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护理体会

    作者:张晶晶;高美中;郭丽英;周云杰

    血管炎是指组织病理学上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性改变,包括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红细胞外溢、血管壁及周围有纤维蛋白样物质沉积及炎性细胞浸润,严重者有血栓形成甚至整个血管的破坏 [1].皮肤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结缔组织,是重要的靶器官,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溃疡、糜烂、坏死 [2].我科于 2015 年 3 月收治 1 例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下肢大面积糜烂,伴皮损部位剧烈疼痛的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情况介绍如下.

  • 白细胞介素5和核因子κB在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骨髓中的表达

    作者:韩德民;王向东;周兵;张罗;刘仲燕;鞠淑英;范尔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和核因子κ 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 B)在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骨髓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6~8周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以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模型,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骨髓中IL-5和NF-κ B的表达.结果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骨髓涂片中IL-5阳性细胞和NF-κ B比例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从形态上判断IL-5阳性细胞和NF-κB阳性细胞是嗜酸性粒细胞,IL-5阳性细胞比列和NF-κ B阳性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0.79,P<0.01).结论大鼠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骨髓原位嗜酸性粒细胞能产生IL-5和NF-κ B,可能调节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在变应性鼻炎小鼠鼻黏膜中的表达

    作者:李旭;陈俊;邱建华;乔莉;淳于秀杰;林颖

    目的 探讨小鼠鼻腔黏膜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的含量及其分布.方法 6周龄BALB/c小鼠经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并激发制备变应性鼻炎模型,鼻腔激发第10天取鼻黏膜,进行HE染色观察黏膜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TSLP的分布及定位,实时定量RT-PCR检测TSLP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鼻黏膜上皮连续性破坏,固有层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对照组小鼠鼻黏膜中TSL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上皮表面及固有层,染色较浅,实验组则较之明显深染.实时定量RT-PCR显示实验组小鼠鼻黏膜TSLP平均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表达量为其217.39倍.结论 TSLP在变应性鼻炎小鼠鼻黏膜大量表达,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范春涛;鹿道温;王欣;姜进水

    目的了解变应性鼻炎与哮喘的相关性.方法对152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与哮喘的相关性进行了临床调查.采用阿罗格点刺试验对患者进行变应原检查.结果发现43.8%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并发哮喘.其中,先有鼻炎后有哮喘者占52.3%,先有哮喘后有鼻炎者占36.5%,二者在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42.4%的变应性鼻炎患者有明显的过敏性疾病家族遗传史,而合并哮喘的患者过敏性疾病家族遗传史高达61.7%.调查中还发现有30.7%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合并过敏性皮肤病.结论特应性个体产生呼吸道炎症后,不管哮喘发生在先,还是鼻炎发生在先,都容易诱发全呼吸道炎症;变应性鼻炎不仅和支气管哮喘相关,也和其他过敏性疾病相关;变应原点刺试验结果以屋尘螨的阳性率高.

  • 常年性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组织中类固醇受体-βmRNA的表达

    作者:罗鸿;刘珺;王先松;梁晋军;曾平凡;严能兵;沈莹;姜妍;王鹏举

    目的 通过检测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s,CS)受体α及β mRNA在接受鼻腔CS治疗后不同疗效的两组常年性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鼻黏膜的定量表达,探讨在不同组AR鼻黏膜组织中CS-α和CS-β的表达意义.方法 通过随访120例门诊AR患者后筛查出65例常年性持续性AR患者,其中CS敏感组36例,CS抵抗组29例.采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方法,检测65例常年性持续性AR患者鼻黏膜组织中CS-α mRNA和CS-β mRNA的定量表达.结果 在CS抵抗组鼻黏膜组织中CS-β mRNA表达[(5.62±1.28)× 102拷贝/μg]均高于CS敏感组[(4.62±0.48)x102拷贝μg,t=-6.67,P<0.01]和正常鼻黏膜组[(5.32±0.55)×102拷贝/μg,t=-8.29,P<0.01],并在该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S-αmRNA与CS-β mRNA的比值在CS敏感组(658.32±65.16)与CS抵抗组(525.70±68.10)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6,P<0.01).结论 常年性持续性AR患者中的CS-β mRNA高表达、CS-α mRNA表达下调提示CS抵抗的存在,CS-β在评价AR患者对CS治疗疗效上有一定作用.

