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11-2016年江西省南昌市鼠类种群变化情况分析

    作者:柳小青;刘仰青;陶卉英;马红梅;付仁龙;郑卫青

    目的 了解江西省南昌市鼠类种群变化情况,为防治鼠类危害和预报预警鼠传疾病提供依据.方法于不同时间,在不同环境类型下,采用夹夜法监测鼠类种群变化情况.结果 南昌市鼠密度0.83%,春、夏季较高,其中居民区鼠密度低,特殊行业其次,农村自然村高;2011-2013年鼠密度较高,2014-2016年鼠密度较低;南昌市褐家鼠所占比例为36.79%,小家鼠为32.24%,黄胸鼠为26.82%.结论 南昌市鼠密度较低,且呈逐年降低趋势,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是主要鼠种.加强鼠密度监测,对预防鼠害和防治相关传染病流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世界家鼠鼠疫流行概况与防制办法

    作者:苑勇业;刘成和

    家鼠是家鼠属的泛称.家鼠属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家栖、野栖和家野两栖3种类型,这些鼠类分布于世界各地.自从发现鼠疫菌和流行病学确认了黄胸鼠、褐家鼠、黑家鼠、缅鼠等鼠类作为人类鼠疫主要传染源之后,对家鼠的生物学、流行病学,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形成规律,防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疾风暴雨般的大流行可能不再会发生了,但是,目前家鼠疫源地不仅从静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又趋活跃,鼠间鼠疫、人间鼠疫不断发生,为了作好防范现将流行概况与特征加以阐述:

  • 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室内黄胸鼠丰盛度预测因子的研究

    作者:尹家祥;钟佑宏;杜春红;董兴齐;杨淑惠

    目的 研究家鼠鼠疫疫源地影响室内黄胸鼠丰盛度的因子.方法 在云南省梁河县选择30个鼠疫历史疫源村,每个村随机抽取20户家庭,放置鼠笼捕获鼠类动物,根据动物的外形特征鉴定其种类.采用调查和实地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潜在影响黄胸鼠丰盛度的因子.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在R软件下进行多水平跨栏回归统计分析.结果 共捕获166只鼠类动物(黄胸鼠133只和臭鼩鼱33只).多水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傣族、铁桶储存粮食、家中养犬、住家周围有其他房屋的家庭增加捕获黄胸鼠的概率为1.67 ~ 2.76倍,养鸡家庭超过80%的自然村其捕获黄胸鼠数量增加2.18倍,有公共厕所的自然村增加了捕获黄胸鼠的概率为1.93倍,同时也增加捕获数量2.38倍.自然村周围种植玉米以及养猫、牛的家庭降低了捕获黄胸鼠的概率(45% ~ 61%),院外有厕所的家庭捕获黄胸鼠数量下降63%.结论 黄胸鼠丰盛度高低与周围生态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疫区为达到预防和控制鼠疫的佳效果,须考虑影响黄胸鼠丰盛度的生态环境因素.

  • 云南玉溪地区首次发现斑点热

    作者:李雪梅;张德荣;陈存文;方桂琼;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卫生防疫站;张纯;郑毅;张远富;贺金荣;王仕明;常丙功;阮树祥;董国有;彭开荣;鲁春明

