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991~1993年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点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罗成旺;陈化新

    本文总结了1991-1993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点人间和动物间疫情的监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人间疫情和动物间疫情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规律;论证了不同类型疫区均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的流行特点;阐明了我国在野外感染EHF,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在居民区感染EHF主要传染源为褐家鼠.其它一些数量较多,带病毒率较高的小兽,其传染源作用,尚应加强研究,证实了EHF主要传染源种群数量、密度带病毒率、常因年度、季节、地区有较大波动,但相对而言,又比较稳定;证实了疫区主要传染源的带病毒鼠指数大小与当地EHF发病率高低有一致性关系,提出了在流行高峰前当地主要传染源带病毒鼠指数(√密度×带病毒率),作为指标,预测流行趋势或流行强度.以上监测结果为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制订防制EHF的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卫生防疫部门制订防制措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 2009-2015年浙江省台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作者:常玥;李江麟;王连华;庞卫龙

    目的 了解浙江省台州市2009-201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发病趋势及鼠类种群密度和携带汉坦病毒情况.方法 病例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捕鼠采用夜夹法,鼠携带病毒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鼠血清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结果 2009-2015年台州市HFRS报告发病数为70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68/10万.发病主要分布在天台县、三门县和临海市,占发病总数的70.94%;人群以农民为主,占81.34%,发病率与鼠密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 =0.963,P=0.001);7年间监测点捕获鼠类11种1 425只,总鼠密度为3.91%,鼠平均带病毒率为3.72%,带病毒鼠种为黑线姬鼠50只,褐家鼠3只,其他鼠种未检出.结论 台州市HFRS疫情维持在较低的水平,黑线姬鼠是主要的传染源及宿主,疫区仍为黑线姬鼠为主的混合型疫区.加强鼠间疫情监测对本病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2006-2011年甘肃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蒋建祥;于德山;赵海

    目的 了解甘肃省2006-201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发病趋势及鼠类种群密度和带病毒情况.方法 人间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捕鼠采用夹夜法,鼠带病毒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鼠血清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结果 2006-2011年全省HFRS报告发病数分别为35、10、25、13、6和5例,呈散在分布于9个市(州),主要集中在甘南州30例、平凉市25例、天水市15例;人群分布以男性青壮年农牧民为主.6年间捕获鼠类10种1090只,平均捕获率为8.95%,2006年高为17.32%,此后逐年下降,2011年为4.45%;野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47.64%,室内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65.12%.鼠平均带病毒率为1.01%(11/1090),带病毒鼠种黑线姬鼠10只,社鼠1只.结论 甘肃省HFRS疫情维持在很低的水平,黑线姬鼠是主要的传染源及宿主,疫区仍为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加强鼠间疫情的监测对出血热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宿主动物的初步调查研究

    作者:万康林;张哲夫;王宏英;侯学霞;张金声

    为对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宿主动物有所了解,于1987~1997年间,作者在中国16个省(市、区)的山林地区,采用血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方法,对牛、羊、狗、野兔和野鼠进行了莱姆病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至少有牛、羊、狗、野鼠、野兔等5种动物中有莱姆病的感染存在.牛、羊和狗的感染率分别为18.18%~32.61%、17.12%~61.21%和38.50%~60.00%.狗作为我国北方林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全沟硬蜱成虫的主要供血者之一,可能是较重要的宿主动物.从黑线姬鼠、棕背()、花鼠、白腹鼠、社鼠、褐家鼠、针毛鼠、白腹巨鼠和华南兔等动物分离出20株莱姆病螺旋体,尤其是从黑线姬鼠和白腹巨鼠的胎鼠分离到莱姆鼠病螺旋体,证实莱姆病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这对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的维持和扩大有重要意义.野鼠的感染率在41.18%~86.05%间.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结果证实黑线姬鼠和棕背()是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重要储存宿主.

  • 山东省首次发现普通鼩鼱携带汉坦病毒抗原

    作者:毕振强;王志强;王显军;王玫;马卫胜;宋绍霞;王志玉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主要由鼠类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山东省1962年发现首例HFRS患者、1983年开始HFRS监测,22年来从褐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背纹仓鼠、小家鼠、臭鼩鼱等检测出汉坦病毒(HV)抗原,却从未从普通鼩鼱(Sorex araneus)检测出HV抗原[1,2].2004年12月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首次从山东省济宁市HFRS疫区捕获的普通鼩鼱检测出HV抗原.