  • 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1年后免疫学变化

    作者:王阳;娄鸿飞;王成硕

    目的 探讨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进行集群免疫治疗过程中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将60例螨过敏变应性鼻炎(AR)患者分为集群免疫治疗组(n=30)和药物治疗组(n=30).检测基线和治疗1年后受试者血清中总IgE、螨特异性IgE、特异性IgG4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h1、Th2、天然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T细胞)和Ⅰ型调节性T细胞(Tr1细胞,CD4+IL-10+IL-4-T细胞)在CD4+T细胞中百分比.结果 经过1年治疗后,总IgE和螨特异性IgE水平未见明显改变,但免疫治疗组患者血清中螨特异性IgG4水平明显升高(P<0.0001).Th1、Th2型细胞和天然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ns),而Tr1细胞在免疫治疗1年后明显增高(P<0.001).结论 特异性IgG4和Tr1细胞增高可作为产生免疫耐受的免疫学指标.

  •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与微波消融术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

    作者:熊洪斌;钱洁;王惠华;敖智晶;石润杰

    目的 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与微波消融术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persistent allergic rhinitis,PAR)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2008年8月以来入选的56例中重度PAR患者随机分为等离子治疗组(A组)和微波治疗组(B组),每组28例.鼻内镜下对双侧鼻丘及下鼻甲进行黏膜下消融治疗.术前和术后12个月进行鼻塞症状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糖精实验法测定鼻腔黏膜纤毛输送率(mucociliary transport rate,MTR),1年后观察分析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100%)优于B组(78.57%),差异有显著性(t=6.72,P<0.01).两组术后鼻塞VAS评分均较术前减低,差异有显著性(A组:t=13.78,P<0.01:B组:t=11.97,P<0.01):两组间术前、术后VAS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术前:t=1.05,P>0.05;术后:t=1.32,P>0.05).A组术后与术前MTR无差异(t=1.75,P>0.05),B组术后MTR较术前显著减低,差异有性(t=10.66,P<0.01);两组间比较,术前MTR值无差异(t=1.17,P>0.05),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t=10.79,P<0.01).结论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中重度PAR的方法优于微波治疗,可作为中重度PAR的治疗方法之一.

  • 成人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生活质量评价和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向东;张罗;赵岩;刘承耀;刘仲燕;韩德民

    目的 评价成人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鼻炎相关生活质量以及不同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 2006年4~9月北京地区持续性AR患者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19~53 岁,平均(31.86±8.27)岁;同期非AR对照组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18~56 岁,平均(35.59±11.72)岁.通过病史、典型症状和皮肤点刺试验确诊.患者对屋尘螨、粉尘螨、真菌和蟑螂等室内变应原以及树1、树2、豚草、藜和艾蒿等室外变应原敏感.使用鼻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评估生活质量.结果 AR患者RQLQ的各项评分的平均分都明显超过对照组(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①夜间睡眠质量欠佳和鼻堵症状评分显著相关(r=0.537,P<0.01);②睡眠总分和鼻堵症状评分、鼻部症状总分显著相关(r=0.667,P<0.001;r=0.425,P<0.01);③睡眠总分和非鼻-结膜炎症状总分显著相关(r=0.434,P<0.01);④夜间睡眠欠佳和注意力难以集中显著相关(r=0.359,P<0.05);⑤非鼻-结膜炎症状总分和鼻部症状总分显著相关(r=0.434,P<0.01);⑥喷嚏症状评分和情感反应项目中的症状令人难堪项的评分显著相关(r=0.349,P<0.05).结论 持续性AR患者的鼻炎相关生活质量较非AR对照组受到明显影响.相关性分析提示鼻部症状可能是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原因,睡眠质量可能影响非鼻-结膜炎症状,喷嚏可能是导致患者感觉症状令人难堪的主要原因.

  • 短期使用二丙酸倍氯米松鼻喷雾剂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成硕;张罗;赵岩;王向东;刘健慧

    目的 研究鼻用二丙酸倍氯米松(beclomethasone dipropionate,BDP)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方法 3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接受4周BDP(200 μg/次,2 次/日)喷鼻治疗后,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其晨血皮质醇浓度,同时检测31例健康人的晨血皮质醇浓度作为对照.结果 接受4周BDP治疗后变应性鼻炎患者与健康人的晨血皮质醇浓度分别为(388.9±146.1) nmol/L和(418.9±174.9) nmol/L,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治疗剂量(400 μg/天)下持续使用4周BDP没有导致变应性鼻炎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

  • 辅助性T细胞17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作者:石小伟;李保卫;吴玮;徐冰心;丁瑞英;郭红旗;范日升

    目的 通过对间歇性变应性鼻炎(intermittent allergic rhinitis,IAR)患者不同时期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 (T help cell 17,Th17)的检测,探讨Th17细胞在AR中的作用.方法 对19例IAR患者在发作间歇期、发作期前及发作期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7细胞水平,并与27例对照进行比较.结果 IAR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占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间歇期0.86±0.65、发作期前1.82±1.09、发作期2.71±1.03、对照组1.72±0.69,表现为间歇期降低,发作期前、发作期升高(P<0.05).结论 Th17细胞表达可能与AR发病有关.