    玉溪市红塔区地处云贵高原西南、云南省中部,属中亚热带半湿润冷冬高原季风气候,辖2乡7镇30多万人口。1999年6~8月对7个镇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病例组)进行调查,以非发热病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微量室温补体结合法,用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抗原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抗体效价≥1∶8为阳性;根据抗体滴度、排除其他立克次体感染后确诊16例北亚蜱传斑点热(北亚热)病例。  调查本地常住人口273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5.8%,GMT为13.8,其中病例组阳性率为18.0%(38/211),GMT为14.6,对照组阳性率为8.1%(5/62),GMT为9.1,男女阳性率分别为14.4%(19/132)、17.0%(24/141),差异无显著性(χ2=0.35,P>0.05);年龄组阳性率:<7岁27.3%(6/22),7~18岁10.2%(6/59),19~40岁12.6%(11/87),>40岁19.1%(20/105),经检验χ2=5.08,P<0.05。6个镇检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高仓34.2%(14/41),大营街20.7%(17/82),州城10.0%(1/10),研和9.5%(2/21),春和9.4%(6/64),北城6.4%(3/47)。在高仓、大营街、春和三镇捕获的46只家鼠血清中检出阳性6份(褐家鼠4份、黄胸鼠2份),阳性率13.0%。鼠体表采到蜱8只,村外草丛中采到蜱6只,经初步鉴定为粒形硬蜱(12只)、血红扇头蜱(2只),鼠带蜱率、带蜱指数分别为:黄胸鼠16.7%(2/12)、1.5(3/2),褐家鼠14.7%(5/34)、1.0(5/5)。总带蜱率、带蜱指数分别为15.2%、1.1。确诊病例16例,平均潜伏期6 d,焦痂发生率43.8%(7/16),有中高度发热,呈弛张热型,持续2~15 d;多数出现头痛或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头晕、乏力、恶心、食欲减退、嗜睡等症,少数出现结膜充血、关节痛等;皮疹多不明显,6例在躯干、四肢或臀部出现散在红色斑丘疹,高出皮肤、压之不退色,发热5~8 d出疹,持续3~4 d消退;2例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  以上结果提示:①红塔区存在北亚蜱传斑点热,很可能存在斑点热自然疫源地,这在玉溪市乃至云南省都属首次报道;②由于IgG抗体产生较晚,因而本次调查病例组抗体阳性率可能低于实际感染率;③病例与抗体阳性者的比例为1∶2.4(16/38),且对照组检出阳性证据,说明北亚热除显性感染外还存在隐性感染;④结合从家鼠体表采集到媒介蜱、鼠血清中检出北亚热抗体,推测该区北亚热可能是以住宅型为主的自然疫源性感染,这也可能是儿童和老人感染率较高的原因之一,由于未调查野鼠,因而尚不能肯定是否存在野外感染;⑤调查发现多数病例临床症状不典型,焦痂和皮疹发生率较低,这将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⑥调查7镇中6镇发现阳性证据,从3镇捕获鼠类的血清中检出抗体,说明北亚热在该区分布可能较广,有必要进一步调查。

  • 广西隆林县家鼠型鼠疫爆发流行期媒介蚤种群分布特征的调查

    作者:冯向阳;倪尔江;曹品光;郑传金;杨光华

    目的:调查广西隆林县2000年家鼠型鼠疫爆发流行期的蚤类的种群分布特征;分析其对疫情发生流行的影响作用.方法:在鼠疫爆发流行期间对疫区及周围2km村屯将捕获的黄胸鼠、小家鼠进行采集鼠体蚤类,计算鼠体蚤指数;采用粘蚤纸法粘捕室内游离蚤,计算游离蚤指数.结果:调查的13个疫区村屯共捕获黄胸鼠14只共检获鼠体蚤44只;而疫区周围的8个村屯共捕获黄胸鼠158只,共检获鼠体蚤271只,疫区黄胸鼠鼠体的印鼠客蚤指数、地面游离印鼠客蚤指数分别为3.14和0.033明显高于疫区周围村屯.结论:该区鼠疫流行期主要传播媒介为印鼠客蚤,印鼠客蚤的种群分布特征直接指示疫区范围、流行强度及发展趋势.疫区与非疫区的小家鼠鼠体染蚤率极低,显示小家鼠鼠体蚤种群未对疫情流行产生直接影响.

  • 黄胸鼠体表寄生革螨的种多度分布

    作者:郭宪国;吴滇;门兴元;董文鸽;钱体军

    目的研究黄胸鼠体表寄生革螨的种多度分布,阐明革螨群落内物种数与个体数之间的关系. 方法原始资料来自对云南22个县(市)14年的零星调查.现场调查中所采集的革螨用霍氏液封制成玻片标本后于显微镜下鉴定至种.革螨种多度分布用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拟合.结果所采集到的18 249份革螨标本鉴定为8科17属40种.毒厉螨、纳氏厉螨和柏氏禽刺螨占全部采集革螨的93.58%,其染螨率(7.46%~27.43%)和螨指数(0.341 5~2.832 4)较高,被确定为黄胸鼠的优势螨种.其中有19种革螨占全部采集革螨的6.25%,系一般种;另外18种革螨仅占0.17%,属于稀有种.在半对数直角坐标系中,黄胸鼠体表革螨种多度理论曲线拟合成功,曲线高点(0对数区间)的11种革螨仅具有1个个体.从0对数区间到第9对数区间,革螨种类数显示逐渐下降的趋势. 结论黄胸鼠体表革螨种多度分布呈对数正态分布模式,大多数革螨属于一般种和稀有种,而优势种仅为少数种类.