  • 汉坦病毒基因变异研究进展

    作者:曲虹;杨占秋

    自1976年韩国学者Lee从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分离到汉坦病毒(HV)以来,迄今已确立了16种血清型/基因型的HV,且不断发现新的毒株,如日本的Tobetsu病毒[1],波利维亚的Rio Mamore病毒[2]和西伯利亚的Topografov病毒[3].HV与其它由节肢动物传播的布尼亚病毒科病毒不同,它由特殊的啮齿类或食虫类动物作为其储存宿主,目前仅有5%的啮齿类动物检测到HV[4],这提示未来可能会发现新的毒株类型.

  • 贵州省黑线姬鼠钩端螺旋体分离株MLVA分型研究

    作者:刘英;李世军;马青;王定明;唐光鹏;姚光海;周敬祝;陈峥宏

    目的 采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技术(MLVA)分析贵州省黑线姬鼠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贵州省钩体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硅胶膜型TM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56株致病性钩体DNA,选择7个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位点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用凝胶成像系统成像并计算各VNTR位点的扩增长度,分析菌株各VNTR位点的重复数目;采用BioNumerics软件分析,用UPGMA系数分析分离株与参考菌株间的聚类关系. 结果 MLVA分析结果显示,56株钩端螺旋体有VNTR4、VNTR36、VNTR50位点出现重复数目差别,被分为6个MLVA型(A1 、B1 、B2、B3、B4、B5型).聚类分析显示56株钩端螺旋体与参考菌株黄疸出血群56601株聚类关系较近,与其他参考株聚类关系较远. 结论 贵州省近年黑线姬鼠钩端螺旋体分离株均为黄疸出血群,MLVA型别具有多样性.

  • 卫氏并殖吸虫囊蚴人工感染鸭、鹅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永刚;宫志军;于吉安;胡志钢;文锋

    并殖吸虫病是并殖吸虫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自然界中广泛流行于豺、狼、虎、豹、犬、猫等动物体中.1976年Miyazaki[1]报告野猪肌肉内卫氏并殖吸虫童虫的自然感染情况,1978年Habe等[2]实验感染猪、家兔、大鼠、小鼠、豚鼠和鸡获得成功.1984年董长安等[3]进一步报告了卫氏并殖吸虫在小鼠体内的滞育现象.1991年陈黛霞[4]实验感染黑线姬鼠、花背仓鼠、大仓鼠和沟鼠成功.虫体在这些动物体内长期滞育,但当感染适宜宿主时,仍可发育为成虫.1991年陈桂光[5]在总结各地研究结果时对卫氏并殖吸虫的保虫宿主和转续宿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禽类中只有鸡为转续宿主,而未见鸭、鹅为宿主的报告.自然界中,鸭、鹅与疫河和人关系密切,特别是鸭经常觅食喇蛄,它们能否感染并殖吸虫,成为卫氏并殖吸虫的保虫宿主或转续宿主,值得探讨.为此,我们对卫氏并殖吸虫囊蚴人工感染鸭、鹅进行了观察.

  • 余庆县2001至2005年黑线姬鼠种群动态和繁殖规律研究

    作者:郑元利;杨再学;胡支先

    目的 进一步摸清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规律和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动规律,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1-2005年每月定期在稻田、旱地2种生境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计算捕获率及鼠种组成,并解剖观察其繁殖状况,获取性别、怀孕率、胎仔数、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等有关数据.结果 黑线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是余庆县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9.97%.对其种群性比、雌鼠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雄鼠睾丸下降率的季节变化及种群数量消长动态作了系统分析,5年平均捕获率为4.06%,平均怀孕率为26.97%,平均胎仔数为5.14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66,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2.40%,每年4-5月和8-9月出现2次繁殖高峰,5-6月和10-12月出现2个数量高峰.结论 黑线姬鼠是该县监测和防制的主要对象,每年3和8月为佳策略性防制时期,化学防制仍是农田灭鼠的主要手段之一.

  • 黑线姬鼠近似绝对密度及越冬情况研究

    作者:张孝让;刘春生;吴万能

    目的:了解黑线姬鼠在不同生境的密度及越冬鼠年龄组成.方法:在样方内,以步测法发现鼠洞,并挖洞捕鼠;草垛则以搬迁捕尽法;坟地采用计算洞口数来估计鼠数;鼠龄采用体重法划分.结果:1984年11月至1985年3月,调查岗地农田88.8hm2,共捕获黑线姬鼠76只,平均密度0.86只/hm2.其中田边7.2hm2,捕获70只,密度9.72只/hm2;田中81.6hm2,仅捕获6只,密度0.07只/hm2.调查田埂2.2hm2,捕获42只,密度19.09只/hm2;翻迁田边草垛17个,占地面积0.102hm2,捕获32只,密度313.7只/hm2.调查洼地农田85hm2,捕获308只,密度3.62只/hm2.调查水沟灌溉渠两岸7.04hm2,捕获180只,密度25.57只/hm2;翻迁草垛23个,占地面积0.138hm2,捕获96只,密度695.7只/hm2.研究162窝523只黑线姬鼠,亚成体和成年Ⅰ期个体占越冬鼠总数的62.91%.结论:该鼠冬季主要栖息于田埂、田边、沟堤两岸及田边草垛中,且主要以亚成体和成年Ⅰ期个体越冬.

