设计合成出它们的正、反义寡核苷酸肽模板.由化学合成试剂盒体外合成双链bcl-2 siRNA,纯化并定量后用Cy3红色荧光标记,利用脂质siPORT转染试剂将bcl-2 siRNA转染入HL-60细胞,转染48 h后收集并固定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结果.结果纯化的siRNA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其长度为21 bp,说明bcl-2 siRNA被成功合成.转染Cy3标记的siRNA 48 h后的细胞荧光显微镜下经绿色光激发可见较亮的深红色荧光,而未转染bcl-2 siRNA的细胞仅有微弱的红色自发荧光.结论体外成功化学合成bcl-2 siRNA,Lipid siPORT转染试剂能将bcl-2 siRNA成功转染入白血病细胞HL-60中.

  • 肥大细胞对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作者:甘露;刘录山;唐朝克;万载阳;危当恒;万腊香;杨永宗

    目的检测大鼠腹腔肥大细胞(mast cell, MC)对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体重约200 g,雌雄不限,供采集MC和原代培养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 SMC).采用梯度密度离心分离MC,提取MC上清液(含MC释放的各种炎症介质).用MC上清液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处理SMC,实验分四组:对照组SMC在5 mL含10%小牛血清的DMEM中培养48 h;oxLDL组SMC在5 mL含10%小牛血清的DMEM中(含oxLDL,终浓度为100 mg/L)培养48 h;MC上清液组SMC在5 mL含10%小牛血清的MC上清液(由含1×106个MC的细胞悬液提取)中培养48 h;MC上清液+oxLDL组SMC在5 mL含10%小牛血清的MC上清液(由含1×106个MC的细胞悬液提取)中(含oxLDL,终浓度为100 mg/L)培养48 h.采用油红O染色检测SMC泡沫化.RT-PCR检测SMC 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PCR引物序列Ⅰ型胶原为5'-GAC ACT GAA CCC TTT GTA ATG-3'和5'-GTG AAA CTC CCG TCT GCT-3',扩增片段长度为399 bp;Ⅲ型胶原引物序列为5'-AGC GGA GAA TAC TGG GTT-3'和5'-TGT AAT GTT CTG GGA GGC-3',扩增片段长度为288 bp;内参照采用β-actin,引物序列为5'-GTG GGG CGC CCC AGG CAC CA-3'和5'-CTC CTT AAT GTC ACG CAC GAT TTC-3',扩增片段长度为548 b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SMC 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结果油红O染色显示MC上清液可加速SMC泡沫化.RT-PCR结果发现,与对照组SMC相比,用oxLDL或MC上清液分别单独处理SMC 48 h后,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均降低,用oxLDL和MC上清液同时处理SMC 48 h后,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降低更明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对照组SMC细胞浆内有大量棕色颗粒,颗粒粗大而染色深,说明对照组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为强阳性;用oxLDL或MC上清液分别单独处理SMC 8 h后,细胞浆内棕色颗粒少而染色浅,说明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用oxLDL和MC上清液同时处理SMC 48 h后,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降低更明显.结论 MC在体外抑制SMC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表达,并且能协同oxLDL对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表达的抑制作用.因此MC释放的炎症介质也许参与了动脉粥样斑块纤维帽的重构.

  • 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反应元件类似序列对细胞胆固醇外流的影响

    作者:易光辉;米五平;杨永宗

    目的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是调节脂质代谢的关键固醇类核内受体家族,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反应元件调控多种与脂质代谢相关的蛋白和酶类,包括细胞胆固醇转运相关蛋白.探讨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反应元件掩蔽物对细胞大胆固醇流出的影响.方法设计的掩蔽物序列以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对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的结合为基础.掩蔽物Scrambled寡核苷酸序列为ACTTGATCCCGTTTCAACTC, 寡核苷酸为TAAGGGAATCAGCAAGAGGT.培养U937细胞通过5 mg/L lipofectin处理4 h,用0.1~1 μmol/L掩蔽物或1 μmol/L随机寡核苷酸转染.换培养基后加HDL或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激动剂ciglitizone处理24 h.结果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反应元件掩蔽物寡核苷酸经质脂体介导转染细胞后可以抑制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的促细胞胆固醇流出作用.由于所设计的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反应元件掩蔽物无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型特异性,因此,掩蔽物寡核苷酸产生的效应是各亚型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在细胞内调控基因表达的综合效应.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反应元件掩蔽物寡核苷酸的净效应是使细胞胆固醇流出效率降低.结论三种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亚型可能都参与细胞胆固醇的转运,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激动剂ciglitizone的促细胞胆固醇流出作用被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反应元件掩蔽物处理部分抑制.

436 条记录 21/22 页 « 12...14151617181920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