  • 黄胸鼠体表寄生吸虱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钱体军;郭宪国;郭利军;张励;马志敏;李伟

    目的了解黄胸鼠体表吸虱昆虫寄生状况. 方法选择云南省9个县(市)作为调查点,用鼠笼加食饵诱捕黄胸鼠,"全捕法"采集其体表全部吸虱.吸虱群落结构用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及优势指数(C′)描述.吸虱空间分布格局用分布型指数中的扩散系数(C)、Cassie指数(CA)、丛生指数(I)及聚块指数(m*/m)测定. 结果在捕获的451只黄胸鼠体表仅采集到3种吸虱,分别为太平洋甲胁虱、棘多板虱和锯多板虱,物种丰富度及生物多样性都很低.优势虱种为太平洋甲胁虱和棘多板虱(相对优势度Dr分别为77.54%和22.12%),优势种地位突出.两种优势虱种在黄胸鼠体表的分布均表现为聚集型分布格局,其生活史时期中均以雌雄成虫为主(27.64%~58.29%),若虫比例低,雌虫比例均大于其相应的雄虫比例. 结论黄胸鼠体表吸虱种类单一,群落结构简单,其在宿主体表的寄生呈高度聚集性.

  • 湛江市区褐家鼠和黄胸鼠膜壳绦虫感染调查

    作者:吴军;易建荣;段金花;阴伟雄;张世炎;梁练

    目的了解广东省湛江市区褐家鼠和黄胸鼠膜壳绦虫的感染情况. 方法笼诱捕获褐家鼠和黄胸鼠,乙醚处死后解剖检查膜壳绦虫感染情况. 结果在捕获的203只鼠中检出52只感染膜壳绦虫,感染率25.62%;其中2只同时感染缩小膜壳绦虫和微小膜壳绦虫.褐家鼠膜壳绦虫感染率明显高于黄胸鼠(分别为29.80%和13.46%,P<0.05).鼠膜壳绦虫感染率与其体重显著相关.缩小膜壳绦虫感染度为1~65条,平均为(5.388±10.232)条;微小膜壳绦虫感染度为1~10条,平均(5.200±3.701)条.缩小膜壳绦虫寄生于鼠胃、小肠和大肠;微小膜壳绦虫寄生于鼠小肠.结论湛江市区褐家鼠和黄胸鼠膜壳绦虫的感染较为普遍,对人类健康构成一定威胁.

  • 黄胸鼠和褐家鼠对15种食物的选择性试验

    作者:王国良;李斌;陶开会

    目的为控制黄胸鼠和褐家鼠,筛选配制毒饵所用的基饵及工具捕捉用诱饵.方法用稻谷、大米、玉米、小米、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蚕豆、豌豆、黄豆、油条、馒头、马铃薯、苹果、梨等15种食物分别与小麦对照,进行实验室有选择性摄食试验.结果两种家鼠对所试食物的适口性以小米好,其次为谷物、水果类,豆类差.结论药物控制黄胸鼠以小米、大米、稻谷、碎玉米粒、小麦作基饵较好;褐家鼠可用小米和小麦作基饵.用工具捕捉这两种家鼠好的诱饵是馒头.

  • 长期使用敌鼠钠盐地区杀灭黄胸鼠的效果评价

    作者:熊孟韬;宋志忠;王光惠;梁伟;石兴建;赵兴忠

    目的评价长期使用敌鼠钠盐的地区敌鼠钠盐对黄胸鼠的毒杀效果.方法现场使用不同浓度毒饵进行7 d饱和投药.结果 0.10%和0.16%稻谷毒饵的盗食率分别为35.99%和26.21%,灭效分别为79.44%和92.70%.0.10%小麦毒饵的盗食率和灭效分别为38.36%和85.92%.2种稻谷毒饵的盗食率差异有显著性(x2=12.97,P<0.01),灭效差异无显著性(χ2=0.32,P>0.05).相同浓度的敌鼠钠盐稻谷和小麦毒饵之间盗食率和灭效差异均无显著性(χ2=0.64,P>0.05;χ2=0.03,P>0.05).结论该地使用敌鼠钠盐防制黄胸鼠仍有良好效果,不宜盲目提高药物的使用浓度,但灭鼠药物的轮换使用应予以重视.

  • 盈江县鼠疫主要宿主黄胸鼠体表蚤类的研究

    作者:高子厚;赵文红;董兴齐;宋志忠;杨智明

    目的 掌握盈江县鼠疫主要宿主黄胸鼠体表蚤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整理和分析鼠疫监测资料和疫情资料.结果 该地黄胸鼠体表寄生蚤主要为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年均染蚤率、总蚤指数和印鼠客蚤指数分别为15.66%、0.91、0.65,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鼠体月均染蚤率与总蚤指数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夏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分别为26.12%和1.47.印鼠客蚤指数高为6月份(1.37),该蚤构成比呈单峰,于5-10月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结论 根据寄生蚤类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规律,加强夏季的灭蚤工作,降低蚤指数,减少鼠疫暴发.