  • 感觉神经肽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石崧;周水淼

    目的通过对鼻腔蝶腭神经或交感神经切断后的动物进行致敏,观察其症状和鼻腔感觉神经肽的变化,探讨感觉神经肽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和疾病发展中的作用.方法①观察致敏兔鼻黏膜中P物质(substance P,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4周内含量变化;②将20只兔分成三组,C组(蝶腭神经切除组,8只),D组(交感神经切除组,8只),E组(无手术干预组,4只).C、D组术后致敏,2周及4周后各处死4只,取出鼻黏膜,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①A组致敏兔1~4周内SP和CGRP含量无明显变化;②C组致敏后两周与四周鼻黏膜中SP含量(16.1±0.77,15.02±0.24),E组致敏后2周与4周鼻黏膜中SP含量(20.68±0.01,20.56±1.27).C组致敏后2周与4周,SP含量较E组明显低(P<0.01),C组致敏后2周和4周SP无明显差异(t=0.37,P>0.05).D组致敏后2周与4周鼻黏膜中SP含量(34.13±1.45,33.23±1.99);D组致敏后两周和四周SP无明显差异(t=0.16,P>0.05),但较E组都明显增高(P<0.01).CGRP的含量变化与SP有一致性.结论SP和CGRP与变应性鼻炎发病和发展有相关性.

  • 变应性鼻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实验观察

    作者:吉晓滨;邓家德;王磊;臧林泉;谢军

    目的 探讨红细胞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关系.方法 用橄榄油将甲苯-2,4-二异氰酸酯配成浓度为10%溶液作为致敏剂,滴鼻,建立豚鼠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8只,另8只正常豚鼠作对照.致敏结束、模型成功后取血,测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和红细胞lC花环率.结果 模型组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和红细胞IC花环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红细胞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发展有关.

  • 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小鼠嗅黏膜的观察

    作者:林静;魏永祥;王向东;杨凌

    目的 观察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小鼠嗅黏膜形态结构的改变及相关免疫组织化学变化,探讨变应性鼻炎对嗅觉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应用卵清蛋白致敏后,利用埋藏食物小球实验(buried food pellet test,BFT)评估小鼠嗅觉功能,ELISA法测定并比较血清中IgE水平.建立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小鼠动物模型.取小鼠鼻腔嗅黏膜,观察形态结构的改变,检测各组嗅黏膜中嗅觉标记蛋白(olfactory marker protein,OM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表达.结果 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组嗅黏膜OMP阳性的成熟嗅感觉神经元(olfctory receptor neurons,ORNs)减少,与变应性鼻炎不伴嗅觉障碍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6<0.05,P=0.039<0.05).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组嗅黏膜NSE阳性的成熟ORNs减少,与变应性鼻炎不伴嗅觉障碍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1<0.05,P=0.033<0.05).结论 通过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可以成功建立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小鼠的动物模型.变应性鼻炎的炎症反应导致嗅黏膜的改变,可能是变应性鼻炎嗅觉障碍的发病机制之一.

  • 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前后外周血不同T细胞亚群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郑瑞;黄雪琨;常利红;陈玉莲;杨钦泰;张革化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R)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s,Treg)Foxp3基因和γδ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 cell receptor,TCR) Vγ亚家族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2例屋尘螨皮下注射免疫治疗1年有效的AR患者,采用RT-PCR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Foxp3与TCR VγⅠ ~Ⅲ基因表达水平.1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结果 22例AR患者免疫治疗前Foxp3、TCR Vγ Ⅰ ~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Z=-2.155,Z=-2.114,t=4.101、t=3.108,P均<0.05),治疗后Foxp3、VγⅢ明显升高(t=-4.577,Z=-3.416,P均<0.05);治疗前Foxp3与WⅠ、Ⅱ、Ⅲ呈正相关,治疗后Foxp3与VγⅢ呈正相关.结论 免疫治疗1年有效的AR患者中,治疗前后外周血Treg细胞和γδT细胞亚群之间存在动态平衡关系,患者免疫治疗早期症状的改善可能与T细胞的免疫重塑相关.