  • 哈尔滨地区黑线姬鼠对溴敌隆的敏感性测定

    作者:曹煜;王宇;王大伟;丛林;董天义

    目的 测定黑线姬鼠对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的敏感性,为检验该鼠的抗药性提供参数.方法 实验室做单个笼养无选择摄食试验:雌雄分开,随机分组,按7个不同食毒期供给浓度为0.0005%的溴敌隆毒饵.用Bliss计算机程序,计算不同食毒期与对应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黑线姬鼠对溴敌隆的敏感性,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0.05,PLFP50>0.05);雌雄数据合并计算,得毒力回归线y=3.54+2.90x,LFP50和LFP99及其95%置信限分别是3.18(2.44~4.14)d和20.12(8.42~48.06)d.结论 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以致死99%敏感靶标鼠种的食毒期(LFP99)取整天数作为抗药性检验标准,哈尔滨地区黑线姬鼠摄食浓度为0.0005%溴敌隆毒饵21 d存活即为抗性鼠.

  • 中国20个省、区、市动物莱姆病初步调查研究

    作者:万康林;张哲夫;张金声;窦桂兰;王宏英;侯学霞;朱桂凤

    目的:广泛调查我国动物莱姆病分布情况.方法:血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结果:1987~1997年间,牛、羊、狗、野兔和8种野鼠有莱姆病的感染存在,其中牛、羊、狗和野鼠的感染率分别为18.18%~32.61%、17.12%~61.21%、38.5%~60.00%和41.18%~86.05%;从黑线姬鼠和白腹巨鼠的胎鼠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证实莱姆病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9种蜱的中肠携带莱姆病螺旋体,带菌率以全沟硬蜱、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为高,分别为20.00%~45.00%、16.00%~40.00%和24.00%.从华南兔、8种野鼠和8种蜱分离出128株莱姆病螺旋体.证实黑线姬鼠和棕背是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重要储存宿主;多种蜱的中肠内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我国北方林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是全沟硬蜱,南方林区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是重要的生物媒介.结论:我国动物莱姆病广泛存在.

  • 黑线姬鼠和布氏田鼠对一些食物的实验室适口性试验

    作者:曹煜;丛林;刘宇;戴安锁;刘晓辉;董天义

    目的 筛选适用于防治黑线姬鼠和布氏田鼠的配制毒饵和捕鼠诱饵.方法 用玉米粉(黑线姬鼠)和兔料(布氏田鼠)作标准饵,大米、小麦、花生米、黄豆、高粱米、养麦、小米、玉米(整粒或渣)、黄米和莜麦作候选食物,对试鼠进行实验室单笼饲养有选择摄食试验.结果 黑线姬鼠对被筛食物的适口性,以花生米好,摄食系数为1.62,其次是高粱米(1.19)、大米(1.13)、小米(1.11)、小麦(1.10)、玉米粉(0.39),黄豆和荞麦低,摄食系数分别为0.19和0.17.布氏田鼠对食物的适口性,也以花生米好(1.80),其他依次为莜麦(1.54)、黄米(1.12)、小麦(1.07)、小米(1.00)、荞麦(0.95)、玉米渣(0.87)、大米(0.79)、高粱米(0.74),黄豆低(0.30).结论 防治黑线姬鼠,可用大米、小麦、高粱米或小米作基饵配制毒饵;防治布氏田鼠则可用莜麦、小麦、黄米、小米或玉米渣作基饵配制毒饵.捕鼠器捕鼠,花生米是2种鼠的佳诱饵.

  •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生的逐步回归分析及测报研究

    作者:邰发道;王廷正;孙怀玉

    目的:开展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生的逐步回归分析,提高测报的准确性.方法:鼠类带病毒状况,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同时根据气象资料、人群患病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黑线姬鼠密度、带病毒率、降雨量均与HFRS发病人数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对上述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及多元回归分析,探讨HFRS发病数的消长规律.选择3个月前的降雨量、2个月前的黑线姬鼠带病毒率为因子,预测2个月后HFRS发病人数;选每年春季降雨量为因子,预测该年HFRS发病率,理论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吻合.结论:用建立的方程对西安郊县HFRS发病率的短期和中期测报是可行的.