  • 江苏4地区两种家栖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调查

    作者:章进宝;孙俊;石健峰

    目的:调查江苏省家栖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制定的"鼠类对抗凝血灭鼠剂敏感性和抗药性试验方法”.结果:褐家鼠平均致死剂量为18.53mg/kg,平均致死天数5.7d,黄胸鼠平均致死剂量133.55mg/kg,平均致死天数6.8d.试验结束后产生抗药性的个体褐家鼠4只,黄胸鼠2只.结论:2种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耐药力增强,有产生抗药性的趋势.

  • 广西合浦县鼠疫自然疫源地黄胸鼠及其寄生蚤的研究

    作者:周树武;梁江明;曾竣;梁祥发;王柏环;温平

    目的 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内黄胸鼠及其寄生蚤的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为制定鼠疫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合浦县1987-2005年的鼠疫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合浦县黄胸鼠体表共有寄生蚤6种,年平均鼠密度为4.09%,平均染蚤率为43.13%,黄胸鼠体表印鼠客蚤指数为1.0982.结论 摸清了合浦县黄胸鼠及其寄生蚤的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表明它们仍是合浦县鼠疫预防控制的主要对象.

  • 黄胸鼠对大隆的实验室敏感性测定

    作者:陈伟;梁练;杨柳;胡杰;陈敬;戴广祥;李玉莲;张世炎;林丽

    目的 实验室测定黄胸鼠对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大隆的敏感性,为进行抗药性调查提供正常的黄胸鼠敏感种群本底资料.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 ,做无选择性摄食试验.试鼠雌雄分开,随机分组,分5个不同食毒期摄食0.000 16%大隆毒饵.数据用Bliss计算机程序,计算不同食毒期与对应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黄胸鼠性别之间对大隆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0.05,PLFP>0.05),故雌雄数据合并计算,得毒力回归方程y=2.49+5.70x,LFP50、LFP99及其95%置信限分别是2.75(2.39-3.17)d和7.04(4.89~10.13)d.结论 按WHO修订以致死99%敏感靶标鼠种的食毒期(LFP99)取整天数作为抗药性检验标准,湛江地区黄胸鼠对0.000 16%的大隆毒饵食毒期超过8d存活为产生抗药性.

  • 云南省25个县(市)黄胸鼠体表革螨种类调查

    作者:罗礼溥;郭宪国;钱体军;吴滇;门兴元;董文鸽

    目的 了解黄胸鼠体表寄生性革螨的种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方法 调查当晚用鼠笼加食饵诱捕小型哺乳动物(小兽),次晨收集所捕获小兽,并分类鉴定出黄胸鼠.从黄胸鼠体表检查、采集所有革螨,用霍氏液(Hoyer's solution)封片,制成革螨玻片标本,经干燥透明后于光学显微镜下鉴定螨种.结果 1990-2004年在云南省境内共调查25个县(市),捕获黄胸鼠3765只,从其体表采集到革螨18 250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9科17属40种.在40种革螨中,纳氏厉螨、毒厉螨和柏氏禽刺螨3种采集数量多,其中纳氏厉螨10 667只(58.45%),毒厉螨5124只(28.08%),柏氏禽刺螨1286只(7.05%).在动物地理分布中,西南山地亚区采集到革螨37种,以纳氏厉螨(51.74%)、毒厉螨(29.74%)和柏氏禽刺螨(11.40%)为主;滇南山地亚区采集到革螨25种,以纳氏厉螨(64.35%)和毒厉螨(26.61%)为主.结论 云南省黄胸鼠体表寄生革螨种类丰富,物种多样性高,不同动物地理区域的革螨种类组成存在差异.

  • 黄胸鼠对杀鼠灵和溴敌隆抗药性调查报告

    作者:王军建;陈立奇;周纯良;刘文;李原浩;戴德芳

    目的:试验观察黄胸鼠对杀鼠灵和溴敌隆的抗药性.方法:无选择摄食试验.结果:0.025%杀鼠灵和 0.005%溴敌隆投药期28d,摄食饵点数和毒饵消耗量未见下降(杀鼠灵= 76.16+0.217x,溴敌隆= 83.49+0.010 4x),两种灭鼠剂的抗药性差异无显著性(t=0.213 3,P>0.05).黄胸鼠对杀鼠灵抗药性发生率为72.72%(8/11),对溴敌隆抗药性发生率为70.00%(7/10).结论:黄胸鼠对杀鼠灵和溴敌隆的抗性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χ2= 0.119 3,P> 0.5).

