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足细胞病合并特发性急性肾小管坏死1例

    作者:李蔚;孙伟;王跃娟

    慢性肾小球肾炎已经成为了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蛋白尿是各种肾脏疾病重要、直观的临床表现,同时也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严重程度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蛋白尿的发生与肾小球滤过膜的完整性损害密切相关.肾小球滤过膜从内向外由肾小球内皮细胞表层、内皮细胞、基膜(GBM)、足细胞和足突下间隙五层结构组成,其中任何一层结构发生病变都将影响到滤过膜的完整性.足细胞不仅参与了滤过屏障的构成,还参与维持毛细血管襻正常结构,并且在机体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

  • B7-1在足细胞损伤相关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于言铭;张燕;邱世磊;李文娜

    足细胞病是肾脏中肾小球内的足细胞出现异常的一种疾病. 肾小球内包括三种固有细胞,即系膜细胞、内皮细胞、足细胞,不同病因可导致不同固有细胞的损伤,临床表现为不同类型的肾小球疾病. 足细胞是位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外侧的脏层上皮细胞,因其胞浆在基底膜表面形成伪足样突起而得名. 足细胞损伤后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主要是由于足突间裂孔膜是肾小球滤过的后一道屏障,故足细胞损伤将会导致蛋白尿.

  • 儿童足细胞病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任献国;张沛;刘光陵;夏正坤;高远赋;樊忠民;高春林;何旭;茅松;徐浩岑

    目的 分析儿童足细胞病中医证型与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儿科2008年3月-2011年3月经肾穿刺活检明确肾脏病理的76例足细胞病住院患儿,在肾穿刺活检前24 h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各证型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76例患儿中,肺脾气虚型21例,脾虚湿困型13例,脾肾阳虚型24例,肝肾阴虚型7例,气阴两虚型11例.其中肺脾气虚型患儿66.7%存在前驱感染,气阴两虚型患儿72.7%无前驱感染;肺脾气虚型患儿病程小于2个月者占71.4%,气阴两虚型患儿病程大于2个月者占81.8%;患儿血清清蛋白肺脾气虚型高,气阴两虚型低;血脂指标肺脾气虚型低,气阴两虚型高;尿蛋白定量和尿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均以脾肾阳虚型患儿高,肺脾气虚型低.结论 儿童足细胞病中医证型与有无前驱感染和病程存在相关性;不同证型的血清学、尿液实验室检查指标存在差异.

  • 足细胞病与相关循环因子的表达

    作者:赵悦;吴红赤;封宝红;任凤芹;李文

    肾小球足细胞的损伤不仅是遗传性肾小球病的发病基础,还在很多后天的肾小球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常见的足细胞病以微小病变性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和局灶阶段性肾小管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为主,有实验证明,足细胞损伤同时参与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肾小球疾病,比如糖尿病肾病,HIV相关肾病,膜性肾病及其他获得性肾小球病等,因此,了解足细胞病损伤的机制尤为重要.临床观察提出局灶节段行肾小球硬化患者体内可能存在一种与大量蛋白尿发生有关的循环因子,相关的动物实验和体外观察同时也证实了循环因子的存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T细胞功能不全,细胞因子异常释放可能是循环因子的来源之一.如果能对患者循环因子进行检测,借助它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可能成为局灶节段行肾小球硬化诊断和治疗中的一个突破.本文以国内外研究文献为基础,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综述了足细胞病中相关循环因子的表达,探讨足细胞病发生及复发的机理,为足细胞病的定向治疗提供帮助.

  • 血清miRNAs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及微小病变性肾病中的表达

    作者:蔡晓懿;夏正坤;张春妮;罗阳;高远赋;樊忠民;刘梦原;张莹;李静

    目的 研究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及微小病变性肾病(MCD)患儿miRNA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尿蛋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60例经肾活检及临床确诊为FSGS (30例)、MCD (30例)的患儿,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0例正常对照儿童,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miR-192、miR-205水平,同时收集FSGS、MCD患儿的24 h尿蛋白及其他生化指标.结果 FSGS患儿血清miR-192、miR205表达水平明显高于MCD患儿及正常对照儿童,且与尿蛋白水平呈正相关;MCD患儿miR-205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SGS患儿血清miR-192、miR-205表达显著上调,有望作为FSGS诊断的生物标记物.

  • 儿童狼疮相关性足细胞损伤5例分析

    作者:黄建萍;都娟;钟旭辉;赵晓燕;肖慧捷;姚勇;肖丽丽;闫果林

    目的 提高对小儿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中足细胞损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而病理改变轻微的小儿LN临床及病理特点,与同期非肾病表现、病理改变轻微的7例小儿LN进行比较,并检索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总结.结果 临床表现为肾病的LN患儿与非肾病息儿相比,临床表现除尿蛋白量与血白蛋白水平有统计学差异外,性别、年龄、血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补体及自身抗体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病理改变比较显示,肾病组电镜下表现为弥漫足突融合,而非肾病组则未见此表现;光镜、免疫荧光镜检查两组均为正常或轻度系膜增生及少量免疫复合物沉积.结论 与狼疮性肾炎典型的病理类型相比,狼疮相关性足细胞病可能是狼疮肾炎中的一种独立的病理类型,在临床工作中要加以重视.