  • 2008年南京地区鼠类发生趋势分析

    作者:阮治安;赵迳连;吕永生

    南京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秋短,冬夏长,其环境适宜鼠形动物生存繁殖.笔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一直从事鼠类监测,结果显示,南京地区的鼠形动物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大麝鼩5种.前3种在室内、居民区为多,后2种是农田和绿化区的优势种.鼠类的发生程度(江宁资料)在80年代中后期为高发年代(1985-1988年),年平均高捕获率农田为10.17%,农舍为8.98%;90年代开始下降.

  • 溴敌隆大面积野外灭鼠效果观察

    作者:傅金红

    为观察溴敌隆大面积野外灭鼠效果,1999年12月进行了此项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观察点概况 选择河东区九曲镇,全镇辖6个管理区49个自然村,总人口72 148人, 野外土地面积8.2万亩,种植小麦、蔬菜和柳编等,大部为平原畦田化,仅有10%的荒滩 、荒坡。1.2 药物与毒饵的配制 0.5%溴敌隆水剂,由临沂市爱卫会提供,按1∶100的比例配 成0.005%溴敌隆小麦毒饵,即用0.5%溴敌隆水剂0.5kg,兑水10kg然后喷在50kg 干净的小麦粒上拌匀晾干。1.3 毒饵投放 以村庄为单位组织专业队一次性投饵。每堆毒麦60~100粒(1g毒麦约30粒 ),行距、堆距均为10m;田埂、坟丘等鼠多的地方适当增加毒饵量,每亩地投饵量为5kg。 1.4 灭效考核 按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6个村庄,采用夹夜法,分别于投饵前1d和投饵后 第15d,在同一地点放夹调查鼠密度,计算灭鼠率。灭后收捡死鼠及观察人、畜禽有无中毒 情况。2 结果与分析  (1)灭前共布放2 045夹夜,捕鼠176只(其中黑线姬鼠151只,背纹仓鼠22只,大仓鼠 3只),鼠密度为8.61%;灭后布放2 197夹夜,仅捕获18只黑线姬鼠,鼠密度为0.82 %,灭鼠率达90.48%(附表)。

  • 长春地区鼠密度及种群调查

    作者:张士峰;汤明;苏臣;许永孟;郭凤和;李华林

    为掌握我市鼠密度及种群情况,1999年4月7日至7月8日对4县(市)、两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春净月旅游经济开发区)进行了监测调查。1 调查方法采用夹夜法。4县(市)、两区均按东、西、南、北、中方位选择监测点,九台市10个点,榆树市、德惠市各7个点,农安县6个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各5个点,共计40个监测点。2 结果与分析 40个监测点共布放10 271有效夹次,其中野外4 819夹次,居民区共5 452夹次,捕获鼠形动物1目12种592只(野外 1目12种246只,居民1目8种346只)(表1),平均鼠密度5.76%(野外为5.10%,居民为6.35%)(表2)。野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平均占34.15%;其次为褐家鼠、大仓鼠及东方田鼠,分别占17.48%和10.98%(表3)。居民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平均占55.20%;其次为大仓鼠和小

  • 上海吸虱新记录

    作者:丁鲁民;徐友祥

    吸虱类的分类在国内开展较少,上海的吸虱一直为空白.我们在进行鼠类和小型动物调查时检获出大量吸虱,主要采集于上海郊区(县)的鼠类体外(黑线姬鼠居多),经分类鉴定隶属1科1属3种,名录如下:

  • 贵州宽阔水林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源地调查

    作者:童亦兵;王昭孝;卢大琦;瓮超然;胡兴义;何韬;李谊

    1982~1987年在省内进行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和传染源调查,证实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分别是农耕区和住宅区优势种和主要宿主动物.为证实原始森林中是否存在HFRS疫源地,1991和1993年选择高发疫区绥阳县宽阔水原始森林进行了调查.

  • 长春市鼠传疾病流行病学现状与分析

    作者:郭凤和;刘新宇;张丽梅

    长春市地处北半球中纬地带、欧亚大陆东岸的中国东大平原腹地,位于北纬43°05′~45°15′,东经124°18′~127°02′,气候介于东部山地湿润区与西部平原半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带,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共有啮齿动物4科10属13种;室内主要鼠种有褐家鼠、小家鼠,室外主要有黑线姬鼠、大仓鼠、达乌尔黄鼠等.鼠传疾病流行情况如下:

64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