  • 黄胸鼠对溴敌隆的敏感性研究

    作者:梁练;戴广祥;李玉莲;胡杰;张世炎

    目的测定黄胸鼠对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的敏感性,为测定抗药性提供黄胸鼠敏感种群本底资料.方法在实验室做无选择性摄食试验.将试鼠雌雄分开,随机分组,按6个不同食毒期摄食0.000 3%溴敌隆毒饵.用Bliss计算机程序,计算不同食毒期与对应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黄胸鼠性别之间对溴敌隆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0.05,PLFP50>0.05),故雌雄数据合并计算,得毒力回归线y=2.85+3.69x,LFP50、LFP99及其95%置信限(95%CI)分别是3.81(3.18~4.58)、16.26(9.95~26.56)d.结论按WHO修订以致死99%敏感靶标鼠种的食毒期(LFP99)取整天数作为抗药性检验标准,湛江地区黄胸鼠对0.000 3%的溴敌隆毒饵食毒期超过17d存活为产生抗药性.

  • 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研究与应用前景分析

    作者:梁练;张世炎;胡杰;戴广祥;李玉莲

    目的探讨湛江地区应用抗凝血灭鼠剂以来,家栖鼠抗药性发生情况以及演变规律,为灭鼠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捕捉黄胸鼠和褐家鼠,按全国鼠类抗药性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抗药性试验.结果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10年,黄胸鼠由敏感种群逐步产生抗药性个体,当使用到17年,湛江市区黄胸鼠便形成抗药性种群,但改用第二代抗凝血剂溴敌隆能缓解前者的抗药性;同一时期各地区使用抗凝血灭鼠剂频度及使用方法对黄胸鼠抗药性有所影响;褐家鼠抗药性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黄胸鼠和褐家鼠之间抗药性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676,P<0.01).结论使用抗凝血灭鼠剂要遵循鼠类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规律,开展定期抗药性监测,科学选用第一代或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才能确保灭鼠效果及延长抗凝血灭鼠剂的应用时间.

  • 云南省沧源县黄胸鼠种群年龄组的划分及分析

    作者:李秋阳;赵秀兰;杨滨

    目的 建立沧源县黄胸鼠种群年龄鉴定划分标准体系,为监测及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于2010-2011年在全县农作区捕捉黄胸鼠,用胴体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划分年龄组成.结果 共采集到黄胸鼠标本199只,170只平均胴体重为(62.65±2.26)g;根据胴体重频次,参照繁殖状况和外形特征,将黄胸鼠划分为5个年龄组,制定各年龄组的胴体重划分标准:幼年组(Ⅰ)胴体重≤30.0 g,亚成年组(Ⅱ)(30.1~55.0)g,成年Ⅰ组(Ⅲ)(55.1~85.0)g,成年Ⅱ组(Ⅳ)(85.1~115.0)g,老年组(Ⅴ)>115.0 g;相邻两组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经t检验,各组间胴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胴体重与体重之间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胴体重作为黄胸鼠年龄鉴定指标,方法简便,易于操作,结果相对准确,适于基层开展监测工作,可作为黄胸鼠年龄鉴定的主要方法.

  • 改良抗凝血灭鼠剂毒杀抗药性黄胸鼠的初步观察

    作者:王军建;龙浩宇;姚松银;黄志雄;陈立奇

    目的初步观察改良抗凝血灭鼠剂毒杀抗药性黄胸鼠的效果.方法采用实验室无选择性试验和现场间隔投药方法.结果在实验室黄胸鼠摄食改良抗凝血灭鼠剂毒饵4 d,两组毒杀率分别为81.25%和85.00%.现场考核,在检测有抗药鼠的两个单位中,应用改良抗凝血灭鼠剂60 d内控制了鼠害,粉迹法鼠密度为0.33%;用未改良的抗凝血灭鼠剂未控制鼠害,粉迹法鼠密度为16.14%;另7个未检测是否有抗药鼠的单位,用改良抗凝血灭鼠剂45~60 d控制了鼠害,粉迹法鼠密度为0~1.37%.结论初步认为改良抗凝血灭鼠剂能够毒杀对抗凝血灭鼠剂有抗药性的黄胸鼠.

102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