  • 足细胞对损伤的反应

    作者:李卫国

    足细胞是肾脏固有细胞,其损伤是导致肾病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的重要原因.然而足细胞作为一种高度分化的终末细胞,难以通过有丝分裂修复损伤.足细胞对损伤可有不同的反应,包括能量代谢异常引起的内质网应激和自噬反应,当损伤持续或进一步加重时,应激和修复机制失衡,凋亡相关基因激活,足细胞走向必然死亡的命运.在病理上,足细胞损伤可表现为足突融合、足细胞肥大、足细胞数目减少、足细胞异常增殖和去分化等.足细胞对损伤的不同反应与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和预后相关.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对足细胞损伤和对损伤的反应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狼疮性肾炎足细胞病伴系膜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王少凡;陈樱花;陈独群;刘正钊;徐峰;曾彩虹;刘志红;胡伟新

    目的:比较系膜增生狼疮性肾炎伴足细胞病与不伴足细胞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别.方法:108例肾活检显示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狼疮性肾炎患者[女99例,男9例,中位年龄30(21~39.3)岁],根据电镜检查足突融合和蛋白尿程度分为足细胞病组(足突融合范围>50%且伴肾病综合征)和系膜增生组(足突融合≤50%).系膜增生和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进行半定量评分,系膜增生组根据有无蛋白尿分为血尿组(仅有镜下血尿,无蛋白尿)和蛋白尿组(蛋白尿伴或不伴血尿)两个亚组.比较不同组别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的差异. 结果:足细胞病组和系膜增生组分别有28例和80例,两组足突融合比例分别为82.5%(70%,85%)和15%(10%,25%).足细胞病组以肾病首发(60.7% vs 23.8%,P<0.001)、肾病综合征(100% vs1.25%,P<0.001)、急性肾损伤(25.0% vs 2.5%,P=0.001)比例及肾小管间质急性病变程度均显著高于系膜增生组,而关节炎、发热、低补体C4血症(28.6% vs 52.5%,P=0.029)、抗磷脂抗体阳性及血尿发生率(21.4% vs 42.5%,P=0.047)显著低于系膜增生组.两组系膜区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系膜增生程度无明显差异,足细胞病组肾小管免疫球蛋白沉积率显著高于系膜增生组(35.7% vs 2.5%,P<0.001).激素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两组缓解率无明显差异,足细胞病组的肾脏复发率明显高于系膜增生组(53.6% vs 29.0%,P=0.025).在分别随访74个月(足细胞病组)和51个月(系膜增生组)期间,两组均无死亡或进展为ESRD. 结论:有足细胞病的系膜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和形态学特征及转归与无足细胞病的系膜增生性狼疮性肾炎存在显著差异,两者应属于不同类型的狼疮性肾炎.

  • 狼疮性肾炎足细胞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作者:王少凡;陈浩;陈樱花;刘正钊;徐峰;刘志红;胡伟新

    目的:回顾性分析狼疮性肾炎足细胞病(狼疮足细胞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远期预后. 方法: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肾损害,经肾活检组织学和电镜检查符合狼疮足细胞病的患者53例(女48例,男5例,中位年龄31岁,中位病程1.5月).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远期预后. 结果:53例狼疮足细胞病占同期狼疮性肾炎的1.41%,其中50例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17例(32.1%)伴急性肾损伤(AKI),合并镜下血尿和高血压各9例(17.0%).根据肾活检光镜改变分为系膜增生性病变(MP,n=31)、轻微病变(MCD,n=13)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n=9)三组.电镜观察中位足细胞足突融合比例85%,三组间无明显差异.FSGS组AKI发生率(77.8%)显著高于MP组(22.6%)和MCD组(23.1%)(P<0.01),肾小管间质急性病变程度也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与MCD组(23.1%)相比,MP组(83.9%)和FSGS组(88.9%)低C3血症的比例显著升高(P<0.01).经激素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诱导治疗后,69.8%获得完全缓解,FSGS组完全缓解率(22.2%)显著低于MCD组(92.3%)和MP组(74.2%)(P<0.01).中位随访时间60月,29例(54.7%)肾病复发,13例复发后行重复肾活检,其中6例发生病理转型,无终末期肾病或死亡病例. 结论:狼疮足细胞病以肾病综合征或伴AKI为主要特征,组织学改变可为MCD、MP或FSGS,激素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敏感,FSGS者AKI发生率高、肾小管损伤重且治疗缓解率低.该病复发率高,部分重复肾活检可见病理转型,长期随访预后良好.