  • 维生素D3辅助治疗对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清白细胞介素4水平的影响

    作者:刘晓玲;刘晓佳;孙晓雷;杨宏昕

    目的通过鼻腔维生素D3辅助治疗,探讨维生素D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和标准治疗组各30例,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患者给予维生素D3滴鼻,同时口服枸地氯雷他定8.8 mg/次/日,标准治疗组患者只给予口服枸地氯雷他定8.8 mg/次/日,总疗程均为4周,评估治疗前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 (OH) D]浓度、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及IL-4水平变化情况及疗效.结果①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25 (OH) D浓度分别为(23.67±4.47)ng/ml、(47.57±2.83) ng/ml, IL-4分别为(14.576±4.472)pg/ml、( 10.381 ±3.411)pg/ml,外周血Eos分别为(0.71 ±0.14) ×109/L、(0.34±0.09) ×109/L,总有效率97%;②标准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25 (OH) D浓度分别为(23.42±3.83)ng/ml、(31.51 ±2.95) ng/ml, IL-4分别为(15.187±5.144) pg/ml、 (12.794± 5.396) pg/ml, 外周血Eos分别为(0.67±0.12) ×109/L、(0.41±0.10) ×109/L,总有效率84%.结论鼻腔维生素D3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相关炎性指标.

  • 维生素D缺乏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胡兴家;肖旭平;王继华

    目的 了解维生素D缺乏与变应性鼻炎(AR)的关系及对AR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8例对照组选取于2013年5~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同时选取耳鼻咽喉科门诊6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实验组,分为轻度持续性AR (persistent AR,PAR)组30例及中重度PAR组32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抽取静脉血检测25羟基维生素D[25 (OH)D],实验组在随访中完成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评分.比较三组中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以及维生素D缺乏对两组AR患者RQLQ评分的影响.结果 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比较,中重度PAR组及轻度PAR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x2=25.16、16.84,P均<0.01),但中重度PAR组与轻度PA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37,P>0.05);中重度PAR组及轻度PAR组的25 (OH) D水平与RQLQ评分呈负相关(r=-0.643、-0.519,P均<0.01),两组间的RQL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54,P<0.05).结论 维生素D缺乏在AR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可能与AR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对AR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负面影响.

  • 截敏祛风汤治疗大鼠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的变化

    作者:孔旭辉;黄永久;马兆鑫;黄平;李明;齐玲;鲍学礼

    目的 观察截敏祛风汤对大鼠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健康大鼠40只,随机分为截敏祛风汤组(A组)、西替利嗪组(B组)、模型对照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D组),每组10只,以卵清蛋白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用药治疗7天.观察行为学、鼻黏膜光镜和电镜下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C组出现典型的行为学变化,黏膜水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及细胞超微结构改变.A、B组上述变化明显减轻,接近D组水平.结论截敏祛风汤可明显改善大鼠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及活化,减轻变应性炎症反应.

  • 变应性鼻炎患儿血清中IL-25和IL-12的表达与IgE的相关性

    作者:姚俊;周慧;许梅

    2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53,P<0.01);间歇性AR组与持续性AR组血清IgE水平均与对照组IL-25浓度呈正相关,与IL-12浓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34和-0.661(P均<0.01).结论 IL-25、IL-12与IgE在AR发病机制中均有重要作用,增强IL-12的活性可为AR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与理论依据.

  • 人类变应性鼻炎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作者:刘冰;吴建;赵舒薇;范静平;孙爱华;陈珏

    目的 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 基因表达谱的改变,从基因水平上探索AR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包含14 500条人类全长基因的PCR产物为靶基因制成寡聚核苷酸基因芯片HG-U133A2.0 (Affymetrix公司) 检测6例AR鼻黏膜组织以及6例正常鼻黏膜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并选择其中有差异表达的部分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验证.结果 基因芯片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161条,包括47条上调表达基因和114条下调表达基因.其中部分差异表达基因是炎性反应、免疫应答、免疫调控及信号传导的相关基因,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差异表达基因CCL20和GPK4的表达水平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结论 AR的基因表达谱存在差异,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为研究AR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其中差异表达基因CCL20与GPK4可能通过影响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从而在AR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 常年性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45RA及CD45RO表达

    作者:罗鸿;余晔;沈莹;曾立刚;严能兵;柯峰;付选香;王鹏举;孔维佳

    目的 探讨常年性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CD45RA及CD45RO的表达及其与AR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AR患者PBMC中CD45RA及CD45RO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①AR患者PBMC中CD3+T细胞、CD3+CD8+T细胞差异均不显著(P均>0.05);②AR患者PBMC中CD4+T细胞显著降低(P<0.001);③AR患者PBMC中CD3+CD4+/CD3+CD8+T细胞比值显著降低(P<0.001).④AR患者PBMC中CD45RA+T细胞显著降低,CD45RO+T细胞显著升高(P均<0.001);⑤AR患者PBMC中CD45RO+/CD45RA+T细胞比值显著升高(P<0.001):⑥AR患者PBMC中CD4+CD45RA+T细胞显著降低(P

2000 条记录 6/100 页 « 12345678...9910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