  • 伴肾病综合征Ⅱ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刘瑾;陈惠萍;陈浩;曾彩虹;刘正钊;章海涛;刘志红;胡伟新

    目的:比较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NS)和非NS的Ⅱ型狼疮性肾炎(L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肾活检病理确诊为Ⅱ型LN患者124例,其中女性112例,男性12例,平均年龄29.2±11.4岁,根据尿蛋白定量分为NS组(尿蛋白定量≥3 g/d,血清白蛋白<30 g/L)和非NS组(尿蛋白定量<3g/d,血清白蛋白≥30 g/L,伴或不伴镜下血尿).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免疫学指标、肾脏病理特征及预后. 结果:124例Ⅱ型LN中NS组27例(21.8%),非NS组97例(78.2%),两组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和病程无差异.NS组以肾损害为首发症状(77.8%vs15.5%,P<0.01)及病程中出现急性肾损伤的比例(29.6%vs0,P<0.01)均显著高于非NS组,而皮疹(40.7% vs 69.1%,P<0.01)、发热(14.8%vs62.9%,P<0.01)和关节炎(29.6%vs75.3%,P<0.01)的发生率及血清抗-dsDNA阳性率(29.6%vs52.6%,P<0.05)明显低于非NS组.肾活检病理NS组患者肾小球中重度系膜增生的比例显著低于非NS组(7.4%vs59.8%,P<0.01),电镜下肾小球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的比例显著高于非NS组(88.9%vs0,P<0.01).NS组和非NS组激素治疗均获得高缓解率(100%vs98.4%,P=0.882),但NS组复发率显著高于非NS组(69.9%vs33.3%,P<0.01),两组分别随访8~125月(中位时间55月)和6~274月(中位时间57月),均未发生终末期肾病.7例复发者重复肾活检,NS组2例病理类型均未转型,非NS组5例均发生转型. 结论:表现为NS的Ⅱ型LN其本质为足细胞病,非NS的Ⅱ型LN为系膜增生性病变,两者临床表现、免疫学异常及病理转型的显著差异表明两者的发生机制不同,狼疮足细胞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狼疮足细胞病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刘瑾

    狼疮足细胞病是指系统性红斑狼疮导致的肾小球足细胞病,其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病理改变以肾小球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为特征,伴或不伴有系膜细胞或系膜基质增生,除肾小球系膜区免疫复合物沉积外,毛细血管袢内皮下及上皮侧均无免疫复合物沉积.本文对近年来国外有关狼疮足细胞病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足细胞病的治疗:免疫抑制剂,还是足细胞保护

    作者:刘志红

    蛋白尿,不仅是临床上肾脏损伤显著的标志,大量蛋白尿的持续存在,也是导致肾组织损伤进行性加重的重要原因.因此,减少蛋白尿成为肾脏病治疗和对疗效进行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对肾小球滤过屏障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深入,人们不再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一个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现在认为肾小球滤过屏障至少由五层结构组成:内皮细胞表面膜结构,内皮细胞及内皮细胞窗孔,肾小球基底膜(GBM),足细胞下间隙和足细胞.

  • 参芪地黄汤、桃红四物汤治疗阿霉素足细胞病大鼠疗效比较及机制研究

    作者:朱勤;陈洪宇

    目的:观察参芪地黄汤和桃红四物汤治疗阿霉素足细胞病大鼠的疗效及探讨两方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参芪地黄汤组和桃红四物汤组.造模后4周、8周检测尿蛋白、血肌酐(Scr),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肾组织,免疫组化法观察Nephrin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Nephrin和PDGF-BB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同期比较,模型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升高(P<0.05),肾组织中Nephrin蛋白和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PDGF-BB蛋白和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同期比较,两中药组尿蛋白明显下降(P<0.05),肾组织中Nephrin蛋白和mRNA的表达上调(P<0.05),PDGF-BB蛋白和mRNA的表达下降(P<0.05);两中药组比较,在4周时参芪地黄汤组尿蛋白比桃红四物汤组低(P<0.05),肾组织中Nephrin蛋白和mRNA的表达比桃红四物汤组高(P<0.05),在8周时桃红四物汤组Scr比参芪地黄汤组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周、8周时桃红四物汤组PDGF-BB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比同期参芪地黄汤组低(P<0.05).结论:Nephrin为足细胞早期损伤标志之一.PDGF-BB促进足细胞病后期肾脏纤维化.参芪地黄汤对阿霉素所致足细胞病大鼠早期降蛋白尿作用更突出,可能主要通过保留Nephrin的表达起作用.桃红四物汤对延缓肾功能进展、改善肾脏纤维化作用更明显,可能主要通过下调PDGF-BB的表达起作用.

  • 足细胞自噬在足细胞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勇(综述);曹式丽(审校)

    对近年来足细胞自噬在足细胞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概述,阐述了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在足细胞自噬中扮演的角色。足细胞自噬活性的改变与足细胞病的进程密切相关,mTOR 信号通路介导的自噬途径是足细胞保持自身稳定的重要调节器,以调控足细胞自噬平衡体系为干预靶点可能成为足细胞病防治的新靶点。

  • 足细胞病的病因分类及诊治

    作者:周建华

    足细胞(podocyte)是位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外侧的脏层上皮细胞,因其胞浆在基底膜表面形成伪足样突起而得名.足突之间的裂孔膜(split membrane)是肾小球滤过的后一道屏障,因此足细胞损伤将导致蛋白尿出现.近年来,足细胞成为肾脏病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也随之提出"足细胞病"的概念[1].本文就足细胞病的概念、病因、分类和诊治作简要介绍.

  • 足细胞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龚雪;吴少波;陈明

    足细胞病(podocytopathies),是以足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改变为主要特点的肾小球疾病[1].其在电镜下可见足突融合,免疫病理寡免疫复合物,光镜下则表现为多样性,如轻度系膜增生,足细胞肿胀、增生等.目前认为,足细胞是结构复杂的肾小球终末分化细胞,为容易损伤的部分,且其增殖能力有限,若被损伤,则会导致蛋白尿的产生.调查研究显示,由足细胞遗传基本改变或者后天因素导致发生的疾病有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微小病变性肾病等.目前西医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霉酚酸酯、环孢素、他克莫司等)以及ACEI/ARB药物等,中医单药及复方中药都有保护足细胞的功能,故本文以足细胞异常与肾脏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总结中医药防治足细胞病的相关研究,拟为临床中医治疗提供治疗思路和方案参考.

  • 178例足细胞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候分布相关性分析

    作者:黄璟;张倩;王立新

    目的:探讨足细胞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候分布的相关性.方法:对178例微小病变(MCD)、膜性肾病(MN)、局灶节段性肾小球肾炎(FSGS)的特发性足细胞病患者的临床分型、病理分型、中医证候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8例患者中MCD 68例(38.2%),MN 67例(37.6%),FSGS 43例(24.2%).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NS)多见,143例(80.3%),非肾病综合征者35例(19.7%).MCD、MN、FSGS的中医证候均以本虚标实证为主(92.7%).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多见,分别为69.1%、77.6%、67.4%.标实证以血瘀证多见,分别为70.6%、82.1%、74.4%,其次为湿热证,分别为52.9%、50.7%、53.5%.中医临床表现中,总体以水肿147例(82.6%)多见,尿浊者31例(17.4%).结论:足细胞病的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为主,中医证候表现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气虚为主,标实以血瘀、湿热为主.

  • 自噬与足细胞病

    作者:宋诩;卢宏柱

    足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细胞,对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的完整性非常重要.自噬是溶酶体降解胞质成分来维持细胞内稳态的细胞生物学过程,其参与足细胞病的发生、发展.自噬在肾小球足细胞中起到的调控作用成为对抗足细胞损伤的研究热点,现就自噬与足细胞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VEGF受体抑制剂对Ⅰ型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病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帅;李艺;黄云剑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抑制剂SU5416对糖尿病肾病足细胞病的治疗作用.方法:SPF级SD雄性大鼠共30只,设为正常对照组(NC)、糖尿病肾病模型组(DN)、SU5416治疗组(SU5416),每组10只.DN大鼠由链脲菌素(STZ)诱导形成.SU5416治疗后第8周,分别测定大鼠体重( body weight,BW)、肾重(kidney weight,KW)、血糖( glucose,Glu)、大鼠24h尿蛋白排泄率(24 h UAER)和血肌酐(Scr).免疫荧光技术观察肾脏足细胞标记蛋白nephrin和podocin表达,Real time-PCR技术检测nephrin、podocin和VEGF mRNA水平,并观察肾脏病理变化.结果:与NC组大鼠相比,DN组大鼠BW明显下降,KW增加显著(P<0.05),24 h UAER、Glu和Scr均明显升高,肾组织VEGF mRNA水平明显升高,nephrin、podocin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明显下降(P<0.05),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SU5416治疗后大鼠肾脏病理改善,KW较DN组明显下降,24hUAER明显降低,nephrin、podocin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上调(P<0.05),但BW、Glu、Scr和VEGF mRNA水平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U5416治疗能降低DN大鼠24 h UAER、改善肾脏病理表现和上调肾小球足细胞标记蛋白nephrin和podocin水平.表明VEGF受体抑制剂对DN的治疗作用与其足细胞保护有关,抑制VEGF活性可能成为控制DN足细胞病进展的治疗手段